「日常生活史視野下中國的生命與健康」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天津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會議議程(暫訂)

一、2012725上午



開幕式(8:00~8:15

第一場:醫療史的日常生活視野(8:15~9:10

主持人:鄭金生 評論人:劉士永





  1. 馮爾康 生命尊嚴和醫療觀念三題
  2. 蔣竹山 日常生活史視野下的中國醫療史研究再探
  3. 余新忠 回到人間 聚焦健康


——中國醫療社會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研究的融通芻議



合影和休息(9:10~9:40



第二場:防疫實踐中的衛生、政治與日常生活(9:40~11:50

主持人:Hinrichs, TJ 評論人:皮國立 方小平





  1. 許光秋 近代廣州的健康與衛生運動(1835-1935
  2. 李玉尚 太平天國戰後蘇浙皖交界地區的移民與血吸蟲病——以長興、宜興和廣德為中心
  3. 路彩霞 溽暑下的衛生尋求——以近代漢口清涼飲料管理和消費為主的考察
  4. 胡勇 衛生的教化、啟蒙與營銷——民國時期的衛生展覽會研究
  5. 劉士永 戰爭與衛生——林可勝的戰時衛生勤務事業及其戰後衝擊
  6. 杜麗紅 滅蠅之戰——近代北京疾病預防知識的傳播
  7. 辛圭煥 日據時期北京的衛生改革與糞夫的日常生活(1937-1945
  8. 王勝 疫情也躍進:1958-1965年傷寒流行視閾下的國家與鄉村社會






午餐(12:00~13:00



二、2012725下午



第三場:日常生活中的保健與生命意識(2:00~3:50

主持人:金仕起 評論人:陳昊 張淑卿





  1. 胡穎翀 宋代服食之風的轉變
  2. 朱建平 中國歷史上日常生活中的養生法——以明代《遵生八箋》為例
  3. 陳秀芬 明清時期民間療法與保健手冊:關於按摩與推拿
  4. 張笑川 《慎宜軒日記》所見清末士人的心性修養與健康維護
  5. 朱小田 生物屬性與女性角色:以陳望道的女權觀為中心
  6. 甄橙 王貝事件看醫學組織在維護生命與健康中的作用




休息(3:50~4:10



第四場:知識世界中的醫療認知與日常生活(4:10~6:00

主持人:朱建平 評論人:陳明 于賡哲





  1. Hinrichs, TJ 宋代探訪病友之習俗
  2. 鄭金生 談古代民間抄本醫書中的墮胎現象與方法
  3. 陳昊 書寫的權力與生活的世界——唐代士人筆下醫者之諸面相
  4. 張海鵬 宋代士人對醫方的認識
  5. 肖榮 《內經》的數理系統及其醫史前景
  6. 紀征瀚 幾度輝煌——刮痧療法興衰錄




三、2012726上午



第五場:中外醫學交流中的社會心態、認知和生活(8:00~9:50

主持人:許光秋 評論人:梁其姿 李玉尚





  1. 陳明 醫藥反求之於東夷”—— 朝天使與燕行使旅程中的醫事交往
  2. 戶部健 近代中國鼠疫流行與中醫界——二十世紀初期天津鼠疫騷亂的背景、
  3. 皮國立 菌在氣中——民國時期中醫對西方細菌論的吸收、排拒與彙通
  4. 林政憲 從病名到病理:論惲鐵樵的中西醫彙通之路
  5. 馬金生 中西醫之爭與民國時期的西醫訴訟案
  6. 羅婉嫻 西藥在中國的傳播——以《良友畫報》(1926-1945) 的醫藥廣告作研究個案



    休息(9:50~10:10



    第六場:醫患關係與近代醫療方式的演進(2:00~3:50

    主持人:張志斌 評論人:朱小田 甄橙



  1. 賡哲 復原回答”——中國中古醫患關係衍論
  2. 張華 清末民初的體格檢查論的興起及其實踐
  3. 趙婧 近代上海的分娩衛生——以分娩醫療化為中心
  4. 俞蓮實 20世紀30年代北平婦嬰保健會與其避孕醫療服務
  5. 方小平 從家到醫院——赤腳醫生時代的鄉村求醫行為與醫療體系演變
  6. 許三春 一根針、一把草:赤腳醫生的醫療方式考察




午餐(12:00~13:00



四、2012726下午

第七場:日常生活中的疾病認知與體驗(2:00~4:05

主持人:陳秀芬 評論人:肖榮 蔣竹山





  1. 金仕起 晚周秦漢的「癃」
  2. 張志斌 古代夾陰傷寒病名的由來與危害
  3. 鄭洪 瘴地難為老:瘴氣觀念下的嶺南古代生活
  4. 陳韻如 熏、蒸、溝渠、土地——宋代官員對都市疾疫成因的理解
  5. 張瑞 晚清日記中的疾病應對與體驗
  6. 佳宏偉 十九世紀後期東南港埠的疾病與醫療社會——基於《海關醫報》的分析
  7. 張淑卿 複健、輔具與臺灣小兒麻痹病患生活經驗(1950s—70s




休息(4:05~4:25





(二)圓桌會議與閉幕式(4:25~5:30

主持人:常建華

引言人:馮爾康 鄭金生 鄭洪 胡大年 戶部健 辛圭煥 梁其姿

閉幕詞:余新忠








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3104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十三卷出版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編,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6月出版。本卷710千字,16478頁。收錄論文24篇,研究述評1篇,書評6篇。

本卷的特色在於從更廣闊的視野探討日常生活史,展示日常生活史的多樣性。發表的論文既有理論性的;既注意到不同空間如城市、鄉村的日常生活,又對不同社會群體如士大夫、女性、族群的生活專門探討;特別就日常交往活動的探討發表一組論文;醫療社會史、國家與社會的兩組論文學術性也很強。


4篇論文主要利用日記寫成,可見學者對於日記日常生活史價值的重視。此外利用排日帳、家訓、筆記、檔案、方志、碑刻等文獻以及口述資料研究的論文,展示了生活史資料的豐富性。

書評集中於明清時代,對一些影響頗大的著作的書評,相信會引人注目的。共有日、澳、港、台8位海外學者的賜稿,為本刊生色不少,相信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進入CSSCI2012-2013)收錄集刊名單(2012-2013年度)。




目錄如下:

 

海貝與東歐亞文明………………………………………………………………【日】上田信(1

日常史所謂地方”——由蔣夢麟曾經的日常世界展開……………………………朱小田(8

正統化、祭祀權與廟產之爭

——
清末至民國初年杭州吳山汪王廟的兩次重修…………………………………張佩國(24

謠言之鏡:1928年南京拾魂恐慌的多重解讀——從一篇魯迅雜感談起…………李寶吉(38

李漁健康觀初探………………………………………………………………………… 劉佳(54




論魏晉時期塢壁的組織原則——民間社會的民主傳統個案………………………孟憲實(69

滴水藏海:范仲淹《師魯帖》所見北宋士大夫通信行為……………………………胡珂(81

清代中期一位江南文士的日常生活:以《張廷濟日記》為中心的討論……………王健(95




排日帳所見清末徽州農村的日常生活

——
以婺源《龍源歐陽起瑛家用賬簿》抄本為中心……………………………王振忠(107

民國時期江南的廟會組織與村落社會:以吳江市的口述調查為中心 【日】佐藤仁史(128

卞白眉在京津地區的生活與思想面貌 (1914-1929)………………………【香港】林愷欣(143

鄭孝胥在上海的遺老生活(1911-1931

——
以《鄭孝胥日記》為中心……………………………………………………張笑川(158

近代旅京冀州商幫的日常消費問題初探——以五金商鋪員工為中心……………盧忠民(176




《奉常家訓》所現鄉紳居鄉行為原理………………………………………【日】陳永福(186

著書只為稻粱謀——社會生活史視野下的清中葉學者職業化研究……張瑞龍、譚紅豔(207

晚明宦游士人的生活世界——兼談《五雜組》的生活史資料價值…………………範莉莉(222




性別視角下的商周合祭…………………………………………………………………耿超(245

民國時期育嬰堂中的乳婦研究………………………………………………………李金蓮(258




家族嬗變與民族融合

——
從耶律倍到耶律希亮的個案家族考察…………………………………………王善軍(286

婚姻結盟與譜系傳承——明代湘西苗疆土司的變遷……………………【香港】謝曉輝(306

名分攸關:近代政制中的中西醫稱謂之爭……………………………………………鄭洪(338

醫療與近代社會——試析魯迅的反中醫情結………………………………(臺灣)皮國立(353)

從醫訟案看民國時期西醫在華傳播的一個側面……………………………………馬金生(377




清代中後期田賦徵收中的書差包征……………………………………………………周健(386




從全球經濟史透視中國封建幣制的特點與共同點………【澳洲】Dr Niv Horesh 荷尼夫(407




宋代鄉村組織的多維畫卷——譚景玉《宋代鄉村組織研究》述評…………………趙樹國(421

評《森正夫明清史論集》……………………………………………………【日】岸本美緒(427

從佛教看明代社會——陳玉女著《明代的佛教與社會》讀後………………………常建華(435

晚明消費文化研究之新思路——評巫仁恕著《品味奢華》…………………………王雨濛(440

中國善書研究的儒學維度及其困境

——
兼評吳震《明末清初勸善思想運動研究》………………………………………朱新屋(448

衝突與整合:晚清公共衛生的蹣跚起步

——
路彩霞著《清末京津公共衛生機制演進研究(1900-1910)》評介……………劉小朦(458




附:關於雍正寵愛福慧原因的探討的來信………………………………………………………462




 




 




http://ccsh.nankai.edu.cn/noscript/ccsh/zxdt/zxdt_256.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書訊:毒物簡史


 


 


作者:史志誠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1( 2012年4月1 )


外文書名: A Brief History of Poison


精裝: 830(蠻貴的)


 


內容簡介:


史志誠編著的《毒物簡史》是一部關於毒物,毒理科學、毒物管理和毒物文化的歷史專著。自然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有毒有害物質。人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在尋找食物、防治疾病的過程中認識了毒物和藥物,積累了鑒別毒物與救治中毒的豐富經驗,在探明中毒機理、處置毒物引發的中毒和毒性災害過程中發展了毒理科學;在創造安全生產和優美生活環境的鬥爭中,譜寫了許多精彩的歷史篇章。因此,毒物的歷史、毒理科學史、毒物管理史和毒物文化史成為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科學史和社會科學史研究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當今突發性、群體性中毒事件屢有發生的情況下,人們迫切需要瞭解毒物的歷史和文化,以史為鑒,嘉惠未來。作者採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台的現代史學研究方法,系統而簡明地總結了3000多年來人類同毒物鬥爭的歷史,使之成為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本書對於如何認識毒物與救治中毒,如何保障生態安全、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如何處置中毒事件、毒性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治理環境污染,創造安全生產和生活條件等方面,具有現實的應用價值。同時本書還介紹了當代解毒、防毒、除毒、脫毒、戒毒的先進技術及成敗經驗,闡述了歷史上禁毒,禁酒的成敗經驗,對進一步完善和制定毒物管理、毒品管理、煙草控制及其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重要意義。《毒物簡史》可供從事毒理研究、食品安全、生態安全、生物安全等專業的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借鑒,並對廣大醫務工作者以及反恐應急處置的工作人員有一定參考價值。


 


目錄


前言
1章 毒與生命
2章 細說毒物
3章 成癮之毒
4章 中毒奇案
5章 毒性災害
6章 毒理科學
7章 解毒防毒
8章 毒物利用
9章 毒物戰爭
10章 毒物文化
11章 毒物管理
12章 人物傳略
研究毒物歷史的當代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1
附錄2
後記


 


 


http://www.amazon.cn/%E6%AF%92%E7%89%A9%E7%AE%80%E5% 8F %B2-%E5% 8F %B2%E5%BF%97%E8%AF% 9A /dp/B0087YPLS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道醫陶弘景研究


 


    者:劉永霞


出版社:巴蜀書社


出版日:2012/05/01


 


內容簡介:


《道醫陶弘景研究》主要分六章來說明道醫陶弘景在醫藥學方面的貢獻:第一章是高道兼名醫雙重身份解析,從醫與道的同源性繼承家學與道教重醫、行醫的傳統兩個方面分析了陶弘景既是高道又是名醫的原因;第二章是《本草經集注》本草學上的突破,主要從《本草經集注》的藥性論、診病與用藥的關系以及《本草經集注》的特點與影響等幾個方面介紹了陶弘景的本草學成就;第三章是《肘後百一方》救急方藥的撰要,主要分析了《肘後百一方》中常見的內科病、外科病及其特點;第四章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五臟病證的詳釋,主要分析了用來作為修道輔助的藥方;第五章是道家其他養生保健法,主要介紹了導引按摩與房中養生等既可保健又可祛病的養生功法;第六章對陶弘景醫術的特點進行了總結,指出陶弘景的醫藥學思想以易學為本的特點,并對陶弘景強調醫德的主張進行了肯定,最後說明了這些特點背後的道教基本價值觀。


 


作者:


劉永霞 1973年生,甘肅秦安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歷史學博士後,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哲學博士。曾任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文化史室。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道教文化史、魏晉南北朝道教、道教文物與藝術。已在《道家文化研究》、《宗教學研究》、《求索》、《道學研究》、《中華文化論壇》、《弘道》等學術刊物發表文章30多篇。


 


目次:



引 言
一 陶弘景醫藥學研究回顧
二 本書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第一章 高道兼名醫——雙重身份解析
第一節 醫與道的同源性
一 醫與道共同的思想基礎——陰陽五行思想
二 醫與道共同的巫鬼信仰來源
第二節 繼承家學與道教重醫、行醫的傳統
一 繼承家學與撰述醫書
二 道教重醫、行醫的傳統
第二章 《本草經集注》——本草學上的突破
第一節 《本草經集注》的藥性論
一 《本草經集注》的寫作緣由
二 《本草經集注》的藥性論
第二節 《本草經集注》的診病、用藥與影響
一 病源說
二 診病與諸病通用藥
三 《本草經集注》的特點與影響
第三章 《肘後百一方》——救急方藥的撰要
第一節 《肘後百一方》中常見的內科病
一 危急假死病類藥方
二 心腹胸肋病類藥方
三 腎肺脾病類藥方
四 胃膽病類藥方
五 外感傳染病類藥方
六 風邪類藥方
七 雜病類藥方
第二節 《肘後百一方》中的外科病
一 皮膚科類藥方
二 五官科類藥方
三 消化科類藥方
四 解毒類藥方
第三節 《肘後百一方》的特點
一 對中國古代傳統方劑學的繼承
二 驗方多而實用
三 治法簡單且取材方便
四 具有宗教鬼邪致病的神學色彩
第四章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五臟病證的詳釋
第一節 辨五臟病證
一 辨五臟病證的意義
二 五臟病證及醫方
第二節 治瀉及勞損方
一 五臟瀉方
二 救諸勞損病方
第三節 《輔行訣》的特點
一 組方有著固定模式
二 藥物的五味與五行相配伍
三 經方及名稱的道教色彩
四 與《湯液經法》關系密切
第五章 道家其他養生保健法
第一節 導引與按摩
一 導引與保健
二 導引與祛病
第二節 房中養生
一 房中術作為命本的重要性
二 房中術的持守中和之道
三 房中術的方法與禁忌
四 房中術與命理學
五 上清派房中術的特點
第六章 陶弘景醫術的特點
第一節 以易為本的醫藥學思想
一 持守中和——醫道之本
二 辨證治療——醫術微旨
第二節 重視醫德
一 陶弘景之高尚醫德
二 陶弘景的醫德所體現的道教價值觀
附錄:《本草經集注》殘卷
參考文獻
後記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922087&pf_id=99E155q7K100i 79F 105p 72L 113g 128jHXqQLc188SxV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醫療史研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醫學與史學綜合研究漸趨深化、融通仍需時日




 


 




2012071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29




 




【核心提示】通過進一步完善學科理論建設、整理現存文獻中的醫藥知識、加強對歷史上多種醫學間的交流和影響研究、深化醫療史與其他相關學術領域的交叉研究,必將迎來醫療史研究的新局面。


 




 




    醫療是保障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手段,醫學的發展更是影響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隨著新史學的發展,醫療史已經成為西方主流史學的一部分。反觀國內史學界,儘管早在20世紀初期,陳垣、陳寅恪等已開始涉足醫學史,但在此後的大部分時間裏,醫學史研究主要由中醫學研究工作者承擔。直到上世紀80年代,伴隨社會史研究的復興,史學界開始將目光投向醫學、醫療領域。



  醫療史研究日益受到史學界重視



  醫療史又稱醫療社會史,與傳統醫學史關注疾病及醫學本身不同,是從社會史角度對醫學、疾病歷史及其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教授陳明指出,醫療史將視野落在具體而生動的生命之上,以生命為中心,深化了歷史研究的內涵,擴展了歷史研究對社會的感染力。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余新忠告訴記者,在歐美,醫療史研究有相當悠久的歷史。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有關醫療的社會問題日漸凸顯,醫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不斷發展,加上後現代史學和新文化史等史學思潮的日漸興起,促使包括疾病史在內的醫療史研究逐漸成為西方主流史學的一部分。隨著改革開放不斷加深,西方學術界的相關研究訊息和成果開始進入國內,醫療史逐漸受到國內學者的認同。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高晞指出,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學者關注原有研究領域引發的醫學與疾病問題,如對基督教在華傳播的研究引發的“醫學傳教”問題,在人口史、災害史研究中發現的有關疾病、醫療、慈善救助史料等,這些均為後來的醫療史研究奠定了基礎。此外,2003年的“非典”也激發了學界對公共衛生和疾病史的研究。



