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一些所謂研究,說是匠氣十足,還算抬舉,實則俗氣逼人 

2021-01-22

 

作者: 桑兵,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來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6期

來源:高校人文界、近代史研究、歷史學研究通訊

學問之事,理應先因而後創。總結七十年學術發展的進程,需要各種視角的參照,否則很難得其實。一時代的學問究竟具有什麼樣的地位,除了面向國際前沿之類的橫向比較,更為重要的參照,應該是與古往今來的前賢進行學術對話的能力。如果說歷史人物須蓋棺才能論定,學術最好也留待後人評說。同時代人評價同時代學問,一則缺少時間檢驗,二則有些問題未必看得出,或是看出了未必可以講,三則見仁見智,不易定論。

當然,同時代並非不可以評價同時代的學問,如顧頡剛的《當代中國史學》(與童書業、方詩銘合作),就將同時期史學各方面的學人分門別類排了座次,只不過當否另當別論。若是安放貼切,固然成為後人稱引仿效的模本,或是反復檢討的依據,若是不在道上,則很可能貽笑大方,變成眾矢之的。就此而論,學問本來就是危險的事業,評價同時代的學問,更是險之又險的險中求之事,應該慎之又慎。不妨以今人與前賢對話的能力為視角,測試一下學術水準的高低。

一、代際興替與學問高下

七十年風雨變幻,雖然幾番大起大落,學術的變化發展還是顯而易見的。例如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從前在海峽兩岸不少學人看來不成其為學問。1949年以後,大陸方面特別重視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延續或批判以往國共雙方的革命史觀念(國民黨的“黨化教育”中,就有革命史一項),建構起一套以三次革命高潮為樞紐的被稱為革命史的敘述架構,並輔以體系化的資料,一方面與之前的以現代化為主要視角的近代史相對立(後來在臺灣被進一步系統化,在大陸也有不少呼應者),一方面大幅度擴展充實了近現代史的資料來源。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的許多參與者,其實已經是古代史各方面的成名學人,功力較深,取材的寬廣精當,在當時的條件下顯得難能可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長足猛進,儘管普遍而言,還處於以新材料發現新歷史的墾荒階段,刀耕火種,顯得有些粗放,不過在問題的選擇、研究的取法、材料的處理等方面,前鋒已經逐漸接近古代史的水準,甚至因緣史料的極大豐富,在深入複雜的材料史事方面,還有駕古代史而上之的潛在可能。應該承認,達到學術根基很深的歷史學應有的水準,而不再被列於另冊,是七十年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顯著變化。

儘管就既定學科的發展前後比較立論,七十年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已經在很多方面突過前人,但是跳出分科的範圍,則變化的有限性就清晰地顯露出來。雖然人們對於社會發展仍然相信進化論觀念,學術變遷史上的新陳代謝,未必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古往今來,歷朝歷代的學術當然是層累疊加,可是學問卻不一定後來居上。能夠代表一代學術標高的,往往是不世出的高人。一時代有無這樣的天縱奇才,決定著這一時代學術的峰值。因此,每一時代的學術高度,並非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逐漸攀升,也不一定(甚至很可能不)與成果的數量成正比。先秦、兩漢、兩宋、明清,可以說是中國學術的高峰期,而兩宋尤其奇峰突起,具有一覽眾山小的氣勢。

放眼歷史長河蜿蜒曲折的流逝,當下的學術發展究竟達到什麼高度,是一個值得每一位懷有學術抱負者認真思考的大問題。如果分門別類地考察各個學科的現況,幾乎毫無疑問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而讓各路專家自信滿滿,以為已經前無古人。可是這樣的看法從評價的主體與客體兩方面講都顯得有匠氣而無匠心,若是放在整個歷史發展的脈絡之中,不要說已經是宋以後的又一高峰,甚至很難說超越了前輩學人。那些以為民國大師多如鯽的說法當然是坊間流行的外行話,可是質疑現在的大學不出大師,卻是社會普遍的觀感。大師與否,實為笑談,所要傳達的意思,正是對缺少學術權威大家的失望與不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照遠不照近的高明,顯然不會代代輩出。那些超凡的智者賢人,代表或是體現了所處時代的學術標高,成為無數來者敬仰的對象。真正懂得他們的思想學術,已經談何容易,遑論超越。要具有與前賢對話的能力,首先應該能夠承接已有的學術。學術對話的前提是平等。所謂平等,並非一般而言的人格及社會地位的平等,首要就是學識的平等,一味高山仰止固然平庸,隨意抹殺更加愚妄。學識不能處於同一層級,對話就難以正常進行。高明的好用其短,也不乏不屑與談之意。後來者雖然不斷試圖與前賢對話,但是能否對話,關鍵要看有無相應的對話能力。那些一廂情願的努力,無論如何花樣翻新,熱鬧一時,其實大都是入不了前賢法眼的旁門左道。

能否超越前賢的問題,從來為學術界熱議。早在1988年廣州中山大學舉行的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汪榮祖教授就有針對性地談到:“陳先生可以超越,又不可能超越,可以超越,因陳先生之後必定還會有偉大的中國史家出現。但陳先生不可能超越,因陳先生的特殊成就不可能超越,就像沒有人可能再寫一部超越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季羨林教授致閉幕詞時,對此回應道:“超越陳先生並不簡單。整個社會是在發展,是在前進,這是一般的狀況。但是中間應該有一些例外,一般來講,後人要超越前人,但有那些高峰、巨人在某些方面是超越不了的。主要原因是環境不允許再出那樣的人。馬克思講希臘神話有永久的魅力,理由在此。陳先生是學術巨人,在他的範圍之內,無法超越,原因就是我們今後不可能再有他那樣的條件。總的傾向是可以超越的,但又不可以超越。我同意汪先生的觀點,又可以超越,又不可以超越。”

這些絕非諛詞的推崇,可以說是各位講者心嚮往之實不能至的夫子自道。須知季羨林已經是陳寅恪之後唯一可以在西人之東方學領域繼續跟進前沿之人,考慮到陳寅恪後來苦於無法及時掌握新資料,又不甘為牛後,迫于生計,將相關書籍出售,已經放棄了在東方學方面進一步努力的嘗試,也就是說,在這一領域,季羨林其實已經跟著歐洲東方學的進展走到陳寅恪的前面。儘管如此,連季羨林也覺得很難超越陳寅恪,可見學術上要想超越前輩大家,的確有些可望而不可即。以此為衡鑒,中國近現代史乃至歷史學整體都有反省的必要。

在學術日益細分化的趨勢下,學人勢必越來越專門化,由此造成人稱的侏儒化現象。小圈子學問的自娛自樂,形同坐井觀天。一些所謂研究,說是匠氣十足,還算抬舉,實則俗氣逼人。受分門別類的分科日益細化的制約,同一學科之內,學術的評判也會失去權威性,流於所謂見仁見智的無所適從,不得不交由民主表決來決定。可是學問之事,越是高深,懂的人越少,多數取決的結果,往往導致逆向篩選。諸如此類的情形,時下已經屢見不鮮,名校亦不能例外。而身在其中的學人,包括擔任各級評委的成名學人,對此渾然不覺,或是雖然不斷抱怨,卻回天無力,無可奈何。依據各種指標計算分數權重,還想當然地以為追求公平公正,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只能以枷鎖為規則。連學術的鑒別評判力也不具備,守成尚且力有不逮,侈談超越豈非天方夜譚。

學術評價的失當,無疑會導致學術失範的亂象。一些貼著各種頭銜標籤的所謂傑出人才,尚未達到前人已經走過的半程,卻無知無畏,以不知為無有,敢於自稱領先,而且有一眾國內外並非專門的同行名家為之背書。判斷力與鑒賞力如此嚴重缺失,可謂學界莫大的悲哀。踮著腳也夠不著卻妄言超越,前人起於九泉,不知作何感想。

不同學科之間當然存在差異,用一視同仁的貌似公平裁量一切,勢必造成偏頗。如時下好將橫向比較具體化,確定適合自己定位及發展目標的若干國內外學術機構作為參照座標,制定各種指標性量化標準。毋庸諱言,在自然科學甚至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由於中外學術的基礎程度差距顯著,一定時期內目光向外理所應當,但是也不可無差別地一概而論,因為還有因地制宜、為我所用等因素的考量。至於人文學科,外國的部分與此類似,中字頭的部分,恐怕就要另當別論,起碼應該有所分別,有所講究,至少應該直接主流,不必通過掮客轉手負販。技不如人,當然只能知恥而後勇,卻沒有必要非得陪綁其他方面一同灰頭土臉,自慚形穢,弄得毫無自信,更不能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反失其本。明治時期以來,日本力圖建構自己在東亞思想文化上的主導地位,在吸取西學與中學的同時,強化其主體性。戰後日本的日本研究一度出現追隨模仿歐美的偏向,日本研究大家丸山真男出而提倡日本人應當用日本的辦法研究日本,結果成效顯著,如今歐美已有學人覺得可以不必自行研究,只要將日本人的日本研究翻譯過來即可。這樣的取徑做法,很值得中國研究者借鑒。

以中國史為例,中國的中國史如果對標外國的中國史研究,能否取法乎上,顯然未經論證。須知中國史研究在不同國家學術系統中的地位並不一致。日本的歷史學原來大體是三分天下,即日本、東洋、西洋,東洋以中國為中心,甚至主要就是中國史,但也有偏重所謂四裔的取向,尤其是滿蒙回藏鮮,意在分解中國的一體。如今日本的中國史地位顯然較以前下降,但還不至於成為日本史或外國史的附庸。歐洲的漢學研究,主要是從東方學衍生出來,因而民國時被一些中國學者戲稱為虜學,可是畢竟曾經引領時趨,成為國際漢學的中心,伯希和、高本漢等少數大家,也得到中國學人的首肯。二戰結束後,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中心,美國的中國研究,儘管在本國處於邊緣位置,卻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連歐洲也只能將漢學研究的中心位置拱手相讓。而承接的各國往往不知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出現挾洋自重、格義附會的偏向。如果一味對標美國的中國史,則中國的中國史研究非但永遠無法擺脫依附地位,很可能還會亂象橫生,以至不可收拾。

清季以來,歷經夷夏大防到中體西用最後不得不基本外化的國人,目光向外可謂大勢所趨,中國歷來吸收內化的文化傳統全然改觀,章太炎雖然不能免俗,卻是較早幡然醒悟的先知先覺。早在1910年,他就主張“教育的根本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這時的他已經清醒地自覺到:

現在北京開經科大學,許歐洲人來遊學,使中國的學說,外國人也知道一點兒,固然是好;但因此就覺得增許多聲價,卻是錯了見解了。大凡講學問施教育的,不可像賣古玩一樣。一時許多客人來看,就貴到非常的貴;一時沒有客人來看,就賤到半文不值。自國的人,該講自國的學問,施自國的教育。像水火柴米一個樣兒,貴也是要用,賤也就要用,只問要用,不問外人貴賤的品評。後來水越治越清,火越治越明,柴越治越燥,米越治越熟,這樣就是教育的成效了。至於別國所有中國所無的學說,在教育一邊,本來應該取來補助,斷不可學格致古微的口吻,說別國的好學說,中國古來都現成有的。要知道凡事不可棄己所長,也不可攘人之善,棄己所長,攘人之善,都是島國人的陋見,我們泱泱大國,不該學他們小家模樣!

不看外國人的臉色隨風而轉,才有可能堅守中國學問固有的價值。即使西化已成時趨,近代中國學人對外國的漢學家或中國研究者的看法,心中自有一本明賬,章太炎以稱讚小兒路邊放牛比況推許漢學家的貢獻,欲將漢學中心爭回中國的陳垣以及要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的傅斯年,入其法眼的各國治中國學者不過寥寥數人而已。他們固然不能改變整體外化的趨勢(僅僅從20世紀中國革命的視角看,將普遍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歷經周折才被認定,顯示片面絕對外化一定程度上形成阻力而非動力),卻不能接受以外國的中國研究為標準尺度。傅斯年說必須留學生才能治中國史,所指顯然不是生搬硬套的食洋不化之流。

二、讀懂前賢談何易

近年來有兩位有名于時的教授的說法,可以提供參考視角。一位是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他坦承沒有超過自己的老師。此說可以多角度解讀,如其故作謙辭,老師的學問曲高和寡,弟子水準的確有限等等。如果著名如彼,尚且不能超越老師,況且現代文學不算太過艱澀高深的領域,可見大國手的確不世出。清華國學院出身的薑亮夫,後來的學術見識和地位已經很高,可是直到晚年還坦言,始終沒有弄懂陳寅恪當年在清華國學院所講授課程的內容。當然,這不能解釋為薑亮夫的學問到老還不如陳寅恪早年講課的水準,其專門領域,未必為陳寅恪所長。可是完全摸不著頭腦,則至少說明在東方學方面沒有足夠的根基,承接不了,這樣做起學問來自然少些參考比較的材料和取徑。

另一位是清華大學教授李伯重,他嚴厲批評時下的學術界大量製造學術垃圾,雖然從趨勢上看已經有所改善,但是總量和基本態勢並未根本改觀。學術垃圾的氾濫,一方面說明學術的評價機制未能起到有效的防弊作用,另一方面顯示整體的學術環境在促進學術的良性發展方面亟待改進。除了風氣不正等背景因素,掌握學術評判權者缺乏應有的判斷力,恐怕至關重要。目前各方面對於整治學風所側重的主要是他律,如行政司法媒體介入等,輕視或根本不相信自律,結果非但成效不彰,甚至適得其反。要想根本改變,必須回到學術的軌道之上。既然愈是高明的學問愈難懂,學術就只能主要依靠自律。如果說他律旨在防小人,則唯有自律才能保君子。戒律定出來是為守法者遵守,存心找空子違法,則再嚴密的律法也是漏洞百出。若是假定學術界充滿小人,自然是防不勝防,而且無論如何也防不住的。

其實諸如此類的問題民國時期同樣存在,1942年12月20日,金毓黻撰寫了《大學教育本位論》的初稿,對於抗戰時期各個大學裡教授濫竽充數的情形深惡痛絕。由於大後方大學林立,“可膺經師、人師之選者,今世寧複有幾;甲校已約,乙校爭聘,捷者先得,拙者落後;往往停驂於待發,迴車於中途,以忽東忽西為故常,視應聘為兒戲。若乃降格以求,濫竽充數,文義未通儼為教授,版業初畢謬號專家,寫講義數十翻已侈稱為著述,有門生十余輩便自命為大師”。諸如此類掛羊頭賣馬脯的大學教授,不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專務,“而專以政治權謀,利用學生厚植勢力,所教成之學生,亦必為權謀功利之徒,將為社會造成多數之遊士,亦為國家釀成無量之亂源”。如此,則大學教育非破產不可,“亦何貴有此教授與此大學也哉!”這樣活靈活現的學界掌故,只要改文言為白話,仿佛《儒林外史》一直在不間斷地續寫之中。

近代中國學界的亂象與知識系統的混淆不無關聯。晚清以來,國人始終糾結于中學西學兩套知識的關係,直到戊戌時期,開始融合成西體中用的新學。不過,新學未能如韓愈、朱熹等人找到取珠還櫝以免用夷變夏的憑藉,實際上導致全盤外化。不中不西的新學在中西兩面都是半桶水,實際上中學不信,西學不懂,所謂學貫中西,大概是中西學更加等而下之的來者的盲信。近代學人,少壯時往往趨新,如王國維的文學哲學美學,劉師培的週末學術,後來都一笑置之,章太炎的佛學未必升堂入室,他與梁啟超相約,欲以社會學觀念重寫中國史,也沒有下文。可是今日不少學人還將這些當事人自悔的少作當成頂禮膜拜的經典,認認真真地研究總結,作為超越前人的可觀成就。反之,章太炎較早覺悟到教育學問當從自國自心發出來,不再一味以西為新,卻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被視為復舊的起始,拉車向後的開端。

與越是高明懂的人越少相反,學問越是橫逸斜出,越容易引起廣泛(尤其在少年新進當中)共鳴。清季康有為的讀書法,民初胡適的學問範式,就是兩大顯例。康有為敢於在西學東學大舉入侵之際提倡讀書速成,與其基本襲用1893年編輯出版的《東京書籍出版營業者組合員書籍總目錄》而成《日本書目志》一炮打響關係匪淺。儘管康有為有所加工,所據畢竟只是島國書商的出版目錄,但在混淆視聽的包裝之下,居然能夠掩人耳目,構成中國趨新人士心目中時髦的東學系統。康有為的東學知識其實相當有限,不動聲色地照搬拿來,搶佔了先機高地,所做的一些加工改造,望文生義的成分居多,卻並不妨礙其儼然成為借由東學引入西學的先知先覺者。而梁啟超的宣傳推介進一步放大坐實了康有為新學祭酒的地位,他說,中國要想自強,以譯書為第一要義。為此康有為“早睊睊憂之,大收日本之書,作書目志以待天下之譯者”。雖然這份書目主要是為譯書準備的,而譯書的目的,還是為了便於閱讀。

康有為聲稱,後發者可以趕超先進,泰西變法五百年而成治藝,日本只要三十年就能成就。中國取法日本,三年可成。況且日本文字與中國大同小異,泰西諸學的好書,日本大概已經翻譯完備,“是吾以泰西為牛,日本為農夫,而吾坐而食之,費不千萬金,而要書畢集矣。使明敏士人,習其文字,數月而通矣。於是盡譯其書,譯其精者而刻之,布之海內。以數年之期,數萬之金,而泰西數百年數萬萬人士新得之學舉在是,吾數百萬之吏士識字之人,皆可以講求之,然後致之學校以教之,或崇之科舉以勵之,天下響風,文學輻湊,而才不可勝用矣。於是言礦學而礦無不開,言農工商而業無不新,言化光電重天文地理而無不入微也。以我溫帶之地,千數百萬之士,四萬萬之農工商,更新而智之,其方駕于英美而逾越於俄日,可立待也。日本變法,二十年而大成,吾民與地十倍之,可不及十年而成之矣。”國家如此,何況個人?這樣的時代大潮,不願落伍者當然會趨之若鶩。

康有為偷樑換柱得以迅速登頂新學教主之位,而且能夠欺瞞天下百餘年,以至於民國時期以來不少學問大家尊奉康有為為新學開山,當真是得逞不止于一時。多年來,儘管中外學者始終心存疑惑,並且多方求證,認為如此系統的東學書籍分類及學問分科知識,即使在同時期的日本也幾乎無人能及,可惜苦於不得確證。如此這般的速成經驗,令康有為敢於據以登高疾呼,號召士林。天下士子苦中西學兩套知識難以相容並獲久矣,猛然間聽說有此讀書捷徑,自然趨之若鶩,連嚴複的質疑也擋不住人們的滿腔熱忱。雖然在中學、西學、東學的夾擊之下,一般學子不堪重負情有可原,可是循此途徑追求中外學問的正途大道,無異於南轅北轍。開此惡例,居心叵測之徒難免有樣學樣。

胡適的學術典範同樣被認為開啟了廣大青年通往學術之道,不過所用方法貌似清人治學與科學方法相類似的部分,其實主要是以西學系統作為比附。稍有西學知識者,對其質疑頗多,連什麼是科學方法也很成問題。而近代學術大家,經由胡適的示範獲得成功的例證並不多見。同樣由清華國學院出身的陳守實,因為受過幾位高明的親炙,於“無聊中閱胡適《讀書》一篇”,輕易就看出“此君小有才,然綻論甚多,可以教小夫下士,而不可間執通方之士也”。後來者以從者如潮為據,論其影響大小,實則但凡專門面向青年後進的所謂方法,頂多就是偏門窺視的孔隙,而非升堂入室的臺階,不能領略前賢不必經由卻輕易跨越的高明所在。學術史研究中,諸如此類的評議所在多有,對於前賢的學問及其座次,不能增減分毫。

不過,近代學人在中國文史領域,仍有少數真正的高明或真正高明的方面,令後人無論怎樣努力用功,也難以超越。只是中國文人好用其短,不會輕易以看家本領治學法門示人,如章太炎好談岐黃之術,其實並不擅長,只是紙上談兵,其醫術非但不能治人,還可能治死人。可是蒙文通來談,知其有備且懂行,立即正襟危坐,所論極深。人品方面口碑有虧的黃侃,論學也令來訪的倉石五四郎大為佩服。只是各位學術大家隨便說的很多人附和或爭議,認真做的卻很少人能夠領悟,更無從接續。高手之間的爭議,如孔老先後的儒家以及中古一大要事因緣的新儒家,後來者大都不得要領,避而不談。七十年聚訟紛紜的議題,除了政治導向的作用以外,多是一般人可以置喙的問題。諸如此類的爭鳴,看似參與者眾,相當熱鬧,能夠起到吸睛作用,整體而言,對於學術的推進意義有限。而其中一些有意義的題目,反而爭議不大,難以持久。如五朵金花中的漢民族形成問題,就因為與基本架構存在內在衝突,剛有漸入佳境之意,就不得不戛然而止。

不僅中國固有的學問如此,關於外國學問的部分更是如此,越是主流,回應附和者越少。如果按照原來必須以拉丁文為治學基礎為判(懂拉丁文還未必會治學),近代以來能治所謂“西學”(西學其實是東亞人的觀念,所以只存在于東亞人的心中)者尚有幾人?

