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原文經版主繁體化,應較好讀。最近不太專心的(當閒書)看《什麼是醫學史》,作者Burnham和席文教授都指出這些專史慢慢往社會、文化史發展的傾向,倒是臺灣的醫學界醫史教育,好像還是偏重醫學新發明和菁英醫者的歷史講述,這些外國學者所陳述的「變化」,好像沒有很明顯的在台灣醫界的醫學史內出現。歷史學界的醫史研究,則是以「變化」當作「起始」,一開始就走入社會文化,醫界與史學界的對話仍是不足。至於 席文 教授沒有多提一些臺灣的醫療史和科學史研究,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


 


科學史和醫學史正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席文(Nathan Sivin


 


【原文出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期第9398


【英文標題】How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s Changing


【作者簡介】席文,男,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系中國文化與科學史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賓夕法尼亞大學 科學史與科學社會學系,美國費拉德爾菲亞


【內容提要】 1950年代科學史成為職業領域時,接受科學訓練的科學史學家用語文文獻學工具或者考證手段分析文本,研究大人物的科學思想。到1970年,多數西方科學史學家接受史學訓練,為外行寫作歷史。1980年代以來,不少學者把研究從古代轉到當代,採取社會學和人類學方法,研究不出名的科學家、管理者甚至患者及其家人,並對社會地位、人際關係、財富、權力、說服手段和受眾進行分析。近來,科學史的研究焦點已經從普適的知識體轉向科學的地方性文化。北宋學人的多才多藝、現代之前科學研究的費用、科學與文學的關係、患者及其家人對於療效的感受等,都是值得人們結合常規進路和創新進路、智識史與社會史,深入開展研究的領域。


 


In the 1950' s when history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become professional fields, historians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who were trained in science and medicine, investigated thoughts of great men by the tools of philology and evidential research. By about 1970, most of historians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were being educated in history, and began to write for laymen. Since 1980' s, many scholars have moved away from research on ancient times and studied the recent past, took the approaches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to unfamous scientists, administrator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analyzed social status,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the cost of research, and the role of authority. Recently, the focus has moved to local cultures of modem science. It would be worthwhile to study the widespread involvement in science of literati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the cos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efore modern times, links between science and literatur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rapies, by combining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history, drawing on recent social science, and developing a good balance between conventional and innovative approaches.


【關 詞】科學史學/科學史/醫學史/方法論historiography/history of science/history of medicine


 


很多人把科學史和醫學史看作兩個領域。那是因為60年前,寫自然科學史的是科學家,寫醫學史的是醫生。早期偉大的現代中國科學史學家之一竺可楨教授,就其所受訓練和從事的職業而言,是一位氣象學家。在竺教授之後的60年內開始工作的最重要的科學史家和數學史家,比如席澤宗教授和陳美東教授,受的也是科學訓練。醫學史家在中醫學院或西醫學院受過教育。醫學史和科學史起初並沒有很多接觸,這一點我們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是分開的機構,就可以看出來。


今天,由於這兩個領域彼此影響很大,其研究的問題和方法就沒有很大差異了。醫學史學家廖育群教授是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現任所長,這一事實就表明,這種機構的分離沒有過去那麼重要了。這兩個研究所都把他們的研究生訓練成職業的史學家。兩個研究所裏,就像國外大學裏一樣,研究的問題和方法一直都在迅速地變化。今天我將談談已經發生了的一些變化,以及正在持續地發生的種種變化。我將主要關注科學史和醫學史發生變化的相似之處,而不是這兩個領域發生變化的差異之處。出於這個原因,我將經常用「科學」一詞表示二者。


職業科學史


我從1950年代說起,那時科學史和醫學史成了職業領域。我說「職業領域」的意思是指高品質學術的起始。這兩個領域品質高實在要早幾個世紀。人們能夠作為研究者或教員謀生。1950年左右,不少學者正在從事科學史或醫學史工作。他們接受的訓練仍然幾乎全都是科學而不是歷史。他們所寫的,是他們領域過去的思想如何發展成與現代科學相似的思想。在他們看來,任何不被現代標準認可的東西都不值得研究。他們用語文文獻學工具,即批判地閱讀和分析文本所說的內容,來批判地研究原始資料。歐洲人有他們的語文文獻學傳統,中國人、日本人和朝鮮人也使用類似和同樣通用的證據研究(考證)工具。這兩種傳統對於弄清某個文獻是誰寫的、是否可靠、與其他文獻有何聯繫,以及其內容的含義,是非常有價值的。


結果,科學史和醫學史往往就成了概念和方法的概要,就像它們在重要書籍中按年代順序看上去的那樣。「變化」通常意味著兩本書內容的不同。這種研究的目的,就是鑒別「成就」——誰最先做的、誰做得更像現在知識。它描繪少數科學英雄,而不是普通人。好像哥白尼(Copernicus)、維薩留斯(Vesalius)、沈括(1031-1095)和郭守敬(1231-1316)與那些和他們一起工作的人幾乎沒有什麼共同之處。這樣的歷史不能解釋他們不同之處的原因。除了用影響之類的模糊解釋之外,它們也不能說明變化。它們說不出科學家何以有時接受影響而有時卻拒斥影響。為了努力理解大人物之間的關係,它們只著眼於機構。(黃小茹,2008


這種進路(approach)在長時間裏成功了,其受眾就像其作者一樣,是科學家和醫生,他們想知道誰是他們的智識先祖。他們相信他們自己時代的知識就像他們作為學生從教科書中學到的那樣,是非常可靠和合理的。他們自己的工作就是改進他們時代的概念和方法。他們把歷史看作一件追溯同樣的改進模式的事情。他們的科學史與一般歷史幾乎沒有多少共同之處,一般歷史是關於諸種社會中無限複雜、非理性與理性相伴的人類經驗的歷史。


一般科學史的發展


大約從1970年以後,多數西方科學史學家和醫學史學家受的就是史學教育而不是科學教育了。他們開始為外行而不是為科學家寫作。他們從越南戰爭(1959-1975)認識到,科學技術常常被用來摧毀生命也用來拯救生命,它們可以作破壞環境的工具也可以作改善環境的工具。史學家對於科學的政治誤用的關切,導致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把研究題目從古代轉到近代,越來越多的研究生選擇研究當代科學。例如,我自己系裏的12位教授中,有10位研究20世紀甚至21世紀,我們的研究生很少研究1900年以前的事情。


研究你自己的時代時一定要注意,科學家的經濟需要、他們的政治態度、他們的競爭以及他們的人際關係,都不能忽視。要注意那些接受一般訓練、將永不會出名的科學家做著大部分工作,又引起了很多變化。探究所有這些事情以及許多相關的事情,正是我們今天常規研究的一部分。


這就提出了一個很顯然的問題:難道同樣的事情在過去就不是真的了嗎?如果是真的,那麼,一部主要基於大人物思想的歷史就太狹窄了,不能解釋科學是如何真正演進的。


大約到1970年代,就在許多像我這樣的科學史學家都在自問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我們發現,人類學和社會學正在發展的那些研究方法,可能非常有助於研究過去。下一講我將處理這兩個學科的影響,這裏我只稍微說幾句。


舊的科學史是關於英雄科學家個體的理念和理論的歷史。這樣的歷史可以導致有價值的結論,但卻不會導致均衡的結論。為了達到這種均衡,研究社會和文化在形塑技術變化中的角色,就是必要的了。今天,所有的科學家和醫生都意識到社會地位、人與人之間的常規和非常規關係、財富、權力等方面的差異。這些都是社會學研究的概念。科學家和醫生也從他們周圍的人們那裏,認識到如何理解和澄清他們的經驗、如何可以使他人同意,等等。人們分享的那些感覺和方法就是我們所謂文化的東西,屬於人類學。這兩個學科中的多數社會科學家探究的都是當下,而不是過去。


1950年代科學社會史創始時,不外是對科學機構的研究:英國皇家學會、法國科學院。由於這些機構只接納那些通常傑出而並非典型的少數科學家,因此這種研究並不導致理解上的重要創新。從那時起,史學家把人類學和社會學用於過去,他們也就闡明了種種技術性職業的方方面面。為什麼歐洲直到18世紀才有人作為物理科學家或數學家被雇用,而在過去2000年中國科學家就有了這種官職?為什麼在20世紀之前的中國,科學家很少公開爭論,甚至更少公開與在世的對手辯論?為什麼天文官員比數學官員的爭論要多一些?古希臘人以降,科學爭論和公開的面對面的辯論在歐洲很正常。這個重要反差的原因是什麼?這些差異表明的是社會習俗、優先權和價值觀上更深層的差異,是社會和文化上的差異。


讓我通過歷史地思考技術變化,給出一些重要變化的具體例子,這些例子首先是歐洲的,然後是中國的。


首先,新理念不能自動地使人確信它們是正確的而且比舊理念好。有些人不只是要發明新的技術方法,而且還要發明新的說服手段。如果這些理念是革命性的,那麼,科學家還得創造新手段去說服新公眾。沒有這些社會發明,變化可能就極其緩慢。儘管哥白尼作為一位天文學家廣受尊重,但羅伯特·韋斯特曼(Robert Westman, 1980)卻指出,在1543年他的書初版到1600年之間的三代人當中,歐洲總共只有10個人接受哥白尼的地球是行星及所有行星繞太陽運行的理論。哥白尼並非革命家。由於他是為大學裏的保守學者們寫作的,因此,直至伽利略(Galileo)為他創造了大學以外的新公眾的時候,新的理解才過於緩慢地出現
17世紀的英格蘭,大學主要是訓練人做宗教職業。並非令人吃驚的是,那個時代的多數重要科學發現的完成和發展都不在大學裏,由於大學並不準備贊許創新者,那麼,誰來判斷和接受他們的工作呢?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pin)和西蒙·謝弗(Simon Shaffer)1985年對這個新問題給出了一個重要答案(Shapin and Shaffer, 1985),這就是有名望並對科學感興趣的受過教育的紳士們,他們相互論證他們的發現和假說。起初他們只在自己家中向少數訪客做論證。到1660年,他們組織了歐洲第一個科學學會即皇家學會。在這個組織裏,他們可以向大得多的紳士團體展示和討論他們的新工作,並把它作為真正的科學發表在學會的學報上。這在今天,比如在《自然科學史研究》這種學報中,已經是一種正常的模式,但是在1660年代它卻是一項新發明。


另一個例子是標準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發明(Kohler 1994)20世紀早期,赫爾曼·繆勒(Herman Muller)及其同事在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實驗室裏,開始繁殖一種極便於做遺傳學問題實驗的特殊品種的蒼蠅。繁殖了一代以上之後,他們把這些昆蟲送給許多正在做同樣工作的實驗室。結果,這些特殊的果蠅成了多種研究的標準昆蟲。這些實驗室依靠它們,並通過向哥倫比亞大學的這個小組告知其工作進展及經常接受他們的建議,作為對這些贈品的回報。結果,哥倫比亞的這個小組存在的時間很長,在那種實驗中取得優勢地位。這樣,一種昆蟲成了實驗科學中一種占統治地位的工具。


