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應該是本比較通俗、大眾的小書吧。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醫外科與華佗


作者:孫堯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出版年: 2010/6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其中之一,介紹了中醫外科與華佗。人們為了讚揚醫生的醫術高明,常常會用「華佗再世」來形容。古代名醫華佗,他神奇的醫術和傳奇的一生,在民間廣為流傳。華佗繼承了泰漢以來的寶貴醫學遺產,在其基礎上又有發展和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內科、婦科、小兒科、針灸科都很精通,而尤以外科最負生名。他的名字成了中醫藥卓越成就的象徵,他的發明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目錄:


 初識華佗
 華佗拜師
 華佗與針灸
 華佗與麻沸散
 華佗與外科
 華佗與(五禽戲)
 華佗與草藥
 華佗與曹操
 華佗軼事
 華佗之死


 


 


http://www.99read.com/product/detail.aspx?proid=74162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阿維森納(Avicenna, 980-1037)亦稱伊本西納(Ibn Sina),波斯人。根據記載,他10歲可以背誦《可蘭經》,16歲開始習醫,一生寫過100多本書。《阿維森納醫典》大約成書於西元10111013之間,12世紀義大利人首先將其譯成拉丁文,後經猶太人加以注釋,以手抄本的形式傳到歐洲。15世紀隨著中國印刷術在歐洲的傳播,《醫典》更被歐洲和中亞各國廣為印行,僅西歐就印行27次之多。義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等各大學的醫學教育,把《醫典》作為基本教材,代替了希臘蓋倫的醫學著作(當然,他的理论仍多數建立在希波克拉底斯和蓋倫的基礎,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上,融合論還是居多)。影響力一直持續到哈維時代(一說至18世紀)。當然,這本書也有一些缺失,Roberto Margotta 曾指出:是書在生理解剖學上的知識顯得不足,醫學分析有時好像是開玩笑,例如他分析愛情的自然現象時,說這是一種精神混亂。(也許正確喔!早期西洋醫學充滿很多今日看來非常奇怪的論述,很有意思。)


    譯者朱明本身就寫過例如〈中醫西傳的歷史脈絡--阿維森納《醫典》之研究〉、〈阿拉伯醫學概述及其傑出的代表醫家〉等文章。朱明指出:成書於西元11世紀初的《阿維森納醫典》,是世界醫學史上一部重要的醫學經典,長期被歐洲、阿拉伯國家和地區及北非諸國奉為醫學指南。中世紀的歐洲將該書作為權威性的醫學教科書一直沿用了700餘年。據統計,在活字印刷術發明以後,該書印刷次數之多,僅次於《聖經》。歐美學者非常重視此書的研究;然而至今,人們卻並不知道此書中已經整合與融入了中醫藥學的許多內容。朱認為,透過對此書的研究,可將中醫藥學傳播到歐洲、影響西醫學的歷史時限推進到西元11世紀宋代之時。我想,這可能是朱明認為出版此書的重要價值。不過,以醫史研究與教學的角度來看,多翻譯這樣的西方醫學經典是好的,如果上西方醫學史的課也能適度的解讀一下西醫原典,是不是更有意思也更有開創意義呢?


 


 


 


阿維森納醫典


作者:(阿拉伯)阿維森納|


譯者:朱明


出版社:人民衛生


出版日期:2010/06/01


 


內容大鋼`:


        阿維森納(980-1037)素有「中東醫聖」、「阿拉伯醫學王子」之美譽,是中世紀醫學和阿拉伯醫藥學最高醫藥學成就的代表。其與希波克拉底及蓋侖並稱為西方傳統醫學三巨匠。
       
阿維森納《醫典》是其醫藥學成就的集中體現,也是醫學史上最著名的一本獨一無二的、系統的醫藥學百科全書。《醫典》直接繼承了古希臘的醫學遺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嘗試著將希波克拉底和蓋侖的醫學論著綜合整理,其中還包括亞里士多德的生理學著作,同時也吸收了中國、印度、波斯等國的醫藥學成就,彙集了歐亞兩洲許多民族的醫學成果,體現了當時世界醫學和藥物學的先進水平。


《醫典》問世后即被世界醫學界奉為「醫學經典」。從12?18世紀的600年間,歐洲很多大學都採用《醫典》作為醫學教科書。著名醫學教育家奧斯勒博士(1849?1919)對《醫典》的評價是「被當作醫學《聖經》的時間比其他任何著作都要長」。《醫典》也是現代醫學產生的重要基礎之一。本書首次被翻譯成中文,對讀者來說是了解、學習、研究《醫典》的絕好文獻,希望本書的出版對中醫藥學的繼承與發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目錄`:


前言
引言
第一部書
第一部分  基本生理學
  
論題Ⅰ  醫學的定義
  
論題Ⅱ  元素
  
論題Ⅲ  論配屬
  
論題Ⅳ  體液論
  
論題Ⅴ  臟器論
  
論題Ⅵ  身體的功能
第二部分  病理學
  
論題Ⅰ  健康失調
  
論題Ⅱ  引起疾病的原因
  
論題Ⅲ  疾病的表現
  
論題Ⅳ  疾病的癥狀
第三部分  攝生法
  
序言
  
論題Ⅰ  營養學
  
論題Ⅱ  成年人的正確攝生法
  
論題Ⅲ  老年攝生一般常識
  
論題Ⅳ  採取正確的養生方法治療配屬異常
  
論題Ⅴ  氣候變化
  
論題Ⅵ  不同環境下防護措施
第四部分  一般治療學
阿維森納生平傳記與主要著作


 


http://tl.bookuu.com/kgsm/ts/big5/2010/06/23/1775867.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影像與醫療的歷史」主題計畫第118 期電子報已經出刊,歡迎上網瀏覽。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ih/newspaper/newpaper20100709.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非常高興聽到 梁 老師當選中研院院士的消息。並且,她說:台灣的醫療社會史、疾病史研究已發展許久,累積了許多的醫療史資源,像是中研院史語所設有醫療生命史研究室,院外也有不少學者研究,呈現活絡的氣氛。」我想, 梁 老師的得獎,除了對她的研究是一種肯定外,也代表著對整個臺灣醫療與疾病史學研究的一種肯定,這真是令人感到興奮的一則消息。



 


新科院士梁其姿:中研院提供良好的學術環境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梁其姿,今天(8)在獲知當選中研院第28屆院士後表示,很感謝中研院提供良好的學術研究環境,對於能夠獲得推選感到非常幸運。另一名女性新科院士王瑜則表示,很高興自己的研究能夠獲得肯定,並謙虛的說運氣好。


28屆中研院院士共有4名女性獲得推選,是歷屆最多的一次。在香港出生、後來到法國留學,之後到中研院服務的新科女院士梁其姿表示,以前在法國求學時就知道有中研院這樣一個機構,可以讓研究人員專心做研究,所以就申請進中研院服務,至今已有20多年。


專長歷史的梁其姿指出,當初進中研院服務時,有很多國、內外的年輕學者先後進來,覺得生氣勃勃,而且可以安心做研究,是相當大的福氣;同時,中研院擁有的資料相當豐富,加上國科會也有給予研究經費的補助。梁其姿說:『(原音)所以在這兩方面(人與資料),過去20幾年我一方面享受了我的同事陪伴,就是大家對學術都非常專注;另一方面也獲得很好的研究條件:研究資料,我們所有的硬體、軟體對我們研究都非常有幫助。』


另一名女性新科院士、專長化學的王瑜則表示相當高興獲得肯定,也謙虛的說自己運氣好。對於女性投身數理研究領域,王瑜表示,女孩子更有耐心、細心,相信整個風氣會慢慢改變。王瑜說:『(原音)家長可能覺得有些領域女孩子不適合,任何的行業都有某些的危險性或是什麼,只要自己注意就好,我不覺得那不是一個,有些領域,反而女孩子的耐心和細心還更有。』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49463&id=5&id2=1



 

其他訊息參閱竹山老師的部落格


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08332


另,可參閱梁老師研究與教學的相關網頁:


臺灣:http://www.ihp.sinica.edu.tw/


香港:http://www.history.cuhk.edu.hk/People_Info/kcleung/Publications.aspx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嗯,學者的健康的確應該關注,杜維運先生嘗謂:大凡寫出一點東西的學者,身體都要付出一些代價。這身體的健康管理也就格外重要啦,貼給注意健康的史學工作者參考。


 


中央研究院99年7月份知識饗宴邀請函


講 題:科學家與學者的自我健康管理—一位醫師科學家的建議
主講人:許重義講座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總執行長)
主持人:王惠鈞副院長
時  間:99年7月20日(星期二) 晚上6時起
地  點: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
餐  會:2樓平面演講廳 (18:00至19:00)
演  講:2樓第1會議室 (19:00至21:00)


請於7月18日前,以下列方式報名:
1. 曾以網路報名本活動者,於接獲本院邀請函後,請至
http://conference.iis.sinica.edu.tw/Knowledge/invite.jsp?regID=5860&key=F8CDDD1D09873423CD8C35CCF8D1E4FF&aID=2
報名。並請記得您的註冊編號:5860,以便快速辦理報到。
2. 第1次參加者,請至網址: http://www.sinica.edu.tw/sc.html 報名。
3. 參加餐會者,請於當日報到時繳付新臺幣100元,現場不受理臨時報名。
4. 凡參加本活動可獲得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認證時數2小時。
5. 洽詢專線:(02)2789-9875,本院總辦事處秘書組綜合科
6. 參考網址: http://www.sinica.edu.tw/manage/gatenews/showpost.php?_section=2&rid=305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昨日到近史所新書區看到的,網上瀏覽了一下,這本書號稱The first history of the contest between medical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s of the heart.應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貼給大家參考。


 


 


Matters of the Heart: History, Medicine, and Emotion


 


作者:Alberti, Fay Bound (Senior Research Fellow, History Department,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


出版社:Oxford Univ Pr


出版日期:20100228


 


內容簡介:


The heart is the most symbolic organ of the human body. Across cultures it is seen as the site of emotions, as well as the origin of life. We feel emotions in the heart, from the heart-stopping sensation of romantic love to the crushing sensation of despair.

And yet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heart has been redefined in medical terms as a pump, an organ responsible for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lood. Emotions have been removed from the heart as an active site of influence and towards the brain. It is the brain that is the organ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emotion in the modern West.

So why, then, do the emotional meanings of the heart linger? Why do many transplantation patients believe that the heart, for instance, can transmit memories and emotions and why do we still refer to emotions as "heartfelt?"

