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兒童教育心理學:從「兒童學」到「兒童心理衛生學」


Socializing Children in Republican China :


From “Child Study” to “Child Mental Hygiene”


 


 Margaret Tillman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歷 史系 博士候選人
文史研究院訪問學者


 


時間:2010428日 (週三) 15001700


地點:復旦大學光華樓西主樓2801報告廳


主持:史明(Nicola Spakowski) 德國不來梅·雅各大學人文科學系教授、


         復旦大學歷史系訪問學者


 


 


報告人簡介


 


      田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歷史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是清朝到民國的中國史、歐美文化史中的兒童問題等,曾發表論文《魯迅與木刻運動》,目前專注于近現代中國兒童史的研究。


 


報告簡介


 


      兒童的社會教育體現了社會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報告人希望從這一角度,分析民國時期的幼稚教育制度和兒童教育學的內涵。辛亥革命以後,教育專家開始注重「兒童心理原則」,並希望用「科學方法」來影響兒童的家庭教育。幼稚園機構興起以後,兒童的教育從家長的私事逐漸變成由教育專家和學校決定的公事。儘管兩個概念很接近,但「兒童心理衛生學」因為更適合當時新生活運動,於是逐漸取代「兒童學」,成為這一領域的主流概念。


 


參考連結:http://www.iahs.fudan.edu.cn/NewsShow.asp?ID=332


轉貼自:http://www.dhist.ndhu.edu.tw/~nchw/app/news.php?Sn=65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題,較重要的消息有: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史研究計畫」2010「後殖民衛生史」工作坊等,詳細參閱: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ih/newspaper/newpaper20100422.htm#網路資源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前2個禮拜有至利生醫院參觀,目前在整修,沒什麼可供參觀。原想照個幾張古蹟的照片,但在整修中,只好失望而歸,不過,至少縣府有在關心與整修,等修整好了,我再去探訪,照幾張相片吧。聽說原利生醫院的負責人是我岳母的遠親,如果能來個口述歷史,就更完美了,這也是台灣醫療史的一頁啊。


 


原新聞:


宜蘭縣縣長林聰賢今(16)日前往五結鄉的縣定古蹟「利生醫院」現勘修復工程進度,並表示「利生醫院」修復後,將從「點」的文化景點串聯老街整體規畫,成為極富人文、藝術氣息的文化藝廊。
  是項縣定古蹟利生醫院修復工程,由詹益忠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登亞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負責承攬,於98年3月23日開工進行木作建築修復(屋架、門窗)、水泥建築修復(磨石地坪、白灰牆面及天花),並以雙層屋面、防水、金屬瓦等技術材質進行屋頂新作,此外尚包括機電、空調、植栽…等工程,本項修復工程預計於99年5月30日完工。
  利生醫院建於1920年,因建築型式優美,且創建年代久遠,為宜蘭地區重要醫療史見證,具歷史保存價值,於民國94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7條暨古蹟指定審查處理要點第8點」,經宜蘭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現存的利生醫院古蹟本體,由兩層樓的原「利澤簡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事務所與左側一層樓的舊「利生病院」所組成。利生醫院原為一層樓之「利澤簡信用組合」,後於昭和10年(西元1935年)改建為現在兩層樓建築,曾作為日據時期輕便車車站,後期因羅東火車站開通,利澤簡沒落,輕便車站停止使用;此棟樓便為「五結鄉農業會」所利用,繼之為「五結鄉農會利澤簡分會」,林崑智醫師於民國62年將其買下,經營為利生醫院,成為現今的規模,後來則因為建築體老舊毀損而閒置。
  利生醫院對於利澤簡居民來說,是一個集合出生、醫療、農業的生活記憶場所。她也是老街、冬山河舊河最明顯的地標,經過地方及文化局共同努力,將於2010年完成整修,同時右側一層樓的「原利生醫院」將作為「利澤簡生命館」,透過展示訴說利澤簡人的生命故事。
  而利澤老街再造工作自95年起至今,持續的針對硬體及軟體建構,工作內容包括:利生醫院修復工程、廣惠宮修復工程、利澤戲院立面維護工程、街屋修復工程、街景工程及未來永安宮之修復工程,已逐漸依據前期規劃藍圖逐步實現;利澤簡老街修復工程之目的,是從「關心我們生活的地方」作為基本出發點,將老街區域內一些原本就散發著利澤簡在地文化與歷史故事的所在(地方)。
  宜蘭縣縣長林聰賢在視察上項工程時指出,目前透過「點」的修復與整理,串起老街的光陰故事,將老街的生活、生命故事呈現出來;並請宜蘭縣五結鄉公所配合街屋立面的整體整修,將整個老街間修復之各點串聯起來,再加上騎樓間人行步道之整體規劃,未來如果能量足夠時,甚至可以將老街打造為純人行之步行空間,形成一條文化藝廊。未來將進入活化經營層面,以在地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為資本,作為帶動老街觀光及經濟活動的利基,串聯週邊資源如傳統藝術中心、五十二甲濕地、在地特色產業及民宿業者,結合在地節慶如童玩藝術節、走尪、八大庄遶境及淨尪等活動,共同打造出豐富的人文氣息,提升在地文化素質,達到老街再造及活化目標。


來源網頁:http://www.e-land.gov.tw/ct.asp?xItem=48714&ctNode=640&mp=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誠徵教師(預計99年8月起聘)
新聘專任教師申請先至本校 http://www.tmu.edu.tw/ 人事管理系統登錄資料後列印履歷表,並隨本校人事室網頁/教師聘任升等 ( http://hr.tmu.edu.tw/upgrade.htm )「教師新聘升等作業流程」及「教師聘任升等相關表格」所需之表件於5/31前郵寄至本校醫學人文研究所。
條件:
1.為醫學人文藝術教育或是醫療與社會相關學科領域
2.要有SCI或是SSCI論文發表能力
3.要有英文授課或是從事跨國研究之能力
需提供資料:
除本校人事室網頁\教師聘任升等所刊之表件外,另需提供著作目錄及重要著作、可授之課程及內容大綱、過去教學之課程綱要、推薦函二封


發佈日期:2010/04/20
聯絡人:黃小姐
聯絡電話:02-27361661#2025
相關網址:http://hr.tmu.edu.tw/upgrade.htm
E-Mail:hrjob@tmu.edu.tw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250號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題:從人的知識到物的知識:當科學/醫學與台灣阿片/吸食者相遇


講者: 許宏彬 博士(清大歷史所碩士、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博士、成大STM中心)


時間:4/29() 下午6:30


地點:清大人社院C306(社會所教室)


主辦單位:衛生署竹東醫院


協辦單位:清大頭前溪社


敬邀參加!


訊息來源:http://www.hist.nthu.edu.tw/app/news.php?Sn=33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竹山老師,您要不要把演講心得整理出來,PO給那些沒法到場聆聽的人呢?(我算一ㄎㄚ,孩子生病,師大場地主竟然沒到,真不好意思啦)。宣傳一下:


如何運用史料在醫療與社會文化單元裡進行歷史教學(中區場)



龍騰講堂
研習主題:如何運用史料在醫療與社會文化單元裡進行歷史教學

    師:東華大學歷史系蔣竹山教授 / 建國中學歷史科黃春木老師

活動時間:99/5/1(六)9:00~12:00

活動地點:國立台中二中 樂群廳會議室

    址台中市北區英士路109號

轉引自:http://blog.sina.com.tw/learnhistory/article.php?pbgid=69985&entryid=59428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怎麼會呢??這就好比史語所解散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一樣,不可能的,但它發生了。這對醫史研究的風氣一定會有影響的,有沒有人可以回答WHY?聽說是被併到倫敦大學的學院內,雖然網站消息指出它們還是會支持醫療史研究,但這個動作顯然是令人驚訝的。


Wellcome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s closing down

Today’s sad news for historians of medicine (of all periods and specialities) is that the Wellcome Trust and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 have decided to close the 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t will be winded down over a two-year period.

The decision probably doesn’t come as a surprise to those of us who have followed the Centre policy of the Wellcome Trust closely during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Nevertheless it is sad news. The Centre —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99 when the Academic Unit of the 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as taken over by UCL — is probably best known among the general educated public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as the institution where the late Roy Porter worked.

For specialists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t has been a site for scholarly pilgrimage. Not just because of Roy Porter, Bill Bynum, Vivian Nutton, Janet Browne and other excellent scholars who worked full-time there, but also because of hundreds of phd students, postdocs and senior guest researche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ho spent longer and shorter times at the Academic Unit/Centre. And not least because of the proximity to the library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 the best of its kind in the world.

The decision seems to have come as a surprise to the Centre. As late as a month ago the website was revamped, and last week they launched a blog for the Friends of the Centre.

The Centre is starting the wind-down period with a three da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Medical History’ to be held 15-17 July 2010.


轉貼自:更多訊息,參考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3424&t=342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剛學會將PDF文件、PPT等放在轉貼網站http://www.scribd.com/上的方法,真是方便,以後就可以廣泛地服務大家了。可以用來貼好的文章,供大家下載囉。真開心。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社會所週五論壇:日治初期台灣的身體政治:以1910年代解纏足運動為中心的探討



主講人:苗延威 助理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主持人:蕭阿勤 副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時 間:99年4月30日(星期五)下午2時30分 - 下午4時30分


地 點:人文館南棟社會所802會議室



簡 介:
相較於中國,台灣的纏足風俗,很早就得到了「解決」。纏足人數從1905年女性總人口的57%,下降到十年後的21%。在1915年的戶口調查裡,四十七萬六千多名的台灣婦女,被註記為「解纏足」;其中,絕大多數是在1910年代初期的斷髮解纏風潮和保甲制度形成的社會監控壓力之下,除去了她們的裹腳布。纏足是一種不可逆的身體重塑經驗,定型之後,若要立刻「解放」,雙腳就不得不再忍受一遍痛苦與不便,更何況,其中還蘊涵了一種從傳統賦予的文化體面驟然逆轉為文化污名的失落與難堪。然而,對於1915年前後,同時放足的數十萬名台灣婦女,我們很遺憾地因為資料的限制而無法直接聆聽到她們的聲音,只能透過解譯男性菁英與殖民政權的身體政治行動和論述,旁敲側擊地映照日治初期台灣纏足女性的處境。本研究將以官方調查和檔案書類,以及《台灣日日新報》等媒體報導為主要材料,考察「纏足」如何成為公共議題和集體行動標的,並探討女人的私密身體如何淪為既是帝國施行規訓和懲罰手段的對象,同時又是證成帝國「教化」政績的從屬他者的歷史過程。


轉貼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modern-china/article?mid=5198



附檔:http://www.scribd.com/doc/30098021/%E6%97%A5%E6%B2%BB%E5%88%9D%E6%9C%9F%E7%9A%84%E8%BA%AB%E9%AB%94%E6%94%BF%E6%B2%BB%EF%BC%9A%E4%BB%A5%E7%BA%8F%E8%B6%B3%E8%A7%A3%E6%94%BE%E9%81%8B%E5%8B%95%E7%82%BA%E4%B8%AD%E5%BF%83%E7%9A%84%E8%A8%8E%E8%AB%9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另一本沒有適合的圖,暫時不貼。看到大陸積極研究臺灣中藥藥文化,一則以喜一則以憂(臺灣文化與閩南移民社會的結,比較會扯到政治爭議,版主已將下面書介的部分內容刪除)。喜的是臺灣中醫藥文化被重視,憂的則是本土研究中醫藥文化的文史學者,反而較少。據吳文星老師說,在日治以前有關中醫藥的資料確實比較少,不好下手,日治時代較多,至於在清領與明鄭或更早之前,有關中醫藥的歷史可真的是一頁空白。所以至今仍未看到一本具深度的《臺灣中醫藥通史》出現(之前有一本類似的,但不甚滿意,不過交代臺灣各地醫藥團體或公會的沿革而已),希望將來有本土臺灣史學者或中西醫可以寫出來一本「醫者與史家都滿意」的上乘著作出來。


 



福建民俗與中醫藥文化


作  者:編者:肖林榕、林端宜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03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人文與醫學的視野,通過福建民俗這一文化平臺,分別從福建人生禮俗、福建歲時民俗、福建諺語三方面,對福建民俗與中醫藥文化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交融,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敍述其淵源、發展與傳承,闡述福建民俗中所包含的豐富醫學內涵,使我們認識到福建民俗不僅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反映,也是和人的生命活動及與之相適應的醫藥衛生保健知識密切相關的,從而使得人們在舉辦這些習俗禮儀或相互交流時,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醫藥衛生知識的影響和滲透,進而深刻影響著福建民眾千百年來對於健康繁衍、興旺益壽、防病治病等的追求。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福建人生禮俗與中醫藥文化
第一章 緒論
一、福建人生禮俗的內涵
二、研究福建人生禮俗與中醫藥文化的意義和方法

第二章 福建人生禮俗的淵源
一、福建早期的社會、地理、人文環境
二、福建原始醫學知識的積累
三、中醫藥學理論和臨床體系的確立
四、唐代之前的福建中醫藥

第三章 福建人生禮俗的確立和傳承
一、唐五代福建社會的發展
二、兩宋時期福建社會的發展
三、中醫藥學術體系的發展和豐富,為福建人生禮俗傳播與傳承提供了科學的內涵
四、福建中醫藥的發展,凸顯福建人生禮俗的地方特色

第四章 福建人生禮俗與中醫藥文化
一、孕婦習俗與中醫藥文化
二、分娩習俗與中醫藥文化
三、嬰幼兒養育習俗與中醫藥文化
四、成人禮俗與中醫藥文化
五、俚俗用藥與中醫藥文化
六、祈壽、祝壽習俗與中醫藥文化
七、喪葬習俗與中醫藥文化

第五章 福建人生禮俗與中醫藥文化的現代發展之思考
一、福建人生禮俗是傳播、普及中醫學知識的載體
二、中醫藥知識的普及是福建人生禮俗發展的基礎
三、領引民族健康文化

第二篇 福建歲時民俗與中醫藥文化
第一章 總論
一、歲時民俗的概念
二、福建歲時民俗的淵源與簡要內容
三、福建歲時民俗與中醫藥文化的關係
四、研究歲時民俗與中醫藥文化的現實意義

第二章 各論
一、福建歲時飲食民俗與中醫藥
二、福建歲時藥物防病民俗與中醫藥文化
三、福建歲時除害滅病民俗與中醫藥文化
四、福建歲時衛生民俗與中醫藥文化
五、福建歲時文體活動民俗與中醫藥文化

第三篇 福建諺語與中醫藥文化
第一章 福建諺語概況
一、諺語與福建諺語
二、福建諺語的產生與特徵

第二章 福建諺語與中醫藥文化
一、語言與文化
二、福建諺語與中醫藥

第三章 福建諺語與中醫飲食養生保健
一、福建諺語與中醫“食補”、“食療”文化
二、福建諺語與中醫的飲食原則
三、福建諺語與中醫飲食行為的宜忌
四、福建諺語與福建歲時飲食保健習俗

