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醫發展史:醫政關係




 




者:葉永文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2013/09/01




 


 




內容簡介:




    本書將臺灣中醫發展置放於「衝突抵抗」的權力角度,來討論中西醫學之間的「醫政關係」。百年來臺灣中醫發展可說是一部抵抗西醫的奮鬥史,亦即在與西醫醫政的權力關係下,尋求一條自我保存的科學化道路。

《臺灣醫療發展史:醫政關係》作者以流暢的文筆述說臺灣中醫發展,並作以系統性討論,將中醫與西醫之間的權衡與歷史展現讀者眼前。




 


 




葉永文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專長為醫療社會學、醫療與文化、醫療史,近年來專注於台灣醫學發展研究,出版過《台灣醫療史》、《醫療與文化》等書。




 


 




目錄:






序言…………………………………………………………002

第一章、中醫與西醫相遇
…………………………………003

第二章、近代中醫科學化的問題
…………………………009

第三章、中醫發展的方法建構
……………………………022

第四章、國府大陸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036

第五章、台灣日治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044

第六章、台灣戰後初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052

第七章、國府威權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060

第八章、台灣民主化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
………………070

第九章、百年來台灣的中醫醫政發展
……………………080

第十章、新世紀的台灣中醫發展
…………………………089

參考書目
……………………………………………………096

附錄…………………………………………………………100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138187&pf_id=99W155t6i 100c 79K 103c 66q109d125FZDaIOx1080KwV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版主:李岳峰醫師是我的好朋友,當年我們一起修李建民老師的醫經醫史課,那時都在史語所研究大樓7樓上課,那段日子是我收穫很大的一段時間。岳峰兄很熱心,幫了大家很多忙,他的碩士論文選擇撰寫有關台灣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史,顯見他關心台灣中醫發展的熱情。其論文也被大陸醫史專家馬伯英看上,目前正修改中,準備刊出。最近更令人開心的事,就是他經過馮曄醫師那邊的臨床磨練,終於自己出來開業,成立自己的中醫診所。很羨慕他,我們學歷史的,除了教書、少數的研究工作外,無法「開業」,用技術(或說史家的技藝)來服務人群(還是有啦,檔案館,博物館、編輯也算一號,但是也不是純史家的專業,社會上並沒有[歷史師]這樣的專業工作,僅於此呻吟一下,希望讀歷史的師生們能思考、開拓更多出路)。醫師比歷史學家更貼近廣大的社會文化,是以更需要有好的人文素養吧。謹於此介紹他的論文、學經歷與診所,祝賀他開業成功,也希望他繼續保有熱情,繼續支持醫史研究,也祝福他開業順利。


 


李岳峰醫師


基本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畢業


            長庚大學傳統醫學研究所碩士


            馮曄中醫診所資深主治醫師


            馮曄中醫診所教學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內科住院醫師


            大大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台灣中醫診斷學會會員


            現任承曄中醫診所院長


院址:桃園市中正路734

預約專線:03-3577996


 


台灣近五十年中西醫結合之發展:1958-2008


中文摘要 中西醫的交流由來已久,比較有史料可稽的,第一次是明末清初,第二次是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末年,中西匯通派在醫界逐漸形成。民國肇始,中醫被排除於政府體制之外,在西化的潮流中,中醫並未受到重視,台灣的中西醫結合,直到私立中國醫藥學院成立以後,才有了實際的進展。
本文探討中國醫藥學院成立 (1958) 之後,台灣近五十年來中西醫結合的發展。以學校-醫院-醫家為論述的軸心,旁及大陸、日本和台灣的中西醫交流史,來增加對於此軸心的理解。
中國醫藥學院的創設,被視為中西醫結合發展的里程碑。在中西醫雙軌並行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們對於這兩種醫學有了實際的認知,但「結合」上仍有許多不足。初期的醫學系實際上是中西醫雙主修,此時期培養出中西醫結合的代表性醫家為惲子愉。他認為中西醫結合的中心在傷寒論,並透過不斷進步的西醫,來理解傷寒論。在臨床場域,能夠真正開始執行中西醫結合的,就要等到1980年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的成立。該院成立三十年來,從「中西合作醫院」到「中西合作醫療中心」,到「中西醫結合科」,中西醫結合的架構層級不斷下降。但台灣各公私立教學醫院設立中醫部門越
來越普遍,中西醫的交流互動,主要是透過會診及研究工作來進行。


關鍵字:中西醫結合、台灣、中醫


關鍵字:中西醫結合、台灣、中醫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偷得浮生半日閒,上了中橫公路支線上的武陵農場一遊,途中經過四季南山,一個泰雅族原住民部落時,剛好中午,肚子餓了,找點東西吃,到了一家名為「新四季南山商號」的店中找東西吃,結果赫然發現他們的餐桌上都是蒼蠅。山上沒有好東西吃,買了一包泡麵隨手泡來坐著吃,蒼蠅一直來爬,當下心中想:怎麼這麼不衛生!可是我發現,當地的人完全不趕也不殺蒼蠅,好像面對滿桌的蒼蠅也「習慣成自然」,只有少部分的漢人會用捕蠅板,那已是在高山上看到了,或許也印證了《推篷寤语》所載:「山氣多蠅,水氣多蚊」吧,山上蒼蠅實在多到嚇人。後經老婆一詢問之下才知道,老闆說:當地種植高山高麗菜、果樹,使用有機肥料灌溉,也就是雞屎,所以蒼蠅很多;老闆也解釋,高山上的蒼蠅和平地的蒼蠅不一樣,不會讓人生病,所以不用去殺牠們,這一番「山上蒼蠅不害病」的理論,著實讓我大感吃驚。





    古人只覺得蒼蠅煩人、擾人,驅之又來,倒沒有想到什麼蒼蠅與疾病的因果關係。《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蠅部》載:「潁上縣志:崇禎十四年四月,大疫,士民死者過半,青蠅大如棗,飛蔽天日,丁盡戶絕者無數。」這條資料也只是說大疫來時蒼蠅很多的狀況,與疾病本身無甚關係,倒是說明了蒼蠅本身的特性,例如古人已瞭解到蒼蠅喜歡肉汁,如班固說:「蠅嗜肉汁而忘溺死。」且腐肉容易生蛆和蠅,故引《續博物志》載:「腐肉生蛆,蛆化為蠅,蠅自生蛆,蛆又生蠅。」這是蒼蠅給人和臭穢之物連結的負面印象,其他的負面的印象,大概就是擾人吧,故古人有辟蠅之法,但沒有和辟瘟、辟病的技術連結在一起思考,反而蒼蠅可以做為藥用,《本草綱目拾遺.蟲部》載:「謝天士云蟲中各種俱入藥用,惟飯蒼蠅無用,故本草不載其主治。予精思十年,求其主治不可得。嘉慶庚申,偶在東江晤柴又升先生云昔在台州患面疔,初起即麻木,癢幾入骨,不可忍。山中倉卒無藥,有教以用飯蠅七個、冰片一二厘,同研爛敷之,即不走黃。如言,果癢定,次日漸痊,旬日而愈。」故言蒼蠅之功為:「束疔根,不走黃;塗瘡疤,即生髮。吳秀峰用以塗小兒癤,愈後脫疤不長髮,用此搗塗立生。塞鼻,治拳毛倒睫。」很令人驚訝,原來蒼蠅也有治療的功效,人們在這個時候並不會注意到牠「不衛生」的角色。到了近代傳染病學知識傳入中國後,蒼蠅的歷史角色改變了,它突然變成一個人人喊打的病媒,例如北京在30年代的疾病防治運動報告書上,就說明:消化道的傳染病,如傷寒、痢疾、霍亂等,最主要的傳病媒介就是蒼蠅,所以「滅蠅運動」成了實踐衛生的一種宣示。





    歷史的推移造成文化的變遷,也導致物種歷史的轉變,昔《本草綱目拾遺.蟲部》載:「昔人謂暑時有五大害,乃蠅、蚊、虱、蚤、臭蟲也。」乃指這些害蟲擾人的特質。到了195512月,毛澤東在《徵詢對農業十七條的意見》一文中明確宣示「除四害」,蒼蠅有幸上榜,成為人人喊殺的對象。19582月,中共國務院公開發出了「除四害」指示,該運動是「征服疾病和消滅危害人類的害蟲、害獸、害鳥的一個重要步驟。」蒼蠅在政治運動中,也成了重要的推手。不知當時人若聽到這番「山上蒼蠅不害病」的論調後,會不會感到非常驚訝呢?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代西醫入中國的新思考


 


 


