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ultural history of pregnancy : pregnancy, medicine and culture, 1750-2000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懷孕文化史——懷孕、醫學和文化(17502000


作者:()克雷爾·漢森(Clare Hanson),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英語系教授,章梅芳譯


從書名: 同文館·小歷史系列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10


 


內容:


本書利用英國兩百五十年間婦產科檔、懷孕指導手冊,文學作品,流行小說和視覺圖像,比如母嬰的相對權利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醫療介入對於懷孕是可接受的等關鍵問題上態度的變化。醫學和社會變化對於懷孕的主體經驗帶來的影響。


 


目錄:


插圖清單(1)
致謝
(1)
關於拼字法的一條說明(1)導言

1
給女性的建議

懷孕代言:相互競爭的真理主張

興奮性/敏感性和母性印記

評價懷孕

預成論、漸成論與《弗蘭肯斯坦》

2
道德生理學

女性的本質

妊娠期精神病

接住你的兒子吧,先生!

3
生育種族

身體劣化與優生學女權主義

婦女權利與產前環境

分析懷孕

4
大規模生產

優生學與社會階級

人工培育

國家政策

自然分娩

5
生育未來

第二次女權主義運動浪潮與人口生育

作為個體的胎兒,作為病人的胎兒

新的生育技術

生育選擇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出自:http://cbs.pku.edu.cn/scrp/bookdetail.cfm?iBookNo=61676&sYc=1&sDirType=C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載《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第2


 醫學史:不是科學是文化
——
近年七種醫學史著作述評

 江曉原   劉 兵


  《劍橋醫學史》,(美)羅伊·波特著,張大慶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醫學史》,(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範主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楊念群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肯尼士·基普爾主編,張大慶主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7
  《醫學史》,(美)洛伊斯·瑪格納著,劉學禮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身體的語言——古希臘醫學和中醫之比較》,(日)栗山茂久著,陳信宏等譯,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9
  《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高晞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
  

  
   在我們科學史的視野中,醫學史是一個有點特殊的領域。由於西方人習慣將醫學視為與科學、數學並列的門類,所以有些論著在討論通常所說的「科學」——即所謂「精密科學」(比如天文學、物理學等)——的歷史時,不將醫學包括在內。而在我們國內的論著中,則幾乎毫無例外地將醫學史包括在科學史的範疇之內,因為我們一直將醫學視為「科學」的一部分——而實際上,這種觀念卻是中國人在「全盤西化」時,受西方人影響而確立起來的。
  2000年以來,醫學史方面的書已經出版了不少,包括幾種卷帙較大的著作。對於這些著作,我經常注意到的,往往首先不是其中所敍述的醫學發展的歷史,而是這些著作引發的對於疾病、健康、身體等等基本概念的思考。
  例如,在閱讀卷帙浩繁的《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時,我經常聯想到的問題是:疾病究竟是什麼?——它們是早就存在於客觀世界中的,還是人類隨著文明的發展而逐漸建構出來的?此書在這個問題上,採取了各種想法都有所反映的做法。我們既能看到「相信疾病是具有自身存在的真實的實體」的本體論觀點,也能看到生理學家認為疾病「是一段時期內某人身上的一個獨特過程」的觀點。激進的本體論觀點甚至認為,一次成功的手術可以「可以把病人與其疾病分開,它將病人送回床榻,而將疾病放到瓶子中去」。而19世紀的C. 伯納德則認為:「生命、死亡、健康和疾病,這些詞都沒有客觀實在性。」本書作者也明確認識到:「疾病的定義在歷史中隨時間和地點而變化」、「疾病最終是由構成一個特定社會的那些人的話語和行為來定義的」。
  考慮到現代醫學還遠遠未能成為一門精密科學(比如像天文學或物理學那樣),所以疾病概念的社會建構成分肯定是相當大的。更別提在醫德敗壞的情況下,醫生和藥品公司的利益聯盟會幹出什麼事情來了。

   順著你的思路,也許我們還是先談談醫學是否是「科學」這個話題為好。這也是為後面的談話做些準備,因為,如果就歷史的研究來說,對其研究物件的性質在認識上還有問題,那肯定會影響到相關的歷史研究的。
  你剛說,我們這裏一直將醫學視為「科學」的一部分,這種觀念是受西方人影響而確立起來的。從原則上講,這似乎有些道理,即我們受到了某種「科學主義」的影響,並因而將建立在西方近現代生理學等學科基礎之上的西方當代醫學作為「科學」來看待。但具體地講,這種說法又有些問題。因為,許多以醫學為研究物件的人文學者,其實並不把醫學視為「科學」,這也恰恰反映在那種像學術會議等的名稱上,會將醫學與數學、技術和科學相並列的做法。比如,我就曾記得,在好多年前聽著名的美國醫學史家席文的講座時,聽他說他認為醫學不是「科學」,而是一種「術」(或者再加上些限定稱為「仁術」)。
  前兩年,在寫有關的文章時,又聽到我們的朋友、國內醫學文化研究專 家王一方 先生,對我講的「科學不是科學」的觀點,進行了更加精細的限定,即也許我們說「臨床醫學不是科學」(或精密科學)會更恰當些。
  之所以這樣說,那時因為考慮到在我們現在對西方近現代科學之比較狹義的界定時,是以其建立在經驗事實的基礎上之可重複實驗的特徵作為其最根本性特點的。但在醫學中,像這樣的特徵卻是很不明顯甚至經常在醫療實踐中所無法實現的。
  以前在某些講座中,當我提到說數學不是科學時,經常會引起一些搞數學的人的激烈抗議。數學更是不需要經驗事實的支撐,因而不是經驗科學,這比醫學要更加明顯。現在我們又講醫學不是科學,恐怕也會引起不少人的「憤怒」。但是,當我們說某個領域不是科學是,卻並不意味著它不好或不重要。實際上,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醫學的出現肯定不比科學更晚,它對於人類生存的重要性,甚至也總是比科學要大得多的。
  
   那些憤怒,有的恐怕是來自于當年中西醫之爭時所提出的「是科學則存,非科學則亡」這樣一種荒謬的觀念。
  不過我們之所以要辨析醫學是不是科學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對這個問題的正確認識,是對醫學及其歷史正確理解的必要條件。
  由於醫學不是一種精密科學,西醫雖然現在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它仍然還遠遠未能象西方的天文學、物理學那樣在全世界「一統天下」。所以當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在不同的文化中,對於身體、疾病等等的認識其實是眾說紛紜的。
  例如,栗山茂久在《身體的語言——古希臘醫學和中醫之比較》一書中,將不同文化中對身體的描述和認識比喻為一個「羅生門」。他看到,中醫用把脈來診斷病情的技術,在西方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相當西化的栗山茂久自己也說:「這種技術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謎。」之所以如此,他認為原因在於中國人和西方人看待身體的方法和描述身體的語言,都是大不相同的。作為對上述原因的形象說明,栗山茂久引用了中國和歐洲的兩幅人體圖:一幅出自中國人滑壽在西元1341年的著作《十四經發揮》,一幅出自維薩里(Vesalius)西元1543年的著作《人體結構七卷》(Fabrica)。他注意到,這兩幅人體圖最大的差別是,中國的圖有經脈而無肌肉,歐洲的圖有肌肉而無經脈。而且他發現,這兩幅人體圖所顯示出來的差別,最晚在西元二、三世紀就已經形成了。所以,雖然西醫也承認脈搏的有無對應於生命的有無這一事實,但依靠診脈就能夠獲得疾病的詳細資訊,這在西醫對人體的理解和描述體系中都是不可能的、無法解釋的。

 《身體的語言——古希臘醫學和中醫之比較》確實是一本難得見到的好書。其中的觀點與研究方法,極有啟發性。不過在這裏,也許我們先來注意一下,在那些寫西方醫學的典型的歷史著作中,對於如何看待和研究醫學史問題的一般性看法。
  如果說,那本有了中譯本的《劍橋醫學史》在傾向上更有些科學主義的味道的話,那麼,最新譯出的洛伊斯·瑪格納的《醫學史》,則表現出一些更新的意識。該書作者在其「序言」中提到,自上個世紀40年代西格裏斯提出了醫學史領域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即將醫學史作為社會史和文化史來研究)之後,「醫學史研究發生了諸多的變化。學者們原來幾乎只專注于現代醫學理論的演變,而現在則已經轉向對社會、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等諸多背景中一些新問題進行研究,而這些背景都是根植于醫生和病人頭腦之中的。由於深受源自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和人口學的技術的影響,新興的社會文化醫學史的專家們更強調一些影響因素,比如種族、階級、性別以及習俗與職業的聯繫等。雖然關於該學科的屬性問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爭議,但業已達成一項共識,即醫學史並不僅僅只是對從過去黑暗到現代科學啟蒙這一過程的簡單描述。」
  如果我們不僅僅把上述說明看做是醫學史外史化的表現,那麼,將那麼多原來不被認為是醫學史中需要注重的「非醫學」內容的作為關注的物件,其背後,顯然是有著更深層的含義的。因為,那些與醫學,也即同時對與疾病的認識與對疾病的治療相關的要素,本來就是與醫學不可分離的。
  
   確實如此。即使是卡斯蒂廖尼初版於1927年的《醫學史》,明顯帶有1819世紀之交現代科學高歌猛進的色彩,「就醫學論醫學」的味道相對濃些,書中也對許多與醫學有關的文化現象有所觀照。而當代醫學史著作中,對於你上面所說原先被認為是「非醫學」內容的關注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則是明顯的趨勢。這一點與科學史研究領域中「外史」日益受到重視的傾向倒是相當同步的。
  在這次我們要討論的集中醫學史著作中,《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引起我注意一個問題:即我們今天關於醫學的觀念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這裏似乎有一個相當奇怪的現象,我很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先將我的想法簡要陳述一下:
  本來在西方人的觀念中,如前所述,醫學並不是一種能夠和天文學、物理學之類的「精密科學」相提並論的「科學」,但是現代中國公眾的心目中,絕大多數人卻都下意識地將現代醫學——即西醫——視為通常意義上的「科學」的一部分。而中國公眾的這種觀念,又恰恰是德貞之類的人士幫助建立起來的。這種觀念的建立,對於西醫此後在中國的勝利來說,應該是決定性的。
  於是我有兩個問題:
  第一,德貞之類的人士——他們的個人品德經常是無可挑剔的——在幫助中國公眾建立上述觀念時,他們有沒有私心呢?
  第二,上述中西方觀念的錯位,為什麼會長期存在呢?

 在《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這本書中,作者對於德貞其人,以及傳教士在將西方醫學帶入中國,以及中國如何開始了醫學「現代化」的諸多問題進行了細緻的研究,是近年來有關此類問題的出色工作。就此而言,聯繫到你問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而且不一定就能有確切肯定的答案),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來進行一些嘗試性的分析。在西方傳教士配合其傳教工作而傳入中國的各種「西學」中,既包括我們現在在廣義上的講的「科學」,也包括「西方近代現醫學」。前者,實際上,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並不密切,甚至與日常生活幾乎無關,但由於當是對於科學與技術的相混,再加上對於科學的意識形態化,首先是把對西方技術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等同於對「科學」的學習。而至於後者,即醫學,則與真正的科學不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雖然有傳統中醫知識系統與文化對於這種新傳入的西方近現代醫學的抵抗,但畢竟因為現實的生活需要,還是有一些空間可以讓人們逐漸接受一些這種外來的醫學。
  當這兩種力量,即對科學的意識形態化,把它等同於真理、力量等觀念的深入人心,以及面對有一些具體應用價值,雖然在西方並不一定被認為嚴格等同於「精密科學」的醫學,畢竟還是與某些科學(不是在臨床意義上,而是在其基礎意義上,如生理學、解剖學等)有著密切的關係。這樣,由於這個階段的特殊背景,大部分中國人把近代西方醫學等同於科學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所以說,西醫在中國的被接受,雖然因為中國有與之不同的中醫傳統而遇到相當的阻力,但也正是借助了科學的這種名義,在缺少對其本性之正確認識的情形下,這種觀點部分地幫助它克服了這種中國傳統的阻力。比如,試看看當年魯迅對有關中醫西醫的論述,就是典型的例子。
  至於這種錯位的長期存在,恐怕就與為什麼我們這裏雖然是在科學本身並不發達的情況下,卻對科學有超級崇拜,也即科學主義的長期存在這一問題相關了。你說呢?
  