時下對於近代學術大家,作為掌故的坊間傳聞不少,真正能夠瞭解同情其人其學的卻少之又少。那些自以為是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總是令人不由得想起李杜文章在的詩句。究其原因,學問不在同一水平線上,無法平等對話,恐怕是根本。盲目推崇與隨意抹殺,所反映的都是來者的局限,既不能增減前賢的學行,也無助于解讀前賢的學行。

學術史上,後來者總想突過前人,按照學術應該先因而後創的原則,必須守成有餘力,才有可能超越,這對於一般人而言多少有些力所不及,於是只好橫逸斜出,想方設法繞過前人,而自詡能言前人所未能言。通常的取徑,或是鑿空蹈隙,而美其名曰填補空白,或是婢作夫人,而號稱附庸蔚為大國,或是借資域外,以天寶舊妝為元和新樣。今日治學,分門別類,未經放眼讀書,或僅僅讀過教科書,就直接進入專題研究,習慣與時限使之最多唯讀相關書,甚至只是從書中搜撿相關材料,研究自己關心的問題,無從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整體之下研究具體。

治中國近現代史的學人大都少看或不看古代史的書,治中國史的學人不大看世界史的書,反之更甚。世界史研究者懂中國史的人數和能力,較前人明顯降低,而對世界史研究的自律,則不如原來嚴謹,以譯述為創作者甚至還有增長的趨勢。治史學的人雖然看其他各科的書,多數是在其中尋找架構系統,以便敷衍成文時照搬套用。如此,充其量只能發些橫通之論。有時人已進到習相遠,自己還在人之初盤旋,甚至無知無畏,以不知為知,不能藏拙,適以露醜。

民國時期,因為高抬考據,輕視義理,提倡窄而深的研究,重視專門,與提倡通學者形成通才與專家之爭。抗戰結束後,有學人針對學界的時弊指出,“晚近治史者,喜稱專家。凡治某朝者,即只知某朝之一二事物,而不識某朝一代制度所以損益及其演變之故,其著述論證,多所附會穿鑿”。後來錢穆進一步批評道:“民國以來,中國學術界分門別類,務為專家,與中國傳統通人通儒之學大相違異。循至返讀古籍,格不相入。此其影響將來學術之發展實大。”主張以既有的分科門類,參融舊籍,求其會通。

時至今日,專家在學界也已經由譏諷變為尊號,進而畸變為坊間調侃的物件,影響學者的形象何止是大而已。專家之學通行,不僅形成一定之規,而且有一定之人,一定之法。專家之學起於分科,本來是為了深入,後來因為無力駕馭眾多,只能縮小範圍。一方面,要將所有學問包括所謂國學,都變成分科之學,以符合近代國人以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另一方面,又不甘居人後,細分化之餘,再竭力使附庸蔚為大國,使得創建分支無形中似成學術創新的時趨捷徑。

小圈子的專家之學,大都不免斷章取義,支離破碎,破綻百出,甚至開口便錯,可是當局者迷,不嫌固陋,披著破漁網,卻以為華服加身,竊喜于婢作夫人,可以自成一統。一些分支奉為開山宗師者,在同輩學人當中未必算得上是出類拔萃,因而當時大都不能入高明者的法眼,後來也的確有顯而易見的局限。如書院學的盛朗西,抗戰期間曾經申請中英庚款的資助,擔任評審的傅斯年致函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暫系年於1940年7月),給出的結論是:“盛朗西。送來著作中,其《小學課程沿革》一書,屬於教育,有關史學者甚微。其《中國書院制度》一書,於抄撮常見書外,亦無所表見也。”其餘如報刊史、方志學、俗文學、民俗學等,亦有類似情形。

所謂附庸蔚為大國者,大都是在細分化的時趨下將原來的技上升為學,以分科的眼光看,開創者固然不無篳路藍縷之功,用通人的尺度衡量,過度細分化的專科專家之學,未免有唾餘之嫌,充其量只能等而下之。尊奉追仿的後學者,或天分不足不過印版而已,或輕鬆突過而不免躊躇自得,都會貽笑方家。在努力超越之前,不妨先瞭解一下所屬分支之外的標杆準繩,不要先驗地以學科界域畫地為牢。有些學人對所屬學科發自內心的維護,或許是捍衛生存的權利,多少已經逸出學術的考量範圍。

更有甚者,專家之學局限顯然,往往不能滿足抱有學術野心者的學問欲,因而總想超越專門,發表通論,以炫其博通。可惜訓練不足,在專門領域內已經破綻百出,依據專門的知識做通貫的推論,更加望文生義,將看似彼此關聯實則截然不同並無內在聯繫的物事生拉硬拽地扯在一起,好發橫通之論,外行看來以為廣博,內行眼中卻句句綻論,貌似縱橫捭闔,其實不通之至。以專家之眼解通人之意,無非盲人摸象,以專家之學求通儒之道,形同緣木求魚。

即便在成熟領域,後來者的學識也備受質疑。中國古史方面,地上地下的新發現層出不窮,可是綜合訓練不足,行世的文獻不熟,以至於解讀能力不夠,對此龐樸早已提出尖銳批評,認為忽視基本典籍已經嚴重影響了出土文獻的判別與利用。一帶一路重現中西交通,但語言訓練滯後,不能分段深入,也不能從兩端向中間,展現並解釋如貨幣形象所體現的東西雙方文化影響的強弱走向,只好一廂情願地一路向西。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進展顯著,總體上努力與古代史並駕齊驅,不過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陸近現代史研究的傳統與海峽對岸有所不同,中國科學院創院第一所以近代史為中心,開始雖然不免政治需求高於學術取向,卻使得近代史的地位在整個史學界至關重要,而彼岸晚到的近代史則一度遭到質疑和排拒。

然而,近代史另有其尷尬,一般人誤以為門檻低,容易做,甚至覺得古文不好不能治古代史,外語不好無法治世界史,卻能夠勝任既要古文好也要外語好的近現代史。待到入得門來,受不良示範的負作用,缺乏必要的門檻,也無法遵守基本的規則,又誤解以新材料研究新問題而預流的本意(實則此說在中國近現代史領域基本是無的放矢,不能套用),覺得材料易得,問題好找,訓練欠缺而著述隨意,忽略常見史料,不注意新舊材料的比勘互證,更談不上用常見材料說別人不常說的話。

另一方面,受一些別有用心的翻譯西書的誤導,整個中國史研究崇洋太甚,後學新進尤其喜歡盲目附會外國框架,全然無視這些架構生成于不同的文化社會,相關學人在本國不過處於邊緣位置,為了迎合主流,刻意套用移植,以顯示其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適用,又挾其文化話語權而淩駕於物件地,以時趨為先進。這樣的情形近代以來日益顯著,只是如此這般的貌似國際化,不過歐洲中心籠罩的變形。久而久之,勢必邯鄲學步,反失其本。

中國學問歷來以經史為大道,用史學的方法研究經學,與懂經學者研究歷史相輔相成。分科治學之下,經學失位,學人大都不懂經學,一方面,不知治學以經史為本,治宋史也很少談宋學,另一方面,治一書也號稱治經學,分不清經、經學與經學史究竟有什麼聯繫及分別。專家之學,不知學問之事本來具有無限聯繫,人為割裂,不能把握問題的邊際,不知相關研究的進展,老子與“格老子”的情況自然所在多有。

在各種量化指標的評估壓力且與實際利益掛鉤的時趨下,不要說像章太炎、陳寅恪那樣自覺為文化托命之身,神州正朔所在的立意高遠之士,就連以學問為志業而非手段、對學術真正懷有敬畏之心者,也如鳳毛麟角,有心向學者不得不隨波逐流,以免滅頂之災。為稻粱謀式的學問想方設法落實為各項指標,目的在於即時變現各種利益。至於這些指標與所做學問有何關聯,完全不在考慮之列,更不要說學問背後關乎社會發展與人類命運的大節。所做學問不要說高深,能夠不說外行話已經難能可貴。而這些指標看似嚴格,對於挖空心思投機取巧之人,卻如同漏勺篩子,有無數的縫隙可以鑽營。各式各樣的執法評判者既無判別力,亦無經驗談,幾乎束手無策。由於專家式的評價大都只能根據紙面內容做出心證,越是自洽的論著越容易好評如潮,使得投機鑽營的取巧之徒如魚得水,遊刃有餘,一路暢通,如入無人之境。長此以往,不要說超越前賢,矗立高峰,連維繫起碼的學術準則和道德良知也難上加難。學風不正的現象屢禁不止,與其說是“犯罪成本”太低,毋寧說是因為獲利太高,所以不惜犯險。

中國歷史悠久,且一直延續,又特重人倫關係,因而史學發展甚早,程度較高。晚清以來,中外文化乾坤顛倒,取珠還櫝變為全盤外化,用西式有色眼鏡重新審視中國文化,百不如人,唯有史學,多少還留有一份敬意(梁啟超的“中國無史論”附和者少而異議者多),甚至還懷抱與人爭勝之心。正因為此,駕前人而上之,談何容易。當務之急,是獲取與前賢平等對話的能力。就此而論,七十年風雨過去,要想再創輝煌,依然任重而道遠。

三、叫得響與傳得久

文學藝術,叫好與叫座往往難以兼得。學術研究,也有叫得響與傳得久的差異。好評如潮,未必經得起大浪淘沙,無人問津,不一定就毫無價值。儘管總有一些學人煞費苦心,想要魚和熊掌兼而有之,效果似乎不如預期,普遍而言,還是可遇而不可求。從積極的方面看,專家時代,常有人說治學應當專精,所謂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由此可以佔領制高點。從消極的角度講,針對學術界垃圾太多的情形,或以為解決辦法是取消量化,品質第一,應該提倡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此說一般而言,大體不錯,但也不宜一概而論。

首先,學問之事,應當整體之下研究具體,精深與博大相輔相成,即使專題研究,也要經過放眼讀書的階段,一味窄而深,很可能跑偏,未必一定能夠專精。其次,縱觀前賢,很少有一本書主義的大家,缺少整體關懷,視野眼界拘泥,具體研究好也有限。有數的高人,著述都是既多且好。近代學人中,嚴謹如二陳一王,著述的量都相當驚人,更不要說梁啟超、章太炎、胡適、顧頡剛、錢穆以及才情更盛的郭沫若,連事功大於學問的傅斯年和投身革命、惜字如金的範文瀾,論著也較時下多數專家為多。總之,成名學人大都當得起著作等身。考慮到時局動盪戰亂頻仍,如果換到承平之世,創獲更加難以估量。當然,也有太炎門下終身不著一書的嫡傳弟子,以及著述眾多名聲反而不佳的所謂“大師”。真正十年一劍磨成精品的成例其實並不多見。民國學界被戲稱“大師”的衛聚賢和鄭師許,都是方面廣博,著述頗豐,可是卻駁雜粗淺,因而頗受詬病。多固然不能濫,少也未必就是精,可見多少並不能作為學術高下的權衡。

清季以來,受明治日本的影響,國人喜歡用統計學辦法將中國的各項資料置於世界各國的序列之中排出名位,在爭取自由獨立的時代,只有追趕先進才能避免國墟人奴的悲慘境遇,鼓起奮力爭先的勇氣和精神。民國時期,學術界大都目光向外,中西比較。時過境遷,名目繁多、花樣翻新的各式排名,或許已經成為各方揮之不去的夢魘。這樣的橫向比較,大概是歷史不長的民族文化生成的習慣,未必就是真的具有世界眼光。

時下學術評估,往往推重獎項和刊物等級,實則這些看似硬指標的東西,與學術的內容水準未必直接關聯。若是以傳世與否為準則,更加風馬牛不相及。今人稱引民國時期學人的著述,極少有人關注發表在何種刊物上,更沒有刊物分級之說。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也曾評過學術獎,分為三等,這些著作,至今看來雖然水準不俗,可是衡量的標準,卻不是獲得獎項與否及其等級可以判定。其實評獎本身當時即引起不小的爭議,誰能獲獎,評為幾等,聚訟紛紜,不以為然和不服氣的情況所在多有。即使從程式正義的角度看,也的確存在諸多可議。例如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胡適讀過第一冊稿本,就大為激賞:“錫予與陳寅恪兩君為今日治此學最勤的,又最有成績的。錫予的訓練極精,工具也好,方法又細密,故此書為最有權威之作。”賀麟也推許說湯用彤“得到了西洋人治哲學史的方法,再參以乾嘉諸老的考證方法。所以他採取蔡勒爾(Ze11er)治希臘哲學史一書的方法,所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一書,材料的豐富,方法的謹嚴,考證方面的新發現,義理方面的新解釋,均勝過別人”。抗戰期間,此書獲得教育部學術研究評獎哲學類一等獎。

然而,關於宗教研究,歷來僧俗兩界評價各異,一般認為能夠同時被雙方首肯的學人屈指可數,湯用彤便是其中之一。可是近年根據新發現資料的進一步研究顯示,該書通訊評審時兩位元評審人的評價都不高,一位認為作者不通佛教義理,根本不能得獎,另一位同樣不大認可,覺得即使獲獎,只能勉強給三等。可是通訊評審的意見與最終獲獎的結果大相徑庭。由此看來,一本學術著作是否傳得久,與其獲得的獎項並沒有直接關聯,《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的學術價值並不會因為評獎的等級變化而發生任何增減,反而是評審人的學術眼光要在所評審的著述面前受到檢驗。

宗教研究的傳教史,算是特例,一般而言,學術上能否傳得久,主要還不在僧俗兩界的意見是否一致。近代以來,古今中外的影響最為凸顯。今日中國治學所用的概念、架構,幾乎都來自域外,包括西學以及以西學為範式的東學。迄今為止,以美國的中國研究為准的,幾乎成為中國的中國研究之一大怪像。實則與歐洲東方學、漢學,日本的東洋學、“支那學”相比,美國的中國研究雖然看似後來居上,對於本國的學術主流卻是相當邊緣性的學問。所用理論概念方法,大都照搬移植主流,並非生成於所研究的物件。主流自然樂見其發明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邊緣也借此得到與主流對話的機會。國人機械教條式的生搬硬套導致食洋不化,甚至在中文著作中還不得不時時夾雜西文詞彙,顯示所用概念尚未在漢語言文字中找到恰當對應來確切表達新意。如此這般的新穎,恰是囫圇吞棗的表現,難免遺患無窮。有日本學人笑稱,中國研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門世界性學問。此說固然可以從瞄準國際前沿以及與世界接軌的角度正面解讀,可是一味通過仲介的轉手負販,非但不能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心,還會偏離學問的根本之道。熟悉域外中國研究狀況的余英時教授斷言:

我可以負責地說一句: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有關中國學術的著作,其最有價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觀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國史者先有外國框框,則勢必不能細心體會中國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當報紙一樣的翻檢,從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你們千萬不要誤信有些淺人的話,以為“本意”是找不到的,理由在此無法詳說)。

這番話,與前引章太炎教育的根本當從自國自心發出來相互印證,作者當是對中國有心讀書潛心向學之人講的肺腑之言,與面向外人的說話多少有些異趣。海外華人華裔學者中的高明,處於不同文化群體的夾心狀態,必須左右逢源,才能適者生存,言論行事,不能一概而論,但心中自有一把量學的尺度,知道不能從他國學術的邊緣得道中國學問的正統。清季以來,中國的知識系統、概念分科、著述體例,幾乎全盤西化,不以西方觀念作比附,或是還能取珠還櫝,可謂鳳毛麟角。以上述論斷為准,則最有價值的當屬少之又少。不僅如此,普遍而言仍然在繼續以西方觀念作比附的路上高歌猛進,則將來的學術能有多少價值,不免令人擔憂。因為按照80多年前陳寅恪所說:

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

既不能居最高地位,又終歸於歇絕,當然就不可能傳之久遠。其中的道理1931年清華大學20周年紀念時陳寅恪所寫《吾國學術之現狀及清華之職責》的文章即有所論及:“近年中國古代及近代史料發見雖多,而具有統系與不涉傅會之整理,猶待今後之努力。”也就是說,研究中國問題,參照域外新知,既不能完全照搬,更不能穿鑿附會,同時又要把握內在聯繫,找出本來系統。此說可以從陳寅恪對熱極一時的文化史研究的批評中得到進一步的闡釋,他說:

以往研究文化史有二失:(一)舊派失之滯。舊派作中國文化史……不過鈔鈔而已,其缺點是只有死材料而沒有解釋。讀後不能使為瞭解人民精神生活與社會制度的關係。(二)新派失之誣。新派留學生,所謂“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者。新派書有解釋,看上去似很條理,然甚危險。他們以外國的社會科學理論解釋中國的材料。此種理論,不過是假設的理論。而其所以成立的原因,是由研究西洋歷史、政治、社會的材料,歸納而得的結論。結論如果正確,對於我們的材料,也有適用之處。因為人類活動本有其共同之處,所以“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是很有可能性的。不過也有時不適用,因中國的材料有時在其範圍之外。所以講大概似乎對,講到精細處則不夠準確,而講歷史重在準確,功夫所至,不嫌瑣細。

前賢的金玉良言,值得認真反省。陳寅恪留學歐美、日本各名校,以時間之長,範圍之廣而論,極少有人能出其右,所用方法取徑,也合乎歐洲正統的比較語言學、比較文獻學、比較宗教學、比較歷史學,可是其著述卻很少稱引西書,即使有所應用,也要從中國歷史文化中找尋淵源,以免數典忘祖,如合本子注及格義。治學不能只是為稻粱謀,那些今是昨非的量化指標,包括名目繁多的獎項榮銜,無論如何叫得響,與是否傳得久都沒有必然的聯繫。反之,轉變視角,貼標籤與扣帽子其實並無二致。

涉世較深,生前身後的名利早已化為鏡花水月,流覽那些花樣翻新的排名榜單,不免對坐困愁城的有司和惶惶不可終日的才俊滋生幾分同情,同時也對學術發展的前景產生一些隱憂。治學的樂趣,來源於沐浴前賢的光輝,不要老是盯著他們身形之下的暗影,以苦行僧自怨自艾。如果覺得為了學問要做出重大犧牲,了無生趣,則性情不宜,應該及時改弦易轍,以免耽誤大好前程。將眼光從禹內海外轉向古往今來,坐地日行八萬里,何如上下五千年,努力提升當代學術的標高,當為有生之年的孜孜以求,以免讓無盡的來者俯視乃至無視。追步前賢,冥想神遊,若有幸能夠附驥尾而致千里,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引自:桑兵:一些所谓研究,说是匠气十足,还算抬举,实则俗气逼人_学术 (sohu.com)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本書真的很棒,推薦給大家。有精美的圖片,開拓我們對過往人類感知人體的各種面向,對中古時代的人類生命和形體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顛覆了我們對中世紀一片「黑暗」之想像。本書圖片豐富,對喜歡身體史的讀者而言,是一大福音。作者具備藝術史的訓練與眼光,在兼顧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又能旁及身體圖像之描述與色彩、構圖之解析,是一部上乘之作。

 

 

《中世紀的身體:從黑暗時代人類對身體的認識,解讀千年文明大歷史》

Medieval Bodies: Life, Death and Art in the Middle Ages

 

image

image

 

image

作者: 杰克.哈特涅(Jack Hartnell)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2/23

 

內容簡介

    從黑暗到光明 從蒙昧到啟蒙 從迷信到科學 從神話傳說到宗教文明
近百張珍貴彩圖,從拜占庭與巴格達,到紐倫堡和諾里治;從頭到腳,剖析身體,扭轉人類的先入之見。


  ‧回到一千年前,有想過那時候的人類生活、發跡、受苦、死亡,會是什麼情景?
  ‧傑克‧哈特涅憑藉智慧以及銳利的手術刀,剖析中世紀的身體,扭轉我們的先入之見。
  ‧《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年度最佳歷史書
  ‧湯姆‧霍蘭(Tom Holland,《盧比孔河》作者):讀到一本書,內容廣博,令人愉悅,並且愛上它的主題,真是一大樂事!

  中世紀的男男女女和我們一樣,會煩惱年華老去、長水泡、消化不良、戀愛,以及生產。然而,他們的生活充滿帶有豐富隱喻的奇妙經驗,和我們截然不同,這些經驗呈現出一種世界,在那裡,致命傷口藉由神聖干預,可能在一夜之間癒合,或者從國王遺體摘下的心臟,可以躍升為政權統治的強力象徵。

  人的身體或鮮血淋漓,或穿金戴銀。飽受折磨,卻備受崇敬。是通往神聖的大門,也是實踐複雜解剖學想法的場所。人體是中世紀世界最具爭議的領域。藉由這段豐富且不尋常的歷史,藝術史學家哈特涅在《中世紀的身體》一書中,揭露了從拜占庭與巴格達,到紐倫堡和諾里治,中世紀民眾思考、探索、感受身體自我的迷人方式。讚頌聖人殉道的繪畫和聖髑盒,把神聖的精神與熟悉的物質連結起來。在文學和政治中,心臟和頭成為強大的隱喻,形塑統治權和社會,這種影響時至今日依然可見。醫師和學者處於一場衝擊的中心,那是幾個世紀以來關於人體的複雜醫學知識與誤解之間的相互拉扯,造成深遠的苦果。這段不尋常的驚人歷史,包含聖人、軍人、國王、王后、哈里發、騎士、修士、奇獸一一登場,如同一齣華麗的中世紀舞台戲劇展開。

  哈特涅指出,在歷史過程中,人類身體有兩大顯著作用:
  ‧身體被認為是人存在的核心;
  ‧身體是由不同部分進行整體運而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組織。

  根據這兩個作用,中世紀的人們認為,人類的身體組織可以透過不同組成部分的理解而獲得全貌研究。從這方面思考,人類開始醫學上的進步,開始研究疾病和疼痛,以及在今日看來有點謬誤和誤診的奇異治療方式。除了現實層面,他們同時認為,人類身體還有一層超脫於實體之外的複雜奇妙的象徵含義,讓當時的作家、醫生、畫家、工匠可以借「身體」暗喻任何東西,微小如書中字母,龐大到月亮或行星。透過現實和非現實的解讀,使身體的演進在視覺、社會、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等眾多方面,衝擊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發展。

  《中世紀的身體》每個章節只闡述身體的一個部分,從頭、眼、心,到肌、骨、血。透過對身體脈絡梳理般的探索,研究中世紀醫學與藝術世界,同時針對中世紀社會演變和科學發展進行剖析。讀者將從中發現:身體不僅是一個有機體,更是了解中世紀歷史和觀念的一條連續不斷又緊密連接的重要脈絡。

  《中世紀的身體》全書共含95幅彩圖,結合了醫學、藝術、音樂、政治、哲學、宗教及社會史,堪稱是絕佳導覽,帶領我們從頭到腳對於中世紀身體有更多理解,一窺在中世紀生存與死去的男女的真實生活樣貌,並展現出當時令人大開眼界的高超醫學知識。這些中世紀的身體無論是散發芳香或者以黃金裝飾,不管是備受崇敬或遭遇折磨,

  甚至死後依舊強大,它們並未沉寂或消逝,仍然可以讓我們了解身為人類的意義。

 

作者簡介

杰克哈特涅(Jack Hartnell

  英國諾里奇東盎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藝術史講師。曾先後任教和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柏林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以及倫敦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譯者簡介

徐仕美

  國立台灣大學植病所碩士,曾任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編輯、天下文化科學書系編輯,目前是自由譯者。

  譯作有《恐龍的啟示》、《大腦解密手冊》、《記憶的盡頭》等書。

 

目錄:

中世紀的人體
起點?
你,回到一千年前
荒謬與噁心
歷史與治療者
人與風俗
文字以外
 

健腦藥方
瘋狂與禿頭
斬首
神聖的頭顱
 
感覺
看見景象
聞到過去
全神聆聽
嘴巴、舌頭、牙齒
 
皮膚
人體之內
表面特質
互相衝突的顏色
寫在皮上
第二層皮
 
骨頭
埋骨之處
骨頭之上的石頭
拚了這把骨頭
 
心臟
心病難醫
真心真意
尋找愛
因為神的愛
 
血液
惡血
善血
生命之血
止血和縫合
 

接觸病人的工具
巧妙的裝置
手勢與緊握
 
腸胃
盛宴與齋戒
內臟
肛門的藝術
 
生殖器
女性的祕密
第二性
性傾向和陰莖樹
解讀尿液
 

魔爪和赤足
走路、騎馬、搭船
相對的腳
 
未來的人體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大歷史系楊瑞松教授與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辦公室合作,開設中國社會文化史。課堂中邀請到了李孝悌、李貞德以及林富士三位老師開講。這一系列講座延續並開展羅家倫國際漢學講座主持人杜正勝院士「重新認識中國」之講題,包括中國社會史的多重面向,如:戲曲、城鄉生活、性別、宗教文化、疾病醫療等範疇。期待透過更多元、廣泛的面相作為切入點,帶領大家對於中國歷史進程和時代風貌有更全面的認識並通曉其各方面的歷史概況與發展。
 
可能是 3 個人的圖像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毒理威廉(理工)與老皮(人文)透過節目,立志告訴大家校園的勁爆故事,高知識份子的日常不如大家想像的,錢多事少離家近。

你是否會產生共鳴呢?  歡迎聽眾到「叫獸來了」粉絲團按讚留言,私訊分享故事也可以喔!

 

讓大家久等了!!! 叫獸真的來啦~
老皮與毒理威廉終於上架屬於我們的聊天室,不完全在講幹話,還是有很多很真實的故事與大家分享,讓大家更知道教授這個職業,也是有許多辛酸。你不了解你的大學教授吧?教授也是人,也有很慘的時候,教授也是肉做的啊(廢話)。想當教授嗎?想了解指導教授嗎?歡迎收聽「叫獸來了」
難解的問題向來不是題目,而是與人有關的一切都很困難,要找到志同道合,團隊合作的默契,甚至是良好的工作文化,都是一種運氣!但是做人要有底氣
📌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urVRIC
📌 Google Podcast: https://reurl.cc/Q7Zvr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大文學院2021春季國際漢學碩博士專班 課程招生中】

政大文學院因應國際重點領域華人文化之國際連結,於本年度持續辦理「2021國際漢學碩博專班」以為發展本院更多元而國際化的課程。

其中本系支援三門課程開課:

中國社會文化史(楊瑞松教授開授)、「中國的傳統與現代 (劉季倫教授開授)」、醫療、身體與近代東亞文明 (陳秀芬教授開授)

https://sites.google.com/mail2.nccu.tw/igls/year/2021
(
中國社會文化史(楊瑞松教授開授)、「中國的傳統與現代 (劉季倫教授開授)」、醫療、身體與近代東亞文明 (陳秀芬教授開授) )

有興趣同學歡迎選課或是報名旁聽。

 

 

引自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系所公告 (nccu.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一篇老文章,今日讀來,卻更加發人深省。昨天開了一個會,深感社會變化太快,而教育部、大學行政又動得太慢。

 

人文學科拿什麼來自我拯救

葛兆光

 

    陸陸續續傳來的消息,對於人文學科來說,似乎都讓人沮喪。 人文學科越來越邊緣化,似乎已經沒有人特別在意人文學科的生死存亡。2006年,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發佈轉專業名單,人文學科有82名學生提出申請轉換專業,獲得批准的59名學生中,除了9人仍然留在人文學科,其餘大多投向了經濟、法學和管理這些可以“立竿見影”的社會科學專業。2009年,據說,中國清華大學錄取了四五十個文理科的“高考狀元”,文科有18個狀元的志願是經濟管理學院,很少有人願意學習人文學科。2010年,英國密德薩斯大學(MiddlesexUniversity)取消了哲學專業,理由是本科生太少,這讓很多人對它那裡很著名的“現代歐洲哲學研究中心”是否能夠存在產生憂慮。

               這讓人文學科的學者們憂心忡忡。當年,魯迅和郭沫若從“醫”轉“文”的事情,現在聽起來仿佛是天方夜譚,現在還有誰會這麼傻,願意丟掉金飯碗去端泥飯碗?所以,中國也好,外國也好,人文學科都似乎岌岌可危。

              這種全球性的人文學科危機,原因很複雜。在中國,說得簡單一些,一方面要歸咎于現代商業化社會帶來的實用風氣,一方面要追究過往特別的政治意識形態對自由人文研究和探索精神的限制。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中國就已經有人討論“人文精神”的失落,不過,那還不是在討論“人文學科”的衰落,畢竟那個時代,人文學者聲音還是洪亮和有力的,他們在洪亮而有力地追問“人文精神”為什麼失落。那麼現在,為什麼不僅是“精神”,連“學科”也越來越充滿了無力感?我總在想,除了這些客觀環境和外在風氣,人文學者是否也需要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方法進行反省?

              現在要追問的關鍵是:什麼是人文學科能,而其他學科不能?什麼是必須經由人文學科訓練才能達成,而經由其他學科的訓練卻不能達成?什麼是必須在大學的人文學科中通過專業地學習,而不能僅僅憑著業餘愛好通過自學便能成就的?請注意,這才是人文學科有必要存在的基礎。我常常痛感的是,如今大學裡的人文學科,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常常忽略這些看上去形而下的艱苦訓練,卻把那些浮光掠影、吟風弄月的本事,當作自己的看家本領;或者把大學嚴格的專業訓練,仍然看成業餘愛好和興趣的延伸,看上去花團錦簇,實際上花拳繡腿。

            人文學科不僅要有充滿現實關懷的人文課題,要有重建批判精神和思考的能力,也要有高明的學者去佔領文化傳播的領地。可是,如今的中國人文學者能夠有這樣的話題嗎?能有這樣的影響力嗎?本來大學應當是一個純淨的知識世界,可是,現在不僅各種負面新聞把大學弄得聲名狼藉,而且充滿商業和政治氣味的媒體,也已經把大學的人文學科像扭麻花或擰毛巾似的弄得變形,而且他們的發言背後充滿了種種動機。

                不要怨天尤人,首先自我反省。有句老話說,“打鐵還需身板兒硬”。所以,首先需要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學科的狀況。如今,不僅我們的學科內容變得如此空洞無力,而且我們在大學的教學也漸次有如浮雲。嘩眾取寵的插科打諢成為當紅的課程,坐在雲端不著地的空談高論成為時尚的風氣,以一知充百知的批評撐起橫掃千軍的高調,鑽頭覓縫在雞蛋裡面挑骨頭成為表現自己高明的捷徑。一些人若干年一貫制地念誦早就落伍的教材,一些人則乾脆滿嘴跑火車,根本沒有教學計畫,把傳授知識變成清口或相聲。本科、碩士、博士的知識和課程根本沒有必要的進階,好像可以坐電梯,“上上下下地享受”,而一些本來不需要在大學訓練的文人風雅,卻成了大學最受歡迎的學習內容。如果大學人文學科開設的就是這樣的課程,那麼何必專門花4年、7年甚至10年的時間,焚膏繼晷地苦苦學習?如果大學人文知識就是這些業餘可以模仿習得的東西,那麼何必還要這些擁有博士、教授頭銜的人在這裡坐館?

 

原載于《上海采風》2012年第9期,第96頁,作者葛兆光。

引自葛兆光:人文學科拿什麼來自我拯救@上海采風 | 自省_大學 (sohu.com)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其實這個題目蠻難講的,談談醫療史還可以,但是純科技史,並非我所長,可以構思一下怎麼談才能對高中老師在歷史科加深加廣選修上有所幫助。

 
新北市高中歷史科課發中心110年3至4月研習資訊:
1.110年3月10日周三08:10~09:40。東亞中國史增能研習(一),主題:解構課綱中--中國與東亞,主講人:輔仁大學歷史系林桶法教授,研習代碼:3012371。
2.110年3月10日周三10:10~12:00。臺灣史單元增能工作坊(一),主題:新課綱臺灣史教學素材與工具書,主講人: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陳鴻圖教授,研習代碼:3012374。
3.110年4月7日周三08:10~09:40。加深加廣選修單元增能研習(一),主題:乘著歷史想像的翅膀看藝術史,主講人:日本山口大學東亞研究博士張雅晴,研習代碼:3012375。
4.110年 4月7日周三10:10~12:00。加深加廣選修單元增能研習(二),主題:在臺灣講授科技與醫療史的困境與策略,主講人: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皮國立副教授,研習代碼:3012378。
研習地點皆在新北市立板橋高中舉行,研習公函日內將發出。
歡迎報名,預祝期末一切圓滿。
 
image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年薦讀:在醫學史裡,看見人

 

2021-02-15 10:00

大年初四

吳豔紅 中華書局上海聚珍編輯

以夢為馬,以書為鞍

縱橫歲月,馳騁人間

祝大家新春吉祥,未來可期

新年薦書

    沒想到新冠疫情持續了一年,仍未消停。目前防疫常態化,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許出門在外的朋友,會如我一樣,選擇就地過年。父母從湖北寄來了臘肉、臘魚、香腸、豆皮等年貨,頭一個背井離鄉的春節終於有了家鄉的味道。當臘肉放進水煮豆皮的那一刻,舌尖會自動喚醒熟悉的滋味。

    一個人在外地,居家防疫,書籍或許是最好的陪伴。作為編輯,春節假期我會選擇與書為伴,或編書,或看書。編書是工作,看書是興趣,也可視為工作的一部分。興趣和工作碰在了一起,是一件美事。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就醫,醫學在常識裡只是專業技術,普通人很難夠著。但疫情給了我們契機去瞭解醫學的人文因素。醫學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不僅僅呵護人的生命健康,它還裹挾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中醫、西醫有何特色,在近代相遇時有過怎樣的博弈?西醫是怎樣傳入中國的?疾病如何改變歷史?……或許,當下遭遇疫情,讓我們不自覺地提出一些問題,然後通過閱讀尋找答案。

    因為編書,我和醫學史不期而遇了。2019年,我編了皮國立老師的《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2020年,又編了蘇精老師的《西醫來華十記》。前者聚焦中醫抗菌史,呈現了近代中西醫博弈的各個側面。中醫氣論VS西醫細菌學、近代知識份子中醫黑VS西醫黑、個人衛生VS公共衛生、中醫經驗VS西醫實驗、防疫技術VS抗菌思想、中醫的禁忌VS西醫的營養,等等,告訴你近代中西醫學交匯的豐富歷史。後者則聚焦一個時代一群人,如傳教醫生、中國人西醫、中國人西醫學徒、中外護士、中國病人、中外政界人士,等等,正是他們參與並見證了西醫來華的百年史。對讀這兩本書,對於醫學的來路有了更深的認識,生活中就不會憑著一腔熱血黑中醫或黑西醫了。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醫學在我眼裡有了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從此以後我看見的是——醫學裡的人。