第四章 福建諺語與其他中醫養生保健
一、福建諺語與中醫保暖養生
二、福建諺語與中醫睡眠養生保健
三、福建諺語與中醫運動養生保健
四、福建諺語與中醫調暢情志養生
五、福建諺語與日常起居衛生

第五章 福建諺語與中醫診治和用藥
一、福建諺語與中醫病因學說
二、福建諺語與中醫診斷疾病
三、福建諺語與中醫治療疾病的認識
四、福建諺語與中醫方藥

第六章 福建諺語與中醫藥人文
一、福建諺語與民眾的健康觀與疾病觀
二、福建諺語與醫術評價
三、福建諺語與機體生長發育的認識

第七章 與中醫藥相關的福建諺語的現實價值
一、福建醫藥養生諺語的傳承情況
二、研究與中醫藥相關的福建諺語的現實意義
……


資料來源:http://www.laimaishu.com/shu70723632.html


 




臺灣地區中醫藥概覽(1990-2008)


作 者: 肖林榕、林端宜 主編
出 版 社: 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03-01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19902008年臺灣地區中醫藥發展的現況,客觀地進行綜述與總結,其內容涵蓋臺灣地區中醫藥的:醫政管理、藥政管理、科研管理、中醫科研(涵蓋基礎與臨床)、中醫教育、中醫健保、兩岸中醫藥交流等方面,以及臺灣地區中醫藥發展過程中的大事、學術團體、中藥廠家等。


目錄:


編寫說明
臺灣地區中醫醫事管理
臺灣地區中醫藥事管理
臺灣地區中醫藥科研管理
臺灣地區中醫基礎研究
臺灣地區中藥研究
臺灣地區方劑研究
臺灣地區中醫臨床研究
臺灣地區針灸康復研究
臺灣地區中醫藥教育
臺灣地區推動兩岸中醫藥交流的現況
臺灣地區全民健保
參考文獻


資料來源:http://item.taobao.com/auction/item_detail-0db2-1e3d 590f c0b9dc58df 5a 7963e5e84b62.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勾勒姆醫生‧作為科學的醫學與作為救助手段的醫學





  作  者:



()哈里柯林斯/()特雷弗平奇



  出版單位:



上海科技教育



  出版日期:



2009.12



內容簡介:


      《勾勒姆醫生》在考察科學研究固有的難題及凸顯其異想天開之處的同時,對醫學中存在的謎團和復雜性進行了探索。柯林斯和平奇審視了醫學中相抵觸的幾個方面的衝突:作為科學的醫學和作為救助手段的醫學,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短期利益和長期成功率。對面對醫學的可錯性做些什麼這個問題,《勾勒姆醫生》建議對醫學科學給出的說明和論述採取一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在本書關於現代醫學的案例研究中,柯林斯和平奇講述了扁桃體切除術的盛行、安慰劑效應和隨機對照試驗、冒牌醫生問題、心肺復蘇術、維生素C在抗癌過程中的功效、慢性疲勞綜合徵、艾滋病治療及疫苗接種等內容。全書由頭至尾,柯林斯和平奇始終提醒讀者: 醫學科學同時處於社會背景和經濟背景之下,這促使醫學科學的創始者們在永無止境的奮鬥中,尋找大部分人的身體健康和小部分人的犧牲之間的平衡,例如疫苗接種會使大部分人受益,但也有小部分人會產生不良反應。
        在這樣一個被試者的死亡、臨床試驗的提前終止及乾細胞的研究準則都成了頭條新聞的時代,《勾勒姆醫生》對醫學中存在的局限性進行了及時的分析,同時也從未否定醫學的力量。






目錄:


對本書的評價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序言和致謝

導論:作為科學的醫學與作為救助手段的醫學

第一章 醫學中的一個重大難題——安慰劑效應

第二章 以假亂真——冒牌醫生

第三章 扁桃體——診療及其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

第四章 替代醫學——以維生素C和癌症為例

第五章 雅皮士流感、纖維肌痛以及其他有爭議的疾病

第六章 對抗死亡——心肺復蘇術

第七章 艾滋病激進主義分子

第八章 疫苗接種與父母的權利——麻疹、腮腺炎、風疹與百日咳

結語:主題回顧

參考書目

譯後記


資料來源:http://www.waterlike.com.tw/bookdata.asp?NO=R 36C 10400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至東吳上課前,至劉士永老師的課堂間,待其下課後,去找他聊聊天,順便向他購買一本他的新書。沒想到老師身邊有帶一本,就順便送給我了。我真的很感謝也很驚訝,因為我原本真的是要向劉老師買的,我覺得學者寫書很辛苦,往往都是身兼數個計畫或數本書稿的寫作計畫,如果能夠在能力範圍內給予支持,就盡量支持。請劉老師(作者)代購,是希望GET比較便宜的價格,既有給予支持,對荷包也不會太傷,是吧?沒想到老師竟很乾脆的送我一本,讓我一下子愣住,也很感動,謹此致謝。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 and Policy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


(《殖民處方:日治時期臺灣之醫療政策及其實態,1895-1945)


Michael Shiyung Liu (劉士永)


 


()摘要:


本書研究初衷在追溯德-日國家醫學轉譯成東亞殖民地醫療的流變過程,作者期待能補上被西方殖民醫學史界忽略之日本殖民醫學史空白。本書以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發展為觀察點,釐清現代醫學在本地之發展過程裡,何者受殖民統治影響較深,何者則理當歸屬於當時西方醫學全球化發展下之遺惠。全書始於日本殖民醫學所由何來;其次點明臺灣作為日本現代醫學觀察站與實驗室的意義;最後,論述臺灣殖民醫療經驗如何成為其殖民地醫療體制的範本。


Abstract:


The book aims to portray the transition of Japanese colonial medicine from German model, demonstrates the medical history of colonial Taiwan was a complex affair involving not only colonialist interest, but also the expans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medicine from the West.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an unintentionall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imperial center and the peripheral colonies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in East Asia . Since Japan-ruled Taiwan served as havens for Japanese scientists after the mid-1910s, Taiwan served as laboratories for experimenting with various ideas in modern medicin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within the sphere of the Japanese empire can be seen in terms of a partnership model. Unveiling the complexity of Japanese colonial medicine may offer a stepping-stone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odern medicine within the sphere of the Japanese empire as well as to the western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medicine.


 ()內容:


殖民醫學史自1970年代以來在英籍學者引導下,成為當代醫學史研究的重要課題。然以英國歷史為主軸的論述中,僅少數法裔學者能略涉北非經驗;德國殖民醫學史研究,則在非英語系障礙外,更因一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盡失的歷史現實而遭忽視。相對地,日本殖民主義不僅是世界殖民主義比較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個案,殖民地醫療更被視為日本殖民主義裡成功之關鍵基礎。本書結合一手研究、整合既有學術成果(特別是中文與日文研究)、據之提出具有理論性與比


較性的討論架構。作者期待這樣的專論,能為醫學史家、科學史家、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史家,乃至於東亞史學者所接納。


本書研究初衷在追溯德-日國家醫學轉譯成殖民地醫療的流變,並略補西方研究中缺乏日本事例的遺憾。換言之,作者期待在西文殖民醫學史研究的脈絡裡,稍補被遺忘之日本殖民醫學史空白。日本的醫學西化(或德國化)不過始於領臺二十餘年前的1870年代,不論就人力或相關資源而言,欲在臺快速建立完整的醫療體系誠力有未逮。尤有甚之,德國於1918年因戰敗以致海外領地喪失殆盡,師承德國醫學的日本在臺醫界,顯然必須根據現地的條件與資源,發展出一套殖民醫學政策與理論。


    日治時期臺灣醫學最為顯著的轉變,是從漢醫治療的傳統全面轉變成西醫為主的治療體系,本書即闡述此一轉變不僅與日本殖民統治的目的有關,也和當時西方醫學中科學醫學的興起有莫大的關係。全書研究之旨趣在於釐清現代醫學在臺灣之發展,何者受殖民統治之影響較深,又有哪些部分屬於當時西方醫學全球化發展下之遺惠。全書含前言與結論,共計六章;其中前言與第一章的重點在於說明,早期德國醫學中某些關鍵性概念及操作實態,迄於日本醫界在1870年代後的接受和轉化。第二章與第三章著焦於高木友枝等北里柴三郎門生,在臺的相關聯結、活動、施政與研究事例,藉此點出當時臺灣醫學中何者具有殖民性特徵,何者則可歸因於西方醫學全球化的影響。從第四章到結論的部份,作者根據臺灣殖民醫學之檢討,對科學史研究中的擴散論提出修正,強調科學由「先進」地區向「落後」擴散的說法,並不能完全適用於日本的殖民醫學經驗中。然而,本書亦不純粹站在科學殖民主義的立場,認為現代醫學的科學特質與普世性格,讓臺灣的殖民醫學經驗可以和現代醫學全球化產生直接連結。殖民統治的差等依然存在於醫學教育、醫療政策,甚至是研究主題的選擇當中。兩相修正之餘,作者認為日本殖民醫學界之間具有夥伴性關係,而臺灣亦是最早形成之日本殖民醫學實驗室。


簡言之,全書分析重心有三:一是釐清日人規劃殖民醫學德國藍本所由何來,並述及殖民地衛生與醫療制度上的妥協處。其次,點明1914年以前北里門生與東大派爭執對臺灣醫學的影響;根據臺灣殖民醫學發展與日本內地的差異,呈現臺灣作為日本現代醫學觀察站與實驗室的意義。最後,論述日治時期臺灣社會醫療、衛生觀念之轉變,及其對專業團體與一般社會大眾的影響,乃至臺灣殖民醫療經驗如何成為其他殖民地(滿州、朝鮮等)醫療體制的範本。


 


資料訊息:http://www.asian-studies.org/publications/cart/Members.aspx?Action=ServiceDetail&productID=414以及http://140.109.185.220/news_look.php?no=2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娛悅大眾:民國上海女性文化解讀


出版社:上海辭書


作  者:姜


 


內容簡介:


本書在由女性主義史學、大眾文化史和文化的社會史這三種視角和方法交叉構成的總體框架下,對20世紀上海都市文化和現代城市公眾空間的性別和階層問題作深入的探討,著重考察女性對上海通俗演藝市場的介入是如何影響了這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而女性又是如何通過參與營造這一都市的公眾空間而提升了自身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的。


目錄:



追尋現代性:民國上海言情文化的歷史解讀(代導論)
第一部分 從戲子到明星:都市女演員的困境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民初上海女子新劇尋蹤
上升的明星?墮落的女性?
20
世紀20年代上海的電影女演員
健康的摹本?欲望的載體?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少女歌舞團的興起
第二部分 都市奇觀:摩登女郎的登場
在摩登女郎與女畫家之間:民初上海現代性文化
的重新定位
誰懼怕摩登女郎?
另類的摩登:探尋上海舞女
(1927-1945)
第三部分 淪陷的都市:女性文化的崛起

性別、娛樂與戰爭:戰時上海的越劇
從表演女性到女性表演:戰時上海的女性題材話劇
戰時上海電影的時空:《木蘭從軍》的多義性
第四部分 都市戲曲:性別、階級、地域
女性、地域性、現代性:越劇的上海傳奇
生意、藝術、情感:戰時上海滬劇時裝戲的興盛和解讀(1937-1945)
趨時與留俗:女演員與江淮戲在上海的演變


 


資料來源:http://www.shanghai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9787532629695&companyname=上海辭書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屆STS年會暨會員大會要開始報名了!
報名時間為即日起至430日 止,請填妥報名表之後寄給學會助理曾柏偉(bowei0702@gmail.com)收。


本次年會的主辦單位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還精心規劃了會前(514日 )、會後(516日 )兩天的「體驗高雄」行程,
5/14
將參觀海洋工業的許多工廠,5/16將搭乘高雄捷運,來到工業城中每一個STS景點,所有行程保證都是在地人才知道的「達人級」,
錯過遺憾,務必要把握機會、趕快報名!

請至STS學會網站的「最新活動」下載報名表及大會手冊(內含交通、住宿等資訊)
網頁版:http://www.yaw.com.tw/sts/2010/
word
版:http://www2.nkmu.edu.tw/campus/stsprogram/index.html


大會時間:

99年5月14 (
會前會:參觀造船廠 →
旗津海鮮 → 旗後砲台,自費參加)
99年5月15 (
研討會&會員大會
)
99年5月16 (
研討會
)
99年5月17 (
會後會:橋頭糖廠、窯場、高雄歷史博物館,自費參加
)

費用:

第二屆STS年會:STS會員免費參加,非STS會員酌收工本費。
會前會&會後會:自費參加。

STS
學會助理曾柏偉 敬上 4.12


 


原始網頁: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3418&t=3418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專長領域:科技、社會與醫學(STM)相關專長或性別研究相關專長,若二者兼具尤佳。
2、應徵資格:助理教授級以上,以教授級優先。
3、檢具資料:履歷表、著作目錄表(表單)、推薦函二封及未來研究及教學計畫。
4、起聘日期:99學年度第1學期。
5、申請截止日期:99年5月13日(星期四),以郵戳為憑。
6、寄件地址:高雄市807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高雄醫學大學人事室楊小姐 (E-mail:yachun@kmu.edu.tw)
7、聯絡人:通識教育中心鍾小姐(E-mail: wmchung@kmu.edu.tw )


 


原始網頁: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3417&t=341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期:99/04/21(三)

時間:下午1:30 ~ 3:30

地點:護理館416室

講題: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

講者:雷祥麟副教授

聯絡人/分機(E-Mail):朱華瑄 / 5198 (sts.at.ym@gmail.com)

主辦單位:陽明大學護理學院【護理、醫療科技與社會】計畫



演講內容簡介:

身為台灣醫學現代性領航人的杜聰明,為什麼竟會長期支持研究前現代的傳統東亞醫療?反過來說,為什麼杜聰明堅持終生的志業,竟然持續地被視為落伍的、違反科學的行徑?講者透過這些提問,以杜聰明支持漢醫學研究為主題,探討被視為前現代、不科學的漢醫學如何經其手而有不同的解讀與發展,檢視杜氏如何積極利用漢醫學具有的多重邊緣處境,將多種邊緣性重新組合、反轉為優勢,從而構想出各個中心所想像不及的創新,進而探討醫學發展的另類可能。


 


資料來源: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3415&t=341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視覺文化下的女性身體敘事


    者:馬藜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1


 


內容簡介:


如何走出中國女權主義的矛盾立場和進退兩難的困擾?馬藜在論著《視覺文化下的女性身體敘事》導論中提出將視覺文化中的女性身體與生態女權主義聯系起來。 「現代工業文明對自然的破壞和對人性的扭曲異化,讓女人對自己的身體隨意更改,在獲得美麗的同時,其實是對身體的一種壓迫與扭曲。」女性敘事「從父權制的敘事中脫離開來,開始傾聽更全面和更豐富的敘事,對身體文化進行理性引導和詩意超越,以避免因身體文化的過度張揚,而使更多的人流于感官刺激的平面和喪失精神批判的尺度」。提出更為理想的女性身體文化應當是「詩意地棲居,人與自然、哲理與情趣的和諧統一。她呼籲:「身體是微言,女性主義是大義」。男性應該和女性一起來呵護身體,保護女性生態平衡,維護女性利益,實現真正的男女平等。」


目次:


導論
第一章 女性主義與女性身體敘事
第二章 權力規訓與性的政治——女性的身體,被革命的身體
第一節 身體與女性氣質
第二節 權力規訓下的女性身體
第三節 性的政治
第四節 女性的身體,被革命的身體
第三章 視覺文化、女性與女性身體——女性,從身體中醒來
 第一節 視覺文化與權力的眼光
 第二節 視覺文化與女性形象的文化分析
 第三節 視覺文化下被看的女體
 第四節 視覺快感與影視作品中的視覺景觀
 第五節 女性,從身體中醒來
第四章 女性,身體的消費與消費的身體
 第一節 傳媒——男權的運作方式
 第二節 身體的改造——技術與文明的合謀
 第三節 影視劇中的女性身體
 第四節 廣告中的女性身體
 第五節 視覺的消費:女性身體的消費與消費的女性身體
第五章 女性身體與女性生態、生態女權主義
 第一節 女性身體與生態女權主義
 第二節 女性的生態:自然的和文化的
第六章 編織新的故事
參考文獻
後記


 


資料來源: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229203&pf_id=99E155q9K102i 88F 109p 72L 106g 124jHXqQLc1126SxV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告主旨



臺大醫學院醫學教育研習會-博物館與醫學教育開放報名囉~



主辦單位



臺大醫學院共同教育室



活動時間



99/4/24 上午9時至1240



活動地點



臺大醫學院104講堂



報名時間



99/03/26-99/04/21(報名開放校內100名/校外60名,共160名)



公告內容



主旨:本院訂於99424日(星期六)假臺大醫學院104講堂舉辦「臺大醫學院98學年度醫學教育研習會-博物館與醫學教育」,請 貴單位轉知所屬同仁踴躍報名參加,並於326日至421日(星期三)中午前逕至本院共同教育室線上報名系統報名,請 查照。
說明:
一、依據醫學教育研習會訓練計畫辦理。
二、本次研習之參訓對象、活動地點及活動內容如下:
(一)參訓對象: 本院同仁及各醫學院校有興趣者
(二)活動地點: 臺大醫學院104講堂
(三)活動內容: 詳如節目表(附加檔案)
三、報名程序:
(一)請有興趣參與之同仁於本(99)年326日(星期五)至421日(星期三)中午前自行上本院共同教育室線上報名系統報名參加。
(二)報名步驟: 請由http://www.mc.ntu.edu.tw/staff/common/ 進入共同教育室線上報系統網站,選取本次活動並鍵入您的個人資料,於報名狀態選擇: 報名參加,即完成報名手續。
四、參加本研習活動者,會後將以信件方式寄發參與時數證明書。
五、本案聯絡人: 林俐君小姐   聯絡電話: 23123456#88031



相關網址



http://www.mc.ntu.edu.tw/staff/common/web/event_list.php



活動內容



8:30- 9:00報到


9:00-9:10 開幕致詞 陳明豐院長


9:10-10:10


主持人:台大醫學院國際事務中心 錢宗良主任


演講:博物館活動:由研究到展示(Museum activities from research to exhibition


   馬場悠男 教授(Hisao BaBa


10:10-11:10


主持人:台大醫學院國際事務中心 錢宗良主任


演講:醫學博物館在醫學教育的角色:日本經驗(Role of medical museum in medical


   education in Japan


   森谷卓也 教授(Takuya Moriya


11:10-11:30 Coffee break


11:30-12:00


主持人:台大醫院 何弘能副院長


演講: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的任務與功能展望


   吳寬墩 教授


12:00-12:30


主持人:台大醫院 何弘能副院長


演講: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的教育計畫:體驗學習


   梁繼權 教授


12:30-12:40 致閉幕詞 楊泮池院長


馬場悠男:国立科学博物館人類研究部長(日本人類学会会長),東京大学大学院理学系研究科生物科学専攻教授


森古卓也:日本川崎大學醫學部病理學教授,日本川崎大學現代醫學博物館副館長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影像與醫療研究計畫電子報112期(2010/04/12)已經出刊,歡迎上網瀏覽: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ih/newspaper/newpaper20100412.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視野下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第十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論文集












    者:薑振寰



精平裝/頁數: 精裝本 / 255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 2009/05/01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於「第十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的學術論文集,全書收錄了國內外學者提交的21篇論文,內容涉及中國科學、技術、農學和醫學等多個領域,學者們研究的視角也來自歷史、文化、考古、藝術、社會學、工藝學等多個方面,是真正意義的多視野下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本書適合從事中國科學史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閱讀。





    目次



 







前言
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與中國科學史研究——編史學意義上的理論可能性
技術史缺失的危險——關于中國史學研究的一項思考
地方科學技術史理論初探
從社會經濟結構與社會人的兩維度透視李約瑟問題
14
世紀初中國數學中斷並從此沉寂數百年析
試論科技史研究的價值與開發應用
Dragon Veins
Cultural Chauvinismand the Energy of the Land
中國古代疫病的流行及其防治
從西醫的視角看中國古代藥物學發展的主要特點
中美醫學交流:坎農的影響與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美國高等醫學教育發展的影響
The Reception of Atomic Theory in China
18421895
The Reception of Relativity in China
The Japanese Influence
陶葆楷與中國的環境科學
遼宋金元科技創新與理學關系的幾點定量定性分析
Simulated Experim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Examination for the Question about “Medieval
Preparations of Urinary Steroid Hormone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Application on Testing Ancient T
中國古代青銅合金演變的初步探討
劉仙洲與中國古代機械工程發明史研究
「耙」等諸字及其所表示的農具
20
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第一汽車製造廠概述
中國傳統箭矢製作及使用中的力學知識
編後記





 


資料來源:http://www.sciencep.com/s_single.php?id=1703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代中醫界重大創新之研究


作  者: 朱建平 著


社: 中醫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4-1


頁  數: 399


內容簡介


以往的研究主要著重於中醫學科本身的發展過程,本研究不是停留於一般的發展過程,而是深入具有創新意義層面的史學研究。我國古代早有中醫教育,但顯然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受近代西學教育的影響,中醫學作為一級學科,下分基礎、應用兩大類.其中基礎類設解剖生理學、衛生學、病理學、診斷學、藥物學(本草學)、處方學、醫學史,應用類設內、外、婦、兒、眼、喉、齒、針灸、按摩、正骨、花柳、法醫科學。為了適應學校式教育,開始編寫教材,開設能供成批學生實習的醫院。近代疾病譜的變化,催生了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的辨治新模式。例如中醫在防治傳染病、血證、中風等方面的新發展,脈診。理論的新進步,擴大膏藥使用範圍的新學說與實踐,一指禪推拿、六神丸、雲南白藥等新的治療方法與藥物等,基本展現出近代中醫創新發展的圖像。


目錄


第一章 近代中醫界創新的背景與概況
 第一節 近代社會背景及其文化思潮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二節 近代西醫學概況
 第三節 晚清前的中醫藥
 第四節 近代中醫界創新概況
第二章 近代新式中醫教育與中醫醫院
 第一節 近代新式中醫教育
 第二節 近代中醫課程設置與教材編寫
 第三節 近代中醫院
 附1:試論蘇州國醫醫院及其創新
 附2:山西中醫改進研究會附設醫院及其創新
第三章 近代中醫防治傳染病之創新
第一節 近代中醫防治傳染病
第二節 近代中醫防治鼠疫
第三節 近代中醫防治霍亂
第四節 近代中醫防治疫痙
第五節 近代中醫防治白喉病
第六節 近代中醫防治猩紅熱
第四章 其他學術與技術之創新
第一節 近代中醫辨治模式的新變化
第二節 楊則民《內經》研究新思路
第三節 唐宗海《血證論》
第四節 中風新說
第五節 周學海創八字診脈綱領
第六節 薄貼的繼承與創新
第七節 一指禪與推拿學科創新
第八節 雷允上六神丸的創新
第九節 曲氏雲南白藥的創新
第五章 近代中醫界創新對當代的啟示
 第一節 古代中醫界創新案例
 第二節 近代中醫界重大創新的形式與途徑
 第三節 近代中醫界創新分析
附錄一
附錄二


資料來源: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89300&ref=product-0-D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中大學者揭中港麻風史獲獎


梁其姿教授說﹕「生、老、病、死屬人生必須經歷的階段,因此我對醫療史的研究抱有興趣。」(郭慶輝攝)


【明報專訊】有否想到1950年代初,偏遠的喜靈洲是怎樣的面貌?投身中國醫療史研究逾20年的中文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梁其姿,透過翻查文獻和實地明查暗訪,揭開中港兩地一幕幕淒然的麻風病史,揭示50年代初,港英政府將麻風病人送到喜靈洲建村隔離,內地的麻風村至今仍有身體殘障的麻風康復者聚居。她期望醫療史普及化,推動社會認識中國醫療面貌。


去年底台灣教育部頒發第53屆學術獎,中大歷史學講座教授梁其姿是得獎的香港學者之一,獲60萬新台幣(約14.7萬港元)獎金。她著有多本中國麻風和風土病史書籍,致力從事研究明、清社會史,以及中國醫療社會史。



喜靈洲原是麻風村 隔離患者



現時建有懲教所和戒毒所的喜靈洲,原來與香港的麻風病史息息相關。梁其姿發現,1949年前,香港政府將所有麻風病人送往中國東莞的麻風村,「1949年後,本港政府與內地斷交,便計劃於喜靈洲興建麻風村,將所有患者隔離」。


梁其姿指出,麻風病人一直遭受歧視,早於乾隆時代經常遭燒死、毆打,或遭趕出村莊,直至1919年,浸信會傳教士於廣東江門大衾島成立全國首個麻風村莊,麻風病人的生命才受到保障。


她表示,一般研究歷史的學者多「閉門造車」,參考歷史檔案為主,但她認為親身參觀麻風村有助她的研究。她去年到訪大衾島的麻風村,了解患者的生活。她指大衾島位處偏僻,先後乘車、坐街渡,需3小時才抵達,「僅得一種交通工具到該島,一般人亦未必能夠前往」。她稱,所有麻風病患者數十年均未離開該島。



粵殘障康復者仍與世隔絕



「由於患者所住的居所建於20年代,現已殘破不堪……食物亦需由外界送入村,由於路途遙遠,患者有時需進食一些變壞的食物。」她說部分康復者已喪失所有手指,或腿部裝上義肢等,慨嘆「患者已病癒逾50年,但僅可居於島上,與世隔絕」。她引述康復者說,當地政府應允今年內將康復者遷出島,重過正常生活。


梁其姿身兼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已將醫療史列入中學課程,唯本港的課程未有提及。她致力於中大推動醫療史的研究及培訓,爭取到本學年已將醫療史加入課程。


明報記者 楊曉楓


資料來源: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1/1/1483465/1.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介紹這本書,是因為這本書有章節介紹赤壁之戰時傳染病問題的相關研究,大家看「赤壁」電影就知道,曹軍大部分罹患「瘟疫」,電影中的曹操說:是傷寒,但是「傷寒」是一個病嗎?我看了陳勝昆早期寫的《赤壁之戰與傳染病論中國歷史上的疾病》後,還不太能解答疑惑,那天看到這本書的介紹,就趕緊購得一本來看:關於曹軍罹患瘟疫的性質,現代學者主要持血吸蟲病 傷寒(一說斑疹傷寒) 瘧疾三種解釋。作者從地理環境與流行季節兩方面分析後,認為季始榮的瘧疾說較有價值。同時指出曹軍數十萬大軍,患的疫病也可能不只一種。 


 


赤壁之戰研究


出 版 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4-6-1


頁  數: 382


包  裝: 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共14章,包括:君臣互擇:平世三公坐觀江漢、烈士馳騖與東吳西進、當先定荊的統一戰略與曹操南征、荊州整合趨勢的逆轉與劉備放棄襄陽等。


作者簡介


張靖龍,男,19567月生。浙江奉化人,現為溫州師範學院人 文學院 教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諮詢委員會委員。曾在《文學評論》、《社學研究》、《文學遺產》、《學術月刊》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四十餘篇。


目錄


緒論 建安十三年:在歷史的轉捩點上
第一章 君臣互擇:平世三公坐觀江漢
第二章 梟雄抵幟:劉備寄寓與集團的荊州化
第三章 烈士馳騖與東吳西進
第四章 當先定荊的統一戰略與曹操南征
第五章 荊州整合趨勢的逆轉與劉備放棄襄陽
第六章 江陵爭奪與曹、劉荊州之得失
第七章 赤壁戰役時間考論
第八章 赤壁之戰戰地考論(上)
第九章 赤壁之戰戰地考論(下)
第十章 赤壁之戰戰爭規模及進兵路線考論
第十一章 戰略鎖鑰夏口與曹操東征之成敗
第十二章 赤壁之戰戰略地理論
第十三章 曹軍赤壁疾疫諸說評議
第十四章 赤壁之戰氣象問題芻議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上海寶善齋光緒辛醜年(1901)石印本,卷九九第7頁。
[
]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寒柳堂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第179頁。
[
]韓康信、譚婧澤、何傳坤《中國遠古開顱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5頁。
[
]韓康信等《山東大汶口開顱手術鑒定意見》,《中國遠古開顱術》,第1頁。
[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年,第二冊第七章《中國和歐洲之間傳播科學思想和各種技術的情況》,第451頁。及羅伊·波特《劍橋醫學史》中譯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23頁。
[
]徐永慶、何惠琴《中國古屍》,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3-24頁。
[
]林梅村《麻沸散與漢代方術之外來因素》,《學術集林》卷十,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第241頁。
[
] “華佗外科術外來說淵源已久,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認為華佗外科術事蹟來自於印度佛教故事,林梅村《麻沸散與漢代方術之外來因素》支持此觀點,日本松木明知《麻醉科學史研究最近の知見(10——漢の名醫華佗は實はペルシャ人だった》(日本《麻醉》1980年第5期,第946-948頁)認為華佗之名及其醫術來源於波斯,以上論斷的依據多為語音上的對音(主要是華佗和麻沸散的名字)及華佗事蹟與外國傳說之接近。證據應該說是比較單薄的。目前已經有學者對這些文章中的語音證據、學術進化史的認識提出質疑,筆者亦認為,近年來考古發現可以證明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外科手術,可見華佗事蹟在學術進化史上並不算突兀。而且要證明華佗外科手術來源於印度或者波斯,就必須證明在華佗之前印度、波斯確實已經存在著大型胸腹腔外科手術並對外傳播,在這一點上外來說者做得並不充分。
[
] 司馬遷《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788頁。
[
] “為整理、折疊,可通,爪通,幕即膜,幕,覆也(周祖謨校箋《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73頁),日本丹波元簡《靈樞識》:幕、膜同,……全元起注曰: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也。’”轉引自《靈樞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第271頁,注釋2
[11]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82頁及第92頁。
[12]
參看湯惠生《古代文化中的碎顱與開顱》,《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第64-70頁;韓康信等《中國遠古開顱術》第二章第七節《原始時期開顱手術的動機》。

