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8


題 目:瘋狂史:五十年後
主講人:Prof. Frédéric Gros(巴黎十二大學巴黎政治科學院 )


時 間 :100118(星期二) 1430


地 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


 


2011.11.07


題 目:The Prevalence of Smallpox in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aiwan , Evidence from the Household Registers


主講人:Prof. John Shepherd(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


時 間 :100117(星期一) 1030


地 點 :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http://www.issp.sinica.edu.tw/hygiene/seminar.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特此感 謝張澔 教授和周維強研究員


 


國際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聯合會科學史組
中華民國委員會(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


             






















































義守大學國際會議廳  十一月十日 (星期四)



08:2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



09:10-09:20



義守大學洪萬隆校長致詞



專題演講



09:20-10:20



洪萬生(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


   從李善蘭(1811-1882)研究看中算史學展望:紀念李善蘭200週年誕辰



10:20-10:40



茶敘



1-1場】主題:天文學史   議程主持人:胡化凱



10:40-11:40



徐鳳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考古發現與中國天文學早期發展研究:一些新思路


陳 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望遠鏡及其對17-18世紀中國人宇宙觀的影響:以《璿璣遺述》為例


周維強(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北京古觀象臺天文儀器被劫璧還記



11:40-13:30



午餐



1-2場】主題:數學史與物理學史  議程主持人:李國偉



13:30-14:30



城地茂(日本國立大阪教育大學教授)


劉伯雯(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副教授)


   日本算盤製作技術的保存


劉昭民(本會委員、中華科技史學會理事)


   臺灣日據時代(1895-1945)電力工程之發展


尹曉冬(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


   中央大學物理系的教授們



14:30-14:50



茶敘



1-3場】主題:醫學史    議程主持人:徐鳳先



14:50-15:50



韓 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宋代官方對針灸的規範化管理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皮國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系 博士生)


   中醫文獻與學術轉型—以熱病醫籍為中心的考察(1912-1949)


魏嘉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 史學系 博士生)


   國民政府與傳統中醫存廢論爭之探討



15:50-16:10



休息



1-4場】主題:科學思想與科學教育  議程主持人:張耀祖



16:10-17:30



胡化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論先秦諸子的工匠技術管理思想


任玉鳳(內蒙 古大學 教授)


   地方性知識觀念對科學技術史研究的影響


陳正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趙金祁 教授的生命史:釐清生平經歷如何影響其科教哲學


李 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誰來為公共數據庫買單?BIND數據庫的興衰



17:30-19:30



晚宴



 


 

















































義守大學國際會議廳  十一月十一日 (星期五)



2-1場】主題:技術史   議程主持人:任玉鳳



09:10-10:30



關曉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傳統水輪之考察


林聰益(南台科技大學機械系副教授)


顏鴻森(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 程學系 教授)


林彣峰(南台科技大學機械系博士生)


   蘇頌水輪秤漏裝置與近代鐘錶擒縱調速器之比較研究


劉益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從創意產業的發展看傳統工藝的復興


陳 巍(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生)


   中世紀阿拉伯技術史概覽



10:30-10:50



茶敘



2-2場】主題:生物學史與地質學史  議程主持人:林聰益



10:50-12:10



賴伯琦(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邁爾(Ernst Mayr) 在物種概念史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


李學勇(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系退休教授)


   達爾文「進化論」使人信服的原因


沈建東(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助理研究員)


   山海圖像:十七、八世紀朝鮮天下圖初探


林明聖(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地球環境與生物資源學系)


   臺灣歷史海嘯資料考證



12:10-13:30



午餐



2-3場】主題:化學史   議程主持人:關曉武



13:30-14:10



張 澔(義守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化學闡原─發現其原本


鄭康妮(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碩士生)


   中央陶瓷試驗場與《中央陶瓷試驗場工作報告》初步研究



14:10-14:30



茶敘



2-4場】主題:軍事技術史I:戰船   議程主持人:曾琪淑



14:30-15:10



李其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明清戰船樣式的改變


黃宇暘(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生)


   薄甲反不如無甲:清季外購巡洋艦的防禦設計論爭



2-5場】主題:軍事技術史II:火砲   議程主持人:張澔



15:10-16:10



鄭巍巍日本同志社大學 Institute of Global Studies


   洪武十年大砲淺析:兼析明代的火炮技術及其制度


鄭 誠(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博士生)


   明末五種西法火攻著作之關係


孫 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晚清火炮仿製技術的演變



16:10-17:00



座談會及閉幕



17:30-19:30



晚宴



              賦歸



 


  大會網站:http://www4.isu.edu.tw/sites/chsas_taipei/cssth/index.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非常感謝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歷 史系唸博士班黃文儀小姐提供的會議徵稿訊息,有興趣者請上網參閱。


 


 


History of Medicine in SouthEast Asia website now live (2012 Conference)


Call for papers


 


HOMSEA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its website is now live:
<
http://www.fas.nus.edu.sg/hist/homsea/index.html>.

Please visit us for information, events, and contacts in this important and rapidly-expanding field.

Don't forget that our next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Solo ( Surakarta ),
Indonesia , 2-5 July 2012:
<
http://www.fas.nus.edu.sg/hist/homsea/conference.html>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HOMSEA please contact:
homsea@gmail.com.

Posted by Prof. Hal Cook
John F. Nickoll Professor of History
Brown University
Providence , RI 02912 USA
Harold_Cook@brown.edu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上海復旦大學的 張仲民 教授提供的徵稿訊息,供台灣師友參考。


 



 


亞洲的毒品和酒精:歷史研究的新視野國際會議徵文公告


 


201262224日,上海大學,中國·上海


 


1912《海牙鴉片公約》簽署百年,標誌著國際社會管制精神藥物發展的百年史。此次會議旨在就國際禁毒體系源起和演變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研討,以交流新近的研究心得和提出新出現問題的解決之道。鑒於亞洲在國際毒品問題和國際禁毒體系建立過程中重要地位,會議將聚焦于亞洲的毒品和酒精。會議特別關注以下方面的問題:


1、亞洲歷史上精神藥物市場的最新研究


2、亞洲精神藥物的消費者與毒品市場的互動研究


3、亞洲各國政府禁毒政策研究


4、精神藥物對亞洲和帝國商業網絡影響研究


5、亞洲精神藥物消費者態度和觀念演變及影響研究


除上述主題外,會議主辦方也鼓勵參會者能就所有精神藥物從新的視角開展歷史研究。儘管會議的主旨聚焦于亞洲,但是也非常鼓勵就此問題開展比較研究。其目的是讓全球研究與精神藥物相關問題的學者再次把目光投射到1961年前的亞洲。


請於20111215日前將申請小組討論主題和論文摘要(英文300字以內)通過電郵發送至zhangyongan@shu.edu.cn jim.mills@strath.ac.ukspillane@ufl.edu 。經過評審,2012116會議主辦方將通過郵件通知申請結果,並發出正式邀請函。參會者請於2012430日前提交論文全文(英文5000字以內)。會議論文將在會後結集出版。


會議將于上海大學寶山校區舉行,上海大學將為參會代表提供會議期間的食宿。參會代表往返交通費自理。


會議由英國格拉斯哥衛生和醫療照顧社會史中心(CSHHH)、威康信託基金(Wellcome Trust)、佛羅里達大學、酒精和藥物史協會(ADHS)、上海大學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全球學研究中心、研究生部、文學院歷史系共同主辦。


 


連絡人:張勇安,上海市上大路99號上海大學歷史系,200444http://www.mcdps.shu.edu.cn; zhangyongan@shu.edu.cn
Professor James Mills, CSHHH Glasgow, 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 , Glasgow G11XQ, UK , www.gcu.ac.uk/cshhh, jim.mills@strath.ac.uk.


    Dr. Joseph F. Spillane, Department of History, 025 Keene-Flint Hall, University of Florida, Gainesville, FL 32611-7320, spillane@ufl.edu.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醫事糾紛研究 1927-1949


作 者:龍偉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2011/09/05


 


 


內容簡介


《民國醫事糾紛研究(1927—1949)》以史學界關注較少的民國醫事糾紛為考察物件,分析探討斯時醫事糾紛的特點及成因,並結合近代衛生行政體制的確立及醫學職業化進程這一宏觀語境,分析國家、社會與醫患之間的互動,雖未必圓滿回答了上述問題,但所作努力,至少有助於人們從歷史的維度展開思考。


作者簡介


龍偉,1980年生,四川綿陽人,歷史學博士,副教授。近年來主要從事醫學社會史、新聞傳播史及基督教在華傳教史研究,曾主持國家社科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專案3項,在Journal
of Modern Chese History
、《中國史研究》(韓)、《新聞與傳播研究》、《社會科學研究》、《宗教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天宏師序


人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存在,無不追求生命的長久延續,遠離病痛,但自然規律難以抗拒。瑞典著名病理學家福爾克·漢申(Folke Henschen)說過: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某種意義上,疾病及與疾病的抗爭同人類如影隨形,構成其社會生活中不可祛除的重要內容。於是,醫生及醫藥派上了用場。不過由於醫療技術的局限,醫學與疾病抗爭始終麻煩不斷。醫療活動既有成功也有失敗,成功固然可以給病人及家屬帶來一時的喜悅,失敗則可能導致醫患糾紛,嚴重的甚至訴諸法律,成為醫訟


我沒有考證過古代醫界醫事糾紛的狀況,只是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瞭解甚至有時會切身感受到醫事糾紛已成為今日構建和諧社會須認真診治的痼疾。人本來就害怕疾病,然而在今日的醫療環境與醫療行政架構內,人們似乎更害怕治病,這種無奈給諱疾忌醫平添了新的含義。與普通病人稍有不同的是,歷史學者時常向歷史追問,我們為何會落入如此的兩難處境(dilemma)?現代醫學緣何變得這般不近人情?龍偉博士的《民國醫事糾紛研究(1927-1949)》一書,用心所在,即在給出問題的答案。是書以史學界關注較少的民國醫事糾紛為考察物件,分析探討斯時醫事糾紛的特點及成因,並結合近代衛生行政體制的確立及醫學職業化進程這一宏觀語境,分析國家、社會與醫患之間的互動,雖未必圓滿回答了上述問題,但所作努力,至少有助於人們從歷史的維度展開思考。


