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史書資訊 (2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版主:那天承 蒙幾位 老師的帶領,才辦了一場有關宮廷醫學、醫案的讀書會。晚上就接到胡兄來信告知這本書,真是巧合,感謝他提供書訊。 廖 先生已轉向博通之學,其間轉折的意義讓我思索良多。有空,我會將讀書會的心得和大家分享的。




 




繁露下的岐黃春秋(宮廷醫學與生生之政)/醫學史通識叢書




 


作者:廖育群




出版社:上海交大




出版日期:2012/02/01




 




內容大鋼




《繁露下的岐黃春秋(宮廷醫學與生生之政)》就中國醫學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結合豐富的史料作了全面而又深入淺出的介紹。主要內容包括:緒說、中原帝國初建、以「太醫」為核心的衛生行政機構、醫學分科、醫學教育、文獻整理、宮廷醫學故事、漢代王侯墓葬中的宮廷醫學。本書立意新穎,內容充實,涵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醫學史發展軌跡,史料及文獻翔實可信,分析鞭辟入裡,文字敘述生動有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醫學史著作。適於中醫史研究者以及對中醫史、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者介紹




廖育群

廖育群,祖籍湖北省興山縣,1953年生於北京。「文革」期問作工務農,1982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后,就職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1996年晉陞為研究員,2000年始兼任副所長。主要著作有《岐黃醫道》、《中國科學技術史·醫學卷》(合著)等,論文多發表于《自然科學史研究》、《中華醫史雜誌》、《中國科技史料》等刊物。




 




目錄




第一章 緒說

一 智慧與權力、仁術與仁政

二 最初的知識創造與佔有者

三 巫、醫關係

四 巫術在醫學中的地位

小結

第二章 中原帝國初建

一 人體器官、疾病的最早記載

二 治療方法

三 湯液、湯劑、醪醴

四 官醫出使——和、緩之事

五 扁鵲、秦越人,官醫與游醫

六 儺:迎送陰陽之氣與驅疫

七 醫事制度初建

小結

第三章以「太醫」為核心的衛生行政機構

一 「太醫」之名的出典

二 西漢「太醫」分屬內外

三 東漢始見「葯丞」

四 兩晉「太醫」與宗正、門下

五 南北朝三教並駕齊驅

六 隋唐:尚藥局、葯藏局、太醫署

七 宋代:「文治盛世」下的國家醫學

八 遼、金:對漢官的模仿與認同

九 元代:多元文化的融合

十 明代紫禁城中的太醫、御葯

十一 清代:中西兼具、實物尚存

小結

第四章 醫學分科

一 歷代醫學分科

二 各科要義概說

小結

第五章 醫學教育

一 家學、師徒、官學

二 學校式教育

小結

第六章 文獻整理

一 官醫整理醫籍的濫觴

二 理論性著作的深遠影響

三 基礎建設性工作的典型代表

四 征天下之葯、官修本草

五 官辦的醫書校刊機構

六 宮廷醫家集體編修的全書類著作

小結

第七章宮廷醫學故事

一 「太醫」之難

二 儒志醫業

三 德行楷模

四 求寵之徒

五 被嘲笑的對象



小結

第八章 漢代王侯墓葬中的宮廷醫學

一 徐州「楚王墓」群

二 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

三 馬王堆漢墓

四 南越王墓

五 環保、衛生的「鈕燈」

小結

結語

引用文獻




 




http://tl.zxhsd.com/kgsm/ts/big5/ 2012/04/14 /2221260.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次非常高興能幫老婆的學校邀請到蔣竹山老師來進行演講。蔣老師有參與撰寫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經驗,而且他對史學研究的新動向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最近出了一本新書,版主今天也收到了,特此致謝。在研究與教學之間,希望藉由蔣老師這次的演說分享,帶給大家新的體驗,並竭誠歡迎國、高中老師們報名參與。


 


 


【書訊】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著者:蔣竹山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2/02/01


更多試閱:http://www.wunan.com.tw/bookdetail.asp?no=10922


可參考: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29077


 


【研習】100學年度優質化教師專業成長計畫(羅東高中-101/04/17)


 


一、主講人: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蔣竹山助理教授
二、講題: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三、上課日期:101/04/17()10:00~12:10
四、報名日期:即日起至101/04/17止,至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報名
http://www1.inservice.edu.tw/script/CourseView.aspx?CourseId=1048674

五、參加對象:高中(含完全中學高中部及綜合中學高中部) / 高職(含綜合高中高職部) / 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六、課程時間及地點
  ()時間:101326(星期一)10:00~12:00
  ()地點:國立羅東高級中學行政大樓三樓會報室。
    09:30-10:00, 報到,羅東高中團隊
    10:00-10:10, 主席致詞,羅東高中游文聰校長
    10:10-11:40,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11:40-12:10,綜合座談
    12:10,賦歸
七、研習時數: 2 小時
八、承辦人資訊
  姓  名:彭泰榕
  聯絡電話:03-9567645#202
九、學校資訊
  宜蘭縣 國立羅東高中
  [265]宜蘭縣羅東鎮公正路324
  (03)9567645

www.ltsh.ilc.edu.t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是之前出的套書,收錄的古籍相當豐富,我怎麼沒注意到這責資訊和大家介紹呢?不過話說,想買也有沒有錢,101本ㄋㄟ,整套買起來可以買一台中古車了,對我這個窮菜鳥醫史研究者來說,太奢侈啦。(可不可以分期啊!)





 





中國佛教醫藥全書





書名題寫:許嘉璐





出版時間:2011.03





主編:釋永信 李良松





總策劃:毛文鳳 李陽泉





責任編輯:辛 迪





特約編輯:施湄驊 田雪梅





開本冊數:16101冊(含1冊目錄索引)





出版社:中國書店





定價:48000





內容簡介和收書標準:





  《中國佛教醫藥全書》分為論醫佛經、涉醫佛經、僧醫著作、居士醫著四大部分,收入各種佛醫文獻三千多部。





在論醫佛經部分,我們的採錄標準有三:一為全經論及佛教醫藥,二為綜合性經典中的專門經籍或專門章節全文論及佛教醫藥,三是佛醫的思想貫穿全文。全經論及佛教醫藥的經典有:《佛說佛醫經》《佛說醫喻經》《佛說胞胎經》《治禪病秘要法》《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佛說呪時氣病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等六十多部;綜合性經典中的專門經籍或專門章節全文論及佛教醫藥的佛學著作有:《中阿含經》之《教化病經》與《自觀心經》,《佛說興起行經》之《佛說頭痛宿緣經》《佛說骨節煩疼因緣經》《佛說背痛宿緣經》《佛說木槍刺腳因緣經》,《妙法蓮華經》之《藥草喻品》,《正法華經》之《藥草品》,《大般涅盤經》之《現病品》,《金光明經》之《除病品》,《四分律》之《藥揵度》,《十誦律》之《醫藥法》等八十多部;以佛醫的思想貫穿全文的有《心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等十多部,但從文獻的角度考慮,對沒有醫、藥、病、體、食、養等直接論醫內容者,我們對很多重點的經典還是忍痛割愛了,因此造成這部分的內容收錄得比較少。今後在修訂時,將視專家和讀者的反映再作適當的補充。





在涉醫佛經部分,我們的採錄標準有三條:一是明確提及醫藥之內容者(不論篇幅多寡),二是有涉及解剖、生理、病理、養生、食療等方面的篇章或句段,三是偶涉醫藥或疾病的相關史料。有些佛教經籍為百字文或千字文,本身的篇幅比較短小,且前後又有一定的連貫性,我們作全文收錄處理;對於論醫句子或段落相對集中的佛經,我們作摘錄處理;對於佛經的內容比較零散,而部帙又比較浩繁的典籍,我們分段進行摘錄,中間以分隔符號隔之。對於佛經中偶涉醫藥或疾病的相關史料者,若同一卷帙中出現了多個片段,我們以跳躍式的方法予以採擷,若句子比較孤立和簡短,我們則只好忍痛割愛之。





在僧醫著作方面,我們採錄的標準有三條:一為最後的身份為僧人者;二為書中署名僧人者;三是書中標注為寺院傳承的醫著者。有些人年輕時為居士,晚年才出家為僧,他們的著作統一歸入僧醫著作之中,如明末胡慎柔的《慎柔五書》等。相反,有些人年輕時出家,後又還俗者,他們的著作則全部歸入居士的著作之中,如喻嘉言之《醫門法律》《尚論篇》等。由於時代久遠,有些醫作的作者身份已經很難考證清楚,但只有書中標明作者是某某禪師、某某和尚、某某法師或僧人的法號者,我們就認定為是僧人的著作,如不退和尚之《少陵秘傳》等。對於未署名作者或作者無法考證的醫著,如果書中標明瞭寺院的名號者,我們即認定為僧醫著作,如《竹林女科》等。





在居士著作方面,我們的採錄標準有兩條:一為作者的傳記中有居士稱號者;二是作者在自序或文稿中自稱是佛門弟子者。前者有《宣明論方》與《素問玄機原病式》的作者河間居士(劉完素)、《醫宗必讀》的作者盡凡居士(李中梓)、《醫學津梁》的作者念西居士(王肯堂)等;後者有《醫學心悟》作者程國彭等。對於那些雖然是虔誠的佛教信徒,但未見其居士稱號或未自稱是佛門弟子或其著作的內容與佛醫相距甚遠者,我們也未與采列,如近代名醫張錫純,其佛學造詣頗深,與少林寺高僧的交往也甚密,但其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我們並沒有列入居士著作之中。





 





出版價值:





  佛教醫藥學伴隨著佛教發展而日臻完備。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國並逐步本土化,佛醫學與中醫學相互影響,使佛醫藥的體系更加系統和完備。她既是佛教傳播發展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內容。





《中國佛教醫藥全書》的整理和編纂,是中國佛教醫藥學真正走向完善的一個里程碑事件。《中國佛教醫藥全書》的出版,不僅是獻給中國佛教界、醫學界和文化界的一個禮物,而且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夠為弘揚佛教醫藥文化提供嶄新的思路和廣闊的視野。因此,誠望以此套大型叢書的出版為契機,為利濟眾生、造福天下盡綿薄之力。





 





http://dzj.fjnet.com/dxfjtsck/201104/t20110415_87490.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吉益東洞の研究——日本漢方創造の思想


寺澤捷年 著


20121


東京:岩波書店


 


内容紹介


江戸時代中期、中国の伝統医学から独自の変革を遂げて日本の漢方は成立する。その立役者であった吉益東洞(よしますとうどう)はどのようにして医療の革新を起こすにいたったのか。東洞の生きた時代、当時の国内外の思想状況も視野に入れ、東洞の「漢方創造」の過程とそれに基づく臨床の実像を明らかにする、初の本格評伝。


内容(「BOOK」データベースより)


中国の伝統医学に源を発しながら、日本の「漢方」は江戸時代中期に画期的な変革を遂げた。現在、中国で実践されている「中医学」と日本の「漢方」とは大きく異なる体系をもつに至っている。その変革の立役者であった吉益東洞はどのようにして医療の革新を起こすにいたったのか。当時の国内外の思想状況をも視野に入れ、東洞の臨床実践を根拠とした、画期的な「漢方創造」の過程を明らかにする。漢方診療四十年の著者にしてはじめて可能となった、初の本格評伝。


 


 


 


 


http://www.amazon.co.jp/%E5%90%89%E7%9B% 8A %E6%9D%B1%E6%B4%9E%E3%81%AE%E7%A0%94%E7%A9%B6%E2%80%95%E2%80%95%E6%97%A5%E6% 9C %AC%E6%BC%A2%E6%96%B9%E5%89%B5%E9%80%A0%E3%81%AE%E6%80%9D%E6%83%B3-%E5%AF%BA%E6%BE%A4-%E6%8D%B7%E5%B9%B4/dp/400025462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




 


 




作 者:焦潤明




出版社: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1/09/06




 




編輯推薦:




焦潤明編著的《清末東北三省鼠疫災難及防疫措施研究》對鼠疫中所涉及的疫源地”“疫源物以及死亡人數、傳播路線等內容都得已精確描述,並得出結論。提出中國近代第一部全國性防疫法規誕生於宣統年間鼠疫防控期間,即1911417日 《民政部擬定防疫章程》是近代中國第一部全國性的防疫法規。認為萬國鼠疫研究會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會議。同時,對於20世紀初期的國際醫學交流以及近代防疫醫學流行病學、公共防疫體系的建立,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指出當時報章雜誌的輿論宣傳、民間防疫組織的建立以及民間的防疫募捐,表明清末的國家意識、公共觀念較以前大大增強。




 




 




目錄:




導論

一、本課題的學術史概述

二、本課題的學術價值

三、本課題的創新之處

四、本課題在史料方面的突破

第一章 東北三省鼠疫災難的形成及影響

第一節 東北三省鼠疫流行及生命浩劫

一、東北三省鼠疫的成因及傳播

二、疫源地及疫派物的確定

三、瘟疫死亡人數及分佈

第二節 東北三省鼠疫對各行業的沖擊

一、對交通業的沖擊

二、對娛樂業的沖擊

三、對社會服務業的沖擊

四、對商業的沖擊

五、對文化教育業的沖擊

第三節 東北三省鼠疫災難的影響

一、清政府財政負擔加重

二、市場蕭條民眾生活困苦

三、引發外國排華辱華事件

第二章 防疫款項的籌集與民間募捐活動

第一節 清政府防疫款項的來源及用途

一、清政府防疫款項的來源

二、清政府防疫款項的用途

第二節 民間的防疫募捐活動

一、民間募捐的方式

二、民間募捐的來源

三、民間防疫募捐的評價

第三章 吉林全省防疫總局的組建及職能

第一節 吉林防疫總局的組建

一、伍連德與吉林防疫總局的組建

二、吉林防疫總局的組織體制及轄區

三、吉林防疫總局的經費來源

第二節 吉林防疫總局的工作職能

一、頒布總局管理章程及相關防疫法規

二、疫情的收集與分析

三、監督與指導防疫工作

四、與各方面的防疫合作

第三節 吉林防疫總局的評價

一、發揮了制度建設和行政作用

二、發揮了獨特的管理協調作用

第四章 應對鼠疫災難的防疫法規建設

第一節 鼠疫災難催生近代防疫法規

一、各級政府異常重視防疫立法

二、防疫法規數量眾多內容廣泛

第二節 防疫組織規章及其運作

一、關於防疫組織宗旨與職責的規定

二、關於防疫組織經費使用與特殊標識的規定

第三節 防疫規程及其實施

一、公共衛生防疫規定

二、預防接種制度

三、疫情報告與檢疫隔離制度

四、醫療救治制度

第四節 行業防疫法規及其執行

一、針對軍隊的防疫法規

二、針對官府的防疫法規

三、針對監獄的防疫法規

四、針對學校的防疫法規

五、針對經營性行業的防疫規定

六、針對交通行業的防疫規定

第五節 獎懲制度及其應用

一、獎勵制度的頒布與實施

二、懲罰制度的頒布與實施

第六節 防疫善後法規及其運用

一、防止疫情復發的善後規定

二、疫亡者的遺產處理規定

三、疫災損失之賠償規定

四、災民安置與救濟規定

第七節 防疫法規的評價

一、此次鼠疫催生了防疫法規建設高潮

二、誕生了中國近代第一部全國性防疫法規

三、東北三省鼠疫期間防疫法規的特點

四、防疫法規的作用及啟示

第五章 應對鼠疫災難的習俗改良

第一節 傳統習俗助長鼠疫蔓延

一、春節回鄉過年習俗加速了鼠疫傳播

二、舊有習俗及落後的生活方式加重了鼠疫疫情

三、傳統的殯葬風俗不利於鼠疫的防控

第二節 鼠疫災難引發對不良習俗的反思

一、報紙刊發大量防控鼠疫的文章

二、引發了改良社會生活陋習的呼聲

三、敦促清政府迅速建立公共衛生防疫制度

第三節 實施強制性的公共防疫措施改革陋習

一、制定並實施公共防疫措施

二、在東北地區推行火葬措施

三、改革不良飲食衛生習慣

第六章 鼠疫期間的中外防疫交涉

第一節 中外防疫交涉的背景原由

一、東北三省鼠疫防疫攸關各方利益

二、日、俄為防疫交涉的主要國家

三、清王朝政治衰弱,衛生事業落後

四、外國自私的防疫行為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

五、當事各國對中國防疫主權的侵犯

第二節 中外防疫交涉的內容

一、阻斷交通方面的交涉

二、籌設防疫行政機關方面的交涉

三、涉及防疫經費方面的交涉

四、有關防疫沖突事件的交涉

五、防疫善後事宜的交涉

第三節 防疫交涉:維護國家主權的另一種努力

一、地方官商成為中外防疫交涉中的重要力量

二、清政府維護主權的努力及其結果

第七章 應對鼠疫災難的中外防疫合作

第一節 列強參與防疫動因分析

一、保護既得利益維護自身安全

二、攫取防疫主權乘亂擴大在華權益

第二節 中外防疫交涉中的合作及其成效

一、清政府自身防疫工作成效

二、與在華各國防疫合作成效

第三節 中外防疫交涉的實質——制約與利用

一、與外國防疫合作中的相互制約

二、與外國防疫交涉中的合作

第八章 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的召開及影響

第一節 萬國鼠疫研究會的籌備

一、選定國際會議場地和落實經費

二、收集防疫中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

三、邀請各國專家參加會議及接待工作

第二節 萬國鼠疫研究會所取得的成就

一、明確了病源地和病源物

二、確定了染疫房屋的消毒及焚毀原則

三、解決了疫區大豆、糧食及皮貨出口的規則

四、認定了國際通行防疫方法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五、加速了西醫在中國的引進和普及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123939&pf_id=99E155q8K106i 52F 105p 67L 110g 126jHXqQLc188SxV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書  名:科技、醫療與社會 13

出版日期:2011.10

本期作者:林文源、傅大為、王文基、陳嘉新、徐銘謙、林宗弘、 張國暉、朱容萱、黃之棟、陳瑞麟


規  格:14.8 x 21cm)

頁  數:288


定  價:250




 




本期目錄




編輯室報告 /林文源




社論

大海嘯、福島核災、與東亞的科技與社會 傅大為




研究論文

心理的「下層工作」:《西風》與1930-1940年代大眾心理衛生論述 王文基

消失的歇斯底里烙印 陳嘉新

山不轉路轉:公民社會與台灣步道工程技術的轉型 徐銘謙、林宗弘




文獻評述

對技術的社會建構論之挑戰:建構東亞技術研究主體性的一個契機 張國暉




STS動態

別把STS做小了:麥肯其訪談錄 朱容萱、黃之棟

《科技、醫療與社會》十年路──創刊十週年紀念座談會記要 陳瑞麟




稿約

文稿刊登格式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購買與訂閱




作者簡介




林文源 /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傅大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教授,人文與社會學院院長

王文基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陳嘉新 /雙和醫院精神科;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

徐銘謙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兼任講師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張國暉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朱容萱 /愛丁堡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候選人

黃之棟 /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http://socio123.pixnet.net/blog/post/36019709-%E6% 9C % 9F %E5%88% 8A %E4%B8% 8A %E6%9E%B6%EF%BC% 9A %E3%80% 8A %E7%A7%91%E6% 8A %80%E3%80%81%E9%86%AB%E7%99%82%E8%88%87%E7%A4%BE%E6% 9C %83%E3%80%8B%E7%AC%AC13%E6% 9C % 9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感謝黃文儀小姐提供的新書訊,可以稱之為寄生蟲與蟲子:宗教與文化的身體史。




 




Parasites, Worms , and the Human Body
in Religion and Culture




 




Brenda Gardenour (Author, Editor), Misha Tadd
(Author, Editor)




Hardcover: 228 pages




Publisher: Peter Lang Publishing; First printing
edition (December 15, 2011)




Language: English




 




Book Description



December 15,
2011




The fear of parasites—with their power to invade, infest, and
transform the self—writhes and wriggles through cultures and religions across
the globe, reflecting a very human revulsion of being invaded and consumed by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rces. However, in ancient China , the
parasitic wasp and the worm illum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age and
his pupil. O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Hindu cultures worship Nagas, entities
who protect sources of drinking water from parasitic contamination, and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asite and host is a recurring theme in Vedic
literature and ayurvedic texts. In medieval Europe ,
worms are symbols of both corruption through sin and redemption through Christ.
In traditional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 disease is attributed to infestation
by supernatural spiders, bugs, and worms, while in the rainforests of southern
Argentina, parasitologists fight against very real parasitic invaders. The worm
represents our Jungian shadow, and we fear their bodies for they are our
own—soft and vulnerable, powerfully destructive, mindlessly living off the
corpses of others, and feeding on the corpse of the world.




This
book gathers together scholarly research from diverse disciplines, including
anthropology, the health sciences, history, literature, the medical humanities,
parasitology, sociology, and religious studies.




Show More




Show Less




Editorial Reviews




About the Author




Brenda Gardenour holds a Ph.D. in medieval history from Boston University
and is currentl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istory at the Saint Louis College of
Pharmacy. She has been a Fulbright scholar in Madrid ,
an Evelyn Nation research fellow at the Huntington Library in California ,
and an NEH fellow at the 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n London . Her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s the use and abuse of Aristotelian discourse in the medieval
world and its continued influence on the deeper structures of modern
mentalités, particularly those linked with the horror genre.




Misha Tadd is a Ph.D.
candidate at Boston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Early Daoism. He received a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Doctoral Fellowship
for his work on Heshang gong zhu, a little-studied, but seminal, Daodejing
commentary. Through this text, 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the intersection of
body, religion, and politics, and the ideal of harmony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Currently, he is an adjunct faculty member at 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 .




 




http://www.amazon.com/Parasites-Worms-Human-Religion-Culture/dp/143311547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與醫學     


原始書名:Man and Medicine


    者:西格里斯


    者:顧謙吉、胡適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2012/02/01


 


內容:


這部書是一部最有趣味的醫學小史,作者領着我們去看人體結構的知識(解剖學)和人體機能的知識(生理學)的發達史,去看人類對於病人的態度的演變史,去看人類對於病的觀念的演變史,去看病理學逐漸演變進步的歷史,去看人們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的學間技術逐漸進步的歷史,每一門學問、每一種技術、每一個重要理論各有發展的過程,那就是它的歷史。這種種發展過程,合起來就成了醫學史的全部。
這部書不僅是一部通俗的醫學史,也是一部最有趣味的醫學常識教科書。它是一部用歷史眼光寫的醫學通論,它的範圍包括醫學的全部——
從解剖學說到顯微解剖學、體組織學、胚胎學、比較解剖學、部位解剖學;從生理學說到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神經系統生理學;從心理學說到佛洛特(Frend)一派的心理分析,更說到作者最期望發達的「醫學的人類學」;從疾病說到病理學的各個部分,說到病因學、病理解剖學、病原學,說到細菌學與免疫性,說到疾病的分類;從各種的治療說到各種的預防,從內科說到外科手術,從預防說到公共衞生;最後說到醫生,從上古醫生的地位說到現代醫生應有的道德理想。


 


作者:


西格里斯 Henry E. Sigerist18911957


出生於巴黎,當代最重要的醫學史家之一,是把社會史的方法和路徑引入醫學史研究的開拓者。1917年,在蘇黎世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在瑞士軍隊中從事過一段時期的醫學服務之後,投身於醫學史的研究,曾任教於蘇黎世大學和萊比錫大學。1932年執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研究所,直至1947年退休。
主要著作有:《人與醫學》、《文明與疾病》、《偉大的醫生》,以及未完成巨著《醫學史》。


譯者簡介
顧謙吉


無錫張涇橋人,近代著名學者、翻譯家、畜牧專家。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常年在西北地區進行畜牧研究,對我國西北地區的農林資源進行了相當多的基礎性研究。顧謙吉行事作風特立獨行,在清華大學上學期間就被稱爲「怪人顧謙吉」。


胡適(18911962


字適之,安徽績溪人,近代著名學者,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曾就讀康乃爾大學,後轉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於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等深入研究,博學多聞。
歷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校長、輔仁大學教授。
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人與醫學的中譯本序
胡適
  一九三三年,北平協和醫學校代理校長 顧臨 先生(Roger S. Greene)同我商量,要尋一個人翻譯西格裏斯博士(Henry S. Sigerist)的《人與醫學》(Man and Medicine)。恰好那 時顧謙吉 先生願意擔任這件工作,我就推薦他去做。我本來希望中基會的編譯委員會可以擔負翻譯的費用,不幸那時編委會沒有餘力,就由顧臨 先生個人擔負這個譯本的稿費。


    顧謙吉先生是學農學的,他雖然學過生物學、生理學、解剖學,卻不是醫學的內行。他翻譯此書時,曾得著協和醫學校的幾位教授的幫助。李宗恩博士和姜體仁先生曾校讀譯本全稿,給了譯者最多的助力。


    我因為自己愛讀這本書,又因為顧臨 先生獨立擔任譯費使這部書有翻譯成中文的機會,其高誼可感。所以我自告奮勇擔任此書“潤文”的責任。此書譯成之後,我頗嫌譯文太生硬,又不免有錯誤,所以我決心細細重校一遍。但因為我太忙,不能用全力做校改的事,所以我的校改就把這部書的中譯本的付印延誤了一年半之久。這是我最感覺慚愧的。(書中有一些人名地名的音譯,有時候先後不一致,我曾改正一些,但恐怕還有遺漏未及統一之處)


    今年美國羅賓生教授(G. Canby Robinson)在協和醫學校作客座教授,我和他偶然談起此書的翻譯,他很高興的告訴我,不但著者是他的朋友,這書英文本的譯人包以絲 女士又是他的親戚,他又是慫恿她翻譯這書的人。我也很高興,就請他給這部中譯本寫了一篇短序,介紹這書給中國的讀者。


    英文本原有著者作序一篇,和美國黑普金大學魏爾瞿 教授的卷頭語一篇,我都請我的朋友 關琪桐 先生翻譯出來了( 羅賓生 先生的序是我譯的)。


有了這三篇序,我本可以不說什麽了。只因為我 曾許顧臨 先生寫一篇介紹這書給中國讀者的文字,所以在說明這書翻譯的經過之外,我還是補充幾句介紹的話。


西格裏斯教授在自序裏說:


    用一般文化做畫布,在那上面畫出醫學的全景來——這是本書的計劃,可以說是前人不曾做過的嘗試。


    這句話最能寫出這部書的特別長處。這書不單是一部醫學發達史,乃是一部用一般文化史作背景的醫學史。


    這部書當然是一部最有趣味的醫學小史。著者領著我們去看人體結構的知識(解剖學)和人體機能的知識(生理學)的發達史;去看人類對於病人態度的演變史;去看人類對於病的觀念的演變史;去看病理學逐漸演變進步的歷史;去看人們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防疾病的學問技術逐漸進步的歷史。每一門學問,每一種技術,每一個重要理論,各有它發展的過程,那就是它的歷史。這種種發展過程,合起來就成了醫學史的全部。