  新世紀以來醫療史研究日漸興盛



  進入新世紀後,醫療社會史或醫療社會文化史成為很多學者熱衷的研究領域。高晞認為,將醫療史研究視為我國史學研究新熱點符合基本事實。目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已將疾病史研究列入申報課題,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將醫療文化史、公共衛生史和疾病史作為研究領域。隨著新文化史、社會史、性別史和人類學方法及理論對史學研究的滲透,醫療史研究出現了一些高品質的論文和專著。



  “國內一些頗具影響力的學者不僅將醫療史研究的興起視為新世紀中國社會史乃至中國史研究引人注目的重要成績,還將其視為未來史學發展的‘潛力股’。”余新忠說,國內學術界有關歷史上的醫療、醫學的探究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醫學界特別是中醫學界的醫史研究,往往被稱為“內史”研究;二是史學界的醫療社會史或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一般被認定為“外史”研究。後者多被稱為“醫療史”研究。



  談到近年來我國醫療史的研究狀況,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于賡哲指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是研究課題多樣化。醫療與社會思想之間的相互影響、疾病與自然環境變遷的關係等均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其次是研究隊伍多元化、年輕化。最後是明清以降時段的研究相對活躍。研究課題多數集中于宋代以後,明清以降時段尤受重視,近現代時段更是可以“密集”形容。



  醫療史研究任重道遠



  “與制度史、社會史、文化史等相比,我國的醫療史研究雖令人耳目一新,但無論是從研究隊伍還是學術積累與開拓等方面來說,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陳明對記者說。陳明指出,醫療史研究現存三個主要困境,學科間溝通不夠、醫療史理論化建制不足以及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和研究視野仍有局限。



  醫療史研究要成為我國史學研究的顯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高晞認為,首先需要突破的就是技術史問題。目前我國醫療史研究寫出的是不懂“病”的“疾病史”和沒有“衛生”的“衛生史”。基本醫療知識是研究醫療史的前提。其次,需要突破研究視角。受西方科學史影響,過去我國醫學史研究試圖將中國醫學套入科學史模式,但卻從未走出來,這也是傳統醫學史研究成果難以被史學界認可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國的醫療史依然未進入歷史書寫的主體,思想史、制度史和文化史研究很少會關注生命醫療觀對中國文明進程的影響。



  余新忠認為,總體而言,與歐美學界相比,國內的研究仍顯薄弱。在醫學界,醫療史的邊緣地位一直沒有得到改變。在史學界,醫療史研究雖受重視,但依舊未成為主流史學的一部分,內外史的交流融通雖然已有所展開,但兩者間的界限依然明顯。另外,在具體學術理念和研究方法上,醫療史研究也存在諸多問題,對國際主流學術成果的瞭解和把握遠遠不夠。作為新興的前沿研究領域,醫療史雖被視為“新史學”的一份子,但在踐行和引領“新史學”的發展上,尚不盡如人意,其所展現出來的新意涵、新氣象還遠遠不夠。在盡可能消化西方主流研究成果基礎上,通過腳踏實地的深入研究來發現中國問題、凝練本土概念,是中國醫療史研究的重任。



  對此,於賡哲建議,史學出身的研究者既要注重對醫學的瞭解,也要重視人類學、社會學理論。研究者要避免以偏概全,必須向前追溯傳統醫學根基,更多關注宋代以前時段,並以“瞭解之同情”為指導,辯證對待學術史。



  儘管醫療史研究還存在諸多問題,但學者依然對其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採訪中,學者們紛紛表示,通過進一步完善學科理論建設、整理現存文獻中的醫藥知識、加強對歷史上多種醫學間的交流和影響研究、深化醫療史與其他相關學術領域的交叉研究,必將迎來醫療史研究的新局面。




 




 




http://www.csstoday.net/Item/17195.aspx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則最近動態:




 




一、張哲嘉教授的書評:評介:高晞,《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刊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6(2012),頁143-151




全文連結在這裡: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468.pdf


 




 




二、雷祥麟教授即將發表:〈麻黃與常山的科學研究:物件的社會技術網絡〉,在「近代東亞城市的社會群體與社會網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時間是2012725




全會議程連結請看: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Event00/Event_238_File1.p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介紹年輕的醫療史學者涂豐恩 TU FENG-EN,現就讀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學程博士班。豐恩學弟在發表碩士論文時找上版主當評論人,那時開始認識他。豐恩為梁其姿院士的高徒,年輕有為、外語程度超越同輩研究者,在讀碩士時於台大歷史系中就非常有名。他也架設網站、介紹史學界研究動態,非常有活力。最近他的碩論修改後出版了,版主除貼出介紹外,也順便介紹一下這位作者吧,希望他在哈佛的學業一切順利,能為台灣介紹更多外國醫療史、史學界的研究動態。




 


 


 




研究興趣




醫療史與科學史、明清史、史學史與史學方法論




 




 




著作目錄:




專書





  1. 2012 《救命:明清的醫生與病人》,台北:三民書局。


學位論文





  1. 2008 〈從徽州醫案看明清的醫病關係(1500-1800)〉,臺大歷史所碩士論文。


期刊與專書論文





  1. 2008 〈明清醫療市場中的徽州醫者〉,《第八屆科學史研討會彙刊》,新竹:清華大學。
  2. 2009 〈明清書籍文化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第20卷第1期,頁181-215
  3. 2010 〈張公藝九世不分家-談臺灣分家鬮書中的修辭〉,《台灣古文書學會會刊》第7期,頁11-20
  4. 2010 〈擇醫與擇病-明清醫病間的權力、責任與信任〉,《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1卷,頁149-169
  5. 2011 〈善化地區的環境變遷、土地開發與地權糾紛(1890-1920)〉,《第六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6. 2011 〈什麼是數位人文〉,《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與項潔合著)
  7. 2011 〈當資訊科技碰到史料-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中的未解問題 〉,《數位人文研究的新視野:基礎與想像》,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8. 2012 〈臺灣契約的蒐集與分類(1898-2008)〉,《台灣文獻》(forthcoming


書評





  1. 2008 Charlotte Furth,
    Judith T. Zeitlin, and Ping-chen Hsiung, eds. Thinking with Cases: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漢學研究》第26期,頁317-322

  2. 2009 Angela Ki Che
    Leung,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漢學研究通訊》28.4

  3. 2010 〈評: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新史學》,第21卷第2期,頁251-256


會議論文(僅列未發表)





  1. 2009 〈權力、抉擇與責任-明清徽州醫病關係之一面〉,發表於「物之戀:明清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暨南大學,2009.5.2
  2. 2009 〈數位歷史如何可能〉,發表於「資料庫與台灣文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5.15
  3. 2009 "Imperial
    Ears: Ogawa Naoyoshi and the colonial linguistics in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aiwan ",
    presented in XXI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dapest , Hungary , 2009.7.28-8.2.



其他





  1. 2009 〈數位歷史如何可能:簡介台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之工作旨趣〉,《台大歷史系學術通訊》第3期。
  2. 2009〈概念、工具與社會「第二十三屆國際科學技術史大會」後記〉,〈科技、醫療與社會社會》第9期。
  3. 2011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小川文庫聖經文獻介紹〉,《大學圖書館》15.2,頁19-38。(與項潔、湯世鑄合著)


 




版主:Scholars at Harvard網頁上的介紹




 




Feng-en Tu




PhD student, History and East Asian
Languages




 



Bio



Feng-en Tu is
Ph.D. student in the History and East Asian Languages program at Harvard University .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s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as well as cultural history,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early East Asia and Europe .




Before coming to
Harvard, he worked in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where he
collaborated with a group computer scientists, trying to develop methods for
analyzing large-scale historical materials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e received his
B.A. (2006) and M.A. (2008) in History both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http://scholar.harvard.edu/tufenge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ufengen/Home/works




照片來源:作者FACEBOOK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介紹豐恩學弟的新書!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文明叢書18




 




作 者:涂豐恩




裝訂/頁數: 平裝 / 168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2012/07/04




 




內容簡介:




兩位醫生,和兩個不同的生命。一個他,只能想著科舉及第,獲取功名;另一個他,早已在文人圈中聲譽崇隆,備受敬重。兩個看似悖反的生命故事,卻一同帶我們進入另一個時空裡,複雜而多樣的醫療情境。




這是三百年前的世界,人們同樣遭受著生老病死的折磨。不同的是,在那裡,醫生這個職業缺乏權威,病人對自己的身體與疾病,卻是充滿意見;在那裡,醫生不能好整以暇地坐在診療室中,等待病人上門掛號,反而得巡迴各地,為了看病而四處奔波;也是在那裡,醫生面對著各種挑戰與詰問,他們透過各種手段,贏得病人及其家人的信賴。這是由一群醫生與病人共同交織出的歷史,關於他們之間的信任或不信任,他們彼此的互動、協商與衝突。




涂豐恩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曾任職於臺大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目前就讀於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 文明學系 博士班,主要研究興趣是不同文化對身體、醫療與衛生的認識和想像,及其演變的軌跡;對感官、自然與動物的歷史也充滿好奇。不讀書的時候,喜歡旅行。喜歡五月天、村上春樹和駱以軍。




自序

一本書的寫作有時是段漫長的旅程,哪怕是這樣一本小書。



本書從我的碩士論文脫胎而來,主要論點與架構大致相同,但文字上做了不少修改。學位論文需要遵從嚴謹的格式,維持一定的寫作模式。學院派的歷史研究尤其講求證據,講究每一個論點的來源。這些規範都有其根源與道理,他們構成了現代學術研究的基礎與價值所在。



文明叢書的形式容納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在改寫的過程中,我刪除了註腳,將部分的引文改寫為現代白話文;更重要的是,嘗試加入更多敘事的面向,甚至是想像的層面。我希望能因此讓內容更有趣,更能引人入勝一些,避免像個辯論場上急著打倒對手的隊員——儘管這項努力可能不盡成功。



這種說法或要讓嚴謹的歷史學者感到緊張:歷史如何能想像?虛構的想像難道不是歷史研究的大忌?但我們或也可以反過來問,如果缺乏想像,歷史的寫作如何可能?歷史研究依憑著遺留下的史料,企圖重建過往的世界。可是過往的世界如此複雜,相對於那個無比豐饒的過去,我們所能掌握的斷簡殘篇、隻字片語顯得如此稀少,如此不足。在史料的空白之處,我們只能用想像力填補。



2007
年的夏天,為了進行這項研究,我到了徽州。那是個格外炎熱的夏天,但那一個月中所見到的人事物,都在我心裡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至今仍歷歷在目。每個早上,我從旅社出發,搭著長途巴士,到徽州的各個鄉間。沿途的景色時常引發我無限的想像。我想像,在兩三百年前的人們如何在此地生活,他們與我們的差異有多少?我同時也充滿著疑問:如果只憑藉著文字,我們真能了解他們的生活、想法與感覺嗎?就算有了實地的田野調查,又能有多少幫助呢?對此我沒有肯定的答案,只能說我們努力地尋找歷史的真相。我們也許像是瞎子摸像,但也不完全是憑空想像。在史料與想像之間穿梭,我們盡可能準確地捕捉異時空中發生過那些事。



這並不容易。但我特別喜歡法國歷史學家布洛赫(Marc Bloch)的一段話,他說:「歷史學家這一行業,我認為是在從事找尋、發掘與重構的工作,這是一項美妙的行業,但也是一項困難的行業,要做的好,必須投入相當的工作,
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以及具有一項真實的智識力量:好奇、想像、組織能力、清晰的表達,與公正不偏頗的思想,並具有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感受力。」




那年夏天我也見到了幾位老中醫師。他們大多出身醫生世家,不僅醫技高明,對於地方上的醫學傳統與文化也是瞭若指掌,並且慷慨分享。我從他們身上得到了許多重要的資訊,也稍能理 解中 醫師在近現代中國的位置和想法。




但這本書不只是關於醫生,也是關於病人。後者才是真正困難的部分。在歷史上,往往是醫生說了很多,而病人說的很少。



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歷史學者傾向為沒有聲音的人們寫作,這不只是出於一種反抗帝王將相的心理,更是相信這樣的歷史寫作,會改變我們對過往的認知、評價,進而影響我們自身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我也是這樣相信。



可是,這些潛藏在角落的幽微的歷史,需要極大的努力才能讓他們重見天日。本書所能做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希望提供一個大致的圖像,描繪明清中國醫生與病人的活動和互動。因此,在許多細節上,本書只能簡單觸及,無法深入。對於許多相關的現象,其實我們仍所知不多。比如本書所論及的傳統專科醫生,似乎還不見研究者認真而仔細地對待。只能期待未來有更深入而完整的論著。



本書的寫作過程,得到了許多人的協助和啟發,無法在此一一致謝。但我想特別感謝幾個人。沒有 梁其姿 老師的指導以及持續的鼓勵,本書大概沒有機會完成; 李建民 老師則對出版過程給予了重要的協助,並且慷慨地分享許多中國醫學的圖象;也謝謝審查人的修改意見。



本書最後定稿的階段,人在國外,學習著適應新生活。距離故鄉以及本書發生的舞臺,都十分遙遠。變動的時候總是讓人思緒多端,有時難以集中精神,對於這本書最後的模樣,還有許多不盡滿意的地方,令人不能不想繼續縫縫補補。不過,完美的作品也許是不存在的,而最好的著作永遠是下一本。所以我停止了無止境的修改,讓它以這般模樣面世。但願它不至於令人失望。




目錄:




文明叢書序

自 序

前 言

不情願的醫生

風雅醫生

全科與專科

形形色色的醫療

病人的醫學知識

當病人遇上醫生

病人的意見

病人之死

結 語

延伸閱讀書目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99t155T 7l 100B63k102q 72l 108z121BUSgUWz546MxX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轉載:第24屆國際科學史會議 (2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將於201372227日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舉行,有關會議相關訊息請,參考大會網址:www.ichstm2013.com




 


 




Call for stand-alone papers




The Congress
organising committee now invites proposals for stand-alone (individual) paper
presentations. The deadline for submissions is Friday 30 November 2012.




How to submit




We have developed
an online submissions form, into which you can paste your abstract and other
details.
Click here to access the form
(opens in a new window or tab).




If you have any
queries about this form, please contact the organisers at
submissions@ichstm2013.com
before submitting.




Subject coverage




The theme of the
24th Congress is ‘Knowledge at work’. We construe this theme broadly, and
encourage studies of the creation, dissemination and deployment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across all periods, and from a variety of methodological and
historiographical approaches. Possible areas of investigation may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        
case studies of knowledge-making and knowledge-use in particular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and medical communities




·        
the use and adapt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workplace, the home,
and the wider world




·        
how facts, and other knowledge-claims, travel between disciplines, countries
and communities




·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ose knowledge-making enterprises which are
described as ‘science’ and those which are not,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m




·        
definitions and meanings of ‘pure’,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research




·        
how scientists, engineer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their
historical antecedents) work, and whom they work for




·        
the status relations of knowledge and work, including the roles of
‘artists’, ‘artisans’, ‘professionals’, ‘amateurs’, ‘devotees’, ‘operatives’,
‘philosophers’, ‘adepts’, ‘scientists’ and ‘workers’




·        
sites and geographies of knowledge-production and knowledge-exchange:
laboratory, field, factory, hospital, ocean…




·        
communication about science: forms and genres, advocacy and dissent,
authorship and audience in print, manuscript, broadcasting, digital media and
performance




Presentation format




Stand-alone
submissions will normally be assembled thematically into groups of 4
presentations per 90-minute session. You should prepare a presentation of
around 15 to 17 minutes’ duration, to be followed by 5 minutes of audience
questions. Please plan carefully: the very high volume of activity at the
Congress means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run strictly to time.




Each stand-alone
paper session will be chaired by a Congress participant chosen by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who will co-ordinate questions at the end of each
presentation. The stand-alone sessions will not normally feature commentaries
or group question time.




All the Congress
presentation rooms are equipped as standard with a Windows PC running
Powerpoint, Media Player, etc; LCD projector (beamer); projection screen; and
audio speakers. Microphones will be available in the largest rooms. Requests
for additional equipment may be made via the abstract submission form, but
cannot be guaranteed.




Co-presenters




Most papers at the
Congress are presented by sole authors. You may, however, submit a co-authored
paper to be co-presented by two or, if necessary, three authors. All registered
co-presenters should take an active role in delivering the paper.




If your research
involves collaboration with colleagues who will not be attending the Congress,
please do not list them as co-presenters (see “Attendance requirement”). Instead,
please develop a solo paper based on the collaboration, crediting your
colleagues as appropriate in your talk.




Language




Papers may be
presented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languages: English, French, Spanish, German,
Italian, Chinese, Portuguese, Russian and Arabic.




For review and
documentation purposes, we require titles and abstracts for all proposals to be
submitted in either English or French. If you will be presenting
in another language, please also supply an equivalent title and abstract in
that language.




Unfortunately, we
are unable to provide facilities for translation at the Congress.




Funding




We regret that the
Congress has no funds to support delegate attendance. We hope to be able to
announce the availability of student bursaries at a later date.




Attendance requirement




The central purpose
of the Congress is to bring researchers together.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table, offering space to discuss absent speakers’ papers would mean
denying important opportunities to others. Therefore, all presenters must
deliver their papers in person:
please don’t submit a proposal unless you
intend to travel to Manchester
to attend the Congress.




For co-authored
papers, all co-authors must attend together. If you are collaborating with
another researcher who can’t attend, please submit a single-authored paper, and
credit your co-author as appropriate in the talk.




If, following
acceptance, you learn that you cannot attend the Congress,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inform the Congress organiser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so that your
time can be reallocated.