We cannot answer these questions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history of the heart as both physical organ and emotional symbol. Matters of the Heart traces the ways emotions have been understood between the seven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as both physical entities and spiritual experiences. With reference to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s of such key concepts as gender, emotion, subjectivity and the self, it also addresses the shifting relationship from heart to brain as competing centers of emotion in the West.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186093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網路上看到的一則醫生讀醫史的隨筆,醫生還是比較關切醫療史背後的技術脈絡,並最終回到醫者的實際關懷和精神層面。


 


讀史筆記拿破崙死於胃癌


何乃强 医生


美國德薩斯州大學西南醫藥中心,採用現代的腫瘤病理分期法,以及參閱當時拿破崙主治醫生的剖屍報告、回憶錄、家族患病記錄等,在2007年發表研究報告,判定拿破崙患上末期胃癌,病因是細菌感染,引發胃潰瘍,不是家族遺傳所致。


法國國王拿破崙一世(Napoleon I)拿破崙波納帕(Napoleon Bonaparte1769-1821),在1804年宣佈法國為法蘭西帝國,自己當上皇帝,號稱拿破崙一世。這就是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1805年,他在義大利由教皇加冕成為義大利國王。


  19世紀初,他多次帶領軍隊和歐洲國家作戰,所向披靡,史稱拿破崙戰役。他的軍事勝利讓法國在歐洲大陸,有很大的影響力,那時候,法國幾乎佔領整個義大利、德國各地區,也擊敗歐洲強國奧地利、普魯士;連西班牙、荷蘭等地也在法國控制之下。


  政治上,他和歐陸很多國家結盟,安排或安插親信或家族成員來統治這些國家,一時成為歐洲「霸主」。


  當時俄國不合作,退出和法國的聯盟,此舉激怒拿破崙,使到他下決心要發動戰爭,逼使俄國屈服。這就是1812年的俄法戰爭,拿破崙不宣而戰,率領大軍(Grande Armee),侵略俄國國土,俄國衛國戰爭,結果拿破崙慘敗。


  1813年,英國(大不列顛)、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帝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在德國的萊比錫(Lepitz)打敗法軍。翌年聯軍入侵法國,逼使拿破崙退位,然後放逐到義大利沿海的阿爾巴島(Elba)


  1815年拿破崙逃出東山再起,結果又兵敗滑鐵盧戰役,從此不再翻身,在大西洋的聖海倫那孤島上(Saint Helena)度過餘生,鬱鬱而終。


醫生不透露拿破崙病情


  100多年來,拿破崙的死因一直是個謎,有人說他中砒霜毒藥死,有人說他是自然死亡,死於惡性腫瘤。


  其實,拿破崙在聖海倫那島就有病。英雄最怕病來磨,指揮千軍萬馬的常勝將軍,也敵不過病魔。


  拿破崙的私人醫生恪守醫學行為守則,維持崇高倫理道德,為病人保守專業醫藥秘密,所以一直沒有向聖海倫那島的總督哈遜勞(Hudson Lowe)報告,透露病情,結果被總督驅逐「出境」。


  在這段時間,拿破崙沒有服用過藥物,直到幾個月後,他的健康日漸惡化,食欲減退,胃痛,嘔吐不止,而且吐出咖啡狀嘔吐物,和排除漆黑糞便(melaena),這兩者都是胃出血的臨床症狀。


  便秘日益嚴重,拿破崙才開始接受派來的安東馬齊醫生(Antonmarchi)的治療,最終因腸胃出血,精神錯亂,陷入昏迷狀態,奄奄一息而逝。


拿破崙患上末期胃癌


  根據記錄,拿破崙在彌留時還吩咐安東馬齊醫生解剖他的屍體,詳細檢查他的胃部,然後將報告交給他兒子,告訴他應該要有怎樣的生活方式,以及尋求辦法來預防患上同樣的病患。


  拿破崙一直懷疑他的病有家族遺傳,他的父親就因肝臟硬化而死。一位皇帝竟然吩咐別人剖解自己的屍體,別說是皇帝,就算平民百姓,也不會這樣做,這也是拿破崙與眾不同的地方。


  後來(1938)的研究發現,他的父親死于胃癌。


  剖屍發現,拿破崙有胃潰瘍和胃穿孔,以及一個很大的腫瘤,已經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這些病變顯示他有擴散性癌腫(metastatic cancer)


  美國德薩斯州大學西南醫藥中心,在2007年發表研究報告,採用現代的腫瘤病理分期法tumour staging(或惡性腫瘤臨床病期分類),以及參閱當時主治醫生的剖屍報告、回憶錄、家族患病記錄等,總結拿破崙的真正死因。


  這些病理結果,判定拿破崙是患上末期胃癌,病因是細菌感染,引發胃潰瘍,不是家族遺傳所致。報告也駁斥、否定1961年所提出的砒霜中毒死亡的說法。


60年代胃潰瘍的解釋


  胃潰瘍和胃癌兩者關係密切,長期患上胃潰瘍的慢性病者,演變為胃癌的幾率很高,有6580%的胃癌病例,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感染是主要的風險因素。


  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在醫學院所學到的是:胃潰瘍的誘因是由於精神壓力和辛辣食物,導致胃酸過多引起。


  在80年代,病理學家在胃潰瘍患者的胃組織裏,發現幽門螺旋菌的存在。不過很多人還一直認為,幽門螺旋菌是不可能在含有強度胃酸的胃液裏存活。胃組織所看到的這些細菌,只不過是一種污染微生物罷了。


  可是西澳年青醫生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他的病理學同事華倫醫生(JR Warren)卻深信這些細菌才是胃潰瘍的元兇。


  但是深信歸深信,理論只不過是假設,真相是需要求證的。有一位著名的腸胃道權威還譏笑過馬歇爾,不屑地說他是:瘋子講瘋話!


 以自己來實驗的醫生


  令馬歇爾醫生苦惱的是,他沒有找到適合的動物模型,去證明幽門螺旋菌是胃潰瘍的病因。最後他只好「以身試法」,將自己作為科研的實驗品!他奮不顧身,吞服幽門螺旋菌,讓自己胃部受細菌感染。過了不久,他胃病發作,真的患上胃潰瘍!檢查結果,居然在胃潰瘍組織培養出幽門螺旋菌!從而推翻了數十年來的教條”——胃潰瘍是精神壓力,辛辣食物,胃酸過多所引起理論。


  馬歇爾和華倫醫生開拓性的發現,惠澤人類,因此獲頒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諾貝爾委員會對他們的表揚是:他們發現幽門螺旋菌和胃潰瘍及胃炎的關係。感謝他們的發現,胃潰瘍已經不再是一種常令人喪失能力的慢性疾病,而是一種可以以抗生素、抗酸藥物的短療程治癒的疾病。


  如今,要診療、檢查胃部如胃窺鏡檢查,從胃部取出一些組織來檢驗幽門螺旋菌的存在,幾乎成為例常的程式,從而對症下藥,及早治療,預防胃潰瘍以及胃癌的發生。


  馬歇爾醫生的成功不是輕易的,也絕非偶然。他不顧生命危險,努力不懈,孜孜不倦去探索,尋求真理的研究精神,值得人們敬佩和學習。


  


(摘自《聯合早報》 作者:何乃強)


http://www.chinanews.com.cn/hb/2010/07-05/2382462.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有歷史之分析;統計,兼有臨床治療之經驗解析,比較專業,不失實用性。


 


古今瘟疫與中醫防治:千餘年華北疫情與中醫防治研究


    者:王秀蓮主編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出版日: 2010/04/01


 


內容簡介:


 《古今瘟疫與中醫防治:千餘年華北疫情與中醫防治研究》通過對華北地區一千多年(西元9602005年)疫情與相關因素的研究分析,揭示傳染病始終與人類相伴,而人類生存環境和境況與瘟疫息息相關、通過在疫情背景中考察中醫對疫病的認識過程、防治及理論的形成、演變與發展,探討中醫創新發展的途徑,凸顯古今中醫對瘟疫防治的貢獻全書分為緒論、上篇、下篇、結語及附錄五部分,其中,上篇介紹華北地區古、近、現代疫情研究概況,以及分省(市)疫情與相關因素研究、政府防疫措施,並提供了宋元明清時期原始疫情資料、下篇介紹古今醫家治疫思想和經驗,特別是挖掘了不少鮮為人知的經驗,並加按語,另外還有專病專方和專著簡介,以及部分傳染病高發病種的防治方案等附錄附有華北地區古今地(縣)名對照表、公無干支紀年對照表、疫情回顧性調查表等、《古今瘟疫與中醫防治:千餘年華北疫情與中醫防治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可供廣大中醫、中西醫結合工作者臨床、教學、科研參考。


 


目錄:


緒論
  一、主要研究內容

  二、資料與方法

  三、疫病相關概念

  四、相關問題說明

  上篇 疫情篇

  第一章 華北地區疫情概況

  第一節 疫情資料整理方法

  一、疫情時間的界定

  二、疫情季節的界定

  三、疫情地點的界定

  四、疫情次數的界定

  五、疫名與疫情烈度的界定

  六、疫情相關因素篩選原則與界定

  第二節 古代疫情(西元9601911
)
  一、疫情基本概況

  二、古代疫情的時間分佈

  三、古代疫情的空間分佈

  四、古代疫情相關因素分析

  第三節 近代疫情(西元191219499
)
  一、疫情基本概況

  二、近代疫情的時間分佈

  三、近代疫情的空摑分佈

  四、近代疫情相關因素分析

  第四節 現代疫情(西元194910月-2005
)
  一、基本概況

  二、疫情的時間分佈

  三、疫情的空間分佈

  四、疫情的相關因.素分析

  五、華北地區現代傳染病流行趨勢(西元19912005
)
  第二章 華北地區分省()疫情研究

  第一節 北京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北京概況

  二、疫情的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第二節 天津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天津概況

  二、疫情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第三節 山西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山西地區概況

  二、疫情的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地理位置與疫情的關係

  五、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六、動物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第四節 河北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河北地區概況

  二、疫情的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五、動物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第五節 內蒙古疫情與相關因素

  一、內蒙古地區概況

  二、疫情的基本情況

  三、自然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四、社會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五、動物因素與疫情的關係

  附:華北地區辛巳年高發疫情與運氣學說關係的探討

  第三章 古今政府防疫措施

  一、古代防疫措施

  二、近代防疫措施

  三、新中國成立以後防疫措施

  第四章 華北地區宋元明清時期疫情史料

  下篇 防治篇

  第五章 疫病的中醫防治

  第一節 華北醫家對疫病防治的突出貢獻

  一、對溫病學發展形成的貢獻

  二、對烈性傳染病防治的貢獻

  三、標誌性成果——對乙腦、SARS防治的貢獻

  第二節 古代醫家治疫思想與經驗

  一、劉完素

  二、李杲

  三、王好古

  四、羅天益

  五、陳念祖

  六、余霖

  七、吳瑭

  八、王清任

  九、楊熙齡

  第三節 近代醫家治疫思想與經驗

  一、張錫純

  二、丁國瑞

  三、曹元森

  四、關月波

  第四節 現代醫家治疫思想與經驗

  一、袁鶴儕

  二、施今墨

  三、張菊人

  四、孔伯華

  五、汪逢春

  六、蒲輔周

  七、楊煥文

  八、岳美中

  九、郭可明

  十、章次公

  十一、邢錫波

  十二、王季儒

  十三、何世英

  十四、許玉山

  十五、趙紹琴

第六章專病專方專著
第一節華北醫家治疫專方
第二節疫病專著簡介
第七章常見傳染病中醫藥防治
第一節流行性乙型腦炎
一、診斷標準
二、臨床表現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二節細菌性痢疾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三節手足口病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四節麻疹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表現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五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一、診斷標準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六節其他原因的感染性腹瀉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七節流行性腮腺炎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第八節流行性感冒
一、臨床診斷
二、臨床類型
三、治療方法
四、預防

