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準備蔣竹山老師籌辦的「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熱門與前瞻議題」工作坊,要發表一篇〈新史學之再維新——中國醫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11-2016)〉,特別先整理了一份〈2011-2017年中國醫療史研究書目〉,再進行分析。實在是中國醫療史遷涉的範圍太廣,只用區區兩萬字表達,實顯不足,所以才做點笨功夫,先整理整理書目。

 

以下是根據出版書籍的類型初步進行的分類。若方家有建議的新書,也可跟我說。畢竟再怎麼好的書目,仍可能會有遺珠之憾,但總希望盡量呈現整個學界研究的風貌。

 


〈2011-2017年中國醫療史研究書目〉


一、通史通論類
二、歷代醫療與社會史專題(依朝代序)
三、中國醫學流派與學說史
四、醫學文獻考證與編纂
五、中國各區域及城市醫療史
六、醫療與社團、機構史
七、醫者傳記及思想研究
八、醫學分科史
九、近代以來中西醫療史
十、戰爭、防疫與救護
十一、疾病、藥品與物質文化
十二、身體、性別與國家
十三、圖譜、影像與文物
十四、醫學史主題論文集與研究論集類
 

另附「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熱門與前瞻議題」工作坊相關資訊之網站:

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4281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觸「火病」

我住在韓國的時候,前後有過很多名女性室友。這些室友來自不同的背景,其中有廿歲上下的大學生、從鄉下到首爾追逐星夢的高中畢業生、言行舉止中規中矩說話溫柔婉約的國小老師、三十多歲的單身職場人、碩博士班老學生、苦學英語想出國留學圓夢的女孩、還有年近四十苦苦準備公職考試多年的資深「考試生」(韓國人這樣稱呼全時間準備各項公職、升學考試的人)等等......


詳全文: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7/02/21/sanaho/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方醫學在中國資源門戶 https://goo.gl/gFgzQR

好資源就要貼:轉引自近代中國的疾病、醫療與社會變遷

另外,《中華醫學雜誌》非常慷慨把過往雜誌都放到網上,可以在線檢索、閱讀、下載。
可以和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1800-1950: A project的資源相互補缺。
參考:https://goo.gl/Z8993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jpg

 

各位朋友,

下週五(2/24)下午陽明與中研院合作的「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計畫與陽明大學STS所聯合邀請皮國立老師到陽明大學演講。國立最近出了新書《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在這場活動中他也會分享他新書的內容。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近代「病人」研究有兩個視角,狹義者為歷史人物自身的疾病,廣義者則為近代國族之病。⋯⋯
魯迅和蔣介石,兩人身份不同,政治立場更是南轅北轍,但他們兩人都相信西醫,也曾對代表傳統文化的中醫和中西身體觀提出各式看法和評述。兩人各為近代的知識分子和政治上的代表人物,他們如何面對自身的疾病和健康?又如何擴大自我和他者作為「病人」的意義,來放大思考整個國族的衛生和未來之發展?

主講人:皮國立(中原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
講題:近代「病人」研究的一些觀察:魯迅與蔣介石的例子
主持人: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教授)
時間:2017年2月24日(五)下午1-3點
地點:陽明大學人社中心大樓201教室
校園地圖:http://web.ym.edu.tw/files/13-1133-26980.php(演講地點建築物編號:Y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學前一周末,預定先參加「百變民國:1920年代之中國」研討會,談20年代營養學從知識變成商品的故事。再到台北國際書展參加《華人情境下的基督宗教與社會關懷》新書講座,書中收錄一章拙著〈民國時期農村的醫療與衛生─以基督教人士之相關言論為主的分析〉,可一起幫忙回應。
嗯,沒有緩衝,直接開學。

 

《華人情境下的基督宗教與社會關懷》新書講座
時間|211日(六)19:00-21:00
活動地點 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學出版社聯展」展位B402
http://ncupress.ncu.edu.tw/2017/1127

http://www.accupass.com/go/ncupress20170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參考一下醫學大學通識中心的社會參與式課程怎麼做。

計畫1-2 深化社會參與及服務學習融滲(延續)

http://geducation.tmu.edu.tw/projects/super_pages.php?ID=projects&Sn=38

計畫主持人:通識教育中心林文琪主任、通識教育中心張國城副教授

【計畫理念】

本校社會參與式課程實施目標在於啟發學生個人或是集體對於公共事務關懷的動機與能力,讓學生在醫學相關的專業知識之外,得以連結不同學科的觀點,從學生自身之日常社會場域出發,關心社會發展與結構趨勢,並透過運用行動/問題導向/服務學習運用體驗/探索式學習等課程,了解社會現況,增進對公共事務的了解與社會事務的參與。

【預期成效】完成本專案後,學生/教師應能:

1.出現兼具教學與研究能量的教師社群,提升教師在社會參與課程的研發能量。

2.開設運用行動/問題導向/服務學習運用體驗/探索式學習等相關課程,使學生能在學習中深化社會參與。

3. 建立可供教師長期合作的社會教學行動基地。

【特色指標】本專案預定達成下列指標:

1.  形成教師社群,鼓勵通識、專業服務學習與專業課程教師,帶著課程進入社群研發。

2.  增加社會參與式課程,如行動/問題導向教學、服務學習、體驗式與探索式學習等。

3. 建構長期實踐之社會行動教學基地,依地理區位分為:校園、社區以及偏鄉,經評估與探索選擇可資長期經營重點場域。

1032社會參與式課程活動集錦  

1042社會式參與課程
活動集錦全球衛生專論
              性別與心理健康
社會服務功能與技巧
              專業服務與社會參與
              歐洲社會與文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650411_2106976779528760_556835664_n.jpg

 

會議名稱:第二屆「百變民國:1920年代之中國」青年學者論壇  
 
會議時間:2017年2月11、12日(星期六、日)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一樓數位展演廳
 
 
 
會議說明: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以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及培養相關研究人才聞名於海內外學界,2015年初由本系研究部博碩士生自發成立之「中國近現代史讀書會」,在劉維開教授指導下,結合本系及國內各系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生與青年學者,共同研討史料及交流,形成一個青年世代的研究群體。
 
  2016年3月,本讀書會成功舉辦第一次「百變民國:民國史百年來的演進與變革」工作坊後,在含括本會個成員之多元研究主題的前提下,決議以「1920至1940年代的中國」為題,分三年的時間,以青年世代研究者的多元議題與觀點續辦。2017年初於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數位展演廳,舉辦第二屆「百變民國:1920年代之中國」青年學者論壇,邀請國內、外青年學者參與本次發表與研討,期能共同推動近現代史之研究熱潮。
 