[13]
古代印度的人體解剖學知識也不豐富,但是古印度著名醫學家蘇斯魯塔(約西元前9世紀)的著作《本集》中列舉了許許多多的外科手術,有整容術、肛瘺手術、扁桃體切割術、膽石切除術、膿腫切除術、截肢手術等。並且提到了121種外科手術器械的名字(羅伯特·瑪格塔著《醫學的歷史》,北京:希望出版社,2003年,第20頁)古埃及也有各種外科手術,包括摘除小腫瘤。希臘也有不少針對潰瘍、顱腦損傷、膀胱結石的外科手術和專著(羅伊·波特《劍橋醫學史》中譯本,第323-325頁)。
[14]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799-800頁、第804頁。範曄《後漢書》卷一一二《華佗傳》記載略同。
[15]
李昉等《太平御覽》卷七四○《疾病部·盲》,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3283頁。
[16]
吳海林, 李延沛編《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頁。
[17]
夢裏《華佗三疑淺析》,《江淮論壇》1985年第2期,第101頁。
[18]
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1頁。
[19]
參見尚啟東《華佗三傳考》,《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1年第1期。
[20]
餘雲岫《我國醫學革命之破壞與建設》,《余雲岫中醫研究與批判》,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1頁。
[21]
《靈樞經校釋》,第290頁。
[22]
班固《漢書》,第4145-4146頁。
[23]
範行准認為《八十一難經》是六朝作品,《中國病史新義》,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0頁。
[24]
孫思邈《千金翼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頁。
[25]
唐慎微《證類本草》卷一注引《蜀本草》:李當之……華佗弟子,修神農本經,而世少行用。李當之名不見於正史華佗本傳,故其華佗弟子身份只能存疑,《神農本草解故》雲:及至曹魏之世。有李當之者出。修神農本草三卷。(岡西為人《宋以前醫籍考》第二十二類《神農本草》,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年,第1226頁)陶弘景修《本草經集注》對李當之著作多有引用。觀其條文,李當之所擅長亦是藥物。
[26]
陳壽《三國志》,第211-212頁。
[27]
王勃《王子安集》卷四《〈黃帝八十一難經〉序》,《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102冊,第314-315頁。
[28]
參看李建民《中國古代〈禁方〉考論》,臺灣《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一分,1997年。范家偉《六朝隋唐醫學之傳承與整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29]
《靈樞經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下冊第7頁。
[30]
《黃帝內經素問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第175頁。
[31]
《黃帝內經》中也有少量外科手術的記載,例如《靈樞·癰疽篇》中記載了脫疽切除術,《玉版篇》記載以砭石鈹鋒治療膿瘡,都是些體表型手術,而且地位並不顯要。
[32]
孫思邈《千金翼方》,第813頁。
[33]
《千金翼方》提到咒禁術,即巫術療法,而前引《內經》文沒有提到巫術療法,並不意味著唐代比漢代更迷信,恰恰相反,漢代醫療活動中迷信色彩更濃厚,許多醫人兼行巫覡事,並將物理化學療法與巫術緊密結合,因此在醫學分科上反倒顯示不出湯藥針灸與巫術療法的區別。
[34]
敦煌文書龍530號《本草經集注甲本殘卷》第165—171列;錄文參《敦煌醫藥文書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8—549頁。
[35]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年,第3頁。
[36]
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3522頁。
[37]
葉夢得《玉澗雜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第368頁。
[38]
《靈樞經校釋》,上冊第145頁。
[39]
喻昌《醫門法律》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83冊,第332頁。
[40]
葉權《賢博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35頁。
[41]
蕭繹《金樓子》,武漢:鄂官書處,民國元年(1911)刻本,卷五第5-6頁。
[42]
宋濂《宋文憲公全集》,上海:中華書局,民國二十五(1936)年,卷三五,第19頁。
[43]
呂複《九靈山房集》卷二七《滄洲翁傳》,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89年,卷二七,第17頁。
[44]
孫一奎《醫旨緒余》,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766冊,第1088頁。
[45]
蘇軾《蘇軾文集》卷四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306頁。
[46]
樓鑰《攻媿集》卷七一《跋〈華氏中藏經〉》。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89年,卷七第21頁。
[47]
王燾《外台秘要》序言,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第19頁。
[48]
丹波康賴《醫心方》卷五《唇卒有傷缺破敗處者方》引《葛氏方》,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第1015頁。
[49]
丹波康賴《醫心方》卷一八《治金瘡腸斷方》引《葛氏方》,第1137頁。
[50]
李經緯《中醫外科學的發展》,《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第46頁。
[51]
陳自明《外科精要》,薛己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第1頁。
[52]
齊德之《外科精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第5頁。
[53]
汪機《外科理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第1頁。
[54]
例如唐代治療腦後淋巴結腫大原本有割無辜一法,但是崔知悌卻提出以針法代替之(《外台秘要》卷一三), 無辜即腦後淋巴結腫大(範行准《中國病史新義》第598頁)。《千金翼方》卷二○《刺在肉中不出方》記載治療箭鏃在背脊中經年不出,按理說這種創傷最佳處理方式是手術摘除,但孫思邈處以瞿麥丸斷口味令瘦,肉緩刺則自出矣,至來年春季,其鏃不拔自然而落 (《千金翼方》第570頁)
[55]
王執中《針灸資生經》,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9年,第260頁。
[56]
汪機《外科理例》,第1頁。
[57]
陳自明《外科精要》,第3頁。
[58]
廖育群《醫者意也——認識中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93頁。
[59]
本表內藥材名稱依照原文,不做分析。
[60]
有關中國古代解剖學史請參看餘雲岫《靈素商兌》,《余雲岫中醫研究與批判》,第26-46頁;陳垣《中國解剖學史料》,《陳垣早年文集》,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第362-369頁。侯寶璋《中國解剖史之檢討》,《齊大國學季刊》新11(1940),第1-17頁;侯寶璋《中國解剖史》,《醫學史與保健組織》1957年第1期,第64-73頁;日本三上義夫《王莽時代の人體解剖と其當時の事情》,《日本醫史學雜誌》131(1943),第1-29頁;山田慶兒《中國古代的計量解剖學》,《尋根》19954期,第39-42頁;日本山田慶兒,《伯高派の計量解剖學と人體計測の思想》,收入山田慶兒、田中淡編《中國古代科學史論·續篇》(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1),第427-492頁;Yamada Keiji, "Anatometrics in Ancient China," Chinese Science 10(1991),pp.39-52;廖育群《岐黃醫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漢脈學之源流》,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李建民《王莽與王孫慶——記西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第36-55頁。王道還《論〈醫林改錯〉的解剖學——兼論解剖學在中西醫學傳統中的地位》,《新史學》611999),頁95-112。栗山茂久 (Shigehisa Kuriyama),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Zone Books, 1999)
[61]
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六《針灸》,第729頁。
[62]
班固《漢書》卷九九中《王莽傳中》,第4146頁。
[63]
李建民《王莽與王孫慶》,《生命與醫療》第49頁。
[64]
趙與時《賓退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3頁。
[65]
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六《藥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7頁。
[66]
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795頁。
[67]
靳士英《〈存真圖〉與〈存真環中圖〉考》,《自然科學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280頁。
[68]
中國古代的人體解剖案例還有不少,但它們對於醫學的發展都沒有起到明顯的推進作用,其中最為令人遺憾者是宋慈及其名著《洗冤集錄》。該書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專書,內裏有關於屍體檢驗的許多內容。在傳統禮教寶重屍體的情況下,經常接觸、檢驗屍體的仵作們按理來說有機會為正確認識人體結構作出貢獻,但是很遺憾,仵作們的觀察也存在很大的謬誤,例如認為人體有骨頭365塊,男子骨白,女子骨黑,以及腦顱骨男子8片,女子6片,蔡州人9片,肋骨男子12條,女子14條,並憑空杜撰出心骨,有關這些謬誤及其駁正見楊奉琨校釋《洗冤集錄校譯》,北京:群眾出版社,1980年,第44-45頁校釋者按言。廖育群認為:(法醫們)何致會有這類錯誤,實屬耐人尋味之事,這亦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思維特點的潛在影響,即多注重外表之,以為有諸內必形於外,注重與結果(死因)直接相關之原因(損傷)的查找,而不注重類似解剖學那樣純以形態學基礎研究為目的的知識體系。(廖育群《宋慈與中國古代司法檢驗體系評說》,《自然科學史研究》1995年第4期,第374-380頁)此說是也。宋慈及仵作們的頭腦中並沒有對醫學理論的懷疑,相反還受到其束縛(例如有關人骨有365塊的說法就來源於《內經》);只注重死因的調查,而未曾留意人體結構與經典醫書的差異,從而與改寫醫學史的寶貴機會失之交臂。從這個角度來說,宋慈及仵作們與王莽的太醫並沒有本質區別。
[69]
參看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學之再評價》,《學術月刊》1999年第1期,第24-2935頁。
[70]
丁福保《歷代醫學書目序》,轉引自陳邦賢《中國醫學史》第257頁。
[71]
參看陳邦賢《中國醫學史》第四編第一章《新醫學的蓬勃》;郝光中《晚清中國對西洋醫學的社會認同》,《學術月刊》2005年第5期,第73-79頁。
[72]
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卷九九第9頁。
[73]
王揚宗《明末清初西學中源論說新考》,劉純、韓琦等編《科史薪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4頁。
[74]
王仁俊《格致古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吳縣王氏刻本,第1頁。
[75]
沈雁冰《也算紀念》,《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78年第3期,第108頁。
[76]
有關西學中源論的問題請參看全漢昇《清末的西學源出中國說》,《嶺南學報》第4卷第2期,1935年,第57-102頁;王揚宗《西學中源說在明清之際的由來及其演變》,《大陸雜誌》第90卷第6期,1995年,第39-45頁;及前揭氏撰《明末清初西學中源論說新考》;賈小葉《1840~1900年間國人夷夏之辨觀念的演變》,《史學月刊》2007年第10期,第54-62頁。
[77]
王韜《弢園著述總目》,收於《弢園文新編》,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8年,第380頁。
[78]
鄭觀應《盛世危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第166168頁。
[79]
王仁俊《格致古微》,微二第4頁。
[80]
陳忠倚輯《皇朝經世文三編》,上海:上海書局,1911年,卷六,第4-5頁。
[81]
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上海:寶善齋石印本,光緒辛醜年(1901),卷九九第7頁。
[82]
惲鐵樵《群經見智錄》,與《靈素商兌》合刊,周鴻飛點校,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年,第113頁。
[83]
區結成《當中醫遇上西醫》,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78頁。

網址同上文
於賡哲(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71006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技藝往往是醫家經驗積累產物或者經由世家秘傳,仍然帶有個案性質,未能做到蔚然成風。操行外科手術的人可能絕大多數是民間草澤醫,恃一技以糊口,被主流醫家目為庸俗之人—— “況能療癰疽、持割補、理折傷、攻牙療痔,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51]宋金元以後中國的外科治療越來越強調整體治療、辨證論治、外病內治,外科手術被湯藥針灸主流療法取代的趨勢越發明顯,宋代陳自明已經開始強調內外合治,尤重脾胃。至元代齊德之《外科精義》以內消托裏兩法,結合針砭灸療等法攻療外科,極力主張外科內治,齊氏雲:獨瘡科之流,多有不診其脈候,專攻治外,或有證候疑難,別召方脈診察,於瘡科之輩,甘當淺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原夫瘡腫之生,皆由陰陽不和、血氣凝滯,若不診候,何以知陰陽勇怯、血氣聚散耶?由是觀之,則須信療瘡腫於診候之道不可闕也。”[52] 明代汪機雲:然外科必本於內,知乎內以求乎外,……有諸中,然後形諸外。治外遺內,所謂不揣其本而齊其末。”[53]其實在宋以前,一些較為簡單的體表型手術已經開始逐漸被藥物或針灸療法所替代,[54]及至宋元明清,這一趨勢更為明顯,我們在上古、中古史料中看到的一些手術技法逐漸失傳,即此理也。中國古代的外科手術可謂命運多舛。

實際上,外科這個詞在古代的含義與現代漢語之外科有較大區別。《周禮·天官》中把外科稱為瘍醫,無論是《漢書·藝文志》還是《隋書·經籍志》、兩唐書《經籍志》、《藝文志》均未記載以外科為名的醫書。自宋代開始使用外科字眼。伍起予《外科新書》始肇其端,專以外科為名。古代外科一詞大概有二指向,一指針灸,如南宋王執中《針灸資生經》卷二《針灸須藥》條:世所謂醫者,則但知有藥而已,針灸則未嘗過而問焉,人或詰之,則曰是外科也。”[55] 一指攻療體表癰疽瘡瘍之術,明代汪機《外科理例·前序》:外科者,以其癰疽瘡瘍皆見於外,故以外科名之。”[56] 明代薛己為《外科精要》所作序言雲:外科蓋指瘡瘍門言也。上古無外科專名,實昉于季世,後人遂分內外為二科。”[57] 觀歷史上有名的外科專書(如《衛濟寶書》、《外科精要》、《外科精義》、《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外科證治全生集》)無不是以癰疽瘡瘍為主題,基本不涉及內臟器官手術。廖育群指出:近代西方醫學的外科surgery),是以手術、器械治療損傷、畸形和其他病變的技藝,但其核心是手術;主要處理急性損傷和一些非手術治療不可的慢性病。而中醫外科基本上沒有以手術治療內臟疾患等慢性病的內容,……在矯形(如唇缺修補)、損傷、痔漏、化膿性感染等方面雖然也使用手術療法,但更注重藥物療法。由此構成了中西外科醫學的主要區別。因此,如果將所謂的中醫外科譯為surgery,是不能正確表述其內涵的。對此有較多瞭解的外國學者,往往使用external組詞以表明中醫外科的本質。”[58] 可以想見,將近代西方醫學的surgery附會為中國古代的外科,實際上是由於漢語語境中缺乏與surgery相對應辭彙的結果,只好以概念勉強接近的外科代替之,究其根本,這是中國傳統醫學對華佗的遺忘在語言上的體現。

