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瀏覽網路時看到,轉貼供學友參考
1.陳秀芬, 2010.12, "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ol.81, No.4,即將刊出。
2.陳秀芬, 2010.08, "醫療史研究在台灣(1990-2010)──兼論其與「新史學」的關係," 漢學研究通訊, Vol.29, No.3, pp.19-28.
版主:瀏覽網路時看到,轉貼供學友參考
1.陳秀芬, 2010.12, "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Vol.81, No.4,即將刊出。
2.陳秀芬, 2010.08, "醫療史研究在台灣(1990-2010)──兼論其與「新史學」的關係," 漢學研究通訊, Vol.29, No.3, pp.19-28.
主旨: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謹訂於 民國100年1月8日 (星期六)舉辦「2011醫學與人文博雅教育學術研討會」,請踴躍報名參加。
說明:
一、時間:100年1月8日(星期六)8:30至18:00。
二、地點:本校正心樓13樓會議室(台中市南區建國北路一段110號,交通資訊請參閱網址說明http://www.csmu.edu.tw/front/bin/rcglist.phtml?Rcg=23)。
三、報名時間:即日起至99年12月31日 (星期五)止。
四、報名方式:採網路報名或E-mail報名。
(一)網路報名:本研討會報名網址.http://genedu.csmu.edu.tw/front/bin/form.phtml?Nbr=8
(二)E-mail報名:請填妥報名表後寄至.cs1171@csmu.edu.tw(請於主旨上註明「報名2011醫學與人文博雅教育學術研討會」)。
五、聯絡方式: 宋佩芸 小姐(04)24730022分機7007。
避罪之道?─
從月經規則術引進看1970年代台灣墮胎史
日期:2011 年 01 月 04 日
時間:02:30 PM ~ 05:00 PM
地點: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會議室
時 間:100年1月4日(星期二)14:30
地 點:中研院人社中心B202室
主講人:吳燕秋(中研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
衛生史研究計畫網站http://www.issp.sinica.edu.tw/hygiene/
聯絡人: 盧詩婷
聯絡方式:02-27898124
hygiene@gate.sinica.edu.tw
版主:剛收到的演講訊息,大意如下:
漢學研究中心將於2010年12月17日 (星期五)上午10時30分至16時40分在國家圖書館舉行「寰宇漢學講座」,邀請幾位國外年輕學者演講,其中有一場與醫療史衛生史相關:Nicole Barnes(江松月,美國加州大學爾文分校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主講「個人身體的警察化:重慶抗戰時期的公共衛生與國民政府(1937-1945)」。
該會議備有午餐,敬請事先報名。傳來之摘要與報名表附於下,供學友參閱。
個人身體的警察化:重慶抗戰時期的公共衛生與國民政府(1937-1945)
江松月(Nicole Barnes)
美國加州大學爾文分校歷 史學系 博士候選人
漢學中心獎助學人
日本軍隊攻入中國首都南京與上海後,國民黨軍政要員通過長江轉移至武漢,歷經十個月的圍攻,1938年10月25日武漢亦被攻陷。國民黨遂再次取道長江轉移到重慶,作為戰時首都(陪都)。雖然自十七世紀始,重慶即為中國西南地區的貿易中心,但畢竟地處偏僻,面積狹小。此次,幾萬的避難者湧入,該市人口增長一倍有餘。中國西南地區素有暑瘟流行,包括瘧疾、霍亂、傷寒、猩紅熱(喉痧)、白喉、腦膜炎等。此次移入人口多來自異鄉,缺少抵抗力,再加上其中極度貧民甚多,因此疫情凶猛。此外,1939至1943年間,重慶屢遭日軍轟炸,負傷者數以萬計,各大小醫院人滿為患。受過正式醫學訓練的醫療人員稀少,國民黨政府對中醫等傳統醫療體系之不信任感,以及大多數平民缺乏衛生知識、對西醫有所疑慮等因素,戰時重慶的公共衛生問題可說十分嚴重。
值此危機之際,國民政府開始推行現代化的公共衛生制度,這就是在日本明治時期實行的普魯士王國(Prussian Kingdom, 1701-1918)的政治性衛生系統。1872年,日本第一中央衛生部的主任長與專齋(Nagayo Sensai, 1838-1902)被明治政府派往現代化國家考查時,在旅遊日記內使用漢字「衛生」來解釋他在今日德國所見到的集中管理的公共衛生措施。而在中國,「衛生」一詞長久以來指的是道教中通過靜坐修煉以養氣的身體保健練習。不久後,中譯與日譯的西方書籍都使用「衛生」來稱呼國家掌管的公共衛生機構如醫院、衛生警察和科技研究所。國民政府人員和追求改革的知識份子亦日益受西方國家的權力與日本明治維新帶來的快速現代化影響,主張有效率地推行現代健康文化以增進國家利益。
個人身體在推廣現代化公共衛生的過程中被「警察化」;控制人體成為政府機構──尤其是警察局──的重要目標,而男女性別被賦予不同角色。簡而言之,男當兵女當母親(包括國母和戰時孤兒的媽媽)。抗戰時,女性有特殊的象徵意義:既是軍人的母親亦是給予安慰的護士,又是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國家力量的代表。本次我的演講注重觀察抗戰時代個人身體「警察化」與性別之間的關聯。
主講人介紹:
江松月(Nicole E. Barnes),美國籍,2004年獲得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中國史學碩士學位,論文主題為《新女性、良母與賢妻:中國女性的性別角色轉型(1895-1937)》(New Women, Wise Mothers, and Ideal Wives: Chinese Women and Changing Gender Roles, 1895 to 1937)。
漢學研究中心學術討論會回條
本人參加場次勾選如下: (若需用餐請選擇葷/素)
時間 |
主講人 / 講題 |
請勾選 |
10:30-12:30 |
楊文輝:十七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末會安的華人社會 |
□ 參加
□ 不參加 |
12:30-13:40 |
午 餐 |
□ 葷食 □ 素食 □ 不用餐 |
13:40-16:40 |
江松月:個人身體的警察化:重慶抗戰時期的公共衛生與國民政府(1937-1945)
張倩雯:流離失所的定義:分析1937至1960年間海峽兩岸戰爭難民的一些基本問題 |
□ 參加
□ 不參加 |
姓名: 單位 / 職稱:
電話: E-mail:
請於12月16日(星期四)前傳真或e-mail或擲寄:
傳 真:(02)23712126
電 話:(02)23619132#353 洪俊豪先生
E-mail:ccsenews@ncl.edu.tw
地 址:10001 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 漢學研究中心聯絡組
政大歷史系演講
題目:性別、醫學 與社會:從多角度探討清代婦科發展史 (Gender, Medicine, and Society: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Qing dynasty medicine for wome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主講人:Albion College 吳一立(Yi-Li Wu) 教授
時間:2010年12月13日 (一)下午2:00-4:00
地點:政治大學季陶樓師生研討室 340415
http://www.history.nccu.edu.tw/news/news.php?Sn=155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史研究計畫」學術演講
主講人:Prof. Volker Scheid(英國西敏寺大學)
場次一
The feminization of the body in Chinese medicine: Some reflections on treating the liver
時間:99年12月17日(五) 14:30
地點:中研院史語所701會議室
場次二
On the (Im)Possibilities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Contemporary Health Care: A Case Study of Menopause Research
時間:99年12月18日(六) 9:00-12:00
地點:長庚紀念醫院桃園分院B2會議廳
場次三
Currents of Traditions in Chinese Medicine: 1626-2006
時間:99年12月21日(二) 14:30
地點:中研院近史所二樓會議室
中研院人社中心「衛生史研究計畫」http://www.issp.sinica.edu.tw/hygiene/index.html
聯絡人: 盧詩婷
聯絡方式:02-27898124 hygiene@gate.sinica.edu.tw
http://stsweb.ym.edu.tw/board/list.php?f=8
版主:介紹中研院近史所一位新的訪問學員
施彥(Shi Yan)
訪問時間:2010/11/29~ 2011/01/27
電話:139
研究室:1612
學歷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
研究主題
林可勝與現代中國:從社會醫療史的研究
現任職務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中國研究)系博士候選人
研究領域
中國近代現代史,中國社會醫療史
http://www.mh.sinica.edu.tw/UserDetail.aspx?userID=160&mid=30&tmid=9
版主:今年度亞洲醫學史學會(2010)谷口獎學金的得獎者為北京大學歷史所的陳昊。上個月去陝西遇過陳兄,他的英文極好,研究的潛力也高於一般大陸的研究生,謹於此恭喜他。
Mr. Chen Hao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History, Peking University)
得獎論文:
Whispers of Stones: Writing the Deceased and Cultural Appropriations of Traumatic Memories under a Wave of Epidemics in a Medieval Chinese City (868-872 C. E.)