        過去我多重視中醫的資料,對西醫的東西比較陌生,但若要談好中西醫交會的文化,近代西醫史確實是繞不過去的。同時,為了實現計畫的需要,現在每天都讀一些China Medical Journal的內容,發現西醫傳入中國的另外一種方式,或說是「中國」這個場域對西醫知識的影響,其實是一種互動的影響關係。過去研究多只著重醫療傳道、醫學教育等面向;其實,我發現傳教士醫生透過這個刊物,刊載西醫們在中國各地看到的各種病例,這些病例很多都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包括嚴重的皮膚病(如中國西南有著致命的濕熱天氣)、畸形、脫臼等外科問題,這些病似乎是民間中醫無法處理的,西醫可以獲得大量的手術經驗。





        當然,傳教士們也會遭到嚴重的反彈,有傳教士就表明:中國人對西藥的接受度非常高,對西醫也很和善,但對手術與檢驗器具則充滿排斥感;此時,傳教士醫生就會希望建立一種「醫療生理準則」physiological boundaries,希望告訴中國病人,什麼時候應該抽血、切片、穿刺檢查,這些過去會令傳統中國人頭皮發麻的技術。至於霍亂、痢疾、傷寒等傳染病,西醫也藉著從第一現場的檢驗和治療,增加了西醫的視野,他們藉此寫出一篇篇臨床報告,這種知識透過傳教雜誌讓西醫增廣見聞,又例如中國有各種瘧疾的型態,很多傳教士只有在教科書中看過,而中國人的肚仔內活著各種寄生蟲,這對西醫而言是重要的研究資產,使他們獲取不少寶貴的實驗經驗,這是醫療傳教工作帶給西醫本身的反饋。當然,傳教士認為,他們堅定的工作也影響了中國人的觀念,這些都不是透過正規教育,而是透過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例如有中國人開始注意建築的設計,重視起排水、通風等這些衛生細節,這是直接影響衛生觀的部分。很有意思,如果大對此問題有興趣,也可一起交流討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天一文追悼林杰樑醫師


    今日的每日醫療社會史,不談別的,只談食品衛生問題,也紀念台灣的林杰樑醫師,他於今日中午離開人世。我們談醫療史學者研究的「衛生觀」,其實是一直不斷在變動的,民國初年有非常多的飲料問世,例如「麥露」、「維爾趣葡萄汁」等等,多是強調內含「滋補」的成份,可以補身延年,甚至治療貧血、肺結核等病,故「有益衛生」。但是這樣的表述背後,藥效先不談,卻完全沒有顧及到成份的問題,當時防腐劑肯定用得很兇,因為冰箱恐怕當時還不算普及,至於果汁中有無真正的水果汁,也要畫上一個大問號,色素、劣質糖精也絕對少不了。但是當時的國民政府,主要的衛生運動是著眼於傳染病的防治,而非食品衛生問題,所以相關論述比傳染病要少得多,大部分還是用「假貨」來評論,而沒有論及食品添加物對身體的害處,甚至少有論及修法處罰不肖業者。某一方面來說,恐怕一個國家在邁入現代化的過程中,政府要有強大的公權力去控管食品安全,才能建立讓民眾信賴的衛生認可,這是比預防傳染病更後面的歷史了;當然,英國早在1820年就有化學家出面爆料食品的化學添加物,比近代中國要早上許多。面對各種毒奶粉、毒澱粉、塑化劑、瘦肉精等衝擊,政府的表現還是疲軟的,不然,我們只能不斷靠有良心的記者或醫師來爆料了,這其實正是國家權力不張的表現吧。版主在華中師範大學的兩岸荊楚文化研習營時,有一堂課就是從台灣飲食文化歷史來切入談兩岸食品衛生的安全,當時我撥放了三段林杰樑醫師的影片,和兩岸學子們解釋台灣近年發生的食品衛生安全的歷史,林醫師,成了我上課最好的幫手。原本跟台灣的學生說,下學期要請他來我們大學演講,可惜了,只剩下這樣無力的追憶。我很感佩這樣一位專家,他不站在特定的政治立場,只站在一般民眾的立場,用自己的專業去捍衛食品衛生,甚至受廠商威脅還是直言不諱。猶記得美國牛肉剛要輸入台灣時,瘦肉精的問題吵得沸沸揚揚,最後呢?藍綠兩黨都軟弱了,他挺身直言,衝撞政府決策,也衝撞美國的標準。沒人給他錢,給他做官,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本著良心、正義和專業。僅以一天之文,來敬悼這位偉大的醫生。





 





 





文:老皮





歷史圖:老皮





林醫師圖:引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life/20130804/236726/%E9%95%B7%E5%BA% 9A %E8%A8%AD%E7%BD%AE%E9%9B%86%E6%B0%A3%E6%9D%BF%E6%9B%BF%E6%9E%97%E6%9D%B0%E6%A8%91%E5% 8A %A0%E6%B2%B9%E3%80%80%E4%B8% 8A %E7%99%BE%E6%B0%91%E7% 9C %BE%E9% 9F %BF%E6%87%8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得作者同意轉載,特此致謝。




 




瘟疫、社會恐慌與藥物流行




 


林富士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壹、引言:瘟疫再臨




 




20133月下旬,禽流感病毒H7N9侵襲人類的案例,首先見於中國的上海,隨後在長江中下游的省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等)也陸續發現一些病例,並有逐漸擴散的跡象,連黃河流域的省份(安徽、河南、河北、山東等)也無法倖免,病毒甚至還被大陸台商帶回台灣。截至20134月底,雖然所有的確診病例才128個,死亡也才26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認為不太可能造成大流行。但是,因為傳染途徑是經由人類經常接觸的鴿子與家禽,而被感染的禽鳥卻無症狀,也不會死亡,因此,格外難以防備。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專家認為一旦病毒基因突變,可能會演變成人傳人的流行性感冒。因此,海峽兩岸的政府還是提高警覺,並啟動相關的防疫機制,連周邊的地區和國家也不敢輕忽其潛在的危險。




 




而民間的反應則更激烈。網際網路上充斥著各種流言:有人說H7N9已經演變為人傳人的病毒;有人說這是西方強權的生化攻擊;有人說政府隱匿疫情的嚴重性。口罩、溫度計、洗手乳、消毒液、克流感(Tamiflu)、板藍根等醫護、防疫器材與藥物開始熱銷,禽鳥或被撲殺或乏人問津,活禽交易與觀光旅遊市場開始遭受打擊。這是非常典型的瘟疫所造成的社會恐慌現象。




 




貳、恐慌的宗教反應




 




這樣的恐慌本身其實也是一種瘟疫,而且,並不是第一次出現。2003年「煞死病」(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流行時,海峽兩岸便有過類似的現象。而在中國歷史上,類似的恐慌更是不乏前例,只是面對恐慌時的反應與應對措施不盡相同而已。




 




就以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大約從西元三世紀起一直到六世紀)來說,在四百年左右的時間裡,「正史」記載的「大疫」流行至少有二十七次,平均一、二十年便爆發一次。在瘟疫的陰影之下,人總不免會有所不安、惶惑和恐慌,必須尋求解答與慰助。而當時的宗教,無論是傳統的巫覡信仰,還是新興的道教,乃至外來的佛教,都成為恐慌者的心靈「解藥」。巫覡的「厲鬼」說和道、佛二教的「末世」(末劫)論,都被用來理解瘟疫的流行,都曾引起廣大的共鳴。而符咒、祓禳、齋戒、悔過、誦經、祭禱等宗教法術和儀式,也大為風行,即使是最高的統治者也奉行不二。例如,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當時首都長安流行「疾疫」,隋文帝便召來剃髮為僧的儒士徐孝克(527-599),令他「講《金剛般若經》」,企圖消弭瘟疫(見《太平御覽》、《佛祖統紀》等)。




 




參、恐慌的醫藥反應:從白犬膽到板藍根




 




面對瘟疫,尋求醫藥救助也很常見。不過,在極度恐慌之下,有時候不免會有些荒腔走板的演出。例如,東晉元帝永昌二年(323),百姓訛言「蟲病」流行:這種蟲會吃人皮膚、肌肉,造成穿孔,而且,「數日入腹,入腹則死」。這個謠言從淮、泗一帶一直傳到京都(建康),「數日之間,百姓驚擾」,人人都覺得自己已經染病。不過,當時也傳出解救之道:當蟲還在體表時,「當燒鐵以灼之」,嚴重的話,就要用「白犬膽以為藥」。因此,大家紛紛找人燒灼,有人甚至自稱能燒鐵,專門替人燒灼治病以牟利,還真「日得五六萬」。白犬的價格更是「暴貴」,漲了十倍,大家紛紛搶奪。不過,這畢竟只是傳言,並非真正爆發瘟疫,因此,四、五天之後便平息了(見《宋書五行志》)。




 




H7N9病毒對人類所造成的傷害當然比西元四世紀的「蟲病」真實,再加上過去遭逢瘟疫的恐怖經驗,雖然感染與死亡的人數還不多,社會恐慌依然出現。板藍根(Radix Isatidis)熱潮就是指標。