結語
一、疫情回顧與反思
二、中醫藥防治優勢與特色
三、拓展中醫藥對傳染病防治研究的思路
附錄
一、華北地區古今地()名對照表
二、西元干支紀年對照表(西元9602013)
三、華北地區疫情回顧性調查表

參考文獻


 


http://www.gzbookcenter.com/search/view.jsp?proID=128559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說中醫學史


 


作者:《圖說中醫學史》編委會 編


出版項: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2010-3-1


 


 


內容簡介:


中醫學數千年的歷史和成就是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認識這一醫學寶庫,是利用好它的重要前提。目前各級政府和各方面人士正在進行諸多努力,採取多種措施來促進中醫學在新世紀的發展。本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編撰一部介紹中醫學史的著作是我們多年來的夙願。但怎樣明白暢曉地向讀者介紹中醫學的光輝歷史,而不僅僅是羅列一大堆漫無頭緒的史實,怎樣讓讀者提綱挈領地掌握中醫學發展的規律,而不再感到不得要領,怎樣讓讀者真切地感受中醫學發展的脈搏,而不是淺嘗輒止、僅得皮毛,怎樣讓讀者不再覺得此類著作枯燥乏味,而是在閱讀過程中自然地產生一種親切之感,能與作者的思路和書中的史實產生共鳴,從而更加瞭解和熱愛中醫學,並以它為榮,這些都是我國中醫史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目標。
  本書的作者都是從事醫學史研究的專業工作者,或是有數十年研究經歷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或是醫學史專業畢業多年的博士兼副教授,或是對相關內容有深入研究的後起之秀,故能別開生面,娓娓道來,不落俗套。


 


作者簡介


主 編 和中浚(成都中醫藥大學)副主編鄭 洪(廣州中醫藥大學) 吳鴻洲(上海中醫藥大學) 馬燕冬(北京中醫藥大學)編 委(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燕冬(北京中醫藥大學) 王興伊(上海中醫藥大學) 王麗麗(上海中醫藥大學) 吳佐忻(上海中醫藥大學) 吳鴻洲(上海中醫藥大學) 汪 劍(雲南中醫學院) 鄭洪(廣州中醫藥大學) 和中浚(成都中醫藥大學) 周興蘭(成都中醫藥大學) 范登脈(廣州中醫藥大學) 曹 琿(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特邀)


 


目錄:


第一章    文明曙光 醫學起源


——中醫學的起源及早期醫藥知識的積累
(
原始社會至春秋時期 遠古至公元前476)
第一節 茹毛飲血——人類童年的生活狀況

第二節 星星之火——火的使用和對人類的影響
第三節 巫、醫分道——從巫、醫不分到醫的獨立
第四節 攙石毒熨——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一
第五節 湯液醪醴——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二
第六節 撟引案杌——原始疾病防治方法探源之三
第七節 天地有道——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第八節 陰陽五行——中醫認識自然與人體的哲學觀念
第九節 精氣學說——古人對生命本源和活動的認識
第十節 典醫有師——早期的醫療管理制度
第十一節 醫藥先賢——上古的醫史人物
第十二節 契於甲骨——甲骨文及青銅器上的醫史資料
第十三節 載在簡冊——傳世文獻上的上古醫史資料
第二章 四部經典 垂范千年
——
以四大經典為標誌的中醫學體系的形成
(
戰國至三國時期 公元前476一公元265)
第一節 地下的華章——諸漢墓出土的醫學文物

「九針」再現
經絡木人
經脈專書
古墓奇方
導引圖說
養生秘典
第二節 中醫理論體系的建立——《黃帝內經》的問世
《黃帝內經》的成書
《黃帝內經》的內容和成就
《黃帝內經》的地位和影響
第三節 比翼《黃帝內經》的典籍——《難經》的成就
第四節 本草學的創始——《神農本草經》的出現
《神農本草經》的成書
《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和成就
《神農本草經》的地位和影響
第五節 方書之祖——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醫聖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的成書
《傷寒雜病論》的內容和成就
《傷寒雜病論》的地位和影響
第六節 上池之水——戰國至漢代的著名醫學家
扁鵲
「倉公」淳於意
郭玉
華佗
第三章 醫儒釋道 千金之方
——
醫與儒釋道的不解之緣和早期臨床經驗的積累總結
(
西晉至五代時期 公元265—960)

第一節 醫經承緒——醫學典籍的整理與基礎理論的發展

《黃帝內經》的整理
《傷寒雜病論》的整理
《脈經》
《中藏經》
第二節 經方海匯——經驗方的收集與大型方書的編撰
《肘後方》
《小品方》
《千金方》
《外台秘要方》
第三節 本草新修——本草著作的增補、修訂與本草學的發展
《雷公炮炙論》
《本草經集注》
《新修本草》
《本草拾遺》
《海藥本草》
第四節 醫門貴要——門閥貴族知醫、通醫及宮廷太醫醫著
門閥醫家
宮廷醫著
第五節 醫事教育——宮辦醫學教育的出現與政府醫事制度
醫事制度
醫學教育
第六節 儒化醫德一一儒家倫理學思想對醫德、醫風的影響
醫為仁術
大醫精誠
第七節 道林養生——道教煉養學與醫學養生
《黃庭經》
《抱朴子》
《養性延命錄》
孫真人攝養術
金丹服食
第八節 名醫道風——兼通道術與醫術的道醫
「醫仙」葛洪
「山中宰相」陶弘景
「藥王」孫思邈
第九節 佛醫之路——佛教傳播背景下的中外醫學交流
「四大」學說
耆婆方藥
《龍樹眼論》
鑒真東渡
第十節 專科成就——專科的發展與專科著作的出現
外科與骨傷科
婦產科與兒科
五官科
針灸科與按摩科
第四章 「不為良相 則為良醫」
——
朝廷重醫、醫學專科的成熟和金元醫家的創新
(
宋代至元代時期 公元960—1368)

第一節 朝廷重醫——政府醫學機構與制度的創舉

翰林醫官局
醫學教育
官藥局
校正醫書局
大型方書
第二節 各領風騷——醫學各科和本草的成就
解剖學
診斷學
針灸學
本草學
婦產科、兒科學
法醫學
第三節 爭鳴創新——金元五大醫家
劉完素與「火熱論」
張元素與「臟腑辨證論」
張從正與「攻邪論」
李呆與「脾胃論」
朱震亨與「相火論」
第四節 儒醫蔚起——儒醫的產生與發展
儒醫產生的原因及特徵
儒者校醫書
宋金元時期對《傷寒論》的研究
儒醫舉要
儒家思想對中醫藥學的影響
第五節 「香藥之路」——中外醫學交流
中朝醫藥交流
中日醫藥交流
中國與東南亞諸國和地區的醫藥交流
中國與伊斯蘭諸國和地區的醫藥交流
第五章 總結集成 開拓普及
——
中醫學的總結、開拓、普及、復古的多元化並呈
(
明代至清代鴉片戰爭前 公元1368—1840)
第一節 鴻篇巨製——明清中醫學的主要成就

中醫綜合性著作、全書、叢書、類書
本草學登峰造極
臨床各科的興盛
第二節 溫病學的崛起——疫病治療的開拓
明代以前對溫病的認識
吳有性《溫疫論》的卓越貢獻與溫病學說的形成
清代溫病學家的成就與溫病學說的全面發展
第三節 點睛之作一一明清中醫學的新特色
望、聞、問、切四診的全面發展
八綱辨證和辨證重於治療思想的確立
方劑學專著的產生和以法統方的成熟
醫案記錄的規範和醫案專著的風行
解剖學的探索與活血化瘀治法的成熟
第四節 經典醫籍——尊經復古與經典醫籍的研究成就
《黃帝內經》的註釋及分類研究
《傷寒論》的研究高潮
《神農本草經》的輯佚和研究
第五節 醫學蒙筌——醫學的大規模普及
藥性、湯頭、脈學歌括的流行
綜合性醫書、方書以及臨床各科的普及類醫著
陳修園對普及醫學的貢獻
第六節 傳承交流——醫學的學術傳承和中外交流
世醫家傳、師徒相授
醫家交往與先儒後醫
創辦學術團體和刊物
中外醫學交流
第六章 百年變局 發展圖存
——
近代中醫的嬗變與發展
(
清代鴉片戰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公元18401949)

第一節 中西匯通一一西醫學的傳人與醫學匯通的探索

西醫學在近代中國的傳播
中西醫匯通醫家的探索
第二節 鬩牆之爭一一中西醫論爭與民國中醫抗爭運動
早期的中西醫論爭
北洋政府時期壓制中醫的政策及中醫的抗爭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中醫抗爭
第三節 承遞變新一一中醫學術與事業的新發展
理論體系的革新探索
發展形式與時俱進
基礎與臨床的學術發展

結語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83298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李尚仁老師轉貼徵文訊息一則,請參考。


 


原訊息:本屆亞洲醫學史學將於十月於漢城不遠的Suwon City
(大長今場景)的亞洲大學舉行,由於目前提出論文proposal的台灣朋友不多,主辦單位特別將截止期限延期到八月三十一日。詳情如下。

歡迎各位踴躍參與
===============
The Fifth Meeting of the Asi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Disease Crossing Historico-Geographical Boundaries

The Asi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s pleased to announce its Fifth Conference. It will take place October 7-9, 2010, in Suwon of South Korea, a historical city famous for the Hwaseong Fortress inscribed on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List.