訊息公告: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ashm/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九十九年度第五次討論會】
---------------------------------------------
主講人:Prof. SIMON C. ESTOK(Department of English Literature, Sungkyunkwan University)
講 題:Pivotal moments in Renaissance literary medicine:shifts, roots, and environments
主持人:李尚仁 教授(本所副研究員)
時 間:2010年12月15日(星期三)下午2:00- 4:00
地 點:本所研究大樓701室
主辦單位:「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影像與醫療的歷史」計畫
相關事項請洽生命醫療史研究室,電話;(02)2782-9555*353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active_2.htm
版主:剛收到漢學研究通訊的電子報,裡面有幾場關於醫療史、科學史的演講,列出供大家參考,有興趣者請參閱下面網址,獲取詳細資訊:
林富士:在巫醫之間:我的學思歷程
林富士:中國的「巫醫」傳統
張谷銘:博士論文的作者--十八世紀的兩個模式與現代科學的發表形式
張之傑:十七世紀顯微鏡觀察者對生物學的貢獻
http://ccs.ncl.edu.tw/ccsenews/a/epaper_content_show.asp?EpaperID=60&ContentTypeID=2#Detail2_25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演講 |
題目:新文化史視野下的亞洲醫療史研究:回顧與展望
http://www.his.ncnu.edu.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category&layout=blog&id=78&Itemid=331
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
作者:吳鄭重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26日
內容簡介:
妳每天還在大火快炒嗎?
女人不可不知的廚房危機
男人不能置身事外的家務革命
謀殺婦女的建築設計、三房兩廳 一米 八的家務牢籠、
看不見,做不完的生活徒刑、
帶給媽媽更多工作的家庭工業革命、
工商化的飲食趨勢、情感經濟的身體殖民、
隱形的公寓三合院、空間大挪移的地下建築師、
民生科技的廚房魔法盒、日常生活的身體特技、
褪變中的家常菜、戰術操作的順從抵抗、
改變生活,改造世界的新生活運動╱文化大革命
……
這是一本出版社擔心沒市場,但印刷廠老闆卻讀得津津有味的書
也是一本作者和同事分享,卻意外找到母親兒時摯友的書
它是一本研究公寓廚房和女性家務處境的著作
更是一本獻給全天下母親的書
公寓住宅是台灣地區最普遍的住宅形式,廚房則是公寓住宅裡面積最小的活動空間。台灣女性吸菸人口遠低於男性,菸害防治也頗具成效,但肺癌卻連年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的首因。「巧」的是,香港、澳門、新加坡、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城市等公寓密集的華人地區,也是世界女性肺癌罹患率最高的一級警戒區。這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廚房油煙與婦女肺癌的「家庭毒氣室」問題。
本書試圖從「風險社會」的反身現代性角度切入,深入探討「女性本分」的性別家務角色、「男造環境」的居家空間、「家庭工業革命」的廚房科技,以及「飲食工業化」的煮食文化變遷所交織而成的「廚房之舞」。為此,作者特別發展出「日常生活地理學」的理論架構:一方面延續空間生產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對戰後迄今台灣公寓的生產過程提出空間病理學的現代性批判;另一方面則是導入身體再生產的社會經濟學觀點,建構出活現空間∕活歷身體的社會生理學脈絡。
透過身體∕空間的廚房稜鏡,蜷縮在廚房裡默默奉獻的女性開始現身與發聲,隱藏在公寓住宅裡的生活風險也逐漸現形。更重要的是,當讀者充分瞭解台灣當代婦女如何深陷「家庭毒氣室」的曲折過程和艱困處境時,也吹起了將婦女從「家庭毒氣室」的家務牢籠和生活徒刑中解救出來行動號角──台灣社會迫切需要的是能夠實踐「偉大家務革命」的空間改造計畫和重新協商家務與性別的「新生活運動」。而這樣的生活反思與空間再造不僅對於地狹人稠的台灣、港澳、新加坡等華人地區極具價值,在公寓住宅火速增加的中國大陸城市,更具有防患於未然的啟發作用。
作者簡介
吳鄭重
1963年生,台北人。台大經濟系畢業,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企管碩士,英國伯明罕大學都市暨區域研究所休閒服務與觀光組碩士,倫敦政經學院地理系哲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都市∕文化∕性別研究、人文地理學思想、民生科學與社會工程之規劃理論、日常生活地理學、聲音與影像地理學等。著有《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2001,與Helen Jarvis and Andy C. Pratt合著,Pearson Education/Prentice-Hall出版),譯有《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聯經)、《奇異傳奇》、《21世紀汽車大對決》、《縱橫美國》、《裘蘭品質領導手冊》等書。
目錄:
序
找回自在、安居的「身體–空間」(代序)
第一章 一個母親之死
從母親之死談起
廚房油煙與婦女肺癌
「家庭毒氣室」與謀殺婦女的建築師?
風險社會的生活危機
勾勒當代台灣婦女的廚房生活狀態
身體與空間的廚房之舞
第二章 工業資本主義與女性家務處境
太太的歷史:「看不見,作不完」的家務工作史
順從或抵抗?:家務工作與性別角色
「男造環境」的住宅迷思
工業化與性別化的煮食家務
「活歷身體」的情境體現與性別–空間的協商認同
第三章 「身體–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
後學科時代的「日常生活轉向」
問題意識:從意識日常生活到日常生活批判
理論建構:「身體–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
身體再生產的社會經濟學:逼近日常生活的方法論啟發
第四章 廚房劇場:分析架構和研究方法
分析架構:身體與空間的廚房劇場
研究設計:台北市成功國宅的家戶訪談
成功國宅家戶居住與飲食概況
第五章 公寓廚房的空間生產
公寓廚房的空間實踐:戰後台灣集合住宅發展簡史
台灣公寓住宅和公寓廚房的空間表述
第六章 身體再生產的「生活廚房」
公寓廚房的空間協商:社會經濟學的觀點
廚房設備與身體、空間的科技協商
煮食家務的日常戰鬥與身體空間的戰術協商
三餐飲食:身體、空間與食物的文化協商
第七章 從廚房之舞到生命之歌
回顧昨日的廚房生活
展望明日的「生活廚房」
參考文獻
附錄一 投石信
附錄二 門口篩選問卷
附錄三 正式訪談題綱
附錄四 建築師訪談題綱
網頁(還有序文未貼,有些長,但很精彩,請自行參閱囉):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8834
版主:吳一立教授的新書內容簡介。
以下摘要整理文字,文檔系由吳一立教授所提供,特此致謝。
Yi-Li Wu. Reproducing Women: 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0.
I) The two meanings of “reproducing women”
A) Women who reproduce婦女與其生育能力
B)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ideas about “women” 有關婦女生育的概念 的製造與復製
II) Main arguments and chapter outlines
Chapter 1: Fuke and the Chinese literate medical tradition
a) How fuke was historically shaped by masculine ideals of classical scholarship, government service, and family lineage 傳統婦科代表男性的知識, 其權威來自男性的社會領域, 即儒學, 官場, 家族
b) How Qing dynasty writers articulated a relatively more benign view of female difference 清代醫學作者以一些比較良性的觀點來界定女性的特色以及其跟男性的差異
· Fuke as a male-authored tradition
o Fuke and classical medicine
o Fuke and medical specialization in the government medical service
o Fuke lineages
· Scholarly medicine and the de-exoticization of female difference
o 孫思邈: “婦人之病比之男子十倍難治” (寧治十男子, 莫治一婦)
o 張介賓: “...不知婦人之病本與男子同而婦人之情則與男子異.”