2021年,我還將編另外的醫學史著作,再一次開啟尋找答案的旅程。

    春節假期有整塊時間用來閱讀,不妨靜下心來,選擇一本不太淺的書來一場深度閱讀,這樣知識才會入心,跟現實聯繫起來,化作不自覺的思考。

愛書的人,有福了。

image

中醫 VS 西醫

著者:皮國立

書號:978-7-101-13701-9

出版時間:20195

定價:58.00

內容簡介

近代中醫面臨廢醫的生死存亡考驗,一旦失敗將萬劫不復。基於傳統氣論與細菌學的近代中西醫博弈,既是一場學理和技術的博弈,更是一場話語權和生存權的爭奪。博弈的結果是西醫勝出,中醫在自救中得以倖存,為重生贏得一線生機。

近代中國國運衰微,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危機,中醫同樣如此。而今,抗生素的弊端日益明顯,中醫的技術價值也在發揚,如青蒿素的發現,這一切都說明這場關乎中西文化衝突的博弈至今沒有停止。

本書立足於以中國醫學視角書寫中國現代史,聚焦近代中醫學與細菌學的各種交鋒、對話、排拒與匯通,力圖重現中醫在西醫的科學實驗及一步步佔據國家衛生主權的過程中,如何運用自身的外感熱病知識體系構建中醫式的傳染病學,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醫理念和藥物可以發揮效用的空間。重現這段歷史,意在喚醒中醫對自身體系的認識與自信、變革與創新,幫助大眾瞭解中醫文化的價值,走出百年來廢醫案的陰影,也為個人的實際治療與日常養生,提供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中醫醫史文獻學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方面的研究。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觀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 》、《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 》等書,合編《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

 

image

著者:蘇精

書號:978-7-101-14250-1

出版時間:20203

定價:68.00

內容簡介

近代西方醫學來華已有兩百多年。蘇精教授所著《西醫來華十記》以首個百年(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相關的人與事為論述物件,並利用一手史料,如來華西醫及學習西醫的中國人的書信、檔案和報告作為論述的主要基礎,其中不乏前人論述未及、不盡正確,甚或有誤的內容。

本書以十章內容按照相關人物活動年代先後排序,討論了近代中國對西方醫學的反應及西式醫院在中國建立和發展的歷史過程。書中既有大歷史發展的軌跡,又充滿歷史細節的考證,如十九世紀中國首位留學英國的醫學博士黃寬、上海首位中國人西醫黃春甫,以及一些學徒出身的中國西醫的生平事蹟,討論他們習醫的經過、學成後的生涯,和面臨的文化適應等各種難題;同時也留意中國人對西方醫學的態度與行為,試圖從施與受雙方互動的視角,觀照西醫來華過程中人與事交織而成的各種現象與意涵。

作者簡介

蘇精,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系哲學博士,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以基督教傳教士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專著有《鑄以代刻: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2018)、《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2016)、《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2014)、《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2010)、《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2006)、《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2005)、《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2000)、《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1985)、《近代藏書三十家》(1983)等。

 

引自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拜年薦讀:在醫學史裡,看見人 (qq.com)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陳柏勳醫師的臉書介紹,覺得很有益處,提供給大家參考: 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的數位檔案庫有許多明清至民初的史料,同時點選Sinicamedicine分類,便可看到許多醫書、藥方、符咒,甚至還有治療牛馬駝驢的書籍。

Digitalisierte Sammlungen der 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 Suche (staatsbibliothek-berlin.de)

 

版主也貼一個基本的,可供參考:
Ancient books & Documents  
國際漢學研究數位資源
Digital Resource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Studies (ncl.edu.tw)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歷史學融入漫畫題材,台灣漫畫很早就做到了。這部畫工細膩,由陳弘耀創作的《一刀傳》,真是經典作品。他的畫風、題材和構圖,除了有歷史背景的鋪陳外,也反映了1980年代-1990年代初期台灣的社會文化概況,以及不健康的本土漫畫市場。好可惜,這樣的天才與佳作,在台灣當時的創作環境中,竟無法完成,有頭沒尾,真是可惜。加上陳弘耀因意外而因年早逝,更讓這個故事充滿了遺憾與無窮之回味,謝謝陳弘耀帶給我童年這段精彩的回憶,未來若有能力撰寫台灣漫畫史,《一刀傳》是不會缺席的作品。沒有結局,卻有不朽之價值。

 
*圖像版權為原出版社所有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大年初二,從過年前,老婆就開始為了她的高中歷史108課綱即將登場的歷史科「探究與實作」開始緊張,過年後一些事情慢慢處理完後,開始備課。不備還好,一備課就更加緊張啦。原因在於,過去高中老師都是按照課綱與教科書來教學,有既定的進度和課本,也有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考試成績高分。上述這些,在新的高級中學「探究與實作」課程中都不存在。

    我認為,沒有一位課綱委員是一開始就想把課程施行搞爛、搞砸的,大家都希望有正向的發展。有些問題值得提出討論,或許未來在修訂課程綱要時可以參考。目前各家出版社雖然都編有「探究與實作」課本,但論述差異頗大,老實說,甚至有不少難以理解之內容,老師在教學上根本無所適從。也有部分老師選擇自編教材者,但水準、難易度都無法控管,這使得各種教材教法都將一併出爐,而不存在一個完善的審核、評比機制。學生硬就課程去探究,到底要探究什麼?現在以各高中學校所能掌握的圖書和資料庫狀況,根本不足以探究廣泛的題目,資料庫都被大型研究機構、大學獨佔。講白一點,自己家附近的史事、口述歷史蒐集整理一下就已經很不錯了,根本難以探究深入或廣泛的主題。美其名叫鄉土歷史、地方學,其實只是一堆在網路上重覆的故事或都市傳說而已。而且高中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時間用平日去大型圖書館、檔案館蒐集資料,一般不在大都市內學習的孩子,則必然更加手足無措,那麼,說好的縮短城鄉差距呢?是在說哈囉。

    再談實作成果,大家各唱各的調,沒有統一標準,怎麼評分?評量差異化是如何訂出來的?校方總希望要有一個統一個成績評量標準,但探究的東西不同,實作成果展現也不同,小論文和藝術作品、紀錄片可以互相比較評分嗎?當然不行,那是亂比。我想課綱制定者並沒有很好的規劃與說明,只是把大學的課程硬搬至高中來推行。再加上每位高中老師一個禮拜少則18堂、多則22堂,甚至私中還有28堂者,給高中老師兩個班,就有60多人要指導,若有3、4個班呢?一一評論實作成果,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大學教授指導研究生,都還可以減課,而且大學教授一週的課程只有不到10堂,可見高中「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施行,根本就是累死高中老師吧。

    好吧,我除了說老婆可以參考我的《跟史家一起創作》,學一些史學方法的應用,來指導探究與實作的方法外,只能安慰老婆說高中生是一張白紙,不要把課程想得太難,從基礎慢慢教起,實作成果可以將自由度放寬一點,標準不要放太高。你想,研究生一個課堂交一篇期末論文都相當困難了,你不可能期待每一位高中生都能有令人驚豔的小論文作品吧。只要把基本的原理原則交給學生,學生能有初步的成果即可,不要有過多的期待和壓力,這兩者往往是被綁在一起的。以上,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一些東西吧。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部落格主老葉貼的網誌,有介紹到《跟史家一起創作:
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謝謝他分享。老葉好像還有經
營FB植物生理學和老葉的植物王國等部落格。  
二零二一年一月選書
雖然我多半都只是在吃飯的時候看書,但累積下來一年也可以看
一百多本;去年在回顧的時候發現,有些年初看的書到了年底已
經記憶有點模糊,所以決定試著每個月來選出一到三本印象深刻的書。
這個月印象最深刻的書是張焜傑的《蘭船東去》。
不論對台灣歷史熟不熟,大家都知道台灣早期曾一度被荷蘭佔領過。
荷蘭人來亞洲主要是為了胡椒,但是為什麼荷蘭人要來?本書從荷蘭的
獨立戰爭說起,以小說的體裁向大家娓娓道來荷蘭人的東亞開拓史。
雖然裡面有小部分虛構,但作者也在後面的附註中說明了哪些部分是
虛構的,文筆流暢,讀來輕鬆愉快。
如果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延伸閱讀《東印度公司
與亞洲的海洋》以及《海上傭兵》。以閱讀的難易度而言,《東印度公
司與亞洲的海洋》雖然比較厚,但會比《海上傭兵》容易閱讀,因為
《海上傭兵》是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
另外本月還想推薦的是《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本書脫胎於數年
前的學術造假醜聞,作者是學術圈中人,描述的學術圈狀況栩栩如生,
令人不寒而慄。雖然裡面有些敘事者的內心活動的描述有點多餘,
不過瑕不掩瑜,還是很值得一讀。
第三本要推薦的是《跟史家一起創作》。有道是「隔行如隔山」,
作者以一個歷史專業學者的角度,跟大家介紹如何做史學研究,
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書中除了分享如何做史學研究,
還有許多對教育的倡議,讓人讀來心有戚戚焉。
 
轉引自:
 All about teaching...: 二零二一年一月選書 (teachyeh.blogspot.com)
 
 
《蘭船東去》(http://moo.im/a/48jlvJ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http://moo.im/a/3iyCHY
《海上傭兵》(http://moo.im/a/2fsCNV
《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http://moo.im/a/0458aQ
《跟史家一起創作》(http://moo.im/a/3fAMPV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無事,只是要祝福大家新年快樂,祝福所有參觀部落格的大家,平安健康幸福一整年。

      今年八月,離開了服務8年的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來到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服務。由私立大學轉至國立大學,其實在心情上並沒有太大的起伏,這兩所學校都在我家附近,我本身就是中壢人,所以對兩所大學都不算陌生。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悠久,從民國時期南高到南京中央大學,遷台後一直是頂尖大學,中原大學則是台灣著名的老牌私立大學,校務行政相當勤奮認真,同樣在各種排名上名列前茅。我能先後在這兩所大學服務,實在感到相當幸福且感恩,謝謝曾經幫助、提攜我的人。

       國立大學與私立大學當然在整個文化、行政氛圍上都有所差異,特別是我還當過中原大學的二級主管,對於兩校之校務行政,更有很多感觸,這邊就不多寫了。這半年離開老同事、老單位,當然心情上難免有不捨,幸好新單位的同事們也很幫忙,大家相處也非常融洽。我想,人生不用太驚喜,每天平安富足,做自己想做的事,培養一些歷史讀書種子,就感到人生相當有意義。這年頭有學生願意讀歷史、愛歷史,我們怎麼可以不為他們奮鬥呢?人家說文史哲冷門,我才覺得文史哲的師生才能體現一種理想上、精神上的高層次。人們只要抱著利慾之心,很多事一開始就會變調,唯有體驗孤獨、沉靜、平實、簡單,方能悟得學問之美、學問之深。錢夠用就好、身體健康就好,有飽飯吃就好,有安穩地方睡覺、睡得香就好,人生不過如此。也希望這份單純的平安、富足的心可以與瀏覽部落格的朋友分享,希望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新年。             

                                                                                                                                                                            版主老皮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理臺北房子,意外發現老照片。2006年我博士班二年級。照片內有已離世或退休的老師,當年的青年學者,有些已獨霸一方,剩下像我這樣的硏究生們,有一些也已離開學術界。歷史本是曾經,來來去去、浮浮沉沉,這就是人生。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榮老寫的文章,談學術書評的價值、寫法與注意事項,還是蠻到位的,貼在此處供大家參考。

 

什麼是最理想的學術書評丨榮新江

凡是從事學術研究的人,或是接受過研究生、本科教育的人,肯定都有寫書評的經歷。但是究竟什麼樣的書評才是合格的書評,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如果你未來還要繼續寫書評,並且還在為寫書評而發愁,那就趕緊來看看今天這篇文章吧。在文章中,北大歷史學系榮新江教授將告訴你如何寫作一篇好書評。

    我喜歡讀書評,也喜歡寫書評。本著以文會友的原則,我寫了這麼多年的書評,批評了不少著作,我沒有得罪什麼人,而換來的是更親切的友情。這樣的一種做法,其實也是中國學術古已有之的傳統,如乾嘉學派的重要學者錢大昕就曾在給王鳴盛的《答西莊書》說:“學問乃千秋事,訂訛規過,非以訾毀前人,實以嘉惠後學。但議論須平允,詞氣須謙和,一事之失,無妨全體之善,不可效宋儒所雲‘一有差失,則餘無足觀’耳。” 現今研究生的科班訓練,除了要會寫論文和專著,也要會寫書評和劄記。而要做一個真正現代意義的學者,特別是要學會寫書評,寫真正意義上的書評。

一、中西方書評制度的差異

    書評是一本學術雜誌中舉足輕重的部分,西文學術期刊的主體是論文(Article)和書評(Review),論文往往只有幾篇,涉及的範圍不夠廣。對讀者來說,更重要的有可能是書評,因為書評才能真正反映這本刊物所涵蓋的各個方面。我們翻看一本雜誌時所獲取的知識,有時並不在於論文,而在書評,這是和西方學術刊物的書評制度相關聯的。

    因為中國學術期刊一直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書評制度,所以一本雜誌中,主體是論文,書評只占極少的篇幅,甚至沒有書評。雜誌中所發表的書評涵蓋的方面不廣,大多數書評是一些對所評之書的概述和誇獎,沒有提供更多的資訊,所以一般也不受讀者重視,只受作者和出版社的重視,因為其中一些書評是作者或出版社編輯找人寫的。

    西方學術刊物的書評制度是這樣的:每個學術出版社出版一本學術專著後,都要寄給權威的學術期刊,由期刊主編挑選其中值得評的書,去約請與該專著研究領域相關的專家來撰寫書評,同時也就把這本書送給寫書評的人。這種由雜誌自身來選擇權威專家的做法,很好地避免了由作者本人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把自己寫的書或編的書送給書評作者,因為後者必然產生人情稿子。所以,我們在西方經常遇到的事情是,一個學者出版了一本新書後,都在提心吊膽地等待書評的發表,而他或她並不知道書評都是誰在寫,更不能干預書評作者寫什麼。我在耶魯大學時,某一天見到韓森(Valerie Hansen), 我說《守護神》(Numen)上有一篇你的Negotiating Daily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 How Ordinary People Used Contracts, 600-1400(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的書評,她趕快跑去看。足見書評在西方作者眼中有著與中國不同的學術意義。

    因為書評是由雜誌約請的專家撰寫的,所以主動權牢牢掌握在雜誌自身手中,雜誌也把自己所發表的書評水準,看作是該雜誌的學術水準,這樣的一種學術認定的結果,是雜誌要約請權威來寫稿,而不接受書評投稿。我們常常看到在一些刊物的約稿通知裡面說,書評不接受投稿,如果你特別希望評某本書的話,必須先和主編聯絡,在得到主編的同意後,才能撰寫。同時,由於雜誌對自己發表的書評水準的認定,所以一般來講是不接受反批評的。你可以在其他刊物上發表商榷文章,但在發表書評的刊物上是不行的,即使你的反批評很有道理,一般情況下也是不給刊登的。這種做法有點霸道,但實際上是為了一個雜誌的正常運作,因為你一旦發表了反批評,則必然引起書評作者的再度反批評,這樣你來我往,批評文章越來越多,文字越來越長,那麼這個雜誌的篇幅就大量被占掉,而批評雙方有時也從學術爭論發展到意氣之爭,降低了雜誌的學術水準,這樣下去雜誌是無法辦的了。

    在中國,大多數刊物沒有這麼嚴格的書評制度。比如幾年前《歷史研究》發表了葛劍雄、曹樹基先生評社科院人口史的一本書 ,很有分量,是中國學術界少有的書評,雖然有些話用詞過於激烈,但仍給中國學術界帶來一股新的氣息。但是因為《歷史研究》沒有規範的書評體制,很快就發表了反批評文章 ,這其實是否定自己。所以,發表書評的雜誌是不能夠發表反批評的,但並不反對書的作者在其他地方發表反批評的文章。

    當然,西方雜誌賦予書評作者的這種話語權,有時也被利用來作為攻擊他人的手段。比如《哈佛亞洲學報》(HJAS)第58卷第1期(1998年)發表的貝格利(Robert Bagley)撰寫的長篇書評,用十分激烈的言辭批評巫鴻(Wu Hong)《中國早期藝術和建築中的紀念性》 一書,指作者書中表現了至今沒有改造好的“中國劣根性”!對於這樣一篇學人看了都覺得超乎學術的“毀滅性的批評”,《哈佛亞洲學報》就是不發表巫鴻的反批評,最後還是李零先生出面,在劉東主編的《中國學術》第2輯(2000年)中,同時發表貝格利的書評中文翻譯和巫鴻的答辯文章 ,讓讀者自己看看誰有理。《哈佛學報》的這篇書評是個特殊的例子,背後有很複雜的原因。一般來說,西方學者寫書而受到批評,已成習慣,一般不會引起意氣之爭。貝利(H. W. Bailey)教授集畢生精力所編的《於闐塞語詞典》 出版後,其弟子恩默瑞克(R. E. Emmerick)在《印度伊朗學刊》(IIJ)第23卷(1981年)上撰寫書評 ,指出其不足之處。但這並沒有影響二人的交情,貝利每年過生日,恩默瑞克都要從漢堡趕往劍橋去祝壽。1985年我前往劍橋拜訪貝利教授時,他告訴我當今執于闐文研究牛耳者為恩默瑞克,並介紹我到漢堡去找他。

    在中國書評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一旦一個作者的書受到批評,有時會被某些人利用這些書評來攻擊作者,使得作者的職稱評不上,甚至分配房子、提升工資也受影響。有時再加上報紙、網站的炒作,使得問題更加複雜。要知道,在西方的雜誌裡,往往是值得評的書才被安排來寫書評的,有些書根本不值得一評,所以,儘管書評沒有什麼好聽的話,也說明這本書不是最差的。一個人的學術眼界是有限的,自己所撰作的書肯定會有漏洞,所以別人的善意批評是可以接受的,這有利於自己將來在修訂本中把學術水準更推進一步。

   西文雜誌的書評,一般都上目錄,在“書評”類下面,先列作者,然後是書名,最後是書評作者名和頁碼。這樣等於給值得評的書做了廣告,讓流覽這本雜誌的人知道有這麼一本書,甚至會引發某些人翻開書評,看看本書的基本內容。因此,一般來說書的作者都是願意自己的書有人評的。在目前中國的雜誌裡,書評的正題往往是一句表揚的話,書名放在副題中,常常沒有作者的名字,這其實不利於對被評的書的學術認定。我在辦《唐研究》時,改變這種做法,採用西文刊物的標題方式,意思就是讓大家一眼看到唐研究領域裡最值得注意的都有哪些書。請大家注意引用這樣的書評時,不能像引用一般文章那樣,只抄寫標題,而是要在前面加上“書評”二字,如:榮新江《書評:羅豐編著〈固原南郊隋唐墓地〉》,《唐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555 - 559頁。