自從19世紀初經由傳教士將其傳入,西方醫學在中國的生存發展已曆兩個世紀。上個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以西醫為主導在中國建立起近代醫療行政體制。這不僅深刻地影響了後世醫學的發展格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今日中國的醫療模式和國人的醫藥觀念。與此同時,醫藥觀念、醫藥環境也受到國家政治、社會習俗的反向制約和影響。現今醫學社會史話語(discourse)中的醫學,顯然已非傳統科技史作者所理解的那樣,只是一種旨在完成對疾病征服的單純技術手段。在更宏大的語境中,技術只是醫學之一途,討論醫學與政治、社會的關係似乎更為適切。本書的一大特點便是將醫事糾紛納入國家社會的廣闊背景中,從社會史的立場出發,勾勒醫學、政治、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譬如在討論醫師業務過失問題時,作者將刑法中業務過失罪放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加以分析,發現民國醫訟案件中存在的醫患互控及反復上訴與業務過失罪的界定不清有著內在聯繫。在刑法規範未變的情況下,民國醫界一方面呼籲變革,另一方面則在醫療實踐中做出調整,以為因應。這樣的分析顯然突破了傳統醫史的書寫範式,明顯帶有社會史的味道。由於突出法制與人事等側面問題,有時讀者會感覺難以判斷作者到底是在作醫學社會史抑或法律社會史的書寫。然而這正是本書之所長。尋求在學科交叉點上推進學術,是現今具有多學科訓練背景的年輕學者應當致力的學術方向。全書以技術性的醫事為經,以法學意義的糾紛為緯,言在醫訟,關照卻在國家、社會對醫學近代性的構建,正應了民國中醫名家張贊臣所言:江河之大,不棄細流;醫雖小道,可見時勢


歷史學是一門人文學科,雖然一些受過科學訓練的歷史學者對敍事的零度風格zero style)津津樂道,標榜客觀中立,但優秀的歷史著述幾乎無不潛藏著研究者的人文寄寓與關懷。在這方面,本書亦屬差強。作者特意將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的醫事糾紛醫訟剝離出來作專題討論,時間限定在1927年至1949年這一段,講述的故事雖為醫訟,從中卻可明顯看到研究者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對生命的尊重。這種人文關懷一旦與學術研究契合,展現的就不只是研究者的科學眼光與學術創見了,廣義的講,還包含了作者深切的現實寄望及其肩負的社會責任。


當然,歷史家僅有人文關懷尚遠遠不夠。培根(Francis Bacon)說歷史使人聰明,反過來說,能夠使人聰明的學問一定是包含智慧的學問。如是,則對於歷史的思考亦構成對歷史著作優劣判斷的重要依據。作者當然不致自我標榜聰明智慧,但運思卻堪稱獨特。書中一些事實描述和分析讀來饒有興趣,給人以啟發。例如作者發現,民國時期,雖現代醫院及醫療制度已廣泛建立,但有時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整個制度運作崩潰。例如作為醫事訴訟審理程式中重要一環的司法鑒定,由於受司法習慣、當事人利益等因素的影響,法醫與法官及檢驗吏之間存在著嚴重衝突,加之醫界各團體對鑒定權爭執不休,醫患雙方纏訟不斷,社會各方對鑒定機構的權威性充滿質疑,司法鑒定的準確性及權威性大打折扣。這些因素常常誘導人們從整體上反思民國現代醫療制度的基礎建構。然而實際上,問題往往只是出現在諸如司法鑒定這樣的單一環節,牽一發動及全身而已。再比如在醫患關係問題上,作者將其置於社會及法律規範的架構中加以考察,認為醫患關係的核心在於彼此權力與義務的邊界劃定。正是因為醫患雙方對彼此的權責邊際存在認識上的分歧,才導致大量醫事糾紛的出現,甚至造成司法訴訟。這一看法雖未必全新,但是將民國時期的醫患關係看作一個雙向互動的演化過程,當事各方經鬥爭和妥協,不斷劃定彼此之間的責權邊界,這一觀察問題的獨特角度,較好地把握了民國時期醫患雙方互動的實質。類此分析,俯拾即是,書中既有高遠宏闊的思想寫意,又有洞幽燭微的心靈感悟,不少論述可謂視有所見,思有所得。


歷史研究需要超越常人的觀察認知能力,同時也需要豐富的史料支撐所論,畢竟史學是一個實證性極強的學科。傅斯年說史學就是史料學,雖為講求詮釋的一派學人詬病,要其維護史學生存基礎的良苦用心,未可抹殺。就民國醫事糾紛研究而言,據我對近代史研究現狀的瞭解,相關史料少而分散,初事這一領域研究,跡近辟荒。為避免為炊無米,作者在材料方面下足了工夫,不僅查閱了大量行政、衛生檔案,而且對民國時期散佚各處的期刊、報紙、筆記、小說作了廣泛梳理。全書旁徵博引,除了將過去歷史學者囿于傳統方法不甚重視的醫藥類書刊(報刊30餘種,專書200餘種),予以直接利用,對一些常見報刊,也下了近乎竭澤而漁的功夫。以《申報》為例,因論域偏重滬上,書中使用《申報》材料甚夥,且時間跨度極大,上自晚清同治年間,下自民國30年代,均有采獲。作者曾自言在《申報》五花八門的文字欄目及廣告中,爬梳一年,可見用功之勤。正是有了豐富的史料支撐,書中所論皆有充分根據,避免了浮泛空論之弊。如果有人稱該書為目前學界研究民國醫事糾紛及醫患關係相對具有系統性及實證特徵的著作,應該不是溢美之辭。


作者龍偉,蜀中綿州人,與我相識已逾10年。大學本科在成都獅山四川師大從我學習歷史,研究生畢業時,恰逢我轉到錦江河畔的四川大學治學從教,又門前門後三年,相與切磋學問,直到獲得博士學位。回想起來,時間過得真快。10年前的龍君還是一介少年,如今已入而立之年,成了小,致思立。本書是龍君承擔的第一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的終端成果,是他過去10年辛勤耕耘的見證,也是他在學術上為自己立下的最初基業。作為師長,我為他能有如此的成就而感到高興,但願他能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將學業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礎上,獲取更大的成就。


謹序


楊天宏


2011年春于成都江安寒舍


 


 


目錄


導論
    問題的提出
    學術史回顧
    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代的醫患關係與醫事糾紛
  第一節  清代傳統醫界的醫患關係
  第二節  清代的醫事糾紛及其調解
  第三節  清代的醫療訴訟及其處理
  第四節  西醫的傳入與文化的衝突
第二章  民國時期的醫事糾紛概況
  第一節  民國醫生群體的素描
  第二節  民國醫事訴訟的形態與分類
  第三節  引發醫事糾紛的原因考論
第三章  民國醫事訴訟的類型分析
  第一節  業務過失:醫患觀念的差異與衝突
  第二節  非法墮胎:民國法律與社會的錯位
第四章  民國時期醫事糾紛的處理及問題
  第一節  醫患的私下和解
  第二節  行政力量的介入
  第三節  訴諸於法:醫事訴訟案件的處理
  第四節  影響訟案處理的要素分析
第五章  防訟于未然:民國醫療行政體制的確立
  第一節  取締非法行醫
  第二節  考醫的興起與實踐
  第三節  醫師執業制度的確立
第六章  民國社會團體對醫事糾紛的參與
  第一節  近代醫事團體對醫事糾紛的參與:以醫師公會為中心
  第二節  民國醫界的職業憂慮與業務保障
  第三節  醫事鑒定機構的科學化與制度化
  第四節  其他社會群體對醫事糾紛的介入
第七章  民國職業倫理的確立與醫患關係的重塑
  第一節  近代職業倫理的構建
  第二節  醫療模式與醫療習慣
結論
附錄
  附錄一:陶熾孫《中國新醫受難史序論》中所載醫事訴訟史料
  附錄二:本書所採用的169件醫事訴訟案件樣本表
  附錄三:混亂的上海醫界(龐京周繪)
參考文獻
後記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2504754


http://longweihistory.jimdo.com/%E4%BD% 9C %E5%93%81/%E6%B0%91%E5%9B%BD%E5% 8C %BB%E4%BA%8B%E7%BA%A0%E7%BA%B7%E7%A0%94%E7%A9%B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界春秋》1926—1937——民國中醫變局中的人和事


 





作者:沈偉東 著(1970年生,浙江嵊縣人,現定居桂林。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博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編審)




出版日期: 2011-8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內容簡介


 


《〈醫界春秋〉1926-1937——民國中醫變局中的人和事》全面整理研究了民國時期影響最大的中醫期刊《醫界春秋》的辦刊情況,涉及民國中醫重大歷史事件,披露了民國中醫鮮為人知的行業內幕。以《醫界春秋》作為個案研究,展示民國時期民辦中醫期刊的特點,探討中醫期刊在讀者與作者、編輯模式與經營手段等內容。本書從微觀上分析期刊出版與社會政治關係,研究行業出版史,並從而探討出版與學術文化、社會發展的關係,反映了民國時期尤其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民間中醫期刊出版的特點,同時也反映出行業內期刊出版對中醫行業發展的影響和推動作用,本書對民國中醫史研究及民國出版史研究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目錄:





1.《醫界春秋》的辦刊者





1.1 《醫界春秋》的創刊人





1.2《醫界春秋》主編的社會形象





1.3 《醫界春秋》的辦刊團隊





2. 《醫界春秋》的辦刊目的與期刊定位





2.1 《醫界春秋》辦刊背景和辦刊目的





2.2《醫界春秋》的期刊定位





2.3 辦刊思路和編輯方針的動態調整





3. 《醫界春秋》的期刊形態設計





3.1《醫界春秋》的基本形態





3.2《醫界春秋》的封面設計





3.3 《醫界春秋》的插圖





3.4《醫界春秋》的版式





4.《醫界春秋》的作者工作





4.1作者成為《醫界春秋》的核心競爭力





4.2《醫界春秋》的作者群體





4.3《醫界春秋》的作者工作





5.《醫界春秋》的讀者工作





5.1《醫界春秋》讀者定位





5.2 “醫界春秋社的社員制度與《醫界春秋》的辦刊





5.3《醫界春秋》的讀者工作





6.《醫界春秋》的編輯立場和特色





6.1《醫界春秋》的期刊編輯立場





6.2《醫界春秋》的編輯特色





7.《醫界春秋》的社會關係和社會活動





7.1《醫界春秋》與官方的關係





7.2《醫界春秋》與中醫界的關係





8.《醫界春秋》的欄目設計





8.1“編輯者言裏的編輯觀點和編輯思路





8.2“專著欄目反映的民國中醫藥研究成果





8.3針對西醫的調查欄目





8.4“評壇”“論壇欄目貫穿起來的十一年中醫行業焦點問題





8.5“學說欄目--佔據中醫學術研究的前沿





8.6“討論欄目與學術爭鳴





8.7“醫案欄目裏的民國名中醫家的醫案





8.8“藥物欄目--對中藥作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8.9“通訊來件)欄目--瞭解中醫界思想和動態的視窗





8.10“醫訊”--《醫界春秋》的新聞性欄目





8.11“筆記欄目的醫療隨筆





8.12“問答”--小欄目裏的大文章





8.13犀利的短刀欄目





8.14“常識欄目的醫療衛生普及知識





8.15“餘興欄目中的醫藥文藝作品





8.16補白的知識性與可讀性





8.17《醫界春秋》的周年回顧





8.18專欄的策劃





9.《醫界春秋》專刊、專號的策劃與出版





9.1 28期的雙十節特刊





9.2 31期的咽喉病症研究特刊





9.3 34期的中醫藥界奮鬥號





9.4 42期對全國醫藥團體第二次臨時代表大會的重點報導





9.5 55期的慶祝中央國醫館成立紀念特刊





9.6 59期的藥物學特刊





9.7 66期的虛癆病專號





9.8 69期的麻疹專號





9.9 81期的統一病名討論專號





9.10 100期的胃病專號





9.11 109期的血症專號





9.12 110期的中醫條例專號





10.《醫界春秋》刊載的中醫學術研究成果





10.1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





10.2 對中醫經典及臨床應用的研究





10.3對中醫各科的研究





10.4對中醫診斷學的研究





10.5對時疫及地方性流行病的研究





10.6對中藥的研究





10.7對方劑的研究





10.8對針灸按摩的研究





10.9對醫史文獻研究





10.10對國外醫學成果和醫療情況的介紹





11.《醫界春秋》反映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醫學術和臨床家成果





12.《醫界春秋》對中醫前途的討論





12.1《醫界春秋》反映的中西醫之爭





12.2《醫界春秋》反映出的中醫界的危機意識與對中醫前途的探索





12.3《醫界春秋》報導的民國名人對中醫的態度





13.《醫界春秋》對中醫教育的關注和反思





13.1《醫界春秋》對漏列中醫教育進入學系事件的報導





13.2《醫界春秋》對當時中醫學校的報導與評論





13.3《醫界春秋》反映的中醫教材與資格考試的情況





13.4《醫界春秋》辦刊者對當時中醫教育的建議和評論





14. 《醫界春秋》反映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醫界情況





14.1《醫界春秋》對重大醫政管理制度的報導





14.2《醫界春秋》對中醫界抗爭運動的報導





14.3 《醫界春秋》反映的中醫界的抗日愛國運動





14.4《醫界春秋》對民國名人的疾病診治的報導





14.5 《醫界春秋》對中醫藥界不良現象的抨擊





14.6《醫界春秋》刊登的中醫界筆戰





14.7《醫界春秋》關於醫德的討論





14.8《醫界春秋》對海外中醫藥的報導





14.9《醫界春秋》對臺灣、香港中西醫藥的報導





14.10《醫界春秋》對農村醫療問題的關注





14.11《醫界春秋》反映的中醫出版情況





14.12《醫界春秋》記載的醫界糾紛





14.13 《醫界春秋》記載的民國中醫家的詩詞唱和





15.《醫界春秋》的出版資源的深度開發





15.1以期刊出版為中心的書報刊出版經營





15.2以期刊經營為依託的中醫教育科研及生產活動





15.3《醫界春秋》的廣告經營





16.《醫界春秋》的發行





16.1《醫界春秋》的社員制發行體系





16.2《醫界春秋》的發行情況





 





 





http://www.bbtpress.gxnu.edu.cn/asp/bookinfo.asp?bh=581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蘇美嬌編輯提供書訊


 


疾病與權力:診斷百年來各國領袖的疾病、抑鬱與狂妄


作者:大衛.歐文


原文作者:David Owen


譯者:區立遠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11014


 


內容:


希臘人都相信,神明吝於讓人類獲得成功,而且會在人處於權力頂峰之時給他來個「狂妄」的詛咒,讓他失去健全的心智,最終導致他走向毀滅。今天我們不覺得神明有那麼大的功勞,我們比較喜歡說這叫自我毀滅 ─詹姆斯.雷斯頓(James Reston


狂妄症候群(Hubris Syndrome)是什麼? 2008年,國際精神科專業期刊《腦》登出一篇震撼醫界與政界的文章。前英國外相大衛.歐文以他精神醫學的專業,加上從政三十年的觀察,發現位居要津的政府首長可能有種「職業病」。只要掌握權力,就可能出現自戀、好動、過度自信的跡象,自詡為救世主,最後與現實脫節。歐文以該篇論文的核心論點,進而完成本部鉅作。


書中檢視百年來各國領袖的身心狀態。老羅斯福與邱吉爾有憂鬱症,但他們各自找到方式克服並繼續領導人民。甘迺迪患有愛迪生氏症,終身與藥物為伍,但他在古巴危機時展現的鎮定令人感佩。艾森豪是第一位公開自己疾病的總統,他中風後人民仍然對他保有信心。相較於此,也有許多領導人對疾病遮遮掩掩,例如尼克森有酒癮,密特朗下台前三年才告知人民他有前列腺癌。


這本書結合醫學、歷史與政治。歐文帶我們回首近百年歷史上的關鍵時刻,一方面觀察各國領袖在面對重大決策與個人疾病交會時的危機處理,另一方面則審視領導人物的精神與心理狀態,了解政治權力會對他們造成毒害,進而明白民主制度是唯一的解藥。


醫師導論


  我當職業醫生有六年的時間,從這令人著迷的工作經驗中我有很多的收獲。所有這些都體現在本書裡,但是有個面向特別重要。我在聖托馬斯醫院時為一些 顧問 醫師、神經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工作,他們常常為為數不少的知名政治人物看診,在這種相互信賴的醫病關係裡,我看到了政治生涯的摧折與壓力。我協助治療過一位年長的政治人物,他的問題是酒精成癮;另外一位則有嚴重的沮喪症。我看到他們在何等的壓力下生活,開始好奇壓力在他們的疾病裡到底扮演了多大的角色。我在那個時期就變得十分專業,常常開玩笑說我是一位只管轄「頭部以上」的醫生,也就是完全只專注在腦部的問題。


  疾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政府施政的過程以及政府首腦的決策,導致他們犯下愚行,使他們變得愚昧、低能或魯莽?成為外交大臣之後,我在好幾個場合上直接地觀察到這些情況;從那以後,我就非常關心這個問題。還有一類領導人讓我感到著迷:他們並未生病,認知能力也運作完好,但是他們發展出一種我漸漸稱之為狂妄症候群的毛病來。狂妄症的行為在政府首腦身上出現的情況,不管是民主政府還是其他,遠比一般所了解的要常見的多。


  美國最近有三位精神科醫生寫了一篇論文,稱羅斯福與詹森在當總統的期間患有躁鬱症。他們兩人都有憂鬱症,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有人質疑上述的診斷,認為需要更多特定躁症發作的證據。當有人對政治領袖回顧性地做出躁鬱症的診斷時,有趣的地方在於,一般大眾似乎很可以接受他們的英雄們忍受著憂鬱症的襲擊,但是卻不太能接受他們有作為精神疾病的典型症狀的躁症的行為。比如說,有人指出過邱吉爾罹患躁鬱症。沒有人否認他確實常常跌入抑鬱的深深泥沼裡,邱吉爾自己稱這種狀態為他的「黑狗」心情。但是若說邱吉爾有躁症階段,就會遇到可觀的反對。也許一方面是因為大家覺得他從來不曾有過明顯的臨床發作,又或者是因為,即便有過這樣的事,那也還不到病態的程度,大家比較希望把邱吉爾看成一個獨一無二的形象。羅斯福總統的情況也在部分美國人之間引起了多少與此類似的反應。


  當我觀察政治領袖時,狂妄之所以引起我的興趣,是在於它描述了一種能力的喪失。這種狂妄模式在一些政治領袖的生涯裡非常常見。成功使得他們對自己產生過度的信賴,輕視那些與自己信念不合的建議,有時候甚至任何建議都不放在眼裡,所採取的行動像是要挑戰現實本身。通常隨之而來的就是天罰,雖然有時也有例外。


  在典型的情況下,一個政府領袖在位越久,那些可能導致他被診斷為狂妄症候群的諸般行為症狀也會越來越顯著。依我的建議,領導者出現下列這個嘗試性症狀表的三到四種症狀,再考慮進行這類的診斷:


  一、自戀的傾向,把世界當作他們可以在其中施展權力與尋求榮耀的場域,而不是當作有許多問題的地方,需要用務實的、非自我中心的方式來處理。


  二、天性喜歡採取行動,如果這行動貌似能讓他們正面地曝光,也就是能提升他們的形象。


  三、對於自己的形象與呈現有超乎比例的關心。


  四、習慣以救世主的口吻談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很容易就意氣昂揚。


  五、把自己跟國家等同起來,認為這兩者的形貌與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六、傾向用第三人稱來稱呼他們自己,或者使用舊日國王的口氣說話。


  七、對自己的判斷有過度的信心,對他人的建議或批評有過度的鄙視。


  八、對自己所能達成的事情具有誇張的自信心,接近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


  九、相信他們要面對與負責的不是由同僚與公眾輿論,而認為自己真正要面對的是更偉大的:即歷史或上帝。


  十、不可搖撼地相信在那個真正的法庭上他們將會得到勝利。


  十一、不知休息,輕率魯莽以及容易衝動。


  十二、失去與現實的連繫,常常伴隨著日漸惡化的孤立狀態。


  十三、傾向於因為他們的「宏觀視野」,特別是他們對自己預計採取的行動路線的道德正確性的堅定信念,而排除對其他面向作考量的必要。


  十四、結果成為執行政策的無能,我們可以稱之為狂妄的無能。


  本書回顧二十世紀政府首腦罹患的疾病,準確來說是介於一九一與二○○七年之間。第一章與第二章考察了上述期間許多政府首腦患病的案例。接下來的五章則涵蓋了特定的個案紀錄:第三章檢視了英國首相艾登爵士在一九五六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的疾病;第四章比較了美國總統甘迺迪在一九六一年的豬灣挫敗事件、赫魯雪夫會面、以及次年的古巴飛彈危機等三項事件期間的行為,以便連結他在這段時間的健康狀態與接受治療的情形。第五章關注的是伊朗國王巴勒維在他在位最後五年的病情;第六章考察法國總密特朗的案例,他在位十四年,這期間幾乎都受攝護腺癌所苦,當中有十一年大眾全不知情。第七章討論的狂妄行為則與美國小布希總統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的表現有關。最後,在第八章我考慮了社會需要因應的一些防護措施,以面對政府首腦患病。


 


目錄


謝詞


導論


第一部  百年來政府首長患病實例
第一章  1901-1953
第二章  1950-2007


第二部  個案探討
第三章  艾登首相的疾病與蘇伊士運河
第四章  總統甘迺迪的健康
第五章  沙阿的祕密疾病
第六章  密特朗總統的前列腺癌


第三部  權力中毒
第七章  布希、布萊爾與伊拉克戰爭


第四部  未來能做什麼?
第八章  預防政府領導人生病
第九章  結論


注釋


 


更多內文請參閱http://www.books.com.tw/exep/activity/activity.php?id=0000034914&sid=0000034914&page=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 李尚仁 老師新文章!


李尚仁,〈英法聯軍之役中的英國軍事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3分﹝2011.9﹞。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英法聯軍之役英國軍事醫學的安排,將之放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後,英國軍事醫學改革的脈絡,就籌畫管理、醫院系統、個人衛生、軍營衛生以及傷患後送等面向加以考察,並討論軍醫對於英國部隊戰力與紀律之維持的重要性。透過中英雙方戰場傷亡的比較分析,本文由醫學角度入手,分析英國軍事組織與戰爭技術的優勢,並討論十七世紀以來西方軍事沿革與軍醫學發展如何導致雙方的懸殊差距。本文指出,對於速度與管理效率的追求,不只造就英國軍事上的優勢,也成為英國軍事醫療的重要特徵。此外,本文將討論英國軍醫對於中國氣候環境、衛生狀況與流行疾病的紀錄觀察與預防治療,並分析中國苦力、商販等與英軍合作的中國人對英軍後勤與醫療的重要性。


 


http://www.ihp.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0.27 衛生史研究計畫專題演講


 


題 目:

Suicides at Work: A New Phenomenon of Modern Times


主講人:

Prof. Christophe Dejours (法國國立高等工程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s Arts et Métiers)講座教授


時 間 : 100年10月27日(星期四) 14:00
地 點 :

中研院人社中心第一會議室


 


http://www.issp.sinica.edu.tw/hygiene/seminar.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速寫記要:晚清中國身體的商業建構--以艾羅補腦汁為中心    


 


版主:第一個感想是,我還蠻需要的!!我的腦因為寫論文而空虛了。 張仲民先生是復旦大學歷史系的講師,他花了很大的功夫在報紙和晚清小說資料上。他敘述一個藥品從商業產品到政治化語言宣傳的歷程,並分析了該藥品廣告的宣傳手法,還有一些病人的回應(這一點是他認為最難處理的部分,他目前多用小說資料,但是他也有蒐集一些地方性的材料,大概日後可以拼湊出該藥在全國各區的銷售範圍與使用狀況)。該藥影響甚鉅,同藥廠的產品還有「療肺藥」、「戒煙丸」、「日光鐵丸」等等,我一直在想該藥和我研究的荷爾蒙商品有什麼樣的連帶關係。許多「補腦」的山寨版藥品在之後也紛紛出現,這大多數還是和中國人認為當時國家衰弱乃民族智力不夠所致,所以有一則廣告就稱該藥為「再造中國之靈汁」。當天在場討論非常熱烈,幾乎與會者皆有提出想法。會後我的老師張哲嘉也邀請大夥一塊吃飯,我們聊得非常開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學術演講


演講題目:


歷史目光裡的醫學



演講者:張嘉鳳博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演講時間: 20111012() 10:10-11:40(已過期,僅紀錄)






演講教室:人文學院4F08教室


http://120.126.128.237/joomla/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我9月在北京時參與的一場小行學術研討會,我沒想到出席的人竟然出乎意料的多。這個研討會是由北大、人大、南開等大學和中醫科學院的研究人員所組成的,主要多是年輕人,也有一些醫生參與。他們對醫史研究很有熱情,打算以「讀書班」的型式延續下去,一年將舉辦一至兩次的研討會,這次的會是他們繼去年成立以來的第二次。這個會持續將邀請一些學者與會,主要就是這些學校和機構的教授們,希望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作用,例如余新忠先生就很支持他們,帶了他的子弟兵來參與,張大慶、朱建平等教授也都表支持並受邀與會。主辦人之一的胡兄指出,臺灣「生命醫療史」當年的模式,對他們而言是個典範,他們非常樂意學習,並且覺得這是一個延續學術生命、開發新課題的好方法。並且,他們多有科研經費支持,希望以經費設計一個網絡平台,讓大家可以互通訊息、分享資料。所以像是我的食宿,他們也能以經費支付,研討會的雜支,也可以做到「不求人」,這可能是我在臺灣想要一頭熱辦個讀書會的最大不及之處吧。謹記於此,他們的動態我會持續掌握報導,供臺灣師友參考。





 





 





後浪醫史論壇(第二期)





 





「疾病史研究的反思與嘗試」研討會議程





地點:北京中青記者之家賓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海運倉胡同2號,近東直門醫院)8層會議室





時間:2011923
(週五)





1300- 1320 歡迎與開場





1320- 1500 主題發言





余新忠   日常生活史中的疾病及其社會文化意涵





陳昊   疾病類別與歷史研究路徑:歐美疾病史研究的問題意識與





困境





胡穎翀   中國古代疾病觀念的形塑





張海鵬    中醫疾病研究與中醫疾病史研究的比較





皮國立   「氣化」與「物質」——近代中西醫匯通視野下疾病史





的解讀





(每位發言人的發言時間為15分鐘,聽眾自由提問時間為5





鐘。)





1500- 1530 茶歇





1530- 1700 圓桌會議:疾病史研究的方法 主持人:朱建平、余新忠、張大慶





討論主題:





中國疾病史研究中病名(疾病)對應的合理性與可能性。(古今對應、





西對應)





西醫疾病史與中醫疾病史研究之間的差異。





現代科學(或中醫)語境下古代疾病史研究的反思。





疾病史研究的前景與意義(疾病社會史、疾病文化史、疾病生活史、疾病政





治史等)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台大歷史所碩班畢業的陳韻如小師妹提供的會議訊息,她現在正於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博論主題是有關宋代的醫療與文化,特別是宋人如何理解、表述、與處理環境對疾疫的影響,祝福她一切順利。


 


 


以下為會議訊息:


 


H-ASIA
October 4, 2011

CFP History of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 1835-1950
******************************


******************************************
From: David Luesink <dluesink@iupui.edu>

HISTORY OF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1835-1950
Call for Papers
Indiana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June 15-16, 2012

June 15-16, 2012 Indiana University (Indianapolis) will host the first of two conferences* aimed to increase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medicine (xiyi in Chinese) in modern China in the pre-Maoist period.

We invite conference papers to examin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new medicine which left archives tracing new directions in the health of China ’s women, children and men, patient-physician relationships, and conflicting and merg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healing. We wish to encourage the growing scholarship in this field with basic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broader topics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health and medicine. Understudied topics in the field include: hospital-based studies of specific diseases; the rise of medical leaders trained in China; Japanese and European influence in various periods; the role of military medicine, and of medicine in war; change and continuity of specific institutions that merged or were abandoned; racial medicine, anthropometry and physical anthropology among physicians; missionary physicians and Chinese physicians abroad as two-way conduits of global and local medical knowledge; and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philanthropy. Despite recent advances, the field of possible topics is still extremely broad; paper proposals on these and other topics are welcome.

Selected conference papers will be included in a peer-reviewed, edited volume. We welcome proposals from both established scholars and senior graduate students.

Please submit an abstract of 250 words, along with a brief CV, no later than December 1, 2011.

Inquiries and abstracts can be directed to David Luesink:
dluesink@iupui.edu
Phone: (317) 274-4740

PRC Scholars:
We have funding set aside for travel and research costs for a small number of junior scholars from the PRC who have not had a chance to access North American archives. For scholars from the PRC, please include a separate statement of 150 words describing which North American archives related to medicine in China you would like to use and how these would fit into your research.

