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史書資訊 (2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網上討論度頗高的歷史類非虛構寫作專著《光緒之死》,我自己也有蒐集一些資料,皇帝后妃的疾病史還是很有趣的主題。想到恩師張哲嘉清代宮廷醫案的英文博士論文,寫過同治、慈禧、光緒的疾病史,希望他最終能出中文版啊!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中研院臺史所謝國興大學長贈書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台灣地方民間信仰的研究,學長用了大量的時間跑田野調查,配合文獻,探討與驅逐瘟疫有關的信仰,做出豐富可信之研究。這本書背後還附有光碟, 以記錄片記載西港慶安公宮的王府行儀,兼顧可讀性和學術價值。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幫三民書局推薦這兩套叢書,有 《古代人的一天》宮廷系列套書《古代人的一天》民間系列套書等兩大套,用圖像漫畫說歷史,通俗易懂喔。

《古代人的一天》宮廷系列套書,用一天帶你認識古代中國皇帝、公主、文臣、武將,以十二時辰為敘事主軸,精選六到八個代表性情景,按時代順序編排,透過不同的情境還原古代人的生活場景,用不同的視角瞭解古人的生活日常。

【皇帝的一天】
皇帝貴為一國之主,地位高高在上,想要一窺皇帝聖顏可是難如登天呢!但也正因如此,才更讓人對「皇帝」充滿無限想像。你是否也曾經好奇,皇帝除了上朝聽官員報告、退朝批閱奏摺,還要做哪些工作?皇帝有哪些休閒娛樂或興趣?在「皇帝」的光環之下,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辛酸、危機呢?好多好多的問題,想趕快得到答案!快打開這本穿越指南,讓古人為你帶路,快跟緊他們腳步,一日遊Let's go!

【公主的一天】
你印象中的公主,是含著金湯匙出生、養尊處優又難伺候的皇室成員?還是溫柔婉約、氣質出眾的高貴女子?這次請到六位公主現身說法,訴說她們的故事。這些公主,有的身負重任,肩負外交使命遠嫁異鄉,有人權傾一時,揚起政治的滔天巨浪,也有人是歷經滄桑,大嘆身為公主真倒楣,更有人以勇氣與謀略,為自己的人生與開創出新的一頁。打開這本穿越指南,你會發現,公主的樣貌超乎你的想像。就讓眾公主為你帶路,用一天好好認識她們,打破你對公主的既定印象,Let's go!

【文臣的一天】
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後,中國逐步形成一套規範嚴密的文官管理制度,在這樣的制度下,官員們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他們的位階高低雖不同,但都以自己的才能,帶動社會運作,是國家能穩定運作的重要關鍵。這次請來六位文臣,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負責記錄歷史的史官,為國家選拔官員的尚書,公正地監督朝政的言官,到主管地方事務的知縣等,來告訴你要任官職有哪些管道?官員的職責有哪些?提出的建言,皇帝不聽怎麼辦?現在就打開這本穿越指南,讓六位文官帶你體驗他們一天,看各級官員如何努力地工作,為國家和社會服務,一日遊Let's go!

【武將的一天】
人類歷史的發展瀰漫著濃濃的煙硝味,尤其在古代,戰爭可是攸關國家存亡的重大事件!開戰十分耗費資源與人力,終極目標當然是要贏得勝利,為國家爭取最大利益。要達到這個目的,除了強大的武器、精良的兵力,更要有智勇雙全、善用謀略的將領來指揮,現在就打開這本穿越指南,跟隨戰場上的眾武將們衝鋒陷陣,體驗他們的一日行程,Lets’ Go!

《古代人的一天》民間系列套書,用一天帶你認識古代中國俠客、醫生、畫家、詩人,以十二時辰為敘事主軸,精選六到八個代表性情景,按時代順序編排,透過不同的情境還原古代人的生活場景,用不同的視角瞭解古人的生活日常。

【俠客的一天】
噓!隱藏於市井的祕密客出動了……
俠客現身,不是報仇就是報恩!
「俠客」是一群身分特殊的人,大多隱身在民間,來自各行各業,不但有敏捷的身手、具膽識謀略,還有強大的心臟與冷靜的頭腦,專門執行被交付的祕密任務,一出現,就要轟動全場!究竟這群神祕的人具備哪些特質,才能在分秒必爭、萬般驚險的情況下,迅速執行任務?他們又是出於哪些理由,抱者必死的決心也要出動?好多好多的問題,想趕快得到答案!快打開這本穿越指南,跟緊古人的腳步,讓他們為你揭開俠客的神祕面孔,Let's go!

【醫生的一天】
古代醫生跟你想的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現代人看診,是親自到醫院或診所掛號,排隊等待治療,醫生也因為行醫救人的專業形象與能力而備受推崇,那麼古代的情況又如何呢?醫生的地位高嗎?他們是怎麼為患者治病?遇到沒看過的病症怎麼辦?救人的藥材要怎麼取得?好多好多的問題想知道!這次,我們找來八位創造特殊貢獻的醫生,帶你走入各個時期,體驗醫生們一天的行程,學習他們懸壺濟世的仁愛精神,提起百寶醫藥箱,對需要的人伸出援手,出發!

【畫家的一天】
在沒有相機、手機的年代,他們就是古代的行動照相機!
如果要記錄一片美麗的風景,你會怎麼做?在人手一機的現代,多數人是拿起手機或相機,對準焦距、按下快門,讓景緻成為影像。那麼,在沒有相機的古代要怎麼辦呢?還好,當時還有一群具有天賦的畫家,用畫筆留存下了寶貴的資料,彷彿為我們打開一扇歷史的窗,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人的生活世界。畫家的靈感從哪裡來?古代畫家們的生活又是如何呢?這次我們請來七位畫家,帶你用他們的「藝術之眼」過一天,現在就翻開這本穿越指南,拿起畫筆跟顏料,體驗畫家們如畫的一天,一日遊Lets’Go!

【詩人的一天】
文學是許多人抒發心情或記錄重要事件的方式,其中,「詩」以簡短的文字表達出意味深遠的內涵,是受許多人喜愛的書寫形式,而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知名詩人,有的人憂國憂民,有的藉酒抒情,有的感嘆命運,有的表達志向,不同的境遇產生不同的創作心境,使得詩人們能創作出各種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這些詩人寫作的風格有什麼不同?詩人們創作時在想些什麼?靈感又是從哪來?好多的問題,想知道答案!現在就打開這本穿越指南,跟著詩人們的腳步,用筆墨刻劃風景、境遇和心情,體驗他們的一天,一日遊Let's go!

 

 

image

 

image

imag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本書實在太有趣,作者柯文(Paul A. Cohen)是著名的中國現代史專家,其著作美能發人深省、具有獨到的解釋力和敘事方法,這本譯作應該非常值得一讀。

 

與歷史對話:二十世紀中國對越王勾踐的敘述(英文書名:Speaking to History: The Story of King Gouj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內容簡介

從晚清時期開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廣為傳頌,著名歷史學家柯文(Paul A. Cohen)提出,這一文化現象的原因實與中國人一百多年來飽受國難、蒙受國恥有關。在本書中,他探賾鈎深,剖析了不同敘事方式中勾踐形像與內蘊之異變,由此而呈現了中國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風雲變幻,其獨到的視角,使人能從多角度理解二十世紀政治文化的變化。

目錄

iii

前言 ix

致謝 xv

第一章 古時之勾踐傳說 001

  上古時期的勾踐傳說 005

  勾踐故事的主要主題 031

第二章 國恥之重:晚清與民國時期 039

  晚清:問題的出現 041

  民國時期:牢記國恥 048

  文化共識:民國時期勾踐故事的傳播 057

  勾踐故事在媒體和其他地方的迴響 067

  國民黨的意識形態、蔣介石和作為榜樣的勾踐 080

  抗日戰爭和中國的雪恥 090

第三章 蔣介石在台灣的困境 103

  1950 年後台灣的環境 105

  改編和流行:話劇和戲劇 109

  作為教材的勾踐故事:黃大受的努力普及 127

  給兒童的勾踐故事:連環漫畫和其他繪本 140

  相關性的減弱:1980 年後台灣的勾踐故事 149

第四章 危機與回應:1960 年代初的「臥薪嚐膽」熱 159

  關於勾踐故事的戲劇的井噴(1960 年-1961 年) 163

  與歷史對話:二十世紀中國對越王勾踐的敘述

  茅盾對「臥薪嚐膽」戲劇的評價 172

  曹禺的《膽劍篇》 183

第五章 1980 年代的政治寓言:蕭軍和白樺 207

  蕭軍(1907 — 1988 年) 210

  白樺(1930 — 2019 年) 221

第六章 勾踐故事在「私有化」的中國 237

  愛國主義教育 240

  教導共產黨員的行為 244

  個人和集體動力:成功的關鍵 248

  為「小皇帝」和「小女皇」們的現實生活做準備 254

  在二十一世紀之交推廣勾踐故事 257

結語 跨文化的視野 269

參考書目 289

譯者後記

作者簡介

柯文(Paul A. Cohen),美國學者,19346月出生於美國紐約。美國衛斯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1953年入芝加哥大學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教授和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教授,開始致力於中國思想史和中西關係史研究,先後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62年至1965年,先後在密歇根大學和安默斯特學院任教。1965年到麻州衛斯利學院任亞洲研究和歷史學教授,兼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衛斯利女子學院歷史系主任,並將其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教學之中。著作包括《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等。