Presenters making multiple
contributions




To include the
maximum number of speakers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imetable, we have to
stipulate that no individual may present more than one paper at the Congress,
as a stand-alone presenter and/or as part of one or more symposia (themed
sessions proposed during the previous round).




Individuals
presenting in a stand-alone session are, however, permitted to




·        
chair a different session (as arranged with Congress or symposium
organisers)




·        
co-organise a symposium (provided they do not contribute a paper to it)




·        
commentate on a symposium




·        
organise or take part in non-paper-session activities around the Congress
(as agreed with the organisers).




The organisers will
do their best to avoid clashes between proposed multiple commitments, but the
large number of parallel sessions at the Congress means this cannot be
guaranteed. Please contact us if you need further information.




Clarification on publications




The Congress is not
a “publication conference” of the kind which is conventional in some academic
fields. Our priority is to encourage discussion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while
presentations should, of course, be well-structured and coherent, they need not
be prepared as formal academic texts. Acceptance decisions are based on
abstracts alone, and stand-alone papers are not pre-circulated.




The Congress does
not issue “Proceedings” volumes, and acceptance does not imply an offer of
publication. (Some symposium organisers will be working towards publications
based on their symposia, but this is not handled by the central Congress
organisers.)




Submitting your proposal




A link to the
submission form is provided at the top of this page. Please read the guidelines
provided on the form itself carefully when completing it.




The form will be
taken down at midnight (Greenwich Mean Time) on Friday 30 November 2012.
No proposals can be considered after this point.




The Programme
Committee will send confirmations of all accepted proposals to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s, via the contact details given, in February 2013.
Registration for the Congress will then open in March.




 




http://www.ichstm2013.com/call/index.html


http://www4.isu.edu.tw/sites/chsas_taipei/index.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大家加油。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徵才




公告時間:2012/07/05




公告部門:秘書室




 




相關連結:http://www.mh.sinica.edu.tw/MHWeb/PGRecruit.aspx?mid=60&tmid=21&recruitID=1




一、職缺:本所編制內研究人員。

二、學科範圍:近代史研究。

三、申請資格:具有國內、外博士學位,且具備學術中文之工作能力者。

四、應備證件:

1.
詳細履歷(請列明學科專長及語文能力)及全部學術著作目錄。

2.
最高學位證書影本。

3.
重要學術著作(含學位論文)一份。以外文撰寫者,請附中文摘要。

4.
推薦函三封(由推薦人逕行郵寄)。

5.
研究計畫(至多五頁)。

五、聘用及待遇:依照「中央研究院研究所組織規程」及相關辦法聘任之。

六、申請截止日期:應徵者請檢具上述證件資料,於民國101 年(2012831日前寄達

台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2128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江淑玲小姐收

聯絡電話:886-2-2789-8201

傳真:
886-2-2789-8221

E-mail:
mhcsl@gate.sinica.edu.tw




 




 




http://www.mh.sinica.edu.tw/PGNews_Detail.aspx?tmid=21&mid=58&tableName=Event&eventID=23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師大歷史系電子報》創刊號發行了。版主忝為師大的一份子,不能為師大歷史系做些甚麼,只能濫竽充數、占占版面。如果的微不足道的經驗可以給學弟妹們一點點點點的小啟發,版主就滿足了。也請大家多多支持師大歷史、多多交流。完整第一期電子報在此:http://mail.his.ntnu.edu.tw/E-Paper/001/001-index.htm





謹此感謝陳登武主任的邀請,也謝謝陳韋聿學弟的採訪和整理。





 





系友皮國立先生訪談紀要





(圖片部分因版主過胖、審查不通過已被刪除,請參閱原報)





熟悉的朋友喚他「老皮」,研究所的學弟妹們則通常帶著幾分敬慕,稱呼他「國立學長」。至於「皮國立」三個字,則是臺灣中國醫療文化史研究群的新生代當中,最常被人提起的名字之一。從大學時代開始萌生對中醫的興趣,到實際鑽研中醫醫理、通過國家檢定考試,最終成為一名專業的醫療史研究者,即將進入中原大學通識中心任教的國立學長,和我們分享了他對中醫的學術與現實關懷,以及他對師大研究生涯的點滴回憶。透過電話,《師大歷史系電子報》和國立學長進行了將近一個半小時的採訪,以下是這次訪談的內容紀要。







(對談雙方,《師大歷史系電子報》稱「報」,國立學長稱「皮」。)





 





報:首先恭喜您在不久前完成了一本優秀的博士論文,順利取得學位,並能在畢業後旋即躋身專業史家之林。是否能請您為我們概略介紹博士論文的基礎關懷與核心論題?





 





皮:我的博士論文延續碩士階段的研究方向,仍然關注中醫與西醫在近代中國史上的匯通之理路。我的碩論寫的是清末,念了博士班,就進一步想要了解這個中西醫學匯通的過程,在民國以後的變化。一開始我選擇以「外感熱病學」[1]為研究題目,主要想觀察的是西方醫學理論對於中醫在「熱病」的理解、詮釋以及知識形構等方面所帶來的衝擊。當時我初期的指導老師李建民先生認為這個題目太大了,需要找一個切入點,於是我便從一些醫史的研究與史料當中,找到了「氣」與「細菌」這樣一個核心問題。這個問題,在民國時期是醫學的爭論焦點,因為「氣論」是中醫知識內的重要核心,而細菌學在那時剛剛傳入中國不久,並且為傳統醫學理論帶來了諸多衝擊。我們知道,中醫對疾病與醫療的詮釋,是所謂的「辨證論治」[2],它不像西醫一樣有科學實驗。沒有實驗,它也就看不出細菌、論不出細菌來。於是西醫便指著中醫的鼻子罵說:你們不懂細菌!但是,中醫最初認識細菌的方式,根本不是走西方科學的路子。他們關注的是細菌學與中醫在醫療理論、身體觀方面的共通之處,討論的是「氣」與「菌」之間的關聯性。中醫根據自有的「氣論」以及經典醫學文獻,與外來的細菌學理反覆對話,建立起一套匯通中西醫學的獨特歷史模式。在這個模式當中,古典醫書的經驗與醫療方法再度獲得肯定,而「外感熱病」也重新被理解、詮釋與定義。這個歷史模式體現出近代中國的一個本土知識體系,在面對西方文化力量的挑戰時,如何選擇性的吸收與排拒這些衝擊,最終達成自我的更新。





    這種中西醫學理論交融與互動的過程,在「內行人」看起來會覺得很有趣,我的碩士論文主要也是在處理這種所謂的「內史」,[3]後來出版成專書,我才發現,喜歡那本書的讀者很多都是醫生,反而是歷史學者會覺得比較看不懂。這種情況讓我產生一些反省,並且開始尋求其他人的意見。有些學者持正面的看法,覺得醫療史本來就該做一些「內史」,不然一直在外邊團團轉,只能成為一種「沒有醫療的醫療史」。但是另一些老師就認為,既然我們的讀者主要是歷史學家,那麼寫作的時候還是應該注意到「外史」,讓論文與整個時代社會文化的大背景連結在一起。這兩方面的意見,對我而言都有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在博士論文裡面,便提出了所謂的「重層醫史」(multi-gradations of medical history research)觀。這個理論架構的設計,也受到李建民老師的影響。他曾經使用過一個概念,叫做「被忽略的中層」(Neglected Middle),也就是除了上層菁英的知識形構、下層的醫療與民間生活之外,我們也許還應注意到「菁英與大眾」之間的交會地帶,亦即不同階層的、大多數人關於醫療的共同心態,共同的實踐基礎(common practices)[4]在上層,我們關注醫療的技術與知識體系本身的轉變;但反過來,我們也關心這些醫療知識如何進入下層,與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產生連結。這兩個層面的歷史,以及它們之間方方面面的互動關係,便是「重層醫史」所關心的主題。





 





報:您知道您另外一件為人所稱道的事情是,身為一個醫療歷史的研究者,您不僅在桌案前做文獻的研究工作,同時也身體力行的學習中醫,甚至通過專業的檢定考試。我們想了解您最初是如何選擇走上中醫史研究的?另外,您是在決定以中醫為論文題目以後,才有參加檢定考試的想法嗎?這件事情對您的歷史研究又帶來一些什麼樣的影響?





 





皮:我是在師大念碩士班的時候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的。那時候就是一邊讀我本來就感到興趣的醫書,一邊想著論文該做些什麼題目。我原本修了王爾敏老師的課,想說就做思想史吧,便跑去問王老師,可不可以請他指導我做中醫思想。王老師很謙虛地說,這方面的研究他不熟,請我再去徵詢其他老師的意見。當時在師大,其實不太容易找到醫療史專長的學者。最後是呂實強老師說,要幫我介紹一位剛到他們近史所任職的年輕人給我認識,這個人就是我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張哲嘉先生。很幸運的,張老師對於我在醫療史方面的許多想法很支持,也願意擔任我論文的共同指導教授。有趣的是,我後來才知道他其實和我一樣,也通過了中醫師檢定考,而且我們是同一年去考的。後來我還一度想要考完最後一關,也就是當時還存在的中醫師特考,考過的話就有執業醫師資格了。但一方面這個考試的確是特別的難(錄取率約在0.5%左右),另一方面我忙著修課、寫報告,也沒有太多時間去準備醫學類的專業考試。我博士班前期的指導老師李建民先生直截了當地跟我說,歷史學家或者中醫師,只能選一條路走,兩邊都做是不可能專精的。所以我大概在博二的時候,就打消了繼續考試的念頭。





    但無論如何,準備中醫師檢定考的經驗,還是對我的研究提供了許多助力,比方說那時我上過一些解讀《傷寒論》和《內經》的課程。原本這類醫學文獻在歷史研究者來說,常常看得一頭霧水,但為了考試,上課的老師就會使用相對比較現代的語言,帶我們理解這些醫書的內容。上過這些課,配合既有的歷史知識,後來真正要使用這些古典醫學文獻來做研究的時候,也就能夠感覺到比較深入的認識與掌握了。





 





報:我們知道您在2000年以後便成為師大歷史系的一份子,並且在這裡接續取得了碩士與博士學位。我們想了解您在這段日子裡面生活、求學、研究於師大歷史的感想,同時您對於母系又有一些什麼樣的想法與期待?





 





皮:我記得當初進來師大的時候,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其實是修教育學程,後來也確實花了時間去進修,並且在考上博士班以後先去實習了一年,拿到教師證。之後,我大概在博士班階段真正確認了自己的興趣與規劃,還是比較想做點研究,也就沒有繼續往高中歷史教育的方向發展了。





    剛考進碩士班的時候,我對師大歷史的第一個感想,就是我們的學術環境很自由,不太干涉學生的研究興趣,另外像是我到近史所找張哲嘉老師指導論文,也沒有碰到什麼限制,所上老師多抱持鼓勵與正面的態度。但相對而言,自由的反面,可能就是我們所內的凝聚力,比起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會顯得薄弱一些。比方說,臺大的研究生透過《史原》和《早期中國史研究》等刊物,以及研究生組成的各種讀書會、研討會,同學之間可能擁有比較多進行學術討論的機會與場合。政大的研究生則是有許多的海外進修與交流管道,另外他們也會由所裡面指派研究生參與研討會,發表論文。相形之下,我們感覺上比較仰賴個人在研究上的作戰能力,而同學之間的聯繫、討論、交流,或者有組織的研究群就少了一些。這種情況,或許也讓外面的朋友,感覺到我們在學術研究方面的特色,不是那麼凸出。或許未來,我們可以考慮舉辦一些研究生的成果發表會,邀請幾位重要的學者來參與評論,一方面創造系所內外研究交流的平台,一方面也拓寬學術視野,讓研究生與學界的老師們有更多的互動機會。像是近幾年由陳登武老師主持的一系列研究生講座,我覺得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活動,能夠讓同學們主動地去認識許多海內外的一流學者,對於當代學術市場的脈動,也會比較熟悉一些。





 





問:您剛結束學生生涯不久,對於目前正在學術道路上勉力前進的學弟妹們,您有些什麼樣的建議可以提供給他們知道呢?





 





皮:我的第一個建議是多寫文章多發表,讓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被學界所看見。發表不用強求一定要刊登在「i」的重量級期刊上面,[5]博士班階段能有 一兩 篇文章被這類期刊接受,已是很不錯的成績了。其他就是勉力寫作,廣泛發表,提高自己的能見度。第二個博士班學弟妹們可以考慮的建議,則是在不影響研究的前提下,試著尋求到大學兼課的機會,累積教書的經驗與人脈,這對以後的求職,可能會有些幫助,很多學校並不只看研究,他們需要的是馬上能上陣教書的老師。畢竟我們畢業以後的目標,主要還是到學校裡面任教,除了專業的研究能力以外,也得學會怎麼教書,除非你只考慮到研究機構或公家單位任職,那對現在的博碩士畢業生而言,都已非易事。因此,就求職的考量來說,充實一些教學資歷,便可能會擁有一些優勢。另外,兼課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暫時離開苦苦鑽研的論文題目,把心思轉移到平常比較沒有機會關心的研究領域。特別是一些歷史視野比較寬泛的通識課,透過課程內容的準備安排,或者在課堂當中與學生之間對話所形成的教學相長,說不定還能讓我們在學術上獲得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報:我們知道您的學術作品在質量與產量上都有很優秀的表現,對於研究生階段的文章寫作,您是否有什麼的心得可以和我們分享?





 





皮:我寫文章的初衷其實就是喜歡中醫,想幫中醫做一點事情。研究中醫史的現實關懷很多,因為中醫還活著,中西醫學之間的各種論爭也仍然吵得熱鬧,甚至主張廢除中醫的論調也還一直存在。這些關懷可能讓我有點使命感,寫起文章來也會比較認真。





   
寫作方面,我覺得研究生可以積極地尋求到研討會發表論文的機會,不要只是為了完成畢業標準才與會發表。研討會的好處是,一旦我們把摘要丟出去,截稿日期擺在眼前,就不得不去把文章完成,想偷懶也沒辦法。另外就是儘量聚焦在自己關心的研究主題上,從碩論的成果,或者博論計畫要寫的章節出發,把觸角延伸出去。等你真正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自己寫過的東西等於一種思想準備,已經發表的作品還可以拿回來引用,總之就是一舉數得囉。





 





報:學術以外,我們也想和您聊一些比較輕鬆的話題。您身為師大歷史人的資歷長達10年,有許多重要的人生階段,都是在10年當中度過的。能不能和我們談談關於師大生活的感想?





 





皮:這段期間很重要的事情,當然就是認識了同為師大歷史人的太太(張慧瑩老師,本系碩士班87級系友,現任教於宜蘭縣立羅東高中)。我們在念碩士的時候開始交往,之後在我考上博士班以後結婚,也生了小孩,一起組成一個美好的家庭。其實我覺得要做歷史研究,父母和另一半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你想,我們每天跟這麼多書為伍,佔空間又不能當飯吃,研究了老半天好不容易寫成一篇文章,結果一投出去即有可能被審查意見砍個半死,已經很沮喪了,回到家如果還要面對家人的不支持、不瞭解,老婆還不懂你為什麼總是坐在書桌前而不去多賺點錢養家活口,面對這些質疑,其實很難讓年輕人繼續走下去,所以一個背後支持你研究的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我太太在碩士班階段的指導教授,和我一樣都是呂芳上老師,寫論文的時候也是一路被訓練過來的,她非常了解我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所碰到的各種問題與困境。我自己感覺這確實是很幸運的事情,一些同學和朋友們也覺得這樣的結合蠻完美的。而且後來生了小孩,我申請休學還不算在畢業年限裡面,有考量到男性的家庭照顧立場,這點也是師大進步的地方。後來我還問我太太說是不是可以再生幾個,延長寫論文的期限,結果她說你還是早點寫完論文,不要給我想那麼多(笑)。





 





報:您在大約兩年前架設了一個名為「醫療史新時代」的部落格,作為一個研究訊息的分享平台。我們想知道您對這個部落格的想法與期待是什麼?除了部落格以外,您在學術方面還規劃了哪些特別的工作呢?





 





皮:成立部落格,是期待大家能夠互相交流研究資訊,然後介紹一些新書,其實就是一個服務性質的工作,希望能透過網路,讓有興趣的人知道這個研究領域現在在搞些什麼東西。其實我們做歷史,有時候還挺封閉的,我們覺得有趣的事情,外頭知道的人並不多,我們也很難了解別人對歷史這個學門的興趣或看法。如果能夠藉由這樣的網路平台,把學界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廣出去,讓大家知道,並且獲得回饋,我覺得這對學術是一種良性的刺激。歷史學在現代人的普遍印象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誤解,很多人聽到歷史系,還是覺得我們都在挖死人骨頭(笑)。雖然是個玩笑話,但這也代表我們太少把研究的成果普及化為一般群眾有興趣的知識或資訊。很多醫生平常專注在醫療工作,但他們看過「醫療史新時代」以後,也會跟我聊天,表達他們對醫療史的興趣,這些回饋讓我覺得,透過這樣子的一個網站,我們可以做得事情比過去更多了。





   
現在的醫療史學界,醫者與史家之間的跨領域對話,也還逐漸在展開當中。像是我所參與的「臺灣中醫醫史文獻學會」,主要的成員是醫生,但他們現在與歷史學者的互動慢慢增加。明年我們打算在中國醫藥大學開一個研討會,我們把題目設定為「內史與外史‧史家與醫生的對話」,同時聯絡了許多治醫療史的學者,諸如李貞德、林富士、張哲嘉、李尚仁、劉士永、雷祥麟、祝平一等幾位老師,希望這些前輩能提供該會議一些建議與想法。醫療史的研究者,以前通常就是被邀請到醫學單位裡面做個演講,現在是醫生跟史家一起來進行研究討論,彼此之間的聯繫有機會變得更緊密一些。





   
另外,我自己正規劃一本醫療史的專刊,名字也叫做「醫療史新時代」。考慮到稿源、經費、運作等等問題,理想的出版形式,大概是一年一本,收集文章,大家共同來出一本不錯的書。我們鼓勵對醫療史有興趣的學弟妹們來試試身手,同時也希望能夠提供比較仔細、有助修改的審查意見。協助一些還未能發展成熟的作品,完善最後的成果,得以發表出來讓大家看見。





 





報:最後想請教您博士論文的出版計畫,新書大約什麼時候能夠和我們見面呢?





