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演講:從世界軍事發展史看中國抗日戰爭

日期:2022/01/17 (週一)
時間:10:00~12:00
地點:近史所檔案館第二會議室
主講人:滕昕雲研究員(中華戰略前瞻協會)
主辦單位:胡適研究群、蔣介石研究群

摘要:
中華民國八年對日抗戰,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中的重要部分。長久以來,在西方的二次大戰戰史中,對中國戰場的描述往往過於簡略。這點長期受到華人世界的近代史研究者的批評,認為西方人秉持著本位主義,往往刻意忽略中國在二次大戰中的地位及其對同盟國的貢獻。固然由於語言上的隔閡,造成西方學者長期未能關注中國抗戰的史料,然而撇開西方學者自覺或不自覺的本位主義,這個現象同樣也有客觀因素條件上的成因。本專題即是以當代世界軍事戰略發展的主幹為架構,來檢視八年抗戰在二次大戰中的位置及價值,期望能在如是的探索中,找出八年抗戰史的獨特性,進而釐清一個華人世界最期望得到的答案:究竟中國抗戰是否對二次大戰盟國的勝利有具體的貢獻。


引自:https://mhchiangkaishek.wordpress.com/2022/01/08/%e5%ad%b8%e8%a1%93%e6%bc%94%e8%ac%9b%ef%bc%9a%e5%be%9e%e4%b8%96%e7%95%8c%e8%bb%8d%e4%ba%8b%e7%99%bc%e5%b1%95%e5%8f%b2%e7%9c%8b%e4%b8%ad%e5%9c%8b%e6%8a%97%e6%97%a5%e6%88%b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眾史學期末成果展開幕成功,看到同學們玩得這麼High,我就開心了。這學期帶兩班公眾史學(大眾史學),白天班的同學有三組選擇策展,碩專班的同學則有各種小說創作、桌遊、口述歷史、公共政策歷史分析的題目,相信大家都收穫不少。底下的照片是同學們策展的過程與開幕狀況,每天同學都來這邊顧攤位兼打歷史電玩,真的很有趣,吵吵鬧鬧的,真的很不像歷史系所的學生,哈哈。這個展覽證實了大眾史學的理論和知識是沒有吸引力的,物件和公眾的強烈互動性與參與感,才是策展最重要的部分。

    大家都來打歷史電動,連路過的小朋友、打掃阿姨都被吸引來打電動,實在是太歡樂了。還有美國海軍鋼盔可以戴,好多特殊錢幣可以看,辛苦各位同學了。

    對了,我最感到驕傲的,除了學生的創意與認真外,事實上我們不是整個學期都在搞策展這件事而已,我們絕對不能只流於形式主義,只有光鮮亮麗的展覽而已。整個學期,同學們輪流報告、討論,老師補充心得與看法,其實只要同學有投入,不到半年內僅一個課程就看了十幾本書和十幾篇文章,理論的灌輸是不會缺少的。感謝同學們熱情的參與,老師為了準備這堂課,每個禮拜也都在讀書,很多東西是我過去沒有讀過或讀完的,透過這堂課,我還紮紮實實讀了不少書,這是做老師的滿足,也是做老師最大的心靈饗宴和收穫。寥寥數語、紀念我們這堂課圓滿成功。

以下是我們課程所閱讀的書目與主題,礙於週次,無法面面俱到,但可提供參考就是。

 

大眾(公眾)史學的理論與實作

                                                                                                                                                                                                                                                                                           授課教師:皮國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為必讀

第一週    導論/概述

1.課程介紹。

2.大眾史學的意義與發展。
3.大眾的期末論文與報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週    大眾史學的理論與發展

*陳新,〈「公眾史學」的理論基礎與學科框架〉,《學術月刊》第2期(2012),頁117-123。
*王希,〈誰擁有歷史—美國公共史學的起源、發展與挑戰〉,《歷史研究》3期(2010),頁34-47。
周樑楷編,《人人都是史家:大眾史學論集》第一冊,臺中:采玉出版社,2004。
皮國立,《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臺北:遠足,2020。
姜萌,《公共史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頁1-69。
錢茂偉,《中國公眾史學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李娜 ,《公眾史學研究入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討論期末想從事的史學實作為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週    口述歷史及其應用

老師用PPT講述

許雪姬主編 ,《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中研院台史所,2010。

林德政,《口述歷史採訪的理論與實踐:新舊臺灣人的滄桑史》,臺北:五南,2018。

李向玉主編,《眾聲平等:華人社會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澳門:澳門理工學院,20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週   學術與社會關懷:臺灣公眾史學之面向

*康豹,陳熙遠,《研下知疫:COVID-19的人文社會省思》(臺北:中央研究院出版中心,2021),頁1-11;72-125。

*《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第八期,張隆志主編,「大眾史學專題」,台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頁83-133。

*歷史學柑仔店作者群,《歷史學柑仔店1》,臺北:左岸文化,2020,「1.歷史與社會」部分。

劉紹華,《疫病與社會的十個關鍵詞》(臺北:春山出版,20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週   地方知識的書寫與再生產

*鄭政誠,〈戰後桃園縣各鄉鎮市志編纂的特色與侷限〉,《經緯桃園:2018桃園學》,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9,頁37-68。

*許雪姬,〈臺灣學.地方學.桃園學〉,《桃園文獻》2期(2016),頁9-24。

《大園鄉志》

《續修大園鄉志》

 洪健榮,《清代臺灣方志的知識學研究》,臺北:五南,2020。

許雪姬,《臺灣地方志研究(1999-2020)》,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週   地方知識的書寫與再生產

製作一本以地方為導向的公眾史學讀本(老師講述,想寫地方史的可以提一本,設想一本公眾地方知識的歷史內容)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社團法人桃園縣原台灣美國無線公司員工關懷協會,《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臺北:行人文化,2015)。

鄭文燦,《流與變—打開故事的老街溪》三冊(桃園: 桃園市政府水務局,20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週   歷史漫畫與漫畫歷史

*鄭問,《刺客列傳》(臺北:大辣 ,2017)。
*鄭問,《始皇》(臺北:大辣 ,2012)。

*洪德麟,《台灣漫畫40年初探》(臺北:時報出版社,1994)。

*邱若龍,《漫畫‧巴萊:台灣第一部霧社事件歷史漫畫》,(臺北:遠流,2011)。
鄭問,《東周英雄傳》(臺北:大辣 ,2012)。
鄭問,《萬歲》(臺北:大辣 ,2014)。

洪德麟,《台灣漫畫閱覽》(臺北:玉山社,2003)。

洪德麟,《傑出漫畫家/亞洲篇》(臺北:雄師美術,2000)。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週   教科書與公眾記憶

*108課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社會科領綱

*張隆志,〈戰爭記憶、認同政治與公共歷史:從當代東亞歷史教科書問題談起〉,《國史研究通訊》10期(2016),113-122。

陳建守、韓承樺、張育甄、萬雅筑,《歷史學的探究與實作操作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21)。

林慈淑,〈證據概念──從高中歷史課綱到教學問題探析〉,《臺大歷史學報》58期(2016.12),頁249-28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週   國史館、檔案局與史政機構參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週   影視史學

*周樑楷 ,〈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頁445-470。

*羅志平,〈影視史學用於歷史通識教育之思考〉,《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 2卷2期 (2013) ,頁1-25。

蔣竹山,《This Way 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臺北:蔚藍文化出版社,2016。

葉龍彥,《圖解台灣電影史(1895-2017年)》,臺北:晨星,2017。

 顏新珠,《打開新港人的相簿》,臺北:遠流,1995。

陳秋瑾,《尋找臺灣圖像:老照片的故事》,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週  紀錄片、史實與故事

*《大園基地空軍群英-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口述訪談》,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20年。

郭冠麟,《高空的勇者:黑貓中隊口述歷史》(臺北:國防部,20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週(彈性週)  

邀請楊善堯博士演講:研究生應該知道的大眾史學

邀請彭啟原導演演講:歷史紀錄片的製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週   普及化書寫:從「史普」到「科普」