* Indiana University and its co-sponsor, the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 have been funded with a major three-year grant (2011-2013) from 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 to support this project on the history and archives of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For more on the project and conference, please see:

http://www.ulib.iupui.edu/wmicproject

Conference Organizer:
David Luesink
Research Associate,
Medical Humanities Program, IUPUI


******************************************************************
       To post to  H-ASIA  simply send your message to:
                       <H-ASIA@h-net.msu.edu>
         For holidays or short absences send post to:
               <listserv@h-net.msu.edu>  with message:
                       SET H-ASIA NOMAIL
      Upon return, send post with message SET H-ASIA MAIL
      H-ASIA WEB HOMEPAGE URL:http://h-net.msu.edu/~asia/





 


詳情參閱 http://www.ulib.iupui.edu/wmicproject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清中國身體的商業建構--以艾羅補腦汁為中心


日期: 2011/10/12


時間: 15:00~17:00


地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主講人: 張仲民教授(復旦大學歷史系講師)


主辦單位: 中國近代知識建構與知識傳播研究群


 


http://www.mh.sinica.edu.tw/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149&tableName=Event&tmid=21&mid=5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最近要去參加的研討會,貼給大家參考。還有個寄生蟲病的流行區域歷史地理的田野調查,應該能有不少收穫吧。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istory of Schistosomiasis in China : GIS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History of
Schistosomiasis in China


:
GIS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ctober
8 - 9, 2011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Minhang, Shanghai





Organizers:





1)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search Group,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2)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ropical Asia” Project,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 , Japan





3)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Health on the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Grant-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B) by 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





4) Analysis by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Area Informatics on the Anti-Malaria Program in Okinawa (IIJIMA
Wataru and HARA Shoichiro, Kyoto
University )





Venu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inhang Campus, 412 Conference Room at School of
Human Science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院楼412会议室)





Official
Language: English





Program:





October 8





At 412 Conference Room,
School of Human Science, SJTU





9:00-9:10                Opening Address: CAO Shuji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





Keynote
Speech
es





Chair: YAMAMOTO Taro (Nagasaki Universeity ,
Japan
)





9:10-10:00          NIHEI
Naoko (Dept. of Medical Entomology,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Japan ),
Epidemiology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Geographical Monitoring





10:00-10:50               CHEN Mingga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
,





Assessment
of morbidity due to
Schistosomiasis





10:50-11:00
  Coffee Break





11:00-11:50               ZHOU Xiaono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Parasitic Diseases,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





Climate
Change and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in China





11:50-13:30    Lunch





Session
1





Chair: LI Yushang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





13:30-14:00             GU Weifang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chistosomiasi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Yujiang
(余江)County,
Jiangxi
(江西)Province





14:00-14:30              CHE Qun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





Changes of Water Level of Yangtze River and Schistosomiasis in the Qing Dynasty:
Yuanjiang
(沅江)County, Hunan(湖南)Province as an Example





Session
2





Chair: CAI Guoxi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 , Japan )





14:30-15:00             LI Yushang and WANG Tao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





Taiping War, Cattle and
Schistosomiasis
in theWestern Region of Taihu
(太湖) Lake





15:00-15:30             ICHIKAWA
Tomo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
,





Japanese
Research on Parasitic Diseases in wartime
China





15:30-16:00             Coffee Break





Session
3





Chair: IIJIMA Wataru ( Aoyama Gakuin University , Japan )





16:00-16:30       FUKUSHI Yuki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
Japan),
Change of Rural Society and Endemic Disease 1950s-70s





16:30-17:00    ZHOU Qiong ( Yunnan University , China ),





Research on Post-war Malaria Control in Yunnan





17:00-17:30    HE liuhua ( Yunnan University ),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Schistosomia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Ethnic Regions: A Case Study on
Endemic Area in Lijiang
江)”





17:30-18:00    PI Guoli (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 Taiwan )
,





Could Huatuo佗)Handle the Worm?: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R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Schistosomia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18:00-18:30    General Discussion





18:30               Closing Address: MOJI Kazuhiko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umanity and





                Nature , Japan )





October 9





Excursion to the Chinese Schistosomiasis World





Morning:
Rentun Village
(任屯村) at
Qingpu
(青浦)





After
noon: Zhujiajiao
(朱家角)





For further details
and question
, Please contact LI Yushang
(liyushang@sjtu.edu.cn) and ICHIKAWA Tomo (t-ichikawa@sjtu.edu.cn).





 





 





 





http://history.sjtu.edu.cn/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人大講師陳昊學兄提供的美國最近招開的醫療史訊息:


 


 


Conference:  "Global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Medicine", October 20-23, 2011,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Conference description: How have different societies incorporated
medical knowledge into legal decision-making?  What can the practices of
earlier eras teach us about today?  This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egal medicine will explore China's
centuries-long tradition of forensic medicine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Presenters and commentators come from a wide range of
backgrounds, including specialists in the history of law and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n China,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as well as
present-day forensics experts and pathologists.


All talks and panels are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Events will be held at the Thayer Academic Building (202 South Thayer,
Ann Arbor).


Keynote address:  October 20, 2011, 4:10 p.m
Jeffrey M. Jentzen, M.D. , "What’s Old is New:  Why Study Ancient Chinese
Legal Medicine?"

Thayer Academic Building, Room 2022

Dr. Jentzen is Professor and Director, Autopsy and Forensic Servi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Medical Examiner for Washtenaw County. Prior to
joining the UM faculty, he was the Medical Examiner for Milwaukee County,
Wisconsin, where his cases included the Jeffrey Dahmer investigation.  Dr.
Jentzen is also the author of *Death Investigation in America: Coroners,
Medical Examiners, and the Pursuit of Medical Certain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book on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death investigation worldwide.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a list of participants and paper
titles, please see the conference website at:
<sitemaker.umich.edu/chinese.legal.med> or e-mail <yiliwu@umich.edu>.

This conference was made possible by funding from 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an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s 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Chinese Humanities
Grant; Office of the Vice President for Research; College of Letters,
Sciences, and Art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and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
Yi-Li Wu

Visiting scholar,
Dept. of Asian Languages & Cultur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Associate, UM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
Ed. not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is from the website:

Global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of Legal Medicine in China

Talks and Papers

Daniel Asen (Columbia University): "Being a coroner in Republican
  Beijing"

Miranda Brown (UM 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e physician as a jurist: reflect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medical theory."

Che-chia Chang (Academia Sinica): "The Verific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raditional Forensic Knowledge"

Jianping Ha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mages and concepts:
  The production of Qing dynasty diagrams for inspecting skeletons"
  意象与概念:清代检骨图的绘制

Jeffrey M. Jentzen (UM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What’s Old is New:
  Why Study Ancient Chinese Legal Medicine?"

Ling Li (Office of Chief Medical Examiner, Maryl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Medicolegal Death Investigation in the PRC"

Brian E. McKnight (University of Arizona): "Traditional China and
  Renaissance Europe – Disparate Approaches to the Forensic Process"

Ahmed Ragab (Harvard University): "Laws, Ethics and (hi)stories from
  distant lands: Islamic law and the making of the medical profession
  in the medieval Middle East"

Shao Da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State's Rules
  an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 Obstetrical Practice, Malpractice,
  and Practitioners in the PRC (1953-2009)"

Matthew H. Sommer (Stanford University): "The Gendered Body in the
  Qing courtroom"

Xinzhe Xie (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Forensics
  in Bureaucratic Litera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ierre-Étienne Will (Collège de France): "Examining homicide victims
  in the Qing: between bureaucratic routine and professional passion"

Yi-Li Wu (UM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Intellectual exchanges between medicine and forensics in 19th century
  China"

Discussants

Daniel Brownstein (California College of the Arts)
Charlotte Furth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J Hinrichs (Cornell University)
Joel D. Howell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artin S. Pernick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athan Sivi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teven H. Wong (Wake Forest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FFC
**********************************************************************
       To post to  H-ASIA  simply send your message to:
                       <H-ASIA@h-net.msu.edu>
         For holidays or short absences send post to:
               <listserv@h-net.msu.edu> with message:
                       SET H-ASIA NOMAIL
      Upon return, send post with message SET H-ASIA MAIL
      H-ASIA WEB HOMEPAGE URL:    http://h-net.msu.edu/~asia/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近史所最近兩場演講


 


合信《醫書五種》與新教傳教士:醫書翻譯傳統的建立


日期: 2011/10/13


時間: 14:30~17:00


地點:檔案舘中型會議室


主講人: 張寧教授(本所副研究員)


評論人: 賴毓芝(本所助研究員)


主辦單位: 近史所


 


誰的科學、技術與醫學?-- 港際共同體與十九世紀中國的STM研究


日期: 2011/10/06


時間: 15:00~17:00


地點: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主講人: 朱瑪瓏先生(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主辦單位: 近史所


 


 


http://www.mh.sinica.edu.tw/UcEvent00_Detail.aspx?eventID=146&tableName=Event&tmid=21&mid=5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NFERENCE ON INTER-ASIAN CONNECTIONS III: HONG KONG JUNE 6-8, 2012 CALL FOR WORKSHOP PAPERS


DEADLINE: Friday, June 24, 2011


 


 


http://www.issp.sinica.edu.tw/hygiene/activity/IAC3%20WP%20CFP_FINAL.P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Gealogo教授訪台三場演講


 


 


 




















2011.10.21



題 目:



Between Three Empires: Philippine History, Globalization and Empire in Southeast Asia
(poster)



主講人:



Prof. Francis Alvarez Gealogo ( University of Manila )



時 間 :



1001021(星期五) 1400



地 點 :



臺灣大學歷史系演講廳(文學院東側二樓)









 





















 



2011.10.19



題 目:



Influenza and Empire:The 1918 Influenza Pandemic and the Challenge of Filipin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ublic Health Program in the Philippines
(poster)