在這兩個例子中,我們都可以看出,科學的理念和理論都依賴社會活動——新科學家之間新關係的創造,甚至一種新昆蟲的創造——都使它們在某些方向的發展更可能。這也使得回答這個問題成為可能,即為什麼1280年元初中國雇用了150多位專家改曆,但是在此後的幾個世紀,歐洲卻沒有這樣的項目把五六位天文學家弄到一起。答案在於中國的集權官僚政體。


醫學史方面,過去20多年也有同樣重要的轉變。此前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是關於醫生及其行醫的研究。醫生們的著作在1980年代仍然是醫學史的主要原始資料,但這些資料並沒有詳細記載病人的經驗。不過在傳記和日記裏,有許多這樣的記載。自那時以來,我們已經廣泛研讀了論述患者經驗的書籍,並且正開始理解普通生活中、病患中和手術中的患者疼痛史


中國醫書幾乎也沒有給出有關患者及其經驗的知識。不過,10年前張哲嘉(Chang, 1998)的博士論文使用了北京故宮檔案館的文獻,非常詳盡地追溯了同治皇帝(1861-1875)和慈禧太后(1874-1908年在位)在他們被醫官和非官方醫師治療期間的個人看法。他們不是典型的患者,但張哲嘉的工作開闢了對一般病人進行研究的道路。


焦點變化
   
過去,人們都認為,現代科學是一種知識體,在哪裏都是一樣的。由於設想其概念和語言是普適的,學者們假定來自不同文化的科學家會用同樣的方式思考和行動。但是,兩個國家的化學家的心智習慣真是一樣的嗎?一項新近的研究提出,把科學作品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會改變種種意思。作者得出結論說,這在早期是真的,直到今天也是真的。對不同文化的科學家比如中國科學家和日本科學家就相同主題所寫的技術性論文,就內容和思想上的差異去做這樣的研究,會有價值的。


而且,單單研究科學概念過於狹隘,不能回答廣泛的問題。雪倫·特拉維克(Sharon Traweek, 1988)做了一項值得注意的研究,她比較了東京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直線加速器以及使用它們的科學家。組織在多個研究團隊裏的數百名物理學家需要使用這些機器,那些掌管機器的人給每項實驗分配了時段,任何不能得到足夠時間的專案都不會成功。特拉維克發現,斯坦福和東京決定分配時間的方式根本不同。差異並非取決於物理學,而是取決於管理實踐、工作習慣以及每個地方的人際關係。一項對於日本和美國的火箭項目的比較研究,給這個結論提供了另外的證據。換言之,要理解科學研究項目的成敗,就得承認有現代科學的地方文化。


對於另外一個問題的研究還沒有很大的進展,關於中國的科學文化的研究尤其如此。在每個熱切專注於科學研究的國家,剽竊都是一個問題。大量研究調查了近幾年美國的許多案例(Judson2004,第7章)。在中國,一項發表的調查提出,應當對剽竊進行歷史研究⑤,但是再過了十幾年之後,我們就不知道更多的事情了。據我們所知,20世紀之前模仿在歐洲是一種被廣泛認可的慣例。但是沒人研究中國的模仿。一些學者也許會把剽竊看作可恥的,但在很早的時代,它在科學上完全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如果我們想把科學理解為一種歷史現象,就必須對之做無偏見的探討。


對中國科學史的新探討


亞洲研究中國科學的史學家已經開始把許多這樣的新方法和新進路用於他們自己的工作了。


日本學者山田慶兒和栗山茂久在關於醫學和科學的書中已經把智識史和社會史結合起來。例如,山田慶兒對於授時曆的研究(山田慶兒,1980),就是第一部考察中國一次改曆的社會、政治和建制方面的著作,該書同時也是技術性方面的著作。當我就同一次改曆撰寫自己的書(Sivin, 2008)時,我發現這部著作極其有用。馬伯英的《中國醫學文化史》(馬伯英,1994),對其主題有多維度的豐富調查。馮賢亮(2002)是一直在用新方法研究環境史的幾位中國學者之一④。當年輕學者接受訓練從種種研究技巧中選擇工具時,中國將在常規進路與創新進路之間得到均衡的發展。


使用新工具


讓我列舉我們知之甚少或者就不知道的一些中國科學史領域,以及研究它們將會用得上的工具。


1973年在一部沈括傳記中,我注意到北宋時期的許多人都異常地擅長於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藝術和科學,從繪畫和詩歌到制地圖、發明、數學、天文學和煉丹術,這些學者在此前後的數百年間都罕見。30年後,還沒有人解釋這種有趣的現象。無疑,很多學者對此都有見解,但這是一個研究問題,而研究還沒有做。確實,這個問題,即智識廣度的模式,應該有廣泛研究興趣的人去探討。


●對於古代科學研究的費用,幾乎就沒有做過什麼研究。對於大規模的醫學貿易,隨便是帝國內部還是國際的,也沒有多少研究。經濟史正好提供了處理這些問題的技巧。例如,清華大學李伯重教授把經濟學技巧用於農業史和工業化史⑦。由對老中藥鋪的研究,我們知道,有豐富的記載可供定量經濟學的學者們進行分析⑧。董煜宇對於北宋政府的曆日專賣(2007)的新近研究⑨,提供了一個模式。


●對於歐洲的科學和文學相關的研究在近三十年得到了相當的發展,並且提供了許多富有成效的研究課題。這種工作在中國幾乎還沒有開始,儘管中國古代科學家和醫生在詩歌和其他藝術方面的技能通常高於西方的同類人。文學和詩歌集成往往倖存下來,而且篇幅通常很大。喜歡文學的人都知道,詩歌表達感情,這種感情用文章很難寫出來。對此進行的研究,提供了途徑去接近那些會被學術所忽略的思想和感情,這樣的研究當然還將闡明古代中國文學與科學之間的重要聯繫。


●醫學史學者最忽視的領域,很可能就是療效,不僅是藥效,還有其他治療方法的效果。史學家傾向於要麼認可早期醫生成功治癒患者的陳述,要麼拒斥多數陳述。兩者都不是理性進路。我們如何評價療效聲稱?從狹義的技術性的現代觀點看,試驗測試並沒有給出答案。


我們從醫學人類學知道,現代實驗室裏的療法產生的結果,不同於原始的社會和環境裏用同樣的藥物或同樣的操作所產生的結果。要理解結果,除了技巧之外,我們還得理解那些社會和文化環境。我們也需要研究治療者與患者之間的真實關係、他們相互作用的特徵、家人或其他在場者的角色,等等。我目前的研究專案是處理一千年前的功效問題,因為一項對於療法的各個維度的研究是理解古代衛生保健如何發展的唯一可靠的方法。這樣的研究是許多學者可以做貢獻的。


5年前出版的一本書裏,我的同事傑佛瑞·勞埃德(Geoffrey Lloyd)和我論證說,為了得出最可靠的結論,研究問題的各個維度在比較研究中常常是有用的。比較實際上是一種廣泛的探究方法。不必要求比較兩種不同的文明。我們也可以探究同一個社會的兩個時代或兩個地方。


史學家趨向於僅僅研究思想史或者僅僅研究社會史,但是這些傾向都是基於歐洲習慣的區分。在研究中國古代科學家時,還必須理解他們中的多數人所屬的官僚文化,以及科學家彼此說服的方式,等等。我提出,最有效的進路就是首先要問哪個維度——個人的、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組織的、藝術的、數學的等等——與給定的問題相關。然後,我們可以考察那些相關的各個維度。這讓我們不僅理解了與問題相關的每個維度,而且還理解了它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這個系列演講中的後續演講中,我將論述比較和文化簇(cultural manifold)


我最後想留給你們的,是可能相當大地擴展研究中國科學的學術範圍的理念。竺可楨教授65年前寫的一篇文章用這些話結尾:苟能引起博雅君子對於本問題之探討,則此文為不虛作矣。⑩


 


收稿日期:2009-10-20


注釋:


①全稱是“倫敦改善自然知識皇家學會”。


Porter, Dorothy, & Roy Porter, 1989, Patient's Progress: Doctors and Doctoring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Montgomery, Scott L., 2000, Science in Translation: Movements of Knowledge through Cultures and Tim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ato, Yasushi, 2005, Local Engineering in the Early American and Japanese Space Programs: Human Qualities in Grand System Building. Ph. D. Dissertation, 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⑤李佩珊、薛攀皋:《是英文問題,還是科學道德問題?》,《自然辯證法通訊》1996(4):74-80Li Xiguang and Xiong Lei, 1996, Chinese Researchers Debate Rash of Plagiarism Cases, Science (New Series), 274(5286):337-338.


⑥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Li Bozhong, 1998,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 1620-1850 (Studie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Houndmills: The Macmillan Presss Ltd..李伯重:《江南農業的發展,1620-1850》(社會經濟觀念史叢書),王湘雲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⑧見劉永成、赫治清:《萬全堂的由來與發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1):1-15;唐廷獻:《中國藥業史》,北京:中醫科技出版社2001年版。


⑨董煜宇:《從文化整體概念審視宋代的天文學——以宋代的曆日專賣為個案》,載孫小淳和曾雄生編:《宋代國家文化中的科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版,第50-63頁。


⑩竺可楨:《二十八宿之時代與地點》,載《竺可楨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53頁。


【參考文獻】


[1]黃小茹,2008,中國近現代科學史研究中的體制化芻議,《中國科技史雜誌》,29(1):30-41.


[2]馬伯英,1994,《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Chang, Che-chia (張哲嘉), 1998, The Therapeutic Tug of War. The Imperial Physician -Pat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Era of Empress Dowager Cixi (1874--1908), Ph. D. Dissertation, Asian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4]Judson, Horace Freeland, 2004, The Great Betrayal: Fraud in Science, New York: Harcourt.


[5]Kohler, Robert E., 1994, Lords of the Fly: Drosophila Genetics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6]Kuriyama, Shigehisa, 1999,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Zone Books.(日)栗山茂久,2001,《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陳信宏譯,臺北:究竟出版社。(日)栗山茂久,2009,《身體的語言:古希臘醫學和中醫之比較》,陳信宏和張軒辭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7]Porter, Roy, & Dorothy Porter, 1988,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he British Experience, 1650-1850. London: Fourth Estate.


[8]Shapin, Steven, & Simon Schaffer, 1985, 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 Hobbes, Boyle,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美)史蒂文·謝平、賽門·夏佛,2006,《利維坦與空氣泵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蔡佩君譯,臺北:行人出版社。(美)史蒂文·夏平、西蒙·謝弗,2008,《利維坦與空氣泵:霍布斯、玻意耳與實驗生活》,蔡佩君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Sivin, Nathan, 2008, Granting the Seasons: The Chinese Astronomical Reform of 1280, With a Study of Its Many Dimensions and a Translation of Its Records (授時叢考,Sources and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 Secaucus, NJ: Springer.