   那似乎可以這樣說:那些將西醫植入中國的人士——不管他們出於什麼動機——在看到上述觀念錯位出現時,即看到中國人對西醫的認識與他們自己國內對此的認識有所不同時,至少也認為沒有糾正的必要?畢竟,考慮到「五四」以後科學主義在中國獲得勝利的大背景,這種錯位對於讓西醫擊敗中醫是有利的。
  如果上面的推測成立的話,那我覺得「私心」的指控也就不是完全無法成立的了。因為這種觀念錯位對於中醫來說曾經是一種致命打擊——這就是上面我們提到的「是科學則存,非科學則亡」的荒謬論點。因為和「科學」的西醫相比,中醫經常被視為「非科學」甚至「偽科學」;而對於「非科學」的東西就可以而且應該窮追猛打斬盡殺絕。只有在科學主義獲得勝利的情況下,這樣的荒謬論點才會出現並被某些人認可。
  接下來,我想到閱讀這些醫學史著作給我們帶來的另一個教益——讓我們看到「科學」的西醫明顯具有「非科學」甚至「偽科學」的出身或血統。這一點在洛伊斯·瑪格納的《醫學史》中就有比較明顯的反映,她專門寫了「玄學:占星術和煉金術」一節,裏面當然要談到著名的帕拉塞爾蘇斯(Paracelsus)。和這種「非科學」甚至「偽科學」的血統相對應的,是西醫在歷史上那些用現代眼光看起來非常簡陋甚至殘暴的治療手段。
  當然,今天的西醫是用各種各樣精密科學儀器設備武裝起來的,它已經具有讓公眾感覺非常「精密」的外表,這當然大大加強了公眾將它視為「科學」的衝動。而從它簡陋殘暴和神秘主義的昨天發展到今天,則被順理成章地描繪為「科學的進步」——這些醫學史著作往往認為有一個時間節點,從那個節點之後,「醫學成為科學」(這時採用的當然是廣義的「科學」)。但是如果醫學史著作能夠讓我們知道西醫曾經有過那樣的昨天,而不是刻意去粉飾或隱瞞這個昨天,畢竟是一種人文關懷的表現。

 你對於西醫在中國的被接受與作為「科學」而接受的錯位的分析很有道理。要想糾正這種錯位,可以有多種途徑,比如,當下對於醫學哲學的研究,對於醫學社會學、醫學人類學、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於醫學文化的研究,等等。
  當然,正如你提到的,對於醫學史的研究與學習,也可以為糾正這種錯位提供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甚至於比前面例舉的那些學科更為有直接的關聯。
  但是,醫學史也像一般的科學史一樣,在不同的階段是有著在觀念上的差異的。雖然,因歷史學科的本性,它總不能只寫當下或臨近當下的醫學,而對於那些歷史久遠的醫學,無論怎樣撰寫,都可以明顯地看出它們與當下西醫的不同。這樣,以什麼立場來看這些久遠的醫學,就顯現出歷史撰寫者的歷史觀念的差別了。在傳統的輝格史觀之下,顯然不會把那些東西作為重點,甚至只會作為反襯。而在反輝格歷史觀興起後,則就會有像你所舉的那些例子很突出地出現在醫學史著作中。
  不過,在此之後,在醫學史研究觀念上是否再有發展,可能就與如何看待你說的「節點」,以及如何看待節點之後的西方醫學的問題相關了。無可否認,在「節點」過後,西醫有了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快的發展速度和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大的影響、更廣泛的傳播。但從邏輯上講,這並不能成為近現代西醫被當作是唯一的醫學真理的理由。近現代西醫的「出身」如何,「血統」怎樣,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上個世紀科學史和醫學史中反輝格主義的變化是重要的,但僅此還是不夠的。在承認近現代西醫強勢的同時,也看到諸多已經消失,或仍然存在但已被邊緣化的其他地方性醫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承認在醫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持有一種多元的醫學文化的立場,也許這應是醫學史研究的更進一步的發展。
  
   這一點我完全同意。事實上,在一些新的醫學史著作中,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身體的語言》一書中,就已經開始這樣做了。我們這次所討論的六種醫學史著作,當然是很不完備的,但是已經可以隱約看到「在醫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趨勢正在逐步形成(例如在洛伊斯·瑪格納的《醫學史》和栗山茂久的《身體的語言》中就能夠看到一些端倪)。這種趨勢將補充以往「科學」醫學史的不足,幫助我們更好、更深刻地認識醫學。
  以前我在文章中說過「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醫生」這樣的話,這話的意思,當然不是說我們可以不需要醫生的幫助——這在今天基本上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就是醫生自己生了病,還要去求助別的醫生呢。我的意思是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照顧自己的健康。考慮到我們對自己身體的瞭解是那麼不足,考慮到個體之間的差異又是那麼大,考慮到今天的醫學仍然遠遠沒有成為精密科學,還要考慮到當下「醫學的人性正在技術和利益中陷落」,我們自己設法照顧自己健康的情形肯定是經常發生的。在這種情形中,一部持有文化相對主義立場的醫學史,會給我們帶來有益的啟發和幫助;而那種秉持輝格史學立場和科學主義立場的醫學史,只會增強讀者對醫學的誤解和迷信,最終受害的將是讀者本人。

 是的,這裏說的患者自己對於自己身體的照顧,恰恰是一種對於身體的控制權的爭奪。過去,在傳統的中醫中,是有這樣的意味的,就像在《再造病人》中所提到的,過去中醫在診病時,患者與醫生的交流與建議,是很正常的活動。而在近現代西方醫學中,患者對於自己的身體的控制權卻幾乎喪失貽盡。
  我們過去經常討論研究與學習科學史的價值和意義。在說到醫學史時,也許其讓讀者對於醫學有一種歷史的、更全面的瞭解,會更有一種現實的意義。這恰恰是因為醫學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緣故。但遺憾的是,在像一些對於「公眾科學素養」的「標準要求」中,卻很少看到這樣的內容。
  從更人文的、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醫學,可以有許多許多收穫,但鑒於我們在談話的一開頭就提到的目前國內的現狀,也許,學習醫學史可以帶來的對於近現代西醫不確定性的認識,以及醫學的文化多元性的認識,這方面價值是應該被突出強調的。
  


 


                   http://shc2000.sjtu.edu.cn/1005/kxwh/yxsb.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近現代史話


作者:曹東義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頁碼:432
出版日期:201004


 


內容簡介:


中醫學有過輝煌的幾千年歷史,也有過近代長達百年的衰落。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在外部還原論的科學觀、機械論的技術觀、新舊取代價值觀的擠壓下,中醫界內部發生自我改造而逐漸形成的。


 


目錄:


第一章 末法時期名人談中醫
俞樾因愛成恨廢中醫否中藥
章太炎提倡國學否定五行
魯迅當年隱姓埋名罵中醫
餘雲岫醫學革命滅中醫
梁啟超傅斯年等人瞧不起中醫
章次公難得高士也挨批
朱良春因病得救傳承中醫


 


第二章 毛澤東系列措施救中醫
餘雲岫壽終正寢真幸運
毛澤東撤職兩位副部長驚天下
要西醫學習中醫而不是中學西
中醫進醫院袖裏春秋大家看

成立中醫研究院科學殿堂說中醫
成立中醫學院優秀人才滾滾來

第三章 衛生部表彰中醫研究成果
郭可明治乙腦意義重大
氣功興衰沉浮值得深思
痔瘺牽扯著悠久的歷史
腹水草改寫無奈小蟲何
衛生部未能表彰的眾多成果


第四章 中西醫結合的成果舉隅
針刺麻醉的時代意義
中藥研究的成就與困惑
急腹症研究領域廣闊
小夾板治療骨折的成就
官外孕治療前景廣闊
活血化瘀研究獲國家大獎

第五章 中醫走出困境,奔向世界
結束文革成立中醫藥管理局
針灸帶領中醫走遍全球
愛滋病防治挑戰雞尾酒療法
中醫戰SARs震驚世衛專家

中醫的復興與複雜性科學研究


 


http://www.amazon.cn/%E4%B8%AD%E5% 8C %BB%E8%BF%91%E7%8E%B0%E4%BB%A3%E5% 8F %B2%E8%AF%9D-%E6%9B%B9%E4%B8% 9C %E4%B9%89/dp/B003HGGW0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本部落格成立至今短短3個月左右,瀏覽人數已經破千。以這樣一個小眾、較偏學術性質的部落格來說,有這麼多人的支持,已是版主最大的安慰。每個領域的研究都一樣,沒有傳承、創新,就沒有未來;沒有推廣,再好的研究,也將因為沒有後繼者而銷聲匿跡。文科的研究不比理科,文科不以「實用」作為前提,它的深層意義與價值,必須透過不斷的研究人員在研究著作中給予加值,使其成為一門學問、一種知識,並透過不斷的研究,然後學術生命才能生生不息。成立這樣一個部落格,既不列入學術評比,也沒有獲得任何資源,完全只能憑一股熱誠和用力擠出的時間來處理新資訊,目的就是希望更多人支持、了解、加入這個園地,讓這塊領域的研究更上層樓。    


       本站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因為它還是無法發揮讀書會的功能,畢竟大家都有事情,很忙,而版主也不知該從何書讀起,或是,如果參與讀書會,這樣一個會,對會友有何幫助?這個實質問題版主一直無法解答,以致於讀書會至今仍停留在構想中,真是遺憾。


        另外,據大陸的研究同好說,本部落格好像看不到,應是被封鎖了,基本上,本網不涉及政治議題,不知為何會被封鎖,真是納悶兒。如果對岸有相關人員看到這則訊息,還希望能幫我恢復,讓對岸的研究者也看得到新的研究訊息。(聽說如果上百度搜索,許多被限制的網站就能被瀏覽,不知是真是假,如果對岸同好看到這則訊息或本網內容,還請告知,多謝)


        本站雖瀏覽破千,應該不是真的有一千人來看,許多老朋友常常上來瀏覽,並且留言,版主特別要感謝這些先進,給予本站支持,努力「灌水」之功,多謝多謝。寥寥數語,是為破千感言。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民國99台灣久久-不分彼此 宗教醫院大愛救人


2010-05-18 中國時報


【(採訪/吳敏菁、唐嘉邦、洪祥和、高有智,整理/高有智)】


早期宣教士的醫療傳道,除了引進現代西方醫療,更發揚犧牲奉獻的捨己精神。如今宗教醫院更趨多元化,除了存在已久的基督教與天主教醫院,佛教的慈濟醫院與道教的恩主公醫院等紛紛加入,展現宗教慈悲胸懷,也讓冰冷的醫療體系多了溫暖與大愛。


     遠方來台的宣教士不僅救人無數,也影響許多人的價值觀。南投市光華國小老師簡世明,曾在期末考卷向學生寫下「十個對不起」,引起各界動容。他年輕時嚮往媒體工作,大學考上台東師範學院,負笈偏遠的後山,一時很難適應。有一次,他騎機車在台東縱谷發生車禍,被送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為他診療的正是美國籍院長譚維義。


     彰基切膚之愛 啟蒙周金耀


     譚維義細心治好他的傷口,他好奇反問院長怎麼會遠渡重洋,到偏遠台東行醫,譚維義強調:「病人在哪裡,醫院就在那裡;上帝叫我來,我就來了!」這一席話點醒了簡世明,從此確認要在教育界服務的心願。


     台灣的教會醫療工作,源於英國醫生馬雅各一八六五年來台設立診所,因為教會資源投注,南部新樓醫院、中部彰基醫院和北部馬偕醫院,形成長老教會醫療的「鐵三角」,都是日治時代數一數二的先進醫院。來自歐美國家的醫護人員前仆後繼,貢獻青春歲月給台灣土地,寫下不少感人故事。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發生在一九二八年的「切膚之愛」事蹟。彰基的蘭大衛醫師為了救治十三歲男童周金耀,割下太太連瑪玉的皮膚,這也是當時植皮外科手術的創舉。雖然第一次植皮失敗,後來又割取周金耀左大腿植皮才治癒傷口,但蘭大衛夫婦救人熱誠讓小男孩沒齒難忘。周金耀後來不僅獻身成為牧師,也曾擔任長老教會總會議長。


     范鳳龍獲民心 送葬五千人


     已經往生的周金耀曾回憶,他當時在麻醉中甦醒,親眼看到蘭醫生割除「蘭媽」的股腿皮肉四塊皮膚,覺得如觸電一樣的震駭,「雖然那一次植皮沒有成功,我卻覺得皮已牢牢貼上心口。」彰化地區因而流傳一段話:「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就是稱頌蘭大衛醫術好,又有愛心。


     類似故事也發生在宜蘭羅東小鎮,天主教靈醫會在當地設立聖母醫院,來自歐洲斯洛伐尼亞的外科醫師范鳳龍,來台將近四十年,從未離開過台灣,連母親過世也未返鄉奔喪,唯恐病人需要他,最後選擇葬在台灣,羅東當地不分宗教多達五千多人送葬。


     「宜蘭人都叫他日語oki,就是尊稱『大醫師』,」聖母醫院院長陳永興說,范鳳龍將全部歲月都奉獻給台灣人,不僅終身未娶,更以院為家,睡在急診室旁邊的房間,二十四小時待命開刀救人,前後共完成八萬餘件手術,平均每天六、七件,直到七十八歲還動刀,臨終前一個月才因為肺疾休刀,「這簡直就是破了全世界紀錄!」


     關心老弱貧病 慈濟不後人


     信徒最多的佛教與道教雖然腳步相對緩慢,但仍急起直追,早年曾有菩提醫院,後來慈濟證嚴法師發願推動醫療志業,從一九七二年在花蓮市仁愛街成立「慈濟義診所」,目前已經拓展全台六家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當年也立下「住院免收保證金」的創舉,成為當前宗教醫院的典範。