譯者簡介

董鐵柱,2009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中國文化專業,獲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中國語言文化中心副教授。

 

網址:https://www.chunghwabook.com.hk/Index/book_detail?id=3128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本書真的很棒,推薦給大家。有精美的圖片,開拓我們對過往人類感知人體的各種面向,對中古時代的人類生命和形體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顛覆了我們對中世紀一片「黑暗」之想像。本書圖片豐富,對喜歡身體史的讀者而言,是一大福音。作者具備藝術史的訓練與眼光,在兼顧社會文化的背景下,又能旁及身體圖像之描述與色彩、構圖之解析,是一部上乘之作。

 

 

《中世紀的身體:從黑暗時代人類對身體的認識,解讀千年文明大歷史》

Medieval Bodies: Life, Death and Art in the Middle Ages

 

image

image

 

image

作者: 杰克.哈特涅(Jack Hartnell)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2/23

 

內容簡介

    從黑暗到光明 從蒙昧到啟蒙 從迷信到科學 從神話傳說到宗教文明
近百張珍貴彩圖,從拜占庭與巴格達,到紐倫堡和諾里治;從頭到腳,剖析身體,扭轉人類的先入之見。


  ‧回到一千年前,有想過那時候的人類生活、發跡、受苦、死亡,會是什麼情景?
  ‧傑克‧哈特涅憑藉智慧以及銳利的手術刀,剖析中世紀的身體,扭轉我們的先入之見。
  ‧《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年度最佳歷史書
  ‧湯姆‧霍蘭(Tom Holland,《盧比孔河》作者):讀到一本書,內容廣博,令人愉悅,並且愛上它的主題,真是一大樂事!

  中世紀的男男女女和我們一樣,會煩惱年華老去、長水泡、消化不良、戀愛,以及生產。然而,他們的生活充滿帶有豐富隱喻的奇妙經驗,和我們截然不同,這些經驗呈現出一種世界,在那裡,致命傷口藉由神聖干預,可能在一夜之間癒合,或者從國王遺體摘下的心臟,可以躍升為政權統治的強力象徵。

  人的身體或鮮血淋漓,或穿金戴銀。飽受折磨,卻備受崇敬。是通往神聖的大門,也是實踐複雜解剖學想法的場所。人體是中世紀世界最具爭議的領域。藉由這段豐富且不尋常的歷史,藝術史學家哈特涅在《中世紀的身體》一書中,揭露了從拜占庭與巴格達,到紐倫堡和諾里治,中世紀民眾思考、探索、感受身體自我的迷人方式。讚頌聖人殉道的繪畫和聖髑盒,把神聖的精神與熟悉的物質連結起來。在文學和政治中,心臟和頭成為強大的隱喻,形塑統治權和社會,這種影響時至今日依然可見。醫師和學者處於一場衝擊的中心,那是幾個世紀以來關於人體的複雜醫學知識與誤解之間的相互拉扯,造成深遠的苦果。這段不尋常的驚人歷史,包含聖人、軍人、國王、王后、哈里發、騎士、修士、奇獸一一登場,如同一齣華麗的中世紀舞台戲劇展開。

  哈特涅指出,在歷史過程中,人類身體有兩大顯著作用:
  ‧身體被認為是人存在的核心;
  ‧身體是由不同部分進行整體運而形成一個完整有機組織。

  根據這兩個作用,中世紀的人們認為,人類的身體組織可以透過不同組成部分的理解而獲得全貌研究。從這方面思考,人類開始醫學上的進步,開始研究疾病和疼痛,以及在今日看來有點謬誤和誤診的奇異治療方式。除了現實層面,他們同時認為,人類身體還有一層超脫於實體之外的複雜奇妙的象徵含義,讓當時的作家、醫生、畫家、工匠可以借「身體」暗喻任何東西,微小如書中字母,龐大到月亮或行星。透過現實和非現實的解讀,使身體的演進在視覺、社會、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等眾多方面,衝擊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發展。

  《中世紀的身體》每個章節只闡述身體的一個部分,從頭、眼、心,到肌、骨、血。透過對身體脈絡梳理般的探索,研究中世紀醫學與藝術世界,同時針對中世紀社會演變和科學發展進行剖析。讀者將從中發現:身體不僅是一個有機體,更是了解中世紀歷史和觀念的一條連續不斷又緊密連接的重要脈絡。

  《中世紀的身體》全書共含95幅彩圖,結合了醫學、藝術、音樂、政治、哲學、宗教及社會史,堪稱是絕佳導覽,帶領我們從頭到腳對於中世紀身體有更多理解,一窺在中世紀生存與死去的男女的真實生活樣貌,並展現出當時令人大開眼界的高超醫學知識。這些中世紀的身體無論是散發芳香或者以黃金裝飾,不管是備受崇敬或遭遇折磨,

  甚至死後依舊強大,它們並未沉寂或消逝,仍然可以讓我們了解身為人類的意義。

 

作者簡介

杰克哈特涅(Jack Hartnell

  英國諾里奇東盎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藝術史講師。曾先後任教和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柏林的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以及倫敦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譯者簡介

徐仕美

  國立台灣大學植病所碩士,曾任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編輯、天下文化科學書系編輯,目前是自由譯者。

  譯作有《恐龍的啟示》、《大腦解密手冊》、《記憶的盡頭》等書。

 

目錄:

中世紀的人體
起點?
你,回到一千年前
荒謬與噁心
歷史與治療者
人與風俗
文字以外
 

健腦藥方
瘋狂與禿頭
斬首
神聖的頭顱
 
感覺
看見景象
聞到過去
全神聆聽
嘴巴、舌頭、牙齒
 
皮膚
人體之內
表面特質
互相衝突的顏色
寫在皮上
第二層皮
 
骨頭
埋骨之處
骨頭之上的石頭
拚了這把骨頭
 
心臟
心病難醫
真心真意
尋找愛
因為神的愛
 
血液
惡血
善血
生命之血
止血和縫合
 

接觸病人的工具
巧妙的裝置
手勢與緊握
 
腸胃
盛宴與齋戒
內臟
肛門的藝術
 
生殖器
女性的祕密
第二性
性傾向和陰莖樹
解讀尿液
 

魔爪和赤足
走路、騎馬、搭船
相對的腳
 
未來的人體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拜年薦讀:在醫學史裡,看見人

 

2021-02-15 10:00

大年初四

吳豔紅 中華書局上海聚珍編輯

以夢為馬,以書為鞍

縱橫歲月,馳騁人間

祝大家新春吉祥,未來可期

新年薦書

    沒想到新冠疫情持續了一年,仍未消停。目前防疫常態化,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許出門在外的朋友,會如我一樣,選擇就地過年。父母從湖北寄來了臘肉、臘魚、香腸、豆皮等年貨,頭一個背井離鄉的春節終於有了家鄉的味道。當臘肉放進水煮豆皮的那一刻,舌尖會自動喚醒熟悉的滋味。

    一個人在外地,居家防疫,書籍或許是最好的陪伴。作為編輯,春節假期我會選擇與書為伴,或編書,或看書。編書是工作,看書是興趣,也可視為工作的一部分。興趣和工作碰在了一起,是一件美事。

    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就醫,醫學在常識裡只是專業技術,普通人很難夠著。但疫情給了我們契機去瞭解醫學的人文因素。醫學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不僅僅呵護人的生命健康,它還裹挾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中醫、西醫有何特色,在近代相遇時有過怎樣的博弈?西醫是怎樣傳入中國的?疾病如何改變歷史?……或許,當下遭遇疫情,讓我們不自覺地提出一些問題,然後通過閱讀尋找答案。