可以這樣說——華佗之後中國醫界的外科手術在性質上已經與華佗術存在區別,日趨保守,呈現出簡單化、體表化的特點,是針灸湯藥之外的輔助療法,有時會在某方面呈現出高超的技藝,但始終是星星之火,未能形成燎原之勢。







與中國相類似,在西方歷史上,以蓋侖學說為代表的形而上學醫學體系也存在了上千年,在教會的支持之下,也曾擁有不可質疑的權威性,同時,屍體解剖也為當時宗教和法律所不允許,以至於一些想觀察屍體結構的人不得不與盜墓賊同流合污。社會上流行的外科手術也以小手術為主。但是,伴隨著文藝復興的大潮,安德列·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年)向傳統醫學發起挑戰,在解剖觀察人體的基礎上推出《人體的構造》,從而拉開了醫學革命的序幕,他身後不久蓋侖學說逐漸崩塌,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近代醫學逐步登上歷史舞臺,對於人體結構、醫療技術、藥物的認識較之以往都有質的改變,人常說現代醫學是最年輕的學科之一,道理即在於此。

維薩里的時代相當於我國明朝中葉,同樣都是無經驗積累可言,同樣都沒有先進的觀察技術,維薩里的懷疑精神卻如手術刀一般破開了蓋侖體系對醫學發展的束縛,而萬里之外的中國,一切依舊平靜。至於外科手術存在的兩塊基石麻醉術和人體解剖知識,前者失傳,後者則受到證聖法古思想局限,錯訛迭出且缺乏進展,使得大型外科手術繼續沉寂。

兩塊基石之一的麻沸散早在華佗死後就失傳了,後世出現過多種麻藥,但是從下表中可以看出來它們絕大多數都另有用途:



表二:麻沸散之後的麻醉藥[59]

名稱
出處
主要成分
用途
備註

莨菪酒
《舊唐書》卷二○○
莨菪
迷醉


睡聖散
《扁鵲心書》卷下
山茄花、火麻花
灸痛
清乾隆三余堂刻本胡玨注雲今外科所用麻藥即是此散,適用於割瘡、灸火

押不蘆
《癸辛雜識》續集上
押不蘆(其餘不詳,唯雲別用他藥制之
不詳,但明確知道其麻醉效應


紅散子
《聖濟總錄》卷一四○
曼陀羅子、草烏頭尖、騏驎竭、茄子花、蓖麻子
箭傷
此處記載雖然沒有提到麻醉作用,但是考慮到所針對的是戰傷,曼陀羅、草烏又均有麻醉作用,故估計此劑當有麻醉效應。

草烏散
《世醫得效方》卷一八
豬牙皂角、木鱉子、紫金皮、白芷、半夏、烏藥、川芎、杜當歸、川烏、舶上茴香、坐拏、草烏、木香
骨傷、箭傷
注雲傷重者更加坐拏、草烏各五錢及曼陀羅花五錢入藥。

蒙汗藥
《桂海虞衡志》
曼陀羅花幹末
盜賊劫取
《七修類稿》卷四五引

(無名)
《物理小識》卷一二
威靈仙、天茄花、粘刺豆
盜賊劫取


紅散
《續名醫類案》卷二九
莨菪
盜賊劫取及迷奸





這些麻藥並非服務於胸腹腔手術,而且目前無從證明它們與麻沸散之間的關係。其麻醉效果是否足堪胸腹腔外科手術之需也值得懷疑。

至於人體解剖問題,如前所述,中國古代對人體的認識有一些解剖觀察作為基礎,但是受制于技術水準的限制和天人感應和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錯訛迭出,[60]在傳統醫學理論基本定型的漢代,思想和學術正在由戰國時期的百花齊放走向僵化和統一,國人思維模式也在那時逐步定型,證聖法古思想左右著人們的頭腦,《尚書·說命》: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歷史大環境如此,醫界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唐代名醫甄權雲:且事不師古,遠涉必泥。”[61]在《內經》的光環之下,對於人體結構的探索陷於停滯,醫家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付之闕如,對人體的實際探索往往先入為主,幾次可以修正模糊認識的機會被輕易錯過,二千年來對人體結構的認識始終未能完全超越《內經》時代。前揭王莽時期解剖王孫慶案例的一個細節值得關注——“(解剖者)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62]案經絡之有無在今日尚且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而王莽的太醫們竟然能夠以竹筳導其脈,李建民指出這是將血管當作脈絡了,由此可見太醫們的頭腦早已被經脈學說佔據,絲毫沒有批判懷疑的打算。李建民指出:在經脈體系大抵成型的年代,王莽刳剝人體的結果,只是證成醫典已知的知識,尊經述古,並不一定發現了新事物。”[63] 觀王莽人體解剖活動之後,中國醫學界並未引發什麼大的變化,顏師古注這段文字時還是大段引用《內經》,可以說這次人體解剖除了證聖之外別無收穫。

宋代有兩次人體解剖活動在醫學史上較為有名,《賓退錄》卷四:

慶曆間廣西戮歐希範及其黨,凡二日,剖五十有六腹,宜州推官吳簡皆詳視之,為圖以傳於世。[64]

然而遺憾的是,這次解剖顯然也對匡正誤識無所助益,比如他們觀察咽喉的結果是認定人的咽喉有三竅,分別是水、食、氣的入口,如果說對心臟、大腦、血管的詳盡觀察為當時技術條件所不允許的話,那麼對於咽喉的觀察竟能得出如此結果,只能說觀察過於粗略。沈括就此批評曰:又言人有水喉、食喉、氣喉者,亦謬說也。世傳《歐希範真五臟圖》亦畫三喉,蓋當時驗之不審耳。”[65]

數十年後,又有一次人體解剖活動,較之前人觀察更為仔細,其成果繪成圖畫傳世,《文獻通考》卷二二二存真圖條:

崇甯間泗州刑賊於市,郡守李夷行遣醫並畫工往,親決膜摘膏肓曲折圖之,盡得纖悉,介校以古書,無少異者,比《歐希範五臟圖》過之遠矣,實有益醫家也。[66]

《存真圖》影響較大,明清諸多臟腑圖與內景圖均以《存真圖》為藍本,或原圖引用,或衍化成新圖,影響長達七百餘年。” [67]《存真圖》對於內臟的觀察較為仔細,許多描述比前人更加精細(請參看前揭靳士英論文),但就整體而言它也只是在補充古人空白,對於《內經》等經典並未作出什麼大的突破,例如對部分血管的描述仍然使用細脈細絡等字眼,對於生殖系統的描述也基本照搬古人說法。當然,要求這一二次解剖就能使宋人掌握血液迴圈和內臟主要器官功能知識未免過於苛刻,不過問題在於,主持解剖者的頭腦裏事先就不存在以實證推翻古人成見的意識。既然照搬以血管為經絡的成說,那麼可以想見,他們必然以已有的經絡學說覆蓋眼前,從而使對血管的觀察流於表面。請注意,作者在繪圖之後還有校以古書,無少異者的舉動,可見他還是無法擺脫證聖法古的思想束縛。[68]

面對不準確,非實證的責難,現代中醫常常強調自己是不同于西醫的獨立體系(例如藏象學說的創立和發揚),強調傳統醫籍中有關人體結構的記載注重的是功能和相互關係的闡述。現代醫學史研究者則喜歡以中西方解剖學比較為視角強調文化的差異,但就本文所探討的主題而言,人體就是人體,外科手術所依據的必須是實證基礎上的人體結構知識和資料,中國傳統醫學在這方面的理論不能保障大型外科手術的生存,這一點已經被華佗外科術的境遇所證實。


不獨是醫學問題,與漸進性的中國歷史相比較,西方的歷史常有階段性的突變,由古希臘文明到基督教文明,由中世紀到文藝復興,西方文化往往會對過去進行大幅度的修正甚至顛覆,就醫學而言,古羅馬時期對蓋侖醫學理論的接受和近代對蓋侖的否定其實都有著同樣的文化基壤,既對過去的揚棄。而中國的文化基壤中缺少這樣的成份,秦漢以來證聖法古的思想束縛住了人們的頭腦,變革只能是漸進的、緩慢的,要做到與過去的決裂更是不易,這就是國人思維模式特徵之一。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即便出現對《內經》《難經》的懷疑也會被裹挾在思維定勢的大潮中迅速湮滅。所以中國傳統醫學始終不能以實證主義的態度面對人體。而且醫學理論的發展趨勢也越來越不利於大型胸腹腔外科手術的生存,可以說胸腹腔手術缺位勢在必然。從這個角度來說,中西方的外科手術並非一條跑道上孰先孰後的問題,而是壓根就在兩塊不同的場地上各自奔跑。

華佗當年的腹腔外科手術,一定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人體結構知識基礎上取得的成果,但這可能是他個人經驗的積累,隨著他的死亡,技藝立即湮滅。不僅僅是醫界,這是中國古代技術階層的普遍現象——許多技藝的突破性發展依靠個人經驗積累,傳授依靠血緣、師徒等身份關係,一有變故則往往人亡技亡,華佗的外科術也就因此不能轉化為公共技術。正如本文開篇所說,華佗外科術僅僅是中國傳統醫學歷史上的一個,並未形成,遑論成,那麼這一技術在中國傳統醫學歷史上也只能被視為一條不大的枝蔓。在華佗身後的近二千年裏,他的技藝逐漸被懷疑,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醫學界遺忘胸腹腔外科手術的結果。

西學東漸大潮之下,這個局面發生了微妙變化。明代至鴉片戰爭之前,西方醫學已通過傳教士等管道滲入中國,但是國人對其並不十分瞭解,而且許多傳教士帶來的並非近代醫學,而是中世紀醫學。[69]及至鴉片戰爭前後,近代化的西醫大舉進入中國,西人東漸,餘波撼蕩,侵及醫林,此又神農以後四千年以來未有之奇變也。”[70]觀此階段內清人有關西醫的許多文章可知西醫給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外科手術、化學藥物、牛痘、金雞納霜、醫事制度、衛生觀念等等。不少民眾對其始則畏疑,繼之以嘗試,最終產生信賴乃至崇尚,[71]而中醫則面臨著重新解釋自己的局面(尤其面對著國人近代以來對科學宗教般的崇拜熱情,中醫必須對自己與科學不一致的地方做出科學的解釋),不過也有意外收穫,外科手術使得中醫獲得了重新發現自己的機會——原本對華佗外科術的懷疑已然泥定,但是在目睹西醫精湛外科手術技藝之後,國人恍然大悟,原來華佗之術確實有存在的可能!《皇朝經世文統編》卷九九《中西醫理優劣論》:

後漢華陀傳雲疾發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先令服麻沸散,剖腹背,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積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即愈。亦與扁鵲換心事相似。人皆以神醫目之,乃不謂西醫入中國,竟有飲病人以麻藥而割視臟腑,去瘤取蟲等事,是幾與古之扁鵲華陀無異矣![72]

發現之餘,立即有西學中源論者指稱華佗實為西醫外科術之鼻祖。明末清初西學入華之初,中國知識份子中已開始出現西學中源論,其初衷本在於縮小中西學術的隔閡,引進西方科學”[73],其所涵蓋的範圍也僅限於天文曆法等。但是隨著清後期西方文化的侵迫,中國部分知識份子強烈反彈,開始以新式西學中源論收復民族自信,其所涵蓋的範圍幾乎擴大到自然科學各個門類,重點在於強調中國自古所重乃是人道之本,雖不重視格致奇巧之末技,但是西方各門學科早已為我古人所發明,惟不屑而已。此論雖牽強而從事眾。俞樾為王仁俊《格致古微》作序雲:自堯舜三代以來,吾人皆奉聖人之教以為教,專致力於人道,而於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禮樂文章高出乎萬國之上,而技巧則稍遜矣。彼西人之學,務在窮盡物理,而人道往往缺而不修。……苟取吾儒書而熟複之,則所謂光學、化學、重學、力學,固以無所不該矣。”[74]民國時期此種言論的代表性人物北京大學教授陳漢章雲:我明知我編的講義,講外國現代科學,在二千年前我國都已有了,是牽強附會,但為什麼要這樣編寫呢?揚大漢之天聲,說對了一半。鴉片戰爭以後,清廷畏洋人如虎,士林中養成一股崇拜外國的風氣,牢不可破。中國人見洋人奴顏婢膝,實在可恥。忘記我國是文明古國,比洋人強得多。即如校長胡仁源,也是崇拜洋人的。我要打破這個風氣,所以編了那樣的講義,聊當針砭。”[75]可以看出來,西學中源論目的在於重塑民族自信,所據縱然薄弱亦勉力為之。[76]

清代翻譯家王韜述及自己參與翻譯的《格致新學提綱》(1853)時說:格致之學,中國肇端乎《大學》,特有其目,亡其篇。……蓋(西人)格致一門,所包者廣,如算學、化學、重學、電學、氣學、聲學、地學、礦學、醫學、機器、動植,無乎不具;皆由古人所特創,後乃漸造其微。觀此書可以略窺一斑矣。”[77]這裏的論述已經涉及醫學,可以想見,與西醫外科術神似的華佗外科術必然會被西學中源論所涉及,鄭觀應《盛世危言》卷二雲:

如此之類(指華佗等人的外科術),不勝枚舉,實為西醫剖割之祖。

(西醫)其外治諸方儼扁鵲、華佗之遺意。有中國失傳而逸於西域者,有日久考驗彌近彌精者。[78]

再例如王仁俊《格致古微》:

(華佗之術)此亦西醫所本也,《(華佗)傳》及注引《別傳》所載醫案甚多,西人有竊其成說者,有變通其法者。[79]

許克勤《中西醫理孰長論》:

至今刳割之法華人不傳,而西人航海東來,工製造,精化學,乃兼挾其醫術鳴。如產難幾死剖婦以出其兒,小便石淋刳小腸而去其石,以及割瘤去贅、截足易木之類,彰彰在人耳目焉,蓋皆中國之古法,西醫頗能用之者也。[80]

再如前揭清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卷九九《格物部·中西醫學異同考》:

乃知今日西醫所長,中國自古有之。……至今刳割之法華人不傳,而西人航海東來,乃以醫術甚行于時。[81]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大約就是華佗外科鼻祖稱號的由來。值得注意的是早期醫學史專門著作(如陳邦賢《中國醫學史》、謝觀應《中國醫學源流論》等)並沒有加入這種合唱,反倒是熱衷於中西比較及保存國本者操持此說,可以說這並非是一個嚴肅的學術話題,更像是一種宣傳,正是在這種思潮作用下,華佗逐漸聲名再起,影響至於今日。最近這幾十年來加在華佗身上的讚譽比以前一千多年的加起來還要多,不僅是一般性出版物,就連很多教材和專業論文也都給他冠以外科鼻祖的稱號,我們看到,歷史上華佗外科術經歷了被推崇——被懷疑、被遺忘”——再度被推崇的馬鞍型歷程,而後面這個高峰實際上是面對西方醫學外科手術成就時國人在華佗身上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建立自信的結果。相較而言,筆者認為那個馬鞍型歷程的中間部位不應該被遺忘,而且更值得深思,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塌陷?華佗術聲名的塌陷與隆盛,究竟哪個才反映了傳統醫學歷史的真貌?