    西方雜誌的主編,往往就是某些方面的權威學者,所以有些刊物的主編就把出版社寄來的書留下,自己寫書評。最著名的就是《通報》(T’oung Pao)的主編伯希和(Paul Pelliot),他的學術領域十分寬廣,涉及中亞、中國的許多方面,自己的成就很高,所以他所寫的書評也因為具有很高的水準而不被認為是違反了書評約稿的原則。伯希和一生撰寫了大量的書評,他的書評不僅發表在《通報》,也發表在法國《亞洲學刊》(Journal Asiatique)、《法國遠東學院院刊》(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d’Extrême-Oreint)等雜誌上,大概由於所寫書評太多的緣故,在伯希和去世以後,他的論著目錄一直沒有被完整地編輯起來。原本聽說京都大學的高田時雄先生準備一個全目,但沒有完成。2001年出版的Hartmut Walravens, Paul Pelliot (1878-1945). His Life and Works——a Bibliography ,包括伯希和的全部論著目錄,還有篇目、主題索引,以及後人有關伯希和的論著目錄。伯希和大量的學術成就,其實有不少包含在他所寫的書評裡。

   良好的書評制度,可以使得一本雜誌的書評保持較高的信譽,擁有更多的讀者。目前,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雜誌已經意識到真正的學術書評的意義,但要建立起良好的書評制度,路還很漫長。

二、有學術貢獻的學術著作值得評

    哪些書值得評,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有學術貢獻的學術著作值得評。相反,給一般讀者所寫的通俗讀物,普通的概述或綜述,則不一定在純學術刊物上發表評論。當然,可以在其他刊物上發表評介文字。

    值得評論的書,從我們歷史學科的角度來說,包括專著、論文集、史料集、考古報告、學術性的展覽圖錄等。因為書評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讓讀者瞭解這本書的內容和學術貢獻,所以,要有專家用簡潔的語言,把這些書的內容和成績勾勒出來,特別是一些論文集、考古報告,對於其他專業的人來說,翻看書評以後,可以決定值得不值得去找這本書來讀。

    但是,要知道,對一本雜誌來說,不可能找到所有值得評論的圖書的書評作者,所以雖然有的書,我很想在《唐研究》上發表一篇書評,但往往因為苦於找不到合適的撰稿人而作罷。這又說到書評的作者問題了。比如說在中國的唐史學界,我們擁有許多各方面的專家,但老一輩的甚至略微年輕一點的專家學者,受到“文革”大批判的影響,不願意寫書評,這使得在國內找尋一個所評之書的最佳專家的做法,有時難以成功。

    因此,我們也約請一些在某一領域學有專長的中青年學者來撰寫書評,幾年的實踐證明,中青年學者不僅有實力寫,而且敢於寫,甚至一些博士生因為較長時間關注一個課題,他們所寫的同一專業領域裡的書評,很有力度,受到讀者的好評。因此,只要大家努力,中國的書評制度可以創造性地建立起來,中國的書評內容也可以充實起來。

    在老一輩的學者當中,在寫書評這一點上,周一良先生是個例外。我在《才高四海,學貫八書——週一良先生與敦煌學》中有如下一段介紹:周先生受過嚴格的西方學術的訓練,不論在燕京大學,還是在哈佛大學,因此,他在撰寫論文、劄記的同時,一直堅持寫書評。他對書評的看法,可以從他表彰楊聯陞先生撰寫書評的文字裡體現出來:“我認為蓮生(即楊聯陞)的書評可以媲美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從某種意義上講,寫文章是寫自己,只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端出來就行;寫書評是寫別人,往往要站在學術史的高度,從方法論上加以評述,有時比寫文章還難。周先生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當然無法和楊聯陞相比,但他寫書評的作法,是許多與他同齡甚至比他年輩還晚的中國學者所不具備的。周先生的書評範圍很廣,從早年的《評岡崎文夫著〈魏晉南北朝通史〉》,到晚年的《馬譯〈世說新語〉商兌》和《馬譯〈世說新語〉商兌之餘》 ,都是按照書評的學術規範,提出了嚴肅的商榷意見。在敦煌學方面,他撰寫過《王梵志詩的幾條補注》,對王梵志詩的校本提出批評意見 。還有《讀〈敦煌與中國佛教〉》,雖然以介紹為主,但也有指正的地方。我們從這些書評中,可以窺見周先生的一些研究方法。他曾特別送我上面提到的《馬譯〈世說新語〉商兌》抽印本,說明他自己對這篇書評的欣賞。

三、今天我們如何做學術書評

(一)學術書評的種類與內容

    學術書評有不同的種類,有長有短,長的過萬字,短的只有幾百字而已。一種書評是屬於介紹類的,往往只有500~1000字,把書的內容簡要地介紹一下,如果寫得凝練,也可以看到書評作者站在學術史高度予以的點評。像美國《亞洲學會會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法國《漢學評論》(Reuve Bibliographique de Sinologie)等刊物上的書評,就是這種類型,主要目的是想多包含一些書的書評,使雜誌學術範圍的覆蓋面更加廣泛。劉東主編的《中國學術》發表的書評,很像是往這個方面發展,而這本企圖涵蓋中國學術許多方面的雜誌,也確實應當向這個方面發展,但目前看來,書評量太少。

    一般的書評在3000~5000字左右,也就是既可以概述原書的內容,又可以加以評論。這是書評的主要形式,大多數的雜誌採用這樣的書評,我所編的《唐研究》也是如此。還有專門就一本書進行廣泛商榷的書評,稱作“書評論文”(Review Article),字數較多,有的超過10000字。書評論文對於所評之書來說,可謂重磅炸彈。我曾經在《神聖的殿堂——萊頓大學圖書館東方寫本與圖書部》(海外書話2)中舉過一個例子,即《通報》(T’oung Pao)所刊達菲那(Paolo Daffinà)的《評〈漢書·西域傳〉的新譯本》一文,這是對萊頓大學漢學院前院長何四維(Anthony E. P. Hulsewé)教授《中國在中亞:早期(西元前125至西元23年)》一書的批評,發表在《通報》裡 。原書作者何四維先生對我說:看我這本書,一定要看達菲那的書評。可見書評論文的重要。

    在我看來,書評的內容應當包括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是內容簡介,即讓沒有見到書的讀者可以通過你的介紹,大致瞭解這本書的內容。在介紹一些涉及方面較廣的論文集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有選擇地重點介紹一些文章,而簡單地介紹另一些文章,或者只列其名或其類別。

第二是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本書選題和內容的價值、特點,如果是前人研究過的課題,那麼這本書有沒有新的角度,有沒有新的材料,有沒有新的筆法。如果是前人沒有研究過的課題,或者說研究很薄弱的方面,則從研究的題目和範圍來說明作者的貢獻或尚不完善的地方。

第三是本書的不足,包括題目與內容是否對應,內容包含的範圍是否過窄,以及材料的缺陷和論證邏輯是否合理。在指出別人不足時,要根據自己的研究在理論、材料、研究論著和參考文獻等方面舉出證據,加以論述,避免空論。第四是根據自己的研究加以補正,包括訂正書中的錯誤,補充書中的不足,這些部分一定要在有十分把握的情況下才能寫出來。如果只是根據可以有兩種解說的證據,就不能輕易否定作者的觀點。

最後,對於一些古籍整理、包含新史料的著作,要校勘錯字,以免貽誤後人。

    這些只是主要的方面,書評的內容沒有特別的一定之規範,是最容易表現個人學術思想的一種文體,所以你也可以利用書評來發揮自己的學術觀點,因為現在的年輕學者,不可能像陳寅恪那樣,很早就開始給別人寫序、寫審查報告,表述自己的學術思想,因此,你可以利用寫書評的機會,把寫刻板的專題論文時所不能表達的學術思想,通過書評表達出來。

    書評的寫作也沒有一定之規,上面所列的幾點,不一定按照上面的次序來寫,比如在介紹內容的同時,就可以用夾敘夾議的寫法,提示優點,指摘缺陷,這樣有時顯得平和一些,但不減書評的分量,我常常採用這樣的寫法。現在中國的一些刊物上的許多書評在寫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好話以後,最後來一句:“瑕不掩瑜”“金無足赤”“由於……原因,書中也有錯誤之處,相信再版時會修訂”之類的話,是很不好的八股文,說了等於沒說。

    我在上面提到的《海外書話》中說:“我平日裡最喜歡讀西文雜誌的書評,它不僅能讓你瞭解所評之書的大致內容及其學術貢獻,還可以從中瞭解到更多的資訊,書評者往往還根據自己的知識來補充該書之不足,特別是從學術史的角度補充參考文獻和相關材料;而且大多數書評都會有批評在內,有時往往是按頁碼順序來一一挑錯。這和我們在國內報端看到的書評迥然不同,因此讀起來就像喝咖啡一樣,精神不時為之一振。”

(二)學術書評要注意的問題

    第一,評書不評人,但要瞭解作者。在寫書評時,千萬要記住你可以說這本書如何好,如何差,但切不可說這個作者如何好,如何差。當然,我們最好能夠瞭解這個作者的學術出身、學習和工作單位、已經有過什麼學術成果,這些對於瞭解本書的學術水準是必不可少的。對作者已有的相關成果做一些介紹有時也是必要的,但是,在書評裡不要對作者進行大肆吹捧,更不能對作者加以人身攻擊。

    第二,要注意書的出版時間。一般來講,我們往往只評最近一、兩年內出版的新書,對於再版書也主要評新增訂的部分。但有時我們沒有那麼快地得到新書,有時我們需要把幾年當中出版的同類著作放在一起來評。這時候,我們要切記不能用書出版以後新發現的材料來批評作者,應當站在和作者同樣的起跑線上來寫書評。比如我在評劉統先生的《唐代羈縻府州研究》時,注意到他的書基本上完成於1988年,而推遲到1998年9月才出版,所以盡可能避免用1988年以後的新材料說話 ,這些新材料只能給作者做補充,而不能據以批評人家。我過去不認識劉統,由於這篇書評,成了他的好朋友。

    第三,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抓住一點,不顧其餘。一個人的精力有限,而且現在學術十分發達,很難把資料和研究資訊全部收集齊全,因此在研究中往往會有一些漏洞,甚至是硬傷。對待這樣的問題是可以指出的,但不要揪住不放,更不要以此否定全書的其他貢獻。過去有人給《唐研究》投稿批評張弓先生的《漢唐佛寺文化史》,我因為用詞太厲害而沒有採用。後來這篇述評發表在別的刊物上,但接受了我們的建議,口氣緩和多了。某位權威學者在其高水準著作中,把一條張大千寫在西千佛洞宋人壁畫榜題中的文字(張大千破壞敦煌壁畫之證)當作宋代的史料來運用,這可是硬傷啊!我撰寫書評時,考慮再三,還是用通信告訴他,沒有寫進書評,因為我覺得太傷人了。

    第四,要禮貌用詞,不用“怪圈”一類的語言。因為有些字眼會傷害別人,所以我們儘量不用讓別人有不愉快的語言,而是用事實說話。其實,有分量的書評最容易引起書的作者的反批評,如果書評作者以事實說話,那麼反批評往往是無力的。這時反批評者常用的方法就是以“禮”來干預“法”,批評批評者用詞不當,有失禮法,從道德上給你上綱上線。所以,一定不要用無禮的語言撰寫書評。

 

 

(本文原載《出版廣角》2014年5月下)
引自什麼是最理想的學術書評丨榮新江 (qq.com)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份書單不錯,我在《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內就強調開書單的技術,要明瞭一個領域,必須先草擬、規劃研讀書單,掌握學術行情。這份書單還不錯,雖然有些重覆,但還是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醫療史、醫學史 參考研讀書目151種〉
 

我是小阿蠻(整理者),正文開始前,先簡單說明幾點:

1、本書單的關鍵字是“醫療史”。或者更寬一點,應是“醫學史”?這個不是我的本專業,如若用詞不當,還望體諒勿痛批。

2、本書單內的具體書目僅供參考閱讀,非相關專業必讀書目。是好是壞,有用沒用,這個不保證。我只希望您能從中找到一些有用的線索。這樣我就沒有白費功夫。

3、如第2條,搜集整理資料一是花費心力,二可能白費心力。所以如果這份書單對您有一點點的幫助,還望您不要吝嗇鼓勵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形式的鼓勵:點贊。轉給更多人。收藏。以及,量力而行的讚賞。哈哈。

4、如果您需要更多專題閱讀書單,可以隨時聯繫我微信:xie190205。或免費,或有償,一任由您主意。
5、下面就開始正文了。正文挺長,還望您看完之後,不要忘記前述4點內容。

image

 

人類大瘟疫: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     [英]馬克·霍尼斯鮑姆(MarkHonigsbaum)/谷曉陽、李曈/中信出版社/2020-5-11/78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      [美]約翰·M·巴里/鐘揚、趙佳媛、劉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7-1/98.00元

  照護:哈佛醫師和阿爾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美]凱博文/姚灝/中信出版社/2020-11/58.00元   

致命流感:百年治療史    [美]傑瑞米·布朗/王晨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3/69.00元  

 瘟疫與人   [美]威廉·麥克尼爾/余新忠、畢會成/中信出版集團/2018-5/58.00元   

病床邊的陌生人:法律與生命倫理學塑造醫學決策的歷史   【美】大衛·J.羅思曼(DavidJ.Rothman)/潘驛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9/79.00元   

圖像的來世:關於“病夫”刻板印象的中西傳譯    [美]韓瑞/欒志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8/56.00元

  手術刀下的歷史:改變世界的27個真實手術故事    [荷]阿諾德·範德拉爾/李命心/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5/58   

追尋生命史    余新忠/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2-15/78.00元

  現代醫學小史    [墨西哥]弗蘭克·岡薩雷斯-克魯希/王宸/中信出版集團/2020-5-11/58.00

  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   梁其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45.00元   

從白大褂到病號服:探索醫療中的人性落差   [美]拉娜·奧迪什、Dr.RanaAwdish/鄭瀾/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11   

中國醫藥與治療史    [美]艾媞捷[美]琳達•巴恩斯編/盛顏/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1/88.00   

從疾病到人心:中古醫療社會史再探    于賡哲/中華書局/2020-5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劉紹華/春山出版/2018-10-11/NT520

  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    梁其姿/朱慧穎/商務印書館/2013-5-1/CNY42.00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12-15/109.00元   

身分敘事與知識表述之間的醫者之意:6-8世紀中國的書籍秩序、為醫之體與醫學身分的浮現   陳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98.00元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    余新忠/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1/65.00元   

從醫療看中國史    李建民主編/中華書局/2012-7/92.00元   

手術劇場:十九世紀外科學圖志    [英]理查·巴奈特/郭騰傑/理想國丨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9-7/198.00元   

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    [英]馬克·霍尼斯鮑姆/馬百亮、張文宏校、王新宇校/格致出版社/2021-1/65.00元

  帝國與現代醫學:生命醫療史系列  李尚仁主編/中華書局/2012-7/82.00元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   涂豐恩/商務印書館/2017-4/27.00   

疾之成殤:秦宋之間的疾病名義與歷史敘事中的存在    陳昊/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3/98.00元

  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變的世界  [英]凱薩琳·阿諾德/田奧/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58.00元   

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    蔣竹山/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1/CNY48.00   

疾病的歷史    林富士/聯經出版公司/2011-12-21/NT650   

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    李貞德/三民書局/2008/NT$450   

帝國與現代醫學    李尚仁/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20/680TWD

  醫學的文化研究:疾病與身體    黛博拉·樂普頓/蘇靜靜/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1/69.00元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林富士/中華書局/2012-7/98.00元   

瘟疫與人  [美]威廉·H.麥克尼爾/  余新忠、畢會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4/30.00元   

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    皮國立/中華書局/2019-6-6/58.00元

  疾痛的故事    [美]凱博文/方筱麗/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2-1

  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   (美)費俠莉(CharlotteFurth)/甄橙主譯、吳朝霞主校/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7/25.00元

  發現醫病糾紛:民國醫訟凸顯的社會文化史研究    馬金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9-1/79.00   

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    于賡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0-1/48.00元   

希望與恐懼之間:一部關於疫苗和人類免疫的歷史    [美]邁克爾·金奇/金燁、審校:汪冰/中信出版社/2020-9/79.00   

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    范家偉/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6/38.00元   

醫學史:全三冊    (意)卡斯蒂廖尼/程之范、甄橙等/譯林出版社/2013-8/88.00   

鼠疫與近代中國:衛生的制度化和社會變遷    (日)飯島涉/朴彥、餘新忠、薑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4/118元

  極簡醫學史    [英]羅伊·波特/王道還/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3/39.00

  辭世之路:美國的臨終醫助    [美]安·諾伊曼/王惠/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4/39.00元   

性別、身體與醫療    李貞德編/中華書局/2012-7/69.00元   

醫療與社會共舞ADialoguebetweenMedicineandSociety    成令方、傅大為、林宜平/群學/2008年02月01日/400元   

搶救與殺戮:軍醫的戰爭回憶錄    [美]喬恩·科斯鐵特爾(JonKerstetter)/黃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8/78.00

  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在二十世紀的變遷    [美]吳章、[美]瑪麗·布朗·布洛克/蔣育紅/商務印書館/2016-12/68.00

  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  林富士/三民書局/2001-6/三元   

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    李建民/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3/450TWD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杜正勝/三民書局/2005-4-1/NT$370   

“赤腳醫生”與中國鄉土社會研究:以河南省為例    李海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4-1/CNY89.00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    [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李尚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8/69.00   

什麼是醫學史   (美)伯納姆/顏宜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22.00元   

歐洲醫療五百年:卷一·醫療與常民   KeirWaddington克爾‧瓦丁頓/李尚仁/左岸文化/2014-8/NT$300

  醫療、社會與文化讀本    余新忠、杜麗紅/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55.00元   

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    [美]羅芙芸/向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10/26.00元   

中國醫學源流論    謝觀/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2.00元   

替代醫學:一種歷史    [英]蘿勃塔·比文斯(RobertaBivins)/秦雨辰、王聰、蔡仲/蘇州大學出版社/2020-2/58.00元   

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    余新忠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08月/42.00元   

中國醫學文化史:(上下卷)    馬伯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1/248.00元   

康成與石美玉在中國的行醫生涯:論性別、種族與民族的跨文化邊界    [美]施康妮(ConnieA.Shemo)/程文、塗明華/科學出版社/2017-3/78.00元   

醫學、理性與經驗:一個人類學的視角   【美】拜倫·古德/呂文江、余成普、余曉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40.00元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史    張哲嘉、祝平一等著、劉士永、王文基主編/聯經/2017-8-3/NT$520   