[10]Traweek, Sharon,1988, Beamtimes and Lifetimes: the World of High Energy Physicis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美)雪倫·特拉維克,2003,《物理與人理:對高能物理學家社區的人類學考察》,劉珺珺、張大川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1]Westman, Robert S. , 1980, The Astronomer' s Rol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A Preliminary Study, History of Science, 18:105-147.


[12]山田慶児,1980,《授時暦の道:中國中世の科學と國家》,東京:みすず書房。^


 


 


本文來源於CSSCI學術論文網: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閱讀鏈結:http://www.csscipaper.com/zhexue/philosophyofscienceandtechnology/kexuejishu/130138.html


 


 照片來自席文的網頁:http://ccat.sas.upenn.edu/~nsivin/index.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屆科技與社會研究生論文研討會



時間:
2010年10月2 (
) 上午
9:30~18:10
地點
:
國立陽明大學 第二教學大樓 四樓


場次資訊
:
10:00-12:00
兒童的科學管理/技術產業

13:00-14:30
知識與技術傳播/醫學知識與身體

14:45-16:15
爭議 /醫療與自我

16:40-18:10
科學與國族性 /女性科技


報名網址
:
https://spreadsheets0.google.com/viewform?formkey=dFhhVUtJNERKV3d 2a WNuUmFjS19PaWc 6M Q

交通指南
:
上午9:00~10:40於淡水線「石牌站」站外大學眼鏡行門口,備有研討會交通專車,班次間隔二十分鐘,行車時間約10分鐘。


聯絡方式: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專任助理 蕭佑年 小姐

ynhsiao@ym.edu.tw
tel:(02)2826-7000
分機
:6304

主辦單位:

陽明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科技與社會所

台聯大系統科技與社會領域推動計畫

教育部顧問室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


活動細節請見:

台聯大網址
: http://uststs.nctu.edu.tw/
名額有限,報名欲速!


議程詳見:http://sts.ym.edu.tw/adm/file/20108315542.doc


 


http://sts.ym.edu.tw/01announcement/01new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影像與醫療的歷史」計畫網站電子報120期已經出刊,新增兩本書籍:Seeking the Cure: A History of Medicine in America , and History of Medicine: A Scandalously Short Introduction. 歡迎上網瀏覽。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ih/newspaper.htm


 


 


另外,最近的醫療史研究資訊,整理如下:


J蔣竹山老師介紹陳元朋老師新作:陳元朋,傳統博物知識裡的「真實」與「想像」,是有關犀牛的博物學的最新研究,刊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3期專刊,於民國995月出版。另外,也介紹了 郭文華 教授的研究:如何看待美援下的衛生?一個歷史書寫的反省與展望,刊載於臺灣史研究,第十七卷‧第一期 , 20103月,頁 175-210。還有,許宏彬兄順利至中興大學歷史系任教。許兄為具有科學背景的醫療史新秀,在流浪博士激增之年代,這真是可喜可賀的消息,恭喜恭喜。以上訊息由新文化史部落格臺灣新史學連線提供。


 


J「日記與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2010819-20(週四至週五)


地  點:國立中興大學綜合教學大樓13樓國際會議廳。大概有二場是與醫療史較為相關的。


主持人 發表人 與談人


沈佳姍(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生)


從日記看日治時期台灣漢人的孩童照護與死亡


劉士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14:00-15:30


第三場


劉翠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賴玉玲(臺灣大學歷 史所 博士候選人)


日治臺灣社會菁英的文明觀與文化認同──從黃旺成的醫療經驗觀(1912-1921)


范燕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http://140.109.185.220/academic_03_look.php?no=102&page=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台灣醫學史與護理史研究暨課程教育研討會


活動簡章


 


※指導單位:行政院衛生署、行政院教育部。


※主辦單位:台灣醫學史學會。


※贊助單位:


一、活動主旨


在醫學與護理教育中,融入適當的人文教育的內涵,以培養未來的醫師與護理師對於病人與社會的關懷,避免使醫療行為淪為純粹世俗的商業交易與技術處理,是近來在全世界的醫學護理教育界,似乎漸有這樣的共識。雖然台灣的醫政單位宣稱,全民健保滿意度高達九成,但相對於民眾對醫療品質與病患人權的不確定感,其中間的落差是頗令人可引以深思,台灣的醫護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本活動規劃,植基於上述之對於醫護人文教育改革的理念,希望藉由曾在醫護科系開設人文課程之教師,以及在此領域學有專精之專業人士,引領更多社會大眾,共同來關心醫護人文教育的發展,共同為改進台灣的醫護教育、提升台灣醫護人員的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而努力。 


  台灣醫學史學會,素來以建立台灣醫學歷史的人文傳統為其職志,近年來在醫護人文的社會大眾教育方面,也多所努力。我們希望能夠藉由此活動,喚起社會大眾對於醫護人文的重視,延續這樣的精神,讓與會的各界人士,多做交流與溝通,在社會教育中,注入更多的醫護人文與社會關懷的成分,增加醫護人員對本身職業的認同感與尊榮感。更希望能透過活動的辦理,聚集各方精英,共同探討醫護科系院校有關人文社會之環境與結構性問題,從制度面提出改進方案。


※參與對象:對台灣醫學史、護理史研究或對醫護教育課程有興趣者。


※活動報名:請上網填表http://www.myregie.tw/registration!page.htm?id=961


※活動時間:2010925(星期六),AM9:00-PM5:10


※活動地點:天主教輔仁大學國璽樓一樓國際會議廳。


活動費用:報名費100元,包含午餐、茶點、研習手冊。請在9/20繳至本學會郵局帳戶,轉帳或匯款均可,戶名:「台灣醫學史學會」,帳號:0101278-0125211


※繳費通知:費用繳交後,請寫信到aaron@highlevel.com.tw,告知繳費者姓名、金額、帳號末五碼,以便核對。


※聯絡人:陸銘澤先生,手機0919105632


 


二、活動議程:


2010台灣醫學史與護理史研究暨課程教育研討會 議程表


時間:2010925(星期六) 地點:輔仁大學國璽樓




























































      地點


時間



國璽樓一樓國際會議廳



08:30-09:00



報到



09:00-09:10



            開幕式:主持人/ 陳順勝理事長



09:10-10:30



            Keynote Speech 1:


            歐美文獻補正台灣醫學史


            主講人:朱真一 醫師



10:30-10:40



Coffee Break



10:40-12:00



            Keynote Speech 2:


            台灣助產的興衰史與展望


            主講人: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郭素珍教授



12:00-13:30



午餐(台灣醫學史學會會員大會)



      地點


時間



場地1



場地2



13:30-14:20


 



專題討論(醫學組)


主持人:陳永興(羅東聖母醫


       院院長)


報告人:江漢聲(輔仁大學副


       校長)


主題:台灣的醫學史教育


 



專題討論(護理組)


主持人:蔡淑鳳(衛生署健康照


        護處副處長)  


報告人:周照芳教授(前台大醫


        院護理部主任)


主題:護理史教育經驗分


 



14:20-14:40



回應人:陳永興



回應人:蔡淑鳳



14:40-15:00



與會者發問與討論



與會者發問與討論



15:00-15:10



          Coffee Break



Coffee Break



15:10-16:00



報告人:蔡篤堅教授(台北醫


       學大學)


主題:口述歷史方法於醫學


      史研究中的運用  



報告人:張淑卿教授(長庚大學)


主題:台灣護理專業的發展:科技與社會的歷史分析,1950~1980



16:00-16:20



回應人:張炎憲教授(前國史


        館館長)



回應人:周傳姜教授(長榮大學


        護理系)



16:20-16:40



與會者發問與討論



與會者發問與討論



16:40-17:10



綜合討論與閉幕式


陳順勝 理事長



 


三、預期效益:


1.此次研討會,預計有為數眾多對醫學暨護理史有興趣之從業人員和學生參加,藉由這些人士的參與,透過對醫療暨護理史的瞭解,知道先人所做過的事蹟及努力,增進相關人士在醫療道德及倫理的實踐。


2.此次研討會預計邀請的師資皆具醫護人文背景,將這些人士齊聚是難得的機會,所提出之報告論文亦將成為推動醫護人文重要文獻。


3.此活動所有課程都將錄影剪輯,並製作DVD,希冀此一活動成為醫護人文教育的永久教材,為增進醫護人員在醫療人文及倫理認知上做出奉獻。


 


 


http://www.myregie.tw/registration!page.htm?id=96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非常驚訝與恭喜。著名醫療史學者夏互輝(Hugh Shapiro)老師娶了中國的游泳女將。他有關民國時期「遺精」的歷史研究非常著名,博士論文乃“The view from a Chinese asylum : defining madness in 1930s Peking.( Thesis(Ph. D.)--Harvard University, 1995)。也發表過一些關於民國時期「遺精、「腎虧」」與「神經」的身體與醫療史論文。版主讀碩士班時, 夏 老師剛好來師大歷史系訪問一年,那時我不認識他,聽了一場有關王清任「腦氣筋」(即神經概念初傳入中國醫界)的演講,後來是 張哲嘉 老師介紹我看他的論文才對他的研究印象深刻。讀博班後, 李建民 老師曾在一次吃飯中和我介紹 夏 老師,所以對他開朗的話語、流利的中文印象深刻。得知他結婚,只能說版主後知後覺。僅獻上遲來的祝福,也希望 夏 老師寫出更多好的、有趣的醫療史文章來。再次恭喜。


 


中國蝶后嫁入美國名門 美國總統秘書到場祝賀


2010-05-25 11:00:08  來源:國際線上論壇  編輯:何穎


523,我省(湖北)游泳世界冠軍、奧運銀牌得主劉黎敏在漢大婚,她的夫君是美國猶太人,中文的名字叫夏互輝。在美國,夏家可謂名門望族,其父母是美國著名的醫學專家,大哥馬修是經濟專家,曾兩任美國總統的顧問,二哥易本是華爾街日報週末版總編輯,這次夏家來漢多達48人的親友團中,還有來自白宮的美國總統秘書及多位政治經濟界名人。


  情歌唱錯了對象


  昨日上午9時許,一隊扎著鮮花的彩車馳入省體育局崇仁中心,美國內華達州大學教授夏互輝率一支龐大的美國娶親團來到劉黎敏家。劉家住四樓,樓道扶手上扎滿了彩色氣球。美國親友團擁擠在樓道上,夏互輝領著親友團用漢語大叫「老婆、開門!爸爸、開門!媽媽、開門!」隨之一疊疊紅包塞進門縫,然而,劉家的大門仍然緊閉。