主講人:



Prof. Francis Alvarez Gealogo ( University of Manila )



時 間 :



1001019(星期三) 中午1230



地 點 :



陽明大學人社中心階梯教室









 



















 



2011.10.18



題 目:



Cholera and Colonialism: Contesting Discourses on Public Health in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 Philippines
(poster/poster)



主講人:



Prof. Francis Alvarez Gealogo ( University of Manila )



時 間 :



1001018(星期二) 1400



地 點 :



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http://www.issp.sinica.edu.tw/hygiene/seminar.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十一屆歷史研習營:身體的歷史」招生啟事



期:201226210
點: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大學路1號)
報名資格:歷史學或相關系所大三以上及碩、博士班學生
報名方式:一律採E-mail報名,請上研習營網站下載報名表
報名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ihpcamp
電子信箱:ihpcamp@gate.sinica.edu.tw
截止日期:20111031
聯絡人: 陳 小姐
聯絡電話:(02)2782-9555286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主講人



服務機關



講題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院士
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



作為新史學一環的身體歷史之研究



蕭瓊瑞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發現自我──台灣近代美術中的身體經驗



劉增貴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形、神與數──中國古代數術身體觀



林富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檳榔的滋味:感官與品味的歷史



林聖智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墓葬中的身體表象



李貞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性別、身體與醫療──避孕藥故事兩說



林文源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身體的社會史:以透析醫療體制發展為例



張哲嘉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國古代法庭檢驗的身體知識



陳恒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感染與免疫的身體:隱喻作為科學史的研究對象



http://www.ihp.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年度第十四次學術講論會】



















主講人:



李貞德 女士(本所研究員)



講 題:



台灣生理衛生教本中的性、生殖與健康(1948-1968



評論人:



雷祥麟 先生(本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時 間:



2011103(週一)上午10:00



地 點:



本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



 


http://www.ihp.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本書牽涉清代中英博物學交流史與自然史的研究,請看 祝平一 教授評論(貼文於書介下)


 


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科學、帝國與文化遭遇


 


作者:(美)範發迪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內容簡介


清朝建立之初,曾和世界各國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接觸。後來中國的大門一度被關閉而後又被強行打開,這期間,外國的傳教士、商人、外交官、軍隊、探險家、科學考察隊蜂擁而來,東方古國的一切都使他們感到驚奇。基于種種不同的目的,他們記錄下在華的所見所聞。這些記錄數量浩瀚,積存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或私人手中,成為了解清代近三個世紀歷史的珍貴資料。由于西方人士觀察、思考和寫作習慣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記載比較具體、廣泛,比較注重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方面,因而補充了中國史料記載的不足。編譯叢刊將從中選取若干重要資料譯介給國內的讀者;對早年問世的具有開拓性、奠基性價值,但不為中國學術界所熟知的作品,我們也將同樣給予關注;此外,對反映當代國外清史研究新的學術思潮、前沿問題、熱點問題和重要成果的學術專著,編譯叢刊也將及時地介紹給中國學術界。


 


目錄


中文版序
致謝
導言
第一部分 口岸
第一章 中國商埠中的博物學
第二章 藝術、商貿和博物學
第二部分 地域
第三章 科學與非正式帝國
第四章 漢學與博物學
第五章 內地的旅行與實地考察
結語
附錄︰簡要生平注釋
縮略語
索引
譯後記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784716


 


評介 Fa-ti Fan, 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Science, 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新史學》16.3 (2005):181-186。


祝平一


范發迪的近著探討十九世紀英國博物學者(natural history,或譯為自然史) 如何在中國進行研究,創造關於中國的博物學知識。博物學以自然為研究對象,當十九世紀歐洲帝國主義入侵其他地域之際,博物學研究者亦緊跟其後,發掘異域中的動、植、鑛物,提供帝國理解異域的新資訊和視野。因而此書不止是英國博物學的歷史片段,亦是中國人反抗外來支配的故事。


弱勢且被作為研究對象的中國與生長於斯的人、物和知識系統,如何抗衡挾著堅船利砲之威而來的英國博物學的窺視﹖要敘說反抗的故事,先要擺脫「何以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的情結。因為這樣的問題意識已預設西方近代科學便是真理,中國人只有膜拜和迎頭趕上的份。范發迪既不談西方的知識系統單向地從殖民中心往殖民地邊陲傳播;也不是中心負責生產「真理」,而邊陲僅僅提供材料的歷史。他的故事遠為複雜而有趣。他認為殖民科學知識的生產,並非完全由殖民中心操控,更有賴於被殖民者的「合作」。一旦被殖民者(被研究的對象)不受威脅利誘,不被說服,拒絕合作,殖民科學的生產體系便難以為繼。他打破中心與邊陲的二元對立,使支配與反抗的角力有著力點;使被宰制者的知識能成為「真理」的一部分。


本書分為兩大部,共五章。第一部份兩章,討論舊廣東時期(1757-1842),英國人在廣東的博物學研究。第二部份三章,檢視鴉片戰爭之後,英國人在中國進行的博物學研究。鴉片戰爭使中國開放通商口岸、內河航行,並且賦予歐、美各國自由傳教的權利。英國的博物學研究者不再侷限於廣州,全面進入中國內地,使得博物學研究益形複雜,處處牽動著知識和權力的網絡。


鴉片戰爭以前,外國人的行動尚侷限於廣東。英國博物學研究者亦不例外,以廣東為其收集標本的基地。英國的科學機構,不論是博物館或是皇家植物園(Kew Garden),希望透過當時在廣東的博物學研究者取得中國的標本、園藝知識和各種商業作物。當時在中國的博物學研究者多為業餘人士,或為增廣知識、或為獲取聲望、或為培養紳士品味,而勤於研究。此一過程使得英國人的領土擴張、商業利益與博物學的知識生產,相互糾結。


當時的博物學研究者主要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商館(Canton Factory)的成員,還有來自英國的園丁。前者的正職雖然是貿易,但其中如Staunton, Morrison, Reeves等人,卻因本身的興趣,或是受英國科學機構之委託,在中國研究博物學。至於英國園丁,大多是短期的派遣人員,社會地位較低,若無本國駐中的贊助者支持,很難完成任務。這些業餘從事博物學研究的貿易商與專業園丁,角色不同,任務不一,卻同時穿梭於廣東的市場與花園,進行田野工作。博物學研究仰賴田野採集,而身處異域,人生地不熟,英國的博物學研究者必須仰賴在地行商的社會網絡。行商的花園,乃成為收集與交換園藝知識的重要場域。


雖然運送採集標本回國不易,標本存活至目的地者不多,但是長時期的積累之後,殖民母國優越的中心位置還是成形。殖民科學的特色之一便是以母國為中心,由世界各地源源不絕地向中心輸送物資和情報,不斷擴張中心的知識系統。英國博物學的發展亦不例外。1830年時,廣東市場上所見的標本、種子,已經無法滿足博物學研究者的需求。而鴉片戰爭的爆發開啟新契機,促使英國博物學研究者深入中國內陸。


除了採集實物,英國的博物學研究者亦收集圖像資料,以補不足。像魚類這類難以運送的標本,繪圖更是保存標本的唯一手段;此外,英國人還常以圖像與當地僱工溝通,找尋標本。圖像因此在博物學中扮演重要腳色,本書第二章便探討此一主題。


由於長期對外貿易,廣東培養了一批畫師,專門畫外銷品。他們成了Reeves收集圖像資料時最好的幫手。Reeves必須先讓這些畫師理解他的要求,盡量配合科學寫實主義的繪圖準則,才能讓這些畫師獨立工作。雖然如此製成的影像多是常態化的樣本;但在無法取得實際標本的情況下,他們的作品仍然得到英國方面的高度評價。


第三章討論「非正式帝國」(informal empire) 和科學網絡、知識政治經濟學之間的關係。「非正式帝國」意謂以貿易等經濟手段遂行帝國主義統治之實,正符合中國並非殖民地卻又受制於他國的情況。英國人在中國設置的種種機構──從海關、領事館、傳教團體和香港植物園等,形成一個「非正式帝國」的網絡,傳遞科學訊息。雖然上述機構,並非專業的科學組織,其成員各有日常事務待理,因此其研究乃基於個人興趣、或科學以外的目的,未必能配合母國科學機構的要求。但是這些機構仍是當時收集與流傳中國資訊最主要的網絡。不過,中國人不見得願意提供完整的資訊,特別是具有商業價值的訊息。因此有時英國的博物學研究者不得不以協商的方式,取得所需的科學資料。他們甚至竊取機密,卻反控中國人不尊重事實,無法精煉其既有的知識,來合理化自己的竊盜行為。


第四章接著討論漢學與博物學的關係。十九世紀的博物學研究仍然相當依賴文本知識,不論確定或分類新的品種,都必須查考書籍。在華的英國博物學研究者利用了中、西文著作,以進行研究。他們盡力理解中國動、植物的生長環境,亦致力發掘中國藥物和商業作物的資料、植物地理分佈與栽培作物的歷史。《植物名實圖考》和《本草綱目》就是當時最受重視的中文參考資料。但因中文材料的分類系統與西方不同,加上中國亦無統一的分類詞彙,因此英國的博物學研究者只得披沙瀝金,只挑那些合於「經驗事實」,足以辨認個別動、植物的材料。雖然他們通常認為中國材料瑣碎與落後的博物學描述,但對於是一些不須仔細觀察的較大動物或植物,中文材料仍能提供相當的助益,英國人從中國文獻中「發現」中國鱷 (Alligator sinensis)便是一例。