     宗教人慈悲為懷,除了撫慰教化人心,同時也關心老弱貧病。宗教對醫療的無私大愛流傳百年迄今不輟,始終是台灣醫療史中最令人動容的一頁。


 


出自: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0,5251,5130492x112010051800045,00.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STS學會與王玉豐教授家屬、評審委員會等將「第一屆王玉豐年輕學者論文獎」頒給版主以及采燕,也感謝當初STM期刊主編瑞麟與祥麟老師的鼓勵,我才有勇氣投稿。前一陣子我還跟內人說,有參加即很歡喜,不得獎的機率應該很高;她問我:「為什麼這麼沒信心?」我回答說:「因為我的論文真的不像STS。」昨日至高雄領獎,先到了會場旁的教室與郭文華、許宏彬兩位前輩聊天,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文華老師鼓勵我說,如果也認同STS的理念,或許不妨在今後的論文中考慮融入這些概念在其中,得獎是鼓勵,其實也是另一種開始。宏彬兄則告訴我一些可以進階閱讀的書單,並分享他在大學上STS課程的感想與方法,凡此,版主皆非常感謝。特別是王玉豐老師及其家屬,我對他們既感謝又抱歉,我與王玉豐先生素昧平生,只在網站上得知他大力推展STS教育的精神,令人感念。版主覺得既得此獎,也必須對整個STS教育有所付出,在下學年即將開設的課程中,我也決定了除了醫療、身體等我較熟悉的領域外,也要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概念、科技史的研究適度的融入課程中,展現「科學、人、社會日常生活」的連結關係。說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STS的前輩們,如有好的專書、網站、課程資訊等等,還望不吝指導,版主會盡力地在本網與課程中展現,再次謝謝大家。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科技 社會 -STS跨領域新視界》出

 


出版日期2010 0325

語言別

編者楊谷洋、陳永平、林文源、方俊

出版:交通大出版

這本教材以「科技  社會  人」為主題,本身也是由交大與國內科技、人文社會與STS學者共同參與的跨領域成果。相信本教材會對交大與國內的STS跨領域教學有很大幫助,也希望能夠藉此培育更多未來台灣的跨領域科技人才。

 


相關內容:





技術只是一個起點,STS給你另一個選擇!  
 
更多的創意與趨勢,都在科技與社會的互動與理解中產生,破除傳統單向教學模式,讓STS帶給你不一樣的視野,生涯不同的選擇!  
 
這本教材以「科技  社會  人」為主題,本身也是由交大與國內科技、人文社會與STS學者共同參與的跨領域成果。相信本教材會對交大與國內的STS跨領域教學有很大幫助,也希望能夠藉此培育更多未來台灣的跨領域科技人才。-林進燈(交通大學教務長暨Eco-City智慧生活科技區域中心主任)  
 
在《醫療與社會共舞》一書出版後,台灣工程與技術領域也出現了一份以本土實例為主要內容的教案、教材或讀本。這對STS教學在台灣各大專院校的深耕,乃至於引導台灣之後STS的研究方向,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王文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  
 
藉由此書中的各個教案,我們希望能提供一些不一樣觀看科技的角度與接近的方式,讓我們能探出頭來,擁有更前瞻的多元思考與反省能力,一起走向「科技社會人」。-編者  
 
以跨領域整合建構創新與創意的平台--序- 林進燈  
一本深耕本土的STS教材-序二 王文基  
進向「科技-社會-人」-編者序 楊谷洋  
 
單元一:科技人與科技專業:科學家與工程師  
導讀 王秀雲  
有得必有失?  控制科技與社會如何選擇! 陳永平  
半導體工程師 林宗德  
理工實驗室、科技訓練與性別 韓采燕  
工程實驗室研發中的工程社會學與其根源 林文源  
第二篇:科技物I:科技物的政治性與在地觀點  
導讀 楊弘任  
摩托車城鎮 莊雅仲  
無障礙環境的建構 邱大昕  
科技創新與地方發展的連結-讓單車客,不只是過客! 林崇偉  
科技物  II:機器人的社會想像與形塑  
導讀 陳瑞麟  
機器人科技:挑戰與回應 楊谷洋  
機器人形象  段馨 君  
台灣科幻漫畫機器人的誕生,1950-1970 洪   
第三篇:科技知識:科技傳播與再現  
導讀 陳信行  
科技與傳播 蔡佳璋  
當翻譯變成一種罪行 洪朝貴  
什麼才是資訊城市? 林峰田  
第四篇:科技與產業  
導讀 林宗德  
建構臺灣太陽能熱水技術網絡  傅憲豪  
技術發展的必然邏輯?台灣鹽業的機械化過程 方俊育  
科學園區與台灣社會 潘美玲  
第五篇:科技爭議  
導讀 蔡友月  
科技與環境的和諧共存:談基地台與電磁波爭議 李大嵩  
電子科技與環境風險 杜文苓  
附錄  
使用手冊:你也可以這樣讀  
作者群介紹  


王秀雲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  助理教授  
方俊育  交通大學計畫助理  
李大嵩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  
杜文苓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副教授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中心  助理教授  
林宗德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博士後研究員  
林峰田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系  教授  
林崇偉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邱大昕  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  助理教授  
段馨 君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洪朝貴  朝陽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系  副教授  
    清華大學歷史所科技與社會組  碩士  
莊雅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副教授  
陳永平  交通大學電機系  教授  
陳信行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副教授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所  教授  
傅憲豪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楊弘任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楊谷洋  交通大學電機系  教授  
潘美玲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  助理教授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  
蔡佳璋  自由撰稿人  
韓采燕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按作者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網站:http://sts.cn.nctu.edu.tw/mai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51&Itemid=6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莊永明老師文史系列講座(二)由大稻埕看臺灣醫療史

活動日期:2010-06-19

活動說明



時間:99/06/19 10:00-12:00
講題:由大稻埕看臺灣醫療史
地點: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二段237號(原仁安醫院)
報名網址:http://www.beclass.com/default.php?name=ShowList&op=regist&registid=132b59b4be39855eeac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很好的文章,很有感覺。最近許多大學紛紛取消了歷史課,從必修到選修,再到通識課,歷史學的領域慢慢地被削弱。在知識變動迅速、網路世界發達的社會中,古老的歷史知識顯得緩慢又了無新意。很多理工科的學生或老師會問 : 我們幹麻要學習歷史?應該把歷史拿開。在這樣的壓力下,許多學校的歷史課面臨縮減的危機。「科技史」或許是一個溝通文史哲與理工醫農兩個不同教育方式與思維的最大折衷,在歷史學家還能把握的有限時間中,如果不能積極開拓領域,找到歷史學的新價值,恐怕歷史這門古老的學問總有一天會式微。 陳恒安 先生的文章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這是歷史學的另一種美麗的可能。有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請科技史幫幫歷史學。


 


 


請歷史學幫幫科技史!


作者:陳恒安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這幾年經常聽到「理工醫」教育界人文關懷的呼籲。在各種課程改革中,廣義的科技史往往被視為具有跨越所謂「兩種文化」鴻溝,緩衝知識高度分化造成見樹不見林缺憾的潛力。


    相較於自然學科對科技史的想像與實踐,我們很少看到一般歷史學與科技史關係的討論。不過,若大家都認為科技史可能在不同專業之間扮演溝通的角色,那麼比字面意義更進一步掌握科技史的特質,或許有助思考以下問題。例如,科技醫療專業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科技史?或者,歷史學能夠如何幫助科技史?又或者,科技史可以從哪些「兩種文化」都能接受的議題切入?


    雖然醫學、技術與科學性質互異,但整體而言,具有類似特質。因此本文並不特別區分科學、技術與醫學的差異。


科技史發展的歷史


    現今科技史研究採用歷史方法,被視為歷史學的範疇。不過,科技史的發展卻異於其他史學次領域。例如,社會史或政治史都是從通史中獨立出來的。科技史最初並非歷史學家研究的興趣,而是科技陣營由於自我需求而主動整理的。


    以德國技術史的發展為例。18 世紀,技術史關心技術發展如何影響社會、經濟與政治制度。當時,技術史是公務人員養成教育的科目之一。19 世紀,技術史一度成為政治經濟學領域,探討工業化之後,機械應用、勞工與資本家之間的關係。馬克思的《資本論》(1867)或許最負盛名。20 世紀,技術史成為工程師爭取社會認同的工具。由具有興趣與文采的工程師撰寫專業歷史,以凝聚同業共識,進而向政府爭取設立工業技術高等學校,並要求與普通大學一般,具有授予工程博士與碩士學位的權利。


    醫學史也有類似的發展歷程。在 19 世紀的德國,醫學史屬於醫學專業教育的一環。例如,希波克拉底全集與 羅馬 醫師蓋侖的醫學著作仍是醫學教材。這種情形與中醫相似。中醫到目前還是得熟讀《黃帝內經》等文獻。19 世紀末期,醫學或實驗科學家開始整理專業的歷史文獻,目的同樣是為了提升醫學專業的自我認同,並彰顯科學醫學的重要性。那時,醫學史成為醫學的文化教養素材。


到了 20 世紀初期,德國大學紛紛在醫學院內成立醫學史研究所,醫學史成為學術專業。時至今日,德國大學的醫學院仍擁有大小規模不一的醫學史研究所(目前醫學史有與醫學倫理及醫理學整合的傾向),主要教學內容是醫學史(少數也提供牙醫史、藥學史或護理史的課程)、醫學拉丁文與醫學英文。二戰期間,許多德國醫學史家前往美國,促成美國醫學史專業的發展。目前,「醫學史、醫學倫理與醫理學」(history, ethics and theory of medicine)仍是德 國 醫師考試的必考科目。


    從廣義科技史專業發展的類似過程來看,廣義科技史具有多種特性與目的。因此,我們必須考慮今天的社會到底希望科技史發揮什麼作用?或者反過來問,想要達到我們預設的目標需要什麼樣子的科技史?


為何要研究或研讀科技史


    當然每一世代都有自己不同的任務,我們今天身處的世界,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等物質與非物質因素交纏的複雜情況更勝以往,研究科技史至少能讓我們了解文化中重要知識體系的特色與影響力。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科學論證與駁斥習慣已逐漸成為決策過程的重要理性基礎。在民主的社會中,科學家、技術工作者、學者早就以專業人員的身分涉入許許多多的政策決定。


    因此,有學者建議把科技史應用在以下三領域,即:通識教育、科學教育與科學政策。


    科技史在通識教育中可發揮之處至少有二。首先,科技史著重科學知識生產的過程,科技史中的案例能夠提供學生了解現代科學實際操作的方法,讓讀者「感受到」科學發展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其次,教師可以把科技史放在文化史或通史的架構下講授。例如,美國現代史若談到交通發展,可以從引擎、車輛、經濟、貿易、政治談到軍事發展。如此一來,主修科技的學生便能透過科技產品形塑社會的過程,掌握到什麼是歷史與科技的關係。


    其實,筆者認為透過自然組學生熟悉的議題,學習把單一的科技概念歷史化、脈絡化,這種做法更容易傳達歷史學想傳達給自然組學生的歷史觀。另一方面,對非科技專業的學生來說,從歷史脈絡掌握科技與其他因素的互動關係,也能有效減少因害怕科技知識細節而排斥接觸科技相關知識的可能性。


歷史學能扮演的角色


    在臺灣,不是自然組的朋友,往往對科技兩字敬謝不敏。1985 年,清華大學成立歷史研究所,設一般史與科技史兩組。25 年來編制雖有變化,科技史組目前仍舊是臺灣大專院校中唯一標舉科技史研究的正式單位。藝術史系也在 80 年代設立,現在至少在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以及幾所藝術大學中可見藝術史系所。從這點來看,或許我們可以推測,說服大眾科技史是自主的一門學科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是否成為獨立系所是一回事,頂多代表某個學科的發展瓶頸。但是,筆者擔心的是,相較於「自然組」對科技史的重視,歷史學家似乎還未積極參與對話,以提供各領域更具歷史觀點的科技史。歷史學家如果不把握「自然組」這次因呼籲科技人文對話而伸出的友誼之手,只怕下次再找機會說服科技專家歷史學的重要性得更費力。當然,這並不意味所有歷史研究者或學生都必須涉入這樣的「應用」領域。


    對歷史學來說,研究科技史的利基究竟在哪裡?筆者常聽到歷史系的學生問:「要懂多少科技才能研究科技史?」其實,歷史學與科學歷史並非只能「相敬如冰」。許多議題相當適合搭起兩方友誼的橋梁。以臺灣來說,目前出現許多有趣的研究取向。例如,社會天文學史、道教科學技術史、醫療,疾病史與性別研究、學術機構發展史、科技政策發展史、科技產業與經濟史、科學的文化史,以及以當代概念撰寫的科技專家傳記等。這些研究取向與議題,歷史學家並不陌生。


