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薦讀:在醫學史裡,看見人

 

2021-02-15 10:00

大年初四

吳豔紅 中華書局上海聚珍編輯

以夢為馬,以書為鞍

縱橫歲月,馳騁人間

祝大家新春吉祥,未來可期

新年薦書

    沒想到新冠疫情持續了一年,仍未消停。目前防疫常態化,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許出門在外的朋友,會如我一樣,選擇就地過年。父母從湖北寄來了臘肉、臘魚、香腸、豆皮等年貨,頭一個背井離鄉的春節終於有了家鄉的味道。當臘肉放進水煮豆皮的那一刻,舌尖會自動喚醒熟悉的滋味。

    一個人在外地,居家防疫,書籍或許是最好的陪伴。作為編輯,春節假期我會選擇與書為伴,或編書,或看書。編書是工作,看書是興趣,也可視為工作的一部分。興趣和工作碰在了一起,是一件美事。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就醫,醫學在常識裡只是專業技術,普通人很難夠著。但疫情給了我們契機去瞭解醫學的人文因素。醫學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不僅僅呵護人的生命健康,它還裹挾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中醫、西醫有何特色,在近代相遇時有過怎樣的博弈?西醫是怎樣傳入中國的?疾病如何改變歷史?……或許,當下遭遇疫情,讓我們不自覺地提出一些問題,然後通過閱讀尋找答案。

    因為編書,我和醫學史不期而遇了。2019年,我編了皮國立老師的《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2020年,又編了蘇精老師的《西醫來華十記》。前者聚焦中醫抗菌史,呈現了近代中西醫博弈的各個側面。中醫氣論VS西醫細菌學、近代知識份子中醫黑VS西醫黑、個人衛生VS公共衛生、中醫經驗VS西醫實驗、防疫技術VS抗菌思想、中醫的禁忌VS西醫的營養,等等,告訴你近代中西醫學交匯的豐富歷史。後者則聚焦一個時代一群人,如傳教醫生、中國人西醫、中國人西醫學徒、中外護士、中國病人、中外政界人士,等等,正是他們參與並見證了西醫來華的百年史。對讀這兩本書,對於醫學的來路有了更深的認識,生活中就不會憑著一腔熱血黑中醫或黑西醫了。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醫學在我眼裡有了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從此以後我看見的是——醫學裡的人。

2021年,我還將編另外的醫學史著作,再一次開啟尋找答案的旅程。

    春節假期有整塊時間用來閱讀,不妨靜下心來,選擇一本不太淺的書來一場深度閱讀,這樣知識才會入心,跟現實聯繫起來,化作不自覺的思考。

愛書的人,有福了。

image

中醫 VS 西醫

著者:皮國立

書號:978-7-101-13701-9

出版時間:20195

定價:58.00

內容簡介

近代中醫面臨廢醫的生死存亡考驗,一旦失敗將萬劫不復。基於傳統氣論與細菌學的近代中西醫博弈,既是一場學理和技術的博弈,更是一場話語權和生存權的爭奪。博弈的結果是西醫勝出,中醫在自救中得以倖存,為重生贏得一線生機。

近代中國國運衰微,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危機,中醫同樣如此。而今,抗生素的弊端日益明顯,中醫的技術價值也在發揚,如青蒿素的發現,這一切都說明這場關乎中西文化衝突的博弈至今沒有停止。

本書立足於以中國醫學視角書寫中國現代史,聚焦近代中醫學與細菌學的各種交鋒、對話、排拒與匯通,力圖重現中醫在西醫的科學實驗及一步步佔據國家衛生主權的過程中,如何運用自身的外感熱病知識體系構建中醫式的傳染病學,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醫理念和藥物可以發揮效用的空間。重現這段歷史,意在喚醒中醫對自身體系的認識與自信、變革與創新,幫助大眾瞭解中醫文化的價值,走出百年來廢醫案的陰影,也為個人的實際治療與日常養生,提供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中醫醫史文獻學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方面的研究。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觀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 》、《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 》等書,合編《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

 

image

著者:蘇精

書號:978-7-101-14250-1

出版時間:20203

定價:68.00

內容簡介

近代西方醫學來華已有兩百多年。蘇精教授所著《西醫來華十記》以首個百年(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相關的人與事為論述物件,並利用一手史料,如來華西醫及學習西醫的中國人的書信、檔案和報告作為論述的主要基礎,其中不乏前人論述未及、不盡正確,甚或有誤的內容。

本書以十章內容按照相關人物活動年代先後排序,討論了近代中國對西方醫學的反應及西式醫院在中國建立和發展的歷史過程。書中既有大歷史發展的軌跡,又充滿歷史細節的考證,如十九世紀中國首位留學英國的醫學博士黃寬、上海首位中國人西醫黃春甫,以及一些學徒出身的中國西醫的生平事蹟,討論他們習醫的經過、學成後的生涯,和面臨的文化適應等各種難題;同時也留意中國人對西方醫學的態度與行為,試圖從施與受雙方互動的視角,觀照西醫來華過程中人與事交織而成的各種現象與意涵。

作者簡介

蘇精,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系哲學博士,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以基督教傳教士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專著有《鑄以代刻: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2018)、《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2016)、《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2014)、《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2010)、《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2006)、《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2005)、《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2000)、《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1985)、《近代藏書三十家》(1983)等。

 

引自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拜年薦讀:在醫學史裡,看見人 (qq.com)

arrow
arro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