*蔣竹山,〈長時段的回歸與公眾歷史:近來臺灣出版市場的「全球史熱」〉《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6卷3期 (2018),頁271-303。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

 梁秋虹、許宏彬、張曉旻、陳姃湲,《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台灣邊緣史讀本》,臺北:玉山社,2012。

蔡承豪、李進億、陳慧先、莊勝全,《小的台灣史》,臺北:玉山社,20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週   遊戲歷史與歷史遊戲

 *陳介宇、陳芝婷,《臺灣老桌遊》,臺北:聯經,2021。 

 *(日)前田尋之,《家用遊戲機簡史》,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大瀧令嗣,陳彥夫、王姵嵐,《電子遊戲產業概論》,臺北:翰蘆,2014。

 Johnny I. Wilson, Rusel Demaria,《圖解電子遊戲史》,臺北:PCGamer,20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五週   戰爭的公眾記憶

(擇一即可)

*蘇碩斌主編,《終戰那一天》,臺北:衛城,2019。

*埃德加‧波特(Edgar A. Porter)、冉瑩(Ran Ying Porter),《被遺忘的人群:神風特攻隊員、助產士、學生、教師,日本平民的二戰歷史記憶》,臺北:臺灣商務,2021。

*陳力航,《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臺北:前衛 ,2021。

洪致文,《不沉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臺北:洪致文,20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六週   地方眷村與歷史

黃秀端,《眷村裡的女人》,臺北:五南,2020。

張世瑛,《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2。

李廣均,《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9。

老師PPT講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七週     安排謝仕淵教授演講博物館歷史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八週     成果發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書目(略)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如書中所言,如果說鄧小平是打造現代中國的人,那它憑藉的根基就是周恩來所設計出的藍圖。作者認為,習慣性批評毛澤東為萬惡根源的西方史觀,忽略了20世紀共產黨人的集體領導形式所可能發揮的作用。政治行動者是可以在為善和為惡間選擇的,人們應該依據他們的作為,他們對於那些作為的想法和他所處的時代來評斷,用比較客觀的方式,來認識毛時代的中國。是的,這本書《周恩來:毛澤東背後的力量》恰好是以周恩來在毛背後穩定的力量,來論述毛時代中國的運作。就算我們給毛澤東滿滿的負評,中國依舊挺過那個時代,沒有垮臺,這與周恩來一生小心謹慎、發揮各方協調的政治能力有關,換句話說,從毛與周的作為來看共和國發展史,風景絕對迥異,而現在正值得我們來思考這個面向。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曼娟這段感悟好極了,頗能印證我在《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說的,文人總難真誠合作。文史學界池塘就這麼小,還不好好合作,大餅都快被理工領域分光了,人文社會學科,真的要好好反省一下。另外,本文還點出大學教學現場的問題和灑脫的價值觀。

 

張曼娟:不生氣也不爭氣,我從大學出走了

在大學裡教書超過二十年,那一年,她卻毅然辭去教職。「系上的爭鬥或張或弛,從未休止,我既不屬於任何一個派系,不想捲入任何一場戰爭,就顯得更加孤立了。曾經我試著想做調停人,卻發覺兩派都有著英雄的悲壯感,都認為自己發動的是聖戰,指責對手時毫不留情,義憤填膺。生氣,只會令我們目盲,看不見自己的謬誤與偏差,是我從這些鬥爭與英雄身上學到的。」

鐘聲響起,期末考的最後一堂課,學生早就在教室裡嚴陣以待了,他們的資料從桌上堆疊到地板,因為我的考試都是開書考的,沒有標準答案,「所以才最難」,學生們這樣說。長久以來,我在大學中文系開設的多半是現代文學課程,有許多是可以直接運用在現實社會的生存競爭的,像是「旅行文學」或是「飲食文學」,也因此引起某些同事的質疑:「現代文學不就是白話文嗎?只要認識字的都能教吧?學生是為了投機取巧才選課的吧。」

為了不讓學生投機取巧,我的課程一點也不輕鬆。每次上課前,學生必須讀完幾篇文章或一本書,而後在本科設立的部落格上留言繳交作業,貼文時間與字數都有限制。考試時看見學生拖著行李箱入場,裡面裝著滿滿的應考資料,也不免捫心自問,這樣會不會太超過了?

然而,為了洗刷學生們的投機汙名,這樣的訓練是必須的。於是我便咬著牙,一屆又一屆的堅持下去了。

衝出池塘,游進大河

在大學裡教書超過二十年,從上個世紀到這個世紀,學生的型態必定有很大改變,起初幾年在教室裡看見學生求知若渴、閃閃發亮的眼神,對教學這件事有了更大的熱情。到了這幾年,玩手機的、打瞌睡的、姍姍來遲的,或是乾脆神隱的學生愈來愈多。每當我露出倦勤的神態,便有已畢業的學生或是年輕同事勸我:「老師,妳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當我看見別的課堂上,學生是從最後一排往前坐,坐滿後三排,與老師隔著海峽一樣的距離;而我的學生早早就來教室,為的是能搶到第一排座位,這樣才能與我互動,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好了。我的課都是選修,卻常常爆滿,沒有開不成的;為了減少上課人數,我故意把課排在上午一、二堂,卻也沒產生什麼嚇阻作用;我的課堂評鑑每一個科目都能拿高分,我知道這樣的情況已經很好了。

然而某些時刻,惆悵感還是洶洶來襲。

在「現代小說與習作」的課堂上,有個夜間部女學生交來的小說習作,一大段都是抄襲自張愛玲的小說,我告訴她,在文學創作中,抄襲乃是大忌,也是一種欺騙行為,女學生義正辭嚴的回覆:「抄襲不是妳說了算,我只是參考了一篇小說,並不知道那是張愛玲的,不用給我扣那麼大的帽子。」

「抄襲就是抄襲,不是參考。如果妳連抄襲和參考都分不清,那真的很嚴重,這不是創作問題,是品格問題。」講這段話的時候,我已經氣到發抖了,卻仍努力心平氣和。

多年後我學會不生氣,去理解每個學生說出的話,做出的行為,都有背後的形成原因。教學於我而言,漸漸進入行雲流水的境界。

然而,系上的爭鬥或張或弛,從未休止,我既不屬於任何一個派系,不想捲入任何一場戰爭,就顯得更加孤立了。曾經我試著想做調停人,卻發覺兩派都有著英雄的悲壯感,都認為自己發動的是聖戰,指責對手時毫不留情,義憤填膺。生氣,只會令我們目盲,看不見自己的謬誤與偏差,是我從這些鬥爭與英雄身上學到的。

年輕時人生第一志願就是進入大學教書,並不是貪圖大學教授的頭銜,而是以為在學術單位工作,應該是比較單純的。等到真的進入大學才發現,大學的資源是固定的,比方開課時數、選課人數、申請學術研究經費等等,就像小池塘裡擠滿大魚,怎能不碰撞激鬥?那些年我一直在做的事,就是衝出池塘,游進大河裡。「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的這句話,我算是身體力行了。

也就因為打定主意不捲入紛爭,也不生氣,才有時間和心力去資源豐沛的大河裡自在泅泳。

新的階段,新的出發

 

過了五十歲,人生進入新的階段,我認真思考辭去教職,離開大學。聽見的人都覺得可惜,「為什麼不繼續留在大學?多少人想進還進不來呢。」就是因為許多年輕的老師都進不來,我離開了就能騰出一個教席;當我離開大學之後,將會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陪伴照顧父母親,豈不是兩全其美?