    為了進一步說明歷史學可以討論的方式,筆者舉科技史研究科技政策為例。這方面的研究重點通常放在大型國家科研計畫上,例如,二戰時期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冷戰時期的登陸月球計畫、諸多癌症研究計畫、人類基因體計畫等。國內也有類似的研究,例如林崇熙的〈臺灣科學用人造衛星計畫早期大辯論〉、〈AIDS,省府虛級化,與B型肝炎疫苗:科學知識在臺灣的一種社會建構歷程〉與〈免洗餐具的誕生──醫學知識在臺灣的社會性格分析〉。


    透過科技史分析科技政策形成的過程,科學理性的地位將不是政策形成的充分與必要條件。因此,科技史在這方面的研究應與政治經濟學、經濟史、社會史等學科合作,勾勒決定政策的運作軌跡。


    總之,目前各界似乎對科技史提升科技人文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這是難得的機會,如果是這樣,筆者認為歷史學家應在這友善環境中創造對話機會。能讓少部分歷史人多一點科技,理工醫才有更好的環境多一點人文。


 


 


《科學發展》20105月,449期,78 ~ 79


網頁: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11373&ctNode=40&mp=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洛伊德:幽微的心靈世界


作者:彼得.克拉瑪


譯者:連芯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10日


 


內容簡介


有眼有耳的人都會知道,一個人無法隱藏任何秘密。就算他的唇齒緘默,指尖也會喋喋不休,每個毛孔都會洩漏他的秘密。——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常被譽為「精神分析之父」,他提倡「談話治療」,在人類心靈中賦予潛意識重要地位。他自比為哥白尼和達爾文,但身為一個醫師,他的背景卻充滿疑問。歷史學者判定佛洛伊德在病例報告中,經常修改治療的過程與結果,以符合他的理論,今日,佛洛伊德留下的貢獻飽受質疑,評論者分為兩大陣營:一派為忠實擁護者,另一派,是激烈的批判者。


  充滿智慧的佛洛伊德,對患病心靈的洞見,讓我們更深刻理解人類的真實樣貌。在人類顯而易見的理性之下,包藏潛在的慾望、無理的渴求,其中甚至有一套模式,叫做「情結」。他向世人展示,文化、個人生活中潛藏許多符碼。此外,在人類的習俗與行為當中,與文明社會相悖的性驅力及攻擊驅力,時而暗地隱藏,時而明顯表露。他彷彿改編古老哲學,將我們的生活寫成精彩萬分的現代悲劇。佛洛伊德在當時極為轟動,就有如在他出現之前,人從來沒有真正認識過自己。


  但三十年前,許多遺忘的檔案陸續受到矚目。資料顯示,佛洛伊德公佈的理論發展過程和私人生活細節,經常錯誤百出,一代大師的地位從此開始轉變。其中最棘手的是證據透露,佛洛伊德發表臨床工作時,會為了符合理論而竄改事實。他巧妙地在治療中,將無趣的案例故事變得符合他的邏輯推論;對於某些失敗的案例,佛洛伊德更對外宣稱大獲成功。佛洛伊德對人類的貢獻如此深遠,這些新證據究竟能造成多大傷害?


  作者彼得.克拉瑪是執業精神科醫師,亦為美國心理衛生的重要權威,他對佛洛伊德這提出全新的解讀觀點,筆觸饒富批判意涵,誠摯貼切引人共鳴。他認為,雖然佛洛伊德多數的思想已經過時,但他制定的規則卻成為我們文化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改變人類看待自己的方式。


作者簡介


彼得.克拉瑪


  《紐約時報》稱他「全美最著名的精神科醫師」,著有心理暢銷書《神奇百憂解》、《你該離開嗎?》、《至上幸福》、《約定時刻》,以及最新著作《如果梵谷不再憂鬱》。除一般著作之外,他也為《紐約時報雜誌》、《紐約時報書評》、《華盛頓郵報》、《倫敦時報文學副刊》以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撰文。克拉瑪醫師目前於羅德島定居與執業,也於該地的布朗大學擔任教授。


譯者簡介


連芯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精神分析研究所畢(MA Psychoanalyt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Essex),熱愛精神分析思維,曾任編輯、文案。


目錄


第一章 掀起當代思潮
第二章 英雄出身
第三章 蹣跚起步
第四章 心理學的疑難
第五章 誘惑理論
第六章 夢
第七章 鞏固期
第八章 閹割焦慮
第九章 前進新大陸
第十章 密友與仇敵
第十一章 結構理論
第十二章 文化理論
第十三章 理論侷限
第十四章 終章
第十五章 偉人殞落


 



參考網站: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822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一部關於人子之道與醫者之責的故事


作者:傑拉德.溫諾克


原文作者:Jerald Winakur


譯者:呂玉嬋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4月26日


 


內容簡介: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將仰賴我們,依靠我們強壯的臂膀、我們的耐性、我們的同情。


  如果我們可以在父母變老時學習如何對待他們,也許可以擺脫自己變老時的某些恐懼。


  那個強壯而慈愛的男人或女人,是我們的父親或母親,我們的養育者,我們的保護者。他們就像堅實的堡壘,為我們抵擋危險和死亡。我們幻想自己可以永遠被父母庇護,一如成長路上他們始終在我們身旁。


  直到有一天,你注視父親,第一次看見這個昔日喜歡把你高舉過肩的男人,臉龐已爬滿皺紋;而那個精明幹練、一手打理全家大小事務的母親,何時變成名副其實的「老媽」,六七十歲的年紀完全在身上展現。


  即使作者行醫三十載,日日協助病人及其家屬面對老化課題,卻無力阻止自己的父親步上衰老、失智之路。畢竟,和其他疾病不同的是,「老化」難以戰勝、永遠不敗。


  本書一部分是個人回憶,以細膩溫暖的筆觸,追憶父子相處點滴;另一部分則是身為醫者的觀察與省思——如何做一個紓解病人身心痛苦的「療癒者」,而不只是醫療技術的「執行者」——並提醒讀者,在全世界文明國家一致走向「高齡化」、「高離婚率」、「低生育率」的趨勢之際,如何以務實而不失悲憫的角度,面對父母與至親的老化、照護與死亡課題;因為,接下來要面對這個課題的就是我們自己。


本書特色


  1. 每個人都要面對父母、至親、配偶的老化與死亡課題。就算現在沒有,將來有一天一定會。這是人人必修的人生功課,因為,接下來要面對這個課題的就是我們自己。


  2. 一個真正的好醫生,是紓解病人身心痛苦的「療癒者」,而不只是醫療技術的「執行者」。


作者簡介


傑拉德.溫諾克 Jerald Winakur


  行醫逾三十載,專研內科與老年醫學。現為美國德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臨床醫學教授,也是該校「醫學人文道德中心」副研究員。


  二○○五年,作者在醫學期刊發表專文〈我們要拿老爸怎麼辦?〉(“What Are We Going to Do With Dad?”),以老年醫學醫師觀點,記述自己父親逐步老化、罹患失智症的過程。這篇文章引起讀者熱烈迴響,許多讀者寫信詢問作者有關面對至親生病老化的問題,促使作者寫成本書。


目錄


有一天我們都會變老賴其萬 13
前言 身為人子,身為醫者 18


1 老族,老老族,超老族 22
2 替父親保管記憶 32
3 醫院初體驗 47
4 不傷害為先 62
5 醫生的墓園 73
6 「技術」與「服務」之間 93
7 生命的一課 112
8 記憶的傷痕 117
9 失控的心靈方向盤 133
10 父母是我們的孩子 143
11 掠奪記憶的元兇 154
12 「你有槍嗎?」 164
13 勇氣的一課 172
14 醫助自殺 182
15 品質照護 193
16 爸爸,你快樂嗎? 208
17 與上帝討價還價 224
18 沉重的白袍 230
19 和爸爸賞鳥 237
20 療癒的儀式 244
21 失足 257
22 不藥,能癒嗎? 273
23 熄燈的慈悲 294
24 夜巡人 313
25 最後的平靜 325
26 自然靈藥 336
27 人子的內疚 349
28 牢記不忘 362


致謝 366


推薦序


有一天我們都會變老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Memory Lessons: A Doctor’s Story,中文直譯是「記憶的課:一位醫師的故事」。作者是一位專攻老年醫學的內科醫師,書名的「記憶」一語雙關,一方面作者在書中穿插許多往事的追憶,另一方面重點是放在自己摯愛的父親晚年得到失智症,而失憶後對家人引起諸多影響,寫出面對家人的老、病、到最後死亡的充滿感性的紀實。作者在前言提到他希望透過這本書寫出身為醫生的自己,如何面對父母的老化凋零,而最後學會接受的心路歷程,同時他也希望能夠引起讀者與其家屬的共鳴。


  作者由童年的追憶寫出與父親賞鳥、釣魚、打乒乓球的樂趣,而後在大學畢業後,決定進入醫學院,與父親當年因為家境關係無法完成高中學業形成強烈對比。作者的祖母早年喪夫,因為猶太人的背景而遭受歧視,含辛茹苦地獨立撫養子女,雖然她無法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未能讓作者的父親發揮藝術天分,但父親絲毫沒有怨尤。後來祖母經過幾次中風,而被送進養老院,每次父親帶作者去看祖母時,父親在歸程中都會因為祖母已認不出他是誰而泣不成聲。父親經營當鋪也經歷一番波折,後來總算兩個兒子都學有所成。不幸的是他晚年漸漸失智,導致脾氣暴躁,記憶混淆,帶給視力衰退的母親極大的負擔,但母親不忍心將父親送往養老院或醫療院所,而嚴重影響家庭生活。作者以其細膩的文筆,描繪出家人的痛苦以及身為醫者的無奈。


  作者一方面深知自己雖然身為醫生,應當「醫不醫親」,但有時也忍不住加入意見,另一方面因為自己整天照顧的就是與父母年紀相仿的年長病人,引起一些非常深入的反思。在許多地方他描述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需求真是入木三分,使我體會出這位真正關懷病人的好醫生如何為病人設想。他提到一位他照顧多年的老夫妻無法面對另一半一天比一天衰老,最後丈夫舉槍射殺妻子,並舉槍自盡。這位關愛病人的作者說,悲劇發生以後,有時就忍不住會問病人,「你有槍嗎?」


  在這本書裡,作者也以專研老年醫學的醫療工作者身分,抒發他對當前醫療制度的隱憂。他毫不避諱地指出當今醫療保險給付注重高科技檢查與特別手術,導致年輕醫師都對次專科趨之若鶩,而忽視了觀察病人與家屬、探問病史、好好做身體檢查的醫者基本功。他指出對於老年病人,我們特別需要了解病人肉體與精神痛苦的差異,而時下許多病人動不動就是找只會看身體某一部位的「專家」,這種專家卻無法對不是只有一種病的老年病人做全身整體性的評估。同時他也提到醫生動不動就對老年人「對症下藥」,殊不知有些病人每天所服用的藥品數量驚人,而這些藥的副作用的加乘,對病人的傷害卻沒有人關心。書中有一段描述作者父親罹患前列腺癌,但因為他心臟也有問題,經過一番內心的交戰,作者堅持不讓父親開刀,引起一些醫師同事的不諒解,而這就是醫生需要以全人的考量,做出「以病人為中心」,對病人最有利的處理的最佳例子。


  作者不諱言自己曾經在病人生命末期因病痛而受苦時,因為病人拒絕再繼續使用各種儀器維生,而尊重病人的意志,以嗎啡注射使病人得以解除痛苦,但同時自己也深知這種做法有可能引起的「雙重效應」(double effects)。他也提到相反的一面,曾經有一位照顧多年的老病人進入生命末期時,雖經他與其家人苦口婆心的相勸,病人的女兒還是不為所動,執意要作者繼續使用高科技以延續病人痛苦的生命。最後病人的女兒憤而要求撤換醫師,使作者感觸良多。


  作者描述父親的葬禮的那一幕實在令人感傷,由此可以看出全家人如何深愛他們的父親,但也因為如此,每個家人都各有不同的自責,而作者尤其無法原諒自己。因為在父親過世的前一晚,弟弟打電話告訴作者,父親十分躁動,而他只在電話中建議弟弟給父親服用半顆給精神病患者使用的鎮靜劑,而未及時趕回去探視。作者坦言父親的死有可能與這鎮靜劑有關,因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最近還特別標明這藥對失智老人的危險性。作者在書中寫道,醫者有時明知治療可能會有危險,但碰到失智老人的衝動行為急需處理時,有時還是不得不使用,而因為這樣引起問題時,醫者,尤其本身又是病人的兒子時,其震撼衝擊可想而知。


  本書的字裡行間使我感受到,作者實在是一位非常負責、勇於自省、能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篤行者。書中有幾段話特別感動我:「……努力不讓上漿的白袍成為面對人類痛苦的個人盔甲」、「如果我們可以在父母變老時學習如何尊重他們,也許可以擺脫自己變老時的某些恐懼」、「在我們漫長的職業生涯過程中,我們一起見證了一件事情:我們這一行,從最具聲望的大學附設醫院,到附近街角隨到隨看的醫生,在無數競賽場上,辭卻了替病人代言的堅忍角色」。有人問作者常常治療同樣的病是否會覺得無聊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我從來不覺得無聊,可是時時覺得焦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故事,許多故事是個謎」。