o <醫宗金鑑>: “婦人諸病本與男子無異”
Chapter 2: Amateur as arbiter: popular fuke manuals in the Qing
b) How people who were not doctors shaped the extant medical corpus by compiling and publishing medical texts 愛好學的儒家,普通大众, 以及其他非醫學專家者在寫作,纂修,以及刻印醫書的重要角色
c) How soci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shaped Qing medicine 社會, 文化, 以及歷史因素對於醫學發展的影響
· Shengyuan culture and popular publishing 所謂 “生員文化” 和醫學的普及化
· Zhulinsi texts 竹林寺的婦科書
o Buddhist healing and medical lineages
o Scholar-officials disseminate texts
· Ye Feng and his Dasheng bian (1715) 葉風(亟斋居士)和其<達生編>
o Amateur authors are more moral than doctors
o Merit publishing
Chapter 3: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the female body
a) How doctors defined fertility and menstrual health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Blood, channels, and the womb 醫者解釋婦女的生育能力以及調經的問題的時候會考慮到血, 經脈和子宮之間的共同關係
b) Why we should reject the stereotype that Chinese medicine is concerned with “function, not structure” 因此 , 我們應該不贊同 “中醫重視身體功能, 而不留意於身體結構” 的概念
· Medical definitions of the female womb
o Terminology
o Morphology
o 張介賓, <類經圖翼>, 1624: 命門就是子宮
o Passageway for Blood, origin of controller and thoroughfare vessels 衝任脈
o Receptacle for female and male seed
o Crucible for transforming and sustaining fetus
o Field where one “plants” sons 種子
Chapter 4: An uncertain harvest: pregnancy and miscarriage
a) How doctors drew on competing metaphors to explain the dynamics of pregnancy and miscarriage 醫者如何引用不同的隱喻來解釋妊娠的過程和流產的原因
b) How metaphors shape medical therapy醫學思想中的隱喻對治療策略的影響
· Assessing pregnancy
o Pregnancy tests
o False pregnancies and extra-long pregnancies
· Metaphors of miscarriage
o Securing the fetus
o Picking unripe chestnuts
o “Replenish yin” and cooling formulas
o “Ripening fruit” and heating formulas
Chapter 5: Born like a lamb: the discourse of cosmologically-resonant childbirth
a) How the Dasheng bian (1715) promoted the idea that childbirth is a naturally easy process, not a crisis<達生編> 怎麼樣提倡分娩是個自然為“容易”的正常現象
b) How male doctors used this idea to argue that they were superior to midwives 男性醫生如何想利用“易產” 概念來詆毀接生婆而提高自己的權威
o <達生編>:“六字真言: 睡,忍痛,慢臨盆”
o <易經>,繫辭:“天地之大德曰生”
o <詩經>,生民:“先生如達”
o Resolving malpresentation: from manual techniques to drugs
o Birth expediting medicines: from purging to replenishing
o Views of intervention: from active intervention to relying on nature
o Intervention and active management=inferior, female knowledge
o Protecting natural dynamics of childbirth=superior, male knowledge
Chapter 6: To generate and transform: strategies for postpartum health
a) How shenghua tang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ula for postpartum diseases 生化湯怎麼成為一個重要常用的產後通方
b) What its history tells us about the dynamics of medical innovation 通過它的歷史分析醫學創新的過成
o Doing the month 坐月子
o Infection and tetanus
o Are postpartum women inherently sick?
o Which factors are most important: depletion, repletion, heat, cold (虛實熱冷)?
o Popular panacea
o Elite formula
o Zhang Jiebin 張介賓 and “supplementing through warmth” 溫補
o Wang Shixiong 王士雄, huoluan 霍亂and wenbing 溫病
Epilogue: Body, gender, and medical legitimacy
o Charlotte Furth: “androgynous body”
o Linguistic metaphors and the “infinitive body”
「醫療與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後報告與感想
2010-11-24(三)至 2010-11-26 (五)為期三天的「醫療與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終於落幕了。這三天非常感謝李尚仁老師安排我充當工作人員,讓我在聽研討會的同時,僅需負擔一些簡單的任務即可。也謝謝尚仁老師致贈一本《醫學史課程基本課程綱領》的會議手冊,算是我在參與研討會之外的另一小收穫,在此一併致謝。
報告題目與每位學者報告的大概內容,我就不一一交代了。大概說一下我比較有印象的內容(交代的比較少,絕非學者的功力不足,而是小弟我有時會被抓去出一些小任務,所以不一定每場都在場聽,還不算自己「晃神」的時刻,因為真的很累,特別是下午場,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在臺下聽也會這麼累呢,可能自己年紀真的大了吧。
基本上會議論文還剩很多,這次研討會報名的狀況雖不差,但有不少報名者都未來參與,以致於還剩下不少的會議論文。我覺得這場會是學者與主辦單位的苦心經營與心血結晶,既然願意報名,應該要盡量來參與,至少可將會議論文拿走,別讓它們被遺忘。目前應尚可以向主辦單位索取,對醫療史有興趣者,不妨打電話去詢問看看。
二天半來,每一位發表學者都盡了最大的努力來解讀影像的資料,誠如祝平一老師在綜合討論所說,圖像的資料用在醫療史的詮釋上,解讀起來是極困難、不那麼容易的。祝老師的「翻圖」論述,就很耐人尋味,而祝老師提的版本與刻版技術的問題,我覺得至關重要,因為無論談書籍流傳或圖像刊刻,都離不開版本與刻印技術的問題。李建民老師的《藏府指掌圖書》論述,保持李老師一貫之風格,文筆雅緻又帶蒼涼之感,復把整個資料附在論文後(很厚又有份量),他所謂的看讀「心眼」之說,似乎已是中國臟腑圖解讀之極限,要挖出新的東西和突破,就像最後一天討論的,李貞德教授指出的:「傳統醫學的圖到底要傳達、呈現什麼」,如果不能再突破,則將困在此處繞不出去,但目前看來真是有些困難。
蔣竹山和梅泰理(Métailié)兩位學者,皆對本草圖的知識形式做出貢獻與解釋,我的疑惑還是,這些圖像對醫者辨識實際草藥上真的有幫助嗎?或是醫者需要受自己去採藥的這個訓練嗎?(我知道炮製可能是必須要實習的知識)至少現代中醫不用去採草藥。Yi-Li Wu(吳一立)教授的見解則很細緻,論證也很中肯,沒有妄斷,我對她的發表與提問都印象深刻; 金仕起 老師則很認真的搜集資料,呈現在他的文中,這兩位學者都對婦女的乳房外科病進行論述,牽涉到性別史,以及婦科、外科在歷史上學理分合的面向。
陳明教授的文章比較難懂、範圍較大,但是我相信他的多國語文能力,日後應該能將「瑜珈史」的相關問題釐清。 陳秀芬老師研究的「瘋病」,是他長期以來耕耘的領域,所以也論述得較有條理,只是有一張附圖50叫「收腸入腹」,怎麼看都像外科圖,不知「瘋」在何處,是這個舉動本身很瘋狂,還是那個病人是瘋子?原本想舉手發問,但那一場討論較熱烈,我又是後輩兼工作人員,所以沒舉手。同場另一位發表人戴麗娟 教授,展示了許多畫作,很有藝術價值,但也正因為如此,好像解讀起來也比較困難,因為從不同角度切入觀看,得到的觀感往往不同吧,這也是做圖像極容易碰到的問題。
李貞德與劉士永兩位老師各自解讀了一部影片;「趁著白日:孫理蓮的台灣」與「マラリア」都很有意思,我很遺憾中午吃飯時間沒能好好靜下來看一看影片,還是有些會議雜務需顧及,所以僅能從發表者的發言和文脈中找線索。基本上我覺得解讀影像更難,它與圖像不同,它背後更呈現了一個現代醫學影像史的更大命題,我想,每個觀賞(察)者在看完一張圖像後想法不一樣,各有解讀,那麼,看完一整部影片,恐怕在解讀上所呈現的差異會更多吧。因為影片中所著重的東西,往往很難破解,有時藝術家(或導演)背後的意圖,讀者不一定能猜透或猜對(甚至藝術家本身就不希望被「猜透」,有可能他希望留給觀賞者無限的想像空間),這也是解讀影片困難的地方(幸好這兩部還是紀錄片,還能找到一些有利的線索),又加上歷史學家寫的不是一篇影評,而是更深入的歷史研究。是以我認為,此領域有相當多的瓶頸有待突破,但這些研究者已經跨出了第一步,他們勇於嘗試與創新的勇氣,是值得稱許的。
最後,是我談一下個人感覺較強烈,且與自己的研究曾經較有COVER到幾篇文章。 雷祥麟 老師的“Qi-Transformation and the Steam Engine Visualizing the Body in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勾起的我塵封已久的回憶,自碩士論文以來,我就把唐宗海這位中醫放下了,一方面我博論轉到民國去了,另一方面也想換換論題,轉個跑道。 雷祥麟 老師的唐宗海新發現,讓我突然有一種前未有的、有人可以跟我論文對話的深刻悸動,當雷老師SHOW出唐宗海的圖像時,我心中一怔,好像見到老朋友一樣。我 支持雷 老師的發現,並且願意提供我一切所知的資料,盡可能的讓 雷 老師把這篇論文寫好,我滿心感動、感激,這是唐宗海靈魂的呼喚啊! 張哲嘉老師的論文,講述《洗冤錄詳義》(1854) 對人體骨骼的新考察,也讓我很有感覺。原因是我在寫碩士論文時,發現近代許多「中西匯通」的醫家,都很強調解剖學,當然也很重視骨骼學,這個傾向值得注意。且張哲嘉 老師的研究,時代還稍微往前一點,期待他論文能順利寫出。至於 李尚仁老師的研究,頗有助於我現在博論之寫作。最近讀了尚仁老師的〈看見寄生蟲──萬巴德絲蟲研究中的科學實作〉,給我很大的啟發,因為我博論關注的問題,牽涉到民國時期氣與細菌學的爭論,尚仁老師在會議上發表的這一篇〈觀察、推理與說服:早期瘧疾研究中的圖像〉,同樣牽涉到演示一種看不見的微生物對醫療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培養與觀察微生物技術的進步,都增加了其致病關鍵因素的有利地位,要說服科學界,也要說服一般民眾,並且制訂一套標準的實驗法。畢竟要看見微生物,是需要高度操作顯微鏡技術的,並且,看到的是什麼?又牽涉到「看見」這件事本身所具備的真實與權威性,這才能成就一次成功的「觀察」,它必然牽涉到圖像對照的問題了。這不是一個短暫的歷程,頗似STS實驗室醫學如何在社會中運作、實現的研究脈絡,但我還必須要 向尚仁 老師請教,誠如他所說,觀察寄生蟲和細菌還是不同的技術,因為寄生蟲的生命史比較複雜,而且不能透過染色;至於細菌學的操作部分和歷史,應該還要再請教尚仁老師才是。Soyoung Suh發表的“Marketing Medicine in Colonial Korea (1910-1945) ”論及韓國與日本殖民醫學間在藥業上的衝突與互動,她SHOW的圖像與我目前搜集的民國衛生圖像有許多類似之處,特別是補養、抗病的文化,中、韓仍有許多類似可資對照之處,我覺得可以再挖。我向她要了PPT,她也很熱情、爽快地答應了,並且她希望我能送一本碩論改寫的書給她,她說不容易買到,我希望能在民初廣告呈現上再多請教她,也希望我的碩論對她有所幫助。