 




板藍(菘藍;馬藍)是傳統的中草藥,《神農本草經》便有關於「藍實」藥性與功效的記載,而從南北朝時期陶弘景(456-536)的《名醫別錄》起,到明代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此物一直是中國本草學家著錄與討論的藥物之一。至於板藍根,則在宋代廣泛的被用來治療中風、蛇蠍螫傷、藥毒、傷寒、下痢等疾病(見《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等),明代治療各種疾病的複方之中,板藍根也是常見的組合成分之一(見《普濟方》等)。




 




不過,近代以來,板藍根受到矚目似乎是始於1988年上海A型肝炎流行期間,但廣為人知則可能肇因於2003年「煞死病」流行所引起的恐慌。不過,當時主要還是以「民間偏方」的方式流傳。而這一次,則有了官方的倡導或鼓動。例如,201343,江蘇省衛生廳制訂、印發了《江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醫藥防治技方案(20131版)》,文中建議「高危險人群」要服用中藥,其中便包括「板藍根沖劑」(板藍根顆粒)。這個「方案」一出,「板藍根」立刻熱銷,甚至被認為是「萬能藥」。根據中、港、台、日、美等地的媒體報導:中國有將近五成的受訪民眾表示會去買板藍根;上海市中心的一家藥店設立了板藍根專櫃;南京的大學生開始流行以「板藍根」取代咖啡,有人則創出加牛奶、咖啡的混搭喝法。浙江省的養雞戶和江蘇省的蘇州動物園甚至還拿板藍根餵養動物疫情較多的南方,從上海到廣州許多藥店的板藍根都銷售一空價格也跟著飛漲。到了四月中旬,連北京的板藍根藥材也已缺貨,只剩顆粒製劑。事實上,板藍根顆粒已經進入了中國國家基本藥物目錄,販售價格必須執行政府的「指導價」,但在搶購的熱潮之下,官方的定價很輕易就被打破,例如,湖北省物價局在四月份針對武漢市藥店進行突擊檢查時便發現,當地有些藥店的板藍根顆粒實際售價已經是官價的十倍。




 




當然,根據媒體的報導以及網際網路上流傳的訊息來看,仍有許多人拒絕盲目跟從這一波的板藍根熱潮,對於其效用及搶購行為,或加以嘲諷,或予以駁斥。若干藥物專家也紛紛提出警告,勸告民眾不要胡亂服藥或過度用藥,以免防疫不成反而產生不良的副作用。




 




肆、防疫藥物的先鋒:洗瘴丹




 




在傳統中國的醫藥史上,板藍根基本上只是眾多具有「清熱解毒」的藥物之一,而且,很少作為單方使用。我不知道中國民眾和官方何以會選擇板藍根做為防治禽流感的藥物,這或許是來自近代民間的「經驗方」,或許是根據實驗室的科學實證研究結果,或許是社會恐慌之下的隨機選擇或藥商行銷。無論如何,如果真要選擇一種簡單易用,又能配合南方的風土, 而且還要有醫藥經典為憑據的藥物,那麼,檳榔的妥適性理應在板藍根之上。




 




檳榔此物,唐末五代初年侯寧極(926-930之間的進士)的《藥譜》曾給予「洗瘴丹」的別名。從此之後,從五代北宋初年陶穀(903-970)的《清異錄》、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刊刻,由施元之(1154年進士)、顧禧(fl.
1131
)注,施宿(1164-1222)補注的蘇東坡詩集《註東坡先生詩》(《施註蘇詩》)、元末明初陶宗儀(1329-1410)的《輟耕錄》、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一直到清代諸多的筆記、詩文,「洗瘴丹」這個別名始終是檳榔的專用,由此看來,檳榔必定與防治瘴癘、瘟疫有關。而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詩文中,凡提到中國南方的瘴癘之氣時,無論是親身遊歷之記、送行贈別之作,還是追憶遙想之詞,也常常會同時提到檳榔。




 




事實上,不少「外地人」到了南方(尤其是嶺南、閩粵一帶),都會入境隨俗而嚼食檳榔,而其動機就是為了防瘴辟瘟。例如,北宋蘇軾(1037-1101)〈食檳榔〉一詩便提到:




 




北客初未諳,勸食俗難阻。中虚畏泄氣,始嚼或半吐。吸津得微甘,著齒随亦苦。面目太嚴冷,滋味絶媚嫵,誅彭勲可策,推轂勇宜賈。瘴風作堅頑,導利時有補。藥儲固可爾,果録詎用許。




 




這是東坡先生吃檳榔的初體驗,滋味有苦有甘,評價有褒有貶,但他還是相信檳榔具有藥效,而人在瘴風之地,也不得不吃。其次,元末明初的劉基(劉伯溫,1311-1375)也有類似的經驗,他有一首〈初食檳榔〉詩便說:




 




檳榔紅白文,包以青扶留。驛吏勸我食,可已瘴癘憂。初驚刺生頰,漸若戟在喉。紛紛花滿眼,岑岑暈蒙頭。將疑誤腊毒,復想致無由。稍稍熱上面,輕汗如珠流。清涼徹肺腑,粗穢無纖留。信知殷王語,瞑眩疾乃瘳。三復增味歎,書之遺朋儔。




 




這是劉伯溫到了南方,在「驛吏」的勸說之下,為了防治瘴癘而嚼食檳榔的經驗談。此外,清代士人從中國大陸到瘴癘之鄉的台灣,其經驗更是豐富。例如,清嘉慶十一年(1806)纂修完成的《續修臺灣縣志》,便收錄了一首「檳榔」詩云:




 




臺灣檳榔何最美,蕭籠雞心稱無比。乍嚙面紅發軒汗,鵔鵝風前如飲酏。人傳此果有奇功,內能疏通外養齒。猶勝波羅與椰子,多食令人厭鄙俚。我今已客久成家,不似初來畏染指。有時食鮆苦羶腥,也須細嚼淨口舐。海南太守蘇夫子,日啖一粒未為侈。紅潮登頰看婆娑,未必膏粱能勝此!




 




這是在讚美檳榔的滋味,也說明大家嚼食檳榔的理由在於它有「奇功」,也就是所謂的「內能疏通外養齒」。此詩作者剛來臺之時,也不太敢吃,但「客久成家」,逐漸就接受了,有時吃了「鮆苦羶腥」的食物之後,還必須「細嚼」檳榔以「淨口舐」。而清代文獻,從蔣毓英《臺灣府志》(1685)、高拱乾《臺灣府志》1695)、陳夢林《諸羅縣志》1717)、李丕煜《鳳山縣志》1720)、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1752)、薛志亮等《續修臺灣縣志》1806)、周璽《彰化縣志》1832)、陳培桂,《淡水廳志》1871)、到連橫《臺灣通史》1920)等,在提到臺灣人嗜食檳榔的風氣時,大多會注意到臺人吃檳榔的原始動機就在於辟除瘴癘之氣。




 




伍、檳榔的醫藥功能




 




中國並不是檳榔的原鄉,但接觸甚早。西漢武帝之時(140-87 BC)司馬相如所寫的〈上林賦〉,在描述長安上林苑(皇帝的御花園)的景物時,便提到一種叫做「仁頻」的植物,而根據唐人的注解,仁頻就是檳榔。事實上,漢人所撰的《三輔黃圖》也提到,漢武帝在元鼎六年(111 BC)滅了南越之後,曾經從南越(兩廣、越南一帶)移來各種「奇草異木」,種植在上林苑中新建的「扶荔宮」,其中,便有「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甘橘」各百餘棵。這或許是檳榔樹首度越過長江流域,進入華北地區。




 




當然,隨著南越納入漢帝國的版圖,當地的檳榔樹也可以說就成為「中國」的物種。不過,在西漢時期(206 BC-24 AD),身處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方人對於檳榔應該還非常陌生。但是,到了東漢時期,章帝時(76-88 在位)的議郎楊孚在《異物志》中已清楚的描述了檳榔樹的外觀、生物特性、檳榔子的食用方式和功效:「下氣及宿食、白蟲,消穀」。《異物志》原書已經亡佚,我們根據的是北魏(386-534)賈思勰《齊民要術》的引述,因此,中國人對於檳榔的清楚認識是否可以前推到西元第一世紀,還有爭辯的空間。但是,西元第三世紀的吳普《本草》和李當之《藥錄》都已提到檳榔,南朝陶弘景《名醫別錄》更是針對檳榔的產地、藥性和功效(消穀、逐水、除痰澼、殺三蟲、伏尸、寸白)詳加介紹。由此可見,檳榔很早就進入中國的醫藥知識體系之中,中國對於這種原產於異邦他鄉的「異物」的容受,最早可能是出自醫藥方面的考量。




 