The Asi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elcomes paper submissions from general historians as well as from medical historians. We particularly invite those historians who have worked on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disease from a historico-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Although submissions from all eras and regions are welcome, Its special emphasis will be given on the following topics in terms of world history :

Comparative Ecology of Climate and Diseas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Nature, Humanity and Race Asian Black Death and Global Environment Little ice Age, Global Warming and Epidemi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ropical Diseases and Hygiene Relationship between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ism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Medicine : Biomedicine vs. Environmental Medicine

As always, the proposal's maximum words should be less than 2,000 words. Presentations are limited to 20 minutes. All the participants are encouraged to use MS-Word software. Please send your proposal to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Chair, Jong-Chan LEE (Ajou University, Republic of Korea), jclee@ajou.ac.kr Department of Medical Humanities and Social Medicine School of Medicine Ajou University Suwon, 422-721 Republic of Korea


KEY DATES
- Conference Dates : October 7-9, 2010
- Proposal Submission Deadline : August 31, 2010
- Pre-Registration Deadline : July 31, 2010

VENUE

AJOU UNIVERSITY & HOTEL ,
City of Suwon, Republic of Korea


TRANSPORTATION

Regularly running-shuttle bus from Incheon Int'l Airport to Suwon for less than 2 hours

PASSPORT & VISA
All people who want to visit Korea need to have a valid passport and visa. The visitors from the countries It depends on the agreement condition between countries


KOREAN FOOD
For a Korean, not a day goes by without fermented dishes, such as Kimchi or Denjang Kook. Those are known as very healthful ones.
Furthermore, Seolleongtang, Galbi and so on are much enjoyed by Koreans, too. I recommend you to taste Bibipbob and Bulgogi, the most popular Korean foods among foreigners.

INSURANCE
We advise all participants to visit Korea after applying for the travel and health insurance in case of diverse emergency condition.
The ICAS 6 secretariat has no special insurance coverage for all participants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ll kinds of accidents during the convention.

CREDIT CARD
Visa and MasterCard are available at most Korean hotels, stores, restaurants and so on.


Organizing Committee Members

Jong-Chan LEE (Ajou University, Republic of Korea) Mark CAPRIO (Rikkyo University, Japan) In Sung CHANG (Chungnam National University, Republic of Korea) Chul-Soo JEON(Korean Medical Association, Republic of Korea) Nam Il KIM (Kyung Hee University, Republic of Korea) Iijima WATARU (Ayoyama University, Japan)


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3512&t=351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新一期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8期(2010.6)將刊出 祝平一 老師的〈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以及小濱正子教授的〈計畫生育的開端——19501960年代的上海〉等兩篇有關醫療與社會史的論文,有興趣的學友們可以多加留意。


另外, 蔣竹山 老師部落格貼出兩本書訊,分別是:


Asaf Goldschmidt,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ng Dynasty, 960-1200Yuan-ling Chao,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Study of Physicians in Suzhou,1600 -1850 研究專著,版主就不重複貼文了,學友們可至部落格參看囉。附網址:(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08113)和(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0809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蔣竹山老師貼的第一手書訊,我也轉貼過來囉。


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08064&#myping


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6,338頁


目錄


中古時期華陀形象的塑造
張仲景與張仲景五臟論研究
從陶宏景到孫思邈
東晉南北朝醫術世家東海徐氏之研究
孫思邈生年與傳記考論
周隋之際孫思邈、佛教與服水法
秦鳴鶴的醫術及其身分
王濤外台秘藥方與唐代醫者
讀天聖令.醫疾令
白居易病者形象的呈現
病者的社會活動
病者拒藥與命定論
藥物與藥市
詩中有藥
結論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現下在北京舉辦的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有幾個臺灣學者也有參與。會議手冊有107頁,無法整篇轉載,有興趣者請上網下載,僅於此列出基本資訊。會議議程可供對科技史、醫療史有興趣的學友們參考,見下面網址。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第十二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


 


26-30 June 2010, Beijing


 


Them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主題: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中國科技史研究


Organizer: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SHST)


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


Co-organizers: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HNS, CAS)


Tsinghua University


承辦: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清華大學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SOC)


Chairman


LIU Dun (劉鈍), IHNS, CAS


Members


Suzanne Débarbat, Observatoire de Paris, France


FUNG Kam-Wing (馮錦榮),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GUAN Zengjian (關增建),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HSU Kuang-Tai (徐光台),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Hsinchu


HU Huakai (胡化凱),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Byron Kaldis, Hellenic Open University, Greece


Efthymios Nicolaidis,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Executive Council of DHST


Alexey V. Postnikov,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S, Russia


QU Anjing (曲安京),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Chikara SASAKI (佐佐木力),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Welf Schnell (維快),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Germany


SUN Xiaochun (孫小淳), IHNS, CAS


WAN Fubin (萬輔彬),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ANG Siming (王思明),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LOC)


Chairman


LIAO Yuqun (廖育群), IHNS, CAS


Vice Chairmen


FENG Lisheng (馮立昇), Tsinghua University


ZHANG Daqing (張大慶), Peking University


Members


GUO Shirong (郭世榮),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U Shenghua (胡昇華), Science Press


Eduard Kolchinsky, IHST of Petersburg, RAS


MEI Jianjun (梅建軍),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TU Jie (屠傑), Traditional Craft Committee, CSHST


WANG Qianjin (汪前進), IHNS, CAS


WANG Yangzong (王揚宗), IHNS, CAS


WU Guosheng (吳國盛), Peking University


YANG Jian (楊艦), Tsinghua University


ZHANG Baichun (張柏春), IHNS, CAS


Secretaries


LU Dalong (魯大龍) (Head), CSHST


FU Lijing (符麗靜), IHNS


GAO Jie (高潔), IHNS


LI Guoqiang (李國強), IHNS


LUO Xingbo (羅興波), IHNS


PENG Dongling (彭冬玲), CSHST


TONG Qingjun (童慶鈞), Tsinghua University


WANG Ying (王瑩), CSHST


ZHANG Gaizhen (張改珍), IHNS


 


與醫療史相關的,大概是這一天下午的議程:



29 June 2010 (Tuesday), Conference Hall, Building No. 8 of the Hotel


……

13:30 - 15:40 Medicine in Comparative Context


Chairman: Prof. ZHANG Daqing (張大慶), Peking University


13:30 - 14:00


Plenary Lecture by Prof. Manuel S. Pinto, University of Aveiro, Portugal; WANG Bing, IHNS,


CAS; Noël Golvers,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Rui Manuel Loureiro, New University


of Lisbon; Rosa Pinho, University of Aveiro


The Jesuit João de Loureiro (1717-1791) and the Medicinal Plants of China


14:00 - 14:20


Harry Yi-Jui WU (吳易叡), University of Oxford, England


Putting Chinese Mind into World’s Psyche: The Negotiation of International Psychiatry in the


Post-War Period


14:20 - 14:40


JI Zhenghan (紀征翰), Institute of Basic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Research on Verses of Chinese Herbs in Ming Dynasty


14:40 - 15:00


Prof. Chan Man Sing (陳萬成),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collaboration with Dr. Vicky Law,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ranslating Western Physiology in Late Qing China: The Case of Quanti xinlun 全體新論


15:00 - 15:20


XIA Yuanyuan (夏媛媛), ZHANG Daqing (張大慶), Center for History of Medicine, Peking


University


The Feuds of the Medical Sects in Republic of China and Colonial Modernity


15:20 - 15:40


Prof. CHENG Wei (程偉), ZHANG Hao (張浩),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Dependency Deshiel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醫學的文化依存性解蔽——在哲學和科學之間的中醫學研究


15:40 - 15:50 Tea Break


15:50 - 17:30 Medicine in Social Context


Chairman: Prof. Byron Kaldis, Hellenic Open University, Greece


15:50 - 16:10


SIHN Kyu-Hwan (辛圭煥), Dept. of Medical History, Yonsei University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ugenics Discourses in Republican China


16:10 - 16:30


JIANG Lijing (薑麗婧), Center for Biology and Society,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The Best Medicine for the Elderly: Drink and Food in Shouqin Yanglao Xin Shu


16:30 - 16:50


ZHANG Ning (張寧),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llege,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中醫,創意產業施展拳腳的適宜空間


……



 


 



網頁:http://www.ihns.ac.cn/qt/tzgg/201006/P020100625494003756487.p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盧建榮教授的新作品,今日瀏覽網頁時看到的。盧教授的文筆和風格依舊很「犀利」,僅在簡介中看到的輩分和派系之種種不平傳說,我想史界絕不陌生,不需在此多言。本書有學術史的味道,偏重中古史研究之回顧檢討,我不是很懂,不好介紹。倒是很令我好奇的是:第七章談到「入道味」、「粉味」的醫療史研究,是不是比喻臺灣的醫療史研究多是從「道教(士)」、「方術」、「婦女」等視角切入呢?我一早跑去書店瀏覽,結果還沒進書,等到看到原文後,再和大家報告吧。


 


 


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


作者:盧建榮


出版社:時英


出版日期:20100601


 


內容簡介:


如果陳寅恪的學術遺產是為中古史打造一個令後世反芻不已的文化資源的話,那麼,許倬雲和毛漢光師弟所為等如別開生面,為中古史另創一個文化資源。如此一來,台灣有兩個一舊、一新的中古史學術文化資源。這有別於大陸的陳寅恪學統本店只有一個文化資源。這是台灣中古史勝出其大陸同業的堅實憑藉所在。


  就在台灣中古史界趁勝追擊大陸中古史界之餘,於二十世紀末十年、二十一世紀首十年短短二十年之間又締造另一個新文化資源來。本書稱之為新新文化資源,如此就比大陸多出兩個文化資源。這個新新文化資源就是由盧建榮所領導的以新文化史研治中古史的新學風,他的影響正由他所主編的《社會文化史集刊》最新三期(創刊號、2輯、3輯)給展示出來。他主張研究歷史首須觸及歷史的複雜面(必須放棄直線單一觀點思維),其次要換用一批新式分析術語,第三在書寫上要恢復古代兩司馬所垂訓的敘述史學(反對大量抄資料,以及不知剪裁文章的不長進方式),第四在歷史理念上要以追求「神似過去」為目標(改變追求「真相全體」為目標),如此反而逼真。這些新主張亟待歷史教育產生革命方可為功。目前現役中古史家完全昧於上述革新方案,以致少有超越陳寅恪的新手出現。我對目前四十歲以下新手史家寄以厚望,愈快擺脫學閥所施以的過時思維,方能走出陳大師的巨人身影。


  這樣的演變是對陳寅恪史學帝國最沉重的一擊!但從另一方面看,陳氏泉下有知,當欣喜為後浪所趕過吧。


  在陳寅恪所再現的中古史裡面,有一些文化論述被他的核心讀者群、也就是他的同行後輩加以傳承和演義,產生了與當代心靈的互文性。底下我一一簡述之:


  首先,環繞在與國家價值攸關的盛世論述被加碼、並放大。大唐帝國強盛之所由來,或說拜前期一、二百年的胡漢通婚所形成的新民族體魄,或說唐代不分男女均體魄健全,或說寬容的民族政策,或說國防大戰略下的成功殖民主義,或說決策機構和制度的健全,或說前唐諸帝英明輩出等等不一而足。以上林林總總都得一曲之偏。甚至有的強調儒家理想在太宗朝的付諸實踐、以及進士科人才登進辦法能有效拔取人才這兩點,更是似是而非之說。但這麼強大的政權緣何衰亡?就比較引不起史家興趣,而少有人論列此事。但還是有兩位史家集中在宦官的為害這一點,或說宦官控有禁衛軍使士大夫所掌控的政務機構無法節制宦官的擴權,其中有一位更說原為中央夾輔所設計的藩鎮叛服不常使中史疲於應付。這些只在重複宋人的說法,難謂創見。