  美國人用英語合唱起美國情歌「你是我的太陽」,幾經週折後,大門終於打開。然而,迎接他們的是劉黎敏的父母。於是,美國親友團中有人大笑,說情歌唱錯了對象。劉黎敏的閨房仍然緊閉,夏互輝和親友團叩打著房門,大喊「老婆、開門!」他們又往門縫裏塞著紅包,但房門久久不開。「東方紅,大家唱東方紅!」在易本的號令下,親友團用漢語高唱起東方紅。這是他們來漢後精心排練的節目。然而,精彩的合唱仍未唱開房門,一身西裝革履的夏互輝已急得滿頭大汗,他乾脆用肩撞擊房門。房門終於開了條縫,室內幾位小姑娘頂著門與夏互輝較勁,無奈親友團人多力大,終於推開了門。


  一身白色婚紗的劉黎敏端坐著床旁,夏互輝單腿跪地,請求劉黎敏跟他走。劉黎敏為夏互輝插上了新郎花,與他一起向父母敬茶,父母則喂了湯圓給他們。隨後,夏互輝抱起劉黎敏走下四樓,送到一輛白色賓士車中。


 


  趙戈和老外語言PK


  正午12時,婚禮在漢口金鯊海鮮城舉行。夏互輝與劉黎敏身著唐裝扎著花,劉黎敏蓋上了紅蓋頭。婚禮的主持請來了武漢著名的曲藝演員陸鳴,他問夏互輝:「現在的心情怎麼樣?」夏互輝說:「太激動太幸福了。」陸鳴問:「你現在最想做的是什麼?」答說:「跟劉黎敏結婚」。陸鳴向來賓們大叫:「他怎麼就是不說想掀起紅蓋頭啊?」夏互輝這才恍然大悟,雙手揭下了劉黎敏的紅蓋頭。


  湖北團省委書記丁小強為劉黎敏證婚,劉黎敏曾是湖北青年聯合會常委。隨後,前國家游泳隊總教練趙戈講話祝福,他說了幾句中文後,乾脆直接用英語講話,博得了美國親友團的喝彩聲和掌聲。但數百名中國來賓不滿意,開始起鬨了。於是,一位風趣的美國人上臺充當翻譯,一口流利的北京話讓人驚訝。他是美國農業貿易政策協會主席,漢語名叫郝克明。


  和一般的婚宴不同,劉黎敏和夏互輝的婚宴採取的是中西合璧式的自助餐,數百來賓邊吃邊看邊鼓掌,中西結合的婚禮氣氛熱烈而輕鬆。劉黎敏于1999年退役後到美國內華達州大學讀書,取得碩士學位後,進入該州旅遊局工作,並加入美國籍。兩年前劉黎敏在長江商學院就讀,今年自己在美國內華達州投資創辦了高山教育協會,旨在促進中美文化、教育和體育交流。夏互輝是哈佛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內華達州大學歷 史 教授,他曾在日本、中國台北和北京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多年,精通漢語。四年前,夏互輝在內華達州進行推廣中國文化講座時,與劉黎敏相識,多年熱戀終於步入了婚殿大堂。


  夏互輝的整個家族對這門親事極為重視,他們非常支援回到中國舉辦婚禮。劉黎敏於半個月前回漢,夏互輝則與48人的親友團陸續抵達。這對新人將於一週後雙雙返回美國。


  劉黎敏:游泳讓我領悟人生


  中國運動員進入美國讀書和工作者為數不少,但像劉黎敏這樣能成為美國公務員,現在又自己辦公司的成功者還是少數。在大婚前夜回憶起自己的運動生涯時,劉黎敏坦言她最大的收穫就是毅力與自信。「游泳曾經帶給我輝煌,帶給我喜悅、悲傷和眼淚,在當年,這些感受融在一起,五味雜陳。而現在我想說,游泳帶給我的只有快樂。」


  劉黎敏5歲開始學游泳,成名戰是1994年的羅馬游泳世錦賽,她一人獨奪得女子100米 和200米 蝶泳金牌,並與隊友合作奪得4×100米 混合游泳金牌,打破了世界紀錄。在那一年,世界泳壇稱劉黎敏為中國蝶後。劉黎敏回憶說:「當時中國隊發揮都不錯,大家互相交流,互相鼓勵,隊裏一直是一種昂揚向上的氛圍,在這個氛圍下,大家的氣場都被調動起來了,比賽中也都發揮了最好水準。」隨後,劉黎敏在廣島亞運會上又奪得了這三個項目的冠軍,並創造了兩項蝶泳的亞洲紀錄。


  此後,中國泳軍由於爆出興奮劑事件,中國游泳開始陷入低谷。但劉黎敏仍在參加各項世界大賽,並且不斷地在刷新自己的奪金紀錄。劉黎敏不服氣地說:「在1995年,當時我的排名在世界排名是最靠前的,中國隊我是頻頻出戰的一個,那一年我參加了多場比賽,像地中海四國比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和巴西世錦賽,我都拿了冠軍。當年國際輿論對我們的壓力非常大,國外選手對中國隊的認識也很消極,他們覺得中國隊如果不靠興奮劑,就不可能出好成績。但是,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拿下這麼多的金牌,就是要向世界證明,中國隊還是有人能夠站得出來,有這個能力依靠真實的實力奪取金牌!」


  「我八歲時看過奧運會直播,當時非常激動。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但那次的結果讓我終身難忘。」1996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劉黎敏以百分之一秒之差輸掉了金牌。「衝刺後,一秒鐘靜音,所有的人全看電子顯示牌,當周圍的歡呼聲起來時,我知道我輸了,因為美國人是東道主,他們近乎于瘋狂的吶喊和歡呼聲絕對不會是為了一個中國人。直到登上了領獎臺,我才知道是誰拿的冠軍。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講,當你處於運動生涯的巔峰期,奧運會金牌無疑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在當時的中國體育界,金牌至上的錦標主義觀念決定著,如果你沒能拿到奧運會冠軍,不管是奧運會的銀牌還是銅牌,你都會被視為是一個失敗者,當時我就是這樣一個失敗者。」回憶起當年的感受時劉黎敏仍然覺得有些難以釋懷。


  「我沒能體會到參加奧運會的喜悅,我的運氣不好,這是唯一的一點我可以安慰的話。」劉黎敏說:「後來我看了一個台灣作家劉墉的書,那套書分三本,分別是《創造自我》、《肯定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閱讀,我認清了自己。雖然我拿的是銀牌,但是這個世界上能拿到銀牌的人也沒那麼多,能走到這一步,是有實力的有能力的,要肯定你自己。要尋找一個新的目標,新的方向,就是超越自我。」 1998年劉黎敏到美國上大學,參加了兩屆全美大學生運動會,拿到三個冠軍,一個亞軍。那幾年,劉黎敏並未退役,在美國邊讀書邊跟美國的國家隊選手比賽,又不斷的回國參加全國大賽,從1999年到2000年,她的世界排名一直保持在前二位。隨後參加了雪梨奧運會,但因傷病未能奪得獎牌。正是游泳生涯的成功與挫折讓劉黎敏領悟到了人生的很多哲理,也正是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讓她在美國的學習與工作中能克服一切困難,並保持著一顆平常心。


  來源:荊楚網-體育週報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0864/2010/05/25/1945s2862786.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請有興趣的朋友上網瀏覽囉。


其中有ㄧ則消息:第三屆「身體、技術與歷史空間」主題研究工作坊成果報告及展望之小型會議,怎麼之前沒看到呢?(自我呢喃)以後要多加注意這些學者的成果。這份電子報還將學者報告之PPT連結放上網頁,我覺得很用心,給予瀏覽者最大的方便,讚。


 


http://cbcs.km.nccu.edu.tw/webfolder/Newsletter3_3/index.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應徵身分:碩士畢業
2.
應徵條件:臺灣史或衛生史相關研究領域畢業。
具基本電腦文書處理、架設網站及網頁管理能力。
熟悉國際研討會辦理流程。
熟悉書籍編輯、排版及出版作業。
主動積極、認真負責、具溝通協調及服務熱忱。
3.
工作內容:研究計畫之相關研究及執行行政事務。
協助計畫之相關資料蒐集。
處理國際研討會報名、投稿、核銷及論文集出版
等程序。
4.
工作待遇:依據國科會標準(含勞健保及年終獎金1個半月)
5.
工作期間:自聘用起至100731日止。

上班時間一天8小時,週一至週五上午8:00
至下午5:00,扣除中午1小時。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所辦
(
和平東路一段162號文學院大樓3樓臺史所)
6.
應徵履歷:意者請將履歷表(請著重說明研究經驗,熟悉的

軟體名稱與論文主題)、自傳、相關資歷證明文件,
8/18()下午5 :00以前e-mail
yenchiou@ntnu.edu.tw(
范燕秋所長)
taih@deps.ntnu.edu.tw(
簡助教)信箱,信件標題
請註明「應徵專任助理_(姓名)」,並於 8/19()
通知面試時間。



發佈日期:2010/08/09
聯絡人:簡助教
聯絡電話:77341478
E-Mail
taih@deps.ntnu.edu.tw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臺灣史研究所


 


http://web1.nsc.gov.tw/newwp.aspx?act=Detail&id=0990809003&ctunit=24&ctnode=38&mp=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臘黃金時代的古代科學


 


作者:[]喬治薩頓


譯者:魯旭東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內容簡介:


    《希臘黃金時代的古代科學》內容簡介︰多年以前,在我的《導論》第1卷出版後不久,有一天,當我穿過校園時,我遇到了我以前的一個學生,我邀請他到哈佛廣場的一個咖啡廳去喝咖啡。稍微猶豫了一下後,他對我說︰我買了一部您的《導論》,可是我從來沒這麼失望過。我記得您的那些講座,它們都生動活潑而且豐富多彩,我希望在您的這部大作中看到它們有所反映,但是我只看到了一些枯燥的陳述,這真讓我掃興。我嘗試著向他說明我的《導論》的目的︰這是一部嚴肅的、一絲不苟的著作,它的大部分根本不是打算供讀者閱讀用的,而是供讀者參考的,最後我說︰也許我能寫出一本更讓你喜歡的著作。


    從那以後,我常常在構思這樣一部書︰它不僅應當再現我的講座的文字,而且應當再現那些講座的精神。它首先是為我以前的學生以及科學史家而寫的,作為《伊希斯》(Isis)和《奧希里斯》(Osiris)的讀者,他們都是我的伙伴,而且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和我一起工作或者以各種方式幫助過我。它也是為受過教育的一般人寫的,但不是為語言學家而寫的。


 


目錄:


第一篇 東方和希臘科學的起源
第一章 科學的萌芽

第二章 埃及

第三章 美索不達米亞

第四章 黑暗的間歇

第五章 希臘文化的黎明——荷馬與赫西俄德

第六章 亞述間奏曲

第七章 公元前6世紀的愛奧尼亞科學

第八章 畢達哥拉斯

第二篇 公元前5世紀

第九章 希臘與波斯的對立——雅典的輝煌

第十章 蘇格拉底去世時為止的哲學與科學

第十一章 公元前5世紀的數字、天文學和技術

第十二章 公元前5世紀的地理學家和史學家

第十三章 公元前5世紀以希波克拉底學派為主的希臘醫學

第十四章 希波克拉底名下的著作

第十五章 科斯島考古

第三篇 公元前4世紀

第十六章 柏拉圖與學圖

第十七章 柏拉圖時代的數學與天文學

第十八章 色諾芬

第十九章 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呂克昂學園

第二十章 亞里士多德時代的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

第二十一章 亞里士多德時代的自然科學和醫學

第二十二章 亞里士多德的人文科學和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的史學

第二十三章 有關生活和知識的其他理論——花園與柱廊

第二十四章 一個周期的結束

參考文獻總目

索引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161394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嬉笑怒罵寫文章,很有意思。但陳邦賢《中國醫學史》首刊於1919年,1920年則有秦伯未撰《國醫小史》 (此文作者說「1932年才有第一本(中國醫學史)」,錯誤) 「王伍醫史」當然重要,但絕非開山之作。況且民國時期(1949年以前)的中醫史,至少還有:

























盧明著



中國醫學史



廣州:杏林學社,1932



張贊臣



中國歷代醫學史略



上海:中國醫藥書局,1933



陶熾孫



中國醫學史



上海:東南醫學院出版部,1933



李濤



中國醫學史綱



上海:上海中華醫學,1940



李廷安



中外醫學史概論



商務印書館,重慶初版1944、上海初版


1946



(更遑論還有唐甘伯宗《名醫傳》、宋周守忠《歷代名家蒙求》、張杲《醫說》、明代俞弁《續醫說》、李濂《醫史》、徐春甫《古今醫統》、王宏瀚《古今醫史》、《古今圖書集成.醫部》等等撰述,何來遺漏之說?)「王伍醫史」被拿出來批評,只能說這本書與當時政治所要批評的對象有關。當然,這本書絕對重要,但既是英文,又很厚,一般讀者真的不會拿來看,呼籲應該火速出中文版本,分二至三冊出(不要出精裝,只能用來砸人而已,讀者不太會買),才能讓更多讀者瞭解、去讀這本醫史書。


 


 


中西醫百年爭論:「中國醫學」的定義何時出現?


2010.08.04鳳凰網歷史


 


 


    中醫和西醫的爭爭吵吵,到現在一百多年了。雖然隔三差五跳出來一位兩位捍衛中醫的,但這場官司早就有定論了。只不過在當今的中國,中醫這個大旗還豎在那裏,至於旗下面站著坐著的是什麼背景,咱們先不多說,開宗明義說說概念。


    所謂中醫西醫,指的都是在中國的範圍裏面,美國英國小日本撒哈拉他們愛有什麼醫咱不為他們操心。過去一百多年中醫好還是西醫好最後是怎樣中西醫結合,都在討論咱們中國的情況。從來沒有人盤算一旦東風壓倒西風,馬上走向世界,從此美國頭疼腦熱全紮針拔火罐。


    西醫是西方醫學也就是現代醫學,那麼中醫哪?如果說中醫是中國或者中華醫學,這一下子全國醫療衛生系統立馬縮水百分之八九十,因為絕大多數看病賣藥的全是西醫也就是現代醫學出身。而他們是在中國行醫診病,是中國的醫生。不包括在中國醫學裏麵包括到哪去?因此中醫應該是中國的傳統醫學,西醫是中國的現代醫學,兩者合起來就形成中國醫學這個定義。於是從黃帝內經到抗非典的成就,上下五千年在中華大地上給人看病全收容在裏面了。


    這位問了:以前光給牲口看病、現在主要給寵物看病的獸醫算不算?這個問題問得好尤其是中國的國情,因為早年經常就有閹牲口的客串做結紮,而且閹雞閹豬這行當的祖師爺就是神醫華佗。雖然三國演義裏面說起來華神醫天花亂墜,可是他老人家十八般武藝就傳下來這一點。話雖這麼說,可是醫學院沒有獸醫係,學獸醫得去農學院,衛生部衛生局也不管獸醫,所以正確的答案就是中國醫學雖然應該也曾經包括過獸醫,可是現在獸醫屬於農民企業家的範疇。


    這個曾經又是怎麼回事?1915930日 ,大總統袁世凱簽署了一項法令,無論醫學、藥學還是獸醫學,都要完全參照西方的標準。這裡面是三足鼎立,支撐起中國的醫學。可是到了後來,獸醫就溜號了。戰非典的時候衛生部出頭,對付禽流感當先的卻是農業部,所以我們也只好把獸醫撇開。


    中國醫學這個定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那?


    說中國醫學這個定義要從一本書說起,那是一本史書,中國醫學的史書。


咱們中國有寫歷史的悠久傳統,當今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人敢對此叫板的。尤其是太史公把標準這麼一定,後面就沒斷過。如此說來我中華醫史一定源遠流長了。非也,到了1932年才有第一本。這是為什麼呀怎麼遺漏成這樣?


    古來醫學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方技,給醫寫史,那和給要飯的寫史有什麼區別?因此大儒們是不幹這個的。當然現在不同了,給什麼寫史的都有,結果一大半根本就是屎。


    話頭一轉咱們來到1965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前哨戰,要批判「封資修」。封資修是什麼?封建的資本主義的和修正主義的東西。各單位都要找典型,衛生部怎麼辦?西醫全是資本主義的可是不好統統批判,三年自然災害好不容易緩過來了,不能用西醫治病又得死多少人呀?中醫那就是封建,可是當年老人家在神壇上,什麼氣功耳朵聽字的有一個敢出頭嗎?充其量就有個別號稱包治百病的,也算民族傳統不方便批判。再深入找一找吧,有了,中國醫學歷史書有問題,問題出在醫史的開山之作上。


    按中國人起外號的傳統,這本書被稱為「王伍醫史」。不是說大刀王五,而是兩位作者一個姓王一個姓伍。部裏一看這本書問題太多了,首先是用英文寫的,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其次看看他怎麼說中國傳統醫學的:「正當歐洲醫學以哈維的發現為原動力,獲得豐碩果實的時期,中國醫學在17世紀以前的長時期中,實際上是處在停滯不前的休止狀態。只有在教會醫學到來以後,它才復興起來。」 這叫什麼?叫民族虛無主義!感情中國醫學的復興靠洋教會。再仔細查一查就更多了,連篇累牘寫教會醫學在華的歷史,全是正面描寫。教會是什麼?是帝國主義侵華的工具。你們說不批判這本書批判哪本書?


    當然了,毛主席說要調查研究,就查查王和伍是什麼人。王是王吉民,現在是上海中醫學院裏的醫史博物館館長。什麼學歷?宣統二年畢業於香港西醫大學堂,算孫中山的師弟,辛亥革命任中國紅十字會第一救護隊隊長。伍是伍連德,就更不得了了,連中華醫學會的房子都是人家捐出來的,現在已經去世了。這樣啊,那就對書不對人了。中醫研究院組織人把這本書翻譯出來,然後批判。


中醫研究院接下任務,組織一幫專家,再請來馬海德、米勒等洋三八式,不到一年就翻譯完了。印刷吧,經費有限,到處找印刷廠看看哪家便宜。走街串巷到了通縣,找到一家印刷廠,開始排版吧。


    工人排版,這邊就等著,沒多久文革了都上街遊行去了誰還管這事?可是通縣那頭不遊行,工人把版排好了,要印了,給錢呀。主持這事的都成了走資派,哪找錢去呀?可是不給不成呀只好少印點。100本?200本?不成,太貴,印十本吧。太少了。最後出錢印15本。


    印好了以後衛生部早被打爛了還批誰呀?幾個人分了一下大部分當四舊給燒了。本來就是毒草,翻譯得文白相間的紅衛兵小將哪看得懂這個?於是我國醫學史的開山之作至今還得懂英文的才能看。


    後來自力更生用中文寫了《中國醫學通史》。現在有人說《中國醫學通史》原始資料多採用王伍氏的英文版《中國醫史》原書,近代卷尤甚。《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的主編不樂意了:「雖然「王伍醫史」的出發點是基於愛國主義,但是由於受教會的影響,該書在近代醫史方面對教會醫學的著墨過重,並且有美化教會醫學之嫌。所以在編近代卷時,編委會成員們極力避免也出現這樣的傾向。對於近百年來我國西醫各科的發展,以前國內外均少有記述,為了填補這一空白,我們組織有關專家,在收集了國內外大量原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編寫而成,雖然其中也參考了『王伍醫史』的部分資料,但所佔比例很小。我們力圖克服王、伍二氏《中國醫史》以資料為主體,缺少史論的缺點。」


    這段話什麼意思?王伍二人是愛國的,可是受教會影響,美好教會醫學,而且光是資料,缺少史論。說白了,就是沒有把中國傳統醫學上升到天下無敵的高度,愛國沒有到我們的高度。


    「對於近百年來我國西醫各科的發展,以前國內外均少有記述,為了填補這一空白,我們組織有關專家,在收集了國內外大量原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編寫而成,雖然其中也參考了「王伍醫史」的部分資料,但所佔比例很小。」這段話看不懂,既然少有記述,又怎麼收集大量原始資料?王伍二人當年是耳聞目睹,至少人家是這麼告訴他們的:我們給病人治病阻力很大,治好了以後病人就信上帝了。查一查當時的筆記:夷人以治病為名誘惑愚民,於是義民焚燒教堂。這個應該怎麼編寫呀?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history/minjianshuoshi/jinghuzi/detail_2010_08/04/1886422_0.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時代16位人物的故事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與台灣新文化運動】特展 








 


 


  期:9986日 至1020
  點: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市寧夏路89號大同分局三樓)
開放時間:週二到週日,9:00-12:0013:30-16:30


 


 



為了紀念 蔣渭水 先生逝世79周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特別策畫「開拓現代醫學與新文化教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與新文化運動」特展。展示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栽培出來的知識份子,蔣渭水、賴和、杜聰明、韓石泉、王受祿、李應章等人對台灣新文化運動的貢獻。


19世紀中,西方傳教士以醫療傳教的方式,為台灣帶進了西方現代醫療。19世紀末,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由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所興辦的醫學教育系統,成為建立台灣近代醫學體系最重要的里程碑。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與台灣新文化運動】特展,共有三大單元:從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創立紀事篳路藍縷的建校之路鋪陳起,進而介紹醫學校時期三位日籍校長現代化思潮的引進與傳授,同時表彰13位醫學校友如何在台灣各角落推動台灣新文化運動引領台灣新文化啟蒙。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篳路藍縷的建校之路


18956月,台灣總督府在舉行「始政式」後第4天,便在台北大稻埕創辦 「大日本台灣病院」,從日本派來醫生10名、藥師9名、護士20名。院長山口秀高在院內創辦「醫學講習所」,以培養台灣本地醫師為目的,此時的學生大多還留著辮髮上學。1899年,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正式以「校」為名,仿效日本內地一年以三個學期為授課標準;學校課程則包括內外科、婦人科、產科、眼科、小兒科、精神科、法醫學、與梅毒學等。