中國近代西醫緣起與中山大學醫科起源   陳小卡,王斌/2016-11/78   

天國之花:瘟疫的文化史    唐納德·霍普金斯/沈躍明、蔣廣寧/上海人民/2006-1/28.00元   

戰爭與惡疫:日軍對華細菌戰   解學詩、[日]松村高夫/人民出版社/2014-10/48.00元   

扁鵲別脈:反思中國早期醫學的歷史    李建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0/98.00元   

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    高晞/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45.00元   

變中謀穩:明清至近代的啟蒙教育與施善濟貧    梁其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1/CNY48.00   

從中醫看中國文化    李建民/商務印書館/2016-3/56.00   

醫學簡史    RoyPorter/王道還/商周出版公司/2005-10-24

  蘭大弼醫生口述史    劉翠溶、劉士永、陳美玲/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9-1

  民國西醫高等教育    慕景強/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12/36.00元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03-01/36.80元   

臨床醫學的誕生    [法]蜜雪兒·福柯/劉北成/譯林出版社/2001-8/12.20元   

中國防疫史    鄧鐵濤/第1版(2006年11月1日)/2006年11月1日/188.00元   

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    楊瑞松/政大出版社/2010-9/NT280   

幼幼:傳統中國的繈褓之道    熊秉真/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3

  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修訂二版)    李貞德/三民書局/2020-5/NT$550   

世界歷史上的瘟疫   【美】約翰·艾伯斯JohnAberth/徐依兒/中國工人出版社/2020-3/58.00元   

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   皮國立/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5-15/NT$420   

病患的意義:醫生和病人不同觀點的現象學討論   (美)圖姆斯(S.K.Toombs)/邱鴻鐘、陳蓉霞、李劍、陳蓉霞校/青島出版社/2000年5月/12.00元   

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   李尚仁/允晨文化/2012-10-1/NT$380   

疾病與醫學社會學   菲力浦·亞當、克洛迪娜·赫爾茲裡奇/王吉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0/12.80元   

近代中醫的身體觀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   皮國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09-01/38.00元   

女體與國族: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1895~1949)    周春燕/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04/400   

身體·靈魂·自然:中國基督教與醫療、社會事業研究     劉天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5/30.00元   

醫學史   [意]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譯林出版社/2014-10/176.00元   

從醫療看中國史    李建民主編/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10/1/NT$750

  西醫來華十記    蘇精/中華書局/2020-3/68   

世界歷史上的疾病與醫學    (美)謝爾登·沃茨/張煒/商務印書館/2015-1/30.00元   

古代醫療技術:從中草藥到解剖刀   伍茲/朱蒙/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13-3/18.00元   

當代醫學的困境   CharlesE.Rosenberg/張大慶/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1-1/58.00元   

疾病的隱喻    蘇珊·桑塔格/程巍/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12/15.00   

劍橋插圖醫學史    [英]羅伊·波特(RoyPortey)/張大慶/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7/56.00元   

中國醫學史略    范行准/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1/2.10

  中國婦產科發展史    馬大正/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91

  歷史、醫療與社會    張嘉鳳/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9/72.00元   

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從宗教、都市傳染病到戰地手術,探索人類社會的醫病演變史   馬克‧傑克森/王惟芬/臉譜/2016-9/TWD300   

醫療社會史研究:第一輯   張勇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7-29/CNY76.00   

二十六史醫學史料彙編    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1982-3

  醫患溝通:醫患溝通    王錦帆、尹梅/2013-3/58.00元

  醫療、衛生與世界之中國(1820-1937):跨國和跨文化視野之下的歷史研究     胡成/科學出版社/2013-6/72元   

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    肯尼士·F.基普爾/張大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260.00元

  疾病、社會與國家:20世紀長江中游地區的吸血蟲病災害與應對    王小軍/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2/38.00元   

歐洲醫療五百年:卷三·醫療與國家    KeirWaddington克爾‧瓦丁頓/李尚仁/左岸文化/2014-8/NT$300   

衛生與醫療: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祝平一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1/NT$450

  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於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    方燕/中華書局/2008-07/38.00元   

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    [美]威廉·雷迪/周娜/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5/84   

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    陳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98.00元

  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    ChrisShilling/廖珮如、謝明珊/韋伯/2013-12/300   

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熊秉真/聯經出版公司/2018-10-19/NT$580   

天行-----人類歷史進程中的50場瘟疫(精)    閔凡祥/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10/78.00

  漢晉道教儀式與古靈寶經研究    王承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6/198.00元   

人類砍頭小史   [英]法蘭西斯·拉爾森/秦傳安/海南出版社/2016-7/49.80元   

巫者的世界    林富士/廣東人民出版社,南方傳媒/2016-12-1/CNY65.00   

公共衛生與上海都市文明    彭善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28.00元

  舊學新知——中歐知識與技術之演變:《法國漢學》第十八輯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陸康、張柏春主編/中華書局/2019-2/68.00元   

疾病・開発・帝國醫療:アジアにおける病気と醫療の歴史學    見市雅俊[ほか]編/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8/本體4,800円

  明清知識群體的專業化與社會變遷:以史家、儒醫、訟師為個案的考察  吳琦、尤學工、馮玉榮、杜維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11/128

  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惡行,公共的利益    [荷蘭]B.曼德維爾/肖聿/商務印書館/2016-12/65.00   

內經時代    趙洪鈞/學苑出版社/2012-10/58.00元   

脈經校注: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    沈炎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1/46.0

  醫學倫理學十五講    李本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8/28.00元   

中國出土古醫書考釋與研究  馬継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1,280.00

  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    祝平一/聯經出版社/2013-1/550.00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    皮國立/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6-11-1/NTD400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PratikChakrabarti/李尚仁/左岸文化/2019-2/NT$550   

道教與醫藥養生    申琛/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7/19.00元

  醫學倫理學    王明旭/人民衛生/2010-7/43.00元

  民國北京的公共衛生    何江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8/48.00元

  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    余新忠/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4-1/CNY115.00   

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    范燕秋/臺北:稻香/2005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丹尼爾.李伯曼(DanielE.Liberman)/郭騰傑/商周/2014-9/NT$420   

送醫下鄉:現代中國的疾病政治    胡宜/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9/35.00元

  從中醫看中國文化    李建民/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8-12/NT$450   

中國醫史    王吉民、伍連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300.0   

敘事醫學:尊重疾病的故事    [美]麗塔·卡倫/郭莉萍/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1-1/98.00元   

瘟疫下的社會拯救:中國近世重大疫情與社會反應研究    余新忠等/中國書店/2004-1/26.00元

  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    蔡篤堅/記憶工程/2007-1-5/250.00   

戰爭、社會與醫療:抗戰時期四川公共衛生建設研究    張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5/49.00元

  醫療與佈道:中華基督教會在川康邊地的醫療服務研究    鄧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0/50.00元   

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    皮國立/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2-12-1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    栗山茂久/陳信宏/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TWD350.00

  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    焦潤明/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9-1/41.00元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蔡璧名/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7   

病痛河南:近代河南的醫生、醫療與百姓(1912—1949)  郗萬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2/76.00元   

道一風同:一位美國醫生在華30年    [美]胡美/杜麗紅/中華書局/2011-9-14/29.00元   

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    陳元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4月初版/新臺幣385元

  身體五態:重塑關係形貌    [加]約翰·奧尼爾/李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16.00元

  近代上海醫生生活    何小蓮/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9/78.00元  

 

 

引自 社科文獻共用公眾號

書單 | 醫療史、醫學史 參考研讀書目151種 (qq.com)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資訊不錯,可以期待。我圖片省略了,原文可看這裡:

拥抱文字&碰撞思想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2021年重点新书预告 (qq.com)

 

01
 
 

宋帝国的危机与维系:

信息、领土与人际网络

 

[比利时]魏希德 著 刘云军 译

 

作者魏希德认为,帝国的延续,主要取决于在危机时刻如何维系并复苏。于是,她将研究视角放于统治精英丧失了对北方领土控制权之后的宋帝国。作者通过借鉴宋朝的历史社会学、宋朝和信息的历史、书籍的文化史和阅读史,以及考察和分析由官员和位于官场边缘的学者组成的士人网络,解释了士人对随之而来的地缘政治危机的反应,如何改变了朝廷与州府精英在政治沟通领域中的关系。作者认为,根植于12—13世纪的士人文化与身份以及信息沟通网络的结构和地理,在帝国传统的持续维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02

 
 

明代海禁—朝贡体系与华夷秩序

 

[日]檀上宽 著 王霜媚 等译

 

本书批评了对明代朝贡体制的一元化认识,而是提出了“海禁—朝贡体系”的新概念。因为明初开始实施的海禁是以海防为目的,不久后就兼具了管理国际贸易的功能,同时也发挥了作为维持国际秩序补完措施的功能。与海外诸国的交流在朝贡制度下一元化了,那些钻制度间隙的走私贸易,成为了海禁取缔的对象。所以,海禁制度与朝贡体制是联结在一起的。本书试图把海禁、朝贡、互市这三者在华夷秩序的范畴中重新把握,提示出有别于朝贡体系与互市体制论的新视野。本书首先从海禁—朝贡体系的分析开始,并将这个视点扩大到朝贡一元体制,追究其与华夷秩序的关联,最后检讨互市的定位。

 

 

03

 
 

北京的六分仪:

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美]卫周安 著 王敬雅、张歌 译

 

六分仪树立在紫禁城的东面,除了作为天文仪器的实用功能,它还是一个文化象征,象征了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的互动关系,也象征了中国自身对外部世界一直抱有的好奇心。本书致力于打破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单一、静止、与世隔绝的片面认识。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中国历史,时间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跨越到近代。在作者看来,中国文明远比我们所以为的更加开放,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不管是贸易、文化还是技术,中国一直在与其他文化进行着卓有成效的交流。

 

 

04

 
 

来自仙那都的旅行者:

拉班·扫马与中国人的首次西方之旅

 

[美]罗茂锐 著 徐子明 译

 

十三世纪末,大约在忽必烈汗接见马可·波罗的同时,来自中国的拉班·扫马正处在相反方向的旅程中——从大都(今北京)到耶路撒冷,并进而一路向西到达西欧。他肩负了忽必烈的秘密使命,收集欧洲各国的情报。扫马的欧洲之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对蒙古人的看法。在本书中,罗茂锐追溯了拉班·扫马在蒙古帝国和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动荡时期跨越欧亚大陆的旅程。他这本无可替代的著作提供给我们有关亚欧相互认识的第一手资料,并展现了在全球外交和贸易网络的早期历史中的一段关键时期。

 

 

05

 
 

铁路与中国转型

 

[美]柯丽莎 著 金毅 译

 

作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以及至今仍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成功的力量,铁路是无与伦比的。《铁路与中国转型》是论述清末以来铁路百余年发展的第一部通史。基于详细的档案和访谈,柯丽莎用案例研究展现了铁路管理的力量。务实的管理,加上中央权威和地方自主性,使铁路一直是政治和经济的优先事项。柯丽莎告诉我们,铁路为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蓝图,并且仍会是中国未来经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越南及其中国范本:

十九世纪前半期越南阮朝与中国清朝制度之比较

 

[美]伍思德 著 杨丽叶 译

 

本书是清代中越关系史和古代越南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力作。伍思德从古代越南为何吸收了某些中国文化又排斥了另一些中国文化、越南如何通过中国文化来调整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越南又如何更改了源自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等问题出发,比较了朝贡体系下古代越南与清代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先从文字和诗歌等讨论越南的中国和东南亚传统,之后四章分析了阮朝嘉隆及明命时期如何从官僚系统、地方行政、考试制度和对外观着手,参考中国模式以实现中央集权和“外夷宾服”。

 

 

07

 
 

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日]福原启郎 著 陆帅 刘萃峰 张紫毫 译

 

本书从政治史与社会史两个维度对曹魏、西晋时期的历史展开研究,涉及论题包括复肉刑争议、魏明帝曹叡、西晋国子学、《晋辟雍碑》、八王之乱、贾谧“二十四友”、魏晋奢侈风气、西晋墓志等。作者试图通过考察这些具体问题,揭示曹魏、西晋时期的政治、社会特征,探寻魏晋国家体制崩溃的深层次原因,由此深入理解魏晋时代具有的历史意义,进一步认识六朝贵族制社会的本质。

 

 

08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美]班大为 著 宋神秘 译

 

古代的中国人深受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影响,他们坚持不懈地奋力模拟星象,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在这一开拓性的著作中,班大为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严肃的研究领域,即自开端起天文学是如何塑造中国文化,并影响艺术、建筑、历法、神话、技术、政治和军事决策等各自不同的领域。在利用包括考古发现、经典文献、铭文和古文字在内的广泛资料基础上,这一启发性的著作梳理了天文现象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汉代末期在“天朝大帝国”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09

 
 

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

20世纪初的浙江

 

[美]萧邦奇 著 徐立望 译

 

本书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经济发展指数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本书是“在中国发现历史”学术思潮的代表作品,提示我们应当注意地方的特质和差异,这对于理解中国其他地区的历史以及更大的国家社会关系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0

 
 

北京的人力车夫:

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

 

[美]史谦德 著 周书垚 袁剑 译 周育民 校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來到老招臺北的辦公室錄podcast,未來會推出「教授來了」的節目。今天並獲老招毒理威廉贈送新書《對抗毒物萬用術》,深入淺出,真是一本符合日常應用的科普讀物。我也忝列 推薦人之一,原因就在於廣義的毒物也包含病毒、疫苗、流感等議題,這些議題本身就有極為豐富的歷史進程,我希望將來也能寫一寫,歡迎大家買實體書支持喔。

《對抗毒物萬用術》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2/03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空氣汙染之外,還有許多有形或是無形的有毒物質。除了大自然既有的毒素外,人為因素所產生的毒素也與日俱增。而這些毒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侵蝕我們的身體。要如何避免受到毒物的影響,維持身體健康,已儼然變成了人類最嚴酷的挑戰。
 
  隨著生物科技與醫學的進步,科學家已逐步有系統地了解這些毒物的特性以及防治手段。在後疫情時代,對於生活中的毒素我們應該更有系統的認識,並知道如何在生活中降低接觸毒物,或學習解毒之方法,學會辨識真偽資訊,才不會人云亦云莫名恐慌。
 
  本書乃以結合毒物知識與居家生活概念的方向出發,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盼望有助於增進大眾對於毒物的敏銳度,以降低毒物所造成的人為傷害與社會成本。
 
專文推薦 
 
  許瑞祥/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榮譽教授
  黃軒/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尉遲佩玉/中時新聞網主編
  張宇韶/兩岸政策發展協會副祕書長
          
信賴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序)
 
  于美人 知名節目主持人
  皮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何志偉 立法委員
  林靜儀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胡小禎 知名節目主持人
  陳凝觀 年代向錢看節目主持人 
  黃創夏 資深媒體人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廖筱君 三立電視新台灣加油節目主持人 
  劉中薇 知名作家、編劇
  劉宗榮 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蕭彤雯 全方位媒體人
作者簡介
 
招名威
 
  自2012年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其博士後研究員訓練後返臺,是全臺灣少數且最年輕就獲美國毒理學會認證的DABT毒理醫學專家,研究專長領域為分子毒理醫學,著重於各式毒物對人類健康之影響與其防治工作,近6年內發表毒理醫學領域的國際期刊文章已超過40篇,研究工作成果傑出,也獲得科技部優秀人才獎勵。
 
  招名威教授是少數可以將毒物科研知識與實務結合的專家,擅長以簡單的方法解說毒物致病知識、健康食品保養美容等健康議題,加上橫跨毒理醫學的專業背景,常受邀至各大媒體、廣播節目,以及全臺各大企業、社團和校園演講,已成為新一代最受觀眾矚目的毒理專家。
 
  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
  臉書專頁reurl.cc/Q7dME9

 

推薦序

 

日常遠離毒害保心安的好朋友,言之有物且句句在理  許瑞祥
生活中有毒 黃軒
「對抗毒物萬用術」,為你我未來健康生活超前部署 張宇韶
迫不及待與家人一起共享的生活實用小百科 尉遲佩玉
作者序
 
第一章  食
1.多喝水,沒事?
2.保特瓶含塑嗎?
3.冰箱不是食物的萬能保母
4.發霉的食物還能吃嗎?
5.五穀雜糧的保存
6.鍋具要怎麼用才不傷身?
7.使用鋁鍋烹煮真的會讓人失智嗎?
8.碗盤清潔有方,油漬細菌不殘留
9.保鮮膜有塑化劑嗎?
10.刺激性食物天天吃——當心大腸癌找上門
11.蔬果這樣洗——食用最安心
12.咖啡危機——當心赭麴毒素上身!
13.微波食品與塑化劑
14.粽子的危險添加物
15.泡麵也能健康吃?
16.巧克力、麵包恐藏致癌物「縮水甘油酯」? 
17.巧克力與牛奶一起吃會引發尿道結石?
18.慎防鉛中毒
19.這樣泡茶不對,茶多酚都沒了!
20.吃飯順序也是有眉角的
21.你喜歡喝可樂嗎?
22.雞蛋中的乃卡巴精
23.食道癌
24.你吃的麵包健康嗎?
25.冬至吃湯圓的隱憂
26.非洲豬瘟有那麼嚴重嗎?
27.降血脂的藥不能跟紅麴併用
28.深綠色蔬菜的飲食限制
29.熬大骨湯當心重金屬
30.正確食用優格的好處
31.瘦肉精爭議
32.人體自身的排毒機轉
33.靈芝的養生功效
 
第二章 衣
1.新買的衣服可以不洗直接穿嗎?
2.外出衣物的處理
3.如何漂白衣物才能既不褪色也不傷皮膚
4.樟腦丸的迷思
5.保養品過期或發霉還能用嗎?
 
第三章  住
1.新居落成,空氣中瀰漫的甲醛
2.一人抽菸,全家抽菸
3.肺腺癌跟抽油煙機擺錯位置有關係?
4.你選對空氣清淨機了嗎?
5.惱人的過敏源——塵蟎
6.空調好朋友
7.熱水器切記不放屋內
8.使用化學藥品要注意劑量
9.「做工的人」影集中提到的粉塵症是什麼?
10.長期使用紅外線燈舒緩痠痛會曬黑嗎?
11.睡眠好了,免疫力就跟上了
12.蟑螂防治心得
13.石綿是一級致癌物
 
第四章  行
1.外出鞋子放在門外可以隔絕病菌?
2.太陽光曬久了,不僅可殺菌還會中暑!
3.太陽眼鏡也會過期
4.潛在的隱形殺手——空氣汙染
5.多氯聯苯是什麼?
6.肺腺癌的高風險族群
7.外出活動,記得挑時間
 
第五章  育
1.低頭族要如何吃出好視力?
2. PVC含塑產品的潛在危害
3.吃益生菌可以讓小朋友頭好壯壯?
4.膳食補充品與微量元素的食用原則
5.吃魚真的會變聰明嗎?
6.正確的洗手方法
7.施打流感疫苗應注意的事項
 
第六章  樂
1.游泳池不久待,二氧化氯可能造成肺部刺激
2.中秋節烤肉——燒烤食物的危機
3.大麻是毒品嗎?
4.電子菸,愈吸愈上癮
5.香水有毒?
 