和許多老師聊天是愉快的,一些老師談及醫療史上熱下冷的問題,很讓我憂心。現在醫療史之研究好像很盛,但關心或有興趣的學生究竟有多少?這個學科的延續性與未來在何處?是我更關心的。在上次政大新史學會議時,蔣竹山和陳秀芬教授都已發言指出類似的狀況,他們在大學開課的一些問題等等。雖然這次研討會礙於經費,不能邀請很多人,但是參與的學生或說是有興趣的人士,比起前幾年,確實是少了許多。人少不是重點,重點是一個學術要能有傳承,不是玩票性質的,它並非一、二天可以建立起來,這就不用多說了。
拉拉雜雜,隨手寫了些想法,希望對沒來參與會議又極有興趣、關心醫療史的好朋友們,有所助益。
「科技史料與詮釋:問題與探討」國際研討會
緣起:
研究科技史的歷史學者使用的材料包括出版的(書、文章)及未出版的(檔案資料、信件)書面資料,以及圖像資料(地圖、圖表);較不常見的尚包括科學儀器、工具、武器以及其他的手工製品。因此,調查各種不同種類資料的使用方法,找出這些方法存在的問題與解答至關重要。
為了慶祝清華大學創校100週年暨在台建校55週年,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與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研究發展處一同主辦「科技史料與詮釋:問題與探討」國際研討會。
The materials used by the historia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lude published (books, articles) and unpublished (archival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xtual materials, as well as visual materials (maps, diagrams), and, less frequently, scientific instruments, technical tools, weapons, and other artifacts. It appear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approaches to the source materials of different types, to formulate the most vital problems and discuss their possible solutions.
The Center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 of the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organiz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ource Materials i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Problems and Approaches” devoted to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55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in Hsinchu.
籌備委員:
黃一農 (Yilong Huang) (清華大學歷史所 教授)
Joseph Dauben 道本周 (Professor of History in CUNY/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訪問教授)
徐光台 (Kuang-Tai Hsu)(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歷史所 教授)
琅 元 (Alexei Volkov)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歷史所 副教授)
講者:
Pf. Joseph Dauben 道本周 (Professor of History in CUNY/交通大學)
Pf. Alexei Volkov 琅 元 (清華大學)
Pf. Kuang-Tai Hsu徐光台 (清華大學)
Pf. Georges Métailié (CNRS, Paris)
Pf. Bing Liu劉兵(北京清華大學)
Pf. Vera Dorofeeva-Lichtmann (CNRS, Paris)
Dr. Hiraoka Ryūji 平岡隆二 (Nagasaki Museum of History and Culture , Japan )
Dr. Micah Ross ( Sangyo University , Japan )
Ms. Charlotte Pollet ( Paris-Diderot , France /臺灣師範大學)
Mr. Alexandre Iliouchine ( McGill University , Canada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會議地點:國立清華大學教育館225會議室
會議時間: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報名方式:請至http://rchss.nthu.edu.tw/rchss/index.php下載附件報名表,並於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前回傳至kartess198211@gmail.com,或傳真至03-572-3105報名
報名聯絡人:03-571-5131#33107曾雅蓮助理 (rchss.yalian@gmail.com)
#33108 陳貞儒助理(kartess198211@gmail.com)
主辦單位 清華大學STS小組
協辦單位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贊助單位 清華大學研發處、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交通資訊
請參考下列網址:http://my.nthu.edu.tw/~adms/body/traffic.htm
清華大學簡圖:http://my.nthu.edu.tw/~secwww2/secretary/ucia_map1500.pdf
住宿資訊
請參考下列網址:http://subject.hccg.gov.tw/live/index.htm
http://infonet.et.nthu.edu.tw/bbs_p1.php?pageNum_ReNewsList=9&op=showContent&id=6497&daterange= 2008-12-19 &usertype=&gn=&sub1=&sub2=&orderStr=
新書發表演講:Reproducing Women: Medicine, Metaphor, and Childbirth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日期: 2010/11/26
時間: 15:00~17:00
地點:研究大樓一樓會議室
主講人: 吳一立教授(Albion College)
主辦單位: 中研院近史所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群
演講以中、英文報告。
「身體、權力與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0/12/11-12(星期六、日)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行政大樓七樓第五會議室
主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術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衛生史研究計畫
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科會、國立政治大學研發處
議程請見附檔。議程:http://cbcs.km.nccu.edu.tw/xms/read_attach.php?id=645
報名時間:2010/11/22(一)-12/3(五)
報名方式:採線上報名(詳見中心網頁)
報名人數:預計招收80人,錄取名單公布在中心網站
聯絡人:政大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范育菁
中心電話:02-29393091分機62322
中心信箱:cbcs2005@gmail.com
中心網頁:http://cbcs.km.nccu.edu.tw
清宮醫藥與醫事研究
作者:惲麗梅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2010/9/2
作者:
惲麗梅,女,1960年8月有生北京。1979年考入故宮動博物院,從事文物工作30餘年。期間參加了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的學習,人民大學清史研究生班的學習。工作從事主管明清帝后寶璽、鐘錶、藥材藥具等庫房文物,科研方向始終基於所管理的宮廷文物,撰寫論文數十篇。1996年撰寫了《清房》(刊登於臺灣《歷史月刊》1996年1月,被美國刊物轉載);2000年參加《故宮珍品全集》(60卷)“科技卷”醫療類文物的編寫。十多年一主要從事“清代宮廷醫藥”課題的研究。現將研究成果整理輯為《清宮醫藥與醫事研究》一書出版。
內容簡介:
惲麗梅是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多年從事宮廷文化研究。本書介紹了明清兩代皇家的醫療機構、醫藥設施、藥材來源、藥材炮製等情況,以及光緒黃帝死亡和慈禧的保健,後妃的用藥醫療保健等情況。圖文並茂,是研究清宮文化的珍貴資料。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明清醫療機構的變遷
第二章 紫禁城內的醫藥設施
第三章 藥材來源及應用
第四章 御用藥具及藥材炮製
第五章 御醫及名醫請脈
第六章 清宮藥材貢藥與賞賜
第七章 光緒病症與死亡之說
第八章 慈祥太后的長壽與保健
第九章 晚清後妃用藥與醫療保健
第十章 阿哥生活與醫案探微
第十一章 公主生活與醫案探微
第十二章 清宮對天花等疾病的防治
附表一
附表二
後記
http://www.shanghai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9787501030071
版主:前次去西安參加研討會時,認識 李志平 教授,他是哈爾濱大學醫史教研室的負責人。由於伍連德是哈大的創始人,所以我詢問 李 教授有無伍的紀錄片可以提供購買,很高興他回去查了並且回覆他們是有這個資料的,但可能礙於某些因素,必須下次有機會遇到時才能拿給我。但還是非常謝謝他,我希望這樣寶貴資料能公開出版,讓對醫史、疫病史有興趣的大眾都能有更多資源可供學習、觀賞。以下轉貼一則伍連德文物的相關訊息。
上世紀抗疫英雄 伍連德藏書及照片 落戶國家圖書館
(2010-11-13)
張曦娜 報導
上世紀享譽國際的抗疫英雄伍連德醫生的藏書及照片已落戶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捐書儀式昨早在國家圖書館舉行。伍連德長女伍玉玲昨天在女兒台艾侖、台艾玫及其他家人的陪同下,將大約284件藏書、文獻、照片正式捐贈給國家圖書館。
所捐出的書籍,除了伍連德的藏書之外,也包括他的著作,例如出版於半個世紀前,由劍橋出版社出版,伍連德用英文寫成的自傳“Plague Fighter: The Autobiography of a Modern Chinese Physician”(《鼠疫鬥士:一個中國醫生的自傳》),以及英文醫學著作《中國醫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等,這些書籍將收藏在國家圖書館的李光前參考圖書館。