總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醫家很快的便將南方「土產」的檳榔納入本草世界,並且開始研究、配製以檳榔為主要成分的各種藥方,而東晉南朝的皇親貴戚、富家豪族,乃至僧人,也開始流行「吃檳榔」。雖然,當時並沒有文獻明白指出他們吃檳榔的目的,但是,因為檳榔在嶺南之外的地區還是相當難得的珍異之物,因此,「誇富」、炫耀應該是動機之一。其次,交州、廣州一帶雖然是可怕的瘴癘之鄉,但也是充滿「財富」和機會之地,到當地仕宦、商貿,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因此,為了防治瘴癘,「入境隨俗」而食用檳榔,可能也是南方王朝轄下的士人、民眾沾染此風的原因。




 




不過,早期的中國醫方或一般文獻似乎並未特別強調檳榔辟瘴、防瘟的效用。到了唐宋時期才有了明顯的變化。例如,在唐昭宗時期(889-904)曾任廣州司馬的劉恂,其《嶺表錄異》便記載:




 




安南人自嫩及老,採實啖之,以不婁藤兼之瓦屋子灰,競咀嚼之。自云:交州地溫,不食此無以祛其瘴癘。廣州亦噉檳榔,然不甚於安南也。(引自李昉等編,《太平御覽.果部.檳榔》)




 




北宋的本草學家蘇頌(1020-1101)也說:




 




嶺南人啖之以當果食,言南方地濕,不食此無以袪瘴癘也。(引自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之三.夷果類.檳榔》)




 




南宋羅大經(1196-1242?)《鶴林玉露》也記載:




 




嶺南人以檳榔代茶,且謂可以禦瘴。余始至不能食,久之,亦能稍稍。居歲餘,則不可一日無此君矣。故嘗謂檳榔之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蓋每食之,則醺然頰赤,若飲酒然。東坡所謂「紅潮登頰醉檳榔」者是也。二曰醉能使之醒。蓋酒後嚼之,則寬氣下痰,餘酲頓解。三曰飢能使之飽。蓋飢而食之,則充然氣盛,若有飽意。四曰飽能使之飢。蓋食後食之,則飲食消化,不至停積。」




 




根據羅大經的觀察,當時嶺南人認為檳榔「可以禦瘴」,而且嚼食風氣非常興盛,已到了「以檳榔代茶」的地步,而他自己的體驗則是:「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飢能使之飽,飽能使之飢。」這也就是後來屢屢被文人、雅士所引述、討論的檳榔「四功」。




 




不僅民俗以嚼食檳榔「禦瘴」,當時的醫方中也有不少是以檳榔為主要成分複方,例如,延年桃奴湯、木香犀角丸、木香丸、七聖圓、紅雪通中散、七寶散、達原飲、三消飲、芍藥湯方、檳芍順氣湯等,被用來治療山瘴、溫瘴、瘴毒、瘧疾、伏連鬼氣、瘟疫、下痢等傳染性疾病(見唐代王燾《外臺秘要》;宋代《太平聖惠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蘇軾、沈括《蘇沈良方》;宋陳自明《婦人良方大全》;明代吳有性《瘟疫論》等)。而李時珍《本草綱目》總括檳榔主治的各種疾病便有:




 




消穀逐水,除痰澼,殺三蟲、伏尸,療寸白(別錄)。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穀道。傅瘡,生肌肉止痛。燒灰,傅口吻白瘡(蘇恭)。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胸中氣,下水腫,治心痛積聚(甄權)。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癥結(大明)。主賁豚膀胱諸氣,五膈氣,風冷氣,脚氣,宿食不消(李珣)。治衝脈為病,氣逆裏急(好古)。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息,療諸瘧,御瘴癘(時珍)。




 




其中,瘧、瘴癘、諸蟲(三蟲、伏尸、寸白)等,可以說就是現代所謂的「傳染病」,或是俗稱的「瘟疫」。由此可見,對於傳統中國醫家來說,檳榔不僅是「洗瘴丹」,還頗接近「萬能藥」。




 




陸、結語:藥物的古今之變




 




不過,古人對於嚼食檳榔是否真能防治瘴癘,其實也有不同的看法。包括南宋周去非(1135-1189)的《嶺外代答》、明代吳興章杰的《瘴說》、本草學家盧和的《食物本草》,都曾討論過檳榔的醫藥功效,也都認為檳榔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如果經常食用,會導致「臟氣疏洩」。至少,若未染病,不應該為了要預防而吃檳榔,否則會「耗氣」、「有損正氣」。不過,他們似乎並不完全否定檳榔能緩解「瘴癘」所引起的一些症狀。




 




但是,到了近代則不同了。尤其是在台灣,檳榔幾乎已經被徹底的「污名化」(stigmatization)。199748官方核定的〈檳榔問題管理方案〉,列舉了檳榔所帶來的四大問題:一是個人健康(嚼食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二是自然生態(種植氾濫會嚴重影響水土保育);三是公共衛生(檳榔殘渣會污染環境);四是社會秩序(風俗)。於是乎,「檳榔有害」便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價值,有些學者甚至認為檳榔會招致「亡國滅種」,並大聲呼籲要「早日把這些檳榔危害清除乾淨」。




 




從萬能的藥物到被人厭惡的毒物,檳榔形象與評價的古今之變可謂大矣!目前正在風行的板藍根,乃至克流感等防治禽流感的藥物,是否有一天也會被人唾棄?還是會盛行不衰?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358完稿於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文史知識》,2013:72013),頁5-12




引自http://newtaiwanshaman.blogspot.tw/2013/08/blog-post.html?spref=fb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常高興有這個機緣,和韓豐隆醫師一起拜訪黃伯瑜醫師。黃兄的阿公黃海晏是福建人,於日治時期隨著渡海回鄉祭祖的叔父(是一位有牌的漢醫,在日治時期非常少,因為日本人的醫療衛生政策是打壓漢醫)渡海來台,學習醫理,並於大稻埕壽全診所開始行醫。我非常有興趣的是,日治時期漢醫的教材與讀本,如何獲得,從之前的觀察得知,臺灣的中醫在此時期仍會透過各種管道購買大陸出版的醫書,當然,這次拜訪也確知,其實臺灣的書局也印製大陸的醫書,日本人並不禁止,但到了中日戰爭開打後,出版可能受到影響,這是可以推知的。一直到國府來台後,黃公考取了1947年的中醫師特考執照,他留下的醫書、手稿、筆記,可謂研究日治時期,光復初期中醫的寶貴史料,很感謝黃兄無私的提供,也感謝豐隆兄陪同、拍照。我們開心的討論這些資料,竟不覺晚餐時間已經過了。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狂犬病的疫情延燒,台大的醫師出來指出,此病發病後死亡率將近百分之百。漢初的呂后,人言其被「蒼狗」所傷,日後發病而死,言即死於狂犬病;當然,也有人說呂后身旁侍衛森嚴,不可能讓一隻瘋狗闖入吧。在歷代方書中,有不少關於狗咬傷人的治法,說它是治狂犬病的方子,或許言過其實了,但是,在清末《驗方新編》(1846)內,有「癲犬咬傷」條,可能就是指狂犬病,為什麼呢?因為鮑相璈在同書下節有「家犬咬傷」條,可見 癲犬」非一般狗咬。其次,作者指出:「從來瘋犬咬人,不治必死。」可見癲犬咬人的嚴重性,符合今日所說的發病死亡率,非一般狗咬傷可比。最後,作者雖然沒有描述到「恐水」的症狀,但是談到: 「此症最怕七日一發,發時天本無風,病者但覺風大,入帳蒙頭躲避,此非吉兆。過三七之日無此畏風,方為可治。被咬時,先看頭頂,如有紅發二、三根,趕急拔去,最為緊要。」此段有描述到怕風的症狀,這也是狂犬病的一個特色,今日若旁人對狂犬病患的臉吹氣,則病患會顯出一附痛苦躲避的樣子,大概就是這樣的情形。在治療上,作者指出: 「隨於無風處,以冷茶洗淨污血,用杏仁搗融敷之,內服韭菜汁一碗,隔七日再服一碗,四十九日共服七碗。傷口上再煮熟雞蛋白蓋上,用艾絨在上燒數十次。百日內忌鹽醋,一年內忌豬肉、魚腥、酒色,終身忌食狗肉、蠶繭、紅飯豆,方得保生。否則,十有九死。此系葛仙妙方。有癲犬一日咬三人,止一人用此方得活,親見有效,切不可誤吃斑蟊毒藥,以致小便疼痛難忍。」用斑蟊來解癲犬咬傷之毒,在其他方書中也可看到,《驗方新編》應該僅是一例,還有更多的線索值得探討,現將該書內版主姑稱: 「有待實驗的狂犬病驗方」寫出,供大家參考:


1. 花盆內栽種之萬年青,連根搗融絞汁灌之,腹內如有小犬變成血塊,由大便而出。不論久近皆治,一切不忌,真仙方也。


2. 初被咬時,即用砂酒壺兩個,壺內盛好燒酒,蕩滾去酒,以壺按在傷口拔出污黑血水,滿則自落。再以一壺去酒,仍按傷口,輪流提拔,以盡為度,奇效無比。或用癩蝦蟆(即蟾蜍,目紅、腹無八字紋者不可用)破開,連腸雜敷傷口,一日一換(換過即埋土內),並又方︰被咬時,即用豆豉研末,香油調稠為丸如彈子大,常在傷處時時滾搽,丸內如有茸茸狗毛,此系毒瓦斯已出,換丸再擦,至無毛為止,神效。仍照前禁忌一切,常食杏仁,以防其毒。或用蚯蚓糞(又名曲 ),香油調為丸,搽之亦可。


3. 核桃殼半邊,將人糞填滿,取槐樹皮蓋傷口,再將核桃殼覆上,用艾火在核桃殼上燒之,燒至遍身汗出,其人大困而愈。簡便而極神效。或用人糞濃敷傷口,以煮熟雞蛋白蓋之,用艾火燒數十次,更佳。


4. 龍牙齒(又名馬鞭草)和荸薺煎水飲之,神效之極。


5. 照後毒蛇咬傷服煙油之法治之。煙油味辣,服之味不辣者可治。緣犬因嗅蛇毒而瘋,故可與蛇咬同治。


6.地骨皮(即枸杞根)搗爛熬酒,服一二日,當茶飲,永無後患。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






   

   


  

    1933年,中央國醫館公佈《中央國醫館整理國醫藥學術標準大綱》,其中醫學史被放在「中醫基礎科」內,載明「醫學史即醫學源流,凡治一學,若不窮其源流則如木之無根,未有能發揚滋長者。」今早聽聞台灣某中醫院校竟然「可能」將中醫各家學說、醫古文和中醫史都拿掉,容納別的課程,怪哉!1927年,許半龍在談及新中醫的使命時談到:中醫有一種「對於過去的使命」,其謂:「借鑑於先輩學者之成功與失敗,然後可以決定,現在及將來,研求新中醫進展之方針。」前賢努力了十幾年才換取中醫史、各家學說的特色、基礎課程,現在竟然又靠自己丟掉,簡直莫名其妙。有一好友說:沒關係,就靠歷史學家來研究吧!一聽覺得打個冷顫,中醫們自己都不研究自己的歷史,怎麼就靠歷史學家來研究呢?話又說回頭,不光是醫史啊,人家不研究的東西,歷史學家把它當成寶,是不是一種與現實脫節的展現呢?我都弄糊塗啦,但對史學又有另一層不同層次的體驗了。但幸好,我講的東西,現在即將發生,沒有脫節的問題。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上個月,陝師大歷史文化學院的于賡哲教授邀請我加入他在新浪微博上開闢的「每日醫療社會史」上一起寫些東西,不用每天發文,哪怕是發一些短短的感想也可以。我當時太忙了,站在功利主義的想法,摻和這事完全無助升等、評鑑,也就沒有立刻答應。當然,于教授再三邀請,我也頗不好意思,現在靜下來仔細想想,當初構建部落格,還不是就是一份學術的熱誠和對中國醫學的熱愛,也沒人付我錢、也無助評鑑,不是嗎?自己還不是就這麼做下去了。更何況,這種每日談些醫療史、醫療史每日談的短文,淺見以為可有三得:一者訓練短暫思考與組織能力、二者發現新觀點、新問題,哪個好題目不是從小問題擴大出去的呢?最後第三得,可以讓醫療史更好讀、更有趣,不會佔用可能喜愛的讀者的寶貴時間,就試試看吧,希望也能為本部落格帶來一點新氣象,並感謝于教授的PUSH





 


 





香港轉機隨想





這是什麼醫療史題目啊?勸君莫急,姑且看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很多想法都是在旅行遷徙的過程中累積的。前些日子,79出發至武漢時,在香港轉機,有些人愛逛名產、精品店,我則老喜歡逛藥店。角機場有很多名為「萬寧」的藥品連鎖店,我在裡面看到兩個很有趣的中藥成藥,名為「救心」與「日本の心丹」。讀者可以看我照出來的圖,這兩種藥都不便宜,前者要500多港幣,後者要250元港幣(大約數字,因為店員不讓我照價格),後者還有圖片,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買下它了,前者太貴,為學術犧牲也不是這種花錢法,所以只好作罷。我之前寫過一本有關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的醫藥史小書,裡面也有「心臟丸」(可見圖),可見治療心臟的中()成藥很早就存在了。心臟這個器官在傳統文化與實際醫療上有兩個特色,第一,心臟佔有君主的位階,必須加以護衛,它與整個身體的健康息息相關;其次,心臟疾病大多急迫,稍不注意,就會死亡。有這兩個特質,所以這種運用高貴藥物的藥品就應運而且歷久不衰。觀其組成,頗多高貴藥,如人參、鹿茸、牛黃、羚羊角等,常人不易取得,所以這種藥除了高貴外,還具有急救與生活常備的特質,這是藥品文化中可以探究的。最後,這些藥都是中藥,但日本人仍會在後面附註「日本藥典」,以作為「科學化」與合法的證據,此則受1891年修正的《日本藥局方》的影響,即原本被認為草根樹皮的中藥,一但入國家藥典,則具備合法與科學之特質,此即研究醫療史者,不可不追源頭之道理,明瞭歷史因素,即可知現狀為何如此,此乃歷史之一大功用也。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 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 專題演講





 





題目:Listing Bodies:
Early Modern Manchu Medicine and the Inventory as Epistemic Form





 





主講人: Carla Nappi (那葭)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主持人:劉士永 研究員 (人社中心/臺史所合聘)





 





地點: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時間:2013812()14:00





 





 





*英語演講*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





 





聯絡人





鄭宛鈞 02-27898124
hygiene@gate.sinica.edu.tw





 





 





http://www.rchss.sinica.edu.tw/hygiene/app/news.php?Sn=98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會議紀要這麼快就出來了,撰寫者是那位頗為用功的復旦歷史所研究生嗎?


 


 


教科書:近代中國知識轉型的重要媒介


 


·  2013-07-16 06:45: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雷家瓊 通訊員 徐佳貴)767日,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舉辦第5期訪問學者工作坊,以教科書為中心,探討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


  


 


教科書與近代中國


  復旦大學教授鄒振環分析了晚清留日學生的英語教育與日本英語教科書在華譯刊情況,指出近代中國對西方語言的學習,亦曾同樣通過“東洋”管道,日本人所編英語教科書對在日中國留學生乃至後來中國國內的英語學習,都有一定影響。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韓子奇探討了晚清地理教科書的全球圖像問題,著重分析了晚清地理教科書的文字與圖像表達。臺灣大學的韓承樺梳理了19021935年社會學作為一類知識與一門學科在中國的引介與傳播過程,尤其是其中所謂“心理傾向社會學”在中國的發展脈絡,認為心理傾向社會學在近代中國的發展,有一段“由面至點”的過程。臺灣“中原大學”助理教授皮國立考察了民國時期的中國醫學史教科書與醫史教育,提出民國時期中醫史教科書的編纂一方面受當時中醫學界的重視,一方面又普遍存在抄襲、知識內容低水準重複等問題。


  新名詞、新概念的傳播


  學者還以教科書為主體或重要史料,爬梳某些語詞、概念、學說或歷史敍述模式在近代中國的傳播情況。復旦大學教授章清論述了晚清以降“新名詞”的浮現對“中國歷史”的重塑,指出近代中國所謂“新名詞”,並非僅僅包含新的知識內容,它們也深刻影響到教科書的書寫框架,乃至使之越發趨於“政治化”與“意識形態化”。安徽財經大學副教授劉超聚焦於民國歷史教科書中“清朝史”的表述問題,認為民國教科書表述清朝歷史,前後尚有基於“共和”立場與漢族立場之別,對中國民族主義的研究,需關注中國內部因素。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孫江主要依託教科書等文本的內容,分析了“人分五種說”在日、中等國流傳與變異的情況,重點回應和修正了馮客(Frank Dikotter)的相關研究。復旦大學的章可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陳建守則分別考察了“現代”、“啟蒙運動”兩詞的引介、傳播與“本土化”的使用情況。