最難的其實是要過父母這一關。自小我的成績就不好,是親戚朋友的孩子中,學習成就最低的。每次拿到考試成績,父母不是眉頭深鎖,就是無語問蒼天。沒想到我竟然逆勢上揚,出了書,念完博士,還進入大學教書,總算讓父母揚眉吐氣,洗盡前愁了。想不到剛過了五十歲,竟又突發奇想要離職。每當我一試探,二老便默然不語,話題戛然而止。但我並未死心,過了一年多的某一天,舊話重提。母親終於望著我,憂心忡忡的說:「我們不是不支持妳,可是,妳如果辭職,就連一個正當的工作也沒有了。」

我突然想到李安的父親曾經對李安說:「以你目前拍電影的狀況,應該是有機會拿奧斯卡獎的。等你拿到奧斯卡獎的那一天,可以去找個正當的工作嗎?」

我出書三十幾年;擔任電視和廣播主持多年;創立了「張曼娟小學堂」十幾年,而我的母親卻擔心我離開大學就沒有「正當工作」了。我沒有生氣,只是思考怎麼樣讓她放心。隔了兩天,我對她說:「媽媽請不要擔心,因為我是個『正當』的人,所以,不管我做什麼,都會是『正當的工作』。」一年之後,我終於離開了大學。

不想再爭一口氣

章回小說《金瓶梅》裡指出,人生最難勘破的四件事就是「酒、色、財、氣」。前三者因為具象,很容易理解,至於「氣」到底是什麼?是生氣?鬥氣?頤指氣使?

有沒有可能還包括了志氣與爭氣?從小我們便想著要有志氣,不可輕易服輸;想著要爭氣,不能讓別人看不起。這其實也是許多苦惱的根源,尤其是「爭一口氣」。

被要求爭一口氣的人,應該就是像我這種各方面表現都很平庸的孩子,我們的面前有一長串需要追趕的優越者,卯足了勁向前跑,卻依然落於人後,不但不能爭氣還總是漏氣,累積了許多挫折,無法建立自信心,看不見自己,只有前方的目標。

作家戴晨志曾經出版過一本勵志書《不生氣,要爭氣!》,當年真的激勵了許多人。人到中年,我倒是覺得,不僅不生氣,也不要再爭氣了。當我們的年紀愈來愈大,便會發現,身分、地位與頭銜,不過都是鏡花水月,花了很大力氣爭來的,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唯有不爭氣,才能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毋須與他人比較爭競,也不在意別人。

引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89683?utm_source=fb_cw&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fb_cw-social-daily-220105-508968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眾史學期末微策展,分別有老電玩、軍史物件展和老錢幣,下週二10:00開展,就在歷史所外面的空間和走廊,歡迎大家沒事走過來看看。
硏究生們都很認真,除基本的歷史物件、海報、詮釋看板外,還有做導覽手冊喔,非常正式,辛苦大家了!
 
以下貼出我幫手冊寫的序言,裡面也有我對公眾史學發展的一點反思

 

「曾經的記憶、交錯的軌跡—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中的電玩、軍事與錢幣」大眾史學課程期末微策展

序言

                                    

皮國立(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2021年上半年,接獲所長指示,開設大眾史學課程。當時心中尚感到一絲惶恐不安,原因是在國內傳統歷史學界的正規訓練中,從來沒有訓練我們這一塊知識,甚至學界普遍也看不起這一塊知識,常以「通俗」來冷眼評論,難用正規的「學問」來對待它。目前在國內各大學歷史相關科系中,該類課程多被放在大學部課程來操作,很少是被放在研究所課程內的,因研究所的課程更重視訓練寫論文的技術,大眾史學就彷彿像雞肋一般的存在。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是少數的例外,在研究所內開設大眾史學的研究課程,我在惶恐之外,卻又覺得這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在中文學界,Public History還會被翻成公眾史學或公共史學,指涉略有不同,此處乃以臺灣周樑楷教授最早提出的翻譯名詞為準。事實上,大眾史學一詞也有充滿臺灣味的一面,別的不多說,今年已正式成立的「臺灣大眾史學協會」,象徵大眾史學在國內學界已登堂入室成為一門學問,不少學校的老師都致力於這一塊的耕耘,想必未來會有更精彩的發展。在一場籌備會上,李宗信教授有感而發地指出:學界的老師們不應該只為了生產一己之著作而埋首書齋,而要去思考學生未來的發展。其實,在大學讀歷史系的學生,有九成以上都不會從事與研究相關的工作,這是驚人的數字,那麼,在歷史學系或研究所內授課的老師,怎麼還是只教一成不變的研究方法呢?此刻真的必須重新思索所謂研究與教學的務實意義了。所以,即使抱著惶恐的心,我仍一口答應,因為我可以在一己研究之外,幫助學生思考更多歷史的、在職涯發展上面的可能性。

    整個學期,我們師生透過共同研討,閱讀相關資料,從大眾史學的定義與研究,拓展到漫畫史、影視史學、電玩史、歷史紀錄片、田野調查、口述歷史、通俗寫作、常民歷史記憶等等主題。而除了研讀相關著作外,在博物館與策展方面,課程上著墨較為薄弱,而且一般大學文史老師如我,缺乏實務經驗,歷史學者的工作常常是「一人」埋首於書齋內,較少與他人合作,故常有紙上談兵之慨,怕也對學生沒有實質幫助。正是,在理論訓練之外,大眾史學還有一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歷史實作」的概念,這在國內的歷史研究所課程中更是少見,簡單說就是不以書寫學術論文來呈現學習成果,而改用策展或拍攝紀錄片、製作桌遊、歷史地圖,乃至非虛構寫作等模式來完成期末作業,該課程才能達到名實相符的意義。為此,我們在期末辦理了這樣一個微策展,主題是「曾經的記憶、交錯的軌跡—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中的電玩、軍事與錢幣」微策展,這三項看似不相關的事務與物件,其實都圍繞著二十世紀以來科技在日常生活中所發揮的三個代表影響事件,策展還必須考量物件的數量、性質和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不可能納入太多雜亂的訊息和橫生枝節的物件,我們也沒有多餘的經費去收購更多的物件,還需要考量展出空間等種種問題,所以還是以分類主題式的微型展覽為主。非常有意義的是,這個展覽幾乎都是學生利用課堂討論和課餘時間,完成撰寫展覽文案、設計背板、籌措展覽物件、編印手冊等等工作,因為他們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展,我為他們感到高興,因為這是學生透過集體實作來學習展示歷史知識的場域。這些展示的物件,看似不語而實際上卻眾聲喧嘩、熱鬧非凡。

    展覽的意義,不是單聽老師一人獨奏的殿堂,謝謝學生們本學期的陪伴,在與碩士班和碩專班同學的課堂討論中,彼此教學相長,這對我這樣一位訓練單一的學院派學者來說,絕對是一次全新的學習,並希望此時此刻的學生們,同樣也感受到從課程中獲益良多,並學得展示歷史知識的可能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此乃這門課程最大的創新與意義之所在。

 

                                             落筆於2021122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今天受邀韓國慶熙大學人文研究中心與全球文明交流研究中心邀請,來場線上演講,以下僅貼出頭尾的致詞。

                尊敬的各位韓國醫學史先進與專家們,大家好,我叫皮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在在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擔任副教授。謝謝大家的邀請,讓我能夠和韓國醫學史學界的朋友見面、交流,並分享我的研究,由衷的感謝大家與背後的邀請、工作人員,特別是俞蓮實教授,我和她在上海認識,我們有過很好的交流,我也希望未來能到韓國參訪、交流。這次演講的題目很有意義,因為傳統中醫和韓國古代的韓醫,有相當多的類似之處,許多理論可以互通,這是這次演講非常有意義的地方。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近代中國中西醫匯通歷史」,是綜合了我一本專書和幾篇文章的研究心得而成的,跨越的時代大概是從1850年至1960年,這100多年的時間是中醫受到西醫衝擊最大的時刻,從傳統中醫進化到現代中醫的歷程,是相當辛苦的。現在就為大家介紹,謝謝大家。由於我不會韓文,但大會很貼心地將我的演講稿翻譯成韓文,非常謝謝崔芝僖老師的協助,以方便大家閱讀,這一點我非常感謝她的翻譯,而那也將使我們的交流更加順暢,再次謝謝大家。...... 今天的演講即將告一段落,我非常開心與感謝,我知道韓國也有不少人關心傳統韓醫的發展,事實上,臺灣人對於韓醫的瞭解並不深,我認為應該可以加強交流,而近代東亞各地的傳統醫學命運,皆受到西醫的衝擊,這是我們擁有共同對話基礎之所在。研究醫學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它和現實生活與全球疫情、健康事務的關係密切,這使得研究醫學史有很強的現實感與公眾性,並不只有研讀古籍這件事而已,全球人類對於健康的追求是一致且古今相同的。這一點,研究醫學史的學者應該感到光榮與感動,因為他知道他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本次演講,主要是從匯通與論爭的角力之中,思索如何看待東亞傳統醫學的發展。在這100年左右的時間,西醫的理論與技術未嘗沒有正面刺激中醫學理的發展,而促使近代中醫們去思考、整理固有之學術,促使中醫不斷轉型。挑戰並不可怕,只要中醫之發展能有既定之步驟、系統,並預先規劃可行之戰略思考,則中醫之總體發展仍是樂觀的。學習西醫的知識與技術,如何內化成自己的體系,而不是入於他人體系,是很重要的,亦即要有自己獨立發展的特色。我認為,中醫之未來,必須在立法與行政體系上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先從自己國內做起,再拓展至世界各醫藥衛生組織之認可,必先從中醫之立法為根基,保障中醫藥發展之基本權利。只要能堅持一些中醫不能丟掉的傳統,在文獻和老中醫的經驗傳承、深化的基礎上,持續匯通西方醫學技術理論,開發各種新技術、藥品,這才是開放前進的態度,對中醫之進步必能產生正面之貢獻。以上,謝謝大家,並請大家多指教。