 





皮:目前已經在跟一些學校出版單位或者學術書籍的出版社接洽了。這本論文字數稍多,含註釋大約43萬字,找出版社的時候主要的考量,還是希望能夠保留整個論文的完整性,不要因為必須迎合市場或售價等考量,任意刪減文字,至於稿費則是最次要的問題。相信近期差不多就會有結果了,再於部落格中和大家分享。





 





報:非常謝謝您接受《師大歷史系電子報》的訪問,祝您一切順利,並且希望您有空能回到母系來為我們演講,和我們分享您的學術研究與成就,感謝您!





 





採訪後記





    對《師大歷史系電子報》和它的第一任編輯者來說,這樣的採訪經驗都是生命中頭一遭。很幸運的,我們碰到的是無話不談的國立學長,天南地北的聊了一個多鐘頭,比原本估計的時間整整多上了四、五倍,當然,收穫也是遠遠超過了一篇採訪紀要的內容所能載述。特別當他談到使命感──我的感覺其實有些複雜。上一次我們能夠和別人分享對於研究的由衷熱忱,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投入學術的初衷,始終沒有離開國立學長的筆桿,以後大概也不會吧。雖然有些搗蛋,但我想學長應該不會介意我在這篇紀要的結尾也來吶喊助威一下。──「帥啊老皮!」





 





註釋:





[1] 所謂「熱病」,指的是以發熱為主要臨床症狀的疾病。「外感」則是泛指造成發熱病徵的一切外界因素,諸如風、寒、暑、濕、燥、火等所謂「六淫」,以及「毒」或「疫氣」等等。參見皮國立,〈「氣」與「細菌」的中國醫療史──民國中醫外感熱病學析論〉(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頁3-4,註16





[2] 「辨證」指的是通過中醫基礎理論對患者所表現的症狀、體徵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論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醫療方法。參見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名詞術語精華辭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頁1156,「辨證論治」條。





[3] 「內史」與「外史」是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當中歷史觀點的習慣劃分。一般而言,「內史」關心科學自身的獨立發展,注重此一發展當中的邏輯展開,以及概念、方法、理論、實驗等等。「外史」則強調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等環境因素對科學發展過程的影響,把科學的發展脈絡置放在更複雜的歷史背景當中。參見劉兵、章梅芳,〈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從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立場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12006),頁132-133





[4] 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見李建民,〈先秦兩漢病因觀及其變遷──以新出土文物為中心〉,收錄於陳昭容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頁479-480





[5] 所謂的「i」泛指在學術界較具權威地位的期刊索引(index)。這類索引通常會計算所收錄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即俗稱的IF值),作為評價該期刊品質的參考指標。以國內出版的歷史類學術期刊來說,最具影響力的「i」,應是由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於2009年開始公布的「THCI Core」,即「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核心期刊」。在該索引當中,歷史類的期刊只收錄七種,而本系出版的《臺灣師大歷史學報》亦年年名列其中。





 





 





http://mail.his.ntnu.edu.tw/E-Paper/001/001-f.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一群對古典文獻、文字學與醫籍文本有興趣的醫生所發起的讀書會,很樂意替他們介紹,並且希望該讀書會有好的成果,返古知新,能從古典文獻中為中醫找出更多知識的脈絡。




內經古文字讀書會


發起人:李傳耀
成員:有興趣一起參與內經古文字討論的均可
宗旨:主要是利用文字學方法確認文本意義,然後再向內經文本內容做出探勘,再以現代中醫師的臨床體悟作為詮解。
運作方式:
1.
以內經為文本
1.1
主讀本:
《黃帝內經素問校注》1992郭藹春

《靈樞經校釋》上冊1980 河北醫學院
《靈樞經校釋》下冊1980 河北醫學院
1.2
內校本
1.2.1
《黃帝內經太素》1957人衛版
1.2.2
《素問全元起本與輯註》段逸山
2.
逐字探討該時代具有的意涵
內經古文字讀書會討論流程圖
http://goo.gl/UYoo1
3.
方法:
a.
以文字學書籍解文字

a.1
古文字詁林(主要)
a.2
以字書參照解文字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說文/爾雅/釋名/玉篇)
b.
以內經本文互相參照


c.以接近於該時代相關文本互相參照
d.
佐以相關人類學與文化考古學的證據 (盡量可能的話)
e.
成員發表心得
~
請大家提出閱讀後的想法與心得,作於討論。

(
內經指導:善言古者,必驗於今)
4.
進度
:
41(估計
)
W1.
文字小學研讀

W2.
內經內文歸類
W3.
同時代文本考研
W4.
臨床意解(以其他醫學文本或臨床經驗註解)
5.
集結資料成冊



※有興趣者請和李醫師聯絡:lcylikedust@gmail.com
讀書會的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1778678159303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醫學史研究交流會在京舉行





20120703





  日前,來自海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學史專家們齊聚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小禮堂,共同探討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組織的20世紀中國醫學史編撰工作。





  會議上,16位專家學者分別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濃縮成一張幻燈片,並進行簡要的陳述。其中,CMB主席林肯陳教授的“中國獨特的衛生轉變”等研究全面宏觀地分析中國醫學發展變遷的歷史脈絡;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張大慶的“疾病和壽命的形式變遷”等研究則反映了醫學史發展的一個側面;悉尼科技大學教授方小平的“赤腳醫生”等研究反映了我國獨特國情下的醫學發展史。





  據悉,CMB計劃將各位專家的研究成果結集成冊,2013年在海外正式出版,隨後還將翻譯成中文版,與國內廣大醫學史愛好者見面。





  此次會議由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理事長、協和洛氏基金會歷史專家Mary Bullock發起,來自美國賓禮大學的教授吳章主持會議。(高翠峰)





  《中國科學報》 ( 2012-07-03
B4
健康)





 





http://tech.hexun.com.tw/ 2012-07-03 /143124628.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的物質文化」先期計畫101年度第三次討論月會】




 




主講人:許宏彬 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




 




講 題:發現過敏:戰後台灣的新興疾病與專業建構




 




時 間:2012718日 (週三)
下午2:00-4:00




地 點:本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研院史語所「醫療的物質文化」先期計畫、「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http://www.ihp.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台灣邊緣史讀本》




作者:陳姃湲等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2012/7/3




 




 




內容簡介






鴉片吸食者、娼妓、罪犯、浮浪者、不良少年、窮人、精神病患、漢生病患……這些在日治台灣社會中,被排除在「正常」社會之外的群體,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情勢,透過什麼樣的權力機制,被賦予邊緣人的身分並加以治理?



透過邊緣視角來看,所謂的社會邊緣人,並不全然等於司法定義下的罪犯、醫學認識下的病人、底層社會的窮人,或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下生存競爭的自然結果,而是訴諸各種殖民權力機制進行社會排除的對象。



顯而易見的是,排除邊緣群體對街頭空間的使用,或者被隔離,或者被圍困,或者被隱匿,最終成為看不見的殖民邊緣。作為殖民邊緣史的當代讀者,我們的問題是如何不斷窮究邊緣的歷史畫界及形式。透過他者的歷史,去發現既定歷史刻板印象的盲點,並對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成見,進行歷史的反省與再思考。






從邊緣史的角度,探討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底層樣貌。以及在「近代化」的框架下,統治者與社會主流的對應之道。邊緣群體與社會救助的概念具有歷史連續性,本書也是瞭解當下台灣相關問題的基礎。




 




作者介紹






梁秋虹



台南人,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培育人員。研究主題為殖民性治理,探討性別、帝國與殖民地社會治理之可能關係。



許宏彬



屏東里港人,研究興趣為考察台灣近代身體及生活方式之構成,特別著迷於醫療科技發展與感官知覺演變間的互動張力。目前於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服務,教授醫療史、科技史等相關課程。



張曉旻



生於台中,研究關心在於日治台灣史與日台關係史。現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張州禮



花蓮人,畢業於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目前任職於台日經濟貿易發展基金會。



陳姃湲



生於首爾,研究聚焦於日治台灣史與日本帝國史。目前服務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蔡宛蓉



嘉義人,過去主要研究日治時期台灣的監獄制度,現在擔任中學教師。



沈德汶



生於府城,主要研究日治時期台灣史。目前擔任中學教師。



王珮瑩



土城人,和有名的看守所比鄰而居。對犯罪精神醫學史的興趣,來自於司法系時期的因緣際會。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



石廷宇



生於台北,主要研究東亞殖民地文學、文化的生成、流動及影響,希望能夠透過文學研究關懷社會與人。目前就讀於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郭文華



生於台北,主要研究關懷是東亞現代醫療與社會的發展。目前服務於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與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醫療與社會相關課程。




 




目錄




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台灣邊緣史讀本-目錄導覽說明




 




推薦序 精彩易懂的日治台灣邊緣史……許雪姬

推薦序 從邊緣發聲、走出邊緣……王泰升

導讀多 重的底層、複寫的邊緣史……梁秋虹

第一章 在記憶的邊緣遇見阿片吸食者……許宏彬

第二章 欲望的邊緣地景:娼妓們的非日常生活……張曉旻、梁秋虹、張州禮、陳姃湲

第三章 在司法的邊緣遇見監獄受刑者……蔡宛蓉

第四章 台灣人浮浪者的島嶼邊緣悲歌……沈德汶

第五章 遊走於犯罪邊緣的不良少年……王珮瑩

第六章 那些跌落社會邊緣的殖民地窮人們……石廷宇

第七章 在照護治療與隔離收容之間:殖民地台灣的精神病院……陳姃湲

第八章 邊緣之外的「天棄之民」:漢生病與樂生療養院……郭文華

後記……陳姃湲

台灣邊緣社會大事記(日治時期以後至今)……張曉旻

索引事項

作者簡介




 




推薦序1



精彩易懂的日治台灣邊緣史許雪姬(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帝國的外地台灣,向來被重視的是台灣人的民族運動(嚴格說來是民主運動)、殖民治理性與現代性、殖產興業、台灣菁英、總督府的南進政策等林林總總的問題,對於生活在台灣社會底層的民眾,一直不在學術研究的主流中。不要說是學界,就是台灣熱鬧滾滾的全民口述歷史,除了為平反政治案件而對政治受害者家屬、受難者本身訪談外,很少為弱勢者發聲,更不用說為社會邊緣人留下歷史。然而菁英的歷史、主流的歷史,並非歷史的全部,實存的底層社會的面貌也是重要的歷史,具有存在的價值。任何殖民地的歷史,都脫不了由民族、階級、性別這三個角度來加以觀察,台灣邊緣人的面貌也非得考量上述問題不可。




本書除導讀外,分由十位作者針對阿片吸食者、娼妓、受刑人、浮浪者、不良少年、窮人、漢生病患及精神病患,用淺顯的文字來加以描述,使讀者很快地被議題所牽引,而想一口氣看完。上述八種邊緣人,並不只發生在日治,綿延至戰後,事實上清代早已發生。讓我們由《馬偕日記》來舉兩個漢生病的例子。18881015日 馬偕「醫師」記載了漢生病患:「我們全去醫館。看診全部三十或四十名舊病患,還有大約二十名新病患。幾位痳瘋病患在其中。當我們與這種疾病面對面的時候,我們人類的知識多麼貧乏呀。一位年輕人二十歲,當我告知我們對他所能做的事很小時,看起來很悲傷。大腳姆指底下已經有一個大洞,一邊已經失去關節,他的臉有淡紅斑點,耳朵浮踵與變形。」189278日 :「和禮德醫生去洲裡(今蘆洲),看到幾位痲瘋病患,其中有個十歲的男孩,情況很糟,他的祖父也是痲瘋病患。他們說,當其中一個死時,三天都沒有點火,以免煙會散布疾病。」本書每一位作者也都企圖與清代、戰後做聯結,但限於資料,有時並不能如願,但我知道作者群已竭盡所能。




本書的另一特色,是考訂清代就已存在的社會問題,在日治後因引進日本內地的法令,而使某一邊緣人有了清楚的定義及新的名辭。如浮浪者是不是等同於羅漢腳、鱸鰻?在狹義來說應該是,但就法律定義對象而言,則不只是無業遊民,也包括有犯罪之虞的危險人物,產生一個「浮浪者」的新名詞,訂有〈台灣浮浪者取締規則〉,可施以強制移住與勞動。又如以「不良少年」取代了「惡少」,並給予十四歲以下、有可能成為鱸鰻者之定義。




本書第三個特點是,不只敘述外地台灣,也敘述日本內地的情況。如討論精神病患的相關法規,作者即引了19001919 年日本發布《精神病者監護法》、《精神病院法》,而19362 月起台灣也施行《精神病者監護法》、《精神病院法》,為包括朝鮮在內的其他外地所沒有的現象。作者在此基礎上再探討台灣精神病院的角色,就不至於失焦。又如上面所論及的不良少年,作者也描述了日本的不良少年,和台灣的不良少年兩相比對之下,就顯出台灣人不良少年的行為特徵是「好賭喜食」,相對於日本不良少年的「嗜酒逐色」,可見兩地的民風不同。




本書的另一個特點是使用了不少日記史料,如阿片吸食者引用《灌園先生日記》,談到林獻堂不顧妻子反對繳出阿片鑑札(執照);張麗俊《水竹居主人日記》談到去捕魚時,一面吸食阿片一邊享受溪畔之明月。又如受刑人的獄中生活引了蔣渭水和簡吉的獄中日記。本書有學術論文的深度,卻沒有其詰屈聱牙,清新易讀,除在寫作的手法上有一番考究外,也使用了許許多多平常不容易看得見的照片,更增加了可讀性。




這十位作者,有的是剛拿到博士學位的新秀,有的是取得碩士學位後任教中學或服務業界,有的在研究機構任職,有的在大學教書,還有的仍在學中。他們因興趣接近而能合作寫出一本面對一般讀者的書,作為階段性的業績,同時也向學界宣示日治台灣邊緣史的研究業已展開。




作為一個閱讀者,我有先睹為快的感覺;作為一個研究者,我驚艷於年輕作者觸角的寬廣;作為一個「前輩」,我佩服這些「小輩」的行動力。先是姃湲請我作序時,我未讀內容有點遲疑,看過之後我不再猶豫,謹作序以為推薦之意。



推薦序2




從邊緣發聲、走出邊緣王泰升(台大法律學院特聘教授、中研院台史所法律所合聘研究員)




這本書想要描述的是,在殖民現代性底下社會邊緣人的歷史。「邊緣」乃是相對於「中心」,出於一定的基準而被歸類為此。在日治台灣,現代型國家掌握了定義這個「基準」的權力。這個現代型國家,透過刑罰法規定義了誰是不為法內在正義所容許的「犯罪人」,再以各種行政法規定義出國家所欲管制的浮浪者、不良少年、性交易工作者、吸食鴉片者,乃至罹患精神病、漢生病等特定疾病的強制防治對象,並以維護社會安全為由,進行程度不一的隔離,施以不同內涵的教誨、感化、治療等,以及對行政法規所定義的「窮人」予以救助。換言之,上述各類群體,在以來自近代西方的現代性的評斷下,是屬於被主流社會所排斥、貶抑的邊緣人。這個國家同時也是,身為殖民統治者的日本人的國家,故自居為中心、作為評斷基準的,往往是出於日本人,而非在台漢人或原住民的特定文化觀念。




處於前揭具雙重外來性,亦即現代性與日本性的國家統治下,當時的台灣人社會對於在此所討論的邊緣人,存在著多元複雜的觀感。被隔離於監獄中的犯罪人不必然是出身社會底層或窮苦人家,也有濫施暴力、侵奪他人財產的中上層社會人士。國家法律所嚴厲制裁之觸犯「匪徒」罪者,除了有鄉里所尊敬的抗日志士外,倒也不乏真正的強盜。而通常依國家的犯罪即決程序被定罪、被關在警署留置場的賭博犯,一般人卻可能投以相當多同情的眼光。浮浪者取締制度之被國家濫用,應無疑問,但又如何看待家屬之主動要求以收容為浮浪者的方式,挽救兒子的「失敗人生」呢?日治後期之以「更生院」強制矯治鴉片吸食者,向為今之人們所稱頌,然對於有38.02%受過傳統書房教育的原吸食者而言,因遭隔離治療而改變的不僅是鴉片癮,還有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對於同樣是性交易從業者,只因沒向國家申請發給牌照,就變成警察追捕的對象,恐怕也有不少人不以為然吧。在一般民眾未能從社會階層、經濟結構,以及教育或醫療的本質進行思辨的情形下,可能有很多人是支持國家對各類邊緣人為監控的。