  其次,陳寅恪最引人注目的一大創見,厥為唐帝國統治階級中的核心團體不因先前政權動蕩而解體,它一直要等到武則天重用社會新式人才才日趨沒落,抑且中晚唐中央文官層的權鬥是此核心團體向其對手的困獸之鬥。這樣一種文化論述,日後的毛漢光發明一術語以明之,叫「政治延續」,頗能曲盡此中奧妙。這個核心集團,陳寅恪以史家身分命名為「關隴集團」。這個動人心魄的名詞牽動日後其後輩為之神魂顛倒久之。或為它寫前傳,或修正說彼輩從有唐建國至武則天崛起這段時間的真正作為。關隴集團用今天話來說應叫老牌政治世家。這個世家集團在陳氏看來,武則天祭出的新式人才登進辦法危及其前途。這是一種世家玩不過新遊戲規則的文化論述提法。這在人類歷史上在許多個案上不失為一項「潛規則」。但毛漢光用更細緻的研究辦法,徹底推翻陳氏此說,取而代之的是,世家應世有方很快就適應變局,變成新辦法的常勝軍不說,原先的老辦法也沒廢掉,只是名額被縮編,他們照樣壟斷老辦法之下的入仕途徑。這就是世家對新舊辦法一體通吃的實情,完全出乎陳氏本人及其粉絲意料之外。本書作者於此另外強調一點,那就是唐政權是個革命政權,而革命政權對世家固權這一點是不利的。唐政權的早期,應該是一部分世家與隋末各方群雄勢力分享政權的時期,是不待武則天崛起已先一波受到打擊。此後世家如何通過武氏當權期間的層層試煉,似乎仍有待深究。易言之,陳寅恪一方面忽視李唐革命對關隴集團的衝擊,另一方面又過度看重科舉取士制對關隴集團的打擊。


  接下來是李唐政權內部長安政府與河北地方長期的齟齬此一現象,陳寅恪的解釋是漢文化的中央政府與胡化的河北地方勢力的衝突,是典型文化衝突才造成如此長期的政治對立。陳氏於此用以取信史學社群的證據卻只有屈屈一則資料而已。以文化衝突詮釋河北跋扈所形成的論述深入人心,導致無人敢攖此論述的鋒芒。有位史家還在其博論中以專章重複了此一論點,那是一九六九年。另一史家於其博論中則接受毛漢光指導修正陳說,說成河北部分胡化說,只是該博論未出版,本書並未處理到(按:此博論已於本書製版完成後出版)雖說如此,還是保留陳寅恪說河北有胡化的問題這一看法。這是二年。陳氏發表此說是在上一世紀三、四年代,這樣唐中央與河北地方的文化衝突說竟然持續了七十年的時光,傳頌在讀者齒頰和筆墨之間。


  但胡漢文化衝突說乃胡漢文化接觸的一個面向,另一個面向是文化融合,是陳寅恪學術王國未及之處。然而,台灣的中古史家循此陳寅恪學問的縫罅處而大加發揮。這也算是陳寅恪文化工業的另一途發展。胡漢文化融合最大號的個案發生在北魏孝文帝朝,這裡有三本學位論文雲集此處。有一本論文集上溯至北魏開國至孝文帝朝處。另有一本論文集專章處理前此五胡十六國時期的胡漢融合個案。實際上,這個個案更早有人以專書形式發表過。又有兩本論文集是在講北魏胡漢文化融合過程中,存在鮮卑人文化主體性問題,易言之,鮮卑人於此並未全面性無條件屈從於漢文化。


  最後,陳寅恪零星處理東晉.南朝天師道、南北語言融合,以及族群的問題,原是台灣近二十年熱門學術課題,可惜迄今引起中古史界迴響不大。這部分顯示陳寅恪的超前演出。


  在文化領域上,台灣的中古史家有逾於陳寅恪的發展,在課題的開發上成果斐然,計有花文化、母子關係、夫妻關係,以及禮制文化等,都屬於後天文化建構的性質。這是當年陳寅恪思慮不及之處。在此,台灣中古史家思維雖新過陳寅恪,但方法仍屬陳舊,不免影響到成果的可看性。


  在以思維、方法俱新的方式去處理文化課題者厥為盧建榮一人,在他筆底,法律文化、死亡文化、將敵人他者化的文化想像作為、地方群眾的抵抗文化,以及理財工具理性和文化核心價值理性的衝突等五方面,都一一從史學地表浮現,言人所未言。


  在許倬雲所開發的地方勢力課題上,三國時代吳地個案的研究令筆者驚艷、歎未曾有。他影響到毛漢光寫河東地方社會,黃淑梅寫南朝太湖經濟區,盧建榮寫中晚唐淮北地域社會。可惜這個學術傳承不普及,社群中有人故意視而不見,以致影響底下地域社會研究,諸如中晚唐江西、中晚唐澤潞鎮(在今山西東南和河北西南)、中古時代的兩廣,以及晉、劉宋的江北等個案。


  根據上述析論看來,陳寅恪挖掘的問題深深吸引台灣中古史家的注意,他們所為在大方向上是附麗於陳氏的發現和假說。只有少數幾位史家走自己的路、問自己要問的問題,大有與陳氏別苗頭之慨。中古史知識版圖也因此為之擴大不少,使不至停留在陳氏創建該領域的時代。總之,一眾史家讀者在讀取陳寅恪符號上,是難以擺脫陳氏對中古史一些大方向的論述的。台灣中古史知識製作有著保持與陳寅恪亦步亦趨的味道和衝脫陳氏思維牢籠這兩面性,是本書要揭露的一大重點。本書另一重點要在指出中古史知識社群整體敬業和專業態度不及格這一點。


  絕大多數有博士學位的中古史家其產能極低,無法找到新領域,並從中找到一系列相關的題目。整個中古史界耗費一甲子(1949-2009)只生產八十六本書(就中大部分是論文集,而非專書),這些書擁有十年內二千本賣量紀錄者屈指可數,因而整體產值奇小,嚴重違反文化性書物歷史發展的鐵律。要之,產能低加產值小是台灣歷史書籍的特性,非獨中古史書獨然。這是一點。


  其次一點是,中古史家不甚遵守學術累積這一工作倫理。所謂遵從學術累積指的是不要重複勞動前人的研究心得。絕大多數學者對於前賢的學術業績在引證上,會因輩分和派系兩因素,而決定引證與否。易言之,一些托大的長輩往往不引證晚輩學術成果,不同派系的研究心得彼此是互相否認的,常常因人廢言。所以,本書才會說這是小圈圈主義作祟,引證的範圍不是以整體社群,而是以自家派系為界。這是台灣史學社群不健康的所在。


  第三,學者的書文多經過層層關卡過濾,照說會使失誤降到最低才是,其實不然。有六七位口試委員把關的博論、有專家背書推薦的獎助出版品、有經秘密審查制篩選的論文,以及受到國科會、教育部或其他獎助單位贊助的得獎作品等,通通逃不過本書作者法眼,裡面論點光怪陸離到沒有證據也可以拿學位並出版。這些書充滿著疏失和思慮欠周等等問題。這就嚴重違反專業守則了。博士學位的獲取意味著當事人從此會寫專書,倘若遵守歷史書是文化性書物的律則,則書寫的結果理應引起大眾注意。結果我們有博士學位的中古史家沒幾個寫得了專書,即令寫得了,也多係翻案文章不說,而且寫不出符合文化性書物的要求標準。


  換言之,我們的博士中古史家發現不了新領域以寫書,就算卯足勁寫出書了,也構不到寫文化性書物的標準。這是台灣當代歷史學的危機。陳寅恪的書完全不符合文化性書物的標準,但他至少作到開創新領域。台灣的中古史家少有開創新領域的能力,他們多半只會陳云亦云。


 


目錄:


自序 解讀陳寅恪符號與正視下一任食人魔史家
序曲


第一部 大學制/論文集時代


第一章 絳帳傳學成絕響
一、里程碑的學術成果

二、研究文化範式的提出

三、胡人文化的他者書寫
四、初唐史實的考辨

五、國族主義式的終極關懷

六、婦女婚姻和胡人向化的先驅式研究
七、花文化研究的替代方案


第二部 研究所制/專書時代


第二章 雪擁藍關馬不前
一、奇異的魏晉史學書寫

二、垂範後世
三、孫說的祖述者

四、舊曲新奏

五、新視野的他者史


第三章 獨留青塚向黃昏
一、美化、誇大的歷史

二、昧重就輕、枝微末節的「解題法」

三、中央觀點的唐代藩鎮

四、複製士人觀點的唐代宦官

五、恐龍時代的政治人研究策略

六、不忍卒讀的斷代史教科書寫法


第四章 東風未予周郎便
一、少年英俊出碩論

二、矛盾滋生的碩論
三、年甫而立推出升等專書

四、黃金堆砌的論文集

五、逸出正軌的婦女與本家關係

六、武則天成了捍衛女權的始祖
七、一葉知秋式研究的皮相

八、混淆夫婦關係的虛相和實相
3
九、母子關係議題的開發

十、母子關係議題的大放異彩

十一、雷大雨小的禮的象徵意涵

十二、地方主體不明的地方史

十三、貧血的解釋力


第五章 一朝春盡紅顏老
一、政治史傳承速寫

二、政治史大家的出現

三、豐碩的政治史著二十年

四、挑剔總在盛產後

五、思想史上菜囉

六、陳寅恪文化資源的解構與再結構


第三部 革命薪傳的文化工程


第六章 丞相祠堂柏森森
一、別有師承的社會史典範

二、邊區、或開發中區的地方勢力

三、已開發區的地方勢力

四、大小社會組織

五、陳寅恪大師安息吧!