第七章  防疫大補帖與健康生活之道
1.「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2.PM2.5會加速病毒的傳播率嗎?
3.保持距離很重要
4.口罩不離身
5.吃生薑可以對抗新冠病毒?
6.殺菌水到底怎麼用才正確?
7.染色口罩會致癌?
8.面對疫情的教戰守則
9.簡單的防疫小常識
10.別讓自己長期負能量爆表
11.放鬆心情的健康飲食

 

可能是招名威、站立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招名威和皮國立、大家站著、室內和顯示的文字是「萬對 用抗 術毒 物」的圖像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豬、萊豬議題正夯,本期(200)旅讀 Or旅讀中國將要刊出我的新文章,談談古人對豬肉的看法,豬肉的藥性、禁忌為何?有沒有毒啊,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上一期紙本也出版了,很高興跟謝金魚、焦桐等知名之作家在同一期發表文章,一切感恩。

image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術研究群專訪:

劉維開教授談社群運作及青年學者培育

採訪/李宛芝  撰文/李宛芝

 

學術研究群業務為本中心期許學者能以具原創性或前瞻性的議題,促成團隊研究交流、挖掘多元視野,特別鼓勵跨領域的學術研究主題,希望能進一步深化研究能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劉維開教授於2017年起,已擔任過三次學術研究群召集人,執行表現出色,本次特別邀請劉教授分享研究群的執行過程與心得。

緣起

在研究群成立之前,劉教授與當時多為各大學歷史所博、碩士研究生的研究群多數成員,於2006年開始一起參與《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讀書會。此讀書會一路從2006年到2016年,整整進行10年,閱讀完整套84本的《事略稿本》。藉由讀書會,有些成員的研究因此有所改變,有些則於讀書會中找到發展方向,並進入學術界工作。10年讀書會的運作,讓劉教授深感定期的交流討論,對與會學者及學生來 說,具有莫大助益。在事略稿本讀書會結束前,以政大歷史系博、碩士班學生為主, 並在其他幾位他校歷史所研究生的共同參與之下,於2015年自發性地成立了「中國近現代史讀書會」。當時這個讀書會的成立,主要是希望結合政大及國內各系所研究民國史的青年學者,以共同研討史料及交流為目的,並且在幾位資深學者的帶領之 下,藉此形成一個以青年世代為主的研究群體。除了每月定期的讀書會外,當時每年也固定舉辦民國史相關的工作坊,提供民國史研究學者對話交流的平臺。在工作坊之後,考量到碩士生需要的是研究方向及方法的引領,而博士生以上的成員,則是需要更多外界的學術刺激與交流資源。當時的成員中,有博士班學生、有博士後研究人 員、也有已經在大學或研究機關任職,因為《事略稿本》讀書會所展現的效益,大家都很贊同固定聚會交流討論,也希望另外成立一個研究群體。恰好此時劉教授看到人社中心的學術研究群業務,在與讀書會的成員討論後,決定以「近代中國與東亞」作為這個研究群的研究主軸,並在劉教授的帶領下,開始研究群的運作。

之所以選擇近代中國及東亞地區,主要是研究群成員的研究領域多為中國近現代史,但若僅侷限在中國近現代史,範圍又過於狹窄。因此劉教授思考除了近代中國 外,可以將範圍擴及到東亞地區。東亞地區在此時期,不論東南亞或東北亞,多為殖民地。而近代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與這些地方的關係具有複雜且多元的樣貌。如此,不僅可以處理近代以來非常重要的中、日關係,同時也可以看到中國與朝鮮、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等地區之間的互動關聯,形成一個近代以來大區域史範圍的研究探討。

執行

研究群運作過程中,劉教授與主要協助研究群事務的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楊善堯博士候選人,一致認為如何讓研究團體維持常態化運作是一大挑戰,因為過去看過很多學術單位組成研究群體或讀書會之類的研讀組織,最後都因為無法維持常態化運作導致無疾而終。劉教授及楊博士也提出研究群目前的兩點作法:

一、設立明確的研究方向。劉教授認為,如果研究議題過於發散,就還是每位成員各自處理各自的研究,無法凝聚成員的向心力。因此研究群最初就設定以近代中國及東亞作為主軸,並從1920年代開始,每年循序漸進的往前推進至1930年代、1940 年代、1950年代等,並加入相關檔案共同研討等方式。如此設定研究方向不僅讓研究群成員每年有既定目標,同時也拓展研究群成員的研究視野與縱深。例如有成員本來的研究主題並不在研究群預計討論的時間跨度中,在參與研究群後接觸到不同年代相關議題,因而將研究年代橫跨到更長的時間脈絡中。亦有成員本來的研究僅聚焦在某一領域,如思想史,在參與聚會接觸到其他成員的研究領域,如政治、軍事、經濟等面向後,因而將自身的研究主題拓展或跨越到其他的領域之中。

二、研究群每年都會固定舉辦研討會。此一發想來自於在研究群開始前所舉辦的民國史相關議題工作坊,當時除了國內學者外,也開始邀請許多當時在臺灣的日本及中國大陸青年學者前來交流。不論是日常的每月例會或是年度的工作坊由於討論熱烈成效很好,因此國內、外的與會學者,都很期望往後能定期舉辦這樣相關議題的研討性活動。緣此,劉教授就想到可以將研究群的討論與研討會結合,讓研究群成員每個月固定交流聚會的研究成果,可以在研討會上發表。此一運作模式,劉教授都與成員們戲稱這是「以戰養戰」。因為每個月參與討論例會,對撰寫完博士論文的博士來 說,提供了能夠持續鑽研相關研究的動力與撰寫論文的機會。雖然與原本的研究主題可能不盡相同,但透過研究群及研討會的一系列產出,讓青年學者可以將一整年的研究成果投稿到學術期刊,或提交研討會發表,增加了他們的學術產能。

透過上述兩種做法,研究群於每年年底討論後,定下隔年的研究主題與方針,就會讓每位成員申報下一年度欲研究的題目,而此題目通常就會成為下一年度舉辦年度研討會時的發表成果。藉此方式,不僅可以凝聚向心力,也能讓成員自由選擇自己專長或有興趣的研究議題,也不會過度造成每位成員在研究上的負擔。持續運作至今已將近5年,這些運作方法著實讓研究群施行的成效良好。雖然中間有一年未獲人社中心補助,但因為研究群有明確的目標跟方向,因此每位成員仍願意繼續參與與耕耘這塊大家堅持至今的成果。目前研究群除寒、暑假期間暫停聚會外,每年固定會有九至十次的定期例會,每次出席也都維持一定人數參與討論,無法出席的成員,因為研究群已建立一個機制,會請每次報告成員事先將報告資料在開會前提出並寄給大家,因此無法出席的成員也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知悉每次例會的討論進度。

劉教授認為近十多年來,事略稿本讀書會的成功,為民國史領域樹立了一個良好的研習典範,研究群在前人的基礎之上繼續耕耘,有了非常好的參考基礎。而到了研究群階段就更為開放,讓每位成員可以依研究興趣進行不同的嘗試。透過訂立議題、固定成果發表等方式,讓成員都理解到固定聚會之後就是成果產出,同時,匯集成為專書。目前幾次會議的研究成果,如1920年代會議的研究成果已經在2018年出版,1930年代會議的成果正在編輯當中,1940年代會議的研究成果則正在進行收稿審查作業中。

匯集

此外,劉教授也談到,當初希望成立研究群還有另一個想法,就是希望匯集更廣泛的學術網絡能量。目前民國史的研究學者,大多為政大歷史系系友,在全國多所各大專院校的歷史相關系所任教,因此劉教授首先希望能透過此人際網絡,建立校際之間的學術交流,將有意一起研討的青年學者匯集在一起,織就更密集的學術網絡。

除此之外,在與各國學者交流後,劉教授觀察到來自日本及中國大陸的與會人員中,與研究群成員差不多世代的青年學者亦為數不少,且都有相關的學術團隊。因 此,透過不同國家地區的群體交流如日本方面東京大學川島真教授的研究室,每年的研討會都會請川島真教授推薦優秀的青年學者前來臺灣參與會議;又或是與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合作,每年都有來自中國大陸的青年學者來臺參與研究群的研討會。而讓臺灣的青年學者與其他各國同樣領域的優秀人才一起同臺發表交流,更是一種良性的學術刺激。

在2015年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因為中國大陸積極推動有關抗戰史的研究,而相關的學術單位,如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大學歷史學院等,就以舉辦青年論壇邀集中國大陸各大學研究抗戰史的青年學者參加,形成抗戰史的研究風潮,幾年下來,成果斐然。當時中國大陸舉辦青年論壇的幾個主辦單位,亦希望能廣邀各國相關的研究學者參與。但當時在與臺灣方面進行聯繫時,發現並沒有較適合的對口聯繫單位。後來研究群成員中有幾位當時以個人身份前去與會,在與會過程中,也發現到中國大陸舉辦這類史學青年論壇的參與者,除了研究領域外,世代都很接 近,因此營造出能量相對強的學術網絡,但臺灣對於這部分的經營則較少,殊為可 惜。因此研究群的形成,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此的刺激,希望可以在臺灣的學術界中也串起一個強而有力的青年團隊,成為與其他國家地區相關學術界交流的對口平臺。

因此,每年固定一次的研討會中,除了研究群成員外,劉教授也會邀請國外的青年學者參與,希望可以讓臺灣的青年學者,將學術網絡及人脈視野拓展到國外。目前研究群與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的許多青年學者,已經建立起固定的聯繫網絡,日本、香港也都有合作往來的學者。近一兩年亦開始聯繫東南亞國家的學者,希望可以串起更綿密的學術網絡。劉教授也希望現在積極培養的這批青年學者,在未來幾年成為中生代學者後,也可以如此往復,持續培育下一代的研究人才。

展望

劉教授亦提到另一個在執行過程中較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後進的新血逐漸減少。研究群運作至今,參與成員雖然隨著畢業或是工作調動的關係,有些人無法定期參與,但基本上每年還是維持著穩定成長的態勢,成員人數約在15至20位左右。但近幾年新進的史學博士研究生,人數上已逐年減少,以民國史為研究領域的人則更是不多,劉教授亦對此現象感到擔憂。研究群體新血人數來源的萎縮,部分也反映出目前少子化帶來的高教環境危機。劉教授以政大歷史系為例,目前每年博士班的招收名額僅有4位,其中來就讀的人中,也不一定會從事民國史的研究。而且高等教育的就業員額,也因為學生人數縮減而減少,就業環境的問題,成為影響了碩士攻讀博士學位的意願。在此情況下,研究人才的接續問題,確實是相關單位或主事者迫切需要認真思考且提出因應方針。

雖有此隱憂,但劉教授對於學術研究群的運作,仍是有相當信心。劉教授也分享,研究群因為運作成果頗佳,加上每年的研討會交流者眾,有很多來自日本、美國、中國等國家的學者,因此慕名而來參與聚會。這些學者都會趁著來臺訪問的時間,積極參與研究群聚會。若是遇到來訪學者的研究主題跟研究群相關,研究群也會主動邀請對方擔任研究群講員,前來舉辦相關專題演講進行學術分享,形成良好的循環。

研究群對內,有目標導向、具向心力,每年也有固定的研究成果產出。持續運作。對參與的成員而言,可以擴大研究領域及延展思考角度,而成果累積的時間越長,學術能量也越強。研究群對外,也積極與國內、外學者聯繫,建立學術網絡。畢竟研究民國史,與日本與中國大陸兩地的學者往來亦是必然,了解各國的研究進展並適當交流,才能知己知彼,掌握主動的話語權。劉教授最後也總結,研究群的個人成就了這個團體,有亮眼的成果,而研究群也提供個人發表交流的舞臺跟機會。雖然劉教授已於2020年8月退休,未來研究群將交棒給成員中的青年學者,但劉教授也表示還是會固定參與聚會,持續努力培育新一代的史學研究者。

 

引自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ntu.edu.tw)

 

「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申請受理時間:每年3月、8月

‧詳細資訊可參考:http://www.hss.ntu.edu.tw/model.aspx?no=333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去近史所圖書館,隨意瀏覽,發現現在大陸套書都一套套出,真是愈來愈買不起了,特別是資料性強,題目新穎的書,這兩套我都好想要啊。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電影史論著資料目錄舉要

image

作 者:胡平生

出版資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012月出版,2306頁,ISBN978-986-532-264-9

內容簡介:
民國電影史的範疇,至今仍存有爭議。本書拋開現實政治的立場,將民國電影史的範疇自1949年延伸至今,劃分為兩大時期,即大陸時期(1949年以前)及臺灣時期(1949年以後)。

本書是作者十二年來(20062018年)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開授民國電影史為從事該課教學辛勤蒐羅編集的成果,篇幅甚巨,計一百六十萬字,全憑一己之力編著完成。全書各大、中、小等條目井然有序,層次分明,細密而綿延,各大小條目均依著作出版先後列舉,如無特別註明,均同此。

作者簡介:
胡平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博士。曾專職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所,並曾任系主任、所長;現為該系名譽教授。著有專書《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1976)、《民國初期的復辟派》(1985)、《民國時期的寧夏省(1929-1949)》(1988)、《中國現代史書籍論文資料舉要》(編著,共4冊;1999-2005)、《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2002)、《僕僕風塵—戰後蔣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2018)、《周非將軍與民國海軍》(與周先俐合著,2020)等,及研究論文三十餘篇。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參加一場1111人力銀行的直播,要和臺大歷史系的就讀學生對談,希望對要準備學測文史哲學群面試的孩子有幫助,現在讀這個學群,真的要一點信念和勇氣。
image


直播時間 2/1 (一) 12:20~13:00 準時開課

文史哲學群】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皮國立教授

讀歷史有用嗎? 學哲學能幹嘛? 文史哲學群都在教些什麼? 此學群包含中文、台文、歷史、哲學、國語文教育等學類, 透過大量閱讀強化你的"思辨力"。 未來出路有哪些讓皮國立教授親自解密! 想考進文史哲學群看過來,台灣大學歷史系學生現身說法, 公開讀書秘訣考試重點,以及備審資料如何準備!

1111落點分析教戰守策直播節目,分析18學群特色, 你想問的想知道的,都在直播現場1次解密!

image

直播請上線 [1111人力銀行] 粉專搶先按讚!不錯過 >>www.1111.com.tw/147394/

2/1 學測考生必看~面試不卡關,專家秘訣不藏私 |落點分析教戰守策- - 1111社群討論區 - 工作、職場、專業技能分享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語所講論會】
 
 
未提供相片說明。
 
主講人:林富士 先生(本所特聘研究員)
講 題:神乎其技:近代中國「新媒體」中的「祝由科」形象之一
時 間:2021年2月1日(週一)上午10:00
地 點:史語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IHP Lecture Series】
Topic:Amazing Skill: One of the "Zhuyou" Images in the "New Media" of Modern China
Speaker:Fu-shih Lin (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Professor, IHP, Academia Sinica)
Time:Monday February 1st, 10:00 a.m.
Location:5F Conference Room,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 Philology, IHP, Academia Sinica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一次聘兩位喔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甄聘教師公告
2021.01.26
一、專任或專案助理教授(含)以上教師二名。
二、申請資格:
(一)具歷史學或相關學科博士學位者。
(二)任職國內外各大學或學術研究機構,具助理教授(含)以上資格者。
(三)應徵者除獲有博士學位之初任教師外,應具有下列條件之ㄧ:
1.三年內有正式出版之專書,並檢附審查意見及通過出版之相關證明。
2.最近三年至少發表一篇SCI、SSCI、TSSCI、EI、A&HCI、民國一百零五年
新制THCI(原THCI Core)或SCOPUS 等索引收錄之學術性期刊論文,且為
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
3.最近三年至少主持ㄧ個科技部研究計畫。
4.傑出專業實務表現,或協助單位執行教學卓越、高教深耕、教學實踐、USR…
等各類計畫,並請檢附相關證明。
三、研究專長:歷史學相關專長。
四、任教專長:歷史領域相關課程。
五、起聘日期:110 年8 月1 日起(起聘一年內,由系教評會進行評鑑,未獲通過者,
不予續聘。)
六、應聘資料:
(一)必備資料:
1.人事資料表:請至本系網站或東海大學人事室網站表格下載區下載「東海大
學教職員人事資料表」。
2.個人履歷
3.最高學位證書影本 (國外學歷證件需經我國駐外單位驗證,並附中文譯本)
4.碩、博士學位成績單
5.推薦信二封(推薦信請推薦人逕寄本系王政文主任收)
6.擬開課程綱要(至少三門課程)
7.研究旨趣與教學理念之說明
8.著作目錄
9.博士論文、五年內代表著作及參考著作(請分別標記)
10.未來研究計畫
(二)參考資料:
1.經歷證件影本
2.教師證書影本(無者免附)
七、申請時間:自即日起至110 年3 月26 日止(以郵戳為憑)。通過初審者,本系將安
排演講及面談,日期與時間另行通知。
八、郵寄:應徵人請至本系網站下載「東海大學歷史學系新聘教師應徵資料檢核表」,
檢核後連同應徵資料直接寄至:40704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四段1727 號,
東海大學人事室收(請加註:應徵歷史學系教師)。
九、應徵人所寄應徵資料若須寄還,請附填妥地址、姓名之適當信封及郵資以便寄回,
未附者恕不退還。
十、東海大學歷史學系,聯絡人:賴淙誠先生。電話:04-23590121 ext31305。
E-mail:history@thu.edu.tw 本系網址:http://history.thu.edu.tw/zh-tw/

發佈日期:2021-01-28 00:00:00

引自http://history.thu.edu.tw/zh-tw/news/detail.php?id=44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魔.失序:那些沒有男人的宋代女性】
  

多種宋代的文字作品──醫學文本、宗教專著、小說以及軼聞錄──都描述了「特殊」的婦女,她們的身體不屬於男人。這些女性拒絕婚姻,被認為無法結婚,或者結婚但拒絕丈夫的性行為,從而脫離與男性相連結的社會架構。當菁英階級男性作家試著理解這些男性無法獲得的女性時,便不得不去細思將女性身體與生活的目的,與妻子、母親的身份切割開來。引發了關於正常、慾望、性別、認同等更令人不安的問題。
  