    但每一種新發展,不能孤立,必定有它的文化背景,必定是那個文化背景的產兒。埋頭做駢文律詩律賦八股,或者靜坐講理學的知識階級,決不會產生一個佛薩利司(Vesalius),更不會產生一個哈維(Harvey),更不會產生一個巴斯脫(Pas-teur)或一個郭霍(Koch)。巴斯脫和郭霍完全是十九世紀科學最發達時代的人傑,是不用說的。佛薩利司和哈維都是那十六七世紀的歐洲一般文化的產兒,都是那新興的醫科大學教育的產兒,——他們都是意大利的巴度阿(Padua)大學出來的。那時候,歐洲的大學教育已有了五百年的發展了。那時候,歐洲的科學研究早已遠超過東方那些高談性命主靜主敬的“精神文明”了。其實東方文化的落後,還不等到十六七世紀。——到了十六七世紀,高低早已定了,勝敗早已分了:我們不記得十七世紀初期利瑪竇帶來的新天文學在中國已是無堅不摧的了嗎?——我們的科學文化的落後還得提早兩千年!老實說,我們東方人根本就不曾有過一個自然科學的文化背景。我們讀了西格裏斯先生的這部醫學史,我們不能不感覺我們東方不但沒有佛薩利司、哈維、巴斯脫、郭霍;我們簡直沒有蓋倫(Galen),甚至於沒有黑剝克萊底斯(Hippocrates)!我們在今日重讀兩千幾百年前的《黑剝克萊底斯誓詞》(此書的第七篇內有全文),不能不感覺歐洲文化的科學精神的遺風真是源遠流長,怪不得中間一千年的黑暗時期始終不能完全掃滅古希臘、羅馬的聖哲研究自然愛好真理的遺風!這個黑剝克萊底斯——蓋倫的醫學傳統,正和那多祿某(Ptolemy)的天文學傳統一樣,雖然有錯誤,終不失為最可寶貴的古代科學的遺產。沒有多祿某,也決不會有解白勒(Keppler)、葛利略(Galileo)、牛頓(Newton)的新天文學。沒有黑剝克萊底斯和蓋倫,也決不會有佛薩利司、哈維以後的新醫學。——這樣的科學遺產就是我們要指出的文化背景。


    《人與醫學》這部書的最大特色就是它處處使我們明白每一種新學理或新技術的歷史文化背景。埃及、巴比倫的治療術固然是古希臘醫學的背景;但是希臘人的尚武精神,體力競賽的風氣,崇拜健美的人生觀,等等,也都是那個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希臘羅馬的古醫學遺產固然是文藝復興以後的新醫學的文化背景;但是中古基督教會(在許多方面是敵視科學的)重視病人,看護病人隔離不潔的風氣,文藝復興時代的好古而敢於疑古的精神,巴羅克美術(Baroque Art)註重動作的趨勢,全歐洲各地大學教育的展開,等等,也都是這新醫學的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這樣的描寫醫學的各個部分的歷史發展,才是著者自己說的“用一般文化作畫布,在那上面畫出醫學的全景來”。這樣的一部醫學史最可以引導我們了解這世界的新醫學的整個的意義。這樣的一部醫學史不但能使我們明白新醫學發展的過程,還可以使我們讀完這書之後,回頭想想我們家裏的陰陽五行的“國醫學”在這個科學的醫學史上能夠占一個什麽地位。


    這部書不僅是一部通俗的醫學史,也是一部最有趣味的醫學常識教科書。它是一部用歷史眼光寫的醫學通論。它的範圍包括醫學的全部,——從解剖學說到顯微解剖學,人體組織學,胚胎學,比較解剖學,部位解剖學;從生理學說到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神經系統生理學;從心理學說到佛洛特(Freud)一派的心理分析,更說到著者最期望發達的“醫學的人類學”;從疾病說到病理學的各個部分,說到病因學,說到解剖學、病原學,說到細菌學與免疫性,說到疾病的分類;從各種治療說到各種預防,從內科說到外科手術,從預防說到公共衛生;最後說到醫生,從上古醫生的地位說到現代醫生應有的道德理想。


    這正是一部醫學通論的範圍。它的總結構是這樣的:先說人,次說病人,次說病的征象,次說病理,次說病因,次說病的治療與預防,最後說醫生。


    每一個大綱,每一個小節目,都是歷史的敘述,都是先敘述人們最早時期的錯誤見解與方法,或不完全正確的見解與方法,然後敘述後來科學證實的新見解與新方法如何產生,如何證實,如何推行。如以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部用歷史敘述法寫的醫學通論。每一章敘述的是一段歷史,是一個故事,是一個很有趣味的歷史故事。


    這部書原來是為初級醫學生寫的,但這書出版以後,竟成了一部普通人愛讀的書。醫學生人人應該讀此書,那是毫無問題的,因為從這樣一部書裏,他不但可以窺見他那一門科學的門戶之大,範圍之廣,內容之美,開創之艱難,先烈之偉大,他還可以明白他將來的職業在歷史上占如何光榮的地位,在社會上負如何崇高的使命。只有這種歷史的透視能夠擴大我們的胸襟,使我們感覺我們不光是一個靠職業吃飯的人,乃是一個要繼承歷史上無數偉大先輩的光榮遺風的人:我們不可玷汙了那遺風。


    我們這些不學醫的“凡人”,也應該讀這樣的一部書。醫學關系我們的生命,關系我們愛敬的人的生命。古人說,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其實是,凡是人都不可不知道醫學的常識。尤其是我們中國人更應該讀這樣的一部書。為什麽呢?因為我們實在太缺乏新醫學的常識了。我們至今還保留著的許多傳統的信仰和習慣,平時往往使我們不愛護身體,不講求衛生,有病時往往使我們胡亂投醫吃藥,甚至於使我們信任那些不曾脫離巫術的方法,甚至於使我們反對科學的醫學。到了危急的時候,我們也許勉強去進一個新式醫院;然而我們的愚昧往往使我們不了解醫生,不了解看護,不了解醫院的規矩。老實說,多數的中國人至今還不配做病人!不配生病的人,一旦有了病,可就危險了!


    所以我很鄭重地介紹這部《人與醫學》給一般的中國讀者。這部書的好處全在他的歷史敘述法。我們看他說的古代人們對於醫學某一個方面的錯誤思想,我們也可以明白我們自己在那個方面的祖傳思想的錯誤。我們看他敘述的西洋醫學每一個方面的演變過程,我們也可以明白我們現在尊為“國醫”的知識與技術究竟可比人家第幾世紀的進步。我們看他敘述的新醫學的病理學,診斷方法,治療方法,預防方法,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麽新式的醫生要用那麽麻煩的手續來診斷,為什麽診斷往往需要那麽多的時間,為什麽醫生往往不能明白斷定我們害的什麽病,為什麽好醫生往往不肯給我藥吃,為什麽好的醫院的規矩那麽嚴,為什麽醫院不許我自己的親人來看護我,為什麽看護病人必須受專門的訓練,為什麽我們不可隨便求醫吃藥。總而言之,我們因為要學得如何做病人,所以不可不讀這部有趣味又有用的書。


 


                              1935.11.11在上海滄洲飯店


 


總目錄:


中譯本序 胡適
中譯本序 羅賓生(G.Canby Robinson
英譯本卷頭語  魏爾瞿(Wiilliam H.Welch
英譯本著者自序
第一篇                                
第一章  人體的結構
第二章  人體的機能
第三章  心理與心靈                   
第二篇  病人
第三篇  病的徵象
第四篇  疾病
第一章  疾病觀念的演變
第二章  疾病的各種普通理論(疾病總論)
第三章  專門疾病的討論(疾病各論)
第四章  疾病發展的路子(病程)
第五章  疾病的變遷和死亡率
第五篇  病因
第一章  病的外因
第二章  病的內因
第六篇  醫治
第一章  疾病的認識
第二章  治療
第三章  預防
第七篇  醫生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114885&pf_id=99E155q8K107i 7F 100p 71L 106g 123jHXqQLc188SxV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核病中醫藥典籍探討(光碟)




 




作者:楊仕哲




出版社: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出版日期:20111201




 




內容簡介:




探討中醫藥典籍的結核病相關文獻,內容概述如下:現代醫學診治結核病的沿革與進展,中醫藥結核病文獻的目錄學分析,漢至金元結核病中醫藥文獻之探討,明代結核病中醫藥文獻之探討,清代至民初結核病中醫藥文獻之探討,治療結核病之歷代相關方劑分析現代中醫藥診治結核病進展之評論以及結論。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923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台灣留學日本醫師之探討




 




作者:卞鳳奎




出版社:博揚




出版日期:20111229




 




內容簡介




本書透過學術與人文之間的互動關係,對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醫師背景,進行深入的探討。分別討論臺灣總督府對於留學生的態度,留學日本的醫師家族在政權轉換後的因應等。以及留學日本的醫師在日本的生活狀況及與日、臺朋友的互動情形。另外,留學日本的醫師學成返台後,對臺灣有何具體貢獻等,也是本書企圖想要闡述的內容。




 




作者簡介




卞鳳奎




  現職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1957年生於台南,廈門大學歷史博士,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1999年獲日台交流協會之獎助,赴關西大學擔任歷史訪問學人,著有《日治時期臺灣籍民在海外活動之研究(1895-1945)(台北:樂學書局,2006)。翻譯有《中村孝志教授論文集日本南進政策與臺灣》(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東亞海域與臺灣的海盜》(松浦章編著)(台北:博揚文化公司,2008)、《新編南部臺灣誌》(台北:博揚文化公司,2010)




 




自序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相關研究回顧

三、研究方法與步驟

四、章節安排




第一章 日治時期留學日本醫師家族之探討以萬華洪氏家族為例

一、洪以南家世簡介

二、洪以南對於新思潮的受容

三、小結




第二章 日治時期日本官紳與臺灣士紳的交流-以木村匡與洪以南為例-

一、前言

二、木村匡簡歷及其教育理念

三、木村匡與洪氏家族互動關係

四、小結




第一部 留學日本之醫師赴日留學之狀況




第一章 日治時期臺灣人赴日留學之狀況

一、前言

二、臺灣留學生留學日本的狀況

三、留學日本的原因

四、選讀醫學校的原因

五、留學日本醫師的出生與在日本的分布

六、小結




第二章 臺灣總督府對臺灣人出國之規範兼論留學日本之醫師在中國之動態

一、前言

二、臺灣總督府對出國之規範

三、留學日本醫師前往中國的案例

四、小結




第二部 留學日本之醫師在日本的動態




第一章 留學日本之醫師在日本生活之狀況

一、前言

二、在日本的生活狀況

三、小結




第二章 留學日本之醫師與友人互動之情況

一、前言

二、在日本之臺灣友人

三、在日本之日籍友人的影響

四、小結




第三部 留學日本之醫師對社會的影響




第一章 留學日本之醫師開業的情況及對臺灣醫療的貢獻

一、前言

二、臺灣地區人口動態

三、醫療工作及醫療活動

四、小結




第二章 留學日本之醫師參與政治活動之狀況

一、前言

二、留日習醫學生在日本活動狀況

三、留學日本之醫師在島內的政治活動

四、留學日本之醫師對地方建設之推動

五、小結




結論

附錄一 《臺灣醫師名鑑》中登錄日治時期留學日本之醫師一覽表


附錄二 地方志書中登錄日治時期留學日本之醫師一覽表

參考文獻

索引




 




自序




  1999年我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因工作的關係,負責編輯由中央研究院呂芳上所長計畫主持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史:白色恐怖事件查訪》專書工作,因為是承辦人,瞭解文中的內容,是責無旁貸的工作。在此前提之下,我也細讀各章及每位政治受難者的經由。當閱讀到朱華陽先生敘述一家兄弟共有五人有留學日本的經驗時,感到非常訝異且佩服。雖然我自己也是在日本唸書,有留學日本的經驗。但因為時空環境的不同,直覺到他們一家人怎麼那麼會唸書,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要出國留學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我對日治時期留學生的議題產生相當大的興趣。




  2004年,我也因為辦理編輯由林慶彰老師主編的《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在中國》一書,瞭解到書中所談到的江文也、張深切、劉吶鷗等人,都有留學日本的經驗後,再前往中國大陸發展的情況。編輯工作的過程中,也得到林慶彰老師許多的啟發,告知臺灣史仍有許多議題有待開展,特別是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知識份子往來於臺灣、日本及中國之間的知識份子,並希望我日後能關注這些議題,多蒐集此相關資料,以作為日後研究此議題的基礎材料。




  20078月我進入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擔任教職工作後,開始大量蒐集人物傳記、回憶錄以及口述歷史等專書,企圖瞭解日治時期臺灣青年前往日本留學的狀況。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非常感謝基隆礦工醫院洪啟宗院長,多次邀請我至他府上走訪,並熱心提供他家族洪以南先生的日記、家書和書畫;以及洪長庚先生的書信及昔日眼科使用的看診器材等,慷慨的同意我閱讀以及翻拍,並親切的為我解說照片中的人物。從中瞭解到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醫師家族,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如何因應日人所建構的殖民體制,以及為何會將子弟送往日本學習醫學等諸多問題,提供我許多新的思考方向。於是我就以此為基本材料,以〈洪以南對新思潮受容之探討〉為題,發表在《臺北文獻》;以及〈日本統治時代的日本官吏臺灣地方紳士的交流〉為題,刊登在《靜宜大學2009 年『日本學與臺灣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3 回「漢字文化圈」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算是些許最基礎的呈現。




  雖然藉由洪啟宗院長的協助完成了以上二篇小論文,並使得我閱讀和蒐集資料的範圍更為寬廣。但也瞭解到以日治時期留學日本醫師為議題的研究論文和專書者不少。可見此議題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對當時臺灣的影響力。於是在繼續蒐集文獻和資料的過程中,也不斷的構思,如何以專書的方式呈現。