 
 
會議議程:
 
2017年2月11日(星期六)08:30-17:00
 
 
主題:政治解體與變化
周海建   革命的殊圖:北京政變後內閣政制的調適與北方政局的演變
郭玫珂   1920年代北京政府與上海租界之關係——以會審公廨為中心
阿部由美子 1920年代的北京旗人社會解體和北京城市變化
 
 
主題:政治制度與變革
許惠文   訓政時期之省行政制度
張智瑋   從「四局」到「改科」:民國縣制改革的一個側面
佐藤淳平  1920年代後期國家整合中的財政背景
 
 
主題:軍事科技與制度
陳禎祥   海軍海岸巡防處的成立及其初期發展(1924-1937)
黃宇暘   1920-1930年代國府海軍水雷的試製與改進
楊善堯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後勤醫療體系之建立
 
 
主題:軍事行動與派系
李在全   北伐前後的微觀體驗:從地域視角釋讀《黃尊三日記》
羅國儲   清黨後的剿共軍事
郭俞申   廣州政府與新舊桂系(1917-1925)
 
 
主題:社會群體與觀察
菊地俊介  1920年代中國的青年論
馬思宇   無形與有形:中共早期「黨團」研究
施純純   國民黨員對中國社會的觀察(1919-1923)
 
 
主題:地域發展與互動
陳皓昕   20年代上海消費文化——以服裝為中心
黃家廉   移民新世界?試探1920年代俄僑與東北漢人政權的互動關係
盛差偲   政治變動中的地方鄉紳與人事——以羅田方國香「劣紳」案為中心的考察
 
 
 
2017年2月12日(星期日)09:00-17:00
 
 
主題:政治思想的演變
李志毓   製造一個「左派」——1920年代共產國際與中共發展國民黨左派的策略
張燚明   從共產主義到國民革命——1920年代陳公博政治思想的轉型歷程
趙席夐   夫唱婦隨的政治參與:以陳璧君為例
 
 
主題:對外關係
許峰源   許繼祥維護南海主權的努力(1920-1928)
羅皓星   蔣介石與日本實業界的往來:以白岩龍平為例
朱紹聖   日本外交官重光葵眼中的1920年代中國
 
 
主題:性別與身體
黃健傑   1922-1928年代的婦女旬刊
方慧雯   五四時期男性話語權下的「新性道德」
莊翔聿   廣州精武體育會的興與衰(1919-1938)
 
 
主題:科技與新知
皮國立   當「營養」成商品—維他命在近代中國(1920-1931)
侯嘉星   1920年代中國農業化學知識的建構與應用初探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522879_2106976482862123_198515364_n.jpg

講 題:初探明清時期的自學成醫者 


主講人:張嘉鳳 女士(台灣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主持人:李尚仁 先生(本所研究員) 
時 間:106年2月23日(四)下午3:00~5:00
地 點:本所研究大樓703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本演無須報名,歡迎自由參加!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1.png

 

「臺灣中醫醫史文獻學會」會員大會日前已於一月二十二日順利結束。

會上安排兩場精彩的演講,希望將來運作更為順利,先以網站重整為第一要務。歡迎對醫經、醫史、中醫文獻有興趣的朋友加入。

最近發表的幾篇論文,貼一下供老師、朋友們參考、指正

皮國立,〈民國疫病與社會應對──1918年大流感在京、津與滬、紹之區域對比研究〉《新史學》27.4(2016) 。
皮國立,〈從口述歷史視野看兩蔣總統的醫療與健康〉《東吳歷史學報》35期(2016)。
皮國立,〈上海中醫藥的發展(1950-1965)──以《人民日報》為中心的考察〉《漢學研究通訊》35.4(2016)。
皮國立,〈碰撞與匯通:近代中醫的變革之路(從中國醫療史看中醫發展之路)〉,《文化縱衡》1期(2017)。

 

部分摘錄:

民國疫病與社會應對──1918年大流感在京、津與滬、紹之區域對比研究

 

  1918年世界大流感之疫情,無疑導致自黑死病以來單獨一場疫病損失人口最多的記錄,「至少」有2000多萬人因此殞命,甚至有殺死1億多人之說。由於當時沒有檢驗微生物的器具,故無法精準地判斷死亡人數或解釋流感是從何而來。但史學家始終不曾放棄對它的解釋權,他們根據此病的特點去尋找蛛絲馬跡。[1]當年的流感同時襲擾許多相隔很遠的地區,因此難以確定1918年的流感疫情是從何地開始的。[2]由於這次疫情是世界性的,所以中國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捲入這場疾病史的論述中。史家已或多或少的指出這次疫情的影響,或是針對各個時期的疫情進行對比,但多偏重世界疫情,對中國疫情的論述較少,近年來略有新作,但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整體來說,在中國疫病史的論述中,流感常被史家忽略。[3]日治臺灣與日本之流感疫情皆有學者梳理過,[4]包括官方的處理態度、民眾反應、對社會的衝擊等面向,都非常適合與當時的中國做一區域對比研究。[5]可是,目前我們無法掌握當時中國疫情的細節,區域對比變得難以展開,[6]故急需挖掘當時中國疫情的狀況,才能接著談細部的研究。[7]

 

  為了更完整地回答一些問題,本文先就大流感發生的當下一些人的遭遇,梳理他們所描述的流感疫情的實際狀況。起初,筆者即感到非常驚訝,這與接下來的論述有關,即1918年大流感在中國所導致的恐懼與死亡,似乎與它給全世界那種恐怖殺手的形象有所出入,雖有研究者指出當時沒有抗病毒藥物,而且經歷戰爭後人們抵抗力較低,所以死亡人數眾多,但中國的情況似乎還需再檢視。[8]以下舉兩件史事來對照。首先,中國著名外交家顧維鈞(1888-1985)回憶,在1918年大戰將露結束之契機時,他未能去巴黎參加和會,其中一個原因即顧的妻子被大流感奪去了生命,而且駐華盛頓的其他國家外交人員與家屬,也有數人遭到不測。[9]但顧的妻子是在美國死去,那是在流感非常嚴重的異鄉。另一個反差的例子是精研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蕭公權(1897-1981)曾幸運逃過一劫,他說:「民國七年六月我在青年會中學畢業。那一年春末夏初,蔓延全球,死人無算的流行感冒病症[influenza]傳到了上海,我也染上了。在大考前的星期四下午感覺不適,星期五勉強上課,到了晚上便不能支持而病倒了。當時認為是平常的『重傷風』。同學好心給我飯食,都不能下咽,只是口渴,大喝冷水。臥床三天之後,勉強能夠起身。雖然全身酸痛,卻喜無礙動作。到了星期一我居然能夠去應畢業考試。這個險症我竟糊里糊塗地熬過去了。這可說是『勿藥有喜』,也許是命不該絕。」[10]「重傷風」在中文意義中即比較嚴重的感冒,並未給人一種致命、恐怖的感受,況且蕭不但未求助任何中西醫,還靠著多休息、多喝水而康復。他與顧妻的狀況大不相同,這只是偶然的兩個極端例子嗎?