    因為編書,我和醫學史不期而遇了。2019年,我編了皮國立老師的《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2020年,又編了蘇精老師的《西醫來華十記》。前者聚焦中醫抗菌史,呈現了近代中西醫博弈的各個側面。中醫氣論VS西醫細菌學、近代知識份子中醫黑VS西醫黑、個人衛生VS公共衛生、中醫經驗VS西醫實驗、防疫技術VS抗菌思想、中醫的禁忌VS西醫的營養,等等,告訴你近代中西醫學交匯的豐富歷史。後者則聚焦一個時代一群人,如傳教醫生、中國人西醫、中國人西醫學徒、中外護士、中國病人、中外政界人士,等等,正是他們參與並見證了西醫來華的百年史。對讀這兩本書,對於醫學的來路有了更深的認識,生活中就不會憑著一腔熱血黑中醫或黑西醫了。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醫學在我眼裡有了更豐富、更深刻的內涵,從此以後我看見的是——醫學裡的人。

2021年,我還將編另外的醫學史著作,再一次開啟尋找答案的旅程。

    春節假期有整塊時間用來閱讀,不妨靜下心來,選擇一本不太淺的書來一場深度閱讀,這樣知識才會入心,跟現實聯繫起來,化作不自覺的思考。

愛書的人,有福了。

image

中醫 VS 西醫

著者:皮國立

書號:978-7-101-13701-9

出版時間:20195

定價:58.00

內容簡介

近代中醫面臨廢醫的生死存亡考驗,一旦失敗將萬劫不復。基於傳統氣論與細菌學的近代中西醫博弈,既是一場學理和技術的博弈,更是一場話語權和生存權的爭奪。博弈的結果是西醫勝出,中醫在自救中得以倖存,為重生贏得一線生機。

近代中國國運衰微,中國傳統文化也面臨危機,中醫同樣如此。而今,抗生素的弊端日益明顯,中醫的技術價值也在發揚,如青蒿素的發現,這一切都說明這場關乎中西文化衝突的博弈至今沒有停止。

本書立足於以中國醫學視角書寫中國現代史,聚焦近代中醫學與細菌學的各種交鋒、對話、排拒與匯通,力圖重現中醫在西醫的科學實驗及一步步佔據國家衛生主權的過程中,如何運用自身的外感熱病知識體系構建中醫式的傳染病學,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醫理念和藥物可以發揮效用的空間。重現這段歷史,意在喚醒中醫對自身體系的認識與自信、變革與創新,幫助大眾瞭解中醫文化的價值,走出百年來廢醫案的陰影,也為個人的實際治療與日常養生,提供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

作者簡介

皮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中醫醫史文獻學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醫療社會史、疾病史、身體史、中國近代戰爭與科技方面的研究。著有《近代中醫的身體觀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 》、《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 》等書,合編《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藥品、疾病與社會》。

 

image

著者:蘇精

書號:978-7-101-14250-1

出版時間:20203

定價:68.00

內容簡介

近代西方醫學來華已有兩百多年。蘇精教授所著《西醫來華十記》以首個百年(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相關的人與事為論述物件,並利用一手史料,如來華西醫及學習西醫的中國人的書信、檔案和報告作為論述的主要基礎,其中不乏前人論述未及、不盡正確,甚或有誤的內容。

本書以十章內容按照相關人物活動年代先後排序,討論了近代中國對西方醫學的反應及西式醫院在中國建立和發展的歷史過程。書中既有大歷史發展的軌跡,又充滿歷史細節的考證,如十九世紀中國首位留學英國的醫學博士黃寬、上海首位中國人西醫黃春甫,以及一些學徒出身的中國西醫的生平事蹟,討論他們習醫的經過、學成後的生涯,和面臨的文化適應等各種難題;同時也留意中國人對西方醫學的態度與行為,試圖從施與受雙方互動的視角,觀照西醫來華過程中人與事交織而成的各種現象與意涵。

作者簡介

蘇精,英國倫敦大學圖書館系哲學博士,臺灣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以基督教傳教士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專著有《鑄以代刻: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2018)、《林則徐看見的世界:〈澳門新聞紙〉的原文與譯文》(2016)、《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2014)、《基督教與新加坡華人1819—1846》(2010)、《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2006)、《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2005)、《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2000)、《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1985)、《近代藏書三十家》(1983)等。

 

引自中華書局聚珍文化

拜年薦讀:在醫學史裡,看見人 (qq.com)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部落格主老葉貼的網誌,有介紹到《跟史家一起創作:
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謝謝他分享。老葉好像還有經
營FB植物生理學和老葉的植物王國等部落格。  
二零二一年一月選書
雖然我多半都只是在吃飯的時候看書,但累積下來一年也可以看
一百多本;去年在回顧的時候發現,有些年初看的書到了年底已
經記憶有點模糊,所以決定試著每個月來選出一到三本印象深刻的書。
這個月印象最深刻的書是張焜傑的《蘭船東去》。
不論對台灣歷史熟不熟,大家都知道台灣早期曾一度被荷蘭佔領過。
荷蘭人來亞洲主要是為了胡椒,但是為什麼荷蘭人要來?本書從荷蘭的
獨立戰爭說起,以小說的體裁向大家娓娓道來荷蘭人的東亞開拓史。
雖然裡面有小部分虛構,但作者也在後面的附註中說明了哪些部分是
虛構的,文筆流暢,讀來輕鬆愉快。
如果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延伸閱讀《東印度公司
與亞洲的海洋》以及《海上傭兵》。以閱讀的難易度而言,《東印度公
司與亞洲的海洋》雖然比較厚,但會比《海上傭兵》容易閱讀,因為
《海上傭兵》是博士論文改寫而成的。
另外本月還想推薦的是《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本書脫胎於數年
前的學術造假醜聞,作者是學術圈中人,描述的學術圈狀況栩栩如生,
令人不寒而慄。雖然裡面有些敘事者的內心活動的描述有點多餘,
不過瑕不掩瑜,還是很值得一讀。
第三本要推薦的是《跟史家一起創作》。有道是「隔行如隔山」,
作者以一個歷史專業學者的角度,跟大家介紹如何做史學研究,
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書中除了分享如何做史學研究,
還有許多對教育的倡議,讓人讀來心有戚戚焉。
 
轉引自:
 All about teaching...: 二零二一年一月選書 (teachyeh.blogspot.com)
 
 
《蘭船東去》(http://moo.im/a/48jlvJ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http://moo.im/a/3iyCHY
《海上傭兵》(http://moo.im/a/2fsCNV
《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http://moo.im/a/0458aQ
《跟史家一起創作》(http://moo.im/a/3fAMPV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份書單不錯,我在《跟史家一起創作:近代史學的閱讀方法與寫作技藝》內就強調開書單的技術,要明瞭一個領域,必須先草擬、規劃研讀書單,掌握學術行情。這份書單還不錯,雖然有些重覆,但還是提供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醫療史、醫學史 參考研讀書目151種〉
 

我是小阿蠻(整理者),正文開始前,先簡單說明幾點:

1、本書單的關鍵字是“醫療史”。或者更寬一點,應是“醫學史”?這個不是我的本專業,如若用詞不當,還望體諒勿痛批。

2、本書單內的具體書目僅供參考閱讀,非相關專業必讀書目。是好是壞,有用沒用,這個不保證。我只希望您能從中找到一些有用的線索。這樣我就沒有白費功夫。

3、如第2條,搜集整理資料一是花費心力,二可能白費心力。所以如果這份書單對您有一點點的幫助,還望您不要吝嗇鼓勵我。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形式的鼓勵:點贊。轉給更多人。收藏。以及,量力而行的讚賞。哈哈。

4、如果您需要更多專題閱讀書單,可以隨時聯繫我微信:xie190205。或免費,或有償,一任由您主意。
5、下面就開始正文了。正文挺長,還望您看完之後,不要忘記前述4點內容。

image

 

人類大瘟疫: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     [英]馬克·霍尼斯鮑姆(MarkHonigsbaum)/谷曉陽、李曈/中信出版社/2020-5-11/78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      [美]約翰·M·巴里/鐘揚、趙佳媛、劉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7-1/98.00元

  照護:哈佛醫師和阿爾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美]凱博文/姚灝/中信出版社/2020-11/58.00元   

致命流感:百年治療史    [美]傑瑞米·布朗/王晨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3/69.00元  