從本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來,假如沒有弘揚傳統醫學的需求,就不會有近百年來對華佗外科術事蹟的推崇,因為按照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脈絡自然發展的話,華佗外科術將繼續被視為神怪傳說,永遠塵封在故紙堆中。耐人尋味的是,國人近百年來對華佗的推崇,首先是因為西醫外科成就使其重新確認了華佗外科術的真實性,其次是因為華佗外科術諸要素與西醫暗相契合,這等於是完成了一次小規模的建立在西學話語權基礎上的民族自信重建。除了外科手術問題之外,類似現象在近百年來內史研究領域內是屢見不鮮的,例如對於解剖學史的研究、有關髒象學說的討論、醫學分科、藥典問題等等,這些均被視作中醫史重大問題,但是現代有關這些問題的研究無不受到西學話語權的影響,研究者以現代醫學知識為出發點,關心的是如何發掘傳統醫學中與現代醫學相契合的節點,或者是對傳統醫學中與現代醫學相違背的地方予以科學的解釋,我們以髒象學說為例,這一學說目前已經成為中醫反駁中醫非科學論的重要武器,其重點在於強調傳統醫學之臟腑不同于現代解剖學之臟腑,強調中醫有關內臟的論述所重的是臟腑與功能活動、病理變化之間的整體聯繫。但是這樣的問題在近代西方醫學傳入之前並不成其為問題(雖然《素問六節藏象論》裏有藏象一詞,但也僅此而已,並非形成理論體系),至民國中醫存廢論戰中惲鐵樵《群經見智錄》提出故《內經》之五藏,非血肉之五藏,乃四時之五藏”[82]始有此說。區結成指出這實際上開啟了一片空間,為後來的中醫家們脫開臟腑解剖是否有誤的糾纏,發展臨床有用的髒象(藏相)學說”[83]也就是說現在被視為中醫重要基礎理論的髒象學說其實也是應對西學的產物。再例如藥典pharmacopoeia)問題,許多現代中國醫學史著作將唐代《新修本草》(《唐本草》)稱為世界上第一部藥典,這又是以西學視角看待國史,蓋因西史有藥典(《佛羅倫斯處方集》、《紐倫堡藥典》等),故為國史爭此榮譽,實際上藥典之關鍵並不在於其官修身份,也不在於它記錄了多少藥材,而是在於其法定性和體例的規範化,其目的在於以政府或者行業公會的力量規範藥品生產,改進藥品品質,保障用藥效果和安全。唐代除了宮廷設有藥園之外,並沒有一個針對全社會的藥材管理機構和藥材管理規定,民間也無藥材行業公會,《新修本草》也不具備法定規範效應,與其說是藥典,不如說是藥材百科全書。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一一論述為篇幅所不允許,請容以後專文探討。

總而言之,現代內史的研究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問題的研究仍然無法脫離西學話語權的影響。對於疾病、醫療社會史研究者來說,借鑒這樣的研究模式並無不可,只是我們要做到進退自如,要明白借鑒來的成果中哪些已經接受過西學的洗禮,並在此基礎上明確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之道。

-----------------------------------------------------------------------------------------------------------------------------------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版主:臺灣研究外科史的李建民老師也許感興趣,李老師之前也討論過華陀,現在大陸也開始注意外科史了嗎?(若有些字轉成繁體時出錯,可參考原網站PO文)


 


被懷疑的華佗——中國古代外科手術的歷史軌跡


于賡哲


內容摘要:由其生前的聲名隆盛到後世對他的懷疑,再到近代西學東漸之後傳統醫界對他的重新發現,華佗外科術的聲譽在一千多年裏經歷了一個馬鞍形歷程。華佗身後不久,主流醫學已開始逐漸將外科手術排斥在外。留存的外科手術絕大多數是體表型小手術,腹腔外科手術付之闕如,人們對華佗的事蹟感到難以置信,甚至有將其歸為神怪傳說者。直到接觸到近代西方外科醫學的成就才使國人相信華佗外科術確實可能存在過。基於重塑民族自信的需求,部分知識份子以西學中源論為基調對華佗進行褒揚,影響深遠。華佗外科術聲譽的一波三折能從側面反映中國傳統醫學外科術發展的脈絡和近代西學東漸後國人的微妙心態。
   主題詞:華佗 外科手術 馬鞍形歷程 西學
  
   項目: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編號NCET-07-0530
  

   陝西師範大學211工程建設專案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子項目
  
  
  
   毫無疑問,疾病、醫療社會史這一跨學科的史學新領域(外史)必須從專業醫學史領域(內史)汲取營養。在此過程中有必要辨清各種外因對於內史研究的影響。面對西方醫學的傳入和民國以來數次有關中醫本質和前途的爭論,中醫學界及內史學界在對西學的侵壓進行反彈的同時,又往往不自覺地受到了西學話語權的影響,在某些問題上反倒陷入了西學鏡像的怪圈,研究者們不自覺地將中醫中的成就與西醫加以比對,尤其喜於發掘其中與現代醫學理念相契合的個案,並以此作為中國傳統醫學成就的象徵。看待這種現象必須辨清外來影響,追根溯源。筆者認為,看待中國傳統醫學發展史上的各種成就必須堅持點、線、面結合的原則,要明瞭傳統醫學曾經達到過的高度(所謂各個),又要顧及中國傳統醫學經驗科學的特色以及私相傳授的教育模式(所謂),還要考慮這項技術是否得到發揚光大,並且轉化成公共技術,從而對醫學的發展和社會福祉產生重大影響(所謂),並非所有的醫學成就都經歷過點————面的歷程,有時永遠是,並沒有對中國傳統醫學和全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探索此類現象的原因可能更有助於歷史真相的發掘。本文謹以華佗外科術近二千年來的聲譽變化為例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索。
  
   目前有關華佗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身世、醫技之上,且多以褒揚為主,其外科鼻祖稱號似已成共識。然而二千年來國人對華佗的看法並非一成不變,尤其是他的外科手術的聲譽可謂一波三折,由其在世期間的巨大成就,到身後技藝的失傳,再到後世對其事蹟的逐漸懷疑,及於近代則又備受推崇,可以說有著一個馬鞍形的歷程。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引起學界足夠重視,對這一過程的研究比研究華佗本人的醫術更能夠反映中國傳統醫學發展的全貌,並能映射出西學東漸之後中醫重新發現自己的心理軌跡。
  
   華佗並非世界及中國最早實施外科手術之人,而且其技術又後繼乏人,以至於細節已經漫漶不清,現代國人對華佗外科手術的推崇,應該說是西方近代醫學在外科方面的巨大成就對中國傳統醫學界的刺激所致,華佗在這裏已然是一個符號,對其外科術的推崇包含著近現代中醫界和民眾重壓之下激發出的民族情感,同時還包含著些許惋惜,即對外科手術在中國未能持之以恆的惋惜。清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卷九九《格物部·中西醫學異同考》:
  
   乃知今日西醫所長,中國自古有之。如《列子》言扁鵲之治魯公扈、趙齊嬰也,飲以毒酒,兩人迷死,乃剖胸探心,互為易置,投以神藥,既悟如初矣。《抱朴子》言張仲景之為醫也,則嘗探胸而納赤餅矣。《後漢書》言華佗精于方藥,病結在內,針藥所不及者先與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瘡愈,一月之中平復矣。他若太倉公解顱而理腦、《抱樸子》言之徐子才剖跟而得蛤、《北齊書》載之,如此之類,指不勝屈,所可惜者,華佗為曹操所殺,其書付之一炬,至今刳割之法華人不傳,而西人航海東來,乃以醫術甚行于時。[]
  

   這段文字可以代表睜眼看世界的傳統醫者面對西方近現代醫學成就時的初期心態,較之現代醫學史著作在感受方面更加樸素自然。其要有三:一則辯外科手術在中國古已有之,二則歎華佗其術不傳,三則感慨西人醫術之時行。然華佗神術既然在世時已為人所稱道,何故不得流傳?華佗之後,中國雖複有解剖人體之舉,又何故使其不能轉化為醫學革命,如同安德列·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之于蓋侖(Claudius Galen)醫學體系一般?換言之,華佗外科術的境遇,是歷史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
  
   展開論述之前,筆者要強調——本文所探討的主題是以華佗外科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醫學外科手術的歷史境遇,並非華佗本人醫術的全部,因此所謂被懷疑也僅僅指他的外科術本身而言,華佗本身的歷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雲:夫華佗之為歷史上真實人物,自不容不信。然斷腸剖腹,數日即差,揆以學術進化之史跡,當時恐難臻此。” []陳先生的這一看法應是產生于閱讀古籍時所感受到的華佗時代腹腔外科術之罕見,故有揆以學術進化之史跡云云。但是近年來考古活動證明——華佗的外科術並非孤例,以學術進化史而言,似有一條若隱若現的外科手術發展軌跡。據韓康信等介紹,在國內考古中已經發現開顱術案例三十多起,其中可以確信帶有病理治療色彩的約有十一起,時間多為距今2000~4000年前,[] 2001年在山東廣饒傅家村大汶口文化遺址392號墓發現的一個顱骨則將我國開顱手術歷史上推到5000年前,該顱骨右側頂骨有31×25mm橢圓形缺損,根據體質人類學和醫學X光片、CT檢查結果,392號墓墓主顱骨的近圓形缺損系開顱手術所致。此缺損邊緣的斷面呈光滑均勻的圓弧狀,應是手術後墓主長期存活、骨組織修復的結果。這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開顱手術成功的實例。”[]這種手術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排出某種原因導致的顱內壓。就全球範圍而言,開顱手術的歷史有可能上溯到舊石器時期。[]
  

   在特定情況下,人體其他部位的手術案例亦有發現,1991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鄯善縣蘇貝希村發掘距今約2500年的古代墓葬時發現一具男性乾屍,腹部有刀口,以粗毛線縫合,[]很有可能是腹腔手術,但是顯然沒有能挽救其生命。林梅村先生認為這表明華佗之前中國西部地區的古代醫師已經開始實施外科手術”[],並以此為華佗外科術西域外來說之例證,但是既然比剖腹手術還要複雜的古代開顱手術案例在內地屢有發現,我們就沒有理由認定腹腔外科手術必然要由西部傳入。[]新疆能發現腹腔外科手術實例可能是因為該地區特有的乾燥氣候保留了更多的古代乾屍,從而擁有了更大的發現概率,內地環境只適於骨骼之保存而不利於軟組織保存,因此內地留下的開顱術證據較多,而腹腔手術實例的發現則尚待時日。
  
   綜合以上使人相信,《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的上古醫人割皮解肌的手術技藝是有一定根據的,傳曰:
  
   中庶子曰:“……臣聞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液醴灑,鑱石撟引,案扤毒熨。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練精易形。”[]
  

   此段記載不無誇大,但是其程式卻頗有章法(可能是幾種手術的一個概括性綜述),即剖開皮膚肌肉(割皮解肌)——血管結紮和韌帶處理(訣脈結筋)——拉開胸腹膜和大網膜(揲荒爪幕[]——病變部位處理(搦髓腦,湔浣腸胃,漱滌五藏),與現代手術基本程式大致吻合,應該說沒有一定的手術經驗是無法做出如此陳述的。另外,馬王堆出土西漢《五十二病方》中有疝修補手術和痔瘡切除術的記載。[11]當然,此時的外科手術並非建立在準確的人體解剖學知識基礎之上,很可能還混雜有巫術成分,[12] 至於術後感染問題則只能聽天由命,因此成功率估計很低,可謂是原始性的、經驗性的,帶有嘗試的意味。無獨有偶,古代世界其他地區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即在尚不具備準確的人體解剖知識的情況下進行各種外科手術,[13]今人總是習慣以自己的思維模式來揣摩古人,以為在醫學尚不發達的時代古人應該是不敢動刀剖開人體的,但是,古人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有自己的人體觀,他們並不見得認為自己不瞭解人體。他們的手術並不一定找到了病變位置,並不一定真的起到了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這種手術在他們的文化觀之下被認為是正確的、必需的。古人對待其他自然界問題也有類似的做法,例如水旱、地震、日食,古人都有自己的應對方式,而這些行為並不建立在對這些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基礎之上。可以說,原始手術是原始醫學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體現。當然,其實際效果應該是很有限的。
  
   有關華佗外科手術的記載主要有以下幾條:
  
   《三國志》卷二九《華佗傳》:
  
   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湔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雲:君病深,當破腹取,然君壽亦不過十年,病不能殺君,忍病十歲,壽俱當盡,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癢,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尋差,十年竟死。
  
   同卷載《華佗別傳》:
  
   又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余日中,鬢眉墮落。佗曰:是脾半腐,可刳腹養治也。使飲藥令臥,破腹就視,脾果半腐壞。以刀斷之,刮去惡肉,以膏傅瘡,飲之以藥,百日平復。[14]
  

   沈約《宋書》:
  
   景王嬰孩時有目疾,宣王令華陀治之,出眼瞳割去疾,而內之以藥。[15]
  

   此事或可疑。一般認為華佗卒于建安十三年(208),是年景皇帝司馬師誕生,但月份未詳,華佗死前有請假回家、系獄等波瀾,二者是否有機會謀面不可知。有的學者推斷華佗卒于建安八年(203[16] 或九年(204[17] ,果如是則絕無可能為司馬師治病,此一疑;為景皇帝治病乃醫人顯跡,《三國志》、《後漢書》之《華佗傳》及二書所保存之《華佗別傳》均無載,相反為縣吏、軍吏治病之事卻有載,此又一疑;《晉書》卷二《世宗景帝紀》:初,帝目有瘤疾,使醫割之。”[18] 僅雲,而未雲華佗,此三疑也。但無論如何司馬師幼年接受過眼部手術是確實的,施行手術者很可能並非華佗本人,而沈約將此歸功於華佗,所據應為當時之傳聞,此為當時華佗外科術聲名顯赫之例證。
  