 

  流感疫情對世界造成重大影響,對中國而言可能不是。但既有的研究成果,卻多將這次流感疫情的元凶指向中國,認為是因中國華工為參戰而投身至歐洲各國服務,同時將病菌帶過去,亦或是認為1918年之前華南已有流感病毒。[11]但這些「西病源於中國說」論點,學界未必完全認同。例如有研究指出在1918年初中國已有流感或致命的肺炎流行,其實是相當大的誤判,因為該疫情應是肺鼠疫,與流感無直接關係。甚至有美國科學家指出:1918年在哈爾濱的流感疫情和美國、歐洲一樣嚴重;但從《申報》來看,哈爾濱並沒有爆發流感疫情,如果有,也是肺鼠疫。[12]飯島涉認為:一般認為中國有將近1000萬人死於1918年的流感為估計錯誤,應該只有100萬人左右。[13]其實,中國的流感爆發晚於世界各地的疫情,而最新研究顯示,1918年之後的大流感與之前的流感病毒不同,[14]這就顯示如華工因素或中國人早已因環境或接觸病毒而有抵抗力的說法,不攻自破。例如劉文明就指出,流感是當年3月由香港傳入中國,否定了中國本土作為流感原發地的質疑;[15]而最新研究指流感病毒可能是從牲畜直接跳躍至人傳人的說法,[16]也不適用於香港模式,因為它是商業貿易城,而非農業聚落,這更加證實流感疫源地不在中國。

 

  凡此種種模糊之論述,皆說明了我們需要一幅更清晰的,流感在1918年中國流行的圖像,來幫助理解當時人們應付疫病的醫療史,甚至填補世界瘟疫史的一個環節。若沒有一個扎實的、對中國疫情史的考察,則一切跨國比較、文化現象之分析,都無從展開。故本文主要先以《申報》的記載為主要分析材料,乃因該報對疫情的描述比較全面和詳細,為其他報刊所不及,[17]而多能兼顧全國之情況,再以其他報刊作為輔助補充。探討區域雖以京、津、寧、滬、紹等地為主,但也旁及其他幾個流感爆發的地方,期望能對釐清這場疫情在中國肆虐的狀況,以及紳商、慈善等團體在疫病中的具體作為。[18]

 

 

從口述歷史視野看兩蔣總統的醫療與健康

 

摘要

  本文主要是探討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位總統在台灣的醫療照護,及其對醫師、疾病與日常生活健康的看法與態度。元首醫療,由於事涉私人與檔案不易見到,加上與國家大歷史發展的關係較少,所以過去每易為史家所忽略。但或許是基於好奇,民間文史工作者或媒體卻反而對兩蔣的疾病與身體狀況有許多猜測與傳言,遂導致事實的真相模糊不清。本於史家追求真相的職責,過去因資料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法掌握某些歷史事實的解釋權,但從學界陸續出版的醫師、醫院和侍從人員等類型的口述歷史,有不少內容已補充了這些空白之處。這些口述的史料,急待史家賦予歷史意義,並提高口述史料本身之價值。當然,透過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來探討這些在元首身邊的醫師、侍衛對兩蔣的看法,讓我們可以看到做為「凡人」的元首,以及兩蔣的不同個性與態度,如何形塑其對身體與疾病的認知;並且,口述者本身對元首的看法,有時也牽涉到一種特別的醫病關係建構,從而我們也可以來檢討口述者敘述的各種角度,這對檢討口述史料的價值與應用,也是有意義的。

 

 

關鍵詞:蔣介石、蔣經國、總統、口述歷史、醫師、身體觀

 

 

[1] 弗雷德里克.F.賴特(Cartwright, Frederick Fox)、邁克爾.比迪斯(Biddiss, Michael)著,陳仲丹、周曉政譯,《疾病改變歷史》,頁145-150。關於書寫1918年流感的歷史,較具社會史視角的西文著作:Howard Phillips and David Killingray, ed., The Spanish influenza pandemic of 1918-19. 美國的疫情史研究非常多,僅舉Carol R. Byerly, Fever of war : the influenza epidemic in the U.S. Army during World War I. 英國的如:Niall Johnson, Britain and the 1918-19 influenza pandemic : a dark epilogue. 有關中國疫情的全面分析,則較缺乏。

[2] 當時的名稱「西班牙流感」是一誤導,可參見蔡承豪,〈流感與出草——臺中地區的泰雅族動亂(1918-1923)〉,頁171-205

[3] 傳統論近代疾病史,流感疫情常被忽略,例如鄧鐵濤、程之范主編,《中國醫學通史—— 近代卷》,頁458-468。新的綜合研究內,有關流感疫情篇幅也不多,參見鄧鐵濤,《中國防疫史》,頁448。應先做中國疾病史的基礎研究,再與世界疫情進行比較,立基才會有所根據。皮國立則略為提到在流感疫情爆發時中醫的治療、調養應對,參見皮國立,「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 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頁234-237280-283

[4] 速水融,《日本を襲ったスペイン・インフルエンザ 人類とウイルスの第一次世界戦争》。傳染病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可參見飯島涉,《感染症の中囯史—— 公衆衛生と東アジア》。

[5] 參見甄橙,〈記80年前流感大流行〉,頁207-211。另有施信如,〈H1N1知識篇——流感病毒的前世今生〉,頁427-430。李秉忠,〈關於1918-1919年大流感的幾個問題〉,頁84-91。個案研究有郝紅暖,〈1918年流感的中國疫情初探——以直隸獲鹿縣為中心〉,頁65-72。可惜僅羅列南方疫情,沒有對南北區域加以比較。姬淩輝則討論了1918-1919年上海的流感與霍亂疫情,初步討論到本文將會觸及的慈善團體力量,參見姬淩輝,〈流感與霍亂—— 民初上海傳染病防治初探(1918-1919)〉,頁51-59Darwyn Kobasa et al., “Aberrant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 lethal infection of macaques with the 1918 influenza virus,” 319-423. NP. Johnson and J. Mueller, “Updating the Accounts: Global Mortality of the 1918–1920 ‘Spanish’ Influenza Pandemic,” 105-115. 約翰.M.巴瑞(John M. Barry)著,王新雨譯,《大流感—— 致命的瘟疫史》。吉娜.科拉塔(Gina Kolata)著,黃約翰譯,《流行性感冒—— 1918流感全球大流行及致命病毒的發現》。在臺灣的部分,則有蔡承豪的研究成果:蔡承豪,〈歷史殷鑑—— 1918年流感的侵襲台灣〉,頁570-576。蔡承豪,〈「西班牙夫人」來了—— 1918年流感侵襲下的臺灣社會景況〉,頁337-362。蔡承豪,〈流感疫病下的地域社會景況與公衛因應——  1918年台南廳為例〉,頁175-222。蔡承豪,〈紙上惡疫——   世紀流感下的總督日記〉,頁44-54