就像符合現代性者並不全然是好或壞,稱社會邊緣人也不意謂著給予善或惡的評價。但無論如何,社會邊緣人的歷史應該被看到。歷史的論述向來是由當權者、既得利益者所壟斷,但於今之民主時代,不問強勢、弱勢,都應該在歷史書寫以及歷史記憶上,佔有一席之地。本書作者群之提出「邊緣史」的概念,寓有為弱勢人民發聲之意,余亦深表贊同。其實,作為本書主要論述對象的日治時期,在戰後台灣數十年來獨尊中國國族主義的教育文化宰制下,早已成為徒有歷史經驗、卻欠缺歷史記憶的「邊緣史」。這一群年輕的研究者,選擇了這些原屬「邊緣中的邊緣」的議題,做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已明白地宣示其不再是邊緣了。為此而提筆為序,亦深盼讀者們一起來支持這樣的論史態度。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7330056759&lid=book-class-reserve&actid=vertica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讀書會我還挺認真的。這次讀的是力鈞的《崇陵病案》,它跟一般醫案不同,有點像是治療札記或筆記,以及各種診療、病患反映的資訊,內中有光緒皇帝和御醫的精采對話,配合著《清宮醫案研究》來讀,大概可以瞭解光緒皇帝的疾病史和宮廷御醫的醫療行為和人際應對。記得以前修李國祁老師的近代人物專題時,他問我期末報告要寫甚麼?我說:我想探究光緒皇帝之死,他對我說:「無論他是病死、還是被毒死、還是沒有死,清朝終究是要滅亡的。」我整個囧掉,只好換題目,這次因緣際會才發現,它真是個好的、有趣的題目。此乃張哲嘉老師博士論文改寫的主題,所以他也很努力想復原力鈞的事蹟,這次讀書會依舊有蘇奕彰、袁國華、林伯欣、林政憲等諸位教授先進參加,還多了許多有興趣的同學到場聆聽。會後則商討明年研討會之事,報告完畢。





    以下僅為資料摘錄與片段、零星的想法,有興趣的朋友不訪先參考張哲嘉,〈為龍體把脈——名醫力鈞與光緒帝〉,收入黃東蘭編,《身體.心性.權力:新社會史(第2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9),頁211-235。可掌握初步的脈絡。





 





                                                        





心得紀要:





    光緒生於1871年,1874年繼位、三歲、光緒元年。1889年大婚後親政,時年19歲。





    在《清宮醫案研究》部分,光緒四年、五年,一下又跳至十年(1487)121421年跳躍,中間沒病?醫案呢?「皇上自述病因,素有遺精之病」(《崇陵》之二,頁52)但光緒二十四年才於醫案中現「常有遺精之候」,後來很多腿酸、耳鳴等,也是從此時開始,但又常虛火上炎,跟光緒後來偏好、堅持服涼藥有關嗎?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四,法國醫生多德福診斷光緒,很有意思:沒有蛋白尿、無水腫(所以非腎炎),是「腰敗」(腰火長症),電視劇「走向共和」有一段即說各國懷疑皇上「假病」,乃慈禧為欺騙外國勢力的方法,但幸好皇上本來就身體不好,所以外國人也診斷出有病。(《清宮醫案研究》,頁1509)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戊戌政變,遺精之病之前即有。二十六年後直接跳至三十三年七月二十日,力鈞加入,中間病案與之間的用藥完全無法掌握,何故?服藥持續性的問題?光緒常常覺得服藥無效、症狀蜂起。整個醫案也大致如此,身體好的時候甚少,很少聽皇帝給予治療後的正面肯定。





   《清宮醫案研究》記載「肝氣不舒,胃氣不健」和《崇陵》「肝鬱胃弱」(21)記載也有些微差異。光緒皇帝似乎是一個對自己身體及敏感之人,他的病似乎不嚴重至致命,但他描述症狀非常細緻,如「近來甚覺惡風,稍見風即覺不爽。」(《崇陵》之一,頁71) 。「卻年四月間履服此藥(半夏、天麻),非但無效,而且轉重也、特諭知之。」皇帝會依據自己的狀況來審斷御醫之用藥。(《崇陵》之一,頁72) 「遇藥方輕少之時,其(脇胸脊背處)串痛,亦覺減輕,履試不爽」、「嗣後立方宜詳細斟酌,總須少而專,始無流弊。」光緒自己非常注意自己的身體感,作為指導御醫開方的依據。力鈞喜歡用「血液不足」、「腦虛血(氣脈)不足以養腦」(《崇陵》之一,頁73),解釋許多病理症狀。





    咳嗽、串痛「自去年四月起服藥過多,其中溫寒補泄方劑雜投,致病情紛至沓來,氣血屢不能生復,所以無論服何項藥味,總難見效也。」(《崇陵》之一,頁79) 8月26,力鈞請脈後認為諸症漸減,「由天氣和暖,亦由藥方之溫通前後疊奉。」
(
《崇陵》之一,頁81) 《崇陵》之一中後段,遺精似已不常發生。





    用西醫的理解釋,「病在肝胃兩經,不能生血所致……血足則不覺心跳也。」用血液循環之概念來說名病理。(《清宮》,頁1560)抄得比《崇陵》少或不同(為何《崇陵》有很多用黑線畫掉的部分?關於《崇陵》字跡的問題,如《崇陵》之一頁83,那種字體誰寫的?或頁88,腦氣筋旁加「神經」,是他後來加上去的嗎?)有沒有可能用西醫的語言比較不得罪,這是可以思索的。又如:「血舒則腦強」,頭暈好、諸症漸好。(《崇陵》之一,頁8587)「腦響」,乃「由腦神經興奮也。」、頭暈「由□□神經抵致力不□也」、呼吸胸痛、串痛,乃「由胸部神經振動也」。
(《崇陵》之一,頁86)消化遲慢和大便結燥,乃由「主宰胃之神經衰弱」、「凡血管所經之處,皆有神經(腦氣筋)附麗而行,血行能暢,則上足以養腦頭不暈,而頭疼腦響耳鳴諸症自愈。血不充(行時滯)則不但腦虛而神經(腦氣筋)經行之處皆病。」  (《崇陵》之一,頁88) 談到膽汁、胃酸、甜肉汁之消化功能(《崇陵》之二,頁39) 四月二十八日 ,「太醫院以為虛脫」 (《崇陵》之二,頁47)





    容易感冒、發冷、「蓋五層被,始稍知暖」。(《崇陵》之二,頁4)「麻冷由行血管窒,則治病當從行血益氣著手。」力鈞還舉上古飲食為例,說明上古食穀之艱難。肉食「滋養富足、行血必足」。「氣血虛者,非只藥力所能力致。」來回應光緒對服藥無效之懷疑。(《崇陵》之二,頁6)「……藥力能否培補為問,力鈞方案內則云:隔一、二日服藥一次,以驗病機之進退,並以草木多治外感之品、補血之藥甚少,無論氣體虛實,皆不疼培補,專在著意飲食衛生等語,而陳秉鈞、曹元恆方內何以並無一言及之?」 (《崇陵》之二,頁9)光緒似失去耐心(《崇陵》之二,頁9-10, 九月初四)注重血與飲食之關係,「擬請飲食擇其易消化者,如雞露、牛乳之類」,生血仍由飲食之原料,遺精似較少提及(《崇陵》之二,頁18-19)光緒常言:諸症未減而質疑用藥,力鈞則用「脈息左右均靜而和」,諸症漸減,「可見病機進退在血之消長,不在藥也。」來為自己辯護,但此時光緒已漸失耐心。(《崇陵》之二,頁20-21) 九月初十 ,「亥初一刻夢遺不多」,夢遺時間也詳細記載。(又開始遺了)





    皇太后賞食粽子,食積,「太醫張仲元、姚寶森等所開方藥,不外參朮歸芪以及菟絲枸杞諸補劑、實者轉實,壅閉不出。」力鈞有沒有可能在建構一種他和前面醫生開方不同的形象?比如他重視消化的生理機轉,喜歡用食療等等。(《崇陵》之二,頁48)「皇上服荷葉間神麴湯,病已大愈,今日停藥。」慈禧則服雞湯治愈不易消化的問題,誇讚「神妙極矣」,雞湯補益勝於五穀,外國醫院多給病人服用,崔玉貴大怒之事也很好玩。還有慈禧睡前喝葡萄酒,則可一覺到天亮。(《崇陵》之二,頁55) 其他御醫,有沒有如此和光緒對話的?陳存仁指出,頻繁換醫者的問題,似指涉慈禧太后干涉治療。





    《崇陵》之二,頁66-78的幾個重點:





一、飲食補養法。(「病原在肝胃二經,但藥物如化學之材料,而原質仍在飲食      





    補養。」( 七月二十日),為什麼是肝不是肺(咳嗽)或腎(遺精))光緒對只靠    





    飲食療法似乎有疑慮。





二、「聖躬不耐煩勞,謹擬問病式一紙」。(敢叫皇上填表,大膽,所以應該沒拿





    給皇上看)





三、「上諭 上焦浮熱,不宜溫補,自應恪遵」,力鈞則力辯太醫院所開藥方乃「一





    味寒涼、以水濟水」( 八月初二)。與太醫院意見相反。提出不如招東南各省





    名醫來共同診斷?





四、太醫院用寒涼藥,或「逃入平淡」(看起來光緒很怕溫補導致「鑠陰」和補





    藥導致「滯氣 ) 、力鈞抨擊「無如太醫院故見自封,必以涼瀉反對之藥為





    主。」而力鈞主熱補藥,甚至如桂、附等。太醫院可能認為皇帝寒熱之病乃





    瘧疾(所以用柴葛芩梔知柏?)但力鈞力主其非瘧。瘧邪(暑濕)的問題(《清宮





    醫案研究》,頁1493)八月十六,「屢問是否瘧疾,總以非瘧對,若真瘧疾,





    又當現何病象?」(《崇陵》之一,頁67) 八月十六,瘧疾(《清宮》,頁1567)

五、用西醫的話語解釋涼潤之藥的弊害,使腸胃交傷,而且血管窒塞。





六、力鈞之退出,為何?說自己罹患肺病,還吐血。(這真的是的詐病,最後是





九月二十二日)





    八月十九日,力鈞又消失。力鈞用藥似偏少,不似太醫喜用很多藥物。「昔





仲景治病,……可一劑知、兩劑已,皆屬感冒治法,非調理元虛可比。」 (《清宮》,頁1570)





隨意小問題:





一、得遺精也未必不會被毒死。





二、有人做過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之研究嗎?





三、廖育群指出,寒溫派靈活運用的問題。在治療外感上,宮廷醫者並不會只重





    一派。





四、為什麼沒有出現「勞損」或「癆」?好像五臟都有問題,每一個醫生解讀不





    一樣,即使同一臟腑,也有「肝旺」、「肝鬱」、「肝()氣」的稱法,病情複





    雜。





五、慢性砷中毒可有:腦衰弱綜合征的全身症狀;半數患者有胃腸功能障礙,慢





    性砷中毒也可出現肢端麻木等症狀,身體出現麻冷、肢體痠沉。(《崇陵》





    之二,頁10)另精神疲倦、腰痠腿軟、口乾、胸滿也曾出現(《崇陵》之二,





    52)





 





                                                            皮國立  





                                                      20120625  整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屆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研討會

The 4th
EAS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Engaging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會議說明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東亞科技與社會國際期刊,簡稱EASTS),是「科技與社會研究」這個新興領域,第一本以東亞作為研究主體的英文學術期刊。EASTS以台灣為基地,由國科會資助,並結合日、韓與歐、美、澳科技與社會研究者,共同創辦;於200712月創刊,一年四期,並於2012年轉由Duke University Press出版。

今年舉辦的第四屆EASTS國際研討會,邀請在東亞STS領域已有開創性研究的學者與會,提出東亞STS觀點的具體研究成果。近年來STS學界對於東亞STS議題與觀點深感興趣,相關學術社群往來密切,不斷拓展新局。特別是東亞STS社群認為鄰近國家應更彼此積極學習、深化瞭解,也逐漸體認到比較東亞的現象與經驗,能開創出有別於北美與西歐主導的STS 觀點。這次會議共有十六位論文發表人,分別來自於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以及台灣,主題含括:「科技溝通與專業責任」、「災難、科學與文化」、「科學、醫療與帝國」、「創新的多重路徑」、「風險與治理」以及「標準化與身體」。

這次的發表主要包含三個面向。一、帝國、權力,東亞的科技/醫療歷史發展:透過殖民/後殖民的觀點,探討近代中國、日治時期、戰後台、韓等時期與地域,狩獵文化、精神醫學、軍隊醫療、電腦資訊、半導體以及太空科技的歷史發展。二、當代科技爭議:從當代東亞的科技爭議,探討政府、產業、專家以及公民社會間的複雜關係,案例含括韓國的3D資料庫、日本的福島核災、台灣的環境污染爭議,以及新加坡的生科產業。三、東亞STS理論與方法論創新:以東亞現象與經驗發展出的分析概念(例如,基因體國族主義、政策拼裝、移位等)以及研究方法(例如,東亞跨國科技比較、後進國的政策接軌、知識與實作的東亞轉議等等)。本次會議亦以「東亞科技與社會的拓邊與新境」為圓桌討論主題,交流這個研究領域的累積與展望。







本工作坊論文場次包括:

July, 9 (Mon)
七月九日(週一)

第一場: 科技溝通與專業責任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第二場: 災難、科學與文化

Disaster, Science and Culture

第三場: 科學、醫療與帝國

Science, Medicine and Empire

第四場: 圓桌討論:東亞科技與社會的拓邊與新境

How Far Have East Asian STS Gone

July, 10(Tue)
七月十日(週二)

第五場: 創新的多重路徑

Innovation in Different Routes

第六場: 風險與治理

Risk and Governance

第七場: 標準化與身體

Standardization and Body





時間:201279-10日(週一~週二)

地點:陽明大學圖書資訊暨研究大樓403教室

Time: July 9-10, 2012

Venue:Room 403, P3 Building, Yang
Ming University





 






































































































July,9 (Mon) 七月九日(週一)



時間Time



議程



8: 30-9:00





Registration



9:00-9:30



開幕致詞


Opening Remark


傅大為(EASTS國際期刊主編)& 祝平一(EASTS國際期刊副主編)

Daiwie Fu (EASTS Editor-in-Chief
& Ping-Yi Chu
(EASTS Associate Editor



第一場


09:30-10:30



科技溝通與專業責任

Science Communication and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主持人:雷文玫(國立陽明大學)

Chair: Wen-May Rei (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



題目


Title



發表者


Presenter



Science Communication 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 Ways of Representing the First Korean Astronaut Program



洪性旭


(韓國首爾大學)

Sungook Hong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cientists and of
Engineers in the Case of Disaster: The Meaning of “Unexpected” and Conflicts
between Professionals"



藤垣裕子


(日本東京大學)

Yuko Fujigaki

(University of Tokyo,Japan)



10:30-11: 00



茶會


Tea Time



第二場


11: 00-12:30



災難、科學與文化

Disaster, Science and Culture


主持人:
陳瑞麟(國立中正大學)

Chair: Rueylin Chen (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



題目


Title



發表者


Presenter



Post-Normality in Japanese Post-3/11
Situation:

Viewed from Post-Normal Science Framework Proposed by Jeroem Ravetz



塚原東吾


(日本神戶大學)

Togo Tsukahara

(Kobe University,Japan)



The Nature of Emergency



Gregory Clance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新加坡國立大學)



The Future of East Asian STS: A Lesson from
Japanese Experience



中島秀人


(日本東京工業大學)

Hideto Nakajima

(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apan)



12:30-2:00



午餐時間


Lunch Break



第三場


2:00-3:30



科學、醫療與帝國

Science, Medicine and Empire


主持人:
劉士永 (中央研究院)

Chair: Shiyung Liu (Academia Sinica )



題目


Title



發表者


Presenter



British Military Medicin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
The Second Opium War



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

Shang-Jen LI

(Academia Sinica.)