 

188702

NonamegggggNonameNNNNNonameQQQQNonameqqqqqqNonameHHHJJJNonameaaaaa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想念歷史學碩士班嗎?很多人當年是因為單純喜歡歷史想唸,沒想到遭到父母反對,而喪失了就讀機會。
現在有工作的你,何不考慮圓自己一個年輕時喜歡歷史、編織歷史的夢想呢?現在就來報名吧。

111學年度碩士在職專班網路登錄報名資料及繳交報名費時間:110121日上午9:001101215日下午3:30

國立中央大學招生資訊網-「碩士在職專班」招生管道 (ncu.edu.tw)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大臺史所碩論計畫發表合宿,開拔到東華大學,開審查會到晚上,太認真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師大歷史系學弟妹們的邀請!
引自:FB臺師大世界史討論會 NTNU World History Forum
 
 
【講座宣傳】
大家好,本學期首場講座終於要開始啦
本次講座由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皮國立主講
皮教授的研究領域集中於中國醫療文化史,醫療文化史並不只局限於內史—討論醫學理論之間的傳承關係,亦包括以外史的角度討論醫學理論如何與社會互相影響,其著作《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等皆將醫學史置於社會文化的脈絡下討論。
現今全球依舊籠罩在疫情之下,但這種全球性大瘟疫並非第一次,鼠疫、天花、霍亂、流感......奪去無數人們的性命。身處21世紀的我們,能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中學習到什麼呢?相信本次講座能帶給大家更多不同的思考
歡迎對醫學史、疾病史或相關領域感興趣的各方人士前來參與!
為防疫情所需,請有意參加者填寫下列表單:
https://docs.google.com/....../1GUnA7cR9EN7M2GIG8....../edit
 
講者:皮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副教授
時間:2021/12/2(四)15:30-17:20
地點:臺師大歷史系視聽教室 (文學院勤大樓四樓)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一朋友找我錄製有關《中醫抗菌史》的影片,要放在兩岸的平台上供大家觀看,我擬了個簡單的大綱,放在這留存一下吧。

 

題目:近代中西醫的細菌爭論與中醫抗菌史

一、鑑往知來的疫病史

二、改造不衛生的國人

三、近代中醫史的微生物與傳染病論述

四、中醫防疫理論與個人患病後的調養

五、結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1208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學術工作坊】

時 間:2021年12月8日(三)14:00~17:30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4會議室

14:00-15:00
講者:黃馨頤醫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
講題:COVID-19與實驗室檢驗

15:00-16:00
講者:曾凡慈博士(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講題:居家檢疫與傳染風險治理

16:20-17:30 與談與綜合討論
主持人:李尚仁博士(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與談人:陳嘉新博士(陽明交通大學科社所所長)

主辦單位: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因應防疫政策須控制現場人數,本場工作坊需事先報名,恕不接受現場報名。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fbnLxSUUWTqA71zK8
❈配合防疫敬請:1.全程配戴口罩,2.量測體溫,3.消毒手部,4.院外人士填寫健康紀錄表,5.梅花座。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園學系列講座,由鄭政誠、皮國立和藍博瀚貢獻,好像最後會放在網路上,呵呵

可能是 3 個人和大家站著的圖像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久沒看看我的《跟史家一起創作》了,今天上博客來看看,意外發現最近有評價,貼在下面。雖然這位讀者過譽了,但還是很感謝他,讓我很開心,感覺書沒有白寫。

NonameFF
NonameA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都在處理空軍桃園基地的調研,這當然是航空城文史記錄的一環,推薦大家看一個記錄片,鐵翼榮光:

✈《鐵翼榮光》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主題影片✨ - YouTub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歡迎報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
只要喜歡歷史就好阿。
今年已有學生要寫臺灣電影史融入歷史桌遊的主題,還有學生要寫歷史小說、GIS研究和臺灣電動玩具史。更有一位學生找我做陽痿的身體史,這實在是太有趣了(其實我也很想寫)。本所還有從創所以來就相當紮實的臺灣史研究傳統,更有地方學研究中心,研究觸角可謂相當多元。
這是一所學風自由,可以讓你追求理想、讀你所愛、寫你所愛的研究所。

244458785_294406759163087_4125840086289254370_n
碩士班甄試
網路報名:110年10月05日上午9:00至10月12日下午3:30止
口試應考資訊:110年10月25日(星期一)公告本所網頁
口試日期: 110年11月1日(星期一),時間另外通知
3名
碩士班
考試時間: 2022.2.8
考試科目:中國史(明清以後)、台灣史
7名
在職專班
考試時間:2022.1.8
考試科目:資料審查、口試
13名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邀請,忙到忘了回信,真是抱歉,但這個展非常有意義,推薦大家前去參觀。
 

image001
國立臺灣博物館即將於110927日,於臺博館鐵道部園區舉辦「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開幕活動,

本展覽聚焦於近代臺灣防疫與公衛經驗,揭示臺灣社會現代轉型的複雜歷程。藉由日治時期以來臺博館藏的文物,搭配戰前戰後衛生檢疫史料(報紙、影像、檔案),以及民眾訪談、防疫物品等素材,串聯臺灣社會如何從清代以來的瘴癘之島,轉型為今的美麗寶島的現代化經驗。

「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

時間|110.9.28(二)~111.11.6(日) (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廳(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展覽簡介|https://event.culture.tw/NTM/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useLanguage=tw&actId=12217&request_locale=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自林慈淑教授的臉書(2021.09.24)
 