  看完這本書後,我忍不住想回應作者在前言所說希望能得到「讀者的共鳴」。我身為神經內科醫師,也照顧過不少老年病人,在長年定居美國之後,回國與摯愛的父親共度他生命的最後十年,而一年多前他老人家以一百零一的高齡病逝於家中。我對於書中所描述的父子之情,以及醫者對至親的父親生病時的「無力感」完全感同身受。唯一引以為慰的是,家父始終維持神智清楚,但也因為如此,他最後一年與生命的奮鬥尤其使我們不忍。


  最後我想說一句話:我們都有年長的父母或親友,我們自己也已變老或漸漸變老,而我們的兒女有一天也會看到我們的凋零,《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對「老化」有深入觀照,有助於拓廣我們對人生的前瞻與後顧;同時對於關心老人福利、醫療政策,醫學教育的醫界同行也有所啟發,我在此鄭重推薦這本好書。


 


賴其萬(本文作者為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來源網站: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721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科新興議題與專業教育改革計畫


第十九場 醫學人文社會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坊


 


「敘事醫學」師資培育工作坊


 


 


主辦單位:  教育部顧問室「醫學人文社會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坊」計畫辦公室


承辦單位:臺灣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


補助暨指導單位:教育部顧問室


會議時間:99年6月2627日(週六、日)


會議地點:福華國際文教會館14樓貴賓廳 (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30號)


 


參加對象:醫學院教師或教學醫院之教師/醫師、與關心醫學教育之人士


報名方式:即日起至99年6月11日截止,請以網路報名。


報名網址: http://faculty.mc.ntu.edu.tw/home/
         


敬愛的教授、醫師,您好:


 


教育部顧問室於「96-99年度人文社科新興議題與專業教育改革中程綱要計畫」下推動「醫學專業教育革新師資培育計畫」,「醫學人文社會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坊」計畫辦公室於今年繼續推出一系列之師資培育工作坊。本計畫辦公室謹訂於99年6月26日27日,假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辦「敘事醫學師資培育工作坊


本工作坊很榮幸邀請「敘事醫學」(Narrative Medicine)開創始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教授Rita Charon (Columbia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來台講授如何訓練醫學生聆聽病人敘事,並且透過寫作、閱讀等方式培養醫師同理心,經營相互尊重之醫病關係。「敘事醫學」為時下醫學的新興觀念,現已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AMA, Lancet,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等主要醫學刊物及英美醫學院校日漸重視。Dr. Charon目前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敘事醫學學程主任和英語文學系教授,為當前「敘事醫學」之領先倡議學者,專精於健康照護工作者的敘事訓練,並領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之醫學社會科學及行為科學教學計畫。


我們誠摯邀請各醫學院校從事醫學人文社會教育及研究工作之教師、醫師們,齊聚交流以激盪提升醫學教學的智慧火花,希望能藉此良機,協助推動國內的醫學教育革新。


 


敬祝  教安


 


教育部顧問室「醫學人文社會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坊」計畫辦公室謹啟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疾痛的故事:苦難,治癒與人的境況--復旦.哈佛當代人類學叢書


(美)克萊曼著,方筱麗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4-1


 


作者/譯者/編者.簡介


亞瑟‧克萊曼(Arthur Kleinman,又名凱博文),1967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曾先後擔任哈佛醫學院社會醫學部主任和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現任哈佛研究生院及醫學院終身教授。作為國際醫學人類學界和精神衛生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他於1980年獲得英國皇家人類學會醫學人類學勳章。1983年起,任美國科學院醫藥學部終身委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社會科學委員會顧問、世界衛生組織(WHO)顧問和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資深顧問,並曾獲美國人類學學會的最高獎項——博厄斯獎。


 


內容簡介


鼻塞、腹痛、關節疼痛,這些對身體異常和不適反應的切身感受,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生命體驗。疾痛的主要問題,在於它給日常生活造成了大量的困難。腰酸背痛使我們分神,影響工作效率;頭痛會讓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下降;而有些疾病引發的性無能,甚至會導致婚姻破裂。對一位單身母親而言,高血壓不僅意味著要少吃鹽,還跟女兒的失學和早孕有關;而作為一位弱勢群體的成員,社會的歧視、不公以及孤立,或許才是其身體持續疼痛的根源。長期緊張的父子關係,會導致病患的雙腿突然麻痹癱瘓;而換一個壓力不那麼大的工作環境,也會使一度惡化的哮喘慢慢痊癒。然而,在大多數醫生眼中,疾病才是問題所在。現代醫療系統,將我們鮮活的疾痛經驗,解釋為一種生物結構或是生理功能的變異,僅僅與身體有關。 對此,哈佛精神病醫師與人類學家克萊曼博士,從其20年來的臨床治療和數百個真實病案中發現,疾痛不僅屬於身體,而且連接著自我與社會。講述這些疾痛故事,不但對於病患、家屬和醫護人員有著極大的使用價值,而且,對於認識醫患關係和人性化的醫療體系改革,意義深遠。
目錄:
前言
致謝
第一章 症狀和異常的意義
第二章 疾痛的個人意義和社會意義
第三章 疼痛的脆弱和脆弱的痛苦
第四章 生活的痛苦
第五章 慢性疼痛:欲望之挫折
第六章 神經衰弱症:美國人和中國人的虛弱和疲憊
第七章 慢性病人治療中互相衝突的解釋模式
第八章 不氣餒和勝利:對付慢性疾痛
第九章 從疾痛到死亡
第十章 疾痛的烙印和羞恥
第十一章 慢性疾痛的社會環境
第十二章 製造疾病:人為的疾痛
第十三章 疑病症:具有諷刺意味的疾病
第十四章 醫治者:行醫的種種經驗
第十五章 一種治療慢性疾病的方法論
第十六章 意義中心模式對醫學教育和實踐的挑戰
參考資料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影像與醫療的歷史」電子報114期已經出刊,請上網參閱。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ih/newspaper.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m Qua的醫學史繪畫資料庫


原網站介紹:耶魯大學醫學圖書館收藏的有關伯駕Peter Parker醫生助手Lam Qua的外科手術繪畫資料庫


請參閱:http://cushing.med.yale.edu/gsdl/cgi-bin/library?e=d-00000-00---off-0ppdcdot--00-0--0-10-0---0---0prompt-10---4-------0-1l--11-en-Zz-1---500-about---00-0-1-00-0-0-11-1-0utfZz-8-00&a=d&cl=CL1


出自: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0703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今日於問津堂購得此書,原本不想買,畢竟介紹古醫籍的書太多了,但瀏覽一下這本書的內涵,發現古典醫籍還真多線索可供挖掘,這方面文獻考證的功夫,顯現作者的用功。


 


跬步集——古醫籍整理序例與研究


作者:高文柱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09-12-01


 


內容大要:


這本集子選錄了作者自1983年至2003年二十年間整理古醫籍時所撰寫的前言、序例和書後附錄的研究文章,以整理書目計凡十種,分別是《小品方》、《外台秘要方》、《醫心方》、《藥王千金方》、《華佗遺書》、《歷代中醫名著文庫》、《醫經病源診法名著集成》、《諸病源候論》、《黃帝內經素問》、《藥王壽養集》;以所收篇目計凡二十五篇,大體反應了作者對不同性質的古籍整理研究的一些思考。


目錄:



前言
《小品方》(輯校)序例
《小品方》文獻研究
  
一、佚書輯複及《小品方》輯佚的意義
  
二、《小品方》成書及亡佚年代考略
  
三、《小品方》作者生平及學術淵源
  
四、《小品方》解題及基本內容
  
五、《小品方》學術思想及貢獻
  
六、《小品方》方證疏義舉隅
《外台秘要方》(校注)序例
《外台秘要方文獻研究》前言
《外台秘要方》作者世系、裏籍、生平及著述考證
  
一、關於王燾世系
  
二、關於王燾裏籍
  
三、關於王燾生平
  
四、關於王燾著述
《外台秘要方》成書因素、編纂方法及書名考辨
  
一、《外台秘要方》成書因素探討
  
二、《外台秘要方》編撰方法發微
  
三、《外台秘要方》書名解題
《外台秘要方》版本源流考察
  
一、宋政府刊刻前的抄本流傳
  
二、熙甯初刻及宋代的兩次翻刻
  
三、現存宋版刊刻年代及刊刻地點
  
四、國內外現存所見的幾部宋版
  
五、日本靜嘉堂文庫宋本版本現狀與收藏源流
  
六、書目文獻中所著錄的宋刻本
  
七、國內外現存幾部知見的影宋抄本
  
八、明末程衍道刻本及其系統
《外台秘要方》歷代整理研究諸家考評
  
一、宋代對《外台秘要方》的整理研究
  
二、明代對《外台秘要方》的整理研究
  
三、清代對《外台秘要方》的整理研究
  
四、日本對《外台秘要方》的整理研究
《外台秘要方》引用書目文獻考略
  
一、《外台秘要方》引用秦漢以前文獻
  
二、《外台秘要方》引用兩晉文獻
  
三、《外台秘要方》引用南北朝文獻
  
四、《外台秘要方》引用隋唐文獻
《外台秘要方》史料及文獻價值考述
  
一、《外台秘要方》是探討唐以前醫家不可忽視的資料
  
二、《外台秘要方》是研究唐代醫籍書目較好的素材
  
三、《外台秘要方》在醫籍校勘和輯佚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四、《外台秘要方》中蘊藏的醫學史料至為寶貴  
《醫心方》(校注)序例

《醫心方》(半井家本)書寫符號及校改標記研究
  
一、重文符號
  
二、省文符號
  
三、校刪標記
  
四、校改標記
  
五、校補標記
  
六、乙轉標記
  
七、移位元標記
  
八、連接標記
  
九、提示標記
《醫心方》編撰方法概述
  
一、引用書目廣征博采
  
二、效仿《千金》,首為緒論
  
三、循例《外台》,部類有序
  
四、《病源》理論,列於篇首
  
五、引用文獻,標記出處
  
六、章節附註同書,藉存古籍
《醫心方》引用文獻考略
  
一、醫經病源類
  
二、明堂針灸類
  
三、本草食療類
  
四、綜合方書類
  
五、各科專著類
  
六、服食養生類
  
七、房中導引類
  
八、方術雜錄類
  
九、佛經道藏類
  
十、經史藝文類
《醫心方》文獻史料價值研究
  
一、研究古代醫籍書目的重要素材
  
二、在古籍校勘輯佚方面的突出功用
  
三、探討房中文獻的資料淵藪
  
四、保存的服石文獻為世人矚目
《藥王千金方》敘例
《醫經病源診法名著集成》前言
  
一、關於醫經
  
二、關於病源
  
三、關於診法
《華佗遺書》敘錄
  
一、《華氏中藏經》
  
二、《 華佗 先生玄門脈訣內照圖》
  
三、《華佗佚書輯存》
  
四、《華佗神醫秘傳》
  
五、《華佗授廣陵吳普太上老君養生訣》
《歷代中醫名著文庫》序
《諸病源候論》點校說明
《黃帝內經素問》的著作時代
《黃帝內經素問》的書名、卷數及版本源流
  
一、《黃帝內經》的編輯與命名  
  
二、《黃帝內經》與《素問》的關係
  
  
三、《素問》的含義、卷數及版本源流

歷代校勘、注釋《黃帝內經素問》概況
  
一、漢代劉向、李柱國對《黃帝內經》的編校整理
  
二、六朝全元起對《黃帝內經素問》的注釋訓解  
  
三、隋唐時期楊上善《太素》注與王冰《素問》次注

  
四、宋代林億等對《黃帝內經素問》的補注校正  
  
五、明代馬蒔、吳、張介賓對《素問》的發微、注釋與類解

  
六、清代醫、儒兩家對《素問》的注釋與校勘
校注整理《素問》的方法、特點及體會
  
一、精心選擇底本,廣泛儲備副本,充分利用各種資料
  
二、合理運用四校,校經校注並舉,力求校文全面精審
  
三、注釋廣征博引,訓詁必有書證,力爭解決疑義
《藥王壽養集》序言、目錄及編寫說明
  
一、《藥王壽養集》序言
  
二、《藥王壽養集》目錄
  
三、《藥王壽養集》編寫說明


網站:http://www.bookuu.com/kgsm/ts/ 2010/04/15 /1725345.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按:這是一部文獻價值很高的書,自己也很好奇中醫在大陸,1949年之後有什麼樣的發展,與臺灣的狀況有何不同?可以先追個十年、二十年吧,很有意思,但困擾的是:臺灣目前並沒有能力作一個這樣的文獻書目,中醫界大概也不重視吧,所以要掌握臺灣的書目狀況,難矣;其次,這本書真的蠻貴的,版主實在買不起,就看那個研究單位願意買,普濟眾生,最近實在太窮了……。


 


新中國六十年中醫圖書總目(1949-2008)


    者:裘儉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日: 99/01/01


 