[6] 目前對中國傳染病史多偏重鼠疫、瘧疾、肺結核、傷寒、霍亂等疾病,流感之流行病學史分析,相對較少。可參見張泰山,《民國時期的傳染病與社會—— 以傳染病防治與公共衛生建設為中心》。鼠疫可參見Sean Hsiang-Lin Lei, “Microscope and Sovereignty: Constituting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and Containing the Manchurian Plague,” 73-108. 傷寒史可參見皮國立,〈民國時期中西醫詮釋疾病的界線與脈絡——以「傷寒」(Typhoid fever)為例的討論〉,頁25-88。其他研究甚多,不一一贅列。

[7] 本文的分析方式,先使用報刊資料來重建當時中國流感疫情的爆發情況,接下來才能處理「流感」在民國時期所代表的文化史意義。有關論述疾病史的研究與意義,可參見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頁1-21。疾病的文化史研究,參見Charles Rosenberg, Explaining Epidemics and Othe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305-318.

[8] Philip Harding, “Pandemics, Plagues and Panic,” 29.

[9] 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頁165-166

[10] 蕭公權,《問學諫往錄》,頁26-27

[11] 例如Kennedy F. Shortridge, “Is China an Influenza Epicenter?” 637-641, Christopher Langford, “Did the 1918-19 influenza pandemic originate in China?” 473-505.

[12] 約翰.M.巴瑞(John M. Barry)著,王新雨譯,《大流感—— 致命的瘟疫史》,頁450-452。吉娜.科拉塔(Gina Kolata)著,黃約翰譯,《流行性感冒—— 1918流感全球大流行及致命病毒的發現》,頁317-318。以及李秉忠,〈關於1918-1919年大流感的幾個問題〉,頁87

[13] 飯島涉,〈作為歷史指標的傳染病〉,頁38

[14] 阿麗塔、許培揚、田玲、張汾、劉曉婷,〈基於文獻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中國疫情分析〉,頁47-50

[15] 劉文明,〈1918年大流感的起源及其全球性傳播〉,頁296-306

[16] 范宗理,〈1918年大流行的感冒病毒的來源〉,頁25

[17] 筆者查閱過包括《晨鐘報》(《晨報》)、《大公報》、《盛京時報》等,報導皆不如《申報》詳實,而像《盛京時報》這類地方性報紙,對跨區域的疫情記載,更是不足,故本文仍以《申報》為主來進行梳理。

[18] 本文主要以1918年的疫情分析為主,至於19191920年之狀況,已另為文探討。參見皮國立,〈近代中國的大流感—— 1919-1920年疫情之研究〉,收入劉士永、皮國立主編,《衛生史新視野——  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頁117-14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說明:

 
  下學期幾位通識課老師開發「課群」的概念,豐富中原大學通識教育的內容。其中皮國立老師負責的「醫療、健康與日常生活」課群,包括目前已開設的:生命與醫療史、食品與健康、運動與健康、中醫科學觀、中醫與保健、個人健康管理、緊急照護與安全教育、飲食自覺與營養管理、運動經絡按摩、運動與營養、美食的真相等11門課。
  新的學期,可以思索更多整合的層次,開發一些共同的課程活動。
 
 
「醫療、健康與日常生活」課群說明:
 
  本課群精選與醫療、健康、疾病等主題相關的課程,除了有歷史文化層面的關照,也涵蓋了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與醫療相關的實際問題。課群內的課程除了培養學生關心自己與周遭人的健康外,也提升學生對歷史和社會上的醫療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層面的深度理解與認識。課群內不但有中西醫學素養的介紹,也有歷史文化和實際保建技術之初步理論與操作,希望讓學生更加認識身體與醫療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學習尊重生命,活得健康而精彩。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jpg

 

ISBN:9789571180847
作者:皮國立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6/10/25

 

國學大師梁啟超的「失腎記」,竟為西醫「擺烏龍」割錯腎臟?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胡適,自幼身體不好,出國竟必備中醫的成藥「六神丸」與「痧藥」?蔣介石怎麼應對牙痛、失眠的老毛病?他為什麼痛恨國人隨意吐痰、放屁?

您曾為身體的疾病所困擾嗎?您知道近代的政治人物及知識分子是如何面對及看待自身的疾病嗎?他們如何擇醫,尋求健康之道?又如何擴大自己的患病經歷,在中西醫論爭的年代,來思考整個國族的衛生與健康?

歷史研究的主體應該是「人」,本書從「病人歷史」出發,剖析最具代表性的近代歷史人物,包括孫中山、胡適、魯迅、梁啟超、蔣介石等人的患病經歷,這些歷史名人長期受大病小痛之苦,他們都相信西醫,但或多或少也曾發表對傳統中醫的各式看法與評價。本書立基於紮實的史料,針對近代人物的醫療衛生觀進行論述,以期讀者能透過這些歷史人物的觀點,對近代中西醫的醫療文化能有更深層的認識,進而認識中醫乃至中國文化在近代轉型之必要與其面臨的困境。


序言 十年磨一劍

緒論   民國時期中西醫論爭下的國族與病人再思考
一、前言 
二、近代中國的身體與國族 
三、從病人出發的醫療史
四、從病人的言論與視角出發

 

壹 略論胡適的醫學觀
一、前言 
二、在掙扎中的傳統中醫 
三、胡適的身體與醫療 
四、國故中醫、科學西醫:再探知識分子擇醫觀 
五、醫療、身體與國族:醫療化下的國民性再造
六、小結

 

貳 民初醫療、醫生與病人之一隅:孫中山之死與中西醫論爭
一、前言 
二、病人的經歷 
三、早年為學與發現罹患肝癌始末 
四、中西醫對肝癌的認識 
五、更換中醫治療始末 
六、中醫治療的轉機與困境 
七、孫的最後時日 
八、小結 

 