Natural History and Hunting under Japanese Empire Building



瀨戶口明久

(日本大阪市立大學)

Akihisa Setoguchi

(Osaka City University, Japan)



A Disorder of Qi: Hypnotism-derived
Psychotherapy for Neurasthenia in Japan , 1890-1945



巫毓荃


(耕莘醫院, 輔仁大學)

Yu-Chuan Wu

(Cardinal Tien Hospital,

Fu Jen CatholicUniversity)



3:30-4:00



茶會


Tea Time



第四場


4:00—5:30



圓桌討論:東亞科技與社會的拓邊與新境

How Far Have East Asian STS Gone


主持人:
Mike Fischer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Chair: Mike Fisch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USA )



討論者Panelists



傅大為,
洪性旭, 塚原東吾, Gregory Clancy

Daiwie Fu, Sungook Hung, Togo Tsukahara, Gregory Clancy







 






































































































July, 10(Tue)
七月十日(週二)



時間
Time



議程



9: 30-10:00





Registration



 



創新的多重路徑

Innovation in Different Routes


主持人:
陳東升(國立臺灣大學)

Chair: Dung-Sheng Chen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第五場


9:30—11:00



題目


Title



發表者


Presenter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Historical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崔亨燮


(韓國首爾大學)

Hyungsub Choi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The Controversy over Manufacturing Compatible
Personal Computers in the early 1980s: Constructing Illegal Copies of
Personal Computers in Taiwan
and Singapore



鄭芳芳


(新加坡國立大學)

Honghong Tin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Making Singapore ’s Biopolis: STS
Approaches to Building New Science Hubs



Mike Fisch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A)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11:00-11:30



茶會


Tea Time



 



風險與治理

Risk and Governance

主持人: 楊倍昌 (國立成功大學)

Chair: Bei-Chang Ya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ity)



第六場

11:30 -- 12:30



題目


Title



發表者


Presenter



From Philco, Mitsumi to RCA: Female Electronic Workers’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Taiwan



林宜平

(國立陽明大學)

Yi-Ping Lin

(National Yang Ming Unvisity)



Governance Innovation of East
Asia Countries under the Globalized Risk Challenges



周桂田

(國立臺灣大學)

Kuei-Tien Chou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2:30-2:00



午餐時間

Lunch Break



 



標準化與身體

Standardization and Body


主持人: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

Chair: Sean Hsiang-lin Lei (Academia Sinica)



第七場


2:00—3:30



題目


Title



發表者


Presenter



Displacement of Agency:

The Enactment of Patients’ Agency in and beyond Haemodialysis Practices



林文源

(
國立清華大學)

Wen-yuan Lin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3D Anthropometry and the Making of the
National Body



Chihyung Jeon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韓國科技技術研究院)



IVF Policy and Global/Local Politics: The
Making of Multiple Embryo Transfer Regulation in Taiwan



吳嘉苓

(國立臺灣大學)

Chia-Ling Wu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4:00—6:00

(
不對外開放)



東亞科技與社會研究國際期刊編委會

EASTS International Editorial Meeting


僅限EASTS期刊編委會成員參與

(Only for those who are invited)







 
























July, 11(Web) 七月十一日(週三)



時間
Time



議程



10:00-11:30

(
不對外開放)



編者與作者座談:EASTS的未來

Discussions among editors and authors: the future of EASTS


僅限EASTS期刊編委會成員參與

(Only for those who are invited)



11:30-14:00

(
不對外開放)



午餐時間與綜合討論

Lunch time and open discussions


僅限EASTS期刊編委會成員參與

(Only for those who are invited)







 





 





http://www.ym.edu.tw/eastsjournal/index2.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謹介紹劉士永老師的新書。





 





武士刀與柳葉刀日本西洋醫學的形成與擴散





 































//譯者:




劉士永著




語文別:




中文




出版機關:




國立臺灣大學




頁數/張數/片數:




231




出版年月:




民國10103




裝訂:




精裝




主題分類:




醫療保健




施政分類:




學、歷史與哲學






 





 


 


 


 


 


內容簡介:


西洋醫學傳入東亞社會的歷史過程向為學界所注目,有鑑於日本為東亞地區醫學西化的先聲,故本書勾勒了西洋醫學在日本之遞嬗,及其爾後之形變與擴張。全書的結構依時敘事且援事為綱,共計六章,分別為:第一章「溯源與流變」;第二章「交鋒與轉化」;第三章「名門與正宗」;第四章「瑜亮之爭」;第五章「流轉與離鄉」;第六章「弦盡音未竟」。全書略論日本西洋醫學之文化特質與醫學爭議,點明日本西洋醫界之文化及社會傳承,側寫與殖民地西洋醫學發展之關係。作者盼望以此書呈現幕末侍醫門風在明治醫學現代化中的演化,並展現日本現代醫學發展中的文化與傳統特質。





作者簡介:





劉士永,1964年生,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2000)。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暨同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副研究員。曾兼任臺北醫學大學、東吳大學、國防醫學院及陽明大學等教職,並任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客座研究員/教授(2003-2004)、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Harvard-Yenching
Visiting Scholar
20069-20086月)、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研究中心(Center for Historical ResearchOhio State
University
)資深研究員(Senior Research Fellow20119-20126月)。著有專書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 and Policy in Japan-Ruled Taiwan
與《榮藥濟世》(以上2009),及論文“From Japanese Colonial Medicine to
American-Standard Medicine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ition in the
Medical Profession and Practices in East Asia”
2011)、〈醫學、商業與社會想像:日治臺灣的漢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科技、醫療與社會》(2010)“The ripples of rivalry: The spread
of modern medicine from Japan to its colonies”
、〈日治時期臺灣醫藥關係管窺〉(以上2008)等。





目次:





自序……………………………………… i



第一章 溯源與流變
………………………1

一、 武士刀:從武器到身分表徵
………17

二、 西洋柳葉刀:從器械到精神
…………24

小結
…………………………31



第二章 交鋒與轉化
……………………33

一、 戰國風雲下的武士與金創外科的出現
………34

二、 從「蘭醫學」到國家醫學
……………………42

三、 從技藝到學問
…………………50

小結
………………………………55



第三章 名門與正宗
……………………59

一、 「二天一流」之一:醫界的轉型
…………63

二、 「二天一流」之二:藥界的演變
………………69

三、 寒門仍無立錐地:野口英世的悲願
……………74

小結
……………………………………77



第四章 瑜亮之爭
……………………………83

一、 腳氣(かっけ;kakke)的論戰
……………… 84

二、 從同窗競爭到醫學派閥
…………………………93

三、 鼠疫:明治醫界的「嚴流島之戰」
……………102

小結
………………………………………120



第五章 流轉與離鄉
……125

一、 日本明治醫界內的師承系譜與新派閥
…………129

二、 漣漪效應
…………………………133

小結
………………………………………151



終 章 弦盡音未竟
………………………157

一、 機械論下的西洋醫學:在東亞的本相與皮相
……157

二、 尺八與望遠鏡:洋醫菁英的期待
……………161

三、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醫的社會角色與分類
…167

四、 師生倫常:從醫家到醫閥的基調
………173



參考書目
……………………………………183

【附錄一】 明治初年醫界人物與系譜簡覽
………215

【附錄二】 名詞索引
………………………………219

【附錄三】 人名索引………………………………225




 





序言:





自序/劉士永

不論從源流抑或形制上來看,武士刀與柳葉刀都應該毫無關涉,自然在社會意涵與文化象徵上也無交集。然而,西洋醫學傳入東亞社會的歷史過程,向來是學界注目的議題。有鑒於國內學者精研中國、臺灣之事例,而日本亦為東亞地區醫學西化的先聲,且下啟臺灣醫學發展之濫觴,筆者酌以本書勾勒西洋醫學在日本之遞嬗,並及於爾後之形變與擴張。本書寫作之起心動念,深受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James Bartholomew教授的著作影響,擬從社會結構(social formation)演化的角度,連結幕府時代封建身分制度、百年傳承的武士家風及嚴格倫理規範,與明治初年日本對西洋醫學受容及快速形變之因緣。儘管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後,醫學主流逐漸向西方標準靠攏,但沿襲自幕府時代留下的武士社會特徵,仍舊在維新後的日本現代醫學上刻下許多歷史的烙痕。落筆初衷則希望在近世中、日現代化比較之外,另闢觀察之蹊徑。易言之,如果只從事後成敗論的觀點來說,由民族或社會價值差異性論斷中日現代化之成敗,或許是一個便捷且能滿足輿論心態的角度;然而這般說法卻不盡然能指出醫學在中日社會中的價值有何根本之不同,以及同屬東亞儒家社會的晚清與幕府社會,又為何會對西洋醫學的反應有所差異。是故,寫作本書之目的,不在於論斷東亞儒學與日本現代醫學源流,謹望為科技中心論或實用主義所影響之東亞現代醫學史觀,提出一點帶些文化趣味的看法與分析。

筆者自2009年出版專書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
以來,陸續接獲各種書評、建議與私下討論。2011年發表於Japanese Studies 33期上的一篇書評,評者認為書中涉及西洋醫學在日本形變的部份,值得另以專書深究之(worthy of an entire book on its own)。此語事實上也應和了筆者撰寫該英文專書時,為切合題旨忍痛刪減部分論述與材料時的心情。然而,若非2008年有幸參與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的活動,原本的專書計畫或將充滿了醫學技術與相關術語,全然忽略了「人」在其中的角色,更遑論文化與傳統在日本西洋醫學裡印刻的足跡。在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擔任訪問學者期間,筆者才開始有機會在張崑將教授亦師亦友的引導下,將研究的觸角伸往更深層的江戶社會、儒學、與武士道的演化,略為參透過去僅能意會卻難以明說及解釋的現象。易言之,本書大部分論述主體,均為作者於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期間的部分工作成果。筆者於2009年臺大主辦「東亞視野中的日本武士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及爾後數度公開演說、報告該論文,所博採到各方的建議,約莫可視為這些成果之初步展示。其中,書稿涉及1894年香港鼠疫與1896-7年臺灣鼠疫爭論者,曾於20103月假美國亞洲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夏威夷年會時發表,幸蒙慶義大學鈴木晃仁教授、大阪市立大學脇村孝平教授、與舊友青山學院大學飯島涉教授提攜,解決日本洋醫界的人際網絡與知識流通特質的疑惑,書稿雛型終於在2011年底方得以浮現。2012年全書定稿後共計六章,結構安排依時敘事且援事為綱,分別起自背景介紹之首章:溯源與流變,其次依序為第二章:交鋒與轉化、第三章:名門與正宗、第四章:瑜亮之爭、第五章:流轉與離鄉、與終章:弦盡音未竟。全書略論日本西洋醫學之文化特質與醫學爭議,點明日本洋醫界之文化及社會傳承,側寫與殖民地西洋醫學發展之關係。筆者盼以此書呈現幕末侍醫門風在明治醫學現代化中的演化,並展現部份日本現代醫學發展裡的文化與傳統特質。


儘管筆者資質駑鈍,以致於本書篇幅有限且部分論述不過泛泛而已;但書稿歷經師友之提點與匿名審查人精闢建議的調整,終能稍稍補償先天不足,得在東亞文明叢書系列裡濫竽充數。就是因為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受益多方,因此當筆者最後校閱書稿時,不由得笑擬拙著是「丹麥三明治(Smorrebrod)」──一種食餘提升而來的丹麥特色食品,雖不盡然能登大雅之堂,但仍自有其風味。一如筆者訪問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時,得以從容悠閒地完成英文專書初稿;此次能完成拙著,筆者須感謝俄亥俄州立大學歷史研究中心(Center for Historical Research)的支持。20119月獲選為該中心資深研究員以後,主任John Brooke教授寬容地允許筆者專注於書稿之修改,甚且代為接下許多中心的瑣事。如果沒有他、Christopher Otter,以及 Philip Brown等人的相助,這書稿或許迄今仍在修改中。至於語文上的協助,國立東華大學郭俊麟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市川智生教授都不吝於伸出援手,筆者在此一併致謝。若說本書還有一些值得翻閱的地方,真的要衷心感謝上述所有單位的支持與學界同仁的無私,讓筆者英文專書未能詳論的「前傳」得以面世。筆者職務所屬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也在研究空間與材料上提供莫大的助益。書中部分內容亦曾於臺史所講論會上發表,同事的批評與指教都是增艷本書之處。家人的支持,從來就是研究寫作上最無形,卻也最關鍵的支柱;他們的名字雖不在本書中出現,身影卻滿佈在字裡行間。







劉士永

2012
2月序於南港





 





http://www.press.ntu.edu.tw/ntu_nube/news/b_view.asp?book_id=637&foo=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上個週末,我去參加 「臺灣中醫醫史文獻學會」的成立大會和會員大會(2012/6/10),很高興林昭庚、高尚德、蘇奕彰等教授願意支持成立這樣的平台,除了促進中醫學術之外,也積極和史家、文獻學家展開對話,張哲嘉、袁國華教授也與會共襄盛舉。未來醫者和史家的跨學科、跨領域對話,相信是精彩可期。我前一天就下台中,借住在好友林政憲醫師家,真是非常感謝他招待。他還帶我去中醫醫史文獻研究室參觀他們剛買的段逸山主編之一大套《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出至目前一共要50幾萬才能買到,我還在那一大套書前留下照片紀念,其實我非常想搬一些回家!第二天到會場,也很高興看到伯欣學長,他的書最近出版了,部落格已貼出,就不再介紹。當天理監事會議,除了討論規劃出版期刊、辦理研討會、讀書會外,也希望能進一步增進和各方的交流,當然包括歷史學者,個人期待該會能有更好的發展,如有任何寶貴建議,也歡迎大家提出。謹貼出該會的基本資料和一些當天之照片。


 


 


主旨:本會經內政部100913日台內社字第1000179904號函准設立,並成立籌備會,茲公開徵求會員。
公告事項:
 
一、本會宗旨:本會為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公益團體,為保存珍貴之台灣及中外中醫歷史文化資產,邀請各界人士共同參與(非僅限於醫學專業人員參加),推動台灣及中外中醫相關醫學文獻及醫學發展史之研究,以提昇台灣及中外之中醫醫學人文學術內涵與教育成效為宗旨。
 
二、入會資格:
(一)、個人會員:凡年滿二十歲、認同本會宗旨,有志於從事台灣中醫相關醫學史與典籍文獻之研究或教學工作者,得申請為本會會員。
(二)、團體會員:凡贊同本會宗旨之公私立機構或團體。
(三)、學生會員:大專以上在學學生得以學生身份申請加入本會為學生會員。
(四)、榮譽會員:凡對本學會有卓越貢獻者,經理、監事會議通過後,得為本會榮譽會員。
(五)、申請時應填具入會申請書,經理事會通過,並繳納會費。團體會員應推派代表一人,以行使會員權利。
三、籌備期間申請入會截止日期:即日起至 民國1010331日 止
四、籌備會地址:臺中市北區學士路91號;                 
電話:04-22053366553125; 聯絡人:周珮琪


 


 


http://www.cmu.edu.tw/ann_detail.php?sn=4599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分享中興大學宏彬通識課邀請演講訊息:



【日常生活科技系列演講】

講題:「醫生,沒有你我就不會生!」-談臺灣接生文化的轉變

講者:鍾淑姬女士(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

⋯⋯ 時間:101619()10:10-12:00


地點:綜合大樓208教室


 


 





簡介:

鍾淑姬女士的祖母與母親皆是助產士,可謂為助產士世家,她並以〈 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臺灣(新竹)助產士的歷史研究19201970〉論文取得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學位, 對於臺灣生產文化轉變與臺灣婦女生產經驗議題都有長期的關注研究 。目前為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


 




 




http://www.history.nchu.edu.tw/main.htm?pid=22&ID=13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轉貼兩場演講。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間:2012619(星期二)下午3時至5

主講人:中島知惠子(美國聖母升天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題:醫藥、慈善、營利:近代上海的醫院發展

主持人:張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漢學研究中心寰宇漢學講座

間:2012627(星期三)下午3時至5

主講人:朱雋琪(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題:中國中古時期的招魂葬與追思文化

主持人:李豐楙(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http://ccs.ncl.edu.tw/




有意參加者請至報名網址線上報名:http://activity.ncl.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林富士老師同意轉刊此篇專訪。


 


《史原》憶往──林富士教授學思訪談


林富士(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口述


  揚(臺大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生)整理


 


在歷史研究的門牆之前


    現在資訊科技發達,訊息豐富,大家可以透過各種管道認識大學系所。但我當年(1978)聯考填志願時,沒有人輔導,也不清楚大學和各科系究竟是怎麼回事。我高三才從自然組(分甲、丙二組)轉社會組(分乙、丁二組),除乙組的文史科系外,也可以選填丁組的法商類志願。我自認為對哲學、文學、新聞、法律都有興趣,無特定目標,最後選擇乙組,放榜時是考取臺大哲學系。不過,因為一些奇妙的因緣,在入學前就改分發進了臺大歷史系。


    當時其實不甚明白讀歷史要做什麼,系裡的老師也不講,我就隨意過著有點瀟灑與頹唐的日子。一直到大三、大四,我仍然沒有確定要走哪一條路。我知道自己的家庭大概無法供養我出國深造,我能選的只有兩條路:就業,或是考研究所。最後便有些糊里糊塗的去考,錄取後,先去當兵,役畢後再回到臺大念書。


    大學時,我並不十分清楚什麼是「研究」,但我很愛念書。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求知慾很強,但我閱讀時經常廢寢忘食,容易過度,從小學便如此。我喜歡讀各種東西,不為什麼而讀。說老實話,我那時的世界相當狹隘,參與的活動多為詩社、文學性或社會性格強烈(即搞活動)的社群,跟歷史研究沒有太大的關係。我大學時擔任歷史系學會的會長,也是社會性大過學術性。當時我推動了許多活動,如辦《史系導報》,從採訪、寫稿、排版、拉廣告,到跑印刷廠和準時出刊,都由學生自己處理。我也規劃迎新和送舊活動,並邀請鹿橋(1919-2002,《未央歌》作者)、余英時、許倬雲、林毓生、張灝(以上四位為中研院院士)、逯耀東(1933-2006,臺大歷史系教授退休)等先生來系上演講。我也是在會長任內,第一次知道《史原》的存在。我大三擔任會長時(1980 9 -1981 6月),許雪姬學姊(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正在辦《史原》,要透過學會,向哈佛燕京學社申請補助。《史原》雖是研究生刊物,但經費似乎必須透過大學部的學會申請。大學部的刊物則是《史繹》,我們上一屆學會沒有出刊,我便和幾位同學一起努力,將兩期的內容合併出版,因此,當期(17 期)的《史繹》分量不小,篇幅較多。即便如此,我也沒有非做歷史學家不可的想法,老師們也沒有特別鼓勵我們應該做什麼。


    直到碩二上學期(1986 年秋天),我仍有些舉棋不定,連指導教授都還沒找好,甚至還到《聯合文學》應徵,也去面試了。但那份工作是專職,而我當時仍在修課,他們有些為難,我便介紹彭明輝先生(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去。我當時如果進入《聯合文學》,今天很有可能就在文學界了。無論如何,我斷了這念頭後,便埋頭讀書寫論文,開始專心做「研究」了。


學習做研究


    我很喜歡讀書,也從學生時代養成寫作的習慣。即使如此,寫論文對我而言,仍是辛苦的事。通常在提出問題、閱讀史料、擬定寫作綱目之後,我腦海中已有全文大致的圖像,但要把它們寫出來,卻是一種耗神、耗力的苦差事,坦白說我不是很喜歡。大學時修徐泓老師(東吳大學教授)的「明史」,老師要求我們讀學術論文並撰寫摘要。早年的期刊論文不像今天要求作者提供文章摘要。徐泓老師指定我們閱讀明史的論文,每一篇寫一份數百字的摘要。這對我來說是很重要的練習,不僅學習歸納重點、寫摘要,也強迫自己看教科書以外的東西,特別是去認識所謂的學術論文到底是什麼。