 瘟疫與人   [美]威廉·麥克尼爾/余新忠、畢會成/中信出版集團/2018-5/58.00元   

病床邊的陌生人:法律與生命倫理學塑造醫學決策的歷史   【美】大衛·J.羅思曼(DavidJ.Rothman)/潘驛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9/79.00元   

圖像的來世:關於“病夫”刻板印象的中西傳譯    [美]韓瑞/欒志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8/56.00元

  手術刀下的歷史:改變世界的27個真實手術故事    [荷]阿諾德·範德拉爾/李命心/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5/58   

追尋生命史    余新忠/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2-15/78.00元

  現代醫學小史    [墨西哥]弗蘭克·岡薩雷斯-克魯希/王宸/中信出版集團/2020-5-11/58.00

  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   梁其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1/45.00元   

從白大褂到病號服:探索醫療中的人性落差   [美]拉娜·奧迪什、Dr.RanaAwdish/鄭瀾/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11   

中國醫藥與治療史    [美]艾媞捷[美]琳達•巴恩斯編/盛顏/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1/88.00   

從疾病到人心:中古醫療社會史再探    于賡哲/中華書局/2020-5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    劉紹華/春山出版/2018-10-11/NT520

  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    梁其姿/朱慧穎/商務印書館/2013-5-1/CNY42.00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12-15/109.00元   

身分敘事與知識表述之間的醫者之意:6-8世紀中國的書籍秩序、為醫之體與醫學身分的浮現   陳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98.00元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    余新忠/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1/65.00元   

從醫療看中國史    李建民主編/中華書局/2012-7/92.00元   

手術劇場:十九世紀外科學圖志    [英]理查·巴奈特/郭騰傑/理想國丨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9-7/198.00元   

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    [英]馬克·霍尼斯鮑姆/馬百亮、張文宏校、王新宇校/格致出版社/2021-1/65.00元

  帝國與現代醫學:生命醫療史系列  李尚仁主編/中華書局/2012-7/82.00元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   涂豐恩/商務印書館/2017-4/27.00   

疾之成殤:秦宋之間的疾病名義與歷史敘事中的存在    陳昊/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3/98.00元

  1918年之疫:被流感改變的世界  [英]凱薩琳·阿諾德/田奧/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58.00元   

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    蔣竹山/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1/CNY48.00   

疾病的歷史    林富士/聯經出版公司/2011-12-21/NT650   

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    李貞德/三民書局/2008/NT$450   

帝國與現代醫學    李尚仁/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20/680TWD

  醫學的文化研究:疾病與身體    黛博拉·樂普頓/蘇靜靜/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1/69.00元   

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    林富士/中華書局/2012-7/98.00元   

瘟疫與人  [美]威廉·H.麥克尼爾/  余新忠、畢會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4/30.00元   

近代中西醫的博弈:中醫抗菌史    皮國立/中華書局/2019-6-6/58.00元

  疾痛的故事    [美]凱博文/方筱麗/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2-1

  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   (美)費俠莉(CharlotteFurth)/甄橙主譯、吳朝霞主校/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7/25.00元

  發現醫病糾紛:民國醫訟凸顯的社會文化史研究    馬金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9-1/79.00   

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    于賡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0-1/48.00元   

希望與恐懼之間:一部關於疫苗和人類免疫的歷史    [美]邁克爾·金奇/金燁、審校:汪冰/中信出版社/2020-9/79.00   

中古時期的醫者與病者    范家偉/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6/38.00元   

醫學史:全三冊    (意)卡斯蒂廖尼/程之范、甄橙等/譯林出版社/2013-8/88.00   

鼠疫與近代中國:衛生的制度化和社會變遷    (日)飯島涉/朴彥、餘新忠、薑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4/118元

  極簡醫學史    [英]羅伊·波特/王道還/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3/39.00

  辭世之路:美國的臨終醫助    [美]安·諾伊曼/王惠/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4/39.00元   

性別、身體與醫療    李貞德編/中華書局/2012-7/69.00元   

醫療與社會共舞ADialoguebetweenMedicineandSociety    成令方、傅大為、林宜平/群學/2008年02月01日/400元   

搶救與殺戮:軍醫的戰爭回憶錄    [美]喬恩·科斯鐵特爾(JonKerstetter)/黃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8/78.00

  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在二十世紀的變遷    [美]吳章、[美]瑪麗·布朗·布洛克/蔣育紅/商務印書館/2016-12/68.00

  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  林富士/三民書局/2001-6/三元   

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    李建民/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3/450TWD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杜正勝/三民書局/2005-4-1/NT$370   

“赤腳醫生”與中國鄉土社會研究:以河南省為例    李海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4-1/CNY89.00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    [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李尚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8/69.00   

什麼是醫學史   (美)伯納姆/顏宜葳/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6/22.00元   

歐洲醫療五百年:卷一·醫療與常民   KeirWaddington克爾‧瓦丁頓/李尚仁/左岸文化/2014-8/NT$300

  醫療、社會與文化讀本    余新忠、杜麗紅/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55.00元   

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    [美]羅芙芸/向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10/26.00元   

中國醫學源流論    謝觀/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12.00元   

替代醫學:一種歷史    [英]蘿勃塔·比文斯(RobertaBivins)/秦雨辰、王聰、蔡仲/蘇州大學出版社/2020-2/58.00元   

清以來的疾病、醫療和衛生:以社會文化史為視角的探索    余新忠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08月/42.00元   

中國醫學文化史:(上下卷)    馬伯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1-1/248.00元   

康成與石美玉在中國的行醫生涯:論性別、種族與民族的跨文化邊界    [美]施康妮(ConnieA.Shemo)/程文、塗明華/科學出版社/2017-3/78.00元   

醫學、理性與經驗:一個人類學的視角   【美】拜倫·古德/呂文江、余成普、余曉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40.00元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史    張哲嘉、祝平一等著、劉士永、王文基主編/聯經/2017-8-3/NT$520   

中國近代西醫緣起與中山大學醫科起源   陳小卡,王斌/2016-11/78   

天國之花:瘟疫的文化史    唐納德·霍普金斯/沈躍明、蔣廣寧/上海人民/2006-1/28.00元   

戰爭與惡疫:日軍對華細菌戰   解學詩、[日]松村高夫/人民出版社/2014-10/48.00元   

扁鵲別脈:反思中國早期醫學的歷史    李建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0/98.00元   

德貞傳:一個英國傳教士與晚清醫學近代化    高晞/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1/45.00元   

變中謀穩:明清至近代的啟蒙教育與施善濟貧    梁其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1/CNY48.00   

從中醫看中國文化    李建民/商務印書館/2016-3/56.00   

醫學簡史    RoyPorter/王道還/商周出版公司/2005-10-24

  蘭大弼醫生口述史    劉翠溶、劉士永、陳美玲/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9-1

  民國西醫高等教育    慕景強/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2-12/36.00元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03-01/36.80元   

臨床醫學的誕生    [法]蜜雪兒·福柯/劉北成/譯林出版社/2001-8/12.20元   

中國防疫史    鄧鐵濤/第1版(2006年11月1日)/2006年11月1日/188.00元   

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    楊瑞松/政大出版社/2010-9/NT280   

幼幼:傳統中國的繈褓之道    熊秉真/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3

  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修訂二版)    李貞德/三民書局/2020-5/NT$550   

世界歷史上的瘟疫   【美】約翰·艾伯斯JohnAberth/徐依兒/中國工人出版社/2020-3/58.00元   

虛弱史:近代華人中西醫學的情慾詮釋與藥品文化(1912~1949)   皮國立/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5-15/NT$420   

病患的意義:醫生和病人不同觀點的現象學討論   (美)圖姆斯(S.K.Toombs)/邱鴻鐘、陳蓉霞、李劍、陳蓉霞校/青島出版社/2000年5月/12.00元   

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   李尚仁/允晨文化/2012-10-1/NT$380   

疾病與醫學社會學   菲力浦·亞當、克洛迪娜·赫爾茲裡奇/王吉會/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0/12.80元   

近代中醫的身體觀與思想轉型:唐宗海與中西醫匯通時代   皮國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09-01/38.00元   

女體與國族:強國強種與近代中國的婦女衛生(1895~1949)    周春燕/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04/400   

身體·靈魂·自然:中國基督教與醫療、社會事業研究     劉天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5/30.00元   

醫學史   [意]阿爾圖羅·卡斯蒂廖尼/譯林出版社/2014-10/176.00元   

從醫療看中國史    李建民主編/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10/1/NT$750