參 「國醫」的醫療史反思:中國醫學之近代轉型與再造
一、前言 082
二、重省中西醫匯通史:中西差異在何處 
三、國醫建構之初:國學與國粹形象 
四、國醫轉型的關鍵年代 
五、形塑科學國醫之困境 
六、面對國家與民族:國醫責任之再造 
七、小結:一次失敗的「成功」轉型 

 

肆 醫療與近代社會:試析魯迅的反中醫情結
一、前言 
二、緣起:反中醫幼苗誕生 
三、至死不渝的迷信:偏方與秘方 
四、騙人的把戲:中醫辨病與診斷 
五、科學與國粹 
六、中國西醫的問題:壓力源來自中醫的另一種視角 
七、小結 

 

伍 醫療疏失與「中西醫匯通」擇醫觀:梁啟超之死與「腎病」公案新考
一、前言 
二、「失腎記」前因後果 
三、此案所反映之中西醫技術與醫療環境 
四、餘波盪漾:中西醫論戰與最後的真相 
五、小結 

 

陸 國家與身體的公與私:抗戰前蔣介石的日常醫療與國族衛生觀
一、前言 
二、個人生活經驗:1924年前的蔣介石 
三、軍校校長與北伐時期 
四、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蔣的「私」領域日常衛生與醫療
五、西安事變後,蔣的疾病醫療史 
六、國家衛生和身體現代性之實踐:幾個視角 
七、小結 

 

柒 總結論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BN:9789864371112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
作者: 9789864371112劉士永、皮國立/主編  
出版社:華藝數位  
出版日期:2016/11/30
語言:繁體中文

 

《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是一本集合多數年輕學者的研究成果所編輯而成的學術專著。近三年來,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與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共同組織了「醫學史與醫學人文研究與教學」(2013)、「生命醫療史與醫籍文獻」(2014)等兩場學術會議,成就了本書的基礎;此外,本書還邀請學者提供較具有主題性的文章,一併經由審查通過後始收入,使本書的整體內容具有「生命醫療的文本與書寫」、「疾病與醫治的歷史」和「醫療衛生與政治」等三大向度。這些專書的共同作者包括了歷史學者、文學家和中醫師,他們試著從不同的切入視角來書寫一篇篇與近代「衛生」、「身體」和「疾病」有關的故事,大體展現了臺灣生命醫療史研究的若干傳承與創新之論述。

 

 

目錄

 

導言   i

 

壹、生命醫療的文本與書寫 001
由庶而嫡:廿一世紀華人醫學史的重現與再釋╱劉士永 003
清末的新性道德論述──《吾妻鏡》及其讀者╱張仲民 045
責任與擔當: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史研究╱甄橙 073
醫療與救國想像──論蔣渭水〈臨床講義〉的醫療隱喻與主體再現╱陳康芬  095

 

貳、疾病與醫治的歷史 115
近代中國的大流感: 1919-1920 年疫情之研究╱皮國立 117
鼠疫前香港醫療狀況:以《1895 年醫務委員會報告書》為中心╱羅婉嫻 143
西醫東漸對民初中醫學術的影響──以惲鐵樵論發熱為例╱趙中豪 169

 

參、醫療衛生與政治 191
遷徙與籌組:抗戰時期軍醫教育體系的建立╱楊善堯 193
晚清海關檢疫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以廈門關為例╱李欣璇 217

 

編後記 24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大學張勇安教授辦的醫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敬請參考。149926.jpg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國醫節,我中醫朋友不少,包括沒見過面但默默關注我研究的中醫們,再加上自己也研究中醫史這層機緣,所以更要送上滿滿祝福給中醫的朋友,祝大家平安快樂。

    前一陣子有出版社要再版86年前的《三一七紀念特刊》,一方面紀念這一天的誕生,一方面也做為史料文獻,使中醫後進能知曉自己過去的歷史。我寫了一篇近萬字的導讀,名曰〈見證現代中醫史的開端〉,待書正式出版的時候,再請大家指正。
(皮國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六月中,大概選禮拜六舉辦
「中西醫學在東亞社會的發展與匯通、碰撞與回應」國際學術研討會
如有興趣發表論文的師友,可先私訊我,請容我先PO此訊息,希望讓有興趣的師友提早準備。
 
以下是論文主題建議
1.中西醫學與近代社會變遷。
2.中西醫文化與新身體觀的塑造。
3.近代中西醫文獻、典籍問題。
4.中西醫學之機構分層、分科的歷史考查。
5.中西醫學理論與技術(如:健康、保健)之傳播或日常生活中的影響。
6.中西醫學在近代新技術之開展或舊理論之反思。
7.其他有關中西醫學史的議題。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為期三天的【醫學的物質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結束了。這次研討會是基於史語所的一個三年的主題計畫,所以成果相當豐碩,論文集相當厚實。因為時間不是在假日,所以我無法場場參與,幸好有論文集,大可按圖索驥自己有興趣的篇章。隨筆談一下主題演講吧,梁其姿老師回臺的機會不多,所以第一天主題演講我跛著腳(受傷)也要來聽一下。梁老師講的題目是〈光緒十三年《腳氣芻言》建構腳氣症候的「方」與「法」〉,梁老師談《腳氣芻言》這本書成書的背景,裡面的辨證和治療的「活法」醫案等等,其實我一開始很驚訝,以梁老師研究的高度,怎麼會談一個這麼小的題目?後來聽完才認識到,梁老師找到的是一個非常特別且有意思的文本。這本書的背後,隱藏很多有意思的問題,例如腳氣做為地方病的特色,地方(廣東本土性)藥物如何影響醫生的用藥,醫生的活法,與江南傳統的差異在哪裡等等。我想,大凡歷史研究功力到了一定的火侯,都喜談一些大問題,前如錢穆、余英時,近如王汎森、葛兆光等等(不能涵蓋所有學者,僅舉例),但這是一種研究的取徑。而梁老師則從小問題、小文本出發,背後尋找各種跟大問題對話、比較的研究取徑,我想各有千秋,這或許是另一種醫療史研究帶給歷史學的「方」與「法」吧。


413369275.jpg 

1987947418.jpg 

892801562.jpg 

269150698.jpg 

1807982299.jpg 

357436464.jpg 

1869202809.jpg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年第4次中醫各家學說討論會--吳鞠通的學術思想