  近代知識轉型的物質化與制度化形態


  其他學者則更關注“觀念的社會史”的思路,探討近代知識轉型的物質化與制度化形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林郁沁(Eugenia Lean),以民國“媒體人”陳蝶仙所編的《家庭常識彙編》為主體材料,揭示出實驗與鑒定“指南”之類的書刊編纂在當時工商業與物質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美國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副教授高哲一(Robert J. Culp)以王雲五的出版理念與活動為中心,分析民國知識份子與商業出版合作、並由此將新知推介給“一般讀書界”的情況。復旦大學副教授張仲民考慮了清末的“廣告”論述及實踐,認為近代上海報刊上的廣告“論述”與“實踐”之間差距甚為明顯,研究者必須對此有足夠的警覺。復旦大學講師孫青考察了清末科舉改制時期的新學課藝,以兩個地方在1901年科舉改制後的課藝為個案,分析科舉在將廢未廢之際地方教育中新舊雜陳、中西互滲的複雜情形。復旦大學的徐佳貴以晚清浙江里安縣一名普通地方士子的日記為主體材料,發現與廢科興學相伴隨的“四民社會解體”在地方上尚是一個較長期的過程,遠較過去研究者所認為的複雜。


  最後的綜合討論中,學者一致認為,近代中國新知識觀念的產生是一個牽涉面甚廣的問題,不僅要關注辭彙、概念與知識思想結構的次第影響,還要考察經濟、社會、文化資本在其間的作用,並關注相關資訊的流通擴散,以及知識“權威”的形成過程、“權力”的運作機制等問題。


 


責任編輯:劉娟


 


http://www.cssn.cn/11/1103/201307/t20130716_382266.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我博士畢業後第一次接到碩士論文口試的邀請,非常感謝臺灣大臺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給我這個機會,也算是一種學習經驗,復得到作者陳怡伶同學的首肯,願意將論文摘要放在我的部落格中介紹,也算紀念這個對我而言別具意義一次大事。




 





題目:頡頏、協力與協商-日治初期漢醫傳統性、近代性、合法性的生成與交織


 


 


摘要:





 


    研究者若要著手研究「漢醫」,首先必須處理:「漢醫的定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漢醫歷來缺乏專門培育以及認證人才的機制,造成漢醫的定義模糊;加上公共衛生體制與西醫的衝擊,漢醫的疆界產生位移與變動。以往的研究者,多藉由法條與各項政策的實施,勾勒漢醫在日治時期的發展狀態。然而,法令並非單純的條文,還必須實踐與推行。透過公共衛生體制、防疫政策以及各種對於醫療人員資格的篩選與管理的實施,將醫生與病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漢醫與西醫、漢醫與密醫、近代性與傳統性串連起來。


 


 


    因此漢醫不是一個既定的範疇,而是會透過關係網絡中不同身分行動者間的互動,而有了不同的內涵。所以,西方近代醫學並不必然地與近代化劃上等號,相對地漢醫也不直接地等同於傳統。殖民者的政令也非由上而下,單向地壓迫被殖民者,被殖民者也有協商與反抗的空間。本文將深入去探究,在總督府對於管理漢醫的醫療法令之外,行動者如何在不同的事件之中,構成不同的關係網絡;而網絡中各行動者的頡頏、協力與協商的互動,又如何重新定義漢醫。   





  





 





關鍵字:傳統性、近代性、公共衛生、漢醫、醫病關係、地方知識。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次和三位優秀的學弟一起至復旦大學發表論文心中感到很開心。唯一難過的是母系東吳大學歷史系40周年系慶去不了,只能默默祝福母系生日快樂,希望系友能多多回去捧場。正逢多事之秋,8日飛回來臺灣後,隔天又飛至華中師範大學進行兩校學生交流,展開「2013荊楚研習營」的課程,直到21日才回臺。本次發表論文,是自己有感而發,覺得研究醫史這麼久了,這個醫史是怎麼進入現代學術知識體系的?為什麼中醫要讀醫史、又是甚麼因素決定了它的知識表現型式?希望能在這次工作坊中提出一點自己的淺見,也吸收別人對這個相關論題的看法。末祝福自己也祝福大家有平安、快樂的暑假。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工作坊第5期:








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政治





——以教科書為中心





工作坊時間:201376-7





工作坊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001會議室





主辦單位: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





 





工作坊議程





 





提示:每位發表人的報告時間為20分鐘,剩餘時間討論





  





 





76





9-1020   主持人:高哲一





鄒振環(復旦大學歷史系):晚清留日學生的英語教育與日本英語教科書在華之譯刊





韓子奇(美國紐約大學):開眼看世紀:論晚清地理教科書的全球圖像





 





茶歇





 





1030——1150    主持人:韓子奇





王東傑(四川大學歷史系):反退為進:民國學者對西方語言學的利用和漢語進步論的提出





韓承樺(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從翻譯到編寫教科書:近代中國心理傾向社會學知識的引介與生產(1902-1935





 





午餐





 





14點—16    主持人:鄒振環





章清:“文明”與“社會”奠定的歷史基調——略論晚清以降“新名詞”的浮現對“中國歷史”的重塑





劉超(安徽財經大學)民族認同與政治認同:民國歷史教科書中“清朝史”表述





皮國立(臺灣中原大學通識中心):民國時期的中國醫學史教科書與醫史教育





茶歇





 





16201740    主持人:章清





林郁沁(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假的事物,真的聲稱:1930年代中國家庭與工業科學叢書中的實驗和鑒定





孫江(南京大學高等研究院):布魯門巴哈在東亞—— “人分五種說”在東亞的傳佈及文本之比較





 





77





9-1020    主持人:林鬱沁





高哲一(Robert J. Culp)(美國巴德學院Bard College):全球的知識給一般的讀書界:商務印書館與中國學術界的合作關係





張仲民(復旦大學歷史系):清末的“廣告”論述





 





茶歇





 





1030——1150    主持人:孫江





章可(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歷史分期與時間政治:以漢語“現代”概念為例





陳建守(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翻譯、書寫及挪用





 





午餐





 





14點—16    主持人:王東傑





孫青(復旦大學歷史系):清末科舉改制時期的新學課藝





徐佳貴(復旦大學歷史系):廢科舉、興學堂與晚清地方士子——以林駿《頗宜茨室日記》為例的考察





莊勝全(臺灣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紅塵中有閑日月—1920年代黃旺成的政治參與及思想資源





 





茶歇





 





16201740





綜合討論——近代中國的知識生產與教科書政治學





主持人:章清





引言人:高哲一、孫江、王有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搭建國際檔案平臺 推動中國醫學史研究




 




【核心提示】醫學史研究已成為中國史學研究的“潛力股”,近現代這一時間段更是備受研究者關注。學者表示,研究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不僅要考察西方醫學的傳入問題,也要討論中國現代醫學對於世界的貢獻。



  

  進入新世紀以來,醫療社會史、公共衛生史成為中國史學研究者關注的新興領域。對於醫學史研究者,特別是近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者而言,如何搜尋散佈在海內外的相關資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研究進程和研究成果。



  62223日,由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和我國北京大學醫學部共同主辦的“西方醫學在中國,18001950學術會議在京召開。記者獲悉,由會議主辦雙方共同主持的項目“西方醫學在中國(18001950)”致力於搜尋整理海內外圖書館、檔案館、醫療機構保存的文獻資料,以供研究者免費使用。就專案進展、其對促進中國醫學史研究有何意義等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合作搜尋豐富檔案資料



  據悉,“西方醫學在中國(18001950)”專案於20117月啟動,截至目前,分別在中美兩國召開了兩次研討會,交流專案進展情況和學術成果。



  該專案北美地區負責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教授威廉·施耐德告訴記者,專案主要包括兩個部分:首先,通過兩次研討會將相關領域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召集起來進行交流;其次,搜尋整理散佈於世界各地的有關資料,特別是保留在中國境外的文獻,並將其錄入資料庫公之於眾,以方便學術研究。



  記者打開專案網站,可以輕鬆查閱已經完成並公開的資源,包括海內外圖書館、檔案館的醫學文獻目錄索引,醫療機構資料庫,醫學院校文獻庫,數位化醫學期刊等。在這裏,已經有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在內的多家海外機構提交了文獻目錄索引和有關電子資料,國內如協和醫學院、華西醫學中心、中山醫學院、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等也參與了項目進展。



  該專案中國地區負責人、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張大慶說,國內圖書館、檔案館等主要是提供文獻目錄索引,北美地區機構則多提供目錄索引和保存在海外的文獻影印資料。



  搜尋整理中國及北美地區中國醫學文獻資料僅是開始,據介紹,項目未來計畫與歐洲及整個東亞地區的圖書館和檔案館合作,發掘更多的文獻索引和數位文獻。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學者魯大偉表示,儘管項目目前已完成了大量工作,但通過吸納此次與會專家的建議,我們今後將對資料庫的建設進行宣傳、推廣。



  為青年學者打開視野



  與會者認為,合作促進了該專案資料庫的建設與發展,更對推動中國近現代醫學史的研究大有裨益。張大慶對此表示,首先,研究者以各自視角和不同資源為基礎,可以使交流內容更加豐富。其次,目前海內外近現代中國醫學史的研究力量並不強大,資料庫的建立會為該領域研究者提供便利,吸引更多的海內外學者投身醫學史研究。