伍連德醫生(1879~1960)一生在公共衛生與抗疫、防疫的功績顯赫:1910年秋天,中國東北地區發生嚴重肺鼠疫,疫情蔓延非常迅速,幾個月內,數萬人因此失去生命。當時,身為首位華裔劍橋醫學博士的伍連德,臨危受命挺身而出,出任全權總醫官,趕赴哈爾濱全面主持東北三省的防疫工作。歷經四個月的奮戰,伍連德力挽狂瀾,徹底將鼠疫消滅,挽救了一場世界性大災難,拯救了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伍連德後來又主持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並多次成功主持鼠疫、霍亂的大規模防疫。1919年,哈爾濱流行霍亂,當時有13萬5000人口的城市,死了4808人。伍連德治好了2000名霍亂病人。
1926年,全中國霍亂大流行時,伍連德領導東北的防疫機構人員,再次投入各地防治工作。他先後興辦檢疫所、醫院、研究所、學校20餘所;發起建立中華醫學會等十餘個學會,並創刊《中華醫學雜誌》。1935年,伍連德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提名,是中國史上最早被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的科學家。
衛生部長許文遠曾經跟本報透露,2003年沙斯疫情在本地爆發時,他曾托人到圖書館借了一本有關伍連德醫生的著作,發現書中一些防疫方式至今仍管用。
嚴立初:珍貴文獻富參考價值
伍連德外孫女台艾侖說,由於過去這些年來,不斷有各地學者為了做研究,特地遠道到新加坡來,收集有關伍連德的資料,因而其母親伍玉玲一直都有捐贈藏書及照片給國家圖書館的想法,目的是方便日後學者進行相關的研究。選擇在這時候捐贈外祖父的藏書,主要因為今年是伍連德去世50周年紀念。
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館長嚴立初說,在收到的捐贈品中,包括了一些目前已經很難在市面上找到的書籍、雜誌、照片及歷史文獻,這些對於國家圖書館而言,意義十分重大,尤其是從兩本相簿中,可以看到1910至1911年間中國肺鼠疫流行及如何抗疫的情形,這些有關醫學及公共衛生方面的珍貴照片,都富有參考價值。
贈書包括 首部用英文寫的 中國醫學史專著 《中國醫史》
伍玉玲也將伍連德醫生英文著作《中國醫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的原版捐贈給國家圖書館,並將去年在中國上海再版的《中國醫史》,分別贈送予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華裔館及大英義學(Penang Free School)。
伍連德一生做過許多開創性的工作,他與王吉民合著的《中國醫史》即是世上第一部用英文寫的中國醫學史專著,也是中國醫史三大經典之一。該書自1910年起醞釀,到1932年成書,經歷20年之久。
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占了全書的四分之一篇幅,分四個時期介紹了中國傳統醫學:古代或傳說時期(西元前2697~前1122年);黃金時期(西元前1121~西元960年);爭鳴時期(西元961~1800年);現代或轉折時期(西元1801~1936年)。下篇介紹了近代西洋醫學傳入中國的歷史進程,其中引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對西醫在中國逐步成長的歷史作了記載。
《中國醫史》被公認為,填補了中國學者用英文向世界介紹中國醫學史的空白,尤其在當時還沒有什麼人重視醫史工作的環境下,該書的出現難能可貴。
撰寫起因與《醫學史》有關
《中國醫史》的撰寫起因,與一本美國人加里森(Fielding H. Garrison)的《醫學史》(History of Medicine)有關,該書也是美國第一部全面介紹世界醫學史的專著。
1916年,伍連德讀到這一本醫學史,看到其中介紹有關中醫的部分還不足一頁,而且錯誤百出,多有貶低之意,他立刻寫信給加里森,提出自己的看法。加里森給伍連德的答復是:既然中國醫學有許多具有價值的東西,何以中國人自己不寫出來向外人介紹宣傳?加里森的這一番話,對伍連德來說就如當頭棒喝,促使他決定與王吉民合寫這本書。
另一方面,伍連德的藏書中有一些是出版於1920~1930年間,目前十分少見,例如問世於1925年的《中華今代名人傳》,書中涵蓋的名人包括商界、工業界、教育界、政界、金融界等,以中英雙語寫成。伍連德曾說,《中華今代名人傳》是孫中山與袁世凱所喜歡的一本書。
http://www.zaobao.com/fk/fk101113_001_1.shtml
版主:很有意義,但原網頁上並沒有報名方法,有興趣者可能要打電話去詢問。請上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志工園地」查詢。
2010.12.18 醫療史讀書會
導讀人:戴麗娟
地點及時間:2010.12.18下午16:30 研究大樓702室
書目:劍橋插圖醫療史
http://www.ihp.sinica.edu.tw/~museum/volunteer/contents.php?the_no=czozOiIxODIiOw==
版主:電子報內容充實,還有各老師演講的PPT喔。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
身體與文明電子報第三卷第四期(2010年11月10日)發刊
本期要目:
1. Clifford Geertz著作讀書會: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1)
2. Clifford Geertz著作讀書會: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2)
3. 身體、病態與文明化研習營
4. 新書介紹
電子報網址:http://cbcs.km.nccu.edu.tw/webfolder/Newsletter3_4/index.htm
近代生理學在中國(1851-1926)
作者:袁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1日
內容簡介
今天我們所熟悉的生理學方面的知識,基本上是從西方移植過來的,這個移植過程,毫無疑問是中國近代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個部分,也是我國近代生理學史、醫學史,乃至科學史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一直以來,這一段歷史很少有人問津,至今還沒有人進行過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書力圖還原生理學早期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探討國人對生理學的接受過程。
本書所關注的是醫學的基礎學科——生理學早期在我國的傳播歷史。1851年,來華醫學傳教士合信在行醫之余,編撰了《全體新論》一書,向中國人首次介紹了西方的近代生理學。自此,生理學在我國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發展過程。經過各方人士多年的努力,1926年,在協和醫科大學內,成立了中國生理學會。這也標志著西方的近代生理學在我國正式建立了起來。這一段歷史,既包含了當時西方的醫學傳教土們在行醫之余進行基礎學科傳播的努力,也包含了國人從初識西洋生理到徹底接受的過程,更特別的是,它反映了近代中西醫在學理上的爭論與沖突,耐人尋味。
作者:
袁媛,女,1976年生。1997年畢業于湖北大學生物系生物工程專業。2003年獲華中科技大學科學哲學碩士學位。2007年于上海交通大學獲科學 史 博士學位。後在東華大學任教至今。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醫學史。已在《自然辯證法通訊》、《自然科學史研究》等各類雜志上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序
寫在前面
引言
一、選題的意義和研究的角度
二、學術史回顧
三、身體、靈魂和天主︰明末清初來華的西方生理學
四、嘗試融合與懷疑排斥︰當士大夫遇上蓋倫
五、15世紀到19世紀初的西方生理學
第一章 從《全體新論》到《體功學》︰精英層的交流與傳播
第一節 早期的“醫學傳教”
第二節 值得紀念的開拓者︰早期編譯生理學著作的醫學傳教士們
第三節 甲年之前的生理學著作
一、《全體新論》︰開山之作
二、《,省身指掌》︰教科書的範例
三、《身理啟蒙》︰生理學普及的先鋒
四、甲午之前生理學著作的特點
第四節 20世紀的生理學著作
一、《體功學》︰走向成熟的過渡
二、來自日本的《生理學》
第五節 我國早期生理學著作的發展歷程和特點
一、我國早期生理學著作的發展歷程
二、實驗傳統的開闢
三、歐關、日本的著作影響之比較
四、早期生理學著作的影響
第二章 報刊︰走向大眾
第一節 實踐先行,理論滯後︰傳教士的嘗試
一、專業領域的交流︰《博醫會報》
二、初級生理學知識的普及︰《格致匯編》與《格致益聞匯報》
第二節 精英們的努力
一、從西醫到中醫︰《中華醫學雜志》、《醫學世界》和《中西醫學報》
二、從知識分子到大眾︰《廣益叢報》、《中國白話報》和《科學》
三、間接的影響︰出版于日本的報刊
第三節 大眾身體觀念的變革︰報刊的力量
第三章 專業建立的基石︰生理學人才的培養
第一節 早期的人才培養
第二節 南湘雅,北協和︰早期的教會醫學校
一、北京協和醫科大學
二、廣州夏葛女子醫學校
三、濟南協和醫學院
四、湖南湘雅醫學院
五、聖約翰大學醫學院
六、華西醫科大學
七、教科書的煩惱
第三節 從京師同文館到軍醫學校
一、京師同文館︰初次講授
二、京師大學堂醫學館
三、軍醫學校
第四節 正式教育之發端︰天津總督醫學校
一、學校的成立︰中西合作
二、辦學︰優勢與困境共存
三、學校的地位和影響
第五節 從小學到中學︰生理學知識的普及教育
第六節 漂洋過海︰留學生教育
一、歐美留學生
二、留日學生
第七節 生理學建立的基石︰早期我國生理學人才培養的特點和作用
一、早期我國本土生理學教育的特點
二、早期我國留學生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四章 是中國生理,抑是外國生理
第一節 中醫生理
一、近代以前的中醫生理學
二、王清任︰《醫林改錯》
第二節 當中醫生理遇上西醫生理
一、初臨威脅︰中學為本——早期中醫對西方生理學的態度
二、正式踫撞︰甲午以後中醫對西方生理學的態度
第三節 近代中醫教育對生理學的接納和吸收
一、近代以前的中醫教育
二、近代的中醫教育概況
三、近代中醫學校中的生理學教育
第五章 我國早期生理學名詞的翻譯及演變
第一節 早期生理學名詞的翻譯
第二節 生理學名詞的統一工作
一、博醫會關于生理學名詞的討論
二、醫學名詞審查會和科學名詞審查會對生理學名詞的統一
第三節 我國早期生理學名詞的演變
結語
一、近代生理學在我國的建立過程
二、日本和英美的影響之比較
三、我國早期生理學名詞的翻譯和演變
四、後繼研究
參考文獻
後記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695746
版主:轉貼 郭文華 老師發的新消息。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13th ICHSEA)
第十三屆國際東亞科學史會議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China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
July 25-29, Monday-Friday, 2011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SHEASTM)
- CALL FOR PAPERS -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SHEASTM) will hold its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July 25-29, 2011. The central theme for the Thirteenth Conference will be “Science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a forum for the latest scholarship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sia as usual, the Organising Committee of the 2011 conference encourages the discussion on the exploration, protection, conservation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East Asia .