第七章 為伊消得人憔悴
一、種族與族群

二、宗教史書寫的三種類型

三、入道味/粉味的醫療史研究方式

四、新文化史的本土化 / 337


尾曲
中古史著出版年表

徵引書目


參考文獻
索引


 


網頁: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173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請大家加油囉。


 


 


1、女性與身體的歷史,請任選一題作答。(21


A「纏足」對女性如果是一種限制,那麼為什麼近代中國所謂「放足」運動,也造成不少女性的困擾?談談你(妳)對這個狀況的認識。


B何謂民國時期的「新女性」?試從身體、消費、美感與廣告中所透露的訊息與轉變來加以詮釋。


 



 2、醫療衛生史與中國的現代性,請任選一題作答。(31


A近代中國,學習西方公衛學者大嘆:「衛生不是保衛生命」,此話何解?試說明這句話背後所代表的現象與意義。


B西方醫療與現代性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連,它給予了中國醫學什麼樣的挑戰,請說明之。


C民初出現的兩種人物:「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代表中國醫療市場起了什麼變化?請從舊的文化論述到新的現象,並略釋這些轉變的意義。


 


3從「醜怪」的人民到改造「國民性」的運動和論述中:(一)我們看到哪些中國人被批判的缺點;(二)它們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可以做何種解讀(為何人民是「醜怪」的)?(三)知識份子或政府有什麼樣的回應或改造辦法之提出。請加以綜合論述。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我在本網的「部落格描述」中新增加了「方術史」這個條目。基本上我對方術史認識淺薄,但頗感興趣。放眼望去,國內歷史系好像也只有清大的張永堂老師在持續開著相關的課程。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增加呢?原因是:其實臺灣生命醫療史的研究之初,有不少研究是與方術史相關的,早期李建民、林富士、李貞德等幾位老師的研究論文中,都或多或少會提及各種方術在醫療文化上所起的關鍵作用。時代晚至明清,張哲嘉老師也曾寫過星命學證據的歷史。大凡數術皆以解讀生命、命運為宗旨,或進一步希望能藉由「施術」來改變命運,疾病乃人生苦痛之大宗,自然方術裡面絕對有醫療疾病史的相關資料與訊息可供挖掘。或許「聖人不語怪神,罕言性命」;民初魯迅則把中醫和算命罵成一團,說中國的老祖宗最會「見鬼」。但各種方術的研究,在古代確實是相當興盛的一種現象。個人之力即小,無法涵括所有研究成果,只能就目力所及,隨意拉雜地、帶著介紹一些吧(範圍最好是要與醫療、身體、性別等歷史相關較好,因為「方術」的範圍太廣,都要納入根本介紹不完,是吧)。下面是以研究上古《日書》為主的專著,許多《日書》都有相關的醫療疾病史資料,不知這本有無提到?



 


 


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宗教考


 


作者: 晏昌貴


出版社: 武漢大學
出版年: 2010年03月


內容簡介:


本書以楚蔔筮祭禱簡和《日書》簡為研究物件,簡文抄錄的時間集中在戰國中晚期,使用者的社會身份地位上至封君貴族,下至庶民百姓。它們所反映的是一種普遍的民間宗教信仰。作者通過這些宗教信仰現象,對春秋戰國時期楚地的文化、社會,乃至政治、經濟諸現象進行了鞭辟入理的分析和研究。


圖書目錄: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楚蔔筮祭禱簡與《日書》簡
 第一節 蔔筮祭禱簡
  一、竹簡的發現、墓主的身份與竹簡的年代
  二、竹簡的文本結構和性質
 第二節 《日書》簡
  一、九店楚簡《日書》的文本結構
  二、睡虎地秦簡《日書》對楚《日書》的繼承與改造
  三、《日書》簡與蔔筮祭禱簡的關係
第二章 神靈信仰
 第一節 天神
  一、至上神問題
  二、諸司神
  三、其他天神
 第二節 地只
  一、土地神
  二、四方與五祀
  三、山川神
 第三節 人鬼
  一、祖先親屬
  二、惡鬼
  三、巫鬼
第三章 行為儀節 
 第一節 蔔筮
  一、蔔筮儀則
  二、卦晝與繇辭
  三、貞蔔事項
  四、貞蔔時限
 第二節 祭禱
  一、祭禱程式
  二、禱與告
  三、祭名與祭祀動詞
  四、用牲幣法
 第三節 巫術
  一、攻解與解
  二、攻除
  三、盟詛
第四章 人員組織
 第一節 楚蔔筮祭禱簡所見貞人考
  一、平夜君周圍的貞人群體
  二、邸陽君周圍的貞人群體
  三、包山簡所見蔔筮人物與祭禱人物的分職
  四、望山簡與秦家嘴簡所見的貞蔔人物
 第二節 祭祀組織——葛陵楚簡社稷祭禱文書初探
  一、竹簡的文本形式、內容及性質
  二、社的種類
  三、社稷祭禱的用性規定
  四、杜的性質
結語
附錄一:天星觀蔔筮祭禱簡釋文輯校
附錄二:秦家嘴蔔筮祭禱簡釋文輯校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http://www.cpin.com.cn/booklist/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747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應算是新版的,醫療史也有在其中,但是科學史、性別、身體等歷史好像不包括在內,倒是還有環境史列入,很特別。但它仍不足以反映新課綱可能的模樣,因為還在修訂啊。


 


高級中等學校師資職前教育專門課程一般科目對照表


99/02/08修正


 


資料:http://cte.acad.ncku.edu.tw/ezfiles/60/1060/img/1000/3.doc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蔣竹山老師這次去香港演講與訪問,收穫一定很多,回來再請教他囉。這是從他部落格轉貼過來的訊息。


 



 


作者: (美)威廉H.麥克尼爾 著,余新忠,畢會成出版社: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1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人類面臨的全球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錯綜複雜。目前,諸如氣變化、環境污染、生態退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等主要環境問題,都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脅。作者簡介: 威廉 h.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1917年生於加拿大溫哥華,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後於康奈爾大學取得歷 史 博士學位,返芝加哥大學任教至1987年。芝加哥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專攻世界史(universal history.通史方面的研究卓然有成.德高望重。1996年,成為首位非歐洲人士獲得伊拉斯謨獎(erasmus prize,獎勵那些在歐洲文化傳統之下為歐洲的文化、社會或社會科學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 其著作《西方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west)榮獲196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探索舊世界文明如何相互影響,西方文明在過去五百年間發生的巨變等等,對史學理論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尤其不同于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等 


 


http://www.wl.cn/657278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從蔣竹山老師的部落格轉貼一則書訊。


 


疾病、殖民主義與國家:近代東亞歷史中的瘧疾


Disease, Colonialism, and the State: Malaria in Modern East Asian History


Ka-Che Yip

Hardcover: 161 pages Publisher: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May 30, 2009)

Studying malaria in modern East As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history of the disease, this book fills an important gap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ria and human society in a region which has often been neglected by historians of the disease.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various anti-malaria strategies in Hong Kong, Okinawa, Taiwan, mainland China, and East Asia as a whole. The British and Japanese colonial models of disease control are explored, as is the later American technological model of DDT residue spraying, promoted by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which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global anti-malaria campaig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health in Asia. In the post- World War II period, the use of DDT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helped to shape anti-malaria policies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Taiwan. In mainland China, the Beijing government's mass mobiliz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model of anti-malaria control has given way to new strategies as recent changes in the health care system have affected anti-malaria efforts and public health developments.

About the Author


Ka-che Yip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 

http://www.amazon.com/Disease-Colonialism-State-Malaria-History/dp/9622095879/ref=sr_1_3?ie=UTF8&s=books&qid=1277429870&sr=1-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本期《國史館館刊》24期(20106月)內有刊出 張淑卿 博士的文章〈1950-60年代臺灣國民學校的衛生教育〉,有興趣者可以參閱。


 


 


http://book.drnh.gov.tw/page/02_news/news02.aspx?bookid=336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那天就收到了,太忙一時忘記,趕快告知大家。電子報117期發行了,裡面有PO些新的演講與活動,本站就不再PO文囉,敬請上網瀏覽: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ih/newspaper/newpaper20100621.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已將新的連結貼上,以後或許可以帶學生去參觀。其實我覺得台灣也可以成立傳統醫學文物館,包括古典醫書、文物、醫療器具、製藥工具等等都可以展出,還可以設立中草藥藥膏DIY、養生技術DIY,體驗營、推廣營、活動等等,我覺得都很有看頭,不知有沒有中醫要來響應一下,呵呵。















 


臺大醫學院醫學人文博物館參觀預約辦法


(本辦法自2010年6月18日起實施)
 
本館為免費參觀,唯因展覽現場空間有限,為維護參觀品質,除本校師生外,不論個人或團體,請於參觀前完成預約。本館為專業博物館,原則上參訪者由導覽人員導覽解說。

每月首日起開放次兩個月份所有開館日及時段預約(例:10月1日起開放11月及12月份預約)。電話預約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五早上9:00 ~ 12:00,下午13:00 ~ 16:00。預約專線02-23123456 分機88763
 


















































一般個人預約:
  1) 上網預約。(請由此進行線上預約作業
2) 電話預約最遲請於參觀前二日完成。
3) 預約確認後,參觀當日請攜帶身分證件。
   
團體預約:(15人以上,以 40人為上限)
  1) 一律電話預約
   
 































表格外框左上角圖示   表格外框右上角圖示
  參觀兩週前先行以電話(02-23123456 分機88763)洽詢預約時段
傳真(02-23949760)預約表格或公文
 
表格外框左下角圖示   表格外框右下角圖示














表格外框左上角圖示   表格外框右上角圖示
  傳真後第3個工作天本館以傳真或電子郵件通知
確認預約
 
表格外框左下角圖示   表格外框右下角圖示














表格外框左上角圖示   表格外框右上角圖示
  參觀當日請攜帶確認預約文件
準時報到參觀
 
表格外框左下角圖示   表格外框右下角圖示
    預約表格下載
 
   ﹡本館保留是否接受預約的權利
 
開館時間:
  本館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五,上午9時30至中午12時,下午1時30至下午4時,國定假日不開放,其餘休館日期另行公告。(周六及周日為本館辦理教育推廣活動時段,不對外開放。)
開館日若逢颱風等天然災害,本館將比照台北市政府停止上班之公告休館;原訂所有活動亦暫停辦理。
 
導覽服務:
  本館所有開放日展場定時導覽時段
上午 10:00
下午 14:00
 
參觀注意事項
 













一、 館內除咖啡廳外禁止飲食、吸煙、飲酒、嚼食口香糖與檳榔。
二、 服裝不整、穿著拖鞋及攜帶寵物、危險物品者謝絕入館。
三、 為提昇參觀品質,館內禁止攝影、錄影及錄音,並請將傘具及大型物品寄存於本館接待區。
四、

進入館內請保持安靜,關閉行動電話或改為震動,並請遵守本館各項規定。


網頁資料來源:http://mmh.mc.ntu.edu.tw/TourGuide/TourGuide02.aspx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宗教醫療史的範圍還真是多元,特別是近代醫療與基督教的關係。


 


條約特權制度下的醫療事業:基督教在華醫療事業研究:1835~1937


作者:李傳斌


出版社:湖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書摘:


一、研究緣起
19世紀以來,世界日益從分散走向整體。在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和衝擊之下,中國等落後的非西方國家先後被納入世界體系。在這個過程中,許多非西方國家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與此同時,這些國家在新的外來因素作用下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社會經濟的變化。許多國家在這種背景下開始了現代化的歷程。.
在諸多外來因素中,西方的傳教事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中國,由於近代特殊的傳教背景以及西方宗教思潮的變遷,近代基督教®在華傳教事業是一個宗教與世俗相混合的事業,它由諸多部分組成。50多年前,鮑哲慶先生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假使以基督為首,教會為中心的話,可以說醫院與青年會是肢體的左右手,學校與慈善機構是肢體的左右足,佈道、教育與醫藥事業是在同一目標——宣教下相輔並進的。"
鮑先生的比喻相當貼切,但是他只提到了傳教事業中的佈道事業、教會教育事業、教會醫療事業@、慈善事業,忽略了教會文字事業。簡言之,基督教在華傳教事業是由佈道、教育、醫療、慈善、文字事業所組成的。這些事業有著統一的傳教目標,它們憑著西方列強和條約特權制度的庇護在近代中國得到廣泛發展,幾乎遍及中國各地,並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林治平先生指出:"越來越多新的研究證據顯示,自基督教傳入中國以來,即與中國現代化發生密切之關係。"……


 


目錄:


引言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狀況
三、 研究的範圍和方法
上篇教會醫療事業的發展變遷(1835—1937)
第一章教會醫療事業的產生和拓展
第一節教會醫療事業在近代中國產生、發展的原因
一、 基督教醫學傳教的傳統
二、 近代西方社會發展變遷的影響
三、 醫學傳教對中國社會的適應
第二節教會醫療事業的初創(1835—1860)
一、 教會醫療事業的肇始
二、 條約特權下的初步發展
第三節教會醫療事業在條約制度下的拓展(1861 —1900)……
一、 從沿海向內地的滲透
二、 中華博醫會初期的教會醫療事業
第二章教會醫療事業的巔峰及其轉變(1901 —1937)
第一節教會醫療事業發展的黃金時期(1901—1918)
一、 清末新政時期的教會醫療事業
二、 民初的教會醫療事業
第二節教會醫療事業的轉變(1919一1937)
一、 非基督教運動時期的教會醫療事業
二、 專業化和本土化的進程 第三節教會醫療事業的特徵分析
一、 發展特點
二、 結構關係特徵
下篇教會醫療事業與近代中國社會
第三章教會醫療事業與近代中國政治
第一節近代中國政府對教會醫療事業的態度和政策
一、 晚清政府的態度和政策
二、 民國歷屆政府的態度和政策
第二節教會醫療事業與近代中國對外交涉
一、 教會醫療事業與晚清教案及中外交涉
二、 醫學傳教士與晚清外交
三、 教會醫療事業與民國對外交涉
第四章教會醫療事業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節教會醫療事業與基督教文化傳播
一、 教會醫療事業在基督教傳播中的作用
二、 醫學傳教的客觀效果分析
第二節教會醫療事業與科學文化交流
一、 教會醫療事業與醫學文化交流
二、 醫學傳教士與非醫學科學文化的傳播
三、 醫學傳教士與近代中國科學翻譯名詞的確定和統一
第五章教會醫療事業與近代中國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變遷
第一節教會醫療事業與近代中國的思想觀念變遷
一、 教會醫療事業對近代中國人文化觀變遷的影響
二、 近代中國人的教會醫療事業觀
第二節教會醫療事業與近代中國風俗習慣變遷
……


 


http://www.xinhuabookstore.com/product/153397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體·靈魂·自然-中國基督教與醫療、社會事業研究


作者:劉天路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社集團)


出版日期:2010/5/1


 


內容簡介:


《身體·靈魂·自然:中國基督教與醫療、社會事業研究》內容簡介:近十幾年來,出版界愈益為生計所累,純學術著作因印數較少,出版頗為困難。而在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高校招生的迅速擴大,整個社會的學術創造力大大增強,學術成果愈見豐厚。除學術專著以外,頻繁舉行的國內或國際學術會議,也形成了大量群體性的學術成果。有鑒於此,本社決定策劃出版《人文社科新論》叢書,意在給高品質的學術論文集的出版開闢一個新的園地,使廣大學者積年研究所得的學術心得能夠嘉惠學林,傳諸後世


本書輯選了20084月底在濟南山東大學召開的同名學術會議的相關論文。圍繞近代以來基督教對於中國醫療事業的作用與影響展開,包括基督教與晚清西方醫學的傳播、傳教士與中國醫療事業、基督教與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疾病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課題。


 


目錄


編者前言
基督教醫療事工的教理基礎
從保羅的兩個律看基督教的身體與靈魂觀
身體觀:從柏拉圖到基督教
生命的見證:近代基督教醫療事工平議——以武漢地區教會醫院為背景
福音、醫學與政治:近代中國的麻風救治
基督教與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疾病研究——以中華基督教會全國總會所作醫學研究為例
非基督教運動時期的教會醫療事業
傳教士護士在中國的早期活動研究
近代華人牧師席勝魔的主要傳教手段及其作用
福音與身體拯救:晚清基督教反鴉片運動
女子體育的宣導和開展——20世紀20年代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體育衛生事業為中心
性別模塑: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婦女的角色建構
從全體學到生理學:基督教傳教士與晚清時期西方人體生理知識在中國的傳播
在華傳教運動的內部檢討:以《教務雜誌》(The Chinese Recorder1867-1941)的醫藥傳教士文章為據
骷髏頭?醫學標本?——從桂平醫院被焚看西醫傳教引發的中西觀念衝突(1885-1887)
浙江教會學校女生的身體規訓與國族建構

疾病的隱喻:清前期天主教傳播中的醫療文化
地緣與親緣:社會文化網路中的潮汕福音醫院(1864-1949)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Missions in China
Controversies and Historiographical Considerations
作者介紹


 


 


http://www.bookuu.com/kgsm/ts/ 2010/05/26 /1754588.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主辦


2010/4/24-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eases and Public Health in Asian Ports (1850s-1950s)

 

Date: 24-25 June 2010

Venue: Room 501, Shaw Tower,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Ý 24 June, 2010 Ý

 

08:30 - 9:00    Registration

 

9:00 – 9:30      Opening Ceremony

Welcoming Address:      MAK King Sang Ricardo (Head, Department of History, HKBU)

Opening Addresses:     CHOW Kai Wing (Director, Modern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HKBU)

                                          WONG Man Kong (Chairman, Organizing Committee)

 

Group Photograph

 

 

9:30 – 11:00          

第一組﹕醫療史研究新視野

Panel 1: Historiography and New Perspectives of Studies in Medical History

 

主席﹕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學)

Chair: LEUNG Yuen-s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

周佳榮 (香港浸會大學)

 

CHOW Kai-wi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從常州到滬港 — 孟河醫派與中西醫匯通

From Changzhou to Shanghai and Hong Kong: The Menghe School and the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

2.

余新忠 (南開大學)

 

YU Xinzhong (Nankai University)

 

¡             晚清的衛生防疫與近代身體的形成

The control of diseas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Body Concept in Modern Times

3.

蔣竹山 (國立東華大學)

 

CHIANG Chu-shan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             新文化史視野下的亞洲醫療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A New Cultural History of Asian Medicines: Historiography and Issue

 

11:00 - 11:30   Tea Break

 

11:30 - 13:00

Panel 2: The American Factor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Public Health System: South China Perspectives

 

Chair: CHU Yik-yi Cind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1.

XU Guangqiu (Friends University)

 

¡             American doctors and the modern health and hygien movement in Canton, 1835-1935

2.

David J. KA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Women’s Healing Spaces: Female Patients and their Foreign Doctor in Canton Hospital, 1835-1855

3.

Carol TSA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Normalising Women’s Diseases: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Chinese Elites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Hong Kong, 1880s to 1930s

 

13:00 – 14:30         Lunch

 

14:30 – 16:00

第三組﹕管理與預防

Panel 3: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主席﹕李金強 (香港浸會大學)

Chair: LEE Kam-keu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1.

胡成 (南京大學)

 

HU Cheng (Nanjing University)

 

¡             性病預防、道德規訓和文明形象—以進德會為中心的上海禁娼(1919-1925)

The Prevention of Venereal Diseases, Moral Admonishment, and the Civilizing Images: The Abolishing of Prostitution Advocated by Shanghai Moral Welfare League i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1918-1925)

 

 

2.

羅婉嫻 (香港浸會大學)

 

LAW Yuen-ha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戰前新加坡的瘧疾預防政策

The Anti-Malaria Policies in Pre-WWII Singapore

 

 

3.

黎漢基 (中山大學)

 

LAI Han-kei (Sun Yat-Sen University)

 

¡             廣州藥物規管的政策變遷(1921–1957)

The Changes in Controls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 Guangzhou (1921-1957)

 

16:00 - 16:30pm     Tea Break

 

16:30 - 18:00

Panel 4: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Colonialism in Public Health Systems

 

Chair: Wataru IIJIMA (Aoyama Gakuin University)

 





















1.

Robert PECKHA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Infective Economies: Plague and Trade in Hong Kong

2.

WONG Man Ko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Poverty and Disease: Beriberi in Southeast Asia and Hong Kong

3.

KIM Young Soo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             Making medical and sanitary systems in treaty port Incheon

 

 

 

Ý  25 June, 2010 Ý

 

09:00 - 10:30

Panel 5: The Politics of Quarantine in Asian Ports

 

Chair: MAK King-sang Ricardo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1.

YIP Ka-c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Segregation, Isolation, and Quarantine: Protecting Hong Kong from Diseases in the Prewar Period

2.

Tomo ICHIKAWA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Negotiating the Maritime Order: History of Quarantine in 19th century Japan

3.

Yuki FUKUSHI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             Shipping and Maritime Quarantine in Modern East Asia: focus on Chinese-Japanese Relation

 

 

 

10:30 – 11:00         Tea Break

第六組﹕醫療傳教士與近代西醫在中國港口的發展

Panel 6: Medical Missiona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ese Ports

 

主席﹕蘇精 (國立清華大學)

Chair: SU Ching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1.

孫琢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SUN Zhuo (Th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在醫學與宗教之間:合信在華醫學活動新探

Between Medicine and Religion: A new perspective on Benjamin Hobson’s Medical Activities in China

2.

蘇芳玉 (國立中央大學)

 

SU Fang-yu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清季西式醫療在臺灣的拓展—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

The Expansion of Western Medicine in late Qing Taiwan: The Presbyterian Missionaries and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as Cases Studies

3.