  經過二年的醞釀,我將前揭二篇小論文作為基礎的研究成果,再補充其他篇章,於是整理成本書。其中有耳熟能詳的杜聰明、洪長庚、吳新榮、許世賢等多位知名人物之外,更有許多是我們所不熟悉的留學日本的醫師。但他(她)們當時都是懷抱著各種理想,遠離家鄉,前往日本,學習新知識。經過數年的努力,等到學成返臺後,他(她)們,將自己所學服務於社會與臺灣百姓,足見對當時臺灣的貢獻及影響,個人對此深感敬佩。




  本書能夠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我內人李玉珍女士。她在工作、教子及家務之餘,協助我翻譯,打字。是我最大的支持者與協助者。其次,是我就讀廈門大學歷史系博士班的指導教授陳支平老師;以及我在日本關西大學博士班的指導教授松浦章老師,他們二位治學嚴謹,待人親切。不僅在教學與研究方面給予相當多的指導,對我個人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二位老師的教導之恩,學生衷心感激。




  再者,前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鄭喜夫委員,在出版本書之前,協助逐字校稿之外,並給予章節編排方面相當多的寶貴意見,隆情厚意,無限感激。助理蔡慧潔同學犧牲假日,協助打字、校稿,謹表示謝意。




  最後,承蒙博揚出版社的楊蓮福社長,同意出版本書,李淑芬小姐及葉兩發先生提供諸多編輯方面的協助。一併在此致謝。




卞鳳奎

201112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1466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治時期的臺灣中醫(西元1895~1945)




 




作者:林昭庚、陳光偉、周珮琪




出版社: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出版日期:20111101




 




內容簡介




《日治時期(西元1895-1945)的台灣中醫》:作者為林昭庚、陳光偉、周珮琪,內容簡介:本書時間鎖定日治時期(西元1895-1945年)探討當時台灣中醫概況,研究涵蓋政府單位出版品、醫學專業書籍期刊、民間生活日記、非醫學專業以及報章雜誌中與中醫相關的紀錄,並探討當時中醫在協助提升公共衛生所扮演的角色、民間生活所使用的中醫、中醫學教育與專業研究及專業醫事制度的建立,本書撰寫依以上所提中醫之各種面向分章節闡敘。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095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梁其姿院士《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出版


系列(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


作者:梁其姿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1


定價:45


ISBN:9787300148199


 


關於本書


 


本書凝結了著者近二十年來近世醫療社會史研究的心得,側重考察醫學知識的建構與傳播、醫療制度與資源的發展、疾病觀念的變化與社會的關係。著者跳出傳統的醫史研究,試圖發掘醫療史與近世中國社會與文化歷史息息相關的歷史。由於醫學知識的傳播,不同社會階層所獲得的醫療資源也相當豐富,其中女性作為醫療者的角色不容忽視。另一方面,明清以來國人對各類疾病與療法的觀念也隨著上述的變化而改變。近世中國醫療史所呈現的社會理性,與近代西方所呈現者並不相同,中西醫的相遇與融合,激蕩出色彩紛呈的社會文化意涵。這一融合的過程,至今依然在持續。


 


關於作者


 


梁其姿,香港大學歷史系學士,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歷 史學 博士。19822008年任職臺北中研院,曾先後任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臺灣大學歷史系兼 任 教授。2008—2010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2011年起任香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所所長兼講座教授。2010年被選為中研院人文組院士。早年研究明清慈善組織,著有《施善與教化》(1997)一書。近年專注于醫療史, 著有《中國麻風病史》(英文, 2009)一書, 並主編《女性與醫療》(英文, 2006)、《東亞華人社會近代健康與衛生史》(英文,2010)等書。


 


目錄


為中國醫療史研究請命(代序)    


第一編  醫學知識的建構與傳播    


第一章 宋代至明代的醫學              


第二章 明清中國的醫學入門與普及化         


第三章 明清預防天花措施之演變  


第四章 十九世紀廣州的牛痘接種業             


第五章 醫療史與中國現代性問題         


 


第二編  醫療制度與資源的發展    


第六章 宋元明的地方醫療資源初探             


第七章 明清時期的醫藥組織: 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官立和私立醫藥機構             


第八章 明代社會中的醫藥              


第九章 前近代中國的女性醫療從業者         


 


第三編  疾病的觀念         


第十章   疾病與方土之關係:元至清間醫界的看法 


第十一章  中國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歷史       


第十二章  麻風隔離與近代中國    


第十三章  從癩病史看中國史的特色           


 


 


作者心聲


 


如果年輕的學者能掌握更多有利的分析工具、史料,堅持地走下去,未來的醫療史研究就可建立在更深厚的描寫與分析上,逐步向更高的層次、更廣的範圍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一天找到醫療史的真正活力所在,也才能更全面地瞭解古近代的中國文明。那時,研究其他文明醫療史的學者,也不得不參考中國醫療史的著作。相信有一天,中國醫療史會真正從過去的另類成為未來的主流


 


 


 


延伸閱讀


 


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  叢書主編 楊念群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


楊念群 著


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


  笛 著 李德英 謝繼華 鄧  麗 譯


浮生取義——對華北某縣自殺現象的文化解讀


  飛 著


自殺時代的來臨?——二十世紀早期中國知識群體的激烈行為和價值選擇


  青 著


面對疾病——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


梁其姿 著


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第2


楊念群 著


民族自覺的思想史——近代中華民族認同及相關研究


黃興濤 著


以革命的名義——近世中國社會變遷的生態系統分析


夏明方 著


近代知識的回歸線——20世紀初教科書裏的中國表述


  江 黃東蘭 著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283957/note/194005236/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432187/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


作者:林素娟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出版日期:20110801


 


內容簡介:


    觀人與體貌的品評和鑑賞牽涉複雜的文化脈絡、觀看角度、詮釋視域……等問題,並透過觀看和品評進一步型塑自我認同與體驗。不同時代、風土、政治社會背景、文化脈絡、社會階層、性別……均可能對體貌之美好、醜惡有不同界定和體會。而政教上亦透過觀人、論相、品評、擢才……型塑象徵與權力符號,並透過不斷的觀看和品評將之內化於身體,使其成為被文化和記憶銘刻的存在,而以此身體感與體知再次經驗和觀看自我與他人。本論文將以禮學為中心,並涉及秦漢儒家、傳統經籍、史料、法律、風俗等層面,透過現代學科視野的啟發下,重新深入傳統典籍,思考禮教與自我型塑等課題。


  本書從不同角度如禮儀、德性、政教、相術、養生、產育、家族倫理……等脈絡思考先秦至漢代觀人、論相及身體教養等問題,對於不同角度之觀看與品評,其中所牽涉之複雜層面及其互動關係進行分析,並試圖理解此種觀看與品評反映了何種身體觀,此種身體觀於禮教與政治脈絡中發揮了何種功能,形成了何種文化景觀,其於文化史、思想史上又有何種意義。


  本論文亦透過性別的角度,對於美好、醜惡標準之差異,以及士人對德色關係的態度,其中所反映的修身與政教等課題……進行思考和論析。


 


作者簡介:


林素娟,國立清華大學中 國文學 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 國文學系 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禮學、儀式與象徵,以及秦漢之際的倫理與文化議題。作者關注於禮教對身體、性情的教養與型塑,對於儀式之整體情境及與存在狀態轉化的關係、性別與文化等議題之探討尤為近年關懷重心。相關書籍有:《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另有期刊論文:〈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文化象徵意義-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究〉、〈喪禮飲食的象徵、通過意涵及教化功能──以禮書及漢代為背景〉、〈土地崇拜與豐產儀典的性質與演變-以先秦及禮書為論述核心〉,以及關於婚姻、婦女、宗法倫理、復仇、魂魄觀……等十多篇期刊論文。


 


目錄:


緒 論 1
第一章 先秦至漢代禮儀論述中有關身體的教育與政教議題
19
第一節 從禮教、德性的角度思考身體
19
一、與政教密切相關的威儀之禮
20
二、德性的身體與踐形
26
三、荀學主張下的禮義與象徵的身體
33
第二節 漢代論禮之精神及與荀學論禮的關係
40
第三節 漢代士人對威儀、容禮之主張
45
第四節 禮儀與德性的身體為內在性情與教養的表徵
54
第五節 威儀堂堂的體貌與擢才
64
第六節 由儀式角度看威儀、容禮的符號化、象徵化所具有的功能與意涵
74
一、禮儀的符號化及統治權力的象徵性
75
二、觀人術大行與高度象徵的身體
83

第二章 數術化的身體及觀人術所反映的身體觀及政教上的意義
97
第一節 氣化與陰陽五行對應的數術身體觀
99
一、舉度必應天數
99
二、五臟、血氣與五官、形色的密切關係
117
三、於觀人、觀氣的探討
129
第二節 漢代相術的特質與發展
132
一、承繼原始思維的西漢相術
133
二、重視稟氣與異相的東漢相術
144
三、融鑄數術、受命說的相人術
155
四、觀人術與傳統相術的合流
161
五、累集漢代以來觀人與相術的《人物志》
169
六、以自然之形氣為隱喻的身體美學與品鑑
174

第三章 身體型塑與「美」的鑑賞──先秦至漢代經史典籍對女體美與德色關係之思考
181
第一節 美色移人,非大德不足以堪之──原始思維角度的承繼與轉化
182
第二節 禮教及《列女傳》、《女誡》對女體美的主張與態度──以德性及倫理角度詮釋女性美
191
一、禮教及《列女傳》、《女誡》對女體教養,容色、體貌的主張與詮釋
191
二、士人面對女體美的態度與「美」色的詮釋
199
第三節 由毀容、絕食、自殺守貞角度思考德色衝突
204
第四節 史書對女德、守貞的取材與敘事──從多元視角思考女德及守貞問題
213
一、史書所讚揚的婦德形象
214
二、列女事蹟取材及書寫的態度差異
241

第四章 從養生、求子角度思考女體之好與惡
249
第一節 牽涉複雜的後宮采女──史書所記後宮采女、立后的標準與「相」的要求
249
第二節 房中、男性養生角度對女體好惡的思考
258
第三節 產育、養生角度對女體好、惡的思考
276
一、重視稟氣的厚薄與天、地、人之和諧
277
二、重視女體氣血之豐盈與和諧
283

第四節 好女、惡女評價所涉角度的複雜與融攝
294

第五章 秦漢桑中女形象所反映的德色關係與政教議題
299
第一節 《詩》作中的桑中游女及採桑女所反映的德色議題
300
一、與豐產儀典密切相關的桑中詩與男女調嘻
301
二、漢代從德性角度詮釋和創作桑中詩及採桑之作
303
第二節 民歌樂府、古詩中的桑中之作及德色議題
323
一、與桑林、桑中有關的作品及其特色
323
二、古詩、樂府詩中豐富、活潑的女性形象
332
第三節 漢賦桑林、神女之作所反映的情色想像與倫理觀
339

結 論
359
一、從政教角度思考威儀、容禮的身體
360
二、從自然氣化角度思考身體與觀人
366
三、與識人、擢才密切相關的相術
369
四、從德色關係思考女性身體美
372
五、由養生、產育思考女體之好惡
375
六、詩、賦、史傳不同文類下呈現的女體美與德色思考
377
七、身體鑑賞與評論所涉角度的複雜與融攝
379

參考書目 383


 


 


http://www.studentbook.com.tw/goods.php?id=353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


 


 


范燕秋 主編


出版日期:201111


出版單位:遠流出版公司(臺北)


 


內容簡介:


本論文集由教育部「建國百年讓學術詮釋歷史專案計畫」支持出版,係收錄「公共衛生與現代國家」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兩次會議成果,共計十二篇文章。論文集以「臺灣」為核心,並擴及東亞地區的相關發展,各篇依據主題性質區分五大部分,包括:東亞近代衛生、醫藥與疾病防治、戰爭與保健衛生、醫療衛生體系的轉化、及戰後公衛體系的重建,以深度解明臺灣百年來公共衛生發展的歷史軌跡。


 


目錄:


序論…………范燕秋


【東亞近代衛生】


Quarantin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ast Asia: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the Inter-war Period…………Wakimura, Kohei (脇村孝平)