  西醫來華十記    蘇精/中華書局/2020-3/68   

世界歷史上的疾病與醫學    (美)謝爾登·沃茨/張煒/商務印書館/2015-1/30.00元   

古代醫療技術:從中草藥到解剖刀   伍茲/朱蒙/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13-3/18.00元   

當代醫學的困境   CharlesE.Rosenberg/張大慶/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6-1-1/58.00元   

疾病的隱喻    蘇珊·桑塔格/程巍/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12/15.00   

劍橋插圖醫學史    [英]羅伊·波特(RoyPortey)/張大慶/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7/56.00元   

中國醫學史略    范行准/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1/2.10

  中國婦產科發展史    馬大正/山西科學教育出版社/1991

  歷史、醫療與社會    張嘉鳳/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9/72.00元   

醫學,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從宗教、都市傳染病到戰地手術,探索人類社會的醫病演變史   馬克‧傑克森/王惟芬/臉譜/2016-9/TWD300   

醫療社會史研究:第一輯   張勇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7-29/CNY76.00   

二十六史醫學史料彙編    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1982-3

  醫患溝通:醫患溝通    王錦帆、尹梅/2013-3/58.00元

  醫療、衛生與世界之中國(1820-1937):跨國和跨文化視野之下的歷史研究     胡成/科學出版社/2013-6/72元   

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    肯尼士·F.基普爾/張大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260.00元

  疾病、社會與國家:20世紀長江中游地區的吸血蟲病災害與應對    王小軍/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2/38.00元   

歐洲醫療五百年:卷三·醫療與國家    KeirWaddington克爾‧瓦丁頓/李尚仁/左岸文化/2014-8/NT$300   

衛生與醫療: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祝平一主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1/NT$450

  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於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    方燕/中華書局/2008-07/38.00元   

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    [美]威廉·雷迪/周娜/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5/84   

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    陳明/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98.00元

  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    ChrisShilling/廖珮如、謝明珊/韋伯/2013-12/300   

幼醫與幼蒙:近世中國社會的緜延之道   熊秉真/聯經出版公司/2018-10-19/NT$580   

天行-----人類歷史進程中的50場瘟疫(精)    閔凡祥/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10/78.00

  漢晉道教儀式與古靈寶經研究    王承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6/198.00元   

人類砍頭小史   [英]法蘭西斯·拉爾森/秦傳安/海南出版社/2016-7/49.80元   

巫者的世界    林富士/廣東人民出版社,南方傳媒/2016-12-1/CNY65.00   

公共衛生與上海都市文明    彭善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28.00元

  舊學新知——中歐知識與技術之演變:《法國漢學》第十八輯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陸康、張柏春主編/中華書局/2019-2/68.00元   

疾病・開発・帝國醫療:アジアにおける病気と醫療の歴史學    見市雅俊[ほか]編/東京大學出版會/2001-8/本體4,800円

  明清知識群體的專業化與社會變遷:以史家、儒醫、訟師為個案的考察  吳琦、尤學工、馮玉榮、杜維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11/128

  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惡行,公共的利益    [荷蘭]B.曼德維爾/肖聿/商務印書館/2016-12/65.00   

內經時代    趙洪鈞/學苑出版社/2012-10/58.00元   

脈經校注:中醫古籍整理叢書重刊    沈炎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7-1/46.0

  醫學倫理學十五講    李本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8/28.00元   

中國出土古醫書考釋與研究  馬継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1,280.00

  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    祝平一/聯經出版社/2013-1/550.00   

國族、國醫與病人:近代中國的醫療和身體    皮國立/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6-11-1/NTD400

  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  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PratikChakrabarti/李尚仁/左岸文化/2019-2/NT$550   

道教與醫藥養生    申琛/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7/19.00元

  醫學倫理學    王明旭/人民衛生/2010-7/43.00元

  民國北京的公共衛生    何江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8/48.00元

  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    余新忠/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4-1/CNY115.00   

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    范燕秋/臺北:稻香/2005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丹尼爾.李伯曼(DanielE.Liberman)/郭騰傑/商周/2014-9/NT$420   

送醫下鄉:現代中國的疾病政治    胡宜/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9/35.00元

  從中醫看中國文化    李建民/風格司藝術創作坊/2018-12/NT$450   

中國醫史    王吉民、伍連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300.0   

敘事醫學:尊重疾病的故事    [美]麗塔·卡倫/郭莉萍/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1-1/98.00元   

瘟疫下的社會拯救:中國近世重大疫情與社會反應研究    余新忠等/中國書店/2004-1/26.00元

  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    蔡篤堅/記憶工程/2007-1-5/250.00   

戰爭、社會與醫療:抗戰時期四川公共衛生建設研究    張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5/49.00元

  醫療與佈道:中華基督教會在川康邊地的醫療服務研究    鄧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0/50.00元   

氣與細菌的近代中國醫療史:外感熱病的知識轉型與日常生活    皮國立/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2012-12-1   

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    栗山茂久/陳信宏/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TWD350.00

  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    焦潤明/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9-1/41.00元   

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蔡璧名/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7   

病痛河南:近代河南的醫生、醫療與百姓(1912—1949)  郗萬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12/76.00元   

道一風同:一位美國醫生在華30年    [美]胡美/杜麗紅/中華書局/2011-9-14/29.00元   

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    陳元朋/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7年4月初版/新臺幣385元

  身體五態:重塑關係形貌    [加]約翰·奧尼爾/李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16.00元

  近代上海醫生生活    何小蓮/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9/78.00元  

 

 

引自 社科文獻共用公眾號

書單 | 醫療史、醫學史 參考研讀書目151種 (qq.com)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資訊不錯,可以期待。我圖片省略了,原文可看這裡:

拥抱文字&碰撞思想丨海外中国研究丛书2021年重点新书预告 (qq.com)

 

01
 
 

宋帝国的危机与维系:

信息、领土与人际网络

 

[比利时]魏希德 著 刘云军 译

 

作者魏希德认为,帝国的延续,主要取决于在危机时刻如何维系并复苏。于是,她将研究视角放于统治精英丧失了对北方领土控制权之后的宋帝国。作者通过借鉴宋朝的历史社会学、宋朝和信息的历史、书籍的文化史和阅读史,以及考察和分析由官员和位于官场边缘的学者组成的士人网络,解释了士人对随之而来的地缘政治危机的反应,如何改变了朝廷与州府精英在政治沟通领域中的关系。作者认为,根植于12—13世纪的士人文化与身份以及信息沟通网络的结构和地理,在帝国传统的持续维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02

 
 

明代海禁—朝贡体系与华夷秩序

 

[日]檀上宽 著 王霜媚 等译

 

本书批评了对明代朝贡体制的一元化认识,而是提出了“海禁—朝贡体系”的新概念。因为明初开始实施的海禁是以海防为目的,不久后就兼具了管理国际贸易的功能,同时也发挥了作为维持国际秩序补完措施的功能。与海外诸国的交流在朝贡制度下一元化了,那些钻制度间隙的走私贸易,成为了海禁取缔的对象。所以,海禁制度与朝贡体制是联结在一起的。本书试图把海禁、朝贡、互市这三者在华夷秩序的范畴中重新把握,提示出有别于朝贡体系与互市体制论的新视野。本书首先从海禁—朝贡体系的分析开始,并将这个视点扩大到朝贡一元体制,追究其与华夷秩序的关联,最后检讨互市的定位。

 

 

03

 
 

北京的六分仪:

中国历史中的全球潮流

 

[美]卫周安 著 王敬雅、张歌 译

 

六分仪树立在紫禁城的东面,除了作为天文仪器的实用功能,它还是一个文化象征,象征了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的互动关系,也象征了中国自身对外部世界一直抱有的好奇心。本书致力于打破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文明单一、静止、与世隔绝的片面认识。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中国历史,时间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跨越到近代。在作者看来,中国文明远比我们所以为的更加开放,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不管是贸易、文化还是技术,中国一直在与其他文化进行着卓有成效的交流。

 

 

04

 
 

来自仙那都的旅行者:

拉班·扫马与中国人的首次西方之旅

 

[美]罗茂锐 著 徐子明 译

 

十三世纪末,大约在忽必烈汗接见马可·波罗的同时,来自中国的拉班·扫马正处在相反方向的旅程中——从大都(今北京)到耶路撒冷,并进而一路向西到达西欧。他肩负了忽必烈的秘密使命,收集欧洲各国的情报。扫马的欧洲之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方人对蒙古人的看法。在本书中,罗茂锐追溯了拉班·扫马在蒙古帝国和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动荡时期跨越欧亚大陆的旅程。他这本无可替代的著作提供给我们有关亚欧相互认识的第一手资料,并展现了在全球外交和贸易网络的早期历史中的一段关键时期。