  “專案益處有兩點,一是使中美兩國的檔案學家和歷史學家聯合起來,可為研究者提供很好的研究平臺;二是推動了檔案的開放和知識的公有,使資料能夠公開獲取。這同時避免了因數據商將歷史文獻電子資源定價過高,對普通研究者尤其是青年學者造成過大的壓力。”張大慶對記者說。



  威廉·施耐德也表示,專案的主要目標是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它不僅為學者提供便利,也為中國醫學史感興趣的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年愛好者提供了幫助。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教授郭莉萍也表示,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生投身近現代中國醫學史研究,專案的成功之處在于為青年學者提供了檢索和交流的平臺,為他們打開了廣闊的新視野。



  中國現代醫學為世界作出貢獻



  目前,醫學史研究已成為中國史學研究的“潛力股”,近現代這一時間段更是備受研究者關注。學者表示,研究中國近現代醫學史,不僅要考察西方醫學的傳入問題,也要討論中國現代醫學對於世界的貢獻。



  1949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盛和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群眾健康狀況持續改善。張大慶認為,現代醫學進入中國以來,讓中國疾病譜發生了改變,如天花、鼠疫、傷寒等嚴重傳染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



  張大慶表示,以前學界對於中國醫學史的研究更多地側重傳統醫學,對中國現代醫學史的研究薄弱。實際上,中國現代醫學對世界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力。“我們研究西方醫學怎麼傳入中國,同時也要討論中國如何為現代醫學作出貢獻,如北京協和醫學院第一位公共衛生教授蘭安生將其在中國開展公共衛生的經驗傳授到了印度等國,後來他又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經驗介紹到了世界,為促進世界衛生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余新忠認為,衛生問題不是科技所能完全解釋和掌控的,其中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政治、文化因素。當前,應在還原複雜歷史圖景的前提下,進行重新思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626467 作者:本報記者 孫妙凝




http://www.csstoday.net/xueshuzixun/guoneixinwen/81367.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


感謝史語所李尚仁老師的邀請,謝謝玟欣小姐幫我照相,還把錄影檔都做好了,谷銘老師問到論文的核心問題,還記得9年前李建民老師邀請至所內演講時,當時只是碩士畢業,毛頭小子一名,談唐宗海的三焦論,慚愧,谷銘老師當時也提了好多問題。這次提問,同樣邏輯性很強,代表我還有修改的空間,實受益不少;當然,雷祥麟老師在寫他的新書,有一章也要寫細菌論,演講後和我對話,也提供了我很多想法,希望能盡早見到他的新書,圓桌討論來了不少新朋友,也讓我很開心。中醫的傷寒與溫病史,和西方細菌學的接軌,真是迷人卻又難以釐清的學問,該如何突破呢?還要多想想。對尚仁老師也很抱歉,這學期課程較多,在預訂時間禮拜三下午,沒有辦法常參與他們計畫的討論,希望將來能配合將課程調動、配合一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活動日期:2013-06-07




 




講者:




張淑卿教授(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敬邀參加 民族所醫療人類學研究群【演講活動】




 


題目:「解剖學知識傳授與實作的初步觀察:以1900-1980年代的臺灣醫學教育現場為分析對象」


講者:張淑卿教授(長庚大學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2420會議室


時間:67()15:00-17:30


主辦單位:中研院民族所「醫療人類學研究群」 http://maegroup.blogspot.tw/

聯絡方式:02-26523474qiming1234@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個論題張哲嘉老師應該會喜歡的,之前讀書會他帶著讀了一些有關光緒皇帝的報告和各醫生醫案之研究,中醫大的朋友們也提供很多有趣的見解,希望這次可以激盪一些新的看法。





 





中原大學101-2人文與歷史專題演講







講題:破解光緒皇帝死因之謎──近年的討論與爭議





主講人:馬忠文 先生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訪問學者)





日期: 102613 星期四 18:3020:00





地點:中原大學全人村北棟B1演藝廳





講題概要:蒼白的面容襯托著衰弱的家國,正值青壯年而死去的清朝光緒皇帝,還有隔天竟然巧合病死的慈禧太后,這有如戲劇般張力的背後,有無任何魔鬼預設的陰謀隱藏其中?光緒皇帝是自然死亡,還是被人毒害身亡?躲在背後下手的人,是不由自主竊笑的大太監李蓮英,還是被權力欲熏昏頭的袁世凱,還是行將就木的太后生怕光緒皇帝大翻歷史舊案而搶先下手?百年來引得人們無限的回味與思索。且聽講者本次推理,運用過往的歷史資料、配合最新的科學驗證、驗屍辦案,來解開這場世紀宮廷事件簿的謎底。





 





主辦單位: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101 學年度「性別、醫療與科技的歷史」教學工作坊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102年度碩士論文獎助計畫申請公告





 





一、宗旨

獎助有志從事與亞太區域有關研究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學生,完成其碩士學位論文。





 





二、研究領域





1.         亞太區域各國之歷史、海洋史研究





2.         亞太區域之社會文化、語言、宗教與族群關係





3.        亞太區域政治、經濟及社會之轉型與發展





4.         亞太區域跨境/跨國流動研究





5.         東亞經貿發展、中國大陸經濟的相關研究





6.         東亞社會裡的衛生與醫療





 





三、資格





1. 於國內大學碩士學科課程已修畢,碩士論文研究計畫大綱已獲得教授及審查委員會通過者。





2. 若有兼職請註明現職及執行期限,供審查小組參考。





 





四、申請資料





1. 申請表。【請從網頁下載】





2. 研究所成績單、個人學經歷(包括研究區域語文能力)、自傳。





3. 論文研究計畫及田野調查(含預算)計畫。

【以上1,2,3項資料各一式三份】





4. 所方出具學分已修滿及通過論文大綱口試之證明。





5. 指導教授推薦信一封。





 





五、待遇





1.     依名次給予不同月數之獎助金,每月八千元(及補助部份田野調查費用)





2.     若已獲其他機構獎助者,請勿申請;若補助期間獲得其他機構獎助者,請擇一獎助單位。亦請於畢業論文專頁註明接受本專題中心之獎助。





3.     得獎名單揭曉時,若論文已通過畢業口試,則不予補助,但可出具得獎證明。





 





六、申請時間





10261日起至630(限時掛號郵戳為憑)9月中旬公布。





七、申請者請檢具上述證件資料紙本,寄送至台北市南港區115研究院路二段128號,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收,註明申請碩士論文獎助計畫。寄件時並請將申請表、計畫書PDFemail至本信箱。若需詢問相關資訊可電洽(02)2782-2191林淑慧女士;
email:capas@gate.sinica.edu.tw; 
亦可參考本專題中心之網址http://www.rchss.sinica.edu.tw/capas





 





http://www.rchss.sinica.edu.tw/hygiene/app/news.php?Sn=96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語所專題演講】




 


主講人:Lucia CANDELISE (SPHERE, Laboratory of Sciences, Philosophy,
History, CNRS, France )




 


講 題:The Transfer of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in France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時 間:102610() 下午3:00-5:00




 


地 點:本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




 


主辦單位:法國遠東學院臺北中心、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http://www2.ihp.sinica.edu.tw/bulletinDetail.php?TM=1&M=1&C=1&bid=18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









作者:譚健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0520





 





內容簡介





趙匡胤因何暴斃於暗夜?

  皇太極死因竟是營養失調?

  鐵木真命喪小小肺栓塞……

  專業醫學法眼探案,駕崩之謎真相大白





  雖然臣民們對著皇上總是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但人不可能長生不老,天子貴為九五之尊,還是難逃一死。中國人一向視生死為大事,帝王駕崩更是撼動朝野之事,史書往往記載得諱莫若深;而從今人眼光來看,有些君王真是死得冤枉、死得糊塗,現代醫學能簡單防治的疾病,在衛生醫療條件欠佳的古代,卻成了一朝之君的索命利刃。





  本書以專業醫學的眼光,根據史料記載,仔細推敲歷代帝王的病因、重新審視其病史,讓讀者重新理解他們的生存環境、生活習慣與性格基因,並以全新角度辨證歷史傳聞及觀點的謬誤,同時針對帝王罹患病例提供保健之法,突顯與眾不同的讀史切入點。





作者簡介





譚健鍬





  廣州中山大學醫療系畢業

  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碩士

  現任澳門鏡湖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

  專擅心血管疾病診療,為澳門介入心血管病學會(MACI)會員

  經常在醫學雜誌發表醫學研究論文,愛好歷史與文學,醫療工作之餘投身寫作,多次獲得文學創作獎項。





名人推薦





柳俊(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重症監護病區副主任)

陳恆安(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黃春木(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張耀懋(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聯合報》醫藥新聞組長)