Hsiao-wen Cheng(🇺🇸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副教授)在《神.魔.失序:那些沒有男人的宋代女性》(Divine, Demonic, and Disordered: Women without Men in Song Dynasty China)中思索「無男女性」的論述,許多被描述得到「迷魂症」或「與鬼交媾」的女性──有著特殊的症狀與行為。Cheng對傳統的性別二分法提出質疑,並將女性從生育、家庭的角色中抽離。她創新的研究提供中國史學者,以及對婦女、性別、性、醫學、宗教領域感興趣的讀者賦予新的視野,即使是 #父權 主流的時代,婦女的行為與生活也有非固定的意義。
  

#宋史  #性別研究  #中國中古史
#華盛頓大學出版社 #2021年1月出版
  

🟠ISBN:978-0295748320
  
引自漢學硏究facebook專頁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目前寫教科書寫到醫療史和科技史,寫到生病了,您就知道這主題有多難寫了,簡單說,相關參考資料和課程都少,要高中老師帶領學生探究,真的不容易啦。

 

新北市高中歷史科課發中心110年3~4月份舉辦高中歷史科新課綱教師備課增能研習與工作坊

 

新北市高中歷史科課發中心110年3~4月份舉辦高中歷史科新課綱教師備課增能研習與工作坊,說明如下:
  一、依據本中心109學年度研習實施計畫,邀請教授、專家舉辦研習。
  二、研習相關資訊:
      (一)歡迎老師報名參加。
      (二)依據新北市政府教育局108年9月5日新北府教中字第1081667705號函辦理。
  三、110年3~4月各場次研習資訊:
      場次(一):東亞中國史增能研習(一)
      時    間:110.3.10(週三)上午8~10時
      地    點:板橋高中會議室   
      講    師:輔仁大學歷史系林桶法教授
      研習主題:解構課綱中--中國與東亞
      研習代碼:3012371
      場次(二):臺灣史單元增能工作坊(一)
      時    間:110.3.10(週三)上午10~12時
      地    點:板橋高中會議室   
      講    師: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陳鴻圖教授
      研習主題:新課綱臺灣史教學素材與工具書
      研習代碼:3012374
      場次(三):加深加廣選修單元增能研習(一)
      時    間:110.4.7(週三)上午8~10時
      地    點:板橋高中會議室   
      講    師:日本山口大學東亞研究博士張雅晴
      研習主題:乘著歷史想像的翅膀看藝術史
      研習代碼:3012375
      場次(四):加深加廣選修單元增能研習(二)
      時    間:110.4.7(週三)上午10~12時
      地    點:板橋高中會議室   
      講    師: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皮國立副教授
      研習主題:在臺灣講授科技與醫療史的困境與策略
      研習代碼:3012378
  四、報名方式:請自行到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報名,研習時數與各場次報名人數,請參見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
  五、報名者請遵守相關防疫規定,若因故導致研習改期或取消,將盡速在新北市高中課程發展中心NTPC網站、新北市高中歷史科課發中心FB等處公告,並電郵通知已報名的夥伴。
  六、板橋高中校地停車空間有限,恕難開放與會者停車。
  七、相關資訊請洽中心執行秘書張肇祥或傅麗鳳小姐,電話: 
      (02)29602500#60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前讀歷史所博士班時,固定一、二個禮拜都會到處搜書,東看西看,往往可發現新的硏究課題。現在都靠網路購書,缺乏搜書的樂趣,只能偶爾趁有上來台北的空檔看看。現在簡體書變好貴以前1000塊可以買一大袋書現在2到3本吧,代表大陸書市還是有熱度,成長也反映在書價上漲上,而且大陸硏究機構、圖書館和科硏經費,皆用於大量買書上,所以書市發展還有正向力量,這對文史科系的學生就業,還是有助益的。(圖為羅斯福路,台大附近的山外,不知它還能撐多久?附近的問津堂、秋水堂等都倒光了山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在公館二樓餐廳,由蔣竹山教授宴請李孝悌老師,在座還有中央中文卓清芬老師、明清研究中心王學玲主任、歷史硏究所皮國立和臺師大東亞系的鄭怡庭,我點了個低卡胡麻雞沙拉,真不錯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來近代中國醫療衛生史研究回顧

(周曉傑,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近代中國醫療衛生史研究發端於醫學界,上世紀末逐漸受到中國史學界重視,並在近十年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史、新文化史、微觀史學、生命史、物質文化史、全球史等新興史學思潮與流派的影響,出現了許多具有社會史、新文化史、生命史等研究取向的成果。本文特選取學界相關代表性的研究論著進行回顧。

醫療衛生的現代性及其反思

從現代化視角出發分析近代中國醫療衛生制度的構建仍是醫學史研究的主流範式。杜麗紅著作《制度與日常生活:近代北京的公共衛生》從現代國家建立的角度研究近代北京的公共衛生,論述近代北京由清末新政時期附屬于員警制度的日式衛生體系、到1920年代蘭安生所主持的美式公共衛生模式、至南京政府時期融合二者形成的員警衛生與公共服務相結合的衛生制度;同時考察國家與社會互動對制度形成的影響,從環境衛生管理、食物衛生管理、飲水衛生等具體問題入手,剖析現代知識演變、民眾日常生活與衛生制度、國家權力的互動。嚴娜《以“衛生”之名的擴張——上海公共租界近代衛生體系的形成》詳細考訂上海公共租界衛生機構從無到有的歷史過程,指出租界當局以“衛生”這一在近代具有絕對正義性的概念為名,借助頒佈衛生法規、控制自來水公司、接管醫院與社會衛生教育等手段,溫和巧妙地完成了工部局在上海衛生行政權力的擴張。高晞《衛生之道與衛生政治化—20世紀中國西醫體系的確立與演變(19001949)》以官方視角考察近代中國制定國家醫療衛生政策的過程,甲午戰後中國醫學領域的主要學習途徑由歐美變為日本,創立了日式衛生管理體制,同時兼具中國“衛生政治化”特徵;北伐後,各學派競相提出衛生管理的建議,伍連德推崇美式衛生管理模式,胡定安則主張先英美法德各國經驗、構建中國模式;南京政府最終借鑒歐美諸國創建多元化中國衛生行政體制,但醫學教育體制較為混亂,三大學派學術紛爭背後則是政治權力之爭。

同時,近年來學界也越發注重對醫療衛生話語中的現代性與殖民醫學進行重新審思,分析醫療衛生現代化進程中的複雜面相。余新忠《複雜性與現代性:晚清檢疫機制引建中的社會反映》對檢疫這一“現代”衛生防疫制度及其近代化歷程進行省思,通過呈現晚清接受衛生檢疫制度過程中的社會各界的不同反應,分析檢疫制度與手段背後的複雜利益與權力關係,認為衛生檢疫制度的引檢在維護晚清主權完整、文明進步之外,也存在以文明與衛生的名義漠視、剝奪民眾權利的一面。胡成著作《醫療、衛生與世界之中國(18201937)》用專題研究的方式,分析中國地方社會、醫療傳教士、華人病家與醫藥、來華西醫、華人不潔觀念、烈性傳染病、戰地救護、殖民醫學、檢疫制度、上海南京的廢娼運動等一系列案例,以日常生活史的視角探究底層國人在現代國家建立、科學文明話語霸權確立的過程中的角色,講述普通民眾在面對身體的國家化。近代化的過程中對自身生命權力、生命尊嚴的捍衛。

傳染病與近代防疫體制

傳染病是近代中國疾病史研究的重點,近代防疫檢疫體制研究也因此頗受學者青睞。同時,這些研究也因近代傳染病的全球傳播屬性而與全球史視野與方法有某種天然的契合。曹樹基《戰後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運用翔實考證與流行病學調查,認為是鼠間鼠疫流行並傳播至人間鼠疫流行,而這種疏漏似乎與當時盟軍方面觀點有某種因果關係。餘新忠著作《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以疫病應對觀念為中心考察清代衛生觀念、衛生防疫機制,選取城市水環境、糞穢處理、清潔觀念、檢疫制度等問題,在歷史演進理論的整體視域下考察近代衛生觀念、防疫機制的轉型。餘新忠的論文《真實與建構:20世紀中國的疫病與公共衛生鳥瞰》則圍繞疫病尤其急性傳染病與公共衛生的關係,選取防疫體制、鼠疫、天花、疫苗、清潔觀念等要素,分析公共衛生維繫社會穩定、表達統治合法性的作用,認為除科學之外,它還蘊含著社會、政治、文化因素的建構。杜麗紅《海港檢疫全球化對華影響之研究——以1894年香港鼠疫為例》在海港檢疫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考察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期間上海、香港、廣州三地的應對方式,認為當時中國並未真正接受西方防疫和衛生治理方式。飯島涉著、餘新忠等譯的《鼠疫與近代中國:衛生的制度化和社會變遷》從鼠疫、瘧疾、霍亂等對近代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疫病入手,分析疫病的國際流行與中國近代衛生行政引入與衛生制度化的複雜關係,並將其納入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現代國家建設和全球衛生防疫體系發展的脈絡,探究中國衛生制度近代化和社會變遷中的各種內外因素。

生命史:身體、健康與性別

許多學者從生命史出發關照近代醫療衛生研究,學者們的目光更多聚焦於日常生活中的身體經驗、空間中的身體意義、女性的身體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進入學者視野。余新忠《晚清衛生行政與近代身體的形成》借鑒福柯、克裡斯·希林等人的身體與社會理論,從衛生防疫的角度論證近代中國民眾在擺脫傳統社會人身依附後,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烈性傳染病的挑戰等內外交困的歷史危局下接受近代科學、衛生、文明等話語,在追求現代化、文明國家的進程中,自覺地接受了國家各職能部門、相關法律的約束與規訓,完成了這一不得不為的身體近代化過程。王瑤華等人《身體規訓與社會秩序——近代中國公共衛生和身體“革命”視野下的口腔和牙齒》分析牙科知識在近代中國的特殊國情和身體隱喻下,以公共衛生名義對民眾身體、空間時間安排的滲透與監控。皮國立的《從鎮靜到補養的救贖:民國時期新醫藥對縱欲致病的醫療史》則以縱欲疾病為切入點,利用民國醫藥廣告等材料,分析民國時期在開放的社會文化、中西匯通的醫學觀念、近代新式身體觀的綜合作用下出現的與舊式中醫補劑不同的補養方式、藥品科技和新式滋補文化,呈現出民國時期人們面對縱欲疾病時頗具時代風貌的身體經驗與衛生觀。王鳳展、餘新忠《牛奶的近代性:以營養和衛生為中心的思考》分析牛奶消費與近代衛生觀念的關係,指出隨著近代營養學的傳入,傳統中醫的滋補觀念、西方營養學知識、強國保種的宣傳、近代時局的變化等,共同促成了牛奶的工業化生產,牛奶一躍成為衛生而營養的標誌、建身強國的現代因數,被賦予了強烈的政治意味。

也有學者從女性身體與性別角色方面研究近代醫療衛生。姚霏、鞠茹《醫療內外的社會性別——近代中國子宮癌的認知、發病與診療研究》認為近代西方醫學傳播、婦女問題的興起使得中國女性高發的子宮癌逐漸受到社會各界關注,並與近代女權思想交織,但中國傳統性別觀下的女性身體觀與女弱男強的醫學話語互相融合,將子宮癌汙名化;此外,中西醫療文化的差異、中國傳統性別觀念中對女性生殖價值的強調,也影響了近代女性對子宮癌診療手段的觀感與選擇。趙婧《醫學、職業與性別——近代女子習醫論再探》研究女醫這一新興職業群體,從西學東漸、婦女解放、性別與疾病建構等視角出發,分析女權主義觀念與女子習醫論的聯結,將國族、女權等話語與女醫實踐聯繫起來,強化女子習醫中家庭與職業的雙重意涵,強調女醫性別與醫療領域的限定,使得女醫執業範圍逐漸窄化,在婦女解放的背景下反而強化了男女有別的傳統性別規範。

疾病、醫藥與社會

受新文化史影響,醫史學者愈發傾向採用物質文化史、消費文化史、環境史等多維視角思考近代疾病、醫藥觀念等問題。蔣竹山著作《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醫療社會史、物質文化史、環境史、全球史等多維視角出發,利用明實錄、清實錄、清宮奏銷檔、醫書醫案等史料,認為清初人參專賣制度、清中期江南溫病學派的發展等,塑造了清朝獨特的人參文化與醫療消費觀念,借助與日本、朝鮮等國的國際貿易流通網路形成了特殊的東亞人參貿易與消費文化,更從全球視野出發反思這一“人參帝國”中的醫療文化、藥物流通、疾病譜系與環境史。梁其姿著作《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選取麻風這種在中外曾被長期汙名化的疾病,進行從帝制時代到近現代中國的長時段考察,分析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醫學話語、宗教傳統、社會倫理、政府政策等對麻風病體的解釋與處置,又將近代中國麻風病史納入19世紀殖民主義、種族觀念與中國努力進入國際社會的全球視野中,認為在這一語境下中國的麻風病被與民族主義情緒、現代化國家建設、中國重回文明國家序列的努力扯上千絲萬縷的聯繫,深刻地影響了1920世紀國人公共衛生運動。沈宇斌《近代中國的疾病、身體與成藥消費文化:以五洲大藥房“人造自來血”為中心的考察》則對“人造自來血”的消費文化進行分析,考察了近代民眾的疾病感受與身體體驗是如何被塑造的。

醫患關係與醫生群體

近代醫患關係研究是史學關照現實的重要領域。馬金生著作《發現醫病糾紛:民國醫訟凸顯的社會文化史研究》運用民國醫訟案件材料、新聞報導、小說文集等,以長時段視角分析明清社會醫患關係,並從多維視角探究轉型時期的民國醫病糾紛與社會文化,分析醫生、病患、媒體、社會大眾在醫患糾紛、醫政管理中的角色與互動,探究民國醫事糾紛高發的政治、社會等多層原因,力圖為當今愈演愈烈的醫病矛盾提供鏡鑒。龍偉的著作《民國醫事糾紛研究(19271949)》則更集中關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醫事糾紛,全面分析歸納了民國160餘見醫事糾紛案件,並對其糾紛內容、不同類型、性質特點進行歸類,分析國家衛生體制發展過程中不同社會群體對醫患關係、醫事糾紛的影響。

同時,學界也出現了一些醫療衛生相關群體的研究,如衛生行政人員、西醫、護士、產婆、娼妓等。鄭言《中醫學體制的近代轉型研究——基於醫學與國家關係的分析》從中醫群體與國家建設的關係入手,探討近代中醫從個體到群體的社團化、從自由職業群體到規範行醫資質的中醫職業化、從師徒制到學校制的教育體制化、從家庭到醫院集中診療的空間轉化四個方面,呈現近代中醫學體制近代轉型的雙動力機制。

醫學知識、技術的建構與傳播

醫學知識與技術的建構傳播一直是醫療社會史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則有轉向通過文本分析、細節考察等重構當時的歷史情境,從多維視角思考近代醫學知識技術的歷史的趨勢。皮國立著作《“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從“重層醫史”的視角出發,分析中醫熱病學和西醫細菌學對傳染病病因的觀念,剖析傳統中醫經典醫書對傷寒、溫病的認知,認為民國中醫在西方醫學特別是細菌學的衝擊下,對外將西方細菌理論進行吸收、排拒與匯通,對內將傷寒學與溫病學融合,彙聚成了今日外感熱病學的基本內涵。其另一新作《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則在近代中西醫之爭的大背景中,抓取中醫應對細菌學這一方面,闡釋了中醫在國家衛生政策向近代醫學全面靠攏、中醫傳統藥物理念受到細菌學劇烈衝擊的情況下,如何運用其自身的外感熱病知識體系,展示傳統中醫文獻和疾病觀念在日常生活養生中的作用,並關照中西疾病觀的對話,使近代中醫在西醫衝擊下實現對自身體系的認識、變革與創新。張樹劍《針刺消毒史:近代以來的曲折遭遇與社會反應》回顧晚清以來中醫針刺消毒觀念與技術的曲折歷史,認為細菌學說的傳入、政府法規的引導、商業廣告的宣傳、中醫學校對消毒方法的引入等,共同促成針灸醫生逐漸接受細菌致病觀念與針刺消毒規範。

基督教醫療事業在近代中國醫療衛生史研究中佔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李傳斌的《條約特權制度下的醫療事業: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研究(18351937)》一書詳細講述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從艱難初創、黃金時期到去宗教化、本土化轉變的百年歷史。胡成《何以心系中國——基督教醫療傳教士與地方社會(19351911)》修正以往研究中片面強調中國社會與傳教士互相對立、普通民眾頑固保守、西方近代醫學高歌猛進的不足之處,描繪了一個中外雙向互動的近代醫學傳播模式。

醫學組織與全球醫療衛生事業

近十年的醫學組織研究大多具有全球史視野的關照。陶飛亞、王皓《近代醫學共同體的嬗變:從博醫會到中華醫學會》分析近代中國醫學體系轉型中醫學共同體的重要地位,認為西方醫學傳教士為主的博醫會雖有時序上的領先優勢,但因其宗教性限制和對會員身份等要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發展,反而催生了一批同類組織,其中以中國西醫為主的中華醫學會一方面同博醫會密切合作。另一方面借助高漲的民族主義浪潮和醫學本土化進程,與博醫會合並成為一個新的國際性組織,並與國民政府衛生部門密切合作,實現了近代中國醫學話語與權勢從西到中的過渡。李璐、張大慶《蘭安生的貢獻:中國公共衛生經驗在印度的移植》認為蘭安生將其在中國的經驗移植到他在全印衛生與公共健康研究所、健康調查與發展委員會的工作中,參考定縣模式建立衛生示範區和三級衛生網,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崔軍鋒《中國博醫會與近代東亞西醫學一體化發展(18861932)——基於<博醫會報>相關報導的分析》則試圖跳出民族國家視角的研究範式,將中國博醫會納入東亞整體史的視角,分析博醫會與東亞乃至西方醫學界在人員構成、醫療組織、醫學研究、疫病防治、醫學教育等方面的協同合作與一體化趨勢,從更宏觀眼光審視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

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專題分類並不能完全精准地將近十年來學界關於醫療衛生史研究進行概括分類,大多研究都具有跨學科多維度的研究視野和理念。通觀近十年來醫療衛生史研究,其研究方向從制度、社會逐漸轉向文化、生命,疾病體驗、身體經驗、醫療行為的文化意涵等以往少有關注的歷史面相成為研究熱點,並開始嘗試跳出民族國家視域、運用全球史這一史學研究新取向。

 

發佈時間:2020-03-27 09:15:34 來源:團結報

十年來近代中國醫療衛生史研究回顧_團結網 (tuanjiewang.cn)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