胡衛清 (山東大學)

 

HU Weiqing (Shandong University)

 

¡             近代汕頭的疾疫與防治:以長老會福音醫院為中心的考察 1867-1927

The Control of Diseases in Modern Shantou: The Presbyterian Hospital as the Case Study (1867-1927)

 

11:00 -12:30

12:30 - 14:30 Lunch

 


東亞醫療歷史工作坊

East Asian Medical History Workshop

 

June 25, 2010

14:30 – 17:30pm

Room 501, Shaw Tower,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主持 Chairman & Discussion Facilitator

葉嘉熾 (教授,馬里蘭大學)

YIP Ka-ch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講者Contributors

周佳榮 (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CHOW Kai Wing (Professor,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             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醫學史研究

        (A Review of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胡成 (教授,南京大學)

HU Cheng (Professor, Nanjing University)

¡             走向“關注底層民眾”的醫療史研究 — 以東三省鼠疫蔓延時的檢疫、防疫為中心(1910—1911)

        Turn to “History from Below”: The Anti-Plagues in the Three Eastern Provinces        (1910-1911)

 

蘇精 (教授,國立清華大學)

SU Ching (Professor,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基督教傳教會檔案中的醫學史料

        Sources for Medical History from Protestant Missionary Records

 

飯島涉 (教授,青山學院大學)

Wataru IIJIMA (Professor, Aoyama Gakuin University)

¡             日本人醫療史研究述評

 

余新忠 (教授,南開大學)

YU Xinzhong (Professor, Nankai University)

¡             中國醫療社會文化史研究的現狀與趨向

        The Socio-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State of the Field Revie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療奉獻獎 訪查員報名
>
> 【聯合報╱台北訊】 2010.06.14 01:59 pm
>
>
> 由行政院衛生署、立法院厚生會、聯合報系、厚生基金會與TVBS等單位舉辦的「醫療奉獻獎」,今
> 年以「醫奉廿~感恩,再出發!」為主題,將甄選醫療奉獻獎候選人訪查員,即日起接受報名。
>
> 醫療奉獻獎旨在發掘默默為醫療付出的從業人員,發揚不為人知的奉獻精神,而訪查員將深入訪查
> 入圍者,詳實觀察並記錄入圍者的服務狀況及醫療服務態度,發掘更多溫馨感人的小故事。
>
> 只要你是各大專院校學生及研究生、對採訪工作有熱忱者,並且有顆良善的心與對生命的熱情,就
> 可以成為訪查員,發掘更多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主辦單位將錄取至少20人參加訓練營(日期另行
> 通知,暫訂6月29日),結訓並通過測試者,除發給證書外 ,將成為本屆醫療奉獻獎訪查員。報名
> 表下載請至:聯合人力網http://udnjob.com/,聯絡人:詹朝光,聯絡電話:02-8692-5588分機
> 6089,E-mail:jerry.zhan@udngroup.com。
>
> http://www.udn.com/2010/6/14/NEWS/HEALTH/HEA1/5659150.shtml
>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昨天在秋水堂購得此書,發現挺有趣的,有時可以和學生談談這樣的內容(上學期有談一些,但總覺得太淺)。我在網上看到許多同類的書,而且這本書也不是新的,以前就出過了。我的老闆也是方術史的專家,我相信醫療與方術、巫醫這塊,一定還有值得鑽研之處,在已產出的眾多學術研究成果中,要能殺出自己的一條道路,真不容易。不知有人對這塊有興趣否,也可請教一下。對了,買這本書還「多花」了600元,因為貪圖方便,在羅斯福路上給他來個大迴轉,被警察「抓包」,警察杯杯放我一馬,「意思」罰個600,原說要罰2700的(紅燈左轉加穿越人行道),是自己偷懶(因處在痛風發作期,不是很方便行走,若機車用「牽」的就沒事啦),也怨不得人啊,嗚嗚。


 


 


中國古代巫術


    者:胡新生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 2010/01/01


 


內容簡介:


夢兆迷信是世界古代各民族普遍流行的信仰。 古人都以為夢有重大的意義和實際價值,他們都從夢裡尋求將來的預兆。古代希臘人和其他東方民族出兵時必帶一詳夢者,好像今日出兵必定要帶偵察員來刺探敵情一樣。弗洛伊德的這段話用來說明中國古代的夢兆迷信也同樣合適。商代卜辭中有大量占夢的記錄。商王、王妃、近臣等夢見人物、鬼怪、走獸、天象或其他可怕的景象,都要實施占卜。他們認為噩夢的出現是由於先祖先妣暗中作祟,預示著某種災禍就要降臨。商代以後,占夢術日趨複雜和細密,成為術士經常使用的預測方法。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一 中國巫術的分類與典型巫術

二 史前時代的巫術

三 最早的巫師

四陰陽五行學說及其對中國巫術的影響

五 巫術原理與施術術語

六 巫術舞蹈與禹步的起源

七 巫術靈物的形成及運用

八 咒語的起源及演變

九 符篆的起源及演變

 巫術效果與偽巫術

一一 巫術與民族心理

一二 史料略說

第二章古代巫術靈物與一般辟邪方法

一桃木辟邪術(上):相關神話與揮擊射擊方式

二桃木辟邪術(中):安置佩帶方式

三桃木辟邪術(下):衍生性靈物與醫方

 四 蘆葦荊棘的巫術用途

 五 桑樹崇拜與桑木辟邪術

 六 白茅的靈化原因和巫術用途

 七 蘭湯辟邪與祓禊禮的演變

 八 艾蒿茱萸的靈化及應用

 九 雞禳法術

 一 犬禳法術

 一一 先秦釁禮的巫術性質

 一二 青牛髯奴組合及其思想淵源

 一三 噗唾法術

 一四 名字信仰與呼名制鬼法術

一五穢物驅邪(上):五牲穢物與古代醫方

一六穢物驅邪(中):人體穢物與相關器物

一七穢物驅邪(下):女子穢物與厭鎮邪術

 一八 埋石鎮宅與石人辟邪風俗

 一九 灰土驅鬼與相關醫方

 新布、朱絲與五彩絲的巫術用途

 二一 剛卯與印章鎮術

 二二 銅鏡的靈化與照妖鏡信仰

 二三 厭勝錢的製作與運用

 二四 火炬與煙熏法術

 二五 爆竹與鼓譟法術

 二六 掘妖與鎮墓法術

 二七 鍾馗崇拜與相關禮俗

 二八 其他辟邪靈物與厭勝方法

第三章 控制自然與禁治疾病的巫術

一求雨(上):雩禮與龍蛇感應術

 二 求雨(下):焚燒罪人與旱魃

 三 相對貧乏的止雨術

 四 滅火法術

 五 救日救月禮俗

 六 禳除星雲與移禍法術

七驅疫(上):周秦儺禮及其演變

 八 驅疫(下):個體所施法術

 九 禳除噩夢

 一 禁治瘧鬼

 一一 分娩禁忌與催產巫術

 一二 禁治其他疾病

 一三 禳除龍蛇毒蟲

 一四 除蝗法術

 一五 滅鼠法術

 一六 禳除其他猛獸害蟲

第四章 控制人類行為和情感的巫術

一招魂(上):周代喪禮中的

二招魂(中):亡魂返形術及其表演性質

三 招魂(下):降神附體諸形式

四偶像祝詛術(上):典型形式及其影響

五偶像祝詛術(下):兩種變式和禳解方法

六 工匠魘魅術

七 蠱術(上):毒蠱性質及種類

八 蠱術(下):禳解方法

九 禦敵闢兵法術

 隱身法術

一一 厭盜捕亡法術

一二致愛(上):通用性攻擊魂魄方法

一三致愛(下):專用媚藥的形成及性能

 一四 止淫止妒法術

 一五 令人相憎與禳除憂思

 一六 生子巫術

 一七 令人孝順與禳除口舌

 一八 致富和如願法術

引用書目

修訂後記


http://www.waterlike.com.tw/bookdata.asp?NO=B 99C 10401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第3次環境史研究工作坊


2010/07/16


研究報告 10:30-12:10


(1)蕭新煌:A Journey of a Taiwanese Environmental Sociologist: Relevance to East Asia


(2)陳吉斯:Retribalization in the Risk Society: Embodiment of Myth in Linda Hogan’s Power and Nequo Soqluman’s Palisia Tongku Saveq


 






午餐時間 12:10-13:00


 






 


閱讀報告 13:00-14:30


(1)顧雅文:Carlo M. Cipolla, trans. By Elizabeth Potter, Miasma and Disease: Public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Pre-industrial Age,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劉士永:A. J. McMichael, Human Frontiers, Environments and Diseas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注意事項:


1. 本工作坊不發紙本講義,請報告人準備Powerpoint講稿。出席者自備筆記。


2. 尚未表示是否出席的同仁,請最晚於712日 下班前,通知劉曉芸小姐,以便準備午餐。


    連絡email: hsyunliu@gate.sinica.edu.tw,需備素食者亦請說明。


 


訊息來源:http://www.ith.sinica.edu.tw/academic_07_look.php?no=110&page=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醫療與社會》
醫療、科技、與性別 專輯徵稿
負責編輯: 成令方

醫療、科技、醫療科技都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其中蘊含的意涵,及其提供與使用都是鑲嵌在當時的性別、階級、族群的社會文化關係脈絡中。在英語學術圈中,這方面的研究斐然有成,但是台灣這方面的成績尚在起步中。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失,本期刊編委會特別發出邀請帖,邀請天下各路豪傑參加比武擂臺,大顯身手。我們期待藉由各位武林高手的功力加乘,期待台灣社會與STS學界開拓對這領域的視野,豐富這方面的知識。我們期待研究者能採取的立足點是為了促進性別、階級與族群的平等,這樣才能施展批判的力道,期待累積社會改革的動力。我們也歡迎相關議題的整理與報導,可以研究紀要的形式刊出,為日後可能的研究發展方向注入鮮活的創意想像。
投稿形式與字數:
「研究論文」(一萬~三萬字)、「研究紀要」(一萬字以內),中英文皆可。
專題截稿時間: 2010年12月31日
投寄到:副主編林文源 wylin1@mx.nthu.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職級:助理教授(含)以上1名
二、 專長:(1)醫療社會學、性別與健康;或(2)社會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精神醫學、醫療倫理學等;醫學人文相關領域。
三、 資格:已獲得(或2011年2月之前可獲得)社會學、公共衛生、心理學或精神醫學等國內外相關科系所博士學位者。
四、 其他條件:因應研究所籌設,需對醫學人文課程與研究有高度興趣者。
五、 相同條件下,身心障礙者優先錄取。
六、 申請資料:7月31日截止日前請寄送以下資料一份
(1)詳細履歷表
(2)博士學位證書或通過博士論文口試之證明、教師證書影本
七、 經遴選委員會初審通過之申請者,獲通知後,請於8月15日前寄送以下資料,一式五份
(1)重要著作
(2)二門課程表
(3)二封推薦函
八、 資料請逕寄:11490台北市民權東路6段161號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九、如有任何疑問,請與葛衍莉助教聯繫
02-8792-3100 ex 18932 傳真:02-8792-3179
Email:grace@ndmctsgh.edu.tw
網址:http://www1.ndmctsgh.edu.tw/hum/ch/index.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