VENUE AND ACCOMMODATION
Due to the unexpected high price of the conference facilities in the hotel we have chosen in the Huangshan city, the Local Organising Committee (LOC) decided to change the conference venue back to Hefei, the home city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nd to organise an after-meeting field trip to the Yellow Mountains and its peripheral areas.
The main venue of the conference will be in the Eastern Building , Daoxianglou Hotel (literally Rice-Fragrance Pavilion Hotel). The hotel is the state guesthouse of the Anhui province, located in a green and gardenlike area near the downtown of Hefei , about 1.7 kilo-meters fro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ampuses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Since its opening in 1956, the hotel has accommodated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Jiang Zemin, Hu Jingtao and many other national and foreign leaders. In addition to a complete set of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centre, it also provides high quality foods, rooms and facilities at economic rates.
The prices for different type of rooms are as follow.
(1) Standard room (double beds with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bathroom): 260 RMB/night per room, breakfast for registered participants;
(2) Business suite (a sitting room plus a bedroom with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bathroom): 580 RMB/night per suite, breakfast for registered participants;
(3) Standard room in the villa styled building (double beds with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bathroom): 700 RMB/night per room, breakfast for registered participants;
(4) Business suite (a sitting room plus a bedroom with television, internet and bathroom): 2100 RMB/night per suite, breakfast for registered participants.
Internet service in all rooms has to be opened at a cost of 20 RMB/day. Chinese website of the hotel can be found at http://www.dxlhotel.com.
The hotel also has a cafeteria for lunch and supper. The price is 90 RMB/person per meal.
IMPORTANT DATES
1 Nov 2010 The conference website will be open at http://ichsea.ustc.edu.cn/ and linked to the website of ISHEASTM http://isheastm.ihns.ac.cn/. Registration forms will be made available there as well as a full description of the conference accommodation options,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entative schedule. Registration fees may be paid directly through the website with a credit card, by money order, or by check.
1 Dec 2010 - 1 Mar 2011 Early Bird Registration on website and submission of abstracts. Panel, paper, and poster board abstracts of 250 words should be sent via e-mail attachment to the LOC: ichsea@ustc.edu.cn.
1 February 2011 Deadline for ap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assistance (see below).
1 May 2011 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of submissions. Abstracts cannot be accepted after this date.
15 May 2011 Publication of preliminary program.
1 Mar – 25 July 2011 Late Registration and on-site registrations add $20 for students, post-docs, retirees; $40 for all others to Early Bird Fees.
CONFERENCE FEES
Early-Bird Registration between 1 Nov 2010 and 1 Mar 2011:
Standard Rate US$260;
Concessionary Rate US$130, for graduate students, post-docs within 5 years of Phd and retirees;
Guest/Companion Rate US$100, for those accompanying someone paying the standard or concessionary rate;
Day Registration US$50, for one specific day only, two days maximum; Otherwise the weekly rate must be paid;
Registration after 1 Mar 2011, including On-Site Registration: An extra US$20 for students and US$40 for all others will be added to the Early Bird Fees.
Registration for the conference automatically confers membership of the society for four years except for weekly guest or day participants. Members of the society receive its journal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Fee also includes breakfasts, three banquets, tea breaks, a field trip, but does not include the after-conference tour to the Yellow Mountain Area.
Cancellation Policy:
All Cancellations must be received in writing and emailed to ichsea@ustc.edu.cn by 1 May 2011 for full refund. After May 1, a $75 cancellation fee will apply.
Funding:
The organizers will provide some local subsidies for the registration fees for students and participants whose financial circumstances would otherwise make it impossible for them to attend. Awards wi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quality of abstracts and a statement of financial need, which will be evaluated by a panel of committee members (travel expenses not included). All applications for awards should be emailed to Prof. SHI Yunli or Dr. LÜ Lingfeng at ichsea@ustc.edu.cn and must be received before 1st February 2011. Later applications will not be considered.
ACADEMIC ADVISORS
Chen Chen-Yih (San Diego), Ho Peng-Yoke (Brisbane), Jeon Sang-woon (Seoul), Nakayama Shigeru (Tokyo), Nathan Sivin (Philadelphia), Wu Wenjun (Beijing)
BOARD OF THE ISHEASTM
President:Paul Unschuld(Berlin Charité University of Medicine, Berlin)
Vice President:Mei Jianjun(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Beijing, Beijing)
Secretary:Lim Jongtae(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eoul)
Treasurer:Christopher Cullen(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Cambridge)
Editor of the Journal:Hans Ulrich Vogel(Tübingen University, Tübingen)
INTERNATIONAL PROGRAM COMMITTEE
Chair of the Committee:
Liu Dun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Members of the Committee:
Karine Chemla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Paris)
Joseph Dauben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New York)
Marta Hanso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Huang Yi-long (National Tsin Hua University, Hsinchu)
Catherine Jami (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Paris)
Yung-Sik Kim (National Seou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Liao Yuqun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Lih Ko-Wei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Michio Yano (Kyoto Sangyo University, Kyoto)
Yuan Jing(Institute for Archa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Zhang Baichun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LOCAL ORGANISING COMMITTEE
Co-chairs:
Hu Huakai, Shi Yunli
Committee members:
Chen Biao, Fei Jie, Fu Banghong, Gong Decai, Jin Zhengyao, Ke Zineng, Huang Wenchuan, Qin Ying, Weng Yi, Yang Yuzhang, Zhang Juzhong, Zhang Zhihui
Secretary:
Lü Lingfeng
CONTACT
Local Liaison: Shi Yunli or Lü Lingfeng
EMAIL: ichsea@ustc.edu.cn
FAX: (00)86-(0)551-3602484
TEL.: (00)86-(0)551-3603456
Postal Address:
Dept.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Jinzhailu Road, Hefei, Anhui Province, P. R. China
訊息來源: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3636&t=3636
吃在中國:十九世紀來華英國醫師的觀點
李尚仁副研究員(歷史語言研究所)
摘要:
十九世紀中國對外開放之後,來到中國的英國醫師對於歐洲人在中國該如何飲食,以及中國食物與飲食習慣是否
比較健康,有相當不同的觀點。本文介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及其所呈現的醫學理論立場、種族觀念和政治經濟
思維。
內文:
英國醫療傳教士韓雅各(James Henderson)在一八六三年出版的《上海衛生學》(Shanghai Hygiene)一書,開宗明義 宣稱:「在繁多的疾病根源當中,飲食不規律是其中最為強大者;在我們所有的治療方法當中,關注餐飲的質量是其
中最為重要者。」西方醫學重視飲食有悠久的傳統,韓雅各出此言並不令人意外。然而,十九世紀在中國的英國醫師 對飲食的關切,有兩個突出的面向。首先,西方傳統醫學理論認為飲食方式必須視風土與體質而定;既然中國的氣候與環境和歐洲大不相同,來到中國的歐洲人其飲食方式也必須有所調整,不能延續他們在歐洲母國的吃喝習慣。此外,這些醫師也很關心中國的食物是否有益健康?和歐洲餐飲相較如何?歐洲人在中國是否該效法當地人的飲食方式?中國人的健康狀況和他們的飲食有怎樣的關係?