內容簡介


新聞辦消息《新中國六十年中醫圖書總目》是一部大型中醫文獻檢索工具書,共收錄新中國成立60年(19492008)來全國各地出版的中醫圖書37572種,是迄今為止收錄數量最大、收集范圍最廣的一部中醫圖書目錄。該書目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聯合國內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歷時5年編纂而成。本書目所收集的圖書內容涉及中醫藥學的各個領域,不僅記載了古醫籍的發掘、整理、再版的脈絡,更集中反映了中醫藥事業在科研、臨床、教育以及管理等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六十年中醫圖書總目》的問世,填補了當代中醫書目編纂的空白,堪稱2007年出版的《中國古籍目錄》之姊妹篇。該書目計400余萬字,涵括的內容縱貫古今,既收錄流傳至今的經典古代醫籍,也收錄現代中醫藥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特別設立了少數民族醫學類目,專門收錄用漢語言文字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著述的民族醫藥書籍。此舉為以往各類中醫書目所罕見,可謂本書的一大創新點和亮點。
全書以《中國文獻編目規則》為著錄指導,著錄項目包括正書名、其他書名信息、責任者朝代、國別、責任者、版次以及ISBN、價格等10余項;以《醫學專業分類表》為分類標準,增設類目多達30余類。書末附有書名筆畫索引與著者筆畫索引,極大地方便了讀者查閱。作為一部新中國成立60年來所出版的中醫書籍的目錄總匯,全書內容豐富翔實,數據準確可靠,著錄嚴謹明晰,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檢索實用價值。


 


目次



 【總論】
  理論與方法
  醫論
  各家學說
  中西醫結合
  方法論
  實驗
  相關學科
  中醫文化
  管理
   統計
   概況與發展
   法規
   工作文件
  教育
   教材
   教輔、習題
   通俗讀物
  典籍
   叢書
   綜合性著作
   個人著作
   資料匯編、論文集
   古佚醫籍
  工具書
   辭典
   手冊
   年鑒
  文獻學
   文獻信息檢索
   目錄
   索引
  語言
   漢語
   外語
   歷史
  地方
 單位
 傳記資料
 【預防、衛生學】
  養生
   古籍
   時令
   宗教
   花卉
   美容
   中老年保健
  亞健康
  性衛生
【基礎理論】
  內經
   素問
   靈樞
   素問、靈樞分類合編
   難經
  傷寒、金匱(傷寒雜病論)
   傷寒論

   金匱
  生理學
   臟腑學說
  ……
下冊


網頁: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824594&pf_id=99E155q9K102i 63F 102p 66L 108g 128jHXqQLc188SxV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一時現醜,至故鄉老友葉狗任課學校演講。


 


振聲高中「歷史科教學知能研究會」


行政大樓四樓會議室


2010/5/4   1450—1550


探索近代醫療史的五元素——衛生、美感、身體、消費、國族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本書


最近被迫繼續賦閑。眼看開學在即,而課業荒廢已久,於心不安之際,倒是耐下性子來慢慢看了一些暑假買的書。



八月中重回博雅堂,一眼就看見魏老師曾經提及的《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南開大學社會史中心余新忠老師主編。這書裏的內容以2006年在南開的某疾病醫療社會史會議論文為主,另邀稿若干而成。所有這些作者都可算是我的同行先輩,因此若說我將來要做的東西和這本書裏的大致相近,應該也八九不離十。


 


近年來,把西化等同於現代化、或把西方式的現代化等同於全人類共同歸宿的觀念在學術界四面楚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致力於找尋不同於西歐北美的“另類”現代化模式。對醫療史來說,現代公共衛生制度和現代西醫傳入東亞的過程,也開始受到更多關注。有人注意到,在十九世紀傳入中國的西醫與今天人們心目中的西醫相比,無論是醫理還是治療手段上都存在天壤之別,因此對於晚清人眼裏的西醫傳教士,需根據當時的實際史料重新考量。還有學者仔細研究從清末新政開始的中國城市公共衛生建設史,看從西歐產生的衛生觀念和制度如何改頭換面,在東亞落地生根。從醫理、藥理方面探討清末民初醫家對中西醫會通的論著也不在少數。今年出版的這本論文集,其實並算不上太新的點子,不如說是先請若干資深學者對十年以來的研究工作略作總結,再加上年輕學者的一批摹仿與回應之作為多。


在書裏讀到若干與我之前想過的問題暗合的論述。比如梁其姿開篇即提出向中國前現代的歷史中去梳理中國本身的歷史脈絡,以期尋找東亞“近代性”(或者說現代性)的意義。但梁認為明清時代的制度和醫學創新均與中央政府無關,須把目光轉向地方史,是我不能完全贊同的。又比如楊念群一直感興趣的話題,現代醫學對個人身體的控制如何轉化為實際操作層面上的現代政治,其實可以順著相似的思路往明清時期去推(“現代”不“現代”可以暫時撇開),再往回看它如何與民國政治體制相銜接。蔣竹山關於清代人參貿易壟斷和江南士紳對人參的消費文化的文章是聞名已久的了,不知道上學期認識的韓國博士後姐姐是否還打算繼續從朝鮮史的角度來把這個話題寫一寫。


惱人的是總覺得這個集子裏的文章不夠好看,除了少數幾篇例外,都堆砌史料,味同嚼蠟,幾乎看標題就知道他全篇的論點何在了。辛辛苦苦做半天學問,並不是為了說明“十九世紀西醫亦有吸收中醫觀點”或“清末新政為後來北平城公共衛生建設做了不少好事”這樣的結論就可以止步了的。最近讀的史學好文章,無論是哪國文字,幾乎都是研究古代史的。簡直要以此作為自己興趣向古代史轉移的藉口了。另外中國近代史尤其和書面語言的劇變緊密勾連,從民初開始的史料,半文不白,文章就開始粗惡蕪雜起來,比滿清地方官的奏摺還要難看。49年以後政府檔的官樣文章更不要提了。讀史料都找不到一點新鮮感和美感的話,可不是大麻煩麼。(我覺得我的這個想法很不對頭,拿出來大家批判吧⋯⋯


 


與這書形成對照的是另一本,費振鍾《中國人的身體與疾病——醫學的修辭及敍事》。費振鍾先生何許人之前並沒聽說過,似乎不是史學科班出身,看作者簡介裏寫過題為《為什麼需要狐狸》這樣的書,不由得心生好感。翻開一看果然不是學術書,沒有註腳(關於footnote的感想改天再寫)。可最大的好處是語言生動好看,即便有幾分野氣,幾分掉書袋的呆氣,還有若干脫落不通的歐化詞語散落在這裏那裏,都無傷大局。



全書分六章,按時間順序,從《黃帝內經》說到“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借用了頗多Charlotte Furth《繁盛之陰》的觀點、話題甚至結構(也有一章專論明清江南醫學,一章專論宋代儒醫,一章專論婦人科),讓我一開始頗為疑惑,讀下去卻每每能翻出新意,不被國外理論所拘束。例如講宋代醫學轉型的一章,就從趙光義對技術專家的偏愛講起,引出《太平聖惠方》的成書內幕,繼而接上北宋士人中“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風氣,以及蘇軾結交醫人、給自己和別人亂開方子的逸事,再講到新儒學讓知識份子都去格物致知,會念書的人就能學治病,最後才歸結到朱丹溪這樣大器晚成的儒醫。雖然回頭想想,整個敍事中存在不少引證和論理上的漏洞可以攻擊,但史實大體準確,故事講得也聰明,讀起來不知道比枯燥的論文好看多少倍。說起來這本書也同樣有虎頭蛇尾之嫌。講到作者熟悉的明清士人,就有點收筆不住,這個人也想寫,那件事也不能不提,結果一章分成支離破碎的七個單篇,未免可惜。

歸結起來,還是不能不時刻警醒自己,寫史終究是寫故事,而且是寫給人看的故事。想好的意思一旦落筆,就要能見得人,就得負責任。古人言治大國如烹小鮮,今人治學文章,何嘗不該如是。


 



轉貼自:http://eileenbh.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_25.html


版主按:這位女士的部落格很有意思,我猜她應該是在美國攻讀歷史的博士學位,很可能與醫療史相關。有興趣者可以上去看看。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屆「科技與社會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徵稿啟事

「科技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簡稱STS)為近年新興之研究領域,關注科技、醫療與社會文化之相互影響,以及科技、醫療研發中的文化與社會議題,對於發展高科技的台灣產業與社會至為重要。目前STS相關領域的發展已引發學界之高度興趣,各類互動與交流也日漸蓬勃。然而,現階段較缺乏專門為台灣STS研究生所設計之跨校、跨領域之交流平台與機制。

有鑑於此,今年十月初,將由「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科技與社會推動計畫」及「教育部顧問室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主辦,台聯大STS推動計畫籌備小組規劃「第一屆科技與社會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藉此次活動,希望能達到促進研究生互動,凝聚社群向心力,及提升論文寫作與獨立研究之能力。希望國內對STS研究感興趣的學子,踴躍投稿、共襄盛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一、徵稿領域

任何與STS相關領域,如科學、技術、醫療、健康等相關之人文社會研究(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哲學、政策以及性別研究等)。

二、徵稿對象

國內外碩、博士班學生(含碩士畢業生、不含博士畢業生)

三、徵稿期限與字數

摘要:2010627(日)前繳交,字數限5001,000字。
全文:2010912(日)前繳交,字數限15,000字至20,000字。


四、徵稿方式

投稿人請在期限內將發表人基本資料(姓名、單位、E-mail、電話、住址)及論文摘要E-mailynhsiao@ym.edu.tw,並於主旨處註明「科技與社會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摘要」。經審查入選者,將會另行通知。

入選者請於期限前將論文全文依附檔形式(word檔,撰稿體例,請參見《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網頁http://stm.ym.edu.tw/)寄至上述E-mail信箱。


請勿使用免費信箱投稿,以免信件遺失。


五、主辦單位

台聯大STS領域推動計畫、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育部顧問室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

六、研討會時間與地點

2010102(星期六)至103(星期日),於陽明大學舉行,詳細議程、時間與地點,將於審查程序結束後另行公告。

七、 連絡方式
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所專任助理 蕭佑年小姐
ynhsiao@ym.edu.tw
tel: 02 28267000 分機 6304


活動細節,請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網站:

http://sts.ym.edu.tw/)

 


訊息來源:http://sts.ym.edu.tw/01announcement/01new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職稱:專任研究助理


貳、名額:一名


參、工作項目:協助執行國科會專案研究計劃、收集整理文獻、其他與研究計畫相關之事宜。


肆、資格條件:
一、年齡性別:不拘
二、學歷:大學以上(含)畢業。
三、經歷:具社會科學兼臨床醫學工作相關經驗佳。
四、其他條件:


(1)熟練電腦文書作業處理、(2)寫作能力佳或具撰寫計畫經驗、(3)質性 研究方法基礎知識與實務、(4)描述統計學基礎知識與實務、(5)英文讀寫能力中等 


伍、薪資待遇:比照國科會標準,並享有勞健保。


陸、聘期:即日起至99731日 。


柒、應徵方式:(1)附照片、聯絡方式之詳細履歷自傳(自傳內應有電話及Email)。


(2)將履歷、畢業證書以主旨註明:應徵專任研究助理E-mail


至 蔡米育 小姐 <tmiyu0422@gmail.com>


捌、符合需求資格者,面試時間、地點另行通知。不合者,恕不另行通知。所有應徵資料,恕不退還。


玖、聯絡人:請洽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蔡米育 小姐


 電話:(06235-3535 分機 6662


資料:http://teach.med.ncku.edu.tw/stmcenter/job.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近史所學術討論會


時 間 : 99年5月6日 (四) 下午2時30分
 
講 題 : 習慣成道德:新生活運動與防癆運動中的倫理、家庭與身體
 
主講人 : 雷祥麟教授 (本所副研究員)
 
地 點 : 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一樓中型會議室


訊息:http://www.mh.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得學長楊明哲副教授贈送文章一篇,特此致謝。在網路上可以看到他的文章PDF全文,並得其同意,在此轉介。


楊明哲,〈李鴻章與近代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佈〉,《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2(2009) , 頁299-340。


 


摘 要


 


對於一個已經長期擁有自己醫學理論與技術的民族而言,當面對西方醫
學時,人們在態度上的接受與抗拒,必然是個偌大的光譜。
在晚清的西方科技與西方文化移植過程中,李鴻章是人們無法迴避的重
要人物,舉凡軍事、交通、教育、外交、經濟等各方面,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同樣的,在晚清時期西方醫學輸入中國的過程中,李鴻章也曾扮演重要的角
色,本文希望還原李鴻章對西方醫學在近代中國傳佈的重要影響地位。
本文的寫作,一者根據較多李鴻章的相關史料,特別是新出版的《李鴻
章全集》,提供許多探討李鴻章與近代西方醫學關係的一手資料;二者從更
廣闊的視野,多方探討他對西方醫學的支持與提倡。李鴻章在個人與家人醫
療上大膽選擇西方醫學,並且在醫學教育與軍醫需求上率先移植西方制度。
影響所及,包括部分身邊的政治人物逐漸重視西醫,甚且清末各省先後提倡
醫學教育及設立軍醫學堂。李鴻章對西方醫學的提倡與實踐的毅力,是近代
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佈史上,鮮明的代表人物。