1936年,台北帝國大學正式成立醫學部,醫學校失去獨立院校之身分,結束了「醫學校」時代的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北帝國大學被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從1897年的醫學講習所起,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陸續完成了它在殖民政府體制下,建立台灣醫學教育的各階段使命,成為台灣現代化歷史與新文化運動中極為重要的參與及見證者。


 


醫學校時期的三位校長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是台大醫學院的前身,歷任3位校長,山口秀高、高木友枝與堀內次雄,任內治校風格各異,各有建樹,對台灣現代醫學教育及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均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主 張 醫師須終身學習的第一任校長山口秀高,創辦了台灣的第一本醫學專門學術刊物《台灣醫事雜誌》。


第二任校長的高木友枝,是日本知名細菌學者,1895年從傳染病研究所被延聘來台主持防疫大計。是推動台灣衛生醫學的耕耘者,有「衛生總督」之稱。他勉勵醫學校學生的名言:「要作醫生之前,必須做成了人;沒有完成的人格,不能盡醫生的責務」。在任13年的高木友枝,1919年卸任醫學校校長後,即出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台電前身﹚首任社長,從此開始擘畫台灣電力事業,直到192972歲時退休返回東京。


最受學生愛戴推崇的第三任校長堀內次雄,從事細菌和免疫學的研究。其任內的1920年代是台灣人民族思潮洶湧澎湃時期,非武裝民族運動呼聲瀰漫,在此以新文化運動為濫觴的「自覺年代」中,醫學校的學生、校友常扮演「為民先鋒」的角色。作為一位高舉「自由主義」的學者,堀內校長對醫學校同學參加反殖民及新文化運動有著理智性諒解的鼓勵作用。


19211017,更以來賓身份參加「台灣文化協會」創立大會,毫不避諱當局認為其和「異議份子」站在一起,顯見他對「子弟」關懷甚深,疼惜學生追求真理的醫學教育家風範。


主掌校務長達22年的堀內次雄,培育無數「台灣醫生」;醫學校改制後,他仍以「資深教授」身份執教。有人說:「台灣的醫學史如果不提他,那麼台灣醫學史的記述就無法成立」。


 


醫學校友與台灣新文化運動 


此單元介紹了13位畢業自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的健將。 蔣渭水在1920年代,即選擇以文化事業作為爭取台灣人民權利的主軸,一生倡立四大志業,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報、台灣民眾黨、台灣工友總聯盟,是台灣反殖民與新文化運動的最主要推動者。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的代表人物杜聰明,求學時,即時常關切並聲援中國的革命運動,是醫學校學生中實踐民族運動的靈魂人物。其致力於鴉片毒癮的勒戒及蛇毒研究,傲視國際。 


韓石泉與王受錄、蔡培火合稱為台南「文協鐵三角」,三人均先後擔任夏季學校講師。1926年臺南文化劇團成立,三位醫師除以金錢支持外,更經常參加演出,是南臺灣最知名的 文化 醫師。大稻埕的名醫李騰嶽是位亦醫亦儒的傑出文士,早年詩社「星社」中堅;他對台灣歷史、民俗、民謠、諺語亦深有研究,保存台灣傳統文化中的醫界代表人物。


台南麻豆名醫黃信國,與彰化開業的李應章,長期關懷底層民眾,對於爭取農民權力不遺餘力。與簡吉等農民運動領袖交往密切,是台灣農民團體中推行新文化運動的中堅領袖。


 


展出來自全台珍貴文物   


為了更生動呈現這段日據時期台灣人從事新文化運動的史實,文化局特別從全台各地收藏家手中商借了許多擁有近百年歷史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1910年代醫學校學生書法抄寫工整的課堂筆記本、醫學校制服、醫學校教師配劍用腰帶和肩絆、19101940年代各個不同時期醫學校的修課卒業證書與學位證書、醫師與產婆執業許可證、醫校個人用石井式濾水機、1930年代的醫學院畢業紀念冊等數十項珍貴照片和收藏品;此外,還有一幅由杜聰明恩師——醫學校第二任校長高木友枝的親筆書法墨寶真跡,也將在塵封百年後首度展出。


 


【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與台灣新文化運動】特展,展期至1020日 ,展出地點在寧夏路89號的大同分局三樓的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放時間每週二到週日,9:00-12:0013:30-16:30。洽詢電話2389722824;更多的展覽內容及時代故事,歡迎上網瀏覽http://ncm.culture.gov.tw


 


 



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ms/news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NDY3MQ==&subMenuId=60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報社論》剖腹生產的醫學歷史
2010/08/05


剖腹生產被稱做帝王切開術(Cesareansection),因為凱撒(JuliaCaesar,100-44BC)據信是這樣誕生的,但凱撒入侵不列顛時,其母仍健在,因此凱撒不太可能是剖腹生的,反倒是他統治下的羅馬曾經頒布命令要求難產的孕婦必須剖腹。


希臘神話的阿斯克勒庇厄斯(Asklepios)也是剖腹生的,Asklepios的希臘語意即「切開」,他是阿波羅與情婦科羅尼斯之子,阿波羅認定情婦不忠,遂命其孿生妹,掌管月亮和狩獵的阿蒂米斯(Artemis)將她殺死,但沮喪的阿波羅突然想起腹中之子,遂令訊息之神愛馬仕(Hermes)將子宮裡的胎兒娩出,交給半人半馬的喀戎(Chiron)撫養,之後喀戎把醫術傳授給阿斯克勒庇厄斯。


傳說中,阿斯克勒庇厄斯曾診視一個已死的小孩,而剛巧一條蛇經過,他拿起木棒將蛇打死,但沒多久,另一條含著草藥的蛇將藥放在死蛇身上,死蛇隨即復活,於是他如法炮製而小孩也復活。在西方的繪畫和雕像中,阿斯克勒庇厄斯的出現總會伴隨一根纏繞蛇的拐杖,而這幅印象就成了現代醫師團體的紋章圖騰。


剖腹生產可能救命是十九世紀以後才存在醫師的概念中,之前只是零星逸傳,並和牧人,屠夫有關。第一個被記載的也許是一五○○年一名瑞士醃豬的人,在他的女人陣痛數天並且換了十三位產婆之後,這位抓狂的男人在得到官員的同意後做了剖腹,母親活了,之後還生下五個小孩,剖腹產下的嬰孩後來活到七十七歲,這個故事在八十二年之後才被記載,因此也有人質疑。此外另有數件孕婦被有角動物攻擊而腹裂必須剖腹生產的報告。二○○四年,一位地處偏僻高地的墨西哥婦女因為難產而自行剖腹,她用一瓶烈酒消毒菜刀,試了三次才把腹部切開,奇蹟似的救了自己和胎兒。


剖腹生產在不同時代和不同信仰的人都有不同的意義,許多被記載的剖腹產是用在瀕死或已經死亡的孕婦身上,目的是救出希望渺茫的胎兒,或者是因宗教理由必須將母嬰能分葬。


一八七九年,一位在非洲旅行的英國人Felkin曾經報告了烏干達土著成功執行剖腹生產的過程,他目睹療人用香蕉酒消毒孕婦肚子和自己的手,接著採垂直中線切開,燒灼,按摩子宮,但沒縫合,肚皮則以鐵針別起來,再敷上用根做的藥膏,病人恢復良好;Felkin說這項技術經過良好的規劃,而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廬安達。


英國直到一七九年代才有剖腹存活的案例,這些多發生在偏郊野外,手術往往在廚房桌上或床上進行!


根據賴永祥的「教會史話」,一八六五年來台醫療傳道的 馬雅各 醫師曾在台南對同一婦人執行過三次剖腹生產,如果屬實則可以算是台灣最早的剖腹產記載。


一九六三年,台灣孕婦百分之三十在醫院生產,百分之六十由助產士接生,孕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八十五,美國為三十二。一九六五年台大醫師魏炳炎寫道:台灣多胎和高齡孕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三二,為美國十倍;分娩大於四次、年齡大於三十四歲的則為十萬分之一五九


魏感慨地說:「陸續不斷的懷孕到老,分娩到死」,「善加監視各種避孕法是婦產科醫師無可旁貸的職責」。一九六九年,台大醫院剖腹產率為百分之十,魏炳炎說:「本人時常想,我們是不是做了不少不必要的剖腹生產」,但他也說:「如果能夠避免幾個嚴重的創傷和死亡,那麼多做些不太需要的剖腹產也許可以原諒。」


今天,台灣的剖腹生產率約百分之三十三,孕婦死亡率約十萬分之十。


http://stsweb.ym.edu.tw/board/read.php?f=8&i=3555&t=355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轉貼一篇研究回顧,下面是簡介,全文可在網站上看到,請學友自行參閱。


 


「新史學」視野中的近代中國城市公共衛生研究述評


【作者簡介】李忠萍,博士研究生,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蘇州 215123)【內容提要】 近代中國公共衛生史研究發端于民國時期的醫史學界和公共衛生學界。20世紀8090年代以來,以城市公共衛生研究為代表的近代中國公共衛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與新形勢下歷史學應對自身革新要求、增強人文現實關懷,積極與社會學、生態學、醫學、公共衛生學等學科交叉滲透密切相關,是傳統史學向「新史學」嬗變進程中拓展研究視野的重要成果之一。然而,「新史學」框架中以城市為代表的近代中國公共衛生史研究還處于成長時期,許多探討尚付闕如。【關鍵 詞】新史學/近代中國/城市/公共衛生


稿源︰ 《史林》()20092


全文:http://big5.xjass.com/ls/content/2009-11/17/content_118020.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潔、衛生與民國時期消費文化(1912-1937


 


版主:這是版主師妹廖珮君最近完成的碩士學位論文,首先恭喜她。這本論文所呈現的不單是民國時期衛生制度、觀念的改變,其特色在於她較集中火力地分析了衛生商品與消費的這個層次,著重切入的角度還有分析衛生產品的製造商,生產清潔用品企業所使用的策略,與他們營運的概況。在浩如煙海的民國史資料中,可以說任何一本書都無法涵蓋民國醫療衛生史的全部面向,因為資料太多、涉及的層面也太廣,重要的是分析的角度要能切中一個主題,行有餘力再將論文層次擴展出去。當愈來愈多人投入這份研究後,整體的面貌自然就漸漸清楚了。這本論文點出了當時衛生商品生產與存在之歷史意義,重點清晰,值得參考。


 


 


論文其他細目:


指導教授: 呂芳上


學位類別: 碩士(Master)


學校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畢業學年度: 98


 


摘要:


隨著民國時期清潔用品製造業逐漸發展,配合上多元的清潔空間,使得民眾的選擇更多。這些與清潔相關的產業基於獲利的目的,不約而同地強調清潔的重要性,促成清潔衛生觀念的普遍化。值得注意的是,以推廣清潔衛生觀念為目標的文章或教科書,側重養成民眾的清潔習慣,使用哪些物品並非論述的重點;清潔用品製造商則試圖營造出「捨我其誰」的商品獨特感,清潔衛生觀念反而只是為了推銷商品。在清潔衛生觀念尚未被普遍接受之前,清潔用品廠商運用一波波的行銷活動,打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進而再培養消費者對該品牌的良好印象。中外廠商基於開拓市場的目的刊登廣告,主要目的就是刺激消費者對於清潔用品的需求。清潔用品廠商對於清潔衛生的闡釋有別於一般的清潔論述,著重的是產品的特殊功效,唯有添加特殊成份的自家商品才能達到清潔的效果。對廠商而言,行銷活動與產品論述皆為行銷策略的一環,清潔用品的產品論述不一定與清潔有關。為了增加商品的功能性,廠商將清潔用品的功能發揮至最大化,舉凡清潔之後帶來的白皙、芬芳,甚至社交往來、兩性關係,皆可成為該項產品的附加功能。於是清潔用品的清潔論述充斥著似是而非、相互矛盾的說法,使用之後的效果成為最主要的產品形象。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混雜著專有名詞或清潔衛生觀念的廣告,似乎更具有說服力,反映出民國時期的清潔衛生觀念的多元性。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5


 第二章  近代中國的清潔衛生觀念    21


 第一節  晚清以前的清潔文化    22


 第二節  民國時期的清潔衛生觀念    38


 第三節  民國時期初等教育中的清潔衛生    51


 第三章  民國時期清潔用品的相關產業    74


 第一節  清潔用品工業的發展    75


 第二節  著名的清潔用品企業    106


 第三節  周邊商品與清潔空間的發展    126


 第四章  民國時期清潔用品的行銷與消費    143


 第一節  一九二0年代清潔用品的行銷    144


 第二節  一九三0年代清潔用品的行銷    167


 第三節  結合清潔觀念的行銷手法    195


 第五章  結論    210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


作者:呂變


出版社:人民


出版時間:2010/6/1


 


 


作者/譯者/編者.簡介:


呂變庭,19622月出生,河北省石家莊市人。19801984年在河北大學攻讀學士學位,19992002年在南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于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教授、碩士生導師。近十多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及少數民族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迄今已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中國西部古代科學文化史》、《中國南部古代科學文化史》等著作8部,曾主持和獨立完成國家及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各1項,獲河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


 


內容簡介:


《南宋科技思想史研究》以南宋科技發展的歷史特徵為依據,將其科技思想分成理學派的科技思想、南宋諸多科技實踐家的科技思想和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三個部分。書中具體包括了: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洪邁的科技倫理思想等內容。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南宋科技思想發展的社會經濟基礎
一、生產資料發生了新的變化
二、勞動對象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拓展
二、勞動者的知識素質和技能有了新的提高
第二節 南宋科技思想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
一、南宋科技思想的基本內容
二、南宋科技思想的主要特點
第三節 南宋科技思想的歷史地位
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維風格與新思想和新觀念的邊緣化
二、"背海立國"的繁榮與臨界以商立國的歷史尷尬
第二章 理學家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紫微學派與呂本中的生態思想
一、"萬物皆備於我"的人本主義自然觀
二、以"惟生"為特色的科學觀和方法論
第二節 五峰學派與胡宏的"性本論"科學觀
一、胡巨集科技思想的內容和特點
二、呂本中與胡宏科技思想之比較
第三節 "閩學"與朱熹的"有機主義"科學思想
一、朱熹科學思想形成的學術背景
二、以"理性一元"為特點的科學內容
第四節 陸九淵"發明本心"的數理思想
一、"數即理"的主張及其科學實踐
二、朱熹與陸九淵科學思想的比較
第五節 魏了翁的理學科技思想
一、道與器"未嘗分離"的自然觀
二、"法自然之理"的科學觀
三、"於躬行日用間隨處體驗"的方法論
第三章 南宋諸多科技實踐家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陳?的農學思想
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決定作用
二、從系統的角度看陳?對傳統農學的創新與發展
三、陳?農學思想中的自然觀和方法論
第二節 陳言的病因病理學思想
一、《三因極一癇證方論》中的疾病分類理論
二、"三因論"與天人合一思想
第三節 范成大的區域地理思想
一、《桂海虞衡志》的區域地理思想
二、范成大科技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全真道南宗白玉蟾的內丹思想
一、"易即道"的性命雙修主張
二、對南宋內丹學異端一"雷法"的揚棄
第五節 陳自明的實驗醫學思想
一、《婦人大全良方》中的實驗醫學思想及創新精神
二、從陳自明的醫學思想看南宋醫藥學發展的特點
第六節 宋慈的法醫學思想
一、宋慈的法醫實踐與人道思想
二、《洗冤集錄》的法醫學成就和中國古代傳統科技思想的"缺陷"
第七節 秦九韶的數學思想

一、用"大衍總數術"反對讖緯迷信的科學實踐
二、以""為特徵的數學分析法
第四章 其他人文學者的科技思想
第一節 鄭樵以無神論為特色的科技思想
一、鄭樵的《通志》及其"天道"思想
二、"不學問,無由識"的認識論思想
三、鄭樵科技思想的歷史價值和地位
第二節 洪邁的科技倫理思想
一、"天之生物,為人世之利"的功利主義倫理思想
二、敬畏生命:在科學和迷信之間
第三節 葉適的功利主義科技思想
一、"旁達於技藝"的科技實踐及其思想
二、葉適科技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四節 儲泳"驗諸事,折諸理"的科技思想
一、以辟邪為目的的科技實踐活動
二、儲泳用科學反對方術迷信的鬥爭經驗和歷史影響
第五節 南宋後期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原因
一、南宋後期科學技術發展的具體表現
二、南宋後期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原因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南宋理學與科學技術的關係辨析
一、蔡元定科技思想概述
二、真德秀科技思想概述
三、王應麟科技思想概述
第二節 南宋科技思想發展的幾點歷史啟示
一、南宋科技發展的知識基礎
二、南宋科技發展的理論缺陷


 


 


http://www.shanghai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9787010088679&companyname=人民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李尚仁老師寫的科普文章,很有意思。史懷哲的故事不只有人道關懷的視角而已,他同時也有很多醫史的故事可以挖掘。史氏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醫學「瘴氣論」過渡至「細菌論」的時代,寄生蟲與熱帶醫學的成就也漸次成熟,但我們看到的是,古典的風土醫學學說,空氣、日光、水、土壤與人體的關係,仍主宰著他、甚至是同時代人的思維。最近在繼續寫博論的過程,我也發現中國醫學這樣的變化。即使西方醫學在民國初年已經佔據了醫學知識的主體,正規教育與國家權力幾乎都認可這一套標準,但傳統中醫的「氣論」卻仍佔據著多數人的觀念(即使我們今天談西方醫學的勢力是怎麼樣的進入中國,也必須知道這些引用的資料很多都是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的狀況,很多鄉村城鎮連西醫都沒有,這些人的思想中,不可能有「細菌論」這種東西,那傳統中醫的變化呢?)並且,即使是大城市的中醫,那些中醫大師們採用的也是一種中西醫匯通的解釋,他們盡力把細菌論和傳統氣論做一種融會的解釋,而讓傳統醫學的氣論有新的面貌。至於轉變,民國中醫和清代中醫畢竟是不同的,他們論述疾病發生的因子,不可諱言,絕對受到了來自西方醫學的影響,這是要繼續挖下去的。是以,我們不能以「斷裂」的視角來看待醫學發展的歷史,即使新的學說已經普及了,我們仍必須審視舊體系的位置,甚至與新醫學論述的關係,這樣才能展現或描述一種多層次的醫學文化。



 


轉貼:史懷哲的神經衰弱


作者:李尚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 世紀初前往非洲從事慈善醫療工作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博士,是台灣醫界最推崇的仁醫典範之一,也是考生在醫學院入學面談時最常提到要效法的對象。


 


        在 20 世紀初前往非洲從事慈善醫療工作的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博士,是臺灣醫界最推崇的仁醫典範之一,也是考生在醫學院入學面談時最常提到要效法的對象。


        史懷哲離鄉背井不惜艱難遠赴後來成為加彭共和國(The Gabonese Republic)的法屬西非,為當地人提供慈善醫療。這樣的善舉的確有其令人佩服之處。畢竟史懷哲不只擁有醫師學位,還有演奏管風琴的天分,以及對巴哈作品的精深音樂學素養,留在歐洲發展的前程應該是一片光明。更何況歐洲的醫師到非洲行醫,由於風俗習慣和物質環境的差異,必然碰到不少艱辛困難。


赫曼.哈格頓(Hermann Hagedorn)著,著名作家鍾肇政翻譯的《史懷哲傳》(志文出版社),或許是臺灣流傳最廣的史懷哲傳記。這本書對史懷哲行醫過程遭遇的各種困難,有著生動詳細的描述。其中提到史懷哲剛到非洲行醫時,找不到適合的房子當診所,只用一間空的雞寮充數。然而,由於屋頂有漏洞,以致史懷哲必須戴著遮陽帽看病,而雞寮又沒有窗戶,讓他熱個半死。


        戴遮陽帽當然是要防止日曬,但史懷哲居然對曬太陽如此忌憚,連小縫透出的日光都要避免接觸,這在今天看來有些奇怪。傳記進一步解釋,白人如果暴露在非洲的陽光底下,會罹患嚴重的「日曬病」,還特別強調:「非身歷其境的人恐怕不容易領略其厲害。」


        書中舉了兩個驚人的例子:有個白人午休時,因為房子屋頂有個「銅板大小」的破洞,陽光由破洞照射到他的頭頂,照射一、兩小時後,就讓這位不幸的先生發高燒、「囈語連篇,幾乎不治」。另一個白人則是乘舟時遮陽帽掉入河中被水沖走,即使他趕緊脫下上衣遮住頭部,仍舊難逃罹患重病。


炎熱的氣候可能導致俗稱中暑(sunstroke)的中熱衰竭(heatstroke),過度曝曬也可能導致皮膚癌,但隙縫照入的陽光會引發重病高燒?這似乎有點令人難以置信。上述關於非洲烈日會對白人健康造成嚴重傷害的看法,其實比較接近所謂水土不服的傳統概念。


        古希臘希波克拉底著作(Hippocratic Works)中的《空氣、水、地方》(Airs, Waters, Places)一書,就探討氣候、土壤、水質等環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保健之道。1718 世紀的醫師繼承了這套學說,加上那時歐洲國家追求強化對境內地理環境、自然資源及人口狀況的掌握,不少醫師開始對氣候變化與疫病流行的關係進行有系統的紀錄與研究。


        隨著歐洲在海外的帝國擴張和殖民地增加,醫界發現歐洲人在熱帶地區的罹病率和死亡率往往居高不下,且有些疾病是歐洲本土所罕見的。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居住在溫帶地區的歐洲人,在熱帶氣候下水土不服所引起的。歐洲人在熱帶地區若不注意預防氣候的影響,會導致身體衰弱,進而罹患各種熱帶疾病。