 

 

05

 
 

铁路与中国转型

 

[美]柯丽莎 著 金毅 译

 

作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以及至今仍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成功的力量,铁路是无与伦比的。《铁路与中国转型》是论述清末以来铁路百余年发展的第一部通史。基于详细的档案和访谈,柯丽莎用案例研究展现了铁路管理的力量。务实的管理,加上中央权威和地方自主性,使铁路一直是政治和经济的优先事项。柯丽莎告诉我们,铁路为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蓝图,并且仍会是中国未来经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越南及其中国范本:

十九世纪前半期越南阮朝与中国清朝制度之比较

 

[美]伍思德 著 杨丽叶 译

 

本书是清代中越关系史和古代越南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力作。伍思德从古代越南为何吸收了某些中国文化又排斥了另一些中国文化、越南如何通过中国文化来调整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越南又如何更改了源自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等问题出发,比较了朝贡体系下古代越南与清代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本书共分五章,第一章先从文字和诗歌等讨论越南的中国和东南亚传统,之后四章分析了阮朝嘉隆及明命时期如何从官僚系统、地方行政、考试制度和对外观着手,参考中国模式以实现中央集权和“外夷宾服”。

 

 

07

 
 

魏晋政治社会史研究

 

[日]福原启郎 著 陆帅 刘萃峰 张紫毫 译

 

本书从政治史与社会史两个维度对曹魏、西晋时期的历史展开研究,涉及论题包括复肉刑争议、魏明帝曹叡、西晋国子学、《晋辟雍碑》、八王之乱、贾谧“二十四友”、魏晋奢侈风气、西晋墓志等。作者试图通过考察这些具体问题,揭示曹魏、西晋时期的政治、社会特征,探寻魏晋国家体制崩溃的深层次原因,由此深入理解魏晋时代具有的历史意义,进一步认识六朝贵族制社会的本质。

 

 

08

 
 

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美]班大为 著 宋神秘 译

 

古代的中国人深受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影响,他们坚持不懈地奋力模拟星象,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在这一开拓性的著作中,班大为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严肃的研究领域,即自开端起天文学是如何塑造中国文化,并影响艺术、建筑、历法、神话、技术、政治和军事决策等各自不同的领域。在利用包括考古发现、经典文献、铭文和古文字在内的广泛资料基础上,这一启发性的著作梳理了天文现象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汉代末期在“天朝大帝国”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09

 
 

中国精英与政治变迁:

20世纪初的浙江

 

[美]萧邦奇 著 徐立望 译

 

本书研究了从清末新政到北伐战争时期浙江的精英组织和政治变迁。本书采用核心—边缘的框架,依据人口密度、邮政系统层级、经济发展指数等要素,将浙江分成了核心区内部、核心区外部、边缘区内部和边缘区外部四个不同的社会生态区,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数据、图表,分析了不同区域内的精英参政模式、精英与政府关系、政治变迁过程。萧邦奇从浙江经验中发现,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政治变迁从核心区内部向外部区域、从精英阶层到非精英阶层不断扩展的过程。本书是“在中国发现历史”学术思潮的代表作品,提示我们应当注意地方的特质和差异,这对于理解中国其他地区的历史以及更大的国家社会关系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0

 
 

北京的人力车夫:

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

 

[美]史谦德 著 周书垚 袁剑 译 周育民 校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來到老招臺北的辦公室錄podcast,未來會推出「教授來了」的節目。今天並獲老招毒理威廉贈送新書《對抗毒物萬用術》,深入淺出,真是一本符合日常應用的科普讀物。我也忝列 推薦人之一,原因就在於廣義的毒物也包含病毒、疫苗、流感等議題,這些議題本身就有極為豐富的歷史進程,我希望將來也能寫一寫,歡迎大家買實體書支持喔。

《對抗毒物萬用術》

  • 出版社:遠足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2/03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空氣汙染之外,還有許多有形或是無形的有毒物質。除了大自然既有的毒素外,人為因素所產生的毒素也與日俱增。而這些毒物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侵蝕我們的身體。要如何避免受到毒物的影響,維持身體健康,已儼然變成了人類最嚴酷的挑戰。
 
  隨著生物科技與醫學的進步,科學家已逐步有系統地了解這些毒物的特性以及防治手段。在後疫情時代,對於生活中的毒素我們應該更有系統的認識,並知道如何在生活中降低接觸毒物,或學習解毒之方法,學會辨識真偽資訊,才不會人云亦云莫名恐慌。
 
  本書乃以結合毒物知識與居家生活概念的方向出發,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盼望有助於增進大眾對於毒物的敏銳度,以降低毒物所造成的人為傷害與社會成本。
 
專文推薦 
 
  許瑞祥/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榮譽教授
  黃軒/胸腔暨重症醫學専科醫師
  尉遲佩玉/中時新聞網主編
  張宇韶/兩岸政策發展協會副祕書長
          
信賴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序)
 
  于美人 知名節目主持人
  皮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何志偉 立法委員
  林靜儀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胡小禎 知名節目主持人
  陳凝觀 年代向錢看節目主持人 
  黃創夏 資深媒體人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醫師 
  廖筱君 三立電視新台灣加油節目主持人 
  劉中薇 知名作家、編劇
  劉宗榮 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
  蕭彤雯 全方位媒體人
作者簡介
 
招名威
 
  自2012年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其博士後研究員訓練後返臺,是全臺灣少數且最年輕就獲美國毒理學會認證的DABT毒理醫學專家,研究專長領域為分子毒理醫學,著重於各式毒物對人類健康之影響與其防治工作,近6年內發表毒理醫學領域的國際期刊文章已超過40篇,研究工作成果傑出,也獲得科技部優秀人才獎勵。
 
  招名威教授是少數可以將毒物科研知識與實務結合的專家,擅長以簡單的方法解說毒物致病知識、健康食品保養美容等健康議題,加上橫跨毒理醫學的專業背景,常受邀至各大媒體、廣播節目,以及全臺各大企業、社團和校園演講,已成為新一代最受觀眾矚目的毒理專家。
 
  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
  臉書專頁reurl.cc/Q7dME9

 

推薦序

 

日常遠離毒害保心安的好朋友,言之有物且句句在理  許瑞祥
生活中有毒 黃軒
「對抗毒物萬用術」,為你我未來健康生活超前部署 張宇韶
迫不及待與家人一起共享的生活實用小百科 尉遲佩玉
作者序
 
第一章  食
1.多喝水,沒事?
2.保特瓶含塑嗎?
3.冰箱不是食物的萬能保母
4.發霉的食物還能吃嗎?
5.五穀雜糧的保存
6.鍋具要怎麼用才不傷身?
7.使用鋁鍋烹煮真的會讓人失智嗎?
8.碗盤清潔有方,油漬細菌不殘留
9.保鮮膜有塑化劑嗎?
10.刺激性食物天天吃——當心大腸癌找上門
11.蔬果這樣洗——食用最安心
12.咖啡危機——當心赭麴毒素上身!
13.微波食品與塑化劑
14.粽子的危險添加物
15.泡麵也能健康吃?
16.巧克力、麵包恐藏致癌物「縮水甘油酯」? 
17.巧克力與牛奶一起吃會引發尿道結石?
18.慎防鉛中毒
19.這樣泡茶不對,茶多酚都沒了!
20.吃飯順序也是有眉角的
21.你喜歡喝可樂嗎?
22.雞蛋中的乃卡巴精
23.食道癌
24.你吃的麵包健康嗎?
25.冬至吃湯圓的隱憂
26.非洲豬瘟有那麼嚴重嗎?
27.降血脂的藥不能跟紅麴併用
28.深綠色蔬菜的飲食限制
29.熬大骨湯當心重金屬
30.正確食用優格的好處
31.瘦肉精爭議
32.人體自身的排毒機轉
33.靈芝的養生功效
 
第二章 衣
1.新買的衣服可以不洗直接穿嗎?
2.外出衣物的處理
3.如何漂白衣物才能既不褪色也不傷皮膚
4.樟腦丸的迷思
5.保養品過期或發霉還能用嗎?
 