請參考:http://memo.cgu.edu.tw/cgjhsc/2-2%2004.p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研院史語所「影像與醫療的歷史」主題計畫99年度第三次討論月會】


講題:圖像與歷史教學:從十七世紀日本的知新流銅人形談起


主講人:蔣竹山 助理教授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


時間:99年5月27日(四)中午12:00-2:00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


*本次演講活動敬備午餐,請於5/25(二)前報名。


 


網站: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ih/index1.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次研習有張哲嘉和雷祥麟兩位老師的課,應該有與醫療或身體史相關的講述,有興趣的好朋友們可以參加。


第四屆後山學堂:近代史研習營2010/7/21-7/23
http://www.dhist.ndhu.edu.tw/blog/index.php?PID=692&Cat=194
議程
http://www.dhist.ndhu.edu.tw/blog/?PID=692&Sn=74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版主:此次與醫療衛生史相關者,是當日13:20-15:20 


主持人:李朝津


發表人:鐘月岑
題目:Sovereignty and Imperial Hygiene: Japan and the 1919 Cholera Epidemic in East Asia
評論人:雷祥麟


發表人:劉士永
題目:Racial hygiene or eugenics: from natural selection to national purification in Japan
評論人:鐘月岑*


等二場。大會時間是:2010年5月27日(四)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D302會議室


以下為所有發表人與主題:


一、主題:


此次工作坊對亞洲共同體有三個主軸的思考:第一,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帝國主義,開啟了連結亞洲的基礎。第二,在二十世紀初期的六十年代期間,由亞洲人民反帝國主義運動高潮中所發展而成的文化與歷史的共同體。最後,直至今日隱而未見的,區域與世界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
與會者的論文將追溯建構亞洲早期模式之演變。20世紀的部分將聚焦於文化和政治的項目,而非建立在物質世界的互相依賴,無論其是否能夠豐富或合作解決這些問題。為了追溯亞洲文化與政治意識之間的關係,及其此一問題的基質,此次研討會將以當前和未來相互依存的關係為基礎。這些報告也將尋求重新思考今日的區域問題和地區主義。



二、與會者:



1.主題演講者:
Prasenjit Duara (Raffles Professor of Humanities and Director of Researc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論文發表者:
王憲群 (清華大學歷史所助理教授)
柳書琴 (清華大學台文所副教授)
張隆志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助研究員)
梁世佑 (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許進發 (清華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劉士永 (中央研究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蔡龍保 (台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鐘月岑 (清華大學歷史所助理教授)



3.特約總評論人:
葉文心 (Richard H. and Laurie C. Morrison Chair Professor in History, UC Berkeley)



4.評論人:
毛傳慧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朝津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邱馨慧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柳書琴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副教授)
張隆志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士永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鐘月岑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詳情請參閱:https://spreadsheets.google.com/viewform?formkey=dG94djhiSjZVc2RkeEgzelZjLUlVOUE6MQ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bert A. Hahn, Sickness and Healing: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c1995。中譯本出版


 


疾病與治療:人類學怎麼看


作者:羅伯特·漢著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003


 


 


內容簡介:


《疾病與治療:人類學怎麼看》內容簡介:疾病只是生理功能不正常嗎?治療只需要吃藥就能解決問題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們在看待和治療疾病時有什麼差別?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性別、年齡……甚至細小的生活習慣又會怎樣影響到流行病傳播的範圍?——醫生開出的藥方,再加上人類學家給出的解釋也許才是,關於你的健康問題的,更為完滿的答案!


作者簡介:


羅伯特·漢(Robert Hahn),人類學家、流行病學家,長期任職於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在社會和文化因素如何影響患病和相應治療措施,以及流行病預防與治療方面有著豐富的研究經驗。


目錄:



致謝
導言
上編 人類學如何看待疾病與治療
1
.疾病萬象
2
.所謂受文化限定的綜合征並無限定
3
.三種有關疾病與治療的理論
4
.社會與文化對患病與治療的影響
5
.人類學與流行病學:一種還是兩種邏輯?
下編 剖析生物醫學

6
.作為文化體系的生物醫學
7
.內科醫學的世界:一位內科醫生的肖像
8
.從《威廉姆斯產科學》(1903-1989)各版本分析分娩中的分工:產科醫生、產婦與社會
9
.在兩個世界之間:生病的醫生
10
.從醫學人類學到人類學化的醫學
參考文獻
索引


資料來源:http://www.amazon.cn/%E7%96%BE%E7%97%85%E4%B8%8E%E6%B2%BB%E7%96%97-%E4%BA%BA%E7%B1%BB%E5%AD%A6%E6%80%8E%E4%B9%88%E7% 9C %8B-%E7%BD%97%E4%BC%AF%E7%89%B9%C2%B7%E6%B1%89%E8%91%97/dp/B003E371HK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期有與醫療科技與文化相關的論題,例如:〈從觸診到「以管窺天」:腹腔鏡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興起,1950s-2000s〉,也有 雷祥麟 老師的書介文章〈《我們不曾現代過》的三個意義〉等等。請參閱:http://stm.ym.edu.tw/epublish/1/current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在臺灣,感覺史學研究根本不為新聞媒體所重視,因為沒有話題性,不需要報導。這不是說史學家希望出頭,而是這個領域的大小事,不是大眾關心的事,這是史學的危機。曾經,隔壁鄰居說,歷史研究的最高境界,就是挖到很多有價值的骨頭和古董吧?……可見誤解多深;另一位外系同學曾則說,喔,某某學長考上了歷史所博士班,「沒什麼好驚訝的,因為他講的話大家都聽不懂,很適合做研究。」我聽了當場愣住(還好我那時只是碩士班),不知該說什麼。史學不是為了討好大眾,但是史學絕對有需要讓大眾知道,這個圈子在做什麼研究,它的價值何在,這很重要。就如本版,只貼相關文章,但在搜尋過程中,就在新聞中找到了這則有關文化史、醫療史的報導,只是覺得,臺灣要更加油(為什麼大陸媒體會報導他們的史學研究?印象中總以為政治史新聞對岸才會報導),臺灣史學界默默耕耘的學者、前輩們,他們的努力應該要有人知道。對不起,廢話多了,請看報導。


 


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結構性缺陷及其克服


楊念群                        2010年04月23 19:20 來源:中華讀書報


 


《新史學》(中華書局版)叢刊目前已出版三卷,每卷均對當前中國歷史學界某個領域的方法論問題進行討論,第三卷的主題是「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目的是探討如何建立有別於西方「新文化史」流派的新的敍述體系。326日 ,《新史學》部分編委和作者召開了一次小型座談會。







 



  中國「文化史」研究的結構性缺陷及其克服


  1 位置的尷尬:


  從學科建制的背景觀察,中國文化史研究的興起與歷史學科的轉型無法脫離關係,實際上是史學專門化分科不斷細化的產物。中國史學專業的分化重組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與90年代初,歷史學開始脫離原有的學科佈局結構。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制約,傳統的歷史學分科體系基本是按經濟史、政治史和思想史的框架加以安排的,其中根本沒有「文化史」的位置。


  90年代以後,一些中國歷史學者開始借鑒人類學的方法探索基層社會組織的運行狀態,由此開始從「經濟史」這門傳統學科中分化出「社會史」這支偏軍,之所以說是「偏軍」,一是中國的基層「社會史」研究大多是由出生于福建、廣東地區的學者所發起,他們以後求學與研究的區域也基本與上述區域的位置相互疊合。由於身處相對邊緣的地帶,故其研究身份具有鮮明的「在地化」特徵;其二是「社會史」研究基本隊伍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是從擁有區域經濟史訓練背景的學者中分化出來,故其研究方法又具有鮮明的「區域社會史」研究特徵。當「社會史」從歷史學科的傳統佈局中脫穎而出並呈蔚然大觀的發展之勢以後,由於其強勢的崛起和擴張,使得中國「社會史」的研究主題和範圍幾乎可以等同於「區域社會史」,「社會史」的興起改變了傳統史學始終服務於政治意識形態構造的基本格局,特別是改變了「政治史」研究主要服務於論述政權合法性建立與鞏固的敍述風格,同時也使得以「整體史」解釋為本位的史學理念遭到強大衝擊,特別是針對傳統史學只關注上層精英和制度變遷的研究取向,「區域社會史」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眼光向下的治學主張。


  廣義上講,「文化史」研究的興起也可視為「區域史研究」理念的附和者,因為兩者都反復強調從下層民眾的角度重構日常生活的歷史場景。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史」長期以來僅是「社會史」的偏軍而已。「文化史」研究最初是以脫離傳統「思想史」研究取向作為自身「造反」的出發點。他們認為,「思想史」僅刻意注目於那些著名人物的思想意識,卻沒有充分注意社會層面「文化」多元遺跡所表現出的活力,諸如服飾、繪畫、生活用具,乃至嗅覺和身體感受。「思想史」和「政治史」一樣,都過多把目光集中在上層,「文化史」力求克服思想史視野的狹隘和限制,把觸角伸向人類活動更加有趣的各個方面。「文化史」強調走下層路線的觀點,與「社會史」的革新動向是完全一致的。


  從學科建制的角度觀察,「社會史」研究旗幟鮮明地借鑒人類學方法,以「歷史人類學」的理論為依託建立自己的解釋框架,並通過參與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的形式為自己贏得了在體制內進行學科建設的合法性,由此開始大力獲取體制內資源的支持,漸漸從邊緣步入主流。具體來說,「社會史」研究通過引入人類學觀察方法,把某個區域的宗族、廟宇或社會組織作為觀察物件,其背後的深層動機並非是對西方理論和概念的簡單搬用,而是企圖回應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開始興起的南方宗族復興運動和廟宇祭祀風潮等獨特的現實現象,並力求從區域歷史演變中獲得解釋。


  同時,「社會史」研究的崛起也有中國本土自身的傳承譜系可以依託。比如社會人類學中的「士紳理論」始終是「社會史」研究所借助的最有力理論工具之一,「士紳理論」並非是西方人類學脈絡中的「西式」產品,而是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以吳文藻和費孝通為代表的人類學中國學派對之即有深刻的闡揚,因此「社會史」對此一傳統的繼承,在學科建制資源的分配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合法性。


  但「文化史」研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文化史」在中國史學建制系統中的定位始終是模糊的。它既沒有如「社會史」那樣,從「區域經濟史」向「區域社會史」轉型過程中借助人類學理論和實踐而成功地獲得矚目,也缺乏社會人類學「中國學派」隱隱遺留給「社會史」研究的歷史正當性。因此,它想「造」舊體制的「反」,只能依靠在「社會史」這棵大樹底下獲得一些有限的庇蔭而已。甚至常常還得以「社會文化史」這樣的尷尬表述來獲取自己的基本生存空間。


  2 方法論的尷尬:


  如上所述,中國「文化史」研究並不具備「社會史」那樣可資繼承的傳統學術譜系,也沒有像「歷史人類學」這般系統的當代社會科學理論可資借鑒,以促成自身表述的制度化、正當化。當「社會史」名正言順地延襲著「士紳理論」開拓的研究脈絡向前掘進,並在諸如宗族的作用及其組織角色等方面有所探索和創獲時,「文化史」研究則顯得左顧右盼,無所適從,不知從何處下手建立自身的新學統。


  「文化史」的尷尬狀態表現在它始終被夾在「國學」研究和「社會史」研究之間,無法給自己準確定位。「國學」研究的用意是破解舊有思想史譜系對傳統文化的忽視乃至無理批判。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國學」基本上是打著「學術史」復興的旗號重新獲取其正當性的。從表面上看,「學術史」(國學)研究與「社會史」(底層)研究的取向完全不同,一個是重述和再釋精英文人學統,梁任公、胡適、陳寅恪等人的思想在多年沉寂之後重新大熱即是明證;另一個則強調「眼光向下」,關注的是那些原被精英排斥的所謂底層落後愚昧的「迷信」言行。實際上,兩者卻有相當一致的交集點,那就是均認為,傳統思想和背後所支持的相關制度有其合理的成分,通過「傳統的再造」和「發明」,都能為當代的中國變革所用,只不過兩者關注的層面頗有差異。


  「文化史」夾在兩者當中自然會顯得頗為無奈,當它面對「國學」時,因「文化史」本身就主張回避過多關注精英歷史,以示自己區別於上層「思想史」的姿態,故無法與之苟同對話;當它面對「社會史」時,又在闡釋工具方面無法擺脫「社會史」業已傳承的歷史人類學規範的桎梏與陰影,形成自身的獨立品格。最後只能掇拾一些人類學剩餘的理論匆忙裝備自己。