關於歐洲人在中國的飲食,來華西方醫師的看法頗為一致,基本上認為主要問題在於飲食過度缺乏節制。上海的海關醫官詹姆生(Robert Alexander Jamieson)一八七三年撰寫的醫療報告就抱怨當地歐洲人生活奢華,飲食不吝豪侈毫無節制,其驚人的心臟病死亡率和這種飲食方式脫不了關係。日後回到英國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有「熱帶醫學之父」美譽的萬巴德(Patrick Manson),在廈門海關擔任醫官時與其同僚穆勒 (Augustus Muller)在一八七一年的醫學報告中,批評當地歐洲人每天三餐都大塊吃肉,大口飲用雪莉酒、苦啤酒、白蘭地和蘇打水,再加上當地氣候炎熱,不生病才怪。正如研究民族主義的學者班乃迪.安德生(Benedict Anderson)所指出,許多前往殖民地的歐洲人出身低層中產階級,在海外殖民地由於享有相對較高的購買力,於是便模仿母國貴族階級的生活風尚抬高自己的身分,也透過奢侈的生活與受統治的被殖民者區隔,突顯自身地位優越。安德生形容這樣的人是「資產階級貴族」(bourgeois aristocracy)。中國通商港埠顯然有不少歐洲人追逐這樣的風氣,但也讓西方醫師憂心他們飲食過度的問題。
英國醫師一致認為在中國生活的歐洲人應該節制飲食,但對於來華英國人是否該改吃中式餐飲以及中式食物是否比西式飲食來得健康,則有許多不同的意見。這裡以兩位看法南轅北轍的醫師為例,來介紹相關的討論。倫敦會派到北京的醫療傳教士同時也擔任北京海關醫官的德貞(John Dudgeon),力主歐洲人應該效法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他為一八八四年倫敦舉辦的「國際健康博覽會」(International Health Exhibition)撰文,宣稱中國沒有像其他古文明那樣走向衰亡,還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顯然這個民族有旺盛的活力。中國人即使對現代科學無知,但在飲食方面已經發現了「健康長壽的秘訣」。德貞認為歐洲人最大的飲食問題就是吃太多肉,加上歐洲人體質本就容易發炎,這種吃法無異是火上加油。中國飲食則以穀物為主,肉佔的份量很少,但不缺乏有助骨骼成長的礦物質或是讓肌肉滋長的「含氮物質」,因為北方中國人吃很多豆類,南方中國人則吃魚。這種均衡的飲食要比歐洲來得健康。
此外,中國飲食方式還具備經濟的好處。德貞盛讚東方人節儉的美德,許多西方人不懂或不屑利用的食材,都可以變成東方的食物。他宣稱一份可以餵飽一個中國窮人家庭的食物,一個英國窮人吃了卻會覺得自己還在挨餓。德貞尤其讚賞中國人以茶代酒很少喝醉,不像英國人喜歡喝酒交際,縱酒甚至酗酒經常成為家庭與社會的問題。德貞認為歐洲人大吃大喝不是為了營養的需要,而是追求口腹之慾的滿足。他尤其厭惡當時時髦的法國菜,認為這套奢華的烹飪方式讓人吃下遠超過身體所需的食物。
德貞認為吃太多比吃太少更危險,吃東西不節制是歐洲人疾病與死亡的主要原因。此外,放縱飲食對經濟有害。德貞認為所有的奢侈花費都無助於生產力,用在奢侈消費的金錢無法成為能夠帶來生產力的資本,應該省下來投資與雇用工人從事生產。放縱飲食也會導致缺乏道德節制與行為不檢。德貞聽說印度的英國人「吃牛肉、喝白蘭地、沒有宗教信仰」,而中國通商港埠的歐洲人往往也好不到哪裡去。節制飲食不只是品味的表現,也是種道德義務。德貞宣稱歐洲人若要追求健康富裕的生活方式,就該學習中國古老的飲食智慧。
萬巴德和於台灣打狗擔任海關醫官的弟弟萬大敝(David Manson),則在一八七三年合寫的海關報告中強烈反對來華英國人改採中式飲食,認為這是徒勞無功的作法。他們宣稱:「經歷許多世代所培養出來的胃口,已經變成了本能。英國人一定得吃牛肉。」萬氏兄弟引用達爾文的演化論來支持這套種族體質論。他們宣稱不同種族的特質是演化的結果,都是在漫長天擇過程下適應當地氣候環境、食物與疾病之後所發展出來的,而無法說變就變。他們認為英國人世世代代都吃肉類為主的食物,其體質已經適應而且也需要這樣的食物,如果改吃中國式的食物反而會無法適應,會導致不良後果。再者,英國人不需要也不應該這樣做,因為萬氏兄弟認為「野蠻的種族讓自己去適應環境,文明的種族則改造環境,讓環境來適應自己」。
萬巴德與萬大敝透過這套演化推論,進一步對中國的社會與文化進行詮釋。 他們宣稱影響人類種族演化的天擇因素當中,食物和疾病是最重要的。萬巴德觀察到住在廈門的歐洲人經常為瘧疾所苦,當地中國人卻較少罹患此一疾病,因為長期的演化讓後者對瘧疾有比較高的免疫力。但中國人也為此付出演化的代價。萬氏兄弟認為當地中國人普遍有貧血的問題,這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食物質量貧乏引起營養不良,一是長期感染瘧疾所導致。普遍的貧血對中國人的民族性造成深遠影響。萬氏兄弟提到他們經常接到教會學校送來的學生病人,這些中國年輕人原本都是教會從鄉下精挑細選、體格與智力皆屬上乘。教會希望把他們培養成日後能擔當大任的人才。然而,這些學生只入學幾個月就面色蒼白、無精打采,因為不明原因而生病。他們腦力與精力都耗竭殆盡,無法繼續學習。萬巴德與萬大敝認為這是因為這些學生其實都有貧血的問題,在教會學校新的生活環境下學習新知,很快就身體吃不消而生病。萬氏兄弟認為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會過著千年不變的生活方式,因為他們「只能用同樣的方式去耕作同一塊田地,背負同樣的重量走同樣的路」,只要略做改變,他們那貧血的身軀就無法負荷。他們宣稱:中國人強烈的保守性格、對傳統近乎迷信般的尊崇、對壓迫的默默忍耐、崇尚古人的風氣以及科學與工藝的落後,其實都是普遍的貧血以致無力創新所導致的後果。貧血使得中國人沒有原創性也缺乏適應能力。
對於中國飲食的健康價值,德貞與萬巴德這兩位在中國有長期行醫經驗的醫師評價兩極。我們要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首先,這兩人在當時的醫學潮流中站在相當不同的位置。德貞顯然偏向傳統派,繼承古希臘以來西方傳統醫學對於節制飲食的強調,以及十八世紀歐洲新古典醫學對透過飲食來調理個人健康的重視。他對中式飲食的推崇,也比較接近十八世紀歐洲對於東方事物較高的接納度與開放的態度,而非十九世紀後半歐洲殖民主義高漲,歐洲常見的強烈優越感和對異文化的貶抑。在熱帶疾病研究做出突破性貢獻的萬巴德,則熱衷使用新的科學理論來解釋他所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因此他會引用演化論來理解飲食與體質乃至文化的關連,甚至提出帶有強烈科學種族主義色彩的論點。此外,這兩人的政治與文化觀點也有所差異。德貞在他著作中經常批判當代工商文明,指責其帶來各種文明病,並透露出對農業社會與其傳統秩序的嚮往。日後擔任英國政府殖民部(Colonial Office)醫學顧問的萬巴德,早期醫學著作關於食物的討論,就已經表露出對種族差異的強調。
對食物的態度經常和不同知識觀點、政治立場與經濟利益有密切關聯。十九世紀如此,今日國內外對於速食、有機食品、基因改造食品或美國牛肉進口的爭議,不也是如此?