報告人:周逸峰醫師

主持人:陳建霖主任、游智勝教授、皮國立教授

時間:(2015/11/13 )13:00--15:00

地點:新店慈濟醫院五樓互愛會議室

主辦單位:新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今天新店慈濟中醫部的中醫各家學說讀書會讀吳瑭的著作。這位清代溫病學派的大家,寫書出版的時間很晚,甚至到他晚年,才有另外的《醫醫病書》和《吳鞠通醫案》出版,相關的研究很多,就不一一敘述。我要說的是,為什麼吳的著作普遍為大家所熟知,原因就在溫病派的著作,在民國時期被刊刻最多的其實就是王孟英的《溫熱經緯》、吳瑭的《溫病條辨》和雷豐的《時病論》,而當現代化中醫院校學科體制在成形時,缺乏教科書,所以閱讀的也不外是這些著作,故儘管溫病派的著作甚多,但臺灣研讀中醫溫病的著作,卻多從吳瑭之《溫病條辨》開始,這大概是學科體制、界線畫立的時候,該書已較其他溫病派著作知名、佔優勢的原因。此外,現代中醫讀《溫病條辨》時,其時面對的是一個古人論述疾病的世界,很難讀懂,即使懂字面上的意義,也必須用現代觀念作一轉化,才能讀懂。但要讀通,我想會比古人難很多;不過,這也是中醫學迷人之處,因為可塑性很高,中醫累積了千餘年的文化與技術,現代中醫所懂得、所能運用的,往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讀懂、讀通中醫文獻,是開創、是挑戰,也是中醫發展的活路,應該持續關注。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8463.jpg 

webwxgetmsgimg.jpg 

1863381918.jpg 

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人文院張大慶教授應長庚大學醫學系邀請來臺,也在中研院人社中心分享了中國大陸目前醫學史教學和研究的狀況。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世以降醫藥與衛生知識的生產與傳播 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研院人社中心與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將於2015年12月24-25日,於中研院人社中心聯合舉辦近世以降醫藥與衛生知識的生產與傳播 國際學術研討會。誠摯邀請各方專家、學者前來與會。本次國際學術會議將採工作坊的形式舉行,我們最終將以出版具主題性的學術專書為目標,但會議發表時不一定需要全文,當然您若有未發表的全文則更佳,或可運用PPT報告。如果您有意願參與,請您於:11月20前提交一論文題目,並於12月15日前提交摘要與全文(或PPT),以利論文手冊之製作。感謝您,敬祝您一切平安、順利,以下是會議主題與參考資料,敬請您指教。

近世以降醫藥與衛生知識的生產與傳播 國際學術研討會

古代醫學與養生知識,大多掌握在上層階級,以專業知識取得之不易,故可解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但及至近世以降,日新月異的印刷技術開始為醫藥知識的生產與傳播帶來新的可能,多元的醫藥與衛生知識,透過方書、醫案、歌訣、養生書等,進入一般士人的日常生活中,與上層醫者解讀醫學經典的工作,可謂並行不悖。至晚清乃至民國時期,醫藥知識更透過報刊等各式大眾傳播媒介,展現出更多元的面貌,影響了芸芸眾生的「生命與醫療」歷史。本次研討會,即針對這些總體現象,探討上層醫學知識的傳衍,也探索下層醫藥知識之吸收與各方面之運用(如婦女、幼兒、保健、氣功)等;更重要的是,本次研討會希望看見醫療史的「中層」交通,亦即:下層醫藥知識如何影響上層經典之解讀?上層的醫者與經典醫書,又如何影響下層的醫藥知識,這些醫藥知識如何被生產?又如何傳播?在各階層流動時,又如何發生「轉型」而展現不同之風貌?這是舉辦這次研討會的主要目的。

一、會議主題參考

1.醫學文本的生產與傳播。

2.醫藥與衛生知識的內涵與思想。

3.養生與日常生活的實踐。

4.牽涉各階層醫藥養生知識的流動情形。

5.跨國醫藥衛生知識的交換。

6.消費與日常生活中的醫藥與衛生商品。

7.各類養生知識的呈現與傳播,如針灸、推拿、拔罐、刮痧、草藥、鈴醫等現象。

8.中西醫藥知識國際化的歷史展望與問題

二、聯絡人:皮國立

Mail:pipi.jordan@msa.hinet.net

手機:0936099508

三、主辦: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醫學的物質文化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 間:104年11月11日~13日(三~五)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研院「醫學的物質文化」主題計畫、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電子信箱:ddb@asihp.net
聯絡人:林小姐
電話:(02)2782-9555轉353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edicinehis...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medicinehis...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代醫療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

時間:2015/8/21(星期五)下午兩點至五點⋯⋯
地點: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小型會議室

主持人: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講者:
皮國立(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講題:淺談中國醫療史研究的現況與展望

張仲民(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中研院近史所訪問學人)
講題:近代中國的衛生與消費文化

蔣竹山(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講題:藥、商業與消費文化:醫療的全球史研究趨勢

歡迎自由參加,無須報名。

本工作坊由科技部人社中心「歷史學門熱門及前瞻學術議題調查計畫(2010-2014)」贊助。

計畫召集人:黃寬重
共同召集人:呂妙芬、蔣竹山

執行單位:長庚大學醫學系、中研院近史所、東華大學歷史系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廚房裡的藥劑師:莊淑旂、家庭主婦與當代東亞的傳統醫療

*日期: 2015/08/06

*時間: 14:30~16:30

*地點檔案館中型會議室

*主持人:

*主講人: 雷祥麟教授(本所副研究員)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

 

http://www.mh.sinica.edu.tw/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728&tableName=Event&tmid=21&mid=5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李尚仁教授發的訊息:

中研院六月底一場醫學與文學的演講,轉貼史語所副所長李貞德對這場演講的介紹。
.........................
各位朋友:
下禮拜中研院有一場關於醫學人文的演講,歡迎大家來聽。演講訊息如下:
時間:6/30(二)下午3:50-5:20⋯⋯
地點:南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館五樓會議室
講者:哈佛大學Karen Thornber教授
講題:Rethinking Medicine and Healthcare among Cultures: Global World Literature and the Medical Humanitites.
Thornber教授原研究二十世紀東亞文學,其專書 Empire of Texts in Motion: Chinese, Korean and Taiwanese Transcultrations of Japanese Literature (Harvard, 2009) 曾獲多項學術獎。她翻譯日本詩人關於原爆的譯作 Toge Sankichi and the Genbaku shishu (Chicago UP, 2012)也曾獲得翻譯獎。
最近她將研究延伸至文學與醫療,以及醫學人文,主編論文集 Poetics of Aging: Confronting, Resisting and Transcending Morality in Japanese Narrative Arts. 目前則正撰寫兩本新書 Global World Literature and Health 以及 Leprosy and Culture.
將文學與醫療合觀,台灣既有研究似乎比較少?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來聽聽她怎麼說。

貞德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501  

 