1. Introduction


2. Quarantine and East Asia : The Late 19th Century


3. Quarantine and East Asia : The Inter-war Period


4. Concluding Remarks


朝鮮殖民地衛生警察形成與演變暨遺產:從殖民地統治角度觀察…………鄭根埴


一、緒論


二、韓末統監府衛生警察的形成


三、在憲兵警察制度下之1910年代衛生警察


四、1920年以後衛生警察之變化


五、殖民地衛生警察之遺產


六、結語


【醫藥與疾病防治】


日治時期臺灣的金雞納樹栽培與奎寧製藥…………顧雅文


一、前言


二、西方來的聖藥:十九世紀日本對金雞納樹皮與奎寧的認識


三、明治政府的試植:作為熱帶栽培作物的金雞納樹


四、田代安定與金雞納試植:熱帶栽培業在臺灣的延續(1895-1911


五、防瘧特效藥:作為藥用植物的金雞納樹(1912-1931


六、「輸入防遏」:作為國策作物的金雞納樹(1932-1942


七、結論


蟲蟲戰爭:海人草與臺灣的寄生蟲防治(1921-1945…………張素玢


一、前言


二、20世紀初臺灣的寄生蟲病狀況


三、驅蟲良藥海人草


四、蟲蟲大戰


五、農經發展與蛔蟲病的關係


六、結語


【戰爭與保健衛生】


日本佔領期霍亂流行和北京的衛生行政(1937-1945…………辛圭煥


一、序論


二、市政府的衛生行政


三、北京區防疫委員會的防疫對策


四、民間的衛生.防疫活動及對應


五、結論


戰爭時期臺灣健民運動的展開…………許佩賢


一、前言


二、1930年代前半的健康宣導活動


三、健康增進運動與體力檢定問題


四、從健康增進運動到健民運動


五、結語


1930年代葡萄酒廣告的健康訴求與臺灣社會…………郭婷玉


一、前言


二、三年代葡萄酒廣告運作的社會背景


三、滋養、體質與體力:健康為主的廣告言說策略


四、臺灣葡萄酒廣告健康訴求的社會意義


五、結語


【醫療衛生體系的轉化】


臺灣近代漢生病政策的變遷──結構鑲嵌與創造轉化之考察…………范燕秋


一、前言


二、二十世紀初中國的痲瘋問題與西方傳教醫療在亞洲


三、日治時期臺灣防癩政策與帝國的政治統合


四、戰後初期臺灣癩病政策轉型與結構鑲嵌


五、結論


1960年代臺灣進口過期小兒麻痺疫苗之爭議研究…………張淑卿


一、前言


二、夏日死神的降臨:195070年代臺灣小兒麻痺流行狀況


三、尋求解決之道:小兒麻痺疫苗


四、爭議的產生


五、小兒麻痺疫苗全面接種計劃


六、結語


【戰後公衛體系的重建】


延續或斷裂?1940-50年代臺灣的公共衛生…………劉士永


一、戰火下的中國現代公衛發展


二、救急與戰後初期的外援


三、戰後臺灣公衛體質的重組


四、DDT噴灑計畫:美式公衛的定心丸


五、從醫者獨尊到多元參與的公衛體系


六、小結


鼠疫肆虐下的金門:19451952年金門的公共衛生建置…………劉燕琪


一、1946年至1952年金門鼠疫流行概況


二、官方防疫工作的展開


三、民間社會的應對


四、結語


The Patriotic Hygiene Campaign (愛国衛生運動) and Restructuring of Society in China: Historical Meaning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ublic Health…………Iijima, Wataru (飯島涉)


1. Introduction


2. International Plague Conferences in 1911: the Origin of State Medicine in China


3. Impacts of Infectious Disease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ublic Health in Twentieth-Century East Asia


4. The Chang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Individual: The case of schistosomiasis in 1950s China


5. Discussion: Historical Meaning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ublic Health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132258&pf_id=99E155q8K107i 79F 101p 65L 110g 122jHXqQLc1126SxV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教與醫療


 


作者:林富士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1221


 


內容簡介:


        即使已進入科學昌明的時代,宗教的幽靈似乎無處不在。
  許多宗教團體都介入醫院的經營,新興的宗教團體也以替人治病或教人養生吸引信徒,民眾生病之時,不但求醫也求神,為什麼宗教與醫療會如此緊密相連?


  本書收錄了十二篇論文,探討中國傳統宗教、道教、佛教、基督宗教在中國與臺灣社會的醫療布教活動,介紹其疾病觀念與治病方法,並分析宗教醫療與世俗醫學之間的關係模式。透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無論是宗教人物從事醫療工作,還是民眾生病時尋求宗教救助,在中國和臺灣,都是根深柢固的文化傳統。宗教對於世俗醫學有時會貶抑或拒斥,但通常會兼容並蓄。至於醫者則常視宗教醫療為迷信,並批評病人「信巫不信醫」或「棄醫而就巫」的行為。


作者簡介


林富士


  1960年出生於臺灣雲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史、疾病史與文化史。著有《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初版,1999新版)、《紅色印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等書。


目錄:


導言:宗教與醫療的糾葛(林富士)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李宗焜)
一、前言
二、研究歷史的回顧
三、甲骨文中所見的疾病
四、殷人心目中致病的原因和疾病的治療
五、結論


古代東亞世界的咒禁師(張寅成)
一、序言
二、中國古代咒禁師的出現與傳播
三、日本古代咒禁師與道教
四、餘論


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林富士)
一、引言
二、「童乩」釋義
三、童乩的醫療者角色
四、童乩的疾病觀與醫療法
五、精神異常與人格解離
六、巫病與成乩
七、另一種病人
八、結語:另一種醫者


宋代道教醫療:以洪邁《夷堅志》為主之研究(莊宏誼)
一、前言
二、洪邁《夷堅志》所載道教醫療案例
三、《夷堅志》反映的道教醫療觀念與方法
四、結語


道教與種痘術(姜生)
一、道教之特有傳統與種痘免疫術之發明問題
二、從司痘神到種痘神信仰之發展及其內部結構
三、道書及醫籍所存道教迎神種痘科儀
漢譯密教文獻中的生命吠陀成分辨析:以童子方和眼藥方為例(陳 明)


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劉淑芬)
一、前言
二、佛教戒律中的藥與酒
三、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石藥
四、寺院中的藥酒
五、寺院養生藥物的背景:唐宋世俗社會中的養生風氣
六、結語


當病人見到鬼:試論明清醫者對於「邪祟」的態度(陳秀芬)
一、前言
二、邪祟的意涵與病機
三、邪祟的分類與病證
四、邪祟的診斷與治療:兼論「祝由」之義
五、小結


展示、說服與謠言:十九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李尚仁)
一、前言
二、中國醫療傳教事業的興起
三、傳教醫學的理想與實務
四、醫療傳教遭遇到的困難
五、中國人對傳教醫療的攻擊
六、反教謠言的醫療與政治成分
七、結語


天學與歷史意識的變遷:王宏翰的《古今醫史》(祝平一)
一、引言
二、王宏翰的新資料、《古今醫史》的版本與本文的詮釋策略
三、天、儒、醫三位一體的醫學觀
四、闢妄
五、定義醫療實踐
六、朱熹與醫者之社會地位
七、結語


癩病園裡的異鄉人:戴仁壽與臺灣醫療宣教(王文基)
一、治療身體或/與拯救靈魂
二、樂生院與雙重教化工作
三、結語:作為文明任務的醫療宣教


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李貞德)
一、前言
二、孫理蓮的傳道生涯
三、從施藥包紮到集資建院的醫療救助事業
四、從非正式到正式的女宣工作
五、基督教的美國與自由中國
六、結論


 



導言


宗教與醫療的糾葛(林富士)


緣起


  即使我們已進入多數知識分子所讚頌的理性昂揚、科學昌明的時代,宗教的幽靈似乎仍然無處不在。即使有不少醫學史家宣稱醫學已打敗宗教,在二十世紀的醫療市場上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但是,所謂的「醫療布教」與「宗教醫療」依然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實況。這在當代臺灣社會表現得格外清楚。首先,我們發現,許多宗教團體(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的慈濟功德會、行天宮等)都介入醫院的經營。其次,有一些新興的宗教團體,往往以替人治病或教人養生法(或是所謂的氣功)吸引信徒。此外,民眾生病之時,往往求醫也求神,兼用醫藥和宗教療法。身處這樣的情境,我們不禁要問:這是近來才有的、偶然的社會現象?還是根深蒂固、源遠流長的文化習性?宗教與醫療又為什麼會如此緊密相連?


解惑之道


  為了解決這樣的困惑,我們勢必要採取歷史學的方法,探索各個宗教在中國社會(包括以漢人為主體的臺灣社會)的醫療活動及相關的觀念和信仰。至於更具體的問題則包括:


  (一)各個宗教是否曾從事醫療活動?其動機為何?
  (二)各個宗教是否曾利用醫療活動傳布其信仰?
  (三)各個宗教如何看待疾病與醫療?
  (四)各個宗教如何解釋病因?如何治療疾病?
  (五)「醫療」在各個宗教的信仰體系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
  (六)各個宗教的「疾病觀」和「醫療法」與「世俗」醫學有何異同?
  (七)各個宗教的「疾病觀」和「醫療法」彼此之間有何異同?


  上述課題,雖然已有學者進行討論,但大多單純的從個別的宗教(如道教、佛教)著眼,而且很少能全面的考量所有的課題。當然,這也是因為中國和臺灣社會的宗教太多,歷史也相當久遠,單憑一人之力確實很難進行較為全面性的研究。因此,我和我的同仁覺得有必要聚集研究各個宗教的專家以及醫學史的研究者,針對存在於中國和臺灣社會中的傳統信仰(巫覡信仰、民間信仰、術數信仰)、主要的組織性宗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和若干近代的新興宗教,一方面各自進行細緻的個案研究,另一方面則相互對話,進行跨宗教和跨時空的比較研究,期待能尋繹出宗教與醫療之間的各種關係模式。在這樣的考量下,我們以「宗教與醫療」為題,向中央研究院提出一個為期三年(200211日 至20041231日 )的整合性研究計畫。


  「傳統信仰」的部分,由林富士(專長為巫覡史、道教史和醫療文化史)研究中國的「巫醫」傳統和臺灣「童乩」的療病活動;李宗焜(專長為古文字學)利用殷墟的甲骨材料和遺址,探討殷人宗教中涉及醫療和疾病的儀式和觀念;李建民(專長為術數史和中國傳統醫學史)探討「方術」傳統中的「身體」觀;宋錦秀(專長為臺灣史、醫療人類學)分析臺灣民間信仰中有關婦人胎產疾病和祟病的觀念與習俗。


  「組織性宗教」的部分,則由劉淑芬(專長為佛教史)和康樂(專長為佛教史、宗教社會學)分別探究佛教與中古醫療文化之關係,及佛教對於中國飲食、養生文化的影響;李貞德(專長為性別史、西方基督教史、醫療文化史)、祝平一(專長為科技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醫學史)、李尚仁(專長為西方殖民醫學史)分別探討基督教在臺灣和中國的醫療事業和傳教活動。此外,張哲嘉(專長為中國傳統醫學史)則分析佛、道二教的教義如何影響中國的醫學理論。


  上述學者的研究課題雖然不足以包括所有的宗教,也無法涵蓋所有的歷史時期和地理空間,不過,以臺灣學術社群的規模和中央研究院的人力,以及計畫的時限來說,能有這樣的組合,已經頗不容易。具體的分工與合作方式是採雙軌制,一方面由各子計畫的主持人進行其個案研究,另一方面則是以工作會報、討論會的方式,針對共同的課題,提出其專業的意見,以進行各個宗教之間的比較研究。至於不足的地方,則是以聘請博士後研究人員(王文基、Gregoire Espesset),以及培育博士候選人(陳元朋)的方式,並邀請更多的相關領域的專家,不定期召開研討會,擴大參與。


主要內容


  在這本論文集中,我挑選了十二篇不同時間、空間與宗教的論文:一、李宗焜的〈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介紹殷人貞卜傳統中的疾病觀與醫療法,其中的核心觀念與作為,如祖先與鬼神譴祟致疾、祭祀與禱告以求癒疾,便是中國傳統宗教解釋病因與治療疾病的基本模式。二、張寅成的〈古代東亞世界的咒禁師〉,說明中古時期咒禁療法的主要內涵、咒禁術的出現,及其在東亞世界(中、韓、日)的流傳。三、林富士的〈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說明童乩在近、現代臺灣社會中的醫療者角色,以及其所承繼的中國巫醫傳統的疾病觀與醫療法。四、莊宏誼的〈宋代道教醫療:以洪邁《夷堅志》為主之研究〉,說明道士在中國社會的醫療活動,及其特殊的醫療體系(包括醫藥、養生、法術與儀式)。五、姜生的〈道教與種痘術〉,闡述道教如何結合純粹的醫療技術(種痘術)和宗教信仰(痘神信仰與種痘科儀)。六、陳明的〈漢譯密教文獻中的生命吠陀成分辨析:以童子方和眼藥方為例〉,說明密教的醫療方法除了使用咒語與相關的儀軌之外,還運用源自印度生命吠陀的藥物治療,但一如道教,密教也企圖將純粹的醫療技術(藥方)融入其宗教體系之中。七、劉淑芬的〈戒律與養生之間:唐宋寺院中的丸藥、乳藥和藥酒〉,說明唐宋時期的禪宗如何將當時流行的養生文化(湯藥與各種藥物),融入寺院生活和宗教儀式,這也是較為少見的世俗醫學影響宗教的例證。八、陳秀芬的〈當病人見到鬼:試論明清醫者對於「邪祟」的態度〉,檢視世俗醫學與宗教傳統對於「邪祟」解釋與療法的異同,以及明清醫者對於「宗教醫療」(祝由術)的看法。九、李尚仁的〈展示、說服與謠言:十九世紀傳教醫療在中國〉,探討十九世紀西方醫療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及他們所激起的爭議與衝突,並分析傳教士如何透過宗教儀式與論述,讓他們的醫療活動具有濃厚的宗教意涵。十、祝平一的〈天學與歷史意識的變遷:王宏翰的《古今醫史》〉,探討一位天主教徒如何透過醫學史的寫作,闡揚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醫學理念,並批判中國醫學中的「異教」成分。十一、王文基的〈癩病園裡的異鄉人:戴仁壽與臺灣醫療宣教〉,說明基督教的醫療宣教在二十世紀前半葉臺灣癩病防治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十二、李貞德的〈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闡述二十世紀後半葉基督教在臺灣醫療傳道的轉變及其中的性別與政治意涵。


結語


  上述十二篇論文,涉及的宗教傳統有:中國傳統宗教(術數傳統、巫覡文化)、道教、佛教(密教、禪宗)、基督教和天主教;觸及的醫學體系有:中國傳統醫學、祝由醫學、印度傳統醫學(生命吠陀)和西方近代醫學。雖然本書收錄論文的範疇,遠不足以涵蓋所有的宗教傳統和醫療體系,但透過這些例證,我們可以確信:無論是在臺灣還是在中國,甚至是在整個東亞世界,也無論古今,幾乎所有宗教都曾涉入醫療事務,從事醫療布教活動,也都具備對於疾病的獨特看法和醫治方法。不過,他們的疾病觀與醫療法和世俗醫學之間的關係,親疏不一,醫學在各個宗教信仰體系中所佔有的位置也不盡相同。