今天看到臉友PO出一篇歷史教師目睹教科書編寫、憂心歷史教育消亡的報紙投書,深有所感。早在幾年前,我對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規劃已經提出警示。隨著教科書問世,當初的憂心成為現實。我非常擔憂,學生更不喜歡歷史了,因為歷史確實更像社會科學、公民教育。看著現在的教科書,不止一次,在心裡吶喊:「請救救我們的歷史教育」吧!可惜事忙又性懶,該寫又沒能寫從新課綱到教科書的後續篇,只能重炒冷飯,用舊文權充一下回應吧!(文長慎入)
我對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的一些憂慮
林慈淑
東吳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教學學會理事長
歷經多年波折和醞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終於在2018年十月由教育部拍板公布了。課綱擬定茲事體大,研修小組辛苦費心,不在話下。但從關切歷史教學的角度來說,大家仍應多與新「歷史課綱」良性對話,這種論辯互動為的不只是現在,還有未來,相信這才能使歷史教育不斷往前邁進。
我曾在不同場合提到,這次新的歷史課綱有個亮點,也是我認為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籌劃,那就是將「探究與實作」這個元素納入了課程中。我相信此一規範會改變歷史教學現況,無論影響是大是小,中學歷史教學的前景必然會有不同。
但是,在欣喜於歷史課綱加入了新的精神、促使教師有機會稍稍擺脫習慣的「傳授灌輸」並帶領學生朝向探究之餘,也對其中若干規劃頗感憂心,我看到了教科書編輯、教師教歷史、學生學歷史可能面對的困難與限制。
一、國中通史-編年架構、教學景況更加嚴酷
國中歷史課程沿襲以往,三個年級的歷史都是採行自古至今的通史架構,從台灣通史、到中國通史、再到九年級世界通史。或有人認為,國中部分改變不大,倒是好事;反正長期以來編年取向下,教師必須時時趕進度的問題早已見怪不怪。但麻煩的是,這次課綱社會科教學時數都縮減了,國中必修歷史比過去少了1-2個學分,亦即三個年級每星期只有一節45分鐘的課程。時間的壓縮,可以想見歷史教師教學壓力更甚於以往。而為了要上完三個領域自古至今的通史,教師「追趕跑跳」式的教學只會更為嚴重。
另一方面,時數減了,通史編年內容理應裁切減少,況教科書又有字數限制,這些條件下編寫成的課本敘述恐怕比以往更加稀釋和簡化,其結果是,教科書會變得更無趣單調,任何史事現象只能兩三行草草帶過,還真比不上「維基百科」!(現已如此,未來會否更為嚴重?)至於國中生能不能因為學過這些通史,而具備三個領域的歷史知識基礎,好為高中專題課程做準備?若對照上述從教科書到教與學遠較過去嚴峻的情況,這恐怕是理想甚於實際的期待。
二、高中主題多又難、易流於簡化空洞
此次改變最大的是高中部分。和前一輪課綱很不一樣,高中課程採用專題設計、主題方式呈現。台灣史、中國與東亞、世界史三個領域,各有三個範疇及相關主題。這個規劃想必出自一個重要的構思:解決長期以來國高中歷史教學為人詬病的「重複」學習問題。確實,多年來這兩個學習階段無論那個領域都採用通史架構,導致學生在國中學完一輪歷史後到高中再學一次,差別只在前後所學內容多少而已。新課綱把通史留予國中,高中改走主題學習路線,這不能不說用心良苦。另一方面,高中捨棄通史編年型式,以主題編排課程,或基於此一理想:使教學更為聚焦、深入探討,避免如編年流程瑣細無所不包,散漫沒有重心。
主題式課程設計常見兩種型態,一是以時間為軸、針對某個專題在長時段中的流變。這種專題「發展史」,旨在讓學生掌握一些現象的演進,學習認識變遷與延續的痕跡。第二種型態是在特定時空下選擇若干問題深度探索,著重人、事在短時限內的發展變化,學生可藉以瞭解原因和影響涉及的多重複雜因素。的確,縱長和深度探索兩種主題設計都見於新的高中課綱,甚至可說,這兩種課程型態譜成了此次改革的主調。如台灣史和中國與東亞領域的「移民」、「人群移動與交流」屬於發展史,世界史的「文藝復興」、「冷戰期間的政治局勢」是深度探索。然而,這兩類課程儘管是針對編年通史之弊,卻也有需要慎行之處。
試看英國自1970年代以來歷史教育改革運動,同樣是捨棄編年史綱、改採專題發展史如交通史、醫學史、戰爭史,以及深度探索如中世紀的城堡、文藝復興等。但多年的實驗教學,以及1990年代後隨國定課程而普遍施行於中學歷史課程後,引發許多問題與討論。原因出在這兩種課程架構最需要的是充分的教學時間。英國歷史教研者指出,發展史的主題課程,若課時不足,無法呈現變遷的複雜背景,或展示促成變遷的歷史脈絡,一樣會產生「去繁從簡」的困境;如果發展史只是將某個專題孤立而論,仍會步上編年史的後塵:不過就是一些依時間排列的事實、乾枯無意義的組合而已。至於深度探索課題,更需搭配足夠時程,學生始能領會歷史的錯綜曲折。因此,若設計不當、時間不足,可能導致空有主題設計之名,而無歷史探索之實。
回頭看看十二年國教高中歷史課程。課綱內三個領域編排形式都同,依次展示:主題-項目-條目-說明。嚴格來說,如台灣史的「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中國與東亞的「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等「主題」,更該說是「範疇」或者「主軸」。真正展現「主題」意義的是其下各「條目」,如「戰後來台的移民」、「傳統政治權威的類型」、「明清時期東亞人群移動與特色」、「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那麼究竟新課綱為各領域每個學期規劃多少主題?扣除導論,三個領域的條目∕主題各是:台灣史15、中國與東亞14、台灣與世界16。一個學期多達十餘個條目∕主題,教學時間又是多少?課綱建議每學期各領域、條目課數共是30節,所以每個條目∕主題平均只有兩節、100分鐘。未來教學之緊縮和難處,已可預見。何況各個條目涵蓋面廣、時間縱長,如台灣史「多元的信仰與祭祀活動」條目,課綱說明:「多元信仰包括佛教、道教、民間宗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及原、漢的信仰改宗及其與自身傳統文化的可能衝突。」這顯然是「台灣宗教發展史」,學生必須面面俱到地瞭解多個宗教在台傳布以及引發的文化衝突。範圍之大,只有100分鐘的學習時間。又如中國與東亞領域:「從漢、晉到宋、元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明清時期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兩個主題關乎移民於兩個長時段下的宏觀變動。空間範圍則包含中國大陸以及日本韓國。而課綱建議,教學時應針對兩大時段的中國與東亞之間因「戰爭、災疫、商貿或宗教等因素」所造成各種人群的移動,並注意「不同時期因人群的移動所帶來的文化交流與相互影響,包括政經重心的轉移、文化與宗教的傳布」。如此複雜的內容可用的時間為兩節半,約125分鐘。至於世界史,「中古基督教世界」、「文藝復興」、「從宗教改革到啟蒙運動」,這些主題同樣是100分鐘。
換言之,新課綱所列數十個條目∕主題,多屬概括性以及跨時空的發展史和專題探究,但課時有限下,這些既廣又深的課題幾乎僅能有100分鐘教學。試想會有多少餘裕讓師生好好思考、深入討論?揣測教科書編寫,大概也只能簡單放入一些「基本」史實,最後可能成了「主題編年史」。而當教師沒有足夠時間介紹各主題所需相關背景知識時,學生可能就是囫圇吞棗、死記硬背課本那些專門陌生的內容。凡此,是否有違原本主題設計、意在深入探索的意義?
三、歷史科政治化、政治正確取向
新高中歷史課綱另一個必須留意和警覺的是,歷史科政治化以及政治正確的取向。課綱研修小組或許太希望讓歷史與「現在」接軌,但最後卻蹈入歷史不再是歷史的危險。
很多人都關注,高中加深加廣選修課:「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首度納入「轉型正義」課題。其實,這部分應該從更高的視野來審度,也是我認為今版課綱另一個有別於過去之處:若干主題流露出以「現在主義」看待過去的心態。以下僅舉數例說明:
(1)台灣史-「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與政治、社會運動」條目。「人權」成為今天人們共識以及衡量是非正義的標準是晚近以來的發展。二十世紀中葉才有「世界人權宣言」問世,而就算有此宣言,其精神普及和具體落實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遑論在此之前。課綱竟要求學生學習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是否意指要採用今人自覺正義的標準來評價過去?
(2)中國和東亞領域-「國家與社會」條目,課綱要求探討「不同類型的傳統政權如何論述其正當性、國家採取哪些措施協助統治…並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反省傳統政治結構下人民的可能境遇」。此處是指,要用「人民的主體觀點」反省過往那些無論上層下層階級從不認為人民是主體的時代與社會?再如「現代化的歷程」下,課綱兩度強調重心擺在「近代東亞國家追求現代化」過程中所面對的挑戰。此似意指近代東亞各國都是主動、努力、有意識地「追求」現代化?如是,這毋寧反映著某種「輝格」式的進步觀點。然課綱隨後所舉出的重點卻是要求探討明末、晚清、日本、越南如何「被動地回應」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
(3)世界史-「歐洲文化與現代世界」範疇下,課綱指示的探究重點為「歐洲文化的遺產,及其在現代世界的意義」,建議處理的問題:「1.神話與哲學、基督教傳統與文藝復興的遺產,在型塑歐洲現代性上所扮演的角色」、「2. 對個人、自由與理性等價值的尊重,是民主政治、公民權利發展的重要基礎,探討它們的崛起與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關係,及這些價值在資本主義…上的反映。」這些敘述都有著現在主義的影子,尤其「遺產」(heritage)一詞,讓人觸目驚心。用遺產的角度來決定過去中哪些重要、哪些值得學習,顯示的是以歷史宣揚當代特有價值。亦即學習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不是因為它們就是它們,不是因為這些過去有其獨特之處,與今日所行所思差別甚大,故能成為培養理解他者、感知異己的泉源,而是因為它們有些樣貌類似今日,它們「預示」了自由民主的演進,以作為今人珍視價值觀歷史悠久的保證。環顧現今各國歷史教育改革,多半努力要脫除「遺產式」的教學傳統、走往培養神入與理解他者的方向,我們的課綱看來是反其道而行,實令人憂心!
(4)選修的加深加廣課程:-「現在主義」色彩更為明顯。其實,問題不在「轉型正義」、「女性權利」、「性別意識」、「戰爭殺戮」、「國家暴力」該不該納入歷史課,而在於教導這些課題的方式。眾所周知,諸如「轉型正義」、「國家暴力」這些語詞絕非不證自明,其界線複雜模糊,內涵難以確定,價值也多所爭論。好的歷史教學正應該檢視這些語詞的淵源與意義轉變,帶領學生探討各種觀念爭議及其由來。亦即,歷史學與歷史教學在面對人類各種制度觀念時,都必須從時空的視角、也就是「歷史化」的方式切入思考。即便是西方乃至今日各國所標舉的民主、理性、科學、世俗化、個人主義、國家、人權等等,在歷史學家眼中都是特定∕近代時期的產物,並非古今皆然的鐵律。歷史必須去檢視、理解這些被稱為「普世價值」的主張如何形成以及其中顯現的矛盾、衝突、反轉、弔詭等各種面向,好提供大家反思。
遺憾的是,加深加廣課程的條目與授課建議,多處飄散著濃濃的「道德教誨」氣味,似乎已先在若干議題上畫出一條是非分明的界線,要求肯定、認同。若干介紹文句也立於某一邊發言:「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族都有其傳統社會、傳統領域與知識體系,但受到外來者的衝擊,面臨…弱化。」「傳統的歷史書寫一向以男性為中心,以女性為主題的書寫觀點經常受到忽略。」「傳統性別秩序與性別體制看似天經地義,實則與特定的歷史脈絡與社會文化相關。」「戰爭不僅造成人命死傷,也帶來心理創傷,並型塑集體記憶。」「現代國家以違反人權的手段對人民施加暴力的傷害所在多有,如何回覆受害者的權利、追求轉型正義的課題亟待討論。」課綱理應有其高度,但這些敘述凸顯出「傳統」與「現在」二元對立、錯與對截然分明,甚至包含著今是昨非的立場。
然而,傳統、現代究竟各是固定的模型或更是一個不斷變動與交錯相融的過程?原住民與外來者、現代及國家的關係會是單一的嗎?如果傳統的性別秩序有其歷史文化起源,現代的性別觀念何嘗不是歷史的產物?「國家」不也曾在過去與現今被寄予厚望,做為個人安全、自由的保障?戰爭的殺戮豈止限於二十世紀?哥倫布及近代殖民國家對外征服同樣殘暴,課綱卻談「大航海時代以來,不同地區的物種交流」。而美國獨立革命戰爭不也被課綱按上「現代國家的建立」、賦予正面的意義?
任何時代、現象的意義從來不是固定唯一,歷史正是要教人看見多元與多面。就算我們在某些方面自覺進步開明,但歷史教學並不在高踞今日正義舞台,俯視過往眾生,予以指點「批判」,而更應引導青年學子學會「理解」當時那些發展所特有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同樣重要的,歷史教學也必須教導學生注意,即使在箝制之下,人仍有其主動性;女性、猶太人或各種弱勢群體在過去時日中縱使受到壓迫性的待遇,總還有些人那麼努力而且成功地求得的一些空間,展現了自己,甚至向世界發聲,還可能做出貢獻、影響時代的發展。歷史要讓學生看到:無論那個時代哪種體制,都有其「黑暗」的一面,但環境再如何不利,卻也並非滴水不漏、毫無間隙;個人並非只能是大洪流下的棋子傀儡,人有動能,會力圖突破和超越困境。因此,歷史要展現的一個個過去圖像,不是相較於光明今日的黑暗沈重單一,而是獨特、寬闊與複雜,也是積極而可以引發省思的。如果歷史教學的確具有教育公民的作用,那麼呈現這樣的圖像不正是最好的公民教育!
整體來看,高中歷史新課綱有其立意良好之處,但也在許多書寫以及預設價值觀上,使歷史處於與教義一線之隔的危境。我們總是期待學生-未來的公民具有「批判」思考,歷來課綱也多把培養「批判」精神作為各科共同的教學目標。於是,我們社會從不缺乏站在自己這邊、以自己為對他人為錯的撻伐之聲。但,我們缺乏的是看看對方這個「人」(不是某個觀點而已)究竟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的「理解」。這正是歷史理解、或說歷史的批判思考之價值:感知我與他者的差異以及認識差異的由來。而以現在批判過去,恐會逾越了歷史所以為歷史的分際。
誠然,沒有完美的課綱,任何課程標準都是各方勢力競逐妥協的結果。即使如此,我們仍應把課綱視為文本,洞悉其中的假定和可能的問題,除了以此對未來課綱修訂有所期許外,也藉著分析,提醒教科書作者或是教學者謹慎小心,甚而彌補、超越。這樣,我們也就展現了人的動能性。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提供相片說明。