下週要去長庚傳醫所口試蔡宗翰醫師的碩論,他寫的是上古醫學的病名「伏梁」的考證。現代中醫願意做這種醫經醫史的題目,還是上古醫學的,很不簡單,精神可嘉。我希望問他:在他實際研究的過程中,醫經醫史的研究可曾帶給他臨床或實際中醫甚麼樣的幫助,哪怕是只有一點實際、可陳說的意義與思路,我認為這篇醫史研究就有真實的價值。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雜的李中梓讀書感想:

    李之時代背景乃明代因醫療演進、儒生習醫等因素,醫書較之前代印行更為廣泛。醫學這一長期以來「專門授受之學」,已不再是「師徒、「世業」中人的專利,只要能讀書,就不難憑藉自學的方式掌握醫書知識,但醫學知識的龐雜,使得正典醫書有必要再被強調,劃定屬於自己定義的學科領域範疇。(知識的集成整理,李中梓在30多歲時,撰寫了《頤生微論》(1619),寫醫宗論一篇,對古今的醫家和醫書進行梳理,並且對諸醫家進行了點評,既指出諸醫家之長,又指出諸醫家之缺,極為精闢地論述了前人醫學思想的得失。對醫家的生平傳記敘述較略,特別重視醫家的傳世醫籍,有意識地整理醫家譜系,以廓清醫家源流與尊崇的物件,重在構建以文本為傳承的統緒,使習醫、行醫有所本有所宗。)

    明代後期,醫籍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變化,一方面是醫籍在數量上遠超前代,另一方面與唐宋相比,越來越突出醫籍的實用價值,重視具體醫方的介紹(其實宋代的士人方書,就已不少,此代重點與風潮為何?值得梳理),明後詳列醫案,強調實用性和操作性。刺激醫籍數量劇增和內容轉向的直接動因,是巨大的閱讀需求的存在,醫籍的基本讀者不僅包括醫者,也包括一般普通的民眾。在這樣的市場需求下,民間商業資本開始加入醫籍的傳播行列,從事醫籍的出版和銷售。

    李家世不錯,科舉不順、家人患病死於庸醫,轉而習醫。李中梓未曾拜於當時的醫學名家門下,因熟諳儒學經典,儒與醫通,為「同源而異流」,通過研讀《內經》、《傷寒論》等歷代醫學典籍,自究醫理,自學成才,自稱「儒者」。喜歡研究經典著作,包括內經、傷寒、本草,用藥喜歡溫補、偏重脾胃,頗符合上層階級之需要。在李中梓生活的時代,一般醫生為了應付門診,多半隻學習唐、宋以來各個醫家的藥書、方書,從中找出幾個治病的藥方,而對傳統的醫學經典《內經》等著作並不感興趣,更不願為研究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希望透過廣泛的研究經典,使醫學技術升格為具更高深學理之「醫道」。(馮玉榮指出:在李中梓醫名的養成與傳播過程中,所著醫籍居於中心位置。其醫籍既重醫理歸納普及,亦重醫案彙集分析。醫籍由新安商人吳肇廣兄弟出資,廣為刊刻(明代已打破政府官刻和作者本人家刻的傳統格局),病者、醫者、士林、官府無不看重。醫籍既是其專業水準之體現,也是極具說服力的個人「行銷」,更以兼具儒士風雅,士林交遊廣闊,儒醫之名既知於當世,更垂範後世。然在醫學並未列於主流知識譜系的明清時代,盛名之下,學派漸成,亦彰顯在社會化的職業養成及專業評定體系之下醫學傳承的市場及知識路徑。)

    李雖認為金元四子都有功,但還是偏重張元素、李東垣派,用藥尚中庸平衡。(幫王肯堂治病,就講求通因通用,也用下法)認識達官貴人不少,看診的也都是上層階級,也幫同友醫者身分的病人看診。李寫了很多書,每一本書也都參考許多其他著作,和金元四子不同,研究醫學必須展現博通與正統。寫書之外就是授徒,門人很多,有名的不少,如沈朗仲的《病機匯論》(……士材之學,一傳為沈朗仲,再傳為馬元儀,三傳為尤在徑)。但李終恐子「紙上談兵」,歲不傳子,子雖有幫忙校醫書,卻不繼承父業

    李中梓不拘泥于醫史的梳理,而是提要鉤元,針砭時弊,既指出諸醫家的精到處,也指出諸家的偏頗處,重在分析前人醫學思想的得失。尤其重視醫家的傳世醫籍,有意識的整理醫家譜系,以廓清醫家源流與尊崇的物件,重在構建以文本為傳承的統緒,使習醫、行醫有所本有所宗,「醫宗」之意明也。特重醫案:所列醫案也充分展示了他高超的醫術,不亞於「自我行銷」,這對他構建名望大有裨益,以致于醫籍付梓之後,流傳甚遠,慕名求治者應接不暇。李之名還在其醫案被不斷轉載,是個值得被關注的現象。

 

問題:

1.醫名:士大夫、讀書人的口碑、商賈出版醫書的推波助瀾。(呂鳴和《贈萬密齋先生醫書序》言:今之醫者,皆欲有醫之名,欲有醫之名,而不得不求乎書,其勢然也)

2.這麼多弟子:跟一個老師或學派,到底在哪裡展現?他們在行醫的過程中,有沒有說自己是哪一派的?醫學正典化,又為什麼有派之說,心態為何?(蔣士吉《醫宗說約》,蔣示吉雖非李中梓的登門入室弟子,但其書中曾三次提到「士材先師」,因而有學者據此推斷蔣示吉曾問業于李中梓,可能由於李已晚年,蔣示吉亦知名於時,不欲屈蔣於門牆之列。

3.現在,透過什麼方式和老師討論病情、增進學識?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

104年7月工作坊
「一滴血」的認同政治:原住民DNA、臺灣人祖先與多元起源的再發現

主講人:蔡友月(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陳嘉新(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助理教授)
評論人:傅大為(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與談人: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日期:2015年7月17日(五)14:00-16:00
地點: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建立紮根性的研究合作-主題計畫C: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
合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

聯絡人:盧詩婷
亞太-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 行政聯絡人
11529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B102
TEL:02-27898124
Email:hygiene@gate.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 年「醫療史研究生論文工作坊」徵稿啟事

醫療史近半世紀以來,早已成為歷史學界重要的次領域,研究成果十分耀眼。台灣醫療史研究起步雖晚,但近二十多年來不論在於傳統醫療文化、性別與醫療、宗教與醫療、醫學與東亞現代性、殖民醫學,以及華人公共衛生史等課題上,皆有相當累積。
為進一步推動國內醫療史研究與教學成果之交流,2013年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結合陽明大學與中研院醫療史研究領域專長之學者,透過工作坊、專題演講、進行研討會等形式,促成台灣醫療史研究群之發展。為鼓勵新生代投入醫療史之研究,並增進研究生與醫學史專長之師長互動、提升研究能力,將於2015年9年20日,在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下,由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共同規劃辦理「醫療史研究生論文工作坊」,期待全台有志於醫療史研究之研究生踴躍投稿、共襄盛舉!
 