第三章  住
1.新居落成,空氣中瀰漫的甲醛
2.一人抽菸,全家抽菸
3.肺腺癌跟抽油煙機擺錯位置有關係?
4.你選對空氣清淨機了嗎?
5.惱人的過敏源——塵蟎
6.空調好朋友
7.熱水器切記不放屋內
8.使用化學藥品要注意劑量
9.「做工的人」影集中提到的粉塵症是什麼?
10.長期使用紅外線燈舒緩痠痛會曬黑嗎?
11.睡眠好了,免疫力就跟上了
12.蟑螂防治心得
13.石綿是一級致癌物
 
第四章  行
1.外出鞋子放在門外可以隔絕病菌?
2.太陽光曬久了,不僅可殺菌還會中暑!
3.太陽眼鏡也會過期
4.潛在的隱形殺手——空氣汙染
5.多氯聯苯是什麼?
6.肺腺癌的高風險族群
7.外出活動,記得挑時間
 
第五章  育
1.低頭族要如何吃出好視力?
2. PVC含塑產品的潛在危害
3.吃益生菌可以讓小朋友頭好壯壯?
4.膳食補充品與微量元素的食用原則
5.吃魚真的會變聰明嗎?
6.正確的洗手方法
7.施打流感疫苗應注意的事項
 
第六章  樂
1.游泳池不久待,二氧化氯可能造成肺部刺激
2.中秋節烤肉——燒烤食物的危機
3.大麻是毒品嗎?
4.電子菸,愈吸愈上癮
5.香水有毒?
 
第七章  防疫大補帖與健康生活之道
1.「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
2.PM2.5會加速病毒的傳播率嗎?
3.保持距離很重要
4.口罩不離身
5.吃生薑可以對抗新冠病毒?
6.殺菌水到底怎麼用才正確?
7.染色口罩會致癌?
8.面對疫情的教戰守則
9.簡單的防疫小常識
10.別讓自己長期負能量爆表
11.放鬆心情的健康飲食

 

可能是招名威、站立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招名威和皮國立、大家站著、室內和顯示的文字是「萬對 用抗 術毒 物」的圖像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去近史所圖書館,隨意瀏覽,發現現在大陸套書都一套套出,真是愈來愈買不起了,特別是資料性強,題目新穎的書,這兩套我都好想要啊。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電影史論著資料目錄舉要

image

作 者:胡平生

出版資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202012月出版,2306頁,ISBN978-986-532-264-9

內容簡介:
民國電影史的範疇,至今仍存有爭議。本書拋開現實政治的立場,將民國電影史的範疇自1949年延伸至今,劃分為兩大時期,即大陸時期(1949年以前)及臺灣時期(1949年以後)。

本書是作者十二年來(20062018年)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開授民國電影史為從事該課教學辛勤蒐羅編集的成果,篇幅甚巨,計一百六十萬字,全憑一己之力編著完成。全書各大、中、小等條目井然有序,層次分明,細密而綿延,各大小條目均依著作出版先後列舉,如無特別註明,均同此。

作者簡介:
胡平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碩士、博士。曾專職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所,並曾任系主任、所長;現為該系名譽教授。著有專書《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1976)、《民國初期的復辟派》(1985)、《民國時期的寧夏省(1929-1949)》(1988)、《中國現代史書籍論文資料舉要》(編著,共4冊;1999-2005)、《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2002)、《僕僕風塵—戰後蔣中正的六次北巡(1945-1948)》(2018)、《周非將軍與民國海軍》(與周先俐合著,2020)等,及研究論文三十餘篇。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還不錯,薄薄的一本,很好閱讀。作者叫毛升,以前沒有見過他,但是知道他曾經在近史所進行博士後研究,他現在在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書。這本書以書評為主,介紹一些新的研究趨勢,或藉政治外交史、邊疆史、社會史、文化史等書評,取代專業論文。用書評的方式,來認識新的研究趨勢,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作者不諱言,研究不是以專業論文呈現,這對他評鑑與升等非常吃虧,但是他喜歡用書評去認識新的歷史、新的研究趨勢,這一點是這本書獨特的地方。

 

imag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本書終於出了,千呼萬喚始出來,非常高興。

日記與民國史事

《日記與民國史事》

 
【主 編】 呂芳上
【作 者】 王良卿.皮國立.任育德.何智霖.吳淑鳳.林桶法.邵銘煌.張智瑋.陳佑慎.楊奎松.趙席敻.羅敏.蘇聖雄
【書 號】 5N769PA
【出版社】 政大出版社
【出 版】 2020/12

 

 

 

 

 

 

 

 

 

 

 

20世紀的民國變局中,從20年代到70年代蔣介石可以呼風喚雨,比之芸芸眾生,蔣是時代的「大人物」。蔣雖也有以聖賢自居之時,追隨者也不免有製造偶像之嫌。但真實的他,是由一介平民晉身軍界,走入政界,一生深具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文人與武將之間層疊往復的色彩。本書本著多元面向,利用不同史料,尤其是以「他者」的日記來對證「蔣介石日記」,不找楷模也不尋典範,毋需頂禮膜拜也不見營造朝聖氛圍,結結實實點出蔣這位人物的歷史地位,見其正面亦見其弱項,尤呈顯其活活潑潑的一生,這才算「真史」。

圖書目錄

序 / 呂芳上
導 言 / 林桶法

1. 通往「總裁」之路:蔣介石日記中的黨務記事及其心境自剖(1926- 1938)/ 王良卿

2. 思考蔣日記的另一角度:公衛史研究 / 皮國立

3. 日記與戰後政治史研究的回顧與發展 / 任育德

4. 蔣中正對戰時閻錫山與日軍謀和之態度與防範 / 何智霖

5. 軍統局對汪精衛出走後的因應──兼論蔣介石日記有所不載 / 吳淑鳳

6. 日記與民國史書寫:以「蔣介石日記」文本為題的研究分析(2007- 2017) / 林桶法

7. 影像與日記的比證:八年抗戰史事舉隅 / 邵銘煌

8. 制度移植或派系之爭:由日記觀察蔣白爭執(1947- 1948) / 陳佑慎

9. 蔣中正日記中的從政知識分子:以胡適、蔣廷黻為中心之探討(1932- 1949) / 趙席敻

10.《畑俊六日誌》中的武漢會戰 / 蘇聖雄

11. 蔣介石的統制觀念與總動員:以日記與《事略稿本》為觀察 / 張智瑋

12. 關於民國人物研究的幾個問題:以蔣介石生平思想研究狀況為例 / 楊奎松

13.「剿共」背後的較量:以蔣介石日記、胡漢民往來函電為中心的考察 / 羅敏

 

引自: 日記與民國史事-元照網路書店 (angle.com.tw)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Elizabeth LaCouture 
出版社: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副标题: Family, House, and Home in Tianjin, China, 1860–1960
出版年: 2021-7
页数: 320
定价: $35.00

 

 

 

By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residents of the northern treaty-port city of Tianjin were dwelling in the world. Divided by nine foreign concessions, Tianjin wa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colonized and cosmopolitan cities. Residents could circle the globe in an afternoon, strolling from a Chinese courtyard house through a Japanese garden past a French Beaux-Arts bank to dine at a German café and fall asleep in a British garden city-style semi-attached brick house.  Dwelling in the World considers family, house, and home in Tianjin to explore how tempos and structures of everyday life changed with the fall of the Qing Empire and the rise of a colonized city. Elizabeth LaCouture argues that the intimate ideas and practices of the modern home were more important in shaping the gender and status identities of Tianjin’s urban elites than the new public ideology of the nation. Placing the Chinese home in a global context, she challenges Euro-American historical notions that the private sphere emerged from industrialization. She argues that concepts of individual property rights that emerged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became foundational to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early Communist housing reforms and in today’s middle-class real estate boom.  Drawing on diverse sources from municipal archives, women’s magazines, and architectural field work to social surveys and colonial records, Dwelling in the World recasts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fering new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class, colonialism and empire,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and technology and everyday life.