  其中,中國傳統宗教基本上是以「宗教療法」為主,宗教與醫療高度混同,但與世俗醫學的距離較遠,且常飽受醫者抨擊。道教則兼採「宗教療法」與世俗醫學的觀念與技術,並發展出獨特的養生文化,甚至有融混了醫學技術與宗教儀式的療法,同時,道教也高度重視研修醫術並以醫療布教。而中國佛教的情形,雖然與道教頗為相似,但佛教與世俗醫學的關係並不緊密,養生文化也大多採借而來。至於基督教和天主教,其在中國與臺灣社會的傳教活動,確實高度仰賴醫療,而其醫療活動雖然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宗教意涵,甚至也有宗教療法,但相較於其他宗教傳統,這一方面顯得較不發達,而且,其所採用的近代西方醫學與基督宗教信仰本身,通常可以完全切割。換句話說,醫療(尤其是世俗的醫學知識與技術)在基督宗教的信仰體系中並未占據重要的位置。


  除此之外,經過三年的研討,我們發現,無論是宗教人物從事醫療工作,還是民眾生病時尋求宗教救助,在中國和臺灣,都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傳統。有些宗教,尤其是道教和佛教,還提出了一套有別於世俗醫學的疾病觀和治療方法。他們大多強調,人之所以生病,主要起因於道德上的敗壞和鬼神的責罰,因此,治療方法也偏重於懺悔、祭禱、齋醮、功德這一類的宗教療法,或是以符咒、厭勝為主的巫術療法。此外,他們也採納食療、沐浴、按摩、導引、房中之類的養生術。對於世俗醫學,他們有時會加以貶抑或拒斥,但是,通常都會兼容並蓄。有些宗教,尤其是近代的基督宗教和若干佛教團體(如慈濟功德會),更幾乎全賴世俗醫學。至於宗教人士或宗教團體介入醫療事務的緣由,主要是基於宗教信仰。有的是為了傳教,有的是為了救人以積累功德,有的純粹是出自慈悲之心。不過,也有人是為了營生或名聲。由於各個宗教積極介入醫療事務,傳揚他們對於疾病的看法,並且提供各式各樣的治療方法,傳統中國及臺灣的民眾,生病之時,便可以在多元的醫療系統中抉擇或遊移。因此,患者的就醫行為,有時便被知識分子和專業醫師批評為「信巫不信醫」或「棄醫而就巫」,而「巫醫並用」也的確是長期以來常見的社會現象,治病時「要人也要神」(人的醫技加上神的庇佑)也成為民眾普遍的心態。


  整體而言,宗教的確常以醫療做為傳教或個人修道的工具,有些宗教甚至將醫療視為其信仰體系的一環,強調習醫以自療或濟世為其天職。不過,宗教與世俗醫學之間也會有互斥的現象。有些宗教認為疾病與壽夭都由天(神)所決定,生病時只能聽天由命或尋求神靈的救助,因此,並不贊同或鼓勵病人尋求醫藥治療。而專業醫師則往往視宗教信仰或宗教療法為「迷信」,不僅無助於治病,甚至會妨害醫療。然而,從實務來看,不管宗教所採取的療法為何,對於其信徒而言,似乎可以緩解病人在心理和道德上的焦慮與不安,甚至強化其對於療癒的信心。而且,傳統中國及臺灣社會面對瘟疫流行的因應之道,除了醫療救助之外,往往也會採取政治改革、社會救濟和道德重整。因此,我個人認為,政府可以鼓勵宗教團體投入醫療工作,宗教人士也應一本其傳統及善心,協助社會照護病人之身心;另一方面,醫生則應和宗教界合作,提供病人更全面的醫療服務,至少,應該學習聆聽、理解民眾對於自身病痛的感受、不安和詮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860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懷胎十年,終於誕生了!


 


疾病的歷史


作  者:編者/林富士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初版時間:2011/12/21


 


作者/譯者/編者.簡介:


林富士
1960
年出生於臺灣雲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史、疾病史與文化史。著有《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初版,1999新版)、《紅色印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等書。


內容簡介:


什麼是流行病?什麼是造成疾病流行的原因?
流行病對於人類社會和文明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人類如何因應流行病所帶來的衝擊?
「疾病」是一種客觀存在還是一種文化或社會建構?
人類如何看待、詮釋、利用或療癒「疾病」?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生物性經驗之一,其存滅與盛衰,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變遷,有著緊密而複雜的關係。我們不僅隨時隨地在「感知」,也在「製造」疾病;不僅在「界定」(frame),也在「建構」(construct)疾病。本書所收錄的十三篇論文,企圖以若干個案說明人類看待、認識、詮釋、利用或療癒「疾病」的古今之變,並探索疾病史研究的可能途徑、課題、材料、方法,以及寫作方式。

目次
導言:疾病也有歷史(林富士)
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林富士)
一、引言
二、研究途徑
三、研究課題
四、研究材料
五、研究方法與寫作方式
六、結語

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李建民)
一、前言
二、祟病的病因說:氣與鬼神
三、試論祟病的空間觀念
四、祟病案例試析
五、餘論

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陳秀芬)
一、緒論
二、女性的情欲病症
三、女性的「夢與鬼交」
四、「夢與鬼交」與「鬼胎」
五、結論

「笑疾」考:兼論中國中古醫者對喜樂的態度(李貞德)
一、前言:陸雲的「笑疾」
二、笑的症狀、病因及其治療
三、笑是樂不可支抑或身不由己
四、笑、氣與養生
五、結論:諸情不宜,多笑無益的養生文化

「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張嘉鳳)
一、前言
二、魏晉至隋唐之間的疾疫及其影響
三、魏晉至隋唐時期醫者對於疾疫的認識與分類
四、魏晉至隋唐之間醫者對於傳染性疾疫病源的解釋
五、魏晉至隋唐之間醫者對於傳染性疾疫傳播途徑的見解
六、魏晉至隋唐時期疾疫相染與孝義倫理之間的困境
七、結論

漢唐時期瘧病與瘧鬼(范家偉)
一、引言
二、瘧鬼觀念的出現及其轉變
三、瘧鬼與道教鬼神譜系的建構
四、結論

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病及其歷史的研究(廖育群)
一、親身經歷所引出的困惑
二、關於近代的腳氣病
三、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記載
四、關於礦物藥中毒的問題
五、關於腳氣病史的研究
六、結語

中國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歷史(梁其姿)
一、上古至東晉時代的「大風」與「癘/癩」疾
二、隋唐時代
三、宋遼金元時代
四、明清時代
五、結論

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李尚仁)
一、前言
二、十九世紀西方醫學界對痲瘋傳播方式的探討
三、皇 家 醫師院與海關醫官在中國的痲瘋調查
四、性行為、生殖與痲瘋的傳播
五、種族主義、細菌學說與康德黎的痲瘋研究
六、疾病調查、資訊蒐集與資料詮釋
七、結論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的疾病結構演變(劉士永)
一、疾病結構改變的意義
二、疾病結構改變的技術分析
三、疾病結構變化之可能成因與解釋
四、小結

疾病、醫療與社會: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相關史料介紹(劉錚雲)
二、疾病與社會
三、結論

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病關係為例的探討(蔣竹山)
一、前言
二、祁氏家族的疾病史
三、《祁彪佳日記》中的醫病關係
四、結論

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邱仲麟)
一、前言
二、「割股」療親對人部藥的實踐與擴展
三、「割股」療親行為中的血氣觀念
四、結論

導言(節錄)
疾病也有歷史/林富士
一九九七年七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立了「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其前身是成立於一九九二年的「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會。設立研究室的目的,是為了讓既有的研究團隊能更加茁壯,並且與國內外的學者有更頻密的交流和對話。因此,在我受命擔任召集人一職之後,便邀請所內十一位同仁,在 杜正勝 先生的領軍之下,開始執行一項名為「中國歷史上的醫療與社會」的三年期整合型研究計畫(1998-2000)。那時,對於疾病、醫療史的各種課題,我們其實都還在摸索與嘗試之中,因此,每年都會召開專題研討會,邀請各界學者到史語所相互切磋。三年之間,陸續召開了:一、「中國十九世紀醫療」研討會(1998522);二、「潔淨的歷史」研討會(1998611-12日);三、「養生、醫療與宗教」研討會(199819);四、「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1999611-12日);五、「疾病的歷史」研討會(2000616-18日)。

其中,以「疾病的歷史」研討會規模最大,成果也最為豐碩。當時,總共有三十一位學者提交了三十篇論文。學者之中,以國籍或地區來說,美國五人、中國五人、日本兩人、韓國一人、香港一人,其餘十七人為本地學者。以專業背景來說,醫學九人、藥學兩人、文學三人、生物學一人、人類學一人,其餘十五人為歷史學。三十篇論文共分十個場次進行,前三場均以「流行病」為主題,共九篇論文。接續的七場,主題依序為:四、疾病觀念與醫療技術;五、疾病與文化;六、身心與疾病;七、性與疾病;八、生活方式與疾病;九、疾病與政治論述;十、文獻材料與疾病史研究。除此之外,在「綜合討論」時,我則提交〈「疾病的歷史」研究芻議〉一文,供作討論的基礎。

研討會召開之後,轉眼之間,竟已超過十年。在這之間,有些發表人已退休或離開原本任職的機構,有些則由研究生躋升為大學教師。而他們也大多將會議論文改寫,或發表在國內外的學術期刊,或是收入其論文集、專書之中,也時為學界所引述或討論。因此,似乎已無結集出版之必要。

然而,時至今日,疾病依然困擾著無數的個人和群體。人類不僅隨時隨地在「感知」疾病,也在「製造」疾病;不僅在「界定」(frame)疾病,也在「建構」(construct)疾病。因此,我覺得仍有必要透過論文集的編輯與出版,傳達當年探索「疾病史」的若干歷史經驗。當時我們頻頻扣問的幾個互相糾結的課題包括:
(一)什麼是流行病?什麼是造成疾病流行的原因?
(二)流行病對於人類社會和文明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三)人類如何因應流行病所帶來的衝擊?
(四)「疾病」是一種客觀存在還是一種文化或社會建構(cultural/social construction)?
(五)人類如何看待、詮釋、利用或療癒「疾病」?

這些問題並非由我們首先提出,也不會因我們的解答而消失。但我相信,收在這本論文集中的十三篇文章,仍然可以作為思考的起點或參考,仍有攻錯之效。

首先,林富士〈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一文,以中國史為例,概略介紹了疾病史研究的途徑、課題、材料、方法,以及寫作方式。其次,李建民〈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陳秀芬〈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李貞德〈「笑疾」考:兼論中國中古醫者對喜樂的態度〉、張嘉鳳〈「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范家偉〈漢唐時期瘧病與瘧鬼〉、廖育群〈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病及其歷史的研究〉、梁其姿〈中國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歷史〉等七文,分別探討中國傳統醫學(或宗教)對於祟病、鬼交(夢交、夢鬼交)、笑疾、疾疫、瘧病、腳氣病、痲瘋病的多樣看法、語言歧義、以及概念的古今之變。再者,李尚仁〈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一文,揭示了中國的痲瘋「經驗」與「在地知識」如何與英國的醫者及醫學觀念互相激盪;劉士永〈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的疾病結構演變〉一文,則是解析近代西洋的公共衛生及醫學觀念如何影響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疾病結構」的演變。此外,劉錚雲〈疾病、醫療與社會: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相關史料介紹〉一文,以官方文書「內閣大庫檔案」,闡明清代社會常見的民眾疾病和傳染病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蔣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病關係為例的探討〉一文,則是利用私人日記解析晚明士紳家族的疾病與醫療經驗。最後,邱仲麟〈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一文,則是透過「割股」療親現象,探討中國醫學中相當具有特色的「人部藥」和「血氣」觀念。

這樣的內容安排,自然揭露出歷史學界對於疾病史研究的興趣,主要還是在於醫學體系中的「疾病」觀念(包括疾病分類與病因論)的演變及其文化特性。同時,這也顯示,無論是「古今之變」的比較、醫學社群或社會群體內部的比較,還是中西醫學的比較,都是疾病史研究常用的手法。此外,從上述論文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運用不同類型的材料,才可以呈顯更多疾病史的不同面向。總之,透過本書的十三篇論文,以及我們過去摸索的經驗,我認為,對於疾病史的探索,只有透過跨學科的對話與整合,跨地域團隊的分工與合作,並且針對各種新、舊課題,廣泛使用各種方法、工具與材料,才能有重大的突破,並有助於我們對於人類整體歷史的理解。

選文(節錄)
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李尚仁
一、前言
歷史上痲瘋(leprosy),長久以來,一直和各種宗教迫害、文化成見糾結難解,若要探討疾病與社會、文化的關係,痲瘋的歷史無疑蘊含豐富的材料。痲瘋病患在西方受到強烈歧視的原因,可回溯至《舊約聖經》〈利未記〉第十三、十四章,記載「痲瘋」是種令上帝不悅的不潔之病。後世一些學者認為〈利未記〉翻譯發生錯誤,原文的zaraath(或tsaraath)係泛指不潔的皮膚病,卻被誤譯為leprae(痲瘋),為西方痲瘋病患的污名種下宗教根源。痲瘋的症狀容易與梅毒、苺疹病(yaws)乃至數種皮膚病混淆,正確診斷並不容易,史料記載的「痲瘋」是否就是現代醫學定義下的痲瘋,其實大有疑問。中世紀痲瘋的真實身分在醫學界與史學界爭議不斷。早在十九世紀末期,法 國 醫師暨歷史學者布黑(F. Buret)就發表異議,認為中世紀的痲瘋其實是梅毒。部分學者還認為,由於當時常由神職人員鑑定痲瘋病患,誤診的可能性非常高。考古學者於丹麥涅斯特華德(Naestved)的St. Jorgens痲瘋病患墳場,挖掘出西元一二五○年至一五五○年間下葬的屍體,遺骨經古病理學(paleopathology)檢驗,斷定死者生前患有痲瘋。然而,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考古發掘只能證明此一疾病當時已存在歐洲,卻無法保證史料記載的「痲瘋」病例罹患的都是現代醫學定義下的痲瘋。痲瘋的回溯診斷(retrospective diagnosis)仍舊問題重重。