 

2021大眾史學工作坊

議程表

時間:2021年9月24日(五)至 9月25日(六)

地點: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文學院學術演講廳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高教深耕計畫「探尋鳳凰魂——成大『心』人文再現:歷史田野與當代社會」

時間

時程內容(敬稱略)

9:30-10:00

報到

10:00-10:30

開幕式、來賓致詞、與會來賓攝影紀念

10:30-10:40

休息

10:40-11:30

主題演講  周樑楷 (大衆史學與歷史文化評論)

11:30-13:00

午餐

第一天(9月24日)(五)

 

場次

主持人

報告人

題目

13:00-14:10

第一場次

「歷史田野」

李宗信

陳文松

蘇峯楠

 

 

李文良

歷史田野與當代歷史教學

歷史.物件.現場:從臺史博「走入歷史田野工作坊」談起

走入田野的歷史學研究

14:20-15:30

第二場次

「歷史知識公眾化(數位)」

潘宗億

許宏彬

 

李宗信

 

王政文

歷史知識公共化的嘗試:維基融入歷史教學

大眾史學的數位工具應用案例分享

大眾史學方法的對話與公眾化

15:40-16:50

第三場次

「博物館」

陳恒安

謝仕淵

(*二十而立工作隊)

 

黃貞燕

 

 

 

王御風

大眾史學的實踐與成大白恐地圖繪製行動

 

 

公眾參與歷史書寫與博物館的可能性:以馬祖民俗文物館「昨日新聞社」計畫為例

 

博物館與地方歷史

17:00-18:30

第四場次

「圖像、影視與史學」

陳登武

張弘毅

 

 

劉維瑛

 

李育霖

梁秋虹

透南風:「海角七號」、「斯卡羅」及當代的台灣文化想像

按圖索驥:談臺灣漫畫史料在博物館

歷史影像與文化記憶

影像台灣史的加法與減法

晚餐

第二天(9月25日)(六)

8:30-9:00

報到

 

場次

主持人

報告人

題目

9:00-10:10

第五場次

「如何教『大眾史學』?」

劉靜貞

蔣竹山

 

 

陳識仁

 

 

楊尹瑄

公眾史學、SDGS與地方知識的教學

 

歷史主題密室脫逃遊戲在教學上的經驗談

 