   有學者認為陳壽所依據的史料極有可能出自《華佗別傳》,而此傳作者與華佗是同時代人,[19]果如是則證明傳世文獻中有關華佗外科術的種種傳聞在華佗在世時已經出現。當然,僅根據以上文字來研究華佗手術的技術細節恐怕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真實情況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極可能已遭到有意無意的變形和誇大,醫學史上這種現象是很普遍的,對於某醫有信仰心者、有好感者,則其批評之言,往往有溢實過量之譽;有不信任心者、有惡感者,則必有溢實過量之毀。”[20] 史籍中華佗的神奇大約也包含有溢實過量之譽,但我們卻不能因為部分細節的失實就否定華佗外科術的存在。
  
   筆者相信華佗外科術存在的另一依據是史籍中華佗外科術的基本要素與現代外科術基本要素的契合。基於實證基礎的人體解剖和麻醉術的運用是現代大型外科手術的兩塊基石,而這兩個要素在華佗時代似乎都能找到存在的證據,《靈樞》卷三《經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21]這是漢語中解剖一詞的首先出現。《漢書》卷九九《王莽傳》:翟義党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 [22]可能稍晚于華佗時代成書的《八十一難經》[23]中也記有大量關於人體各個內臟器官的度量資料,當然,這些解剖活動所帶來的人體結構知識可能並不準確,但是卻能促使我們產生聯想——華佗對於人體結構的認識很可能淵源有自,並非空穴來風。如果說這些解剖行為構成了那個時期的醫學文化觀的話,那麼它們可能就是華佗敢於操行腹腔外科術的要素之一。當然,這種解剖很可能是粗淺的,它所帶來的療效恐怕也是很有限的,所以現存史籍中的華佗外科手術案例實際上只有兩條(本傳正文中只有一條),外科手術在其醫術生涯裏大約並不佔據主要地位。至於現代外科手術的另一大要素麻醉術,毫無疑問,華佗的麻沸散恰恰與之契合(麻沸散的運用大概也是華佗比他之前的那些外科手術實施者更成功的原因),麻醉的目的(施行手術)、全身麻醉的狀態(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麻醉的效應(不痛,人亦不自寤),與現代麻醉術如此吻合,很難想像這一切都是某個毫無手術經驗的人向壁虛構出來的。
  
   曾經存在的原始手術、華佗外科術兩大要素與現代外科術的暗相契合——以上因素每一個單獨拿出來也許都不足以證明華佗外科術的存在,但是它們合在一起恐怕還是有說服力的。
  
  
  
  
  
  
  
   筆者懷疑華佗健在的時候腹腔外科手術已然是醫家另類。約定型於漢代的《黃帝內經》及成書於六朝的《八十一難經》記載了當時對人體結構的認識,歷來被奉為醫界寶典,但均未顯言華佗這種刳破腹背,抽割積聚的腹腔外科手術。華佗在外科手術方面取得的成就隨著其身亡而失傳,《千金翼方·序》雲:元化(華佗字)刳腸而湔胃,……晉宋方技,既其無繼,齊梁醫術,曾何足雲。”[24]《後漢書》、《三國志》記載華佗身邊有廣陵人吳普和彭城人樊阿二位弟子,華佗給吳普傳授了五禽戲,給樊阿傳授了針法和服食,據《隋書》卷三四《經籍志》記載,傳世的吳普作品有《本草》六卷和《華佗方》十卷,均為本草類著作,可見吳普還擅長藥物。但是沒有明文記載吳普和樊阿繼承了華佗的外科術。[25] 《三國志》卷二九《華佗傳》: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26] 華佗臨死所要託付的應是生前未曾傳授於人的醫術,很可能就包括了外科術及麻沸散配方,惜其未成。華佗之所以對其弟子有所保留,估計還是受了當時醫界技術保密風氣的影響,所謂陰陽之道不可妄宣也,針石之道不可妄傳也[27] 此為傳統醫界之痼疾,[28]華佗可能也不能免俗。不過話說回來,假如當時社會上外科手術療法是普遍現象的話,華佗一人之死,也不至於使腹腔外科術和麻沸散就此失傳。因此華佗當時傳奇般的名氣及其死後技藝的失傳,很可能反襯出當時腹腔外科手術的罕見。在他那個時代或者更早,腹腔大型外科手術就已經從中國醫學的主要治療手段中被排除了,《靈樞》卷七《病傳》有雲:黃帝曰: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于諸方,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爇、飲藥之一者。”[29] 這裏提到了幾種當時流行的治療手段,無外是湯藥、針灸、按摩、導引之類,《素問》卷四《移精變氣論》:今世治病,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30] 毒藥乃當時對藥物的稱呼,這裏提到的治療手段是藥物和針砭,均未把外科手術列入其中[31] ,所以說華佗生前就已經是一個另類了。《千金翼方》卷二九《禁經上》:故有湯藥焉,有針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導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術也。”[32] 救急治療之意,觀文意可知隋唐時代治療手段是湯藥、針灸、導引、咒禁,與《內經》時代無大異。[33] 此後直至明清,中國醫學的主要治療手段也不外乎如此。就現有史料來看,至少自南朝開始,醫界就開始將華佗外科術排除在正道之外,陶弘景雲:
  
   春秋以前及和緩之書蔑聞,道經略載扁鵲數法,其用藥猶是本草家意,至漢淳于意及華佗等方,今之所存者,亦皆備藥性,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診脈,明氣候以(意)消息之耳。至於刳腸剖臆,刮骨續筋之法,乃別術所得,非神農家事。[34]
  

   陶弘景距離華佗時代不算久遠,且身為名醫,但卻將華佗刳腸剖臆刮骨續筋之法斷言為乃別術所得,非神農家事(言下之意似暗指屬於巫覡行徑),以今之觀點看來,刳腸剖臆非醫家事複誰家事耶?但是當時醫療技術已經基本局限於湯藥針灸,故陶弘景將外科手術摒於醫門之外自有其時代根基。無獨有偶,唐代孫思邈對於胸腹腔外科手術也採取消極保守態度,而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備急千金要方》序言對此則加以讚揚:
  
   合方論五千三百首,莫不十全可驗,四種兼包,厚德過於千金,遺法傳於百代,使二聖二賢之美不墜於地,而世之人得以階近而至遠、上識於三皇之奧者,孫真人善述之功也。然以俗尚險怪,我道純正,不述刳腹易心之異;世務徑省,我書浩博,不可道聽塗說而知。[35]
  

   我道純正,不述刳腹易心之異我道者,醫道也,不述刳腹易心之異竟成為醫道純正之體現,易心乃指《列子·湯問篇》所記扁鵲為二人易心的故事,確實不可信,而刳腹當包含華佗故事,竟也被歸為異類,可見華佗那種腹腔外科手術已被以北宋校正醫書局館臣為代表的主流醫家目為奇說異聞,此思想與陶弘景如出一轍。可以說華佗身後的中國古代醫界已經基本上沒有了胸腹腔外科手術的傳統,湯藥針灸佔據了主流地位。應該說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歷史的進步,在人體解剖知識極不完善、感染問題無法解決的情況下,胸腹腔外科手術一定有著巨大的風險和較高的死亡率,前引華佗本傳為某士大夫剖腹治病之事證明,華佗本人對外科手術也採取極其謹慎的態度,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施用。所以外科手術被逐漸放棄是可以理解的,湯藥針灸等危險係數較低的療法逐漸成為主流也是順理成章的。發展及後,人們甚至對華佗事蹟真實性也產生懷疑,這種懷疑主要表現有二:一為不信,一為神化。
  
   《宋史》卷四六二《方技·龐安時傳》:有問以華佗之事者,曰:術若是,非人所能為也。其史之妄乎!’”[36] 龐安時是名列正史傳記的名醫,但看起來他從未涉及腹腔外科手術,也不相信這種手術是人力所能為。亦有人從醫理角度否定華佗事蹟的真實性,宋葉夢得《玉澗雜書》:
  
   華陀固神醫也,然范曄、陳壽記其治疾,皆言若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云云,此決無之理。人之所以為人者以形,而形之所以生者以氣也。陀之藥能使人醉無所覺,可以受其刳割與能完養,使毀者複合,則吾所不能知。然腹背腸胃既以破裂斷壞,則氣何由含?安有如是而複生者乎?審陀能此,則凡受支解之刑者皆可使生,王者之刑亦無所複施矣。[37]
  

   葉氏認為人體不可破裂斷壞,否則(應指中醫所謂真氣)無所含,則亦不復存在,《靈樞》卷二《壽夭剛柔》: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38] 葉氏概以此為據(此可視為今世民眾動手術傷元氣觀念之濫觴)。明末清初名醫喻昌同樣不相信華佗事蹟,他認為這是撰史者的虛妄,氏著《醫門法律》卷二:華元化傳寖涉妖妄,醫脈之斷,實儒者先斷之也。”[39]正因為超出了人們的認知能力,所以華佗故事的真假成為縈繞古人心裏的巨大疑問。有人曾以奇特的方式加以驗證,明代葉權《賢博編》:雞瘟相次死。或教以割開食囊,探去宿物,洗淨,縫囊納皮內,複縫皮,塗以油,十餘雞皆如法治之,悉活。莊家所宜知,且華佗之術不誣也。”[40] 葉權在給雞動手術的過程中悟到華佗之術不誣,不過這種驗證方式對當時人來說恐怕是缺乏說服力的。
  
   在質疑之外,後世對待華佗外科手術還有神化的一面。有的人將華佗之術看作是異怪傳說,例如梁蕭繹《金樓子》卷五《志怪篇》:夫耳目之外,無有怪者。余以為不然也,水至寒而有溫泉之熱,火至熱而有蕭丘之寒。重者應沉而有浮石之山,輕者當浮而有沉羽之水。淳於能剖臚以理腦,元化能刳腹以浣胃。”[41] 明宋濓《贈醫師賈某序》:淳于意、華佗之熊經鴟顧,固亦導引家之一術,至於刳腹背、湔腸胃而去疾,則涉於神怪矣。”[42] 亦有將華佗技能看作是天賦異稟者,元末明初呂複雲:華元化醫如庖丁解牛,揮刀而肯綮無礙;其造詣自當有神,雖欲師之,而不可得。”[43]明孫一奎《醫旨緒餘》卷上:世傳華佗神目,置人裸形于日中,洞見其臟腑,是以象圖,俾後人准之,為論治規範。”[44] 華佗何以能刳腸剖臆?因為華佗造詣自當有神或有神目”——這就是二文對於華佗的與後世的不能之原因的解釋。應該說對華佗外科手術的神化過程本身是一個去人化的過程,即將曾經實際存在的腹腔外科手術看作是非人力所能致,將華佗這個實際存在的人物塗抹上神異色彩,究其根本,這是對腹腔外科手術的另一種懷疑。宋蘇軾《擬進士對禦試策》:古之為醫者,聆音察色,洞視五臟,則其治疾也,有剖胸決脾,洗濯肺胃之變,苟無其術不敢行其事。”[45] 宋樓鑰《跋〈華氏中藏經〉》:余少讀華佗傳,駭其醫之神奇,而惜其書之火於獄。使之尚存,若刳腹斷臂之妙又非紙上語所能道也。”[46]明末清初名醫程衍道:若夫刳腸湔胃,無論其方不傳,即令華元化方傳至今,而亦難乎效其為方也。”[47] “無其術不敢行其事非紙上語所能道也難乎效其為方也,古人與華佗外科術的距離感在這些話語中表露無遺。
  
   綜合以上可以看到,華佗外科手術的真實性在他身後受到了很大的質疑,這種懷疑的根源就在於人們對腹腔外科手術的陌生。從這個角度來說,儘管華佗是公認的名醫,但是其醫技之精華卻隨著時間逐漸消逝,這並非偶然現象和個人悲劇,而是因為中國傳統醫學沒有給他的外科術提供生存的土壤。
上表證明,中古時期的外科術主要是體表型手術或者創面開放的搶救型手術,醫人不會主動切開腹腔進行內臟手術。宋以後的相關史料更多,涉及骨折及脫臼、鼻息肉摘除、穿刺引流、導尿術、咽喉異物剔除、針撥白內障、痔瘡切除等等,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舉,和前面列舉的手術案例一樣,這些手術絕大多數屬於體表小手術,(這一階段)我國外科學發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整體的理論觀念日漸發展,而外科手術的發展除小手術外,已接近停頓。”[5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秀芬老師之前出了一本書:《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也可加以參考。


中研院近史所演講 
99年4月12日 (一) 下午2:00 
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


陳秀芬教授(國立政治大學)
近史所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http://www.mh.sinica.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伍連德


轉載自:vol.2010005, Sun, 07 Feb, 2010 中國新聞週刊


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認定的甲類傳染病僅有兩種:鼠疫、霍亂。鼠疫也稱「黑死病」,在世界範圍內曾三次大流行,數千萬人殞命。而在清朝末年,華人醫生伍連德僅用4個月就領導消滅了一場震驚中外的鼠疫,死於疫病的人數止於6萬人


  伍連德(18791960),公共衛生學家,我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奠基人,劍橋大學首位華人醫學博士。


  伍連德祖籍為中國廣東新寧(今台山)1879310日出生於英屬殖民地檳榔嶼,馬來亞(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他的故鄉。1910年末,東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清廷派遣,赴哈爾濱主持治疫,因功勳卓著而「獲賞」醫科進士。19114月,國際防疫大會召開,伍連德被公舉為會長。


  1911年,伍連德創建了「北滿」防疫處(後為東北防疫事務總處),這是中國常設衛生防疫機構之發軔。他親任總醫官,之後帶領著中國第一代防疫人駐守哈爾濱20餘年。其間,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成功地抗擊了哈爾濱1919年夏季的霍亂和1920年的肺鼠疫。1932年,他又成功地控制了上海霍亂。


  此外,伍連德還創立了中華醫學會,任《中華醫學》雜誌主編,編撰了《中國醫史》《鼠疫概論》《霍亂概論》等專著。他還曾力爭收回了一直由洋人把持的全國海港檢疫主權,制定了中國海港檢疫制度。伍連德籌建了北京中央醫院(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成為其首任院長,並於1926年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伍連德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曾被日軍誣為間諜在瀋陽拘留,後經英國領事斡旋保釋南下赴上海。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侵佔了中國大片領土,伍連德被迫離開上海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舉家返回馬來亞。


    1947年,他最後一次訪問中國,從此淡出了國人的視野。伍連德「重返」現代中國,逐漸被人知曉,始於一場烈性疫病,即2003SARS以後。


  20089月,在原東北防疫事務總處舊址上,哈爾濱市建立了伍連德紀念館。


  2010年歲初,《中國新聞週刊·往事》欄目謹以此文,紀念伍連德逝世50週年。


  本刊記者/楊涵舒


  2007年,諾貝爾委員會的官方網站披露了19011951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的資料。與中國相關的被提名者共有3個人:一位是曾在奉天(今瀋陽)南滿醫學院工作的日本人,一位是在北京工作的法國外交官,以及成功地控制了1910年東北大鼠疫的中國公共衛生學家伍連德。伍連德被諾獎提名的理由是:在肺鼠疫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發現了旱獺(土撥鼠)於其傳播中的作用。