一、徵稿領域
各時期之醫學史研究題材皆歡迎投稿,鼓勵同學以優秀期末報告投稿。
 
二、徵稿對象
以醫療史為研究方向之國內碩、博士班學生(含碩士畢業生、不含博士畢業生)
 
三、徵稿期限與字數:
摘要請於2015 年07 月15 日(星期三)前繳交,字數限500至1,000字。
全文請於2015 年8 月31 日(星期一)前繳交,字數限10,000字至20,000字。
論文入選名單公佈:2015 年七月底。
 
四、徵稿方式:
投稿人請在期限內將發表人基本資料(姓名、單位、Email、電話)及論文摘要電子檔(word 檔,以投稿者姓名為檔名)Email 至ymmedhistory@gmail.com,並於主旨處註明「醫療史研究生論文工作坊摘要」。經審查入選者,將另行通知。入選者請於期限前將論文全文的word 檔,以附檔形式寄至上述Email 信箱。撰稿體例,請參見《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網頁http://stm.ym.edu.tw。
 
五、辦理單位
主辦:國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
合辦: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中研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六、研討會時間與地點
2015年9月20 日(星期日)於中研院人社中心舉行。
詳細議程、時間與地點,將於審查程序結束後另行公告。
 
七、連絡方式
洪均燊/ ymmedhistory@gmail.com
盧詩婷/hygiene@gate.sinica.edu.tw

http://www.rchss.sinica.edu.tw/hygiene/app/news.php?Sn=150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週德堡大學歷史系教授江勇振將要來中原大學舉行兩場有關胡適研究的講座,歡迎大家來聽。當然,本週還有我們中心的【科技、歷史與社會講座】,最後兩場登場的是林陳涌和林文源兩位教授,對科普、科技與社會、STS有興趣的同學,歡迎來聽。

演講訊息之一

6月2日(二) 10:10 - 12:00 AM
中原大學(全人721)

講題:胡適與基督教

2:10 - 4:00 PM
中原大學(全人721)
講題:科學與人生觀論戰

講者:江勇振教授教授

演講訊息之二

【科技、歷史與社會講座】06/02()社會科技議題面面觀-林陳涌

活動簡介:

「科學、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為晚 近新興之研究領域,關注醫療與社會、性別與科技、科技傳播與媒體、經濟創 新與永續發展等相關議題。 透過各領域專精的講員,讓學生有更多接觸人文社會反思的機會,開始思索科 技、社會並歷史的複雜關連。期為理工見長的中原校園環境中,提供一些融合 點,以成為更具前瞻性的多元思考與反省能力的「科技—社會人」為目標。

講者簡介:

林陳涌: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專長為科 學史哲、教師專業發展、生物概念研究。主編有《中 小學數學與科學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等書。

活動時間:19:00~21:00(18:30開放入場)

活動地點:中原大學全人村2樓瑞麗堂

注意事項:

★本活動列入通識認證

★演出完畢後請至入口索取通識認證,以保障您的權益。

★入場時間為開場前半小時,因座位有限,請務必提早入場。

★活動結束時間視當時情形而定,本中心僅提供約略時間點,須全程參與。

 

【科技、歷史與社會講座】06/04()STS視野看適當科技與醫療體制-林文源

講者簡介: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領域為醫療社會學、科技與社會研究、社會理論。長期探討醫療體制變遷與行動者轉變、跨領域研發與教學及經驗本體論與其政治性。著有專書《看不見的行動能力:從行動者網絡到位移理論》。

活動時間:13:00~15:00

活動地點:中原大學全人村北棟B1演藝廳

 

主辦單位: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活動洽詢:(03)265-6877林佑璇小姐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一段和中醫朋友在網上的對話,他其實對醫史研究是很有熱情的,即使出來開業醫,他依舊對中醫典籍文獻很有興趣,感謝他,貼出來給對唸中醫史有疑問的中醫同道參考。

 

李岳峰醫師:

看見學弟妹對於學習醫學史,背誦朝代有何意義,中醫學有無進步,稍有感觸,請大家指正!如下:這要先回答,醫生為什麼要唸醫學史,這有名家談過!針對實用性來說,一個基本的中醫師訓練,五版或是台灣承啟版就夠,這種學習是基礎,唸一個版本就夠!那為什麼要唸不同版本,不同朝代,還要注意過去的版本有無脫漏或是錯誤?我想不同的朝代,有其背景,有助於理解某位醫家當時的創新思維!
創新?已經是幾千年還創新?
臨床上,我們不斷地在面對挑戰,不斷學習新的事物,沒有過去的歷史,便無法充份理解創新的起源為何?我想歷史如果只是按圖索驥,背誦朝代,歷史是死的!只有深入去和歷史互動,重現當時的情景,了解當時面對的臨床問題,才有助於中醫的進階學習!

 

版主:有感而發嗎?

 

李岳峰醫師:我一直在釐清,心中的疑問,對於醫學史的情感,到底是一時的熱情,還是有其實用的價值,我還在想!請您指正。

 

版主:我想,熱情和實用都是有的,前面一個不妨看成興趣。對自己同一職業之先人的歷史有興趣、或好奇而讀,可增添自己對工作的認同以及個人在歷史過程中[成為一份子]的認同感,而這也是一種歷史的功用。就像歷史學者喜歡研究傅斯年、錢穆、顧頡剛、梁啟超一樣,因為他們都有「史學家」的身份,研究他們的著作與思想,對現代歷史學家的工作,當然有幫助與啟發,可以類比至醫療史的。至於實用性,明醫書、學說之源流、因時代而考其實際操作的成敗利弊,作為自己看診時精進的資產,則醫史之用非一時,還可受用終生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334242_10152944398529227_4509106608773050897_o  

科技部「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6月份工作坊

重建針灸的身體:承淡安與現代中國針灸學的誕生

⋯⋯

主講人:張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郭文華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副教授)
評論人:皮國立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日期:2015年6月12日
時間:12:30p.m.開始
地點:陽明大學第二教學大樓242室(音樂教室)

聯絡人:洪均燊 02-28267000轉6305 ymmedhistory@gmail.com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中央研究院「新世代跨領域科學人才培育計畫」
「醫療史研究群的建構與發展」子計畫
合辦單位: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中研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