  具體的例子是,中國史界引入「新文化史」的過程,實際上是對人類學中強調對「象徵物」應予以特別關注這一派別的刻意模仿,比如對旗幟、服飾、藝術品、建築所包含意義的探討。早在80年代末,高毅曾撰有《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治文化》一書,系統引進「新文化史」健將林亨特的思想,可是遲至90年代末,中國史界才在自己的研究中對此真正有所回應。其遲疑之處即在於,「文化史」研究無法和「社會史」研究的敍述框架做徹底的切割,因為中國社會史研究同樣關注宗族、寺廟與日常生活中各種符號作為隱喻的支配作用。只不過,受 費孝通 先生功能學派解釋的影響,大多數學者把注意力放在「民族志」式的基層社會構造的解讀上,對底層生活符號和「象徵物」的研究沒有真正獨立出來,形成區別於社會功能分析之外的有效方法。


  90年代以後,中國史學界終於抓住機會,從「物質文化」的解讀入手開拓自己的研究空間。特別是以探索「消費文化」為名拓開了「時尚」研究的新路徑。這條路徑的出現大致是為了回應和間接解讀當代中國消費能量以驚人速度膨脹的歷史原因,試圖闡明其根源在明清兩朝已呈雛形,從而把「文化史」研究建立在與當代問題意識進行對話的基礎之上。但問題在於,「消費文化」的研究致力於從比較的角度揭示明清士大夫奢華生活與當代白領大款的糜爛享受之間存在某種傳承和呼應的關係,卻沒有進一步揭示這種聯繫對士人和當代知識份子精神世界的影響,沒有和「國學」或「學術史」研究形成有效的對話格局,故臺灣有學者形容此轉變為從「經世濟民」到「聲色犬馬」。


  另一方面,「物質文化」的研究也沒有像「社會史」研究那樣為「傳統的再造」和復興提供一種歷史的解釋,更沒有為中國政治轉型中文化層面的變化及其意義提供有說服力的說明。「物質文化」的研究還過多彌漫在「懷舊」感傷的氛圍裏,孤懸于一種文人式的自我欣賞狀態之下。


  「文化史」研究重尋出路的另一個路徑是,依憑「建構論」的觀點重構中國文化圖像。如對中華民族祖先和其他符號的解構式閱讀,或者是對某一地區文化被「建構」過程的梳理,都力圖和以往思想史的「根基論」解釋區別開來。但這種解讀也有自我消解歷史的嫌疑,極易陷入歷史虛無論的泥沼。


  「建構論」迅速滲透到了中國的社會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中,開始改變原有的學科佈局,比如「性別研究」和「醫療史研究」的興起,即是對國內風靡一時的「現代性」反思與批判風潮的協應。但細觀中國史界對「後現代理論」的接受史,我們會發現,凡是通過對現代性批判進入歷史語境的文化史研究著作,幾乎都帶有一種美化古代歷史的傾向,似乎以前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現代社會政治展現出的齷齪一面恰好可以映襯出古代生活的優雅浪漫,與消費主義文化研究那懷舊式的沉吟冥想若合符節,幾乎構成了一個等式:「後現代」=「前現代」(古代),這樣的等式完全與西方「後現代」從「現代」中自我引伸出來的批判風格大異其趣。面對這個荒誕的等式,我只能說,在未來的「文化史」實踐中,「根基論」與「建構論」必須有機地融合起來,才能找到出路。


  除「後現代理論」外,「後殖民」理論也對中國文化史研究產生一定影響。比如注重對「跨文化」語境的探索,特別關注各種「邊界」狀態下的歷史糾結所發生的作用。但對「跨」語境的重視一旦走向極端,往往會忽視「跨」與「被跨」文化內部歷史特性的把握,並有可能做出錯誤判斷。


  文化史研究中的相當一部分論著是打著「閱讀史」旗號出現的,並為此積累了大量與閱讀行為相關的歷史資料。但國內的研究仍對閱讀者心理、動機和閱讀目的以及制約閱讀取向的歷史語境等層面缺少分析力度,似乎仍處於資料整理辨析的階段。當然,這與中國缺乏有分量的能折射閱讀群體心理精神世界的材料有關。故「閱讀史」往往通過對「印刷文化」等課題的探討展現出來,實際上變相成為「物質文化」研究的一個分支,無法獨立構成一個規範性的研究派別。


  3 「文化史」研究的自我拯救:


  這裏所說的「拯救」大體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文化史」研究如何獲得學科建制內的合理位置;二是「文化史」如何在史學大潮的革新中真正能夠從方法論的意義上獲取自己的主體身份,而不是總處於某個學科的附庸地位。當然,前者的實現應以後者的完善為前提條件。


  我認為,「文化史」要走出「孤懸」的困境,必須要在問題意識上與社會史,特別是政治史建立起真正的橫向聯合。而不僅僅是在方法論方面一味模仿西方「新文化史」的解讀路徑,在形式上追求所謂「獨立」。比如國內興起的「概念史」研究就要更注意國內社會語境的制約作用,而不是一味尋求「概念」本身作為語言的演變軌跡。《新史學》第三卷中的多篇文章就在這方面做出了嘗試。更為重要的是,「文化史」研究者應該形成一個共識,「文化」歸根結蒂是「政治」的一種表述,應該與中國歷史變遷中的複雜政治過程構成相互說明和印證的關係,而不是僅僅表現成和「政治」相脫離的獨吟淺唱。當然,我這裏所說的「聯合」並非主張要簡單地回到某種「政治史」的敍述軌道上去,或者與某種傳統「決定論」式的政治史命題重新實現妥協共處,而是借助「文化史」的認知方法,爭取對中國歷史上存在的重大問題做出嶄新的解釋。


  「文化史」與「政治史」聯姻的路向早已通過「政治文化」的研究取徑表現了出來。在古代史研究方面,余英時的著作《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可稱典範。但中國近代一直面臨如此複雜的政治變動,目前卻尚未出現力作來闡明「文化」在什麼樣的意義上促成了近代「政治」格局的變化。國外有關近代中國「政治文化」的論著中,費約翰《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對此做出了嶄新嘗試,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路標予以重視。


  「文化史」研究受到國外「新文化史」典範的影響,越來越細膩地把觸角伸向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細緻到了如何觀察「身體」與「感覺」之間的複雜關係,前不久我收到一本名為《體物入微》的論著,書內的文章直接涉及到「物」與「身體感」的研究。不但揭示出近代中國人骯髒感的產生或者在馨香禱祝中香氣的儀式力量,而且開始嘗試從食物味覺中感知身體的變化。這些都有助於我們理解「文化」的具體表現形態。但研究做得越精緻,就越應該避免出現過度「碎化」的傾向。因為現如今,「香水」和「眼淚」這樣的微小題材都能寫出大部頭的「文化史」,如果我們大談特談的所謂「文化」不能與一些重大的政治歷史進程重新建立起新的關聯性,其結果只能是日益走向狹隘和自閉。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4-23/2245034.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最近幾年大陸的醫史研究有另一個特色,就是地方醫史的興起。 梁其姿 老師曾說過,研究醫史要看地方的特色,深入地方社會,瞭解當地醫藥文化,做出來的醫史才會貼切(最好還能實際實地考察),我覺得很對。過去中醫的通史已經很多,但分省、具地方特色的醫史還欠缺研究,前陣子購得一些上海、浙江等地的醫藥史書籍,加上之前部落格貼的福建地區的中醫藥文化,可見地方醫史研究盛行。另外,以往鄧鐵濤有呼籲民國初年中醫的教材很值得注意,我最近在整理民初中醫的外感熱病文獻,發現有大半是教材;民初中醫並沒有統一的課程綱要與統編教科書,每個中醫院校或函授學校都有很多具有特色的教材,很有價值,但在臺灣要蒐集這些材料,困難度提升不少,而且許多教材只是講義,沒有出版,甚至只有一版而已,很難取得,也頗遺憾。或許,這些分省的醫史撰寫可以漸漸將它們挖出來?(這本沒有,因為這個任務真的很艱難吧)





嶺南醫學史(上) (嶺南中醫藥文庫‧文獻研究系列)


編者: 劉小斌、鄭洪、靳士英
出 版 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科技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01


內容簡介:


《嶺南醫學史()》是記述嶺南地區醫學的起源、形成、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以及歷史成就的專業性書籍,它不僅僅是一部地域性醫學史學的書籍,同時也是延綿數千年的中國醫學史組成部分。《嶺南醫學史》編寫更注重其學術性,它的延伸可拓展為嶺南中醫理論學術源流、嶺南中醫臨床各學科特點、嶺南中草藥及名醫驗方運用等,因此它的意義又不僅僅限於一部地域性醫學史的書籍。
《嶺南醫學史》仿照《中國醫學通史》成書體例,全書擬訂分為四冊。上冊為古代卷,從遠古至清代中葉(鴉片戰爭以前);中冊為近代卷,從晚清至民國:下冊為現代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圖譜卷另為一冊。四卷冊之《嶺南醫學史》全方位記述嶺南地區醫學史事,嶺南歷代醫學著作、醫案、醫話、醫論以及醫事將成為史書永恆的主題,《嶺南醫學史》將相關的學術產品支撐中醫藥學科的建設,並使之成為社會其他學科受益的著述。
  
《嶺南醫學史()》主編者在中醫醫史文獻領域有較深造詣,同時有堅實中醫臨床基礎。全書史料翔實,可讀性強,內容觀點正確,足以啟迪後學。《嶺南醫學史()》可供科學研究機構、醫藥行政管理人員、臨床工作者以及中醫院校學生參考使用。


目錄:
第一章 嶺南醫藥起源及早期發展
(遠古至三國,即遠古至西元265年)
第一節 嶺南醫藥的起源及萌芽
一、嶺南遠古時代的社會發展
二、關於醫藥起源的認識
三、夏商周時期的嶺南醫藥衛生文化
第二節 秦漢時期嶺南的醫藥發展
一、嶺南地區的發展
二、嶺南與中原的物產交流
三、漢代對嶺南藥材的認識
第三節 秦漢方士與早期嶺南醫藥
一、秦代來嶺南的方士
二、漢代來嶺南的方士與醫藥養生活動
第四節 嶺南漢墓出土醫藥衛生文物
一、嶺南漢墓出土的衛生文物
二、嶺南漢墓出土的醫藥文物
三、南越王墓出土醫藥衛生文物
第五節 三國時期的嶺南醫藥
一、嶺南醫事
二、嶺南的藥材與海外交流

第二章 晉唐時期嶺南醫藥開發
(兩晉至五代,即西元265-960年)
第一節 嶺南地區的開發與醫政發展
一、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
二、嶺南的疾病與醫藥狀況
第二節 醫學人物與醫學成就
一、主要嶺南醫家及其成就
二、道教醫藥人物
第三節 嶺南醫方與疾病記載
一、“嶺南方”著作
二、晉唐醫籍對嶺南疾病的認識
第四節 嶺南藥物學的發展
一、晉唐志異筆記中的嶺南藥物
二、晉唐本草及醫著中的嶺南藥材
三、南方本草專著《南海藥譜》與《海藥本草》
第五節 嶺南與海外醫藥文化交流
一、晉唐時期嶺南與海外的藥材交流
二、嶺南佛教與醫藥文化交流

第三章 宋金元嶺南醫藥學進步
(宋代至元代,即西元9601368年)
第一節 醫藥發展概況
一、宋代嶺南醫學事業的發展
二、元代嶺南的醫政藥政
第二節 醫學人物與學術成就
一、陳昭遇與《開寶本草》、《太平聖惠方》
二、吳簡與《歐希範五臟圖》
三、劉昉與《幼幼新書》
四、宋慈與《洗集錄》
第三節 宋元嶺南瘴病研究及《嶺南衛生方》的成就
一、兩宋醫書對瘴病的探討
二、《嶺南衛生方》內容與成就
第四節 嶺南藥物學的發展及海外交流
一、《體草圖經》對嶺南藥物的記載
二、有關嶺南藥物的單篇記載
三、嶺南與海外的藥物交流
第五節 嶺南道教內丹養生術
一、蘇軾在嶺南交遊的道者及其養生術
二、道教南宗祖師陳楠與白玉蟾

第四章 明清廣東中醫之崛起
(明代至至清代中葉,即西元1368-1840年)
第一節 明清廣東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一、明清廣東社會政治
二、明清廣東經濟貿易
三、明清廣東文化教育
第二節 醫政與藥政的發展
一、明清地方醫政和藥政的興廢
二、嶺南地方醫藥機構概況
第三節 明代嶺南醫學人物與學術成就
一、盛端明與《程齋醫抄密本》、《程齋醫抄撮要》
二、熊宗立
三、王綸《明醫雜著·擬治嶺南諸病》
四、瓊台丘溶
五、張繼科與《三合集》
六、文人梁有譽論醫理
第四節 清代嶺南醫家學術爭鳴及成就
一、《景嶽全書》與嶺南醫學
二、謝完卿與《會經闡義》
三、劉淵與《醫學纂要》
四、黃岩與《醫學精要》、《眼科纂要》
五、郭元峰與《脈如》、《傷寒論》
六、嶺南名醫何夢瑤
第五章 明清時期嶺南與海外醫藥文化交流


……


 


資料來源:http://www.laimaishu.com/shu70729315.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