  伍連德,儘管當時有英僑民身份,但在諾獎候選人表中,「Country(國家)一欄為「CHINA」。 這是已公開資料中,首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獲得提名的1935年,華人醫生伍連德56歲,回到中國服務已28年。


   伍 博士在1910


  19101224日 ,清王朝的最後一個冬天。臨危受命的伍連德來到哈爾濱的華人居住區傅家甸時,這裡已經是人人自危。


  鼠疫的最先感染者,是那些捕捉旱獺的關內移民。人們這次從旱獺身上感染的,是借呼吸和飛沫傳染的肺鼠疫。病人先是發高燒、打寒戰、頭痛、骨痛,然後胸悶、乾咳、咳痰帶血……不久即窒息死亡,死後皮膚呈青紫色。19101025日 ,滿洲裡首次出現客棧暴死患者,118日 ,疫情就傳到了「北滿洲」的中心城市哈爾濱。


  哈爾濱的名字來自滿洲話,意思是「曬魚網的地方」。1908年中東鐵路建成後,哈爾濱迅速繁榮起來,人口達到七萬。這裡居住了許多俄羅斯和日本僑民,是俄國勢力在「滿洲」的主要中心。


  當時的傅家甸是貧民棚戶區,約有2.4萬名中國人聚居,疫情首先在那裡爆發了。「那裡沒有醫院、實驗室和防疫消毒站,只有兩名西醫和一個曾經是浴室的防疫室,用來安置那些懷疑被傳染的病人,就是那些發燒、頭痛、咳血痰的病人,他們被不加區分地扔在那裡。」40年後,伍連德在他的英文著作《抗疫鬥士——一個現代華人醫生的自傳》裡這樣記述。


  那時,整個傅家甸只有兩名中國西醫,是總督錫良由奉天(今瀋陽)派來的。他們只能將病人遣送到特定地點,並將病死者收殮埋葬。


  儘管這場肺鼠疫和老鼠無關,但當時為了防疫,採取了獎勵捕鼠的措施。東北三省規定:「活鼠斃鼠每個銅幣七枚,由就近巡警發給。」僅奉天省處置的老鼠就有80972只。公共衛生也第一次引起了重視,吉林省「各關檢疫分所於城甕內設機器藥水,見人消毒」。在鐵嶺,政府發放了10000多只「呼吸囊」,「勒令人民盡帶呼吸囊」「由巡警隨時稽查,如有不遵守者,即以違警論罪」。


  然而疫情愈演愈烈。191118日 的《盛京時報》記載:「入街地方,見有華人屍身七具,圍觀之華人約有四十名,又見溝內倒斃華人兩名,甚至見有賣瓜子華人一名,隨地倒斃。」111日 ,來支援防疫的法國醫生邁斯尼,因不相信伍連德呼吸飛沫傳染的理論,未按要求戴口罩防護,也染病身亡。到131日 ,傅家甸的2.4萬人,四分之一的人喪生。


疫情沿著鐵路迅速擴散:龍江、呼蘭、長春、奉天,甚至河北、山東……時任東三省總督錫良向朝廷告急,形容那裡疫情「如水瀉地,似火燎原」。


    抗疫鬥士


  以瘟疫調查員的身份來到哈爾濱時,伍連德剛剛31歲,職務不過是袁世凱開辦的天津陸軍醫學堂幫辦,即副校長。這位年輕人隨即被任命為欽差東三省防疫總醫官,帶著一名醫校學生,來面對這場災難。


  他要求醫護人員把嘴和鼻子都用紗布和棉絨遮擋起來。藥品沒有絲毫作用,因為這種疾病對肺的破壞太快了。伍連德實行「隔離」,整個傅家甸被分成四個區,各自擁有消毒站、消毒車、醫務人員等,外圍駐守著1100多名士兵和600名警察。


  按照白、紅、黃、藍四色,各區居民在左臂上佩戴不同的證章,可以在本區內活動,但要去往別的區域,必須申請特別准許證。每天各區派出40多支搜查隊到各家各戶巡視。鼠疫病人被移送隔離處,他們的房子用生硫磺和石碳酸消毒。沒有出現症狀、但和病人有過接觸的人則被送往「疑似病院」隔離,這是伍連德的首創。


  伍連德自述:「整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組織逐漸步入正軌。官員們接受了我的觀點。19111月,疫情達到最高峰,(傅家甸)最多的一天有183人死亡。」


  他奏請朝廷執行嚴格的鐵路檢疫,檢查出入境者。春節將近,當局不得不出動軍隊控制意圖返鄉南下的流動人口。


  東北當年的12月到次年3月間,積雪達五寸到七寸高,無法挖開土地埋葬,疫斃的屍體在雪地上連綿至一里開外,鼠疫桿菌在屍體上能夠存活數周到數月之久,為了阻斷鼠疫通過屍體傳播,伍連德不得不作出向中國傳統觀念挑戰的重大決定——將屍體焚化。


  1912年出版的《東三省疫事報告書》中,記載了伍連德的憂慮:「至於死亡之事,我國人視之,猶重保存屍體,既同於神聖之不可侵犯。今者亦因防扼傳染之故,乃欲其屍體施種種消毒之法,或則遽令掩埋,或則加以火化,彼死者之父若兄妻若子目擊耳聞,能無不動於心乎?」伍連德相信:唯有皇帝下一道聖旨,才能解決問題。


  同當地士紳交流並得到支援後,伍連德向清廷上書,請旨焚化屍體。三日後,伍連德收到了清政府的回復:同意火化。


  「伍連德這個人,既有學術能力又有行政能力,這十分難得。」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微生物學會原秘書長程光勝向《中國新聞週刊》記者介紹了這段歷史,「他能發動群眾。幾千具屍體,他說燒了,當地沒有人()反對。送信的郵差、老中醫……都被他發動起來(投入抗疫)。」


  1911131日 ,伍連德僱用了200名工人,把棺木和屍體以100為單位,分成22堆,火葬淨盡。這天是大年初一,人們按照伍連德的要求,燃放了比往年更多的爆竹,爆竹裡的硫磺同樣有消毒之效。


  所有的努力開始奏效,191131日 ,哈爾濱的疫情報告出來了——死亡人數為零。其他各地也相繼控制住疫情。在爆發4個多月、死亡6萬人後,伍連德將這場大瘟疫終結。


    銷聲匿跡的英雄


  1937年,伍連德在上海的府邸毀於日軍炮火,他在中國從南到北建立的近20所醫院、檢疫院、研究所或被毀、或被佔領,伍連德舉家取道香港回到故鄉馬來亞。長子伍長庚則繼續著父親的事業,任流行病部門負責人,但不幸於1942年,因為染疫而在北京殉職。


  1951年,伍連德將其位於北京東堂子胡同的住宅捐獻給中華醫學會。


  1960121日 ,伍連德逝世於馬來亞。英國《泰晤士報》評論:「他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鬥士,沒有比他留給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了……」《英國醫學週刊》致悼詞:「伍連德的逝世使醫學界失去了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他的畢生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無以回報,我們永遠感激他。」


  悼念,來自世界各地,除了他甘冒性命風險為之服務的祖國。「我們這些新中國建立時的中學生,直到大學畢業,所用的教材大都是從蘇聯的教科書翻譯的。」程光勝還保存著他在50年代用的《微生物學》教科書,伍連德和他1910年抗疫的事,當然一個字都沒有被提到。


  1965年,由伍連德和王吉民合著的《中國醫史》(英文版,1932年於上海出版)被選中,成為批判「封資修」和「崇洋媚外」的對象。中醫研究院醫史研究所原所長、參與了該書中譯本出版的李經緯回憶:這本書在當時被認為「對中醫有一些不太合適的認識問題,那是限於王吉民和伍連德對中醫的瞭解有限,受了民族虛無主義的影響」。


  中醫研究院醫史研究室的馬堪溫和蔡景峰承擔了批判材料的翻譯任務。書譯好後,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領導們無暇過問,倒是排好版的印刷廠等不及了,找上門來要求付錢印書。


  李經緯和馬堪溫商議:書還要不要印?李經緯認為不印的話連資料都沒有了,而且至少應印100200本。馬堪溫則認為,「王伍醫史」不應該受到批判,頂多印10本作內部交流。最後,其唯一的中譯本印刷了15本,現在也多已佚失,只有李經緯手裡還有一份清樣本。


從建國後到上世紀90年代,這或許是伍連德其人其作在中國的學術視野中,最後一次被想起,卻是封面註明的「供批判用」。


    重回正統記憶


  1990年,中國微生物學會接到國際微生物學會聯盟的來信,查詢其創始人之一伍連德的資料。時任中國微生物學會代秘書長的程光勝當時對此一無所知,查閱檢索相關資料後,他驚訝地發現,連伍連德這個名字也很少在中文出版物中見到。倒是科學院裡一位老先生還記著伍連德的一些事情,並看過伍所寫的《鼠疫概論》,但這本書也很難找到。


  2003年的「非典」,喚起了人們對於烈性傳染病的關注。程光勝應《中國教育報》之約,撰寫了介紹伍連德和他在東三省防治鼠疫事跡的文章。半個世紀以來,這位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先驅第一次通過大眾媒體公開出現在人們面前。


  「他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做了這麼多,卻被國人遺忘到這個程度!」中國新聞社退休記者禮露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記者訪問時,為此唏噓不已。而她本人因為罹患SARS開始關注烈性傳染病問題,才偶然「發現」伍連德。在禮露和《黑龍江日報》記者、文化遺產保護志願者曾一智等的努力下,伍連德北京故居——原東堂子胡同55號在拆遷中得以保留。2010年,禮露的新書《發現伍連德》也將付梓出版。


  「發現和找回,鑒往知來——讓那些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做出偉大貢獻的人重回到我們的正統記憶中來——這不單是史學界的責任。」程光勝表示。★


  (本文感 謝禮露 女士熱忱提供資料及採訪協助)


往事欄目郵箱:wangshi@chinanews.com.cn,歡迎讀者投稿或提供歷史報道線索


http://magazine.sina.com/chinanewsweek/2010005/ 2010-02-07 /ba83470.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文西展「醫學周」 票價八折優惠
 






沒有文憑,不曾接受過任何醫學訓練,但達文西卻是歷史上第一個發現動脈硬化及脊椎側彎的天才!「天才達文西特展‧蒙娜麗莎的25個秘密」為了彰顯達文西在醫學上的貢獻,即日起至四月十一日舉辦醫學周優惠活動,醫護人員及醫學相關科系學生、公會人員只要出示證件購票,可享票價八折優惠。

「天才達文西特展」正在中正紀念堂二、三展廳展出,複製手稿呈現出達文西對人體解剖的成就。「達文西真是天才!」看到牆上人體解剖圖,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蔡峰鈞直呼不可思議。


他說,五百年前沒有電腦斷層、沒有超音波,怎可能繪畫出如此精準的器官解剖圖?更可貴的是,達文西從未進入學校就學,只憑肉眼觀察,就能夠繪出大腦、骨骼、心臟、腎臟等器官剖面圖,連細微的神經脈絡也畫得一清二楚。


蔡峰鈞表示,五百多年前,處理大體的技術相當差,不像現在可透過血管注射,延緩屍體腐化速度,但達文西卻能克服這一點,在沒有任何儀器輔助下,精準地用手畫出一層一層的器官解剖圖。蔡峰鈞舉例,人體的兩側腎臟高度不一致,但達文西早在五百多年前就知道這一點,他手稿中的腎臟器官位置,與現在電腦斷層影像幾乎一模一樣。


最讓人驚嘆的是,為了解大腦構造,達文西就和現代腦神經外科醫師一樣,先打開人的頭蓋骨,在手稿中,居然還能標記出大腦中連接各器官的神經走向及位置。蔡峰鈞表示,美國研究出一套達文西系統,透過電腦模擬及網路遠距傳輸來控制機械手臂,即使醫師在一兩千公里外,也能幫病人開刀。


「天才達文西特展」展至五月十三日,全票二百元,優惠票一百八十元,親子票三百五十元(一大一小共同入場,高中(含)以下小孩),「天才達文西特展+世界恐龍大展」雙展聯票全票三百廿元、優惠票三百元。


轉貼圖像:人體解剖圖


達文西跟隨維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 )當學徒的時候,開始研究人體解剖學。他的老師堅持要所有學生學習解剖,以便應用到藝術作品中。



達文西成名後,獲准在佛羅倫斯的新聖母醫院(Santa Maria Nuova )解剖人體。後來他也在米蘭的馬焦雷醫院(Maggiore )和意大利的第一個內陸醫院- - 羅馬的聖靈醫院( Santo Spirito )進行解剖。1510 至1511 年期間,他和Marcantonio della Torre(1481至 1511 年)醫生合作。在30 年的時間裏,達文西共解剖過30 具不同年齡的男女屍體。他準備與Marcantonio 共同出版一個有關解剖學的理論著作,並為此畫了200 多幅插圖。然而,這本《繪畫論》在他久辭人世多年後,才於1580年出版。


達文西主要把解剖學的研究應用於繪畫裸體人像;然而,他不僅會描畫美麗的人體。他的解剖素描中也包括有皺紋和殘疾的老年人。他透過描繪不愉快、甚至令人生厭的容貌來表現醜陋。他對美麗和醜陋的描繪,是用以說明美好與邪惡在人間共存的客觀事實。


達文西畫過許多人體骨骼的圖像,亦是第一位描述人體脊椎呈雙S 形的人。他還研究了骨盆和骨傾斜的結構,並且指出骨並不是平面,而是由5塊椎骨所組成。他也異常出色地描繪了人類頭骨及人腦橫向、徑向及正向的橫截面。他畫了許多肺部,腸系膜,尿道,性器官甚至性交的素描。為瞭解「懷孕的神奇」,他更是其中第一個畫出胎兒在子宮中位置的人。他經常描繪頸部、肩部的肌肉和肌腱,是局部解剖學的專家。他不僅研究人類解剖學,也涉足其他生物的
解剖。由於他不僅對身體結構有興趣,也對其功能有濃厚興趣,所以他也同時是一位生理學家。


有趣的是,由於達文西一直積極尋找身體醜陋或有殘疾的人作為描繪對象,因而他也被認為是漫畫的創始人。


2005 年,一名英國外科醫生從達文西描繪的心臟圖像中得到啟發,利用了嶄新的方法進行心臟修復手術。事實上,達文西被廣泛地認為是第一位發現動脈硬化的人。


 


詳請請上:http://davinci.ishow.gmg.tw/


資料來源:http://davinci.ishow.gmg.tw/exhibit01.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