蘇上豪(《開膛史》作者,博仁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驚奇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以史為鑑,用現代知識通俗解講帝王們的病因;以人為鏡,現代人的健康應從自身點滴做起。--柳俊(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重症監護病區副主任)





  原來「萬歲!萬歲!萬萬歲!」最終和社會新聞上形形色色的各種死法沒什麼兩樣。溺水、刀劍傷,也有糖尿病、心血管宿疾,居然還有上個廁所就死在糞坑裡的。作者不僅熟悉史料,還有相當高超的醫學推理能力,層層剝開「龍在病榻」最後一程的神祕,讀來趣味盎然。至少,讓升斗小民心裡平衡些:駕崩,也就是那個死樣子。--張耀懋(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聯合報》醫藥新聞組長)





 





目錄





第一章 天子之家富貴致病

「膿」情一刻--養癰貽患的漢文帝

力不從心--頭昏目眩的唐高宗

苦不堪言--劇痛足疾的忽必烈

胖不是福--大腹便便的明仁宗

多疾而終--厚脂薄命的皇太極





第二章 血管殺手狙擊帝王

病入膏肓--如廁猝死的晉景公

口不能言--突發殘障的唐順宗

雪夜血案--酒後猝死的宋太祖

天驕隕落--折「骨」沉沙的元太祖

塞外孤魂--溘然長逝的嘉慶帝





第三章 九五之尊脾胃不和

寡人有疾--諱疾忌醫的蔡桓公

一代饕餮--飽腹撐死的宋明帝

過猶不及--苦澀沉疴的梁武帝

史上最狂--嗜酒噬人的文宣帝

大起大落--積憂成疾的明英宗





第四章 龍體不敵菌蟲作祟

折鞭孤城--箭傷殞命的元憲宗

大漠斷腸--一瀉嗚呼的元順帝

漁樂至死--溺水遺禍的明武宗

避無可避--在劫難逃的順治帝

冰炭兩重--冷熱煎熬的康熙帝





第五章 國君難逃心疾異症

身心俱廢--步履蹣跚的漢廢帝

病驥千里--頭痛夢魘的魏武帝

偉人異相--手長耳大的劉皇叔

正宗白癡--愚不可及的晉安帝

走火入魔--性如烈火的唐憲宗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8641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今天收到最新的第16期《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13
4, No. 16)封面設計好棒,很有質感,可以讓小弟投搞嗎?




 




 


 




一般論文




誰是盲人:台灣現代盲人的鑑定、分類與構生




定位與多重越界:回首重看STS與科哲




Beyond
Celestial Toys: Orreries and Public Astronomical Lectures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文獻評述




當核能系統轉化為科技政體:冷戰下的國際政治與核能發展




書評、影評、書介




當助產士成了熱門影集的主角




討論與回應




大體器官募集制度的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辯護「認定同意制」




謝世民〈大體器官募集制度的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辯護「認定同意制」〉讀後




從歷史與社會科學觀點反思器官移植:回應〈大體器官募集制度的倫理學與政治哲學:辯護「認定同意制」〉




 


 




http://stm.ym.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語所專題演講】





主講人:皮國立 教授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講 題:經典匯通與中西對抗──近代中醫與「細菌」相遇的歷史



時 間:2013619日(週三)下午2:30-4:30



地 點:本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



   註: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102年度第四次討論月會



主辦單位: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http://www2.ihp.sinica.edu.tw/bulletinDetail.php?TM=1&M=1&C=1&bid=18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禮俗宗教研究室及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討論會
 
講 題:以毒為藥--中國中古時期有毒藥物的使用
 
演講者:劉 焱 先生(哈佛大學科學史系)
 
主持人:李尚仁 教授(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
 
時 間:10264日(二)下午2:00-4:00
 
地 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七樓701會議室
 
主辦單位: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禮俗宗教研究室」、「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生講座(七)



講題:帝國的醫生-萬巴德在中國的研究



講者:李尚仁先生(中研院歷史語言所副研究員)



主持人:陳登武教授(本系教師兼系主任)



時間:102516日(四)1400-1600



地點:歷史系視聽教室(文學院勤4樓)

 




  
http://www.his.ntnu.edu.tw/news/news.php?Sn=54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 Prof. Michele Thompson【來台系列專題演講】




 


中研院 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



Prof. Michele
Thompson
【來台系列專題演講】






場次一






題目:In Terms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Medicine: Just How Northern Is Southern and How Southern Is
Northern?




主持人:李貞德 研究員 (人社中心/史語所合聘)






地點: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時間:2013520()14:00-1600




 




場次二






題目:性別、身體與醫療--東亞之外






主持人:李貞德 研究員 (人社中心/史語所合聘)






地點:台灣大學博雅館205






時間:2013524()1020-1210




 




*英語演講*






主辦單位:




中研院人社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

中研院史語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




 




聯絡人




鄭宛鈞 02-27898124 hygiene@gate.sinica.edu.tw




 




http://www.rchss.sinica.edu.tw/news/news.php?Sn=93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講訊息



「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102年度第三次討論月會

主講人:呂紹理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題:日治時期臺灣農藥的引進與利用



時間:10258 () 下午2:30-4:30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

主辦單位:中研院史語所「醫學的物質文化」計畫、「生命醫療史研 究室」


 




http://www2.ihp.sinica.edu.tw/bulletinDetail.php?TM=1&M=2&sM=1&C=7&bid=17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演講: 吸毒石與早期東西方藥物的流動

【演講公告】 

101-2歷史學系學術專題演講(6)

主講:陳 明 教授(北京大學南亞學系 政治大學歷史系客座)

講題:吸毒石與早期東西方藥物的流動

時間:102年5月3日(五)10時至12時

地點:東華大學文一館文A207會議室




詳全文 演講: 吸毒石與早期東西方藥物的流動-新文化史部落格-新浪部落 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3272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個書名簡潔、有力、夠吸引人。


 


開膛史




作者:蘇上豪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30415




 


 




內容簡介




重返發現與探索的現場,

揭露醫學的光明與黑暗;

最會說故事的醫生--蘇上豪,

要告訴你「借刀醫人」的歷史。




  羊血、牛血、雞血……

  從前的人們曾經輸過這些血!?




  行刑、放血、割痔瘡……

  竟然是中世紀歐洲理髮師的兼職工作!?




  鐵氟龍、威而鋼、盤尼西林……

  都是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奇妙產物!?




  外科手術之父是誰?解剖學之父又是誰?是誰首先在手術中使用麻醉藥品?又是誰制定了手術前消毒與清潔的程序?這些關於外科手術的種種史料,作者藉由輕鬆的故事,將始末娓娓道來,讓讀者重回醫學啟蒙的年代。




 


作者簡介




蘇上豪




  高雄人。1985年進入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就讀,在繁忙的課業之餘從事文藝創作,曾連續獲得國防醫學院「源遠文學獎」19881989年小說獎第一名。




  2010年起,受邀於網路「散文專欄作家交流平臺」,以「島國良民」為筆名,透過簡短的故事,發表有關醫學的科普散文迄今。現為臺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處女作《國姓爺的寶藏》(2012時報出版)獲選《中時》開卷一週好書、臺中市文化局「臺中之書」、《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小說等殊榮。




 




目錄




Part
1
 故事 Old Tales

外科醫師的祖師爺

人體的構造

上古開顱術

華佗之外的中醫外科

誰是麻醉第一人

人道的外科治療

整形外科之父

第一堂解剖課

不輸血的開心手術

記得先洗手




Part
2
 發現 Discovery

盤尼西林的勵志故事

香豆素軼事

生髮水與威而鋼

誤打誤撞鐵氟龍

煞車線與下肢靜脈曲張

達文西的機器人

女明星與消毒

亂槍打樹

縫線是葷的還是素的




Part
3
 心跳 Heartbeats

換心的旅程

德國的麻煩

靠運氣的主動脈氣球幫浦

過氣的醫龍

最新療法其實不新




Part
4
 眾生 Beings

初體驗

故事的真相

高醫師的椅子

加護病房的鬼話連篇

廣告效應

帶有歧視的病名

捨與得

外科醫師的反省

手術同意書

最後一哩路

論健保

醫師的預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8270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 【博士後研究暨博士培育成果發表工作坊】





 





中研院 人社中心衛生史研究計畫 成果發表工作坊





 





題目:堀內次雄的抗鼠疫疫苗血清的研究-在台殖民醫學研究與北里所間關連之一例

主講人:陳秀真 女士(博士後研究)



題目:生物學製劑在台應用的展開-以日治時期傳染病疫苗為核心

主講人:沈佳姍 女士(博士培育)



題目:世界衛生組織與台灣瘧疾的根除(1951-1965)

主講人:許峰源 先生(博士培育)







主持人:劉士永 研究員 (人社中心/臺史所合聘)







地點: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時間:201351()14:30





 





 





http://www.rchss.sinica.edu.tw/hygiene/app/news.php?Sn=92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