第五章分析英國博物學研究者在中國內地的旅行和田野經驗。不論是受皇家植物園派遣、狩獵運動、或是自行調查,這些英國博物學研究者一旦進入中國內地,便須仰賴在地人的協助。他們通常無法定點長期停留,亦很少長距離遠征,因此僱用當地農民或獵戶,在某些地區進行系統性採集,通常是最有效的方式。雖然他們對中國採集人的評價不一,但這些在地人構成了英國博物學知識網絡的一環。不過,他們和在地人的關係也未必一帆風順,尤其在反洋較烈的地區,摩擦更大。因此他們也會藉助各種文化展演,來表現自身的優越。


田野經驗與民俗知識有助於英國博物學研究者理解生物分類、遷移與地理分佈。不過為了維持科學知識的一致性,他們仍對民俗知識存疑,以當時的科學知識不斷測試其可信度。一旦民俗知識與既有的科學知識不符,即常被視為錯誤。但是英國博物學研究者與中國採集者的合作關係,模糊了博物學與民俗知識之間的界線,使博物學成為混雜的(hybrid)知識體系。


讀范發迪的書,令人敬佩他淵博的知識。本書運用了大量有關殖民科學、科技與社會(STS)、旅行研究、圖像研究、乃至底層人民研究(subaltern studies)的成果,撐起本書的架構與視野,將無數零碎的資料,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其中蘊含許多精彩的細節,以及發人省思的課題。例如漢學和博物學之間的關係(文本和自然間的關係)、以收集圖像代替採集自然標本、非正式帝國的網路如何為科學知識服務、旅行者的凝視和在地協商,都寫得非常精采而有創意。


以下本文討論范書中「支配與抵抗」和「知識的混雜性」兩個議題。范發迪此書前半認為應重視行動者賦予文化接觸的意義,以此理解英國博物學在中國的景況。當時的中國人不見得將英國視為殖民者,因此以後殖民主義「賭爛」式的反抗(weapons of the weak),如拒絕提供正確的資訊或開小差等,來理解這段文化遭遇史太過死板,亦不適用於中國這個非(半)殖民地。(p. 86) 但隨著英國人逐漸進入內陸,書中支配與反抗的聲調卻越來越強。范發迪寫道:「中國不是一片空白、不是博物館、不是一片待刻的石板。」(p. 153)這雖與英國入侵略中國日亟有關,但即使在十九世紀末,書中所描述的種種反抗,大體是「賭爛」式的,更何況反抗還是由西人的書寫再現。因此,筆者認也許不當一下子將被支配者的動能提得過高,反而應當注意被支配者看待文化接觸和支配者的態度;以及支配者如何透過種種方式遂行其目的。以范發迪的謹慎和修為,他當然注意到了這些問題。只是書末最後一節的力道,仍讓我覺得過重。


范發迪已清楚論證博物學知識的「混雜性」,不過其程度似乎有待商榷。且讓我從一個小論點進入這個問題。Thomas T. Meadows認為中國的資料不適合統計分析。(p. 88) 范發迪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公允的批評,只是顯示了帝國主義者對於在地知識的輕蔑,以一種東方主義的(Orientalism)視野看待中國的材料。范發迪以方志為例,說明了中國有著長久記錄各種博物學的在地材料。但我覺得方志的例子正印證Meadows的看法。雖然Meadows的說法乃是立於西方特定的知識立場而發,現代研究者大概也會承認方志中的數字資料並不好用,更別說是用來做統計分析。


Meadows的例子還有另一層次的問題,亦即英國的博物學研究者如何使用在地材料。其實不論是圖像、數字、文本或是民俗知識,都必須先被過慮後才能使用,這在范發迪的書中已舉證歷歷。因此,重點不在於英國的博物學研究者是不是利用了在地知識,而在於在地知識如何被馴化才能納入西方的知識系統。既然在地知識已先被過濾,中心知識系統被玷污的程度是否像范發迪在書末所言那樣,不無疑義。雖然為歷史上的弱勢者發聲,歷史學者責無旁貸,但是要如何將弱勢者的發聲擺在合適的位置與估量其力道,仍得值得細細思量。筆者以為范發迪的書無疑豐富了LatourCenter of calculation的說法(p. 230, n. 160),呈現了中心與和邊陲遭遇時的細節和網路中各節點(node)不同的知識生產方式。但在各節點的在地知識送往中心的過程中,對於在地知識的監控和過濾,在相當程度上防禦了當時科學知識的界線。


只運用理論觀點,不見得能寫好歷史;而沒有了好故事,則肯定難以寫出令人動容的歷史。范發迪能將理論和無數的細節融為一爐,令人讀之,興味無窮。每當我想起雄糾糾、氣昻昻,扛著獵槍的英國紳士Swinhoe被在地人邀去扮演武松,害得他差點命喪異域;英雄氣概,萎靡難振,便不覺莞爾。(p. 142) 文化接觸中的支配與反抗、展演與觀視、了解與誤解除了在知識與權力的網絡中,還常在這種不可逆料而反諷兼具的情境下,脫軌演出。


 


轉貼自: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75072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古方書:醫學史、書籍史和社會史的解讀”研討會議程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會議室,918(周日)


 


9:30-9:45 歡迎與開場


 


9:45-10:30 解讀的方式:路徑與綜述


          胡穎翀(中醫科學院中醫文獻研究所)   中古醫方研究的路徑與目的


            昊(中國人民大學)               中古醫方:書籍史和閲讀史的路徑


 


論文發表       主持人:胡穎翀


 


10:40-12:20 中古醫方與書籍的物質性


          范家偉(香港城市大學)           北宋監本醫書與習醫方式初論


                 評議人:史睿                  (北京大學)


                         左婭                  (喬治亞大學)


          陳明(北京大學)                  書寫與屬性:再論大谷文書中的醫學殘片


                 評議人:胡穎翀


 


12:30-13:30 午餐


 


13:40-14:30 中古醫方與信仰


          Catherine DespeuxINALCO      Animal Excrements Based Recipes in Medieval China :Foreign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


                 評議人:陳明


 


14:40-16:30 中古醫方與疾病史


            榮(深圳大學)          中古時期腳氣學術的發展歷程:從張仲景到吳昇


                 評議人:范家偉


          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傳抄整理還是意欲創新——魏晉時“傷寒”的方書脈絡與疾病觀


                 評議人:肖 


16:40-17:50 圓桌討論:重讀方書:中古醫史的再出發  主持人:陳昊


          王淑民(中醫科學院中醫文獻研究所)


Catherine Despeux


范家偉


 


18:00 晚餐


 


每位發表人發表論文的時間是20-25分鐘,每位評議人的評議時間是10-15分鐘,之後開放聽衆提問,最後每位發言人有10分鐘時間回應評議人和聽衆提出的問題。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大「台灣世界史討論會演講內容:


 


 


講題:單身-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痲瘋病


主講人:陳樂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人:林美香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評論人:李尚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時間:100.9.30(五)14:30-17:00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百年樓一樓會議室330111


 


主辦單位:台灣世界史討論會


協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內容:http://cbcs.km.nccu.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部落格荒廢許久,抱歉。這三個月天昏地暗,都為了生論文而活。感謝家人體諒與支持,混了七年終於寫出全文,單行距頁數壓在400頁內。有一位歐洲學者說,在他們那裡,五年寫不出博士論文,就代表這個研究生「不行」,他搖著頭不可思議的說著,那時我博六。在此,我可否代大部分的臺灣歷史土博士生說一聲:我們真的都快「不行」了!也感謝眾師友扶持與啟發,我會在致謝辭中一一交待,這裡先不多說。現在還要送審,在最後一關口試前,還有約兩個多月可酌予修改。特別在此送給大家中秋節紀念版封面(上面一個大月餅,但內餡是細菌),力搏還在拼命趕論文的眾師友一笑吧。


    這禮拜六(17)將啟程前往北京大學參加一個小型的會議「中古方書:醫學史、書籍史和社會史的解讀研討會」,18日至26日,將至中醫科學院短期訪問,期間還有一個疾病史的小型研討會,應可探討一些內、外史融匯的問題。27-29日,將至天津參加「中國日常生活史的多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個人發表一篇有關民國時期內分泌、荷爾蒙醫學傳入中國後所衍生的一些日常衛生、疾病思考與身體觀之間的激盪。由於去的時間有點久,大學兼課不得不請各大學長代課,謝謝幫忙的學長學兄,還有大象的幫忙,沒有你我真的會開天窗啊。也要跟劉師、周學長與編輯說抱歉:回來一定趕稿盡義務!請先各自努力,一起盡早達成夢想目標。


                            2011/9/14        寫於方寸書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清華歷史講堂三編


 


清華大學歷史系  三聯書店編輯部合編


2011.07出版   定價:40.00


清華歷史講堂三編,一如以前初編、續編之選題旨趣,重視當前的學術前沿以及熱點問題,並用學術講座的形式,介紹給青年學子。本編著重選取了如下五個欄目的文章:文本與詮釋欄收有李學勤等學者對備受矚目的新出文獻(清華簡)的初步研究;李零等從思想史角度對經典文本的新解讀。基於醫療史與環境史漸成國際史學界的熱點領域,本編特設醫療與環境欄,收入新銳學者梁其姿、李貞德、王 利華等 教授的演講,以及留美博士侯深探討美國城市生態環境觀念的演講。士人與文化收入閻步克、張國剛、陳懷宇(亞利桑那大學)、葛曉音的一組文章,皆為作者多年沈潛研究的精心之作。 經濟與社會專欄收入楊際平《研究社會經濟史應註重的幾個問題》、李伯重《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研究》、夏曉虹《晚清女權思想溯源》等一組文章。最後一組以思想與學術為題,收入張緒山、王路、貝尼泰茲等討論政治哲學、政治與學術的論文。總之,不僅作者皆為一時之選,而且大都直接切入了當前學術界最關切的思想和學術前沿問題,充滿活力,值得向學術界,特別是在讀的青年學生推介。


 


 


http://slst2008.blog.hexun.com.tw/67442010_d.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史語所100年度第十二次學術講論會】


 


主講人:林富士 先生(本所研究員)


 


講 題:「祝由」釋義


 


時 間:201195日 (週一)上午1000


 