    大二時(19799-19806月)因為要寫論文(學期報告),我開始學會使用研究圖書館(研圖)、期刊和書目文獻。當時大學生還很少到研圖。我最早投入研究的是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陸續又接觸《明儒學案》,選修逯耀東老師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並閱讀余英時先生的著作。因為有這些基礎,大四(19819-19826月)修黃俊傑老師(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史學方法論」課程,我便以「北宋理學家看不看佛書」為題,撰寫學期報


告。這份報告以北宋的理學家為對象,提出了一個可說是相當天真(naive)的問題:他們讀不讀佛書?進一步問,佛教究竟透過什麼方式「影響」理學?應如何理解這種「影響」?同樣被歸類為理學家的一批人,對佛教經典與義理的掌握,以及他們與佛教徒的交遊,存在著什麼樣的差異?對此,我一本本地考察當時學者的傳記和語錄,最後成果〈從北宋理學家看不看佛書談起〉發表在《史繹》(第 18 期[1982],頁 3-51)。


    進入研究所後,我課修得不多,但都相當認真。我修的課,老師都要求寫學期報告,而我對學期報告的寫作要求極高,都以能正式發表為導向,我許多已發表的論文其實便是脫胎於學期報告。 我想,我的研究無形中走的是史語所的路子,即重視鋪天蓋地蒐羅、掌握史料,而這種窮盡式的治學方法,需要長時間積累才能看到成果。我大概從大三起便養成習慣,每天一早就到文學院圖書館佔位置,泡在裡頭讀書。例如我做秦漢史,便把秦漢時期的文獻、考古報告一部部從頭讀到尾(至少也翻閱一遍),並做了相當多的卡片。這種窮盡式的讀書和學習,可以讓人對那個時代的社會全貌有較清楚的把握,給自己信心。


    關於秦漢史的任何問題或著作,即便沒有專門研究過,我仍有基本的對話與評價能力。讀研究所時,劉景輝老師(臺大歷史系退休教授)建議我到中國歷史學會發表論文。我便提了一篇文長約五、六萬字的論文:〈漢代的疾病觀念〉,幾乎用盡當時所能見到的兩漢時期材料,當時有一位治秦漢史的老師看到,還很好奇的問我如何找出那些材料。在過去尚無漢籍電子資料庫的時代,我能全面性地蒐羅材料,可能給一些老師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似乎也因此順利找到指導教授。


臺大研究生生活


    我在服兵役時(1982710-1984524),已確定碩士論文題目,目標和自己要做什麼都很清楚,常覺得時間根本不夠用。因此,我念研究所時(19849-19876月)較少參與其他活動。但大體而言,當時系上研究生之間的感情不錯,除了一同修課,還分享了研究室的空間。當時是男、女生各一間,二、三個人共用一張大桌子。我們常常在研究室中一起讀書、談論,也會互相邀約出去吃飯、打撞球等等。相較之下,師生的互動多在課堂上,私底下少有往來。比較特別的是和杜正勝老師(中研院院士)讀《左傳》的事。當時得知杜先生對《左傳》有精闢研究和獨到見解,我便和王健文學長(成大歷史系教授)及同班同學李貞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一起向杜先生提出請求,希望能跟隨他讀《左傳》。杜先生答應了,完全義務性質,分文不取。這不是正式課程,我們三人每周利用一個晚上,坐一小時左右的公車到中研院史語所舊大樓,點讀《十三經注疏》本的《左傳》,提出自己的心得,杜先生則聽我們討論,並給予意見。今天看來,此事仍是十分難得的因緣。


    許多年後,我在史語所義務帶領幾位臺大碩、博士班的學弟讀《真誥》,便是為了答謝當年杜先生的恩義。我們之所以認識杜先生,是因為他當時在臺大有開課。事實上,這是當時歷史系課程方面一個不小的轉變。我印象很深的是,蔣孝瑀先生(臺大歷史系退休教授)做所長之後,便大量聘請中研院及各方人士到臺大授課。在那之前,臺大歷史研究所的課很少。而且,副教授如蕭璠先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退休)等,只能開外系「中國通史」、「中國現代史」這一類的共同科課程,無法開設所內的專業課。蔣孝瑀先生帶來了改變,我們的修課選擇一下子變得非常多,我也是那時候才認識杜先生等校外老師。聽了杜先生的課後,我感覺他的研究路數與自己接近,於是在碩二時,鼓起勇氣請他與韓復智老師(臺大歷史系退休教授)一起指導我的碩士論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碩三(19869-1987 6月)曾到史語所打工。當時我同學李貞德已拿到碩士學位,並在史語所擔任助理,我則和已進入博士班的王健文學長到史語所參與《史記》、《漢書》的典籍數位化工作,擔任校對,頂頭上司是蕭璠先生和劉錚雲先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圖書館主任)。我是到了那個時候,才真正認識什麼是中研院、什麼是史語所。更奇妙的是,我目前辦公的副所長室,竟然就是我當年和王健文學長一起埋頭校對的助理工作室。


《史原》憶往


    我在《史原》發表了兩篇文章:〈試釋睡虎地秦簡中的「癘」與「定殺」〉(第 15期[1986],頁 1-38)和〈試論漢代的巫術醫療法及其觀念基礎〉(第 16 期[1987],頁 29-53)。當年《史原》的稿源,許多是學生的課堂報告。授課老師認為不錯,就鼓勵同學,甚至直接拿去投稿。或是與主編認識,因為主編的邀稿而發表,我在《史原》發表的第二篇文章,就是王健文學長當主編時向我邀稿的。我記得我還曾「攔截」了一篇稿子!我修王德毅老師(臺大歷史系名譽教授)的


「宋史專題」,期末報告寫有關歐陽修《新五代史》的研究。學期結束之後,有一天王老師在文學院碰到我,突然跟我說:「富士啊,你那篇報告我拿去給《史原》發表了!」我趕緊找主編把稿子拿回來。宋史不是我的專業,我不想發表一篇以後會讓自己後悔的文章。但對於王老師的厚愛與鼓勵,至今仍感念不已。


   《史原》稿件多來自課堂報告,可以從第 17 期的情況略見一斑。該期刊登了4篇研究睡虎地秦簡的論文,並有韓復智先生所撰的〈研究報告引言〉。我也在韓老師研讀秦簡的班上,但我的文章已於第 15 期先行刊出,主題和其他人亦有些不同。當時秦簡雖經初步整理,大陸學者的研究報告仍未完全發表,還是十分引人矚目的新材料(猶記當時我所能讀到的《日書》,還是向史語所邢義田先生借的)。除了在材料上有先天優勢的大陸外,日本學界也才剛啟動睡虎地秦簡的研究。臺灣有優良的漢簡研究傳統,很快便掌握了新出的材料,當時有了包括睡虎地和馬王堆的新材料,上古史領域發展得頗快。而由於睡虎地秦簡的材料多為法律文書,當時討論的重心自然環繞法制史,這點可從《史原》刊登的論文中看出。


    我發表的論文則可歸類為宗教史、醫療史。首先,我在當兵時便準備做宗教史,讀秦簡時注意到「癘」與「定殺」,忍不住想追問它們到底是什麼?追下去便連結到宗教與醫療的課題了。選擇這個課題是非常自然的,因為這是我長期感興趣的東西。再者,睡虎地秦簡固然是熱門的新材料,但我不喜歡做學問是靠孤本秘笈取勝,研讀簡牘也與自己的才性不甚相合。我不喜歡文獻整理的工作,而想做較寬廣的課題。對我而言,這些材料的重要性在於幫助我認識那個時代,解答我的問題。這也許可以解釋我何以沒有利用秦簡寫出法制史的論文。


    現在回頭看自己在《史原》發表的論文,我仍不後悔。那兩篇文章也許有不少個別錯誤,部分解釋難免牽強,但即使以今天的研究水平評估,它們仍有高度的原創性。梁其姿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是研究中國痲瘋病的權威,她在中國痲瘋病史的論文中,也引用我的作品,可見在研究議題的選擇上,這兩篇二十多年前的舊作有其原創性,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對我個人而言,它們也有特別的意義。這兩篇文章不但處理醫療、疾病、宗教、巫術等主題,還將討論範圍延伸至社會層面。甚至可以說,這兩篇文章奠定了我往後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即


宗教史與醫療史,尤其是二者的交集。


思考《史原》的發展走向


    在情感上,我當然很認同《史原》,畢竟我早期最重要的論文就是發表在《史原》。另外,研究生在學時,如能從事編務工作,可以較早知道學術期刊運作的流程,如體例、邀稿、審稿、編排等,是很好的訓練。但考慮到現實面,我必須很坦白的說,對於我指導的學生,我不會積極鼓勵他參與編輯,也不會鼓勵他投稿《史原》。我在審查、評鑑研究與教學成果方面,算是頗有經驗。現在各大學和研究單位要用人,會有些形式條件,這是青年學者必須考慮的。依現在的審查程序,除非學、經歷傲人,或是審查者熟知你的來歷與功力,否則,即使你有 10 篇《史原》的論文,很可能會輸給只有在《新史學》發表3篇文章的競爭者。


    困難的地方在於,如果應徵的單位沒有熟悉你領域的學者,亦即沒有能真正欣賞你作品的人,論文寫得再好,評審者也無法確定你的學術能力。一般而言,審查者如果不熟悉你的領域,大多是透過你投稿的期刊級別來判斷你的作品層級。這便是目前期刊排序制度所以能存在或發揮作用的緣由。期刊排序反映的是一種品牌的概念。期刊的口碑是心理和經驗的累積,如同學歷一樣,需經過競爭、淘汰才能成形,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必須坦白的說,《史原》或一些青年學者合力創刊的《早期中國史研究》固然提供研究者發表的園地,但這可能反過來為年輕學者找工作、升等帶來未必正面的影響。


    有人充滿自信與理想,知難仍進,我當然敬佩與祝福。事實上,沒有進入期刊排序,不必然表示期刊水平不如人。但是,我仍想強調,考慮到現實問題,我不會鼓勵親近的人把心思花在這上面。那麼《史原》該不該加入期刊評等的排序呢?首先應該思考的是,《史原》定位為研究生刊物,但為什麼研究生一定要自己辦一個刊物呢?今天若想發表文章,並不缺園地。若把自己設定成研究生刊物,起頭便矮人一截。而且研究生是流動的,缺乏一個真正特定的機構支持。


    就以《新史學》來做比較,其成員流動性夠高了,但至少還有社員大會,而且社員大多已在所服務的機構有專職工作。而研究生畢業後,便失去其原有身分和依附的機構,除非系所願意長期支持,否則研究生刊物很難壯大與發展。至於要不要加入評比,主要是看期刊單位有何打算,如欲申請補助,自然需要加入排序。如不缺經費,則不一定需要。史語所的《古今論衡》似乎就沒有加入排序。這是因為期刊評比有些形式要件,太過標準化,而有些期刊、雜誌就是要讓作者有更大的自由度,只要言之有物,都能採用刊登,而這一類的刊物便不宜、也不必參加排序。


    若真要持續經營,那麼,《史原》應避免成為特定學術社群的投稿園地。《新史學》當年創辦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杜正勝先生認為當時臺灣歷史學的刊物太多了!但數量還不是最大問題,而是各校有各校的期刊,演變成同仁刊物,不同單位的研究者不通聲氣。同時,由於稿源有限,多數刊物無法準時出刊。當時,杜先生認為臺灣歷史學界應打破門戶之見和學校藩籬,辦一個新的、開放的、有嚴格審查制度的刊物。而為避免長期之後又變成被壟斷的封閉性刊物,《新史學》規定主編任期一年,且不得連任,編輯委員中只有一人留任,以銜接編務。五位編委也絕不集中在某一個單位,這是希望能不斷引進新血,以用人的多樣性來打破壟斷。《新史學》從無到有,主要是杜先生在奔走、籌劃、召集與定調。我想,即使杜先生想要長期做主編,創刊的社員應該也不會有人反對。但杜先生沒有這麼做,因為打從一開始,開放門戶、不斷換血便是《新史學》的核心價值。


    現在的歷史學期刊還是相當多。一個理想的目標是,在嚴格、合理的評審、評比後,臺灣最終留下少部分品質較高的刊物,它們是哪些單位發行的沒有關係,重點是園地要開放。而在選出幾份綜合性的優良期刊後,還可以再細分門類,如西洋史、臺灣史、史學理論等,按次領域評等。作者則可按照文章性質,投稿到相關領域的優質期刊。由於現在採雙匿名審查,無論是學者、教授或研究生,甚至是業餘的研究者,都可以投稿,研究生的論文不是只能投研究生刊物。未來


《史原》的發展走向,不妨把上述意見納入考量,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園地開放和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審查制度。


    辦《史原》可以訓練編輯實務,也能建立研究生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這是事實。但現在許多期刊都提供研究生參與編輯工作的機會,如《新史學》、《臺大歷史學報》等,未必需要投入新期刊(這是就《史原》是「復刊」而言)。關於認同,我認為在數位時代,有必要反思社群、認同等概念。今天大家想發表、交流 意見,透過部落格、臉書(Facebook)等,可以有效率又成本低廉的達到目的,且能見度無遠弗屆,讀者更多。


    我對辦期刊持保留態度的另一原因,是上面談到的成本問題。在數位化的趨勢下,有些雜誌已減少印量,甚至不再印紙本。編輯期刊,會產生編務、紙本庫存等負擔,個人如此,機構、單位也是如此。如果能妥善利用網路等電子資源,便能大大地節省成本。以上想法,參與《史原》編務的同學可以考慮。


勉勵青年學子


    科技引領社會進入了數位時代,我們的思維也必須進入數位時代。我認識到數位科技對人文研究有很大的衝擊和便利性,便親自去嘗試,早年即參與了漢籍電子全文資料庫的建置,後來也投入數位典藏計畫。我在史語所徵聘助理時,都希望可以照顧到文科的學生。但我發現文科學生的電腦、軟體、攝影等技術大多不熟練,甚至缺乏基本概念,最後仍然只能錄用資訊相關科系的學生。


    有鑑於此,我在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任內,便開設了與數位科技技能、數位典藏與數位創作等相關的課程。我也在那裡創設電視臺、電影工作坊、寫作班等。我的想法是,我們可以自己訓練出符合期待與需求的學生。培養學生擁有這些技能,不只對我個人執行計畫有幫助,也是為了讓他們自身擁有一份珍貴的資產。數位時代,大家亦應具備一些新思維,如關於「發表」與「社群」的觀念,前面已提過了,不再重複。在讀書、做研究的同時,大家也應該不斷反省,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事?歷史學家的任務之一是不斷挖掘被遺忘、被掩蓋的過去,再娓娓敘述「故事」的始末。但我有時候會覺得,這種挖掘其實無窮無盡,且常常會產生有何「功用」的困惑。當然,在閱讀和探索的過程中,我非常快樂,精神上感到很充實。不過,有用、無用的困惑還是會產生,我還是必須做一些調適。因此,我經常寫隨筆,記錄自己的心情。同時,我會要求自己做一些立即而有實質效果的事。


    這一自我要求也許跟家父有關。在農村社會中,我父親算是仕紳,他識字、做生意,也從事公共服務。我們是大家庭,他常承擔比較大的責任,為家族成員、村民排難解紛。耳濡目染,我也覺得這種事很有意義。直接投入公眾事務、幫助他人,對我來說很有價值。例如,我大學時做學會會長,辦刊物和學術活動,就是對現實世界不盡滿意,希望有所改進。《新史學》創辦時,我是最「菜鳥」的成員(時為助理研究員),從刊物命名到撰稿格式、稿約的擬訂,甚至信封、信紙的設計等細節都參與了。雖然大費工夫,但我覺得甚有意義。後來,我參加一


些計畫和兼任行政工作,也是抱持這個心態。我做這些事情,是因為有人需要,也是因為現實世界的不完善。例如,我做學術、教育行政主管,是因為對當今的一些制度不滿意,我必須擁有職位與權力,才能進行實質的改革,也才能對社會有立即性的貢獻。


    我在象牙塔裡從事研究工作之外,有時會不務正業,主要就是要均衡自己的生命發展。除了個人研究上的愉悅與充實,我總要求自己多做點什麼,可以離開自己的書堆,對別人有實際的幫助。當然,從事這些工作很花時間,甚至會影響身心健康。但面對充滿缺失的事物或世界時,視若無睹、或袖手旁觀,或是怨天尤人,絕不是我的風格。我也相信,人類整體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悲喜同調,休戚與共,想獨善其身或置身事外者,到最後還是難逃「共業」之報。不過,在研究生階段,好好讀書、做研究仍是最首要的工作。前面提到我對於投稿《史原》的一些擔憂,並不是說我反對研究生投稿。相反地,我認為投稿是一個很好的訓練。


    期刊排序的若干問題固然令人詬病,但仍有其客觀性。例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若投稿能進入正式審查階段,無論最後刊登與否,我相信投稿者大多會心存感謝。因為即便被退稿,作者所收到的審查意見往往非常豐富,審查人閱讀之仔細與提供建議之質量,往往比指導教授改學生論文還用心!這是因為審查人必須同時說服作者和編委會,而這些資料最後都會作為評等、排序的依據。所以期刊排序有其合理性,要成為優良刊物,並不容易。另外,重要刊物往往可以請到更專業的學者來評審稿件,這也是一個優勢。所以我鼓勵研究生,如有真正下工夫、用心撰寫的文章,可以嘗試投稿到重量級期刊,不要怕被退稿。任何人都可能被退稿,而且,不一定錯在作者,學生更不必有此心理負擔!