十九世紀西方醫學的痲瘋研究有許多重要的發展,支持不同學說的醫師,對於痲瘋病因有數種不同的看法與解釋,痲瘋的疾病分類學(nosology)研究也發生爭論,痲瘋如何傳播的問題更是爭議的焦點。挪威醫師韓生(Gerhard Henrik Armauer Hansen)於一八七三年發現痲瘋菌,為現代醫學的痲瘋知識奠立重要基礎。為紀念他的成就,醫界甚至將痲瘋改稱為Hansens disease。然而,Hansens disease的致病細菌Mycobacterium leprae感染力甚弱,許多人對此細菌天生免疫,即使與痲瘋病患密切接觸也不會染病。因此,韓生的發現公諸於世之後,西方醫界對痲瘋是否會傳染仍爭議甚久。十九世紀西方醫學對痲瘋的傳播途徑與疾病身分(disease identity)的研究與爭議,是個有待探討的醫學史議題。目前有關十九世紀痲瘋病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痲瘋遭到污名化(stigmatization)的過程,以及教會收容與治療痲瘋病患的慈善醫療措施。澳洲、印度與美國等個別國家控制痲瘋傳播的醫療衛生政策,尤其是痲瘋療養病院的設立以及病院管理措施,也有不少的歷史研究。殖民醫療體制對痲瘋病患的管制或隔離措施,如何建構出被殖民者的身分(identity),以及被殖民者如何反抗這些措施等課題,近年也出現幾篇精采的殖民醫學史研究。然而整體而言,關於十九世紀西方醫學的痲瘋研究,目前的史學探討仍相當不足,即使受現代醫學推崇為痲瘋病因發現者的韓生,他的痲瘋研究經歷,以及他的學說被醫界接受的曲折過程,相關的歷史研究亦十分薄弱。

十九世紀中國被視為痲瘋主要盛行區域之一,然而西方醫學界在中國進行的痲瘋研究,目前仍是醫學史甚少觸及的領域。本文以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為主題,探討十九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來 華英國 醫師何以對同樣的疾病現象做出相當不同的觀察與解釋,並分析他們關於痲瘋病因和傳播方式的討論。本文以英國倫敦的皇 家 醫師院(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與英 國來華 醫師康德黎(Jame Cantlie1851-1926)分別於一八六○年代與一八九○年代進行的痲瘋研究為例,指出這兩篇報告對於痲瘋是否會傳染的問題,雖然看法南轅北轍,但使用的研究方法其實大同小異,兩者皆倚重英國殖民醫學、殖民科學乃至殖民行政管理所常使用的調查(surveys)研究方法。這兩篇報告呈現的醫學觀點轉變,則和歐美的帝國主義擴張活動、種族主義高張、排華風潮興起,以及熱帶醫學的專業化,有著密切關係。本文並且討論來 華英國 醫師對於當地資訊(native information)與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的使用,分析他們如何透過對中國資料的不同詮釋,來支持其截然不同的痲瘋病因論與傳播學說。

二、十九世紀西方醫學界對痲瘋傳播方式的探討
有關痲瘋的現代醫學知識濫觴於十九世紀,然而確立痲瘋是細菌疾病的過程卻充滿曲折。歐洲在十四世紀發生了史稱「黑死病」(the Black Death)的嚴重瘟疫(plague)之後,曾於中世紀造成大恐慌的痲瘋逐漸消退,到了十六世紀幾乎完全銷聲匿跡,除了北歐之外罕見其蹤。十九世紀前半,挪威是少數仍有本土痲瘋病例的歐洲國家,其痲瘋研究亦領先群倫。挪威醫師丹尼爾森(Daniel Cornelius Danielssen)和博克(William Boeck),對柏根(Bergen)地區痲瘋病患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他們分析了兩百一十三名病人,發現其中88%有血緣關係。因此,他們認為痲瘋是遺傳病,而且有隔代遺傳(atavism)現象,有時疾病遺傳隔了一代、兩代甚至三代才出現。例如某人得病,子女安然無恙,但孫子或曾孫卻又罹患痲瘋。丹尼爾森和博克在一八四七年出版研究成果,隔年該書法譯本出版。由於其一手研究內容詳盡、資料豐富且觀察仔細,使得該書論點對當時歐洲醫學界產生很大影響。細胞病理學(celluar pathology)創建者之一的偉大病理學家維考(Rudolf Virchow),宣稱此書是關於「痲瘋的現代生物學知識的濫觴」。丹尼爾森和博克的學說,由於否認痲瘋傳染的可能,也減少了歐洲人對於痲瘋可能透過傳染散佈而再度出現於歐洲的恐懼。

十九世紀後期,痲瘋再度引起歐洲大眾的憂慮。這並不是因為痲瘋又在歐洲流行,而是歐洲的帝國主義擴張活動,使得海外歐洲人接觸痲瘋病患的機會大增。痲瘋成為殖民政府必須面對的醫療問題,而且殖民經濟活動往往導致勞動人口流動,為數眾多的奴隸、苦力與契約勞工(indentured labour)離鄉背井,移居千里之外。這些廉價勞力主要來自亞洲與非洲,而痲瘋在其中一些區域原本就是風土病(endemic disease)。移民現象導致部分歐洲人擔心痲瘋是否會隨著這些流動人口四處散佈,甚至傳到歐洲。加上當時種族主義高張,歐洲人普遍認為有色人種衛生習慣不良、身體污穢不潔,使得他們更加懷疑移民會散播痲瘋。原本沒有痲瘋病例的夏威夷,在一八六○年代出現多起痲瘋病例,在西方引起嚴重關注。這個事件也對痲瘋遺傳說構成很大挑戰,因為遺傳說很難解釋為何原本沒有痲瘋的區域,會突然出現許多新病例。這個事件不只再度導致西方醫界爭論痲瘋是否會傳染,也使得一般民眾害怕痲瘋可能傳入歐洲。

在討論痲瘋傳播方式時,十九世 紀西方 醫師提到「傳染」,所用的字是「contagious」,這個概念指的是「接觸傳染」,亦即透過人與人或人與物的直接接觸來傳染。當時並非所有學者都認為接觸傳染原(contagion)是微生物,認為傳染病病因是細菌等微生物反而是醫界少數派的主張。要到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與德國細菌學家科霍(Robert Koch)崛起之後,細菌學說(germ theories)才日益受到重視。十九世紀許多西 方 醫師認為「感染原」是一種化學毒素或酵素,一旦接觸或吸入會導致血液敗壞,產生出更多的毒素而引起疾病。感染原也是一種「刺激因」(exciting cause),會削弱病人的體質(constitution),使得體質原本不佳的人生病。接觸傳染的疾病(contagious disease)既有別於遺傳疾病(hereditary disease),也不同於瘴氣疾病(miasmatic disease)與瘧疾(malarial disease)。此外,當時對於「contagion」與「infection」也有清楚區別。後者類似今天的空氣傳染的概念,例如天花與麻疹等傳染力強、不需要緊密接觸就會染上的疾病,就被歸類為「infectious disease」。「瘴氣疾病」通常指腐敗的動、植物與穢物散發出惡臭毒素所導致的疾病。「瘧疾」主要指熱帶地區潮濕的腐植土或沖積土,在強烈太陽曝曬下散發出有害氣體,導致間歇發作的熱病(intermittent fever)。在十九世紀的醫學理論中,這些名詞的意義與現代醫學的定義不盡相同,必須先釐清這些基本概念,才能瞭解當時西方醫界有關疾病傳播方式的爭論。

在海外擁有大批殖民地的英國,對於痲瘋是否會透過接觸而傳染自是極為關切。這不只牽涉到殖民地居民的健康,也攸關痲瘋是否可能傳入英國本土。加勒比海溫渥島(Winward Island)的總督,建議英國政府對殖民地的痲瘋病情進行有系統的調查,英國政府因而在一八六二年委託皇 家 醫師院進行相關研究。

皇 家 醫師院向海外 歐洲 醫師與外交官發放問卷,詢問當地痲瘋病情與相關資訊。調查完成後,皇 家 醫師院認為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痲瘋會傳染。《痲瘋報告》指出:「全世界不同地方的觀察者見解一致,都相當反對痲瘋會傳染的看法。」《痲瘋報告》特別提出「就這點而言,痲瘋療養院工作人員經驗得來的證據,特別具有決定性」。許多痲瘋療養院工作人員長年與痲瘋病患接觸,卻沒染病。皇 家 醫師院的調查委員會認為,這點足以證明痲瘋不會傳染。此外,該委員會發現「相關意見幾乎毫無異議地認為,痲瘋通常會遺傳」。然而,《痲瘋報告》還是審慎指出,有些病患身上「無法追查出遺傳的傾向」,因為這些病例的家族病史無法找出痲瘋的先例。因此,「到底有多大比例的病例是遺傳而來,即使不是完全無法斷定,通常也極難斷定」。《痲瘋報告》結論還特別強調痲瘋會隔代遺傳。就預防措施而言,皇 家 醫師院主張廢除任何會影響痲瘋病患權益的法律,反對隔離與拘禁病人,也不支持限制病人旅行遷徙。換言之,皇 家 醫師院勞師動眾大舉進行痲瘋調查,最後得到的結論,卻無異於以丹尼爾森和博克為代表的傳統主流學說。該份《痲瘋報告》的〈結論〉還在注釋中,大量摘譯與轉述丹尼爾森和博克的主要論點,並且大表贊同,視之為權威意見。

皇 家 醫師院的調查所觸及的另一個重要議題,是痲瘋病是否是個獨立的疾病實體?或者它只是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症狀或併發症?當 時有些 醫師認為某些疾病和痲瘋密切相關,甚至認為它們其實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症狀表現。象皮病與梅毒這兩種疾病就常和痲瘋混為一談。皇 家 醫師院的《痲瘋報告》指出:「許多觀察者,尤其是在印度的觀察者,認為痲瘋是梅毒的毒素所激發的,兩者是相關的疾病。」《痲瘋報告》還指出,由於「阿拉伯象皮病(Elephantiasis Arabum)(又稱『巴貝多腿』〔Barbadoes Leg〕或『交趾腿』〔Cochin Leg〕),和痲瘋常是同一個地方的風土病,有時兩種疾病還出現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因此有些人認為它們是相關的疾病」。然而,皇 家 醫師院調查之後認為痲瘋是獨立的疾病,與其他的疾病無關。《痲瘋報告》還特別引述丹尼爾森和博克的說法:「我們對痲瘋的描述顯示,它是個特殊的疾病,一旦完全發病,就不會和其他疾病混淆。」這一點是皇 家 醫師院的《痲瘋報告》最沒有爭議的部分,十九世紀中期之後,痲瘋是個獨立的疾病實體,已經成為西方醫界主流共識了。

皇 家 醫師院認為痲瘋是遺傳病而非傳染病,代表了當時英國醫界的主流意見,而得到不少支持。就連在印度對象皮病(elephantiasis)做出原創研究的路易斯(Timothy Richard Lewis1841-1886)與其同僚DD•康寧漢(D. D. Cunningham1843-1914),也支持痲瘋遺傳說而反對傳染說。然而這份《痲瘋報告》並沒有平息眾議,痲瘋的病因與傳染方式在英國醫界仍是爭議不休的議題。著名的 皮膚科 醫師福克斯(Tilbury Fox)在談到皇 家 醫師院的《痲瘋報告》時指出:
……許多寄回英國的報告,都是領事或其他非醫界人士寫的。這些報告必然包含主流觀點與人們的偏見,有些〔偏見〕還相當地驚人。由於沒有透過嚴格的醫學分析與批評來篩選事實,如此的來源必然含有相當程度的錯誤。這些錯誤又會滲透委員會的工作,使其失效。其實,他們所處理的〔材料〕在相當程度上等於是道聽塗說。

一八七三年在柏根痲瘋病院工作的挪威醫師韓生,宣稱找到了引起痲瘋的細菌,使得痲瘋傳染說聲勢大振。然而,韓生的發現也未能使爭議底定,因為英國醫界在一八七○年代尚未普遍接受細菌學說, 許多 醫師認為細菌學說太過簡化,忽略了環境其實在疾病發生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之所以如此,並非全然因為英國醫界過於保守而無法接受新學說。在當時英國醫界對細菌學說激烈辯論中,「沒有任何研究者能明確區分不同的微生物,以確認某個特定疾病是由某種特定生物所引發的」。在這種情況下,光是宣佈在顯微鏡下看到微生物出現在痲瘋病患的組織,並不足以讓醫學社群放棄接受已久的學說而改奉新說。


 


http://www.linking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161163&companyname=聯經出版公司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西醫結合發展史研究


 


 作者:肖林榕


 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內容簡介:


《中西醫結合發展史研究》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以人文與醫學相結合的視野,對中西醫結合的形成、發展與不斷成熟的進程,進行縱向梳理。內容分為七大章節,即:第一章總論,從人文與醫學相結合的視野,概述中西醫結合產生、發展的淵源與特點;第二章歷史淵源與現代發展,闡述中西醫結合產生的歷史淵源與人文基礎;第三章主要敍述中西醫結合的前驅——中西醫的匯通;第四章敍述近代中西醫結合發展的徘徊;第五章論述現代中西醫結合的發展;第六章介紹為中西醫結合發展而奮鬥的著名醫家(含當代院士);第七章彙集中西醫結合的相關資料,如學術期刊、學術團體、專業教育與學位、主要學術成果等內容。從而闡述中西醫結合產生、發展的人文與醫學的淵源,展示我國中西醫結合發展的歷程與特色。
《中西醫結合發展史研究》讀者物件為醫學院校學生、中西醫結合工作者以及相關的科研人員、醫療行政管理者。《中西醫結合發展史研究》是中西醫結合研究系列叢書之一,《中西醫結合發展史研究》對中西醫結合的形成、發展與不斷成熟的進程,進行縱向梳理,重點圍繞中西醫結合防治包括肝癌、結腸癌、慢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重要天然藥物作用機制研究現狀進行整理和歸納。《中西醫結合發展史研究》可供廣大從事中西醫結合教學科研工作者提供參考。


 


目錄: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  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淵源


  第二節  中國醫學形成、發展及其特點


  第三節  中西醫匯通的形成、演化及其特點


  第四節  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與創新


第二章  中西醫結合產生的歷史淵源與人文基礎


  第一節  相容並蓄、開放創新的中華民族精神


  第二節  中醫學體系的創立與發展


  第三節  西醫學體系的長足進步


  第四節  明代之前的中外醫學交流


第三章  中西醫結合的探索——中西醫的匯通


  第一節  明清時期西方醫學在中國的發展


  第二節  中醫醫家對於中西醫匯通的宣導與實踐


第四章  近代中西醫匯通的艱辛


  第一節  中醫存廢之爭


  第二節  近代西醫學的發展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力量的集聚


第五章  現代中西醫結合的發展


  第一節  中西醫結合政策


  第二節  現代科學及醫學發展的需求


  第三節  中西醫結合基礎理論的探索


  第四節  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的研究


  第五節  中藥方劑的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六章  歷代中西醫結合著名醫家


第七章  中西醫結合發展的資料


  第一節  學術期刊


  第二節  中西醫結合主要學術團體


  第三節  專業教育與學位


  第四節  中西醫結合主要學術成果


  第五節  中西醫結合科研醫療機構


 


http://www.amazon.cn/%E4%B8%AD%E8%A5%BF%E5% 8C %BB%E7%BB%93%E5%90%88%E5% 8F %91%E5%B1%95%E5% 8F %B2%E7%A0%94%E7%A9%B6/dp/B005XXE8SO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方的中國形象--道一風同:一位美國醫生在華30


 


原著()愛德華·胡美


主編:黃興濤、楊念群


譯者:杜麗紅


出版日期:2011/10/01


出版社:中華書局


 


版主:一本描寫近代中國醫療與社會的回憶錄佳作Doctors east, doctors west : an American physician's life in China. 有不少關於西醫觀察傳統中國醫學的視角, 雷祥麟 老師在其著作中曾加以引用,現在終於翻成中文版了。


 



內容概要:


       

 本書是由曾創辦湘雅醫學院和湘雅醫院的美國醫生胡美于1949年撰寫的回憶錄,書中記載了胡美醫生于20世紀早期在湖南從事醫學工作的種種見聞。胡美醫生在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取得醫學學位,受到正規的醫學教育,但他並不盲目排斥中醫,而以一種開放的態度看待中醫,並對他所工作地方的人民有很深的感情,這非常難能可貴。他在書中以西方醫學工作者的獨特視角,為我們敍述了上個世紀初中國的社會醫學文化和風俗、社會對疾病的看法、中國人對中西醫的態度以及醫生-病人關係等方方面面的真實描寫。不失為一本視角獨特、敍述翔實、生動有趣的回憶錄。


    「北協和,南湘雅」,湘雅醫院到今天已經走過了百年的歷程。本書《道一風同:一位美國醫生在華30年》是由創辦湘雅醫學院和湘雅醫院的美國醫生愛德華·胡美於1949年撰寫的回憶錄,書中記載了他於20世紀早期在湖南從事醫學工作的種種見聞。


    愛德華·胡美(Edward H. Hume18761957),美國人,出生於在印度傳教的基督徒家庭,是位虔誠的基督徒。1897年在耶魯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01年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19031905年在印度從事鼠疫預防工作。1905年夏,接到雅禮會邀請攜妻帶子前往長沙。1906年,創辦了湖南省第一所西醫醫院——雅禮醫院。1914年,他與顏福慶一齊努力,促成雅禮會與湖南育群學會合作,創辦了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此後,他擔任湘雅醫學專門學校校長,直至1927年返回美國。在華期間,他積極傳播基督教,提倡現代科學的教學和研究,致力於提高中國教育和醫學工作水準。胡美醫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受到正規的醫學教育,但他並不盲目排斥中醫,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看待中醫,並對湖南的人民有很深的感情。他在以一個西方醫學工作者的獨特視角,為我們敘述了上個世紀初中國的社會醫學文化和風俗、社會對疾病的看法、中國人對中西醫的態度以及醫生一病人關係等方方面面的真實情況。《道一風同:一位美國醫生在華30年》不失為一本視角獨特、敘述翔實、生動有趣的回憶錄。


 

 


目錄


致謝
前言
01
偉大的旅程
02
封閉的拱門
03
長沙城
04
西拱門大街
05
「五十文!不能再少了!」
06
「他不懂醫!」
07
第一批住院病人
08
醫療競爭者一
09
廣告支出……
10
「先生,我來謝謝您!v
11
注射醫療一
12
醫院的鄰居
13
形式多樣的救護車
14
「一塊翡翠!」
15
「即使他是位外國人」
16
偉大的太平門
17
「時機還未成熟」
18
文化傳統
19
「他趕走了瘟疫!」
20
「看護和守衛的專家」
21
潮宗街
22
家庭控制著治療
23
韋爾奇 博士奠基
24
城牆之外
25
靈魂的世界
26
好夥伴一
27
不平靜的十年
28
衛生改革
29
城市的救星
30
「是的,但是……
31
「你將在黎明被槍斃!」
32
「百年之計」
結語


 


http://tl.zxhsd.com/kgsm/ts/big5/ 2011/11/16 /2112020.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爭鳴與創新:中醫學術流派研究


 


作  者:中醫學術流派研究課題組


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7-1


 


內容介紹
本書是關於中醫各學術流派課題組的精研報告,論述了中醫學術流派問的爭鳴、滲透與傳承,中醫理論體繫不斷完善、中醫學不斷發展的過程。其內容完整,資料翔實,誠乃中醫學術流派最全最權威最前沿的著作。


簡介


中醫學術流派是在長期的學術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結晶。在中國古代醫學史上曾出現過眾多的醫學流派,而各學術流派之間的爭鳴、滲透與融合,促進了中醫學術的發展,使中醫理論體系得以不斷完善,臨床療效不斷提高,最終形成了中醫學一源多流的學術特色。自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提出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以來,關於中醫學術流派的研究代不乏人。近代著名學者 謝觀 先生在《中國醫學源流論》中提出有劉河間學派、李東垣學派、張景岳學派、薛立齋學派、趙獻可學派、李士材學派,作為中醫學術流派之最早開拓者,厥功至偉。著名中醫學家 任應秋 先生是當代中醫界第一個明確指出學術流派判斷標準的學者:凡一學派之成立,必有其內在的聯繫,否則,便無學派之可言。


編輯推薦


《爭鳴與創新:中醫學術流派研究》是關於中醫各學術流派課題組的精研報告,論述了中醫學術流派間的爭鳴、滲透與傳承,中醫理論體系不斷完善、中醫學不斷發展的過程。其內容完整,資料翔實,誠乃中醫學術流派最全最權威最前沿的著作。《爭鳴與創新:中醫學術流派研究》是日本漢方醫學大家大塜敬節三十年臨床經驗的精華,是一部難得的風格獨特的醫案集。由日本創元社於一九五九年六月出版發行,至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二十一次印刷。


目錄


前言
上編中醫學術流派研究概論
古代中醫學術流派研究
現代中醫學術流派研究
中編中醫學術流派論文集粹
論先秦文化與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
中醫學說學派的研討
借鑒學派形成經驗推動中醫學術發展
現代中醫學術流派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齊派醫學與脈學流派
新安醫學文化
北京御醫學派
嶺南醫學流派
海派中醫與海派中醫學術流派之探析
錢塘醫派研究
江西籲江醫學概況
籲江醫學印象
四川火神派概說
湖湘現代中醫學術流派
孟河醫派傳承特色探析
陝西長安醫派
一腔渾是活人心
針灸流派
北京四大名醫傳承情況調查
道教醫學簡論
少林醫派
民國時期中醫醫學流派概述
《素問》校詁派學術淵源及研究意義
近百年來中醫兒科四大學派的形成和發展
齊魯中醫學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廣東鄧氏五臟相關學派
嶺南靳三針
杭州何氏婦科流派淵源
當代中醫皮膚科流派研究
當代中醫骨傷科流派手法規律研究
中醫體質學派
當代中醫內科脾胃學派特點分析
蘇氏正骨流派傳承發展概況
三部六病醫學流派傳承發展概況
下編中醫學術流派考察報告
中醫學術流派研究課題組調研報告(福建)
中醫學術流派研究課題組調研報告(河南)
中醫學術流派研究課題組調研報告(廣西)
中醫學術流派研究課題組調研報告(上海)
山東省預調情況總結
《現代中醫學術流派現狀評價要素》專家諮詢總結報告
中醫學術流派研究現代部分調研報告
附錄媒體報導
中醫學術流派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醫流派現存幾多
中醫學術流派研究課題順利通過結題驗收
發展學術流派有助發揚中醫特色優勢
短評:學術流派研究刻不容緩


 


http://www.amazon.cn/%E4%BA%89%E9%B8%A3%E4%B8%8E%E5%88%9B%E6%96%B0-%E4%B8%AD%E5% 8C %BB%E5%AD%A6%E6% 9C %AF%E6%B5%81%E6%B4%BE%E7%A0%94%E7%A9%B6-%E4%B8%AD%E5% 8C %BB%E5%AD%A6%E6% 9C %AF%E6%B5%81%E6%B4%BE%E7%A0%94%E7%A9%B6-%E8%AF%BE%E9%A2%98%E7%BB%84/dp/product-description/B005VJLPTK/ref=dp_proddesc_0/478-5630218-6321401?ie=UTF8&s=books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大陸有系統的在進行中醫典籍的蒐集、整理、匯編工作,而臺灣中醫在這個環節上,起步還是比較晚的。目前看到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將幾個疾病的「中醫典籍彙編」做出來,值得肯定,不過較偏重臨床,文獻乃至版本與歷史的內再理路連結,則缺少論述,以後應該可以往這個方向努力吧。


 


 


皇甫謐研究集成


 


錢超塵溫長路 (編者)


出版社: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11年7月1 )


叢書名中華古代名醫名著研究集成叢書


精裝: 1325


 


內容簡介:


《皇甫謐研究集成》以《針灸甲乙經》為核心,將古往今來特別是近現代以來有關皇甫謐醫學思想研究的著作和論文等彙集一卷,以目錄概覽和文章輯錄等形式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示皇甫謐及其醫學思想的理論精髓和應用價值。同時對與皇甫謐醫學有關的其他學術思想的研究也多有涉及。
皇甫謐是我國晉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醫學家。著述宏富,《針灸甲乙經》是皇甫謐最重要的醫學著作,該書奠定了針灸學科的理論基礎,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繫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一向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為針灸醫生提供了臨床治療的具體指導和理論根據。
《皇甫謐研究集成》資料翔實、分類科學、內容豐富、視野開闊,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皇甫謐學術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瞭解和研究皇甫謐醫學思想的重要參考書。適合於各級中醫、中西醫結合院校、科研、醫療單位和醫藥工作者閱讀和收藏。


 


目錄:


概說第一篇 皇甫謐主要著作版本及其研究性著作


第二篇 公開發表的研究皇甫謐學術思想的文章


第三篇 有關皇甫謐研究的重要學術會議及論文選輯


第四篇 研究、紀念皇甫謐的主要機構和活動結語


 


報導:《皇甫謐研究集成》甘肅首發


     8月29,“中華古代名醫名著研究集成系列叢書之一《皇甫謐研究集成》在甘肅慶陽首發。據介紹,該書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發起的中華名醫研究專案課題——“中華古代名醫名著研究集成系列叢書之一,該叢書為大型中醫文獻類叢書,每位古代著名醫家單立一冊,統一由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


    目前已出版的有王清任、李時珍、孫思邈、張子和、華佗、張仲景(2)和《黃帝內經》(4)七種,具體為《黃帝內經》《張仲景集成》《華佗集成》《張子和集成》《孫思邈集成》《李時珍集成》《王清任集成》等七部著作。


    《皇甫謐研究集成》由甘肅省中醫院院長李盛華和甘肅省中研院副院長潘文擔任主編,全書共220萬字,涵蓋了皇甫謐生平事蹟和《針灸甲乙經》的文獻研究、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傳承、應用等各方面的內容。據悉,《皇甫謐研究集成》把近代國內外對《針灸甲乙經》的成果和後世應用、發揮的精粹集於一爐,有關皇甫謐醫學思想的全部精華盡在其中。


    《皇甫謐研究集成》於201011月確定由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主持編寫,並成立了由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為主的《皇甫謐研究集成》編纂委員會。該書的付梓出版對進一步研究皇甫謐針灸文化,弘揚皇甫謐精神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皇甫謐,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平涼靈台)人,魏晉間醫學家。編撰《針灸甲乙經》,是中國中醫領域針灸療法的創始人。


 


 


http://www.amazon.cn/%E7% 9A %87%E7%94%AB%E8%B0%A7%E7%A0%94%E7%A9%B6%E9%9B%86%E6%88%90/dp/B005UIUJEY


 


http://gb.takungpao.com/place/gansu/ 2011-08-30 /934723.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