期末作業裡的大眾史學

10:20-11:50

圓桌論壇 :

疫情下歷史教學的挑戰與可能性

陳文松

洪健榮

王政文

楊俊峰

張隆志

 

 

 

# 每場次發表人20分鐘,10分鐘主持與討論

*「二十而立工作隊」(成大歷史系大二至大四同學) :

  許哲兢、陳浥潔、林柏旭、陳致豪、黃卉嬨、謝宜樺、劉欣儒、吳希勻、陳

  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家講座:當代歷史研究新動向】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 Ne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Studies

日       期:2021年10月5日至12月7日
地       點:線上會議+部分實體會議
講       者:梅爾清、林郁沁、宋怡明、施耐德、山本真、程曉文、麥柯麗、Keisha A. Brown、楊孟軒、Peter Hamilton
對       象:歷史學相關科系學生與學者
名       額:每場100名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V56KvQ 或 掃描海報QR-Code
主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贊助:110年高教深耕計畫國際重點領域:學院國際人才培育計畫

本講座邀請十位國際知名與新銳史學家,以視訊和實體方式,或介紹個人最近研究成果,或分享進行中的研究計畫,以展示當代歷史研究的新興議題與研究取向。新世代的歷史學者,應該跨越專業畛域,以全方位視野自我要求,以更貼近時代需求和社會脈動。講座期能開拓學生與青年學者的視野,在專業基礎上培養博雅精神與跨域目光,以提升歷史探索、書寫與論述功力。

# 配合講者時區,每場演講時間不一,請注意本系官網公告 (https://reurl.cc/l5V8Ol)。
# 本梯次僅開放10月5日-10月28日之場次報名,請於9月24日前完成報名。報名成功者,於每場演講前3日寄發線上會議室網址。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長出書了、學長出書了!
 

【帝國殖民教育的逸出:日治臺灣教育發展論集】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如何拿捏並執行「#近代化」與「#同化」的雙軌教育?本書聚焦「校史與教科書」、「戰爭與教育」與「殖民教育的觀察」三大主題,學者鄭政誠從八篇文章,深入探究 #臺灣近代教育史#社會史,多面向呈現 #日治時期 的臺灣教育發展。
📖輯一 校史與教科書
 第一章 日治時期桃園公學校的創建營運與教育特色
 第二章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中的國語讀本編寫
📖輯二 原民教化與教育團體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學生的日本認識
 第四章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的創立與發展
📖輯三 戰爭與教育
 第五章 日治時期臺灣男子中等學校的軍事訓練
 第六章 日治時期臺南師範學校校友與學生的二戰徵調與追憶
📖輯四 殖民教育的觀察
 第七章 二二八事件前大陸報刊雜誌中的臺灣教育現場
 第八章 戰後桃園各地志書對日治時期初等教育的書寫分析
🟧作者:鄭政誠(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出版者:秀威資訊公司
🟫ISBN:978-986-326-963-2
🟥2021年9月出版
 
轉引自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未提供相片說明。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月初的一場工作坊,師大臺史所的范燕秋大學姐送了一本她編的書給我,裡面的圖片好有趣,激發了我寫三部曲的靈感。
我說:不才學弟這兩年出了兩本書,我回去再給學姐寄上。她說不用急,有空再拿給她即可。後來疫情爆發,原想等疫情結束後親送,可惜為時已晚。今早才在師友們的轉貼中得知學姐過世的消息,令人哀傷,希望學姐一路好走。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雙連時光藝站(eight)月工作坊
(~)(~)(~)第(two)彈(~)(~)(~)
(*)8/30~8/31([)文史(x)實戰 課程(])夥伴們快快加入!
(diam)(three)堂課(")是夏日限定,更是來日方長(")走進社區的重要裝備!讓大家更了解地方文史與實踐技法
(diam)歡迎對雙連、文史與社造有興趣的朋友們報名

(note)課程概覽(:)
8/30《StoryMaps觀念與實作》
8/31《眷村史與桃園學的相遇》
8/31 《田野資料整理與寫作》


(emoji)中大學生歡迎線下參與;校外參與者採線上進行。
線上會議連結,會於一日前另郵件通知,請大家留意資訊。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pqESlxSvZoZ86yP7ncZX56CL7TGNdTlv28JOjw_FEEg/edit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轉貼自蔣竹山教授臉書

故宮新做的線上演講公告,就在8/20下周五。

直接按網站連結就行,webex沒有人數上限。


236816855_4568051959900310_595361090243188283_n

【專題講座】植物與帝國:全球視野下的明清博物學故事
【專題講座】
講題:植物與帝國:全球視野下的明清博物學故事
講者:蔣竹山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時間: 8/20(五)14:00~16:00
線上講座網址:https://tinyurl.com/tree08201400

演講大綱 :
2018年11月9日,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有篇報導題為「在印度森林深處,一場爭奪中國珍貴木材的致命戰」。文中提到,近年來,數千噸紫檀原木從印度南部廣闊而連綿起伏的叢林非法運出,走私商人為此建構起一條從波斯灣到中國的全球販運網絡。 本次演講以此作為楔子,將從當代拍賣市場高價成交的兩件明清家具(海南黃花梨屏風及清乾隆御製紫檀百寶嵌屏風)談起,以全球史的視角,探討明、清帝國與世界的跨文化交流,從植物與帝國出發,述說人參、蘇木等植物的博物學故事。重點特別集中在16至19世紀,蘇木、黃花梨木、紫檀木與檀香木作為全球商品的貿易過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大學「雙連坡庄地方知識學之眷村在地史導論與培力工作坊」開始了。
↓↓↓↓↓↓↓↓↓
233727327_340350161085691_7935746096448524894_n
雙連時光藝站✖️資深文史學者
➡️8/16~8/17「限時聯動」
➡️透過四堂「線上工作坊」,讓大家更了解雙連坡庄、在地文史研究與田野調查實踐技法
➡️歡迎對雙連、文史與社造有興趣的夥伴報名
 
課程概覽(🙂
8/16(一)18:30-19:30《走讀雙連,風華再現》
8/16(一)20:00-21:00《自力眷村的概念與事實》
8/17(二)15:00-17:00《1949來台軍民的婚姻與家庭》
8/17(二)19:00-21:00《 田野訪談技巧與準備 》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參加實際口述歷史訪談,可獲得服務學習時數,研究生則有整理訪談稿1000字1000元的報酬,名無有限,歡迎參加。聯絡人:李岱玲(19980819lee@gmail.com)
👉線上研習會議連結,歡迎參加,會公佈於專頁,並於一日前另郵件通知,請大家留意資訊。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代社會的身體與性別】跨領域學分學程
 
身體與性別,是認識自我、探索世界的起點。從家庭、學校、社區到職場,身體與性別議題無所不在,影響深遠。本學程為政大第一個以身體與性別為主題的學分學程,師資涵蓋校內七大系所,將從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律、文學、大眾傳播之跨領域與全方位視角,帶領學生探究近代以降的身體、性別及其權力關係,希望透過理論與實務培訓,提升修課者的知識高度與思辨能力,成為社會改革與促進性別平等的動力。
 
  學程介紹:https://history.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8659&id=11302
 
  招生訊息:https://history.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8659&id=11305
 
  修習科目:https://history.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8659&id=11303
 
  施行細則:https://history.nccu.edu.tw/PageDoc/Detail?fid=8659&id=11304


海報設計:沙彥羲先生。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3783

 

      史家余英時昨日過世了,最初讀他的著作,是因為前輩和學長都說研究所的題目會從他的書出來,要好好唸。所以啃了《歷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之類的書。其實,那時似乎只有清大、臺大歷史所會考余先生的書,而我考研究所的那年(2000),並沒有碰到相關的題目。後來不往思想史發展,只把余先生的著作當成通俗作品來看,反而感到《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重尋胡適歷程》和《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更加平實且有味道。須知在平易近人的文字中書寫自己的觀點與複雜的思想脈絡,那才是學者得真功夫,大部分學術專書,只有堆砌史料和理論,難以咀嚼,無法深入一般人的內心。摘錄幾段我書內的文字,也算對余先生史學人生之悼念吧:

余英時:「史學必須與文學融化為一體,然後才能產生雅俗共賞的敘事作品。」……閱讀與寫作,不只是技巧或方法,還是一種態度與精神,失去了核心的後者,再好的技巧或方法,也只是奇技淫巧,換一題目或寫作模式,立刻捉襟見肘,只能立於無用武之地。正如余英時所言,所謂的方法論是「為學如扶罪人,扶得東來西又倒」,一方面吸取新方法雖然有用,但新方法又隱藏著無數的陷阱,「這一事實充分說明在史學研究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一切都要靠史學家自己去辛苦而有耐心地摸索。」要隨著不同主題,靈活地運用相關研究法,才會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余英時有一段廣為學者引用之名言:「我可以負責地說一句:20世紀以來,中國學人有關中國學術的著作,其最有價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觀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國史者先有外國框框,則勢必不能細心體會中國史籍的『本意』。」

 

———摘自《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頁19-2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東亞研究社群的臉書,大家最近讀什麼書啊?我覺得書讀得愈來愈慢,好書太多,時間太少啦。

227734394_4262862767115463_5359408706526984612_n

The East Asian Modern Girl
Women, Media, and Colonial Modernity During the Interwar Years
Author: Sumei Wang
The East Asian Modern Girl reports the long-neglected experiences of modern women in East Asia during the interwar period. The edited volume includes original studies on the modern girl in Taiwan, Korea, Manchuria, Japa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which reveal differentiated form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fluences of global media and the struggles of women at the time. The advent of the East Asian modern girl is particularly meaningful for it signifies a separation from traditional Confucian influences and progression toward global media and capitalism, which involves hig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ens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This book presents geo-historic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multi-force triggered phenomenon and how it eventually contributed to greater post-war transformations.
東亞現代女孩
戰爭期間的婦女, 媒體和殖民現代
作者: 王蘇美
東亞現代女孩報告了東亞現代女性在戰際時期長期被忽視的經歷. 編輯的卷包括關於台灣, 韓國, 滿洲, 日本, 上海和香港現代女孩的原始研究, 揭示了不同形式的殖民現代, 全球媒體的影響和當時婦女掙扎. 東亞現代女孩的到來特別有意義, 因為它意味著與傳統的儒家影響和向全球媒體和資本主義的進步分離, 這涉及東西方之間的高度政治和經濟緊張關係. 這本書介紹了關於多力觸發的現象以及它最終如何為更大的戰後轉變做出貢獻的地理歷史調查.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買了兩本書,隨手記一下,兩位都是南開歷史學院的老師。

追尋生命史

 

作者余新忠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譚徐鋒工作室
出版年: 2021-6-15
頁數: 420
定價: 78.00
裝幀精裝
叢書新史學文叢
ISBN: 9787303263158

image

 

 

 

 

日常生活的歷史學

 

作者常建華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譚徐鋒工作室
副標題中國社會史研究三探
出版年: 2021-2-14
頁數: 585
定價: 108.00
裝幀平裝
叢書中華學人叢書
ISBN: 9787303265459

imag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介石的雪恥之道:領導力、功業與中國國家認同】

蔣介石曾經翻轉即將解體的中國,帶領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盟軍一起取勝,1949年內戰敗北後他只好流亡至臺灣。當眾人注目焦點轉移到毛澤東的共產主義實驗時,蔣介石被貶進歷史的垃圾桶裡。
  

在《蔣介石的雪恥之道:領導力、功業與中國國家認同》(Chiang Kai-shek’s Politics of Shame: Leadership, Legac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中,黃倩茹(Grace C. Huang,聖羅倫斯大學教授)取材由蔣介石的秘書們在其日記、電話記錄與演講所蒐集的,既獨特且未經審查過的資料,重新思考蔣氏的領導與功業。為這位20世紀的領導者描繪出嶄新、吸引人的一面,蔣介石以儒家知恥之道自我要求,對抗日本的侵略,並敦促國民團結一致。黃倩茹亦拿蔣介石對 #帝國主義 的回應與毛澤東、袁世凱、甘地等人相比,她擴大其研究的發現,探索不同於西方詮釋的 #民族主義 與現代性,揭示較不穩固國家的領袖們,如何運用強力的文化工具鼓舞國人,並促進長期的國家認同。
  

#中國近代史  #國民黨  #國共內戰  #儒家思想
#HarvardUniversityPress  #預計2021年8月出版 
🔵ISBN:978-0674260146
  

*本文引用文字介紹及目錄均屬各著作人版權所有
**本刊推介之書籍純以學術為考量標準,以饗學界同道

轉貼自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80111日在《民生報》上的一篇文章,由醫學史在台灣發展的早期倡議者陳勝崑醫師撰寫:
 

    近年來,國內的現代醫學有長足的進步,由大型醫院不斷設立,以及醫學雜誌紛紛創刊,就可見一斑。面臨醫學技術的飛躍進步和鉅大變遷,我們在醫學人文方面卻落伍很多。若是任令這種情況繼續存在,勢將導致嚴重的危機。近年來,眾所詬病的「醫德問題」,就是這種危機的表現之一。要想提倡醫學人文的涵養,莫如透過研究醫學史來達成。 或許有人會說:醫學史所研究的不外是人類過去對醫學及疾病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於做一位現代醫師有什麼幫助呢?實則不然。歷史的回顧,是擴大人類心胸的捷徑,醫學史使我們明白醫師這門職業在歷史上是佔了多麼光榮的地位;在社會上是負了如何崇高的使命。這種歷史的透視能夠擴大我們的胸襟,使我們感到醫師不只是一個靠職業吃飯的人,而是一個要繼承歷史上無數偉大先輩的光榮遺風的人;後代的醫師千萬不可玷辱了這一遺風。 自十七世紀末年以來,西方對醫學史的研究可說名家輩出。他們除了研究醫學通史,更有各代、各人、各科的專史著作,而且有醫史學會、研究所及專業雜誌,更成立各項講座。有好幾位現代醫學大師也身兼醫學史家,如內科大師奧斯陸(Osler)、細菌學大師金賽(Zinsser)、瑞士醫學史家辛格里斯(Sigerist)且被美國學術界尊為近世最偉大思想家之一。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醫學史界--民國廿五年時,教育部通令全國醫學院把醫學史列為必修課程。那時候在上海有志於醫學史的醫師組織了一個醫史學會,是中華醫學會的一個支會,相當活躍。他們建了一個醫史博物館,出版醫史雜誌。這是中國醫學史的黃金時代。

    政府遷台以來,似乎只有李煥燊教授在國防醫學院開過醫史的課程。李教授過休之後,國內的醫學史便成絕響。教育部通令必修也就成為一紙具文,醫學生、醫師遂不知有醫學史的存在,以及其重要性。 現在醫學院低年級大多把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列為必修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初中、高中時略有涉獵的,與醫學院的專業課程無關,所以大多數學生學得不起勁。如果我們把這些課程改為中西醫學史、疾病史,就可使低年級醫學生早一點接觸到醫學人文,也可藉這些課程來擴大醫學生的心胸,幫助他們將來成為一個有文化、有見解、有歷史觀的傑出醫師。 一八八五年(日本明治十八年),對醫學史頗有研究的山科元忠從中國藥材麻黃中抽取麻黃鹼;長井長義繼起研究,命名為Ephedrine(麻黃素)。這是日本學者自生藥中提取的第一種生物鹼,轟動一時。經過很久的一段時期,它的利用價值僅止於調製眼藥。直到民國十三年,北平協和醫學院的陳克恢研究麻黃鹼的藥理作用,發現它具有治療氣喘的特殊效能;立即引起世界醫學界的廣泛注意,一躍而為世界的名藥,至今尚為醫界所樂用。山科元忠、長井長義、陳克恢三人都對中國醫學史有精深的造詣,所以能於古文獻中提煉出新藥。這是醫學史有助於今日醫學的一個例子。 無論從教育立場,或是從醫學立場來看,盼望教育部有鑑於此,重申前令:在醫學院開授醫學史課程;更盼醫學院長本此認識,樂為遵行。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