地 點:本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http://www.ihp.sinica.edu.tw/news_page/news01_0816_2011.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醫籍續考()


作者:劉時覺


出版社:人民衛生


ISBN9787117142755


出版日期:2011/07/01


 


內容大鋼


    《中國醫籍續考》為日本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的續作。收載自清道光元年至宣統末年90余年間的中醫古籍,分醫經、本草、食治、養生、藏象、病機、診法、明堂經脈、傷寒、溫病、金匱、臨床綜合、方書、內科、外科、傷骨科、婦產科、兒科、喉科、眼科、醫論醫話、醫案、法醫、叢書全書、史傳書目、運氣、其他共27個門類,凡3068種。
    
各門類下以書為單位,考證了每一種醫籍的書名,卷帙,現存、亡佚、未見、闕失等情況.,撰作、出版或校勘的年份;作者的籍貫、姓名字型大小和編著責任:叢書的子目,摘錄了醫籍的序、跋、題辭、凡例,原作者的傳記、墓誌銘,目錄學著作關於該醫籍的提要、按語,兼及史傳、地方志、家族宗譜中有關該醫籍的記載:大多數書末有作者按語。
    
由丹波元簡編著的《中國醫籍續考》附有書名索引和作者索引。
    
《中國醫籍續考》資料豐富,內容精專,考證周密,立論嚴謹,學術挖掘深透,為中醫學術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是研究清末中醫醫術發展脈絡的重要學術專著,也可為從事研究中醫學、中國醫學史、中國文化史及中國歷史的人員提供重要參考。


目錄


醫經門
本草門
食治門
養生門
藏象門
病機門
診法門
明堂經脈門
傷寒門
溫病門
金匱門
臨床綜合門
方書門
內科門
外科門
傷骨科門
婦產科門
兒科門
喉科門
眼科門
醫論醫話門
醫案門
法醫門
叢書全書門
史傳書目門
運氣門
其他門
附錄
書名索引
作者索引
主要參考書目


 


http://tl.zxhsd.com/kgsm/ts/big5/ 2011/07/26 /2041554.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聘任層級:院聘專案助理教授(含)以上一名
二、專長需求:具視覺文化(時間範圍:17世紀迄今)相關學門博士學位,醫療/科技視覺文化亦歡迎。
三、聘任時程:2012年2月1日至2014年1月31日,為期兩年。
四、工作內容:
(一)協助本院「視覺文化研究所」籌備之行政事務、並於設所後開設碩士班專業課程。
(二)開設大學部視覺文化類通識課程。
(三)進行近代視覺文化之相關學術研究。
五、申請資料:
(一) 學術履歷(含未來教學及研究規畫)一式五份。
(二) 推薦信二至三份。
(三) 博士論文或五年內代表著作三至四篇(一式五份),以及博士論文電子檔。
(四) 最高學歷證明文件一份 。
(五)教學大綱三至四門,一式三份(近代視覺文化相關之碩士班課程一至二門,視覺文化類通識課程二門,均為十八週大綱。紙本寄送另附電子檔)
六、申請方式:
(一)請將上述資料寄至 112 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二段155號/國立陽明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信封註明「應徵視覺文化專案教師」。
(二)截止收件日期為2011年8月29日寄達或送達。
七、聯絡人:劉仁洲助理,電話02-2826-7000分機6327;傳真02-2823-5660,e-mail:bluefloydym@gmail.com


發佈日期:2011/08/05
聯絡人:劉仁洲
聯絡電話:02-2826-7000分機6327
E-Mail:bluefloydym@gmail.com
地址:112 台北市北投區立農街二段155號/國立陽明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百年醫學與護理人物傳記學術研討會


活動簡章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建會、行政院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


※主辦單位:台灣醫學史學會。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基金會。


一、活動主旨


台灣現代醫療的歷史,自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如南部的 馬雅各 醫師、中部的蘭大 衛 醫師以及北部的馬偕牧師等人,先後藉由醫療傳教的門道,建立醫館與醫院,將西方醫療帶入台灣以來,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一百多年中,台灣自身的歷史,也歷經了清治、日治、國府治台等幾個不同政權的統治時期,從歷史時間縱向的發展與醫療史恆亙數個不同政權與歷史時空的橫向發展,交會出台灣醫遼史的多樣而豐富的樣貌,使得台灣成為少數華人世界中,兼具中醫、西醫與各種原始民俗療法,皆能並存共榮的地區,綻放出美麗的醫療花朵,在世界醫療史上,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究世界醫療史,台灣成為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在台灣醫療史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為這塊土地付出畢生心力、努力奉獻熱情與專長的醫療界人物,他們有的是醫師,有的是護理人員,有的是助產士,有的是醫學技術人員,或者其他醫療專長者,因為有他們的付出與貢獻,台灣的醫療技術與水平,才能在世界醫界佔有一席之地,醫界也才能贏得台灣社會人心的信任與支持。


比較可惜的是,在台灣的醫界文化裡,向來對於醫療史研究或醫療相關史料的收集工作,做得相當有限,醫療人物的傳記和資料存留,亦復如此。多數醫界人數多忙於每天的醫療工作,鮮有時間紀錄自己的人生軌跡,以致許多精彩的醫療人物故事,往往隨著人的往生而隨之湮滅於塵土之中,沒能為後世帶來更多的楷模與啟發,殊為可惜。


事實上,良好醫療人物傳記,不僅僅是為傳記人物講故事而已,因為有著那樣令人敬佩的人物典範,無形中可以讓醫護人員認識醫護專業的尊嚴與價值,增加醫護人員認知醫護發展與社會文明間的互動,提升醫療保健倫理與人文精神的層次,更可以使醫護教育融入久遠的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洪流,讓醫護人員成為繼往開來傳承醫護理優良傳統、發揮關懷社會的優秀專業人員。


任何一個民族長期發展下來,都會累積自己的歷史及人物,這中間有許多令人動容的事蹟和故事,透過這些人的事蹟和故事,後人得以緬懷並獲得激勵,產生追隨前人的動力,甚而學習前人的智慧、勇氣、愛心和毅力。這也是醫療人物傳記的可貴之處。過去我們閱讀西醫如史懷哲的傳記,讓許多年輕學子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學習精神,成為醫界的一股清流,至今不墜,這就是傳記的潛在力量。


最近這幾年來,台灣的醫界、文化界與學術界,也開始注意到保存自身醫療人物或醫療機構傳記的重要性,有許多優秀的作品問世,開始用我們自己的語言,訴說我們自己的醫療故事。可惜這些作品多半零落出版,還沒有能夠形成一種影響社會的巨大力量。有鑑於此,此次研討會將安排進行相關研究的人士,前來講述在台灣醫療史中,對台灣這塊土地和人民付出重大貢獻的醫護人物,透過此次盛會,讓寫過醫療人物傳記的作者們,可以齊聚一堂,共同討論彼此作引的得失,讓與會者知道,我們也有屬於台灣人自己的醫療人物故事,要師法前輩,不一定要遠赴異地,在台灣社會的許多角落裡,就有很多可供學習的醫療典範人物。希望能為台灣醫護人物傳記的寫作與研究,播下種子,將來開出更多更美的花朵,也讓與會者藉由研討會的啟發,體認到醫界先輩的努力與奉獻事蹟,進一步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典範,繼續發揚醫護人員對病人與社會的奉獻之心。


※參與對象:對台灣醫學、護理人物研究或對醫護歷史有興趣者。


※活動報名:請上網填表http://www.myregie.tw/registration!page.htm?id=961


※活動時間:2011917(星期六),AM9:00-PM5:00


※活動地點:台大醫學院301講堂(台北市仁愛路一段一號)


※教育積分:繼續教育積分 包括西 醫師、護理師及護士正申請中。


活動費用:全程免費,限額150名,額滿為止。活動包含午餐、茶點、研習手冊。


※聯絡人: 陸銘澤 先生,手機0919105632


二、活動議程:


2011台灣百年醫學護理人物傳記學術研討會 議程表


時間:2011917(星期六) 地點:台大醫學院301講堂
































































      地點


時間



台灣大學醫學院



08:3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式:主持人/ 陳順勝理事長



09:10-10:30



            Keynote Speech 1:


            歷史軌跡的重現─日治台灣公衛醫療紀實


            主講人:張秀蓉教授



10:30-10:40



Coffee Break



10:40-12:00



            Keynote Speech 2:


            護理人物傳記(暫定)


            主講人:鍾信心教授



12:00-13:30



午餐(台灣醫學史學會會員大會)



      地點


時間



場地1



場地2



13:30-14:00


 



專題討論(醫學組)


主持人:林衡哲


報告人:蔡篤堅


主題:醫學傳記概念的演變與專業意涵



專題討論(護理組)


主持人:張李淑女教授(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學系) 


報告人:周照芳


主題: 護理人物對護理精神的發揚



14:00-14:20



回應人:范燕秋



回應人:蔡淑鳳



14:20-14:30



與會者發問與討論



與會者發問與討論



14:30-14:40



          Coffee Break



Coffee Break



14:40-15:10



報告人:曾秋美


主題:杜聰明的醫學貢獻(暫定)



報告人:郭素珍


主題:由口述歷史見證臺灣婦女的生產照護



15:10-15:30



回應人:鄭志敏



回應人: 周傳姜 教授(長榮大學


        護理系)



15:30-15:40



與會者發問與討論



與會者發問與討論



15:40-16:00



綜合討論與閉幕式 陳永興 院長



16:00-17:00



參觀臺大醫學人文博物館



 


三、預期效益:


1.透過對醫療暨護理人文的瞭解,知道先人所做過的事蹟及努力,增進相關人士在醫療道德及倫理的實踐。


2.此次研討會預計邀請的師資皆具醫護人文背景,且為人表率,將這些人士齊聚是難得的機會,可感受其深切的人格魅力,而所提出之報告論文亦將成為推動醫護人文重要文獻。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