    當研究生,有時難免苦悶,或是擔憂未來的生計問題。關於這一點,我只能很簡單地說:不要想太多!我當年也擔心過工作問題,所以有到《聯合文學》應徵的事。我的經驗和建議是,即使有時感到茫然,也不要因此而什麼都不做;只要降低物慾,維生似乎還不是那麼困難。如果找到一個你覺得很棒、很喜歡的題目,指導老師也能認可,不妨就全心投入其中,你會感到很充實,很有自信,很快樂。只要用心、拼命,就算未來不繼續待在這個圈子,研究生階段的經驗依然會是你一輩子的珍貴記憶。當然,上述的一切,都必須要有健康的身體作基礎,這一點也希望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引自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 No.1220124月,頁15-22


圖象省略,更多內容請參閱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c_pub_newsletter.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張永賢教授副院長所提供的訊息,雖以臨床為主,但如果傳統醫學能為癌症治療注入新的可能,必定能夠創造新的歷史。








「癌症中西醫整合療法策略」研討會





Strategy about Integrative Therap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s for Cancer
Patients

















司儀:廖涵寧





 









時間: 101624星期日08:00-17:30





Time: June 24, 2012 (Sunday) 08:00-17:30





地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一樓 101C會議室(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





Place: 101C   1F ,
Taipei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





台北榮總傳統醫學科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





協辦單位:(一)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二)中華針灸醫學會





台灣中醫家庭醫學會





中西整合醫學會

















































時間 Time           講題  Topics



 



(一)全球前瞻視野



       Global Perspective Vision




講者 Speakers




座長 Moderators




08:00-08:30  Registration



08:30-08:50  Opening Remarks



 



 



 



 



 



 



 



 



 



 



 



 



 



08:50-09:40  為何與如何進行中藥的全球化



Why and How to
Globaliz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09:40-10:20  癌症治療東西文化的比較



Comparison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on Oncology




 



梁賡義校長



President, Dr.



Kung-Yee Liang



(陽明大學)



陳介甫教授



Prof.
Chieh-Fu Chen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前所長)



王人澍理事長



Prof. Jen-Shu
Wang



(中西整合醫學會)



黃林煌主任委員



Chairperson



Lin-huang Huang



(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鄭永齊院士



Prof. Yung-Chi Cheng



(中央研究院)



  雲校長



Prof. Yun Yen



(臺北醫學大學)




 



 



 



 



 



 



 



 



 



 



 



 



 



 



 



蔡東湖教授



Prof. Tung-Hu Tsai



(陽明大學傳醫所)



黃怡超所長



Prof. Yi-Tsau Huang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10:20-10:30  Tea Break




 




 




10:30-11:20  中醫數學化,針灸機制,及其在中西醫整合上的意義



Mathemat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d Their
Connotations i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11:20-12:00  探討針灸用於癌症支持療法



Supportive Cancer Care with Acupuncture




  翔教授



Prof. Shyang Chang



(清華大學電機系)



 



 



 



林昭庚教授



 Prof. Jaung-Geng Lin



(中國醫藥大學)




邱仁輝教授



Prof. Jen-Hwey Chiu



(陽明大學傳醫所)



 



 



 



林宜信所長



Prof. Yi-Hsin
Lin



(台北護理健康大學



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




12:00-13:30  Lunch



 



(二)思維與實作



       Thinking
& Practice




 




 




13:30-14:10  中西醫結合新趨勢



New Trend
upon Integration of Chinese-Western Medicine



 



14:10-14:55  腫瘤針灸學:當前的科學證據和安全性考量



Oncology Acupuncture: Current Evidence and Safety Considerations




張永賢教授



Prof.Yung-Hsien Chang



(中國醫藥大學)



陸衛東醫師



Dr. Weidong Lu



(美國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




賴榮年主任



Prof. Rong-Nian Lai



(陽明大學傳醫所)



顏上惠教授



Prof. Sang - Hue Yen



(台北榮總癌病中心)



 




14:55-15:10  Tea Break




 




 




15:10-15:50  西方癌症醫學史與未來非傳統整體醫療法給癌症病患的機會



History of Western Medicine in Oncology and Future Opportunity
of Alternative Holistic Care for Cancer Patients



15:50-16:30  利用微型核磁共振監控肺癌患者身體狀況並利用藥物比對達到個人化醫療的目的    



Using Micro MRI (IPP Metatron) to Monitor Lung
Cancer Patients and Using Medi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Model to Achieve the
Personalized Medicine



16:30-17:10  癌症整合醫療在台灣



Integrative therapies for
cancer patients in Taiwan



17:10-17:25  綜合討論與閉幕致詞



Discussion & Closing
Remarks




胡涵婷所長



Dr. Han-Ting Lin



(美國Holy Family Hospital



 



 



 



吳景崇主任



Dr. Jing-Chong Wu



(高雄榮總傳統醫學中心)



 



 



 



 



邱仁輝教授



Prof. Jen-Hwey Chiu



(陽明大學傳醫所)



黃信彰教授



Prof. Shinn-Jang Hwang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




黃信彰教授



Prof. Shinn-Jang Hwang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



 



 



 



季匡華教授



Prof. Kwan-Hwa Chi



(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



 



 



 



 



謝瑞坤主任



Dr. Ruey-Kuen Hsieh



(台北馬偕醫院血液暨腫瘤科)



陳方佩主任



Dr. Fang-Pey Chen



(台北榮總傳統醫學科)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一場有關近代中國生育、性別話語、生殖、分娩科技的研討會。







Reproducing China :
Childbirth, One Child, and Beyond


Friday 13 July
2012 to Saturday 14 July 2012










Centre for Research in
the Art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CRASSH)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lison Richard
Building, 7 West Road, Cambridge CB3 9DT




Invitation to register
for the conference, "Reproducing China: Childbirth, One Child, and
Beyond"




This conference brings together established scholars
and junior researchers to present their cutting-edge work on the different
facets of reproductive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modern China. Taking up the
continual critical interest in appropriations and disseminations of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medical expertise, we investigate the movement and circulation of
expertise, personnel, and material culture related to sexuality, reproduction,
fertility, childbirth and popu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We want to understand how European and American scientific discourses
interacted with Chinese discourses, and how so-called "indigenous"
ideas concerning sex and reproduction became defined, incorporated or excluded.
We analyse some of the long-range networks of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ctors engaged in projects of translation and popularisation. In sum, the
conference aims to produce not only new scholarship on China , but
simultaneously new ideas on the mechanisms and dynamics of transmissions of
reproductive knowledges around the world. Themes covered include: sexology and
history of the body in China ;
conceptualisations of fertility and Chinese medicine; childbirth an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population policies and demographic studies.




Conference website: http://www.crassh.cam.ac.uk/events/1715/

Programme: http://www.crassh.cam.ac.uk/events/1715/programme/



* * *



Speakers and chairs:



Bridie Andrews (Bentley University)

Francesca Bray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Mary Brazelton (Yale University)

Lily Chang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Howard Chiang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Academia
Sinica, Taiwan)


Arunabh Ghosh (Columbia University)

Elisabeth Hsu (University of Oxford)

Tina Phillips Johnson (Saint Vincent College)

Vivienne Lo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David Luesink (Indiana University -- Purdue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Leon Rocha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Volker Scheid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Liying Sun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Simon Szreter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Malcolm Thomps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 * *



For any queries about the conference please email Leon
Rocha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ar29@cam.ac.uk).




The conference is supported by: The Cambridge
Humanities Research Grant; Centre for Research in the Art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CRASSH);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Cambridg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the "Generation to
Reproduction" programme through a Wellcome Trust Strategic Award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to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感謝FBLeon Rocha 提供訊息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Leon Rocha





http://www.crassh.cam.ac.uk/events/171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祝平一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的演講




講座資料






講題: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生與病人

講者:祝平一教授

日期:2012-07-18

時間:1630-1820




講題:都是學我們的:清初的西學中源說

講者:祝平一教授

日期:2012-07-17

時間:1930-2120




講題:楊光先大戰湯若望:淺談現代農曆的由來

講者:祝平一教授

日期:2012-07-16

時間:1930-2120




 




提要請參考網頁:http://www.cciv.cityu.edu.hk/content.php?p=info&id=chu_pingyi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次很高興找了張哲嘉老師至內人學校辦理研習演講,聽說這個主題國文科和自然科的老師都很有興趣,也歡迎大家來聽。




 




 




100學年度優質化教師專業成長計畫研習-『中國古代的辦案事件簿《洗冤錄》的知識世界』




 




講者: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張哲嘉教授




 




一、 研習時間:10165(星期二)1010~1200

二、 研習地點:國立宜蘭縣 羅東高級中學行政大樓三樓會報室。




 




09:30-10:00
報到 羅東高中團隊


10:10-10:15
主席致詞 羅東高中游文聰校長

10:15-11:40
中國古代的辦案事件簿《洗冤錄》的知識世界 國立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張哲嘉老師

11:40-12:00
綜合座談

12:00
賦歸




 




 




http://www4.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 Conferenc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n Southeast Asia (HOMSEA 2012)


 


To be held in Solo (Surakarta)
2-5 July 2012


to coincide with IAHA 2012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Historians of Asia)


 


Organised by:
PERSEKIN
(Perhimpunan Sejarah Kedoktoran Indonesia /
Indonesian Associatio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ith support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KITLV
University of Sydney
The 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Health Care Pluralism, Université de Montréal (Canada)


Call for papers

 


All proposals on the subject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health in Southeast Asia will be considered, but 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those on the theme of:



  • The history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Southeast Asia
  • Indigenous medical traditions
  • History of Military medicine
  • Medical biographies
  • Organising the medical profession
  • Women’s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 Medicin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 Contact, exchange, and circulation of medicine in Southeast Asia 

As the HOMSEA meeting will coincide with the IAHA 2012 meeting in Surakarta, those interested in expanding the discussion either geographically--to include North East Asia and South Asia--chronologically, or methodologically are encouraged to apply to HOMSEA as well as the IAHA meeting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discussion.

Please see the IAHA website at: http://iaha22.geosejarah.org/


Please submit a one-page proposed abstract for a 20-minute talk, and a one-page CV by 30th December 2011 to: Laurence Monnais: laurence.monnais-rousselot@umontreal.ca


Please note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o subsidize some of the costs of participation for scholars from less wealthy countries.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funding and the general organization of the meeting, please contact Hans Pols: hans.pols@sydney.edu.au


2012 HOMSEA Meeting Committees

2012 HOMSEA Meeting/Scientific Committee
Warwick Anderson
Peter Boomgaard
Rethy Chhem
Harold J. Cook
Laurence Monnais
Kartono Mohamad
Hans Pols


2012 HOMSEA Meeting/ LOC committee
Firman Lubis
Rushdy Hoesein
Kartono Mohamad
Doddy Partomihardjo


 


 


http://www.fas.nus.edu.sg/hist/homsea/conference.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衛生檢疫發展史





 





者: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2012/03/15





 





內容:





    在歷史的長河中,饑荒、洪水、地震和戰爭等都曾奪去了成千上萬條生命,但危害最大的還是瘟疫。140年前,防止疫病傳人傳出的一項重要措施——;衛生檢疫在上海得以實施,上海成為中國衛生檢疫的發祥地。從晚清、民國到新中國三個歷史階段,經過幾代衛生檢疫人的奮斗和傳承,衛生檢疫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衛生檢疫措施成為保障口岸安全衛生的一支重要力量。

  《上海衛生檢疫發展史》,就是立足上海口岸,從衛生檢疫在歷史上對疫病控制發揮的作用和衛生檢疫自身發展著手,依史寫史,將衛生檢疫從1873年到1999年進行了全景描述,凝聚了衛生檢疫在防控口岸疾病傳人傳出和傳播流行中所積淀的經驗。

  《上海衛生檢疫發展史》的出版,在檢驗檢疫界是第一部完整的地方口岸檢疫發展史書。書中引用歷史檔案豐富翔實,從今日通行的價值觀視角出發詳細、全面記述了上海口岸衛生檢疫發展的歷程及其大事要事,并力求真實地還以歷史的本來面貌。

  《上海衛生檢疫發展史》的出版,為年青的檢驗檢疫工作者';讀史知興衰、觀史能明智';提供了參考,從而對所從事工作的歷史有更多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以堅定的信念,學習檢驗檢疫先輩們的科學態度、敬業精神和執著追求,為檢驗檢疫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目錄:





序(徐金記)

前言(盧鐘山)

第一篇 上海海港檢疫的創建及海關兼辦時期(18731930

第一章 中國國境衛生檢疫的發祥地——;上海海港檢疫之創建

第一節 西方檢疫的傳入

第二節 上海首創海港檢疫,開中國國境衛生檢疫之先河

第三節 上海海港檢疫首創模式是中國東南沿海海港檢疫興起的樣板

第二章 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特征的上海海港檢疫——;上海江海關稅務司兼辦洋人主檢的57年(1873
1930


第一節 海港檢疫章 程的數度修改及內容變化

第二節 上海海港檢疫組織機構建制

第三節 上海海港檢疫業務工作——;疫區來船進口檢疫

第四節 上海海港檢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特征

第五節 上海海港檢疫對中國醫學衛生事業的貢獻

第二篇 國民政府時期上海海港檢疫(19301949

第一章 國人自主管理的上海海港檢疫——;海港檢疫管理處、上海海港檢疫所、上海(中央)霍亂防疫事務所一體化的7年(1930年~l937年)

第一節 ';國人自主檢疫';主張的提出——;民族精神之提升

第二節 中國南方第一個公共衛生防疫組織機構——;衛生署海港檢疫管理處、上海海港檢疫所、上海(中央)霍亂防疫事務所三位一體化機構的組建

第三節 統一的海港檢疫法律法規——;制度文化建設的重大成果

第四節 全體動員戰霍亂——;又一個奇跡的出現

第五節 海港檢疫業務之發展——;通向';亞洲第一';之路

第六節 檢疫設施設備之完善一一物質文化建設的永恒追思

第七節 碩果累累的檢疫科研和學術交流——;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朽瑰寶

第二章 日本侵略軍竊據上海海港檢疫權的8年(19371945

第一節 體制、機構、編制、地址

第二節 為日侵華服務的檢疫

第三章 國民政府衛生署(後改衛生部)接收管理上海海港檢疫所的4年(19454 1949年)

第一節 接收經過、經費來源、機構建制、崗位設置及人員編制等

第二節 修訂報批并執行批準的檢疫行政法規

第三節 檢疫業務工作的恢復和開展

第三篇 保護人民健康的上海衛生檢疫——;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領導管理時期(1 9491999

第一章 交通檢疫暫行辦法階段(19491957

第一節 軍事接管、領導體制和機構建制及其名稱、編制和崗位

第二節 法律定位、檢疫范圍及檢疫對象

第三節 吳淞檢疫站的變遷

第四節 反對美國細菌戰,實施全面進口檢疫

第五節 嚴防霍亂傳入和傳播流行

第六節 實施嚴格出口檢疫,積極參與種痘運動,為消滅上海天花流行作貢獻

第七節 加強鼠蚤控制,謹防鼠疫傳入或死灰復燃

第二章 國境衛生檢疫條例階段(19581986

第一節 機構名稱變化、部門設置、領導班子

第二節 上海檢疫所的職責任務

第三節 貫徹《檢疫條例》和《實施規則》形成四大板塊業務

第四節 以霍亂為中心全面防止6種檢疫傳染病自國外傳入或由國內傳出

第五節 嚴重挫折和屢遭破壞的10

第六節 止步不前、重又創建和穩步發展的上海空港檢疫

第七節 第一次接辦食檢工作

第八節 簡化查驗手續 開展電訊檢疫

第九節 改革把關守口的傳統檢疫,積極開展口岸傳染病監測

第十節 打破傳統創新模式,擴大和加強衛生監督

第三章 國境衛生檢疫法階段(1987年~1999年)

人物傳

編後記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115520&pf_id=99E155q8K109i 39F 104p 65L 104g 129jHXqQLc1126SxV#AA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221頁定價1100元,也沒有彩色圖版,不知道貴在哪裡?而且頁碼有排錯。

幸好《中華醫史雜誌》的編輯海鵬兄來信,才知道這本是舊的,而且網路上還可以下載。嗚嗚,我已經買了。就當支持學術書籍吧。




 








 





醫簡論集








 


作者:張壽仁/





出版社:蘭臺出版社





語言:繁體中文





 


 









  作者張壽仁生據地下出土簡牘帛書有關醫藥方面資料,做一系統的研究。本書就簡牘出土地點分類,依序為馬王堆醫書、居延漢簡中之醫簡、武威漢醫簡最後的通論。





  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作者 張壽仁 先生即博且精的學養。其對醫簡中之藥方、藥名研究,參證歷代醫方記錄、典籍,同時亦對簡牘上藥名、文字做一考釋之工作,許多以往無法辨釋或誤釋之處,皆得釐清糾正之。其學識之深且博不證自明。





  事實上,自民國六十七年 張壽仁 先生發表(居延漢簡、敦漢簡中所見之例與藥方價值)一文(見《簡牘學報》第六期),即引起各方學者之重視。迄今其沉浸醫簡研究逾二十年,不僅為台灣研究醫簡之翹楚,在大陸亦備受研究醫學者所推崇,誠為簡牘學醫簡研究之泰斗。今《醫簡論集》一書出版,不僅為簡牘學研究之一盛事,亦是中醫學界之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4585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年度大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歷史獲資助名單



 




版主:有醫療、環境、宗教、科技史等等,供大家參考一下。原來的表格貼上會變亂碼,就請參考原網址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528bf 010106pt .html#comment1


 




 




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專案按照資格審查、通訊初評、會議評審、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審批等規定程式,順利完成評審立項工作,共有3291項課題獲准立項資助,以下為中國歷史類獲資助名單。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