致謝:
本研究獲得本院人文科學研究中心「衛生史研究計畫」支持,感謝計畫主持人梁其姿博士與計畫成員在研究過程提供的寶貴意見與協助。研究完整成果與引用文獻請參見Shang-Jen Li, “Eating Well in China: British Medical Men
on Diet and Personal Hygiene at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Treaty Ports,” in Angela Ki Che Leung and Charlotte Furth (eds.),
Health and Hygiene in Modern Chinese East Asi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
資料來源:http://www.sinica.edu.tw/as/weekly/99/1294/1294.pdf
《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1期
Taiwanese Journal for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10年10月, No. 11
版主:感謝陳瑞麟、林文源兩位老師與整個編輯團隊的辛苦付出,當然也謝 謝雷祥麟 老師與審查人的指導。對版主個人而言,這次真的學習到很多寶貴之經驗,也藉這個機會,修正了博論的某些論點。從讀、寫到不斷修改,是每篇論文必經的歷程,跟STS的前輩與學友們交流與學習,感覺擴展了自己原本史學領域的範圍,雖然自己對許多理論性的東西仍瞭解不深,但從閱讀STM期刊上學者的文章開始,我彷彿看到一條史學與STS匯通的道路。
目錄:
社論
專輯論文
民國時期中西醫詮釋疾病的界線與脈絡:以「傷寒」(Typhoid fever)為例的討論
論中藥作為保健食品: 以四物湯的生命史為例探討藥品與食品範疇的革命
名家選譯
動態報導
書評、影評、書介
一個務實又微笑的STS:評《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兼論如何使用它
詳情請上:http://stm.ym.edu.tw/epublish/1/current
版主:在大陸就已知道,但回來才能貼到部落格,網管實在嚴啊。
醫書文化與身體經驗之間的身份認同:「探索中國醫學史基本問題的新路徑」國際研討會議程
會議時間:2010年11月20-22 日
會議地點: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主辦方: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11月20日 星期六
9:00-3:00 會議發言人和評議人報到
2:30-3:30 註冊的旁聽者報到
3:30-4:30 開幕
3:30-4:00 致辭 榮新江 (北京大學)
4:00-4:30 導論 陳昊 (北京大學) 左婭 (普林斯頓大學)
4:00-6:00 Panel 1 Framing Madness: Location and Dialogue
James Robson (哈佛大學): Monasteries and Madness: Evidence on the Place of Mental Illnes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Buddhism
Fabien Simonis (普林斯頓大學): “‘You must rely on that chatty three-inch tongue’: dialogical identities in two nineteenth-century physicians’ encounters with mad patients”
評議人: 陳秀芬 (臺灣政治大學)
6:30 歡迎晚宴
11月21日 星期日
9:30-12:00 Panel 2 讀寫之間的「醫者之意」——宋代的醫學身份認同
T J Hinrichs (康奈爾): The Ru-ness and Yi-ness of Zhang Gao
Zuo Ya (普林斯頓大學): Paper Title TBD
李淑慧 (北京大學):《「夫為醫者,在讀醫書耳」——宋人尚讀醫書風氣的形成》
評議人:待定
1:30-5:00 Panel 3: 醫者的世界(一)——醫理與醫書
肖榮 (深圳大學) 《命門學説淵源考論》
陳明 (北京大學):《結構、傳遞與選擇:中古時期的域外醫學知識及其文本》
胡穎翀(中醫科學院):《對宋以前醫方的另一種理解——以淋病方為例》
評議人: 余新忠 (南開大學)
茶點時間 : 3:20-3:40
11月22日 星期一
9:00-12:00 Panel 4: 醫者的世界(二)——制度、行政與個人選擇
陳昊 (北京大學):《家國之間——南北朝末期到唐代初期醫術世家的嬗變與身份認同》
程錦:唐代地方醫療的行政運行及其中的政務關係
Sare Aricanli (普林斯頓大學) Identity of a Medical Figure: Self-fashioning and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評議人: 金仕起 (臺灣政治大學)
12:00-1:30 午餐
2:00-4:00 圓桌會議:唐宋抑或明清:變化時代與醫學身份
參與者: 余新忠、金仕起、TBD
http://hps.phil.pku.edu.cn/bbs/read.php?tid=1176
從西安回來了。這次去參與研討會,獲益良多。除了旅遊、逛大街外、原本主要預計要去找些資料,但由於陜西在民國時期並非重鎮,醫書的資料很貧乏,即使到舊書攤,也沒有甚麼收穫,這部分讓我有點失落。倒是發現那邊倒是很多骨董和玉器,史蹟也很多,研究秦漢至唐朝歷史的學者,到那邊應該會很有收穫吧。幸好,在會上還是認識了一些朋友,特別是李玉尚、黎漢基、于賡哲三位教授、以及梁永宣、梁嶸、李志平等內史專業研究者。 余新忠 教授則是老面孔了,他在大陸頗有份量,還有韓國的學者,研究醫史的團隊和人數也漸漸擴大中,據說在韓國研究醫史的歷史學者也開始增加了。另外就是北大的陳昊,我個人認為他很具研究潛力,文章視角和引用的資料都頗具水準。會中討論踴躍,休息以及私下聊天時,大家都談及台灣的醫療史研究狀況,這次因為卡到幾個重要的醫療史會議,還包括下個月要舉辦的影像與醫療史會議,所以諸位前輩都在準備論文,應該很忙。與會人士幾乎一面倒的肯定台灣在醫療史研究的成果以及「首創」的地位,許多學者的研究更是不斷被問起,包括李建民、祝平一、李尚仁、雷祥麟、張哲嘉、邱仲麟等學者,該地研究生與一些學者都讀過這些老師的文章,讓我這位台灣人感到相當驕傲。大陸的醫療史研究僅是開始,還有許多有待改進與強化的地方,也有一些問題是存在於大陸、台灣和韓國醫史學界的,例如內、外史學者交流不夠、內史在大學開課仍偏少,以及內史學者歷史背景知識較為缺乏等等的問題需要改進。 梁嶸 教授有意提案讓醫生走入歷史系教基礎科學,也讓歷 史系 博士生進入醫學院教書的構想,花十年時間培養一些內外史兼備的師資,來教導醫學院的學生云云,頗有新意,但實行起來則未敢多加評論。但是大家總是都樂意見到這門學科繼續的發展、茁壯下去。以上簡略向大家報告,附上議程表,供先進、學友參閱。
西安醫學史教育及醫療社會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
1.10月21日星期四 08:00—22:00 會議報到註冊,陝西師範大學學術活動中心
2.會議具體安排 每位學者的發言時間為15分鐘,其餘時間為提問時間
(依論文名稱、單位、發表人順序排列)
10月22日星期五
1、清代醫生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地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梁永宣。
2、Study about the formation of doctors' identity in the Joseon(朝鮮) Dynasty
朝鮮王朝時期醫人身份的形成,韓國首爾大學,金聖秀。
3、The Making of Medical License and Medical Doctors in Republican China中國醫生和醫生執照的發展過程,韓國延世大學校醫科大學醫史學科研究員,辛圭煥。
4、1997-2007年間中國克山病相關情況探討,哈爾濱醫科大學講師,紀焱。
5、感潮區變化與青浦西南低地的血吸蟲病——以任屯村為中心,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李玉尚。
6、晚清的衛生行政與近代身體的形成——以衛生防疫為中心,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余新忠。
7、Environment, Epidemics and Power in ancient China: Epidemic and authority’s reponse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古代中國的環境、疾病流行情況和官方的干涉力:以南北朝時間的疾病流行情況和官方的反應為中心,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李賢淑。
8、民初疫病與社會應對——1918大流感在京、津與滬、紹之區域對比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講師,皮國立。
9、瘟疫何以肆虐?——一項醫療環境史的研究,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學學院副教授,李化成。
10、哈爾濱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人為鼠疫疫源地的形成,哈爾濱醫科大學講師,金東英。
11、why is Yoshimasu Todo (吉益東洞) worth rethinking today? - Investigate the structure of yin‐yang and the five phases in TCM 現今為什麼要反思吉益東洞的價值—調查研究中醫藥中的陰陽五行論,韓國延世大學校醫科大學醫史學科研究員,白惠旻。
12、民國時期廣州藥物規制的發展過程,中山大學副教授,黎漢基。
10月22日星期六
13、關於中醫研究生醫學史教育的探討,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梁嶸。
14、Revised _Physician Chun Chonghwee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of Korea
新型醫師Chun Chonghwee—韓國的現代醫學教育,韓國延世大學醫科大學醫史學科研究員, 金澤中。
15、斷裂與重建之間——19 世紀至20 世紀初德語世界與日本醫學史寫作與醫學教育的互動,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陳昊。
16、Education of Medical History in Korea韓國的醫學史教育,韓國延世大學,呂寅碩。
17、明清時期耶穌會士對中國大黃的記述,福建師範大學編輯,林日杖。
18、《天聖令》復原唐《醫疾令》所見官方、民間醫學之分野,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學學院副教授,于賡哲。
19、職官演化與孫思邈生年考,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張田生。
20、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Medicine during the past two centuries
過去兩個世紀中醫藥專業化的歷史和鬥爭,韓國仁濟大學,姜信益。
21、佛洛德在美國的演講及其影響,哈爾濱醫科大學研究生,孫雪。
22、The History of Severance Hospital, 1885-1913。1885—1913年間首爾延世大學醫療院的歷史,韓國延世大學校醫科大學醫史學科研究員,朴潤栽。
23、“巴甫洛夫的狗”與搖滾樂隊:科學研究與大眾文化,哈爾濱醫科大學副教授,張豔榮。
24、民國時期醫事糾紛的社會起因、糾紛雙方及其解決機制探略-以南京、上海為中心,西北大學歷史學院,胡勇。
版主:近期重要的學術會議。
「醫療與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
地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04會議室 主辦單位:「影像與醫療的歷史」計畫、「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詳情請參閱會議網址:http://dahcr.ihp.sinica.edu.tw/conference/medicine/index.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