 

Elizabeth LaCouture is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Gender Studie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where she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der studies and history.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罩

簡介:

《口罩文化史:病毒、符號與身份建構》一書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聚焦「先戴口罩是從何而來的?」「口罩是如何從專業群體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和「口罩對現代社會的多維度影響」三個問題,並通過對這三個議題的解析,展現了小口罩里的大世界。

《口罩文化史:病毒、符號與身份建構》

周凱 高福進 著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某種意義上,口罩既是一種衛生用品,也是一種文化符號。人類遮掩口鼻的歷史極為久遠,中國三星堆遺址就出土過令人嘆為觀止的青銅面具。當然,這些古老文明中發現的面具和今天的口罩有本質差別——最顯著的差異在於遮蔽性不好,沒有醫學上的用途,而更多是象徵性的文化內涵。而在西方則不相同,希臘作為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他們的醫學文獻中包括對傳染病的防治記載,是歐洲文明中最早的記述。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古典文明社會中,類似用口罩抵禦呼吸惡氣的措施已經出現。

可以說,在文明最開始的記載中,來自世界東西方的人們為口罩所賦予的內含大不相同。關於戴不戴口罩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所折射出來的有關文化、歷史、社會乃至政治的種種問題,值得我們深入分析和思考。這也正是本書的學術價值所在。從這本書中,我們也許能在周凱和高福進兩位學者的解讀下,一窺這個小小的口罩所見證下的歷史。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g4452gm.html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g4452gm.html

文章標籤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從食物史的視角出發,分析移民和味道於在地文化上的適應、創新問題。曾齡儀教授奠基在紮實的研究上,並採用通俗敘事的方式呈現,書內有很多精美彩圖,好看又好吃,大家不要錯過。

博客來-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books.com.tw)

getImag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BN:9789864371112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
作者: 9789864371112劉士永、皮國立/主編  
出版社:華藝數位  
出版日期:2016/11/30
語言:繁體中文

 

《衛生史新視野:華人社會的身體、疾病與歷史論述》是一本集合多數年輕學者的研究成果所編輯而成的學術專著。近三年來,在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與東亞社會研究計畫與中原大學醫療史與人文社會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共同組織了「醫學史與醫學人文研究與教學」(2013)、「生命醫療史與醫籍文獻」(2014)等兩場學術會議,成就了本書的基礎;此外,本書還邀請學者提供較具有主題性的文章,一併經由審查通過後始收入,使本書的整體內容具有「生命醫療的文本與書寫」、「疾病與醫治的歷史」和「醫療衛生與政治」等三大向度。這些專書的共同作者包括了歷史學者、文學家和中醫師,他們試著從不同的切入視角來書寫一篇篇與近代「衛生」、「身體」和「疾病」有關的故事,大體展現了臺灣生命醫療史研究的若干傳承與創新之論述。

 

 

目錄

 

導言   i

 

壹、生命醫療的文本與書寫 001
由庶而嫡:廿一世紀華人醫學史的重現與再釋╱劉士永 003
清末的新性道德論述──《吾妻鏡》及其讀者╱張仲民 045
責任與擔當:二十世紀中國的醫學史研究╱甄橙 073
醫療與救國想像──論蔣渭水〈臨床講義〉的醫療隱喻與主體再現╱陳康芬  095

 

貳、疾病與醫治的歷史 115
近代中國的大流感: 1919-1920 年疫情之研究╱皮國立 117
鼠疫前香港醫療狀況:以《1895 年醫務委員會報告書》為中心╱羅婉嫻 143
西醫東漸對民初中醫學術的影響──以惲鐵樵論發熱為例╱趙中豪 169

 

參、醫療衛生與政治 191
遷徙與籌組:抗戰時期軍醫教育體系的建立╱楊善堯 193
晚清海關檢疫制度的建立與實施──以廈門關為例╱李欣璇 217

 

編後記 24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雷祥麟教授的新書,2014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發行。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Sean Hsiang-lin Lei

 

http://press.uchicago.edu/ucp/books/book/chicago/N/bo18610904.html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tells the story of how Chinese medicine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antithesis of modern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to a potent symbol of and vehicle for China’s exploration of its own modernity half a century later. Instead of viewing this transition as derivative of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Sean Hsiang-lin Lei argues that China’s medical history had a life of its own, one that at times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over the meaning of China’s modernity and the Chinese state.

Far from being a remnant of China’s premodern past,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evolv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Nationalist state, undergoing a profound transformation—institutionally, epistemologically, and materially—that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a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This new medicine was derided as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because it necessarily betrayed both of the parental traditions and therefore was doomed to fail. Yet this hybrid medicine survived, through self-innovation and negotiation, thus challenging the conception of modernity that rejected the possibility of productive crossbreeding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traditional.

By exploring the prod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a’s modernity in tandem, Lei offers both a political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a medic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state.

 

 

1. Introduction
When Chinese Medicine Encountered the State
Beyond the Dual History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oward a Coevolutionary History
China’s Modernity
The Discourse of Modernity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Conventions

2. Sovereignty and the Microscope: The Containment of the Manchurian Plague, 1910–11
Not Believing That “This Plague Could Be Infectious”
Pneumonic Plague versus Bubonic Plague
“The Most Brutal Policies Seen in Four Thousand Years”
Challenges from Chinese Medicine: Hong Kong versus Manchuria
Chuanran: Extending a Network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Avoiding Epidemics
Joining the Global Surveillance System
Conclusion: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nchurian Plague

3. Connecting Medicine with the State: From Missionary Medicine to Public Health, 1860–1928
Missionary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in Late Qing China versus Meiji Japa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ractitioners of Western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as a Public Enterprise
“Public Health: Time Not Ripe for Large Work,” 1914–1924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the Medical Obligations of Modern Government, 1926–27
Conclusion

4. Imag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1890–1928
Converging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Late 1890s
Non-Identity between the Meridian Channels and the Blood Vessels
Yu Yan and the Triparti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o Avoid the Place of Confrontation
Ephedrin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n Nationally Produced Drugs
Inventing an Empir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Conclusion

5. The Chinese Medical Revolution and the National Medicine Movement
The Chinese Medical Revolution
Controversy over Legalizing Schools of Chinese Medicine
Abolishing Chinese Medicine: The Proposal of 1929
The March Seventeenth Demonstration
The Ambivalent Meaning of Guoyi
The Delegation to Nanjing
Envisioning National Medicine
Conclusion

6. Visualizing Health Care in 1930s Shanghai
Reading a Chart of the Medical Environment in Shanghai
Western Medicine: Consolidation and Boundary-Drawing
Chinese Medicine: Fragmentation and Disintegration
Systematizing Chinese Medicine
Conclusion

7. Science as a Verb: Scientizing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Rise of Mongrel Medicine
The Institute of National Medicine
The Chinese Scientization Movement
The Polemic of Scientizing Chinese Medicine: Three Positions
Embracing Scientization and Abandoning Qi-Transformation
Rejecting Scientization
Reassembling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Zhuyou Exorcism
The Challenge of “Mongrel Medicine”
Conclusion

8. The Germ Theory and the Prehistory of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Determination”
Do You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Unifying Nosological Nomenclature and Translating Typhoid Fever
Incorporating the Germ Theory into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versus Disease
A Prehistory of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Determination”
Conclusion

9. Research Design as Political Strategy: The Birth of the New Antimalaria Drug Changshan
Changshan as a Research Anomaly
Scientific Research on Nationally Produced Drugs
Stage One: Overcoming the Barrier to Entry
Stage Two: Re-networking Changshan
Two Research Protocols: 1–2–3–4–5 versus 5–4–3–2–1
Research Protocol as Political Strategy
Conclusion: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and the Regime of Value

10. State Medicine for Rural China, 1929–1949
Defining China’s Medical Problem
Discovering Rural China
The Ding County Model of Community Medicine
State Medicine and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State Medicine and Local Self-Government
The Issue of Eliminating Village Health Workers
Chinese Medicine for Rural China

11. Conclusion: Thinking with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and the State
Creation of Values
Medicine and China’s Modernity: Nationalist versus Communist
Chinese Medicin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Acknowledgments
Notes
Index

 

 

http://press.uchicago.edu/ucp/books/book/chicago/N/bo18610904.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1scEx2jBgL__SL500_AA300_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1850-1960

 

Bridie Andrews (Author)

Hardcover: 240 pages

Publisher: Univ of British Columbia Pr (March 30, 2014)

 

Medical car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was spectacularly pluralistic: herbalists, shamans, bone-setters, midwives, priests, and a few medical missionaries from the West, all competed for patients. This book examines the received dichotomies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showing how they have been greatly exaggerated. As missionaries went to lengths to make their medicine more acceptable to Chinese patients, modernizers of Chinese medicine worked to become more "scientific" by eradicating superstition and creating modern institutions. This book challenges the supposed superiority of Western medicine in China while showing how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deliberately created in the image of a modern scientific practice.

 

http://www.amazon.com/Chinese-Medicine-1850-1960-Contemporary-Studies/dp/0774824328/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397242657&sr=1-1&keywords=andrews%2C+bridie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