        可是 19 世紀晚期細菌學與寄生蟲學的研究,已經證明許多傳統歸因於風土因素的疾病,包括瘧疾這個典型的「熱帶疾病」,其實是細菌或寄生蟲感染所引起的。那麼在 20 世紀初接受醫學教育的史懷哲,怎麼還會認為非洲陽光會如此神奇地導致各種嚴重的疾病呢?歷史學者甘迺迪(Dane Kennedy)研究這段期間歐洲人恐懼熱帶陽光的現象,指出風土醫學學說深植人心,在 20 世紀初的西方醫學界仍有眾多的信奉者,即使細菌學說興起,他們還是能對熱帶陽光讓白人生病的說法提出推陳出新的解釋。


        甘迺迪認為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曾經在美國殖民地菲律賓服役的軍醫伍洛夫(Charles Edward Woodruff)。他在 1905 年出版了《熱帶陽光對白人的影響》(The Effects of Tropical Light on White Man),對醫界意見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本書除了整理他在菲律賓的熱帶醫療經驗外,還宣稱熱帶陽光的化學射線(actinic rays)特別強,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我們今天認為暴露在紫外線下,有引發皮膚癌的風險,但這不是伍洛夫的論點。他強調的是化學射線會穿透白人皮膚進而傷害裡面的神經組織,導致神經衰弱(neurasthenia)。這樣的疾病症狀五花八門,包括倦怠、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疑神疑鬼、容易發怒、食欲不佳、縱欲過度、性無能、憂鬱、失眠、頭痛,嚴重時還會發瘋與自殺。此外,也會導致腹瀉、心悸、胃潰瘍、月經失調、酗酒、貧血等問題。


        那麼為什麼只有白人受害呢?伍洛夫宣稱這是因為有色人種的皮膚色素有抵擋化學射線的保護作用。白人當中,頭髮、眼睛與皮膚顏色都較淺的亞利安血統者,特別容易受到傷害。相反地,棕色眼睛、黑頭髮、膚色較深的南歐人則較能適應熱帶氣候。


        伍洛夫的論點其實新意不多,19 世紀初許多殖民地的歐洲醫師就有類似看法。他們還認為有色人種比較不容易中暑,除了髮色膚色之外,還因為他們頭皮與頭蓋骨都比較厚,能保護腦部不受陽光侵襲。這種說法的另一面,則是認為有色人種的腦容量因此比較小,是智能低的低等種族。伍洛夫的成功之處,是他比附當時放射線與光化學的最新研究,新瓶裝舊酒,給老舊醫學觀念帶來新科學的光環。畢竟當時大家已經知道放射線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甘迺迪指出,在伍洛夫影響下,醫學界對熱帶陽光對白人的傷害有了新的重視。《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進行調查,發現熱帶神經衰弱是造成海外傳教士因病被迫返鄉休養的最主要病因。史懷哲在這方面也不能免俗。


        傳記提到,史懷哲年輕時非常強健,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卻因罹患「嚴重的神經衰弱」,下班從醫院回家的 4 分鐘上坡路,都讓他舉步維艱體力耗盡。這段期間生病的不只史懷哲,傳記中提到,居住在非洲的白人每兩年就得回歐洲休養,否則身體就會受不了。但這段期間戰爭阻隔了交通,使得一些人好幾年無法返國,進而活力喪失覺得渾身是病。


        甘迺迪的研究指出,殖民醫學對白人與有色人種體質差別的強調,對應了殖民地白人殖民者與被殖民的有色人種之間的社會與文化隔離。史懷哲傳記中一再提到,史氏認為黑人懶散、酗酒、沒有節儉習慣,甚至不知感恩,因此白人不能用平等的方式和他們打成一片,而應該保持尊卑距離,用「大哥」身分來對待與教化黑人。


        過去關於史懷哲的討論大多集中在他的醫療奉獻、道德情操、音樂素養與哲學觀點。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在殖民地行醫的史懷哲其實也生活在殖民社會的文化當中。因此,我們也需要把史氏的行誼放在那個時代脈絡中來考察研究。


 


 


深度閱讀資料


·  Kennedy, D.1990The Perils of the Midday Sun: Climatic Anxieties in the Colonial Tropics, in Mackenzie, J.M.ed., Imperialism and the Natural World, pp. 118-140,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11591&ctNode=40&mp=1


《科學發展》2010年7月,451期,84 ~ 85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本書就比較專門一點了,有些為此學科發展來加以背書的味道。談學科史就不能不談實際臨床技術的發展脈絡,喜歡研究內史的朋友可以參考。


 


《中國學科史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


 


作者: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日:2010.04


 


簡介


  中西醫結合是在中西醫交流和互補過程中產生的具有中國特點的新興學科。近代的「中西醫匯通」、「中醫科學化」和革命根據地時期的中西醫團結合作,為現代「中西醫結合」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經驗。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是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創建時期。中西醫結合研究綱領的確立,臨床和基礎研究成果的湧現,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教育系列一級學科的確定,《中西醫結合雜誌》的創刊,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的成立等,是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創立的重要標誌。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西醫結合研究不斷取得新的進展,研究思路和方法得到改善,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研、醫療、教育機構不斷增多,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的發展和多種中西醫結合雜誌的編輯出版,加強了中西醫結合學術共同體的聯繫,繁榮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促進了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和進步。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創立和發展,都是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實現的。以病證結合」為重要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可。中西醫結合醫學不僅在中國衛生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對維護人類健康發揮了積極作用。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種種有待解決的問題,但中西醫結合醫學必將遵循著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著維護患者利益的社會需求,朝著創立具有中國特點的新醫藥學的目標不斷邁進。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課題研究成果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是中國科協學科史研究試點專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全書約35萬字,除「緒論」和 附錄「中西醫結合學科史大事記」外,主要內容分為4章:第1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前史」,簡約介紹了各文明古國的早期經驗醫學、西方醫學和中國醫學的發展歷程和特點、中國近代的中西醫交流等;第2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創立」,介紹了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奠基和創立的過程;第3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介紹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新發展;第4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評價與展望」,講述了國家對中西醫結合事業的支持、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認可,分析了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國衛生事業中的地位、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國際影響、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是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發展史的學術著作,填補了中國現代醫學史研究的一項空白。該書通過對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創立和發展歷史的論述,揭示了醫學科學發展過程中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客觀規律,論證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長期並存,共同發展」是符合中國國情的衛生方針,促進中西醫學的有機結合,創立具有中國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新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發展的方向。《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的史料和史論,對制定中國衛生政策和科技政策,開展中西醫結合研究,發展中西醫結合事業,促進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史》摘要


1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前史
  第1  多源的早期經驗醫學及其共同特徵 
  第2  西方醫學發展歷程及特點
      
  第3  中國醫學發展歷程及特點
       
  第4  古代醫學交流與近代西方醫學的傳入

  第5  融匯中西醫的早期思想和實踐  


  


2章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創建
  第1  在曲折道路上啟程


  第2  關於學習和研究中醫方法的學術爭鳴
  第3  中西醫結合研究綱領的產生


第4節        中西醫結合學術共同體的形成


第5節        中西醫結合研究範例 


  第6  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成立和《中西醫結合雜誌》創刊


 


第3章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發展


第1節        中西醫結合部分專業研究進展


第2節        中西醫結合新概念、新理論的出現


  第3  對中西醫結合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反思
  第4  醫療、研究機構與大學裏學科力量的分佈
  第5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的發展


第6節        中西醫結合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


第4章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科的評價與展望


1  社會對中西醫結合醫學的認可


2節 國家支持中西醫結合研究


第3節        中西醫結合醫學在中國衛生事業中的地位


4  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國際影響


5節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6  對中西醫結合學科發展趨勢的理解



 


詳介:http://zt.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105056/n11810177/11867900.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醫學史


    者:()伯納姆(約翰·伯納姆(John Burnham),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遺產中心及歷 史系 教授,專長醫學史和美國社會史,尤其是精神病史。)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2010/06/01


 


內容簡介:


醫學與健康史領域的研究近年來進展迅速。約翰·伯納姆在本書中把醫學史介紹給了對該領域比較生疏的讀者。他讓我們一窺堂奧的這個領域,一度只有醫生們縱筆馳騁,而在今天,它不僅吸引著一般的歷史學家,也吸引著決策者和各種類型的醫務工作者。
  醫學史的魅力在於歷史本身固有的戲劇性,醫學化勢力與去醫學化勢力之間持續的較量,尤其涉及到如下五個方面:所有時間、所有地點的治療者,從作法的巫師到技術專家;各個時代、各種文化中的病人;種種疾病,從魔鬼附身到每半小時擴大 一英寸 的可怕感染,還有不易察覺的環境毒害;新思想的發現與傳播,所謂的新思想巨細並出,瑕瑜參見;圍繞著醫療保障的無盡爭論,它如何影響社會,同時又如何受到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的制約。


 


目錄:


前言
導論 醫學史從哪里來
第一幕 治療者
第二幕 病人
第三幕 疾病
第四幕 知識的發現與傳播
第五幕 醫學和健康與社會的互動
結語 醫學史向何處去進一步閱讀文獻
索引


 


http://big5.dushu.com/book/1211039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醫」之殤:百年中醫沉浮錄


作者:陸金國


社: 廣東科技出版社


出版日: 2010/06/01


 


簡介:


本書是對近代百年中醫風雲史的全景式描述,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珍貴的照片、塵封的檔案和生動的事件,深度刻畫了近代中醫在狂瀾突進、風雷激蕩的近代社會變革中的不屈與抗爭,形象描繪了當深深根植于傳統文化的中醫一朝遇上西醫時風雲詭譎的歷史煙塵,並由此而進一步對現下的中醫境遇與困局提出啟迪性思考。全書文圖並茂,文字洗練流暢,既具有豐富的史實性,又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更有深厚的思想性,角度和立意均為一絕。 2010年本書先後受邀在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官方媒體《南方都市報》及國家中醫藥行業唯一權威大報《中國中醫藥報》重磅連載,在業內外均引起很大反響,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其官網上置頂轉載,在各大中醫網站上的亦引爆點擊。


 


目錄:


序篇:古今大變局的開端,
晚清中西醫的匯通與論爭
甲午之疫:廣州不設防
衛生行政的起步:西醫當朝,中醫在野
梁啟超醫療事件與中醫境遇
合群進化:中醫社團意識的覺醒
1929
:中醫反擊廢止舊醫案
缺席還是僭席?——中醫納入教育系統的爭議

上醫醫國:中醫教育自主轉型
國醫時代(上):名分攸關的舊醫國醫之爭
國醫時代(中):科學化路向的傍徨
國醫時代(下):關乎國際體面的《國醫條例》之爭
慈善施仁:中醫服務的優秀傳統
海外堅守:華僑中醫的崎嶇生存
中醫考試:跛足的執業之路
中醫醫院:中西知識共存的空問
處方鑑定:司法中的中醫話語
南國特區:陳濟棠主政下的廣東中醫
考驗與轉機:中醫抗戰赴國難
在敵後:淪陷區中醫的生存和鬥爭
唇齒相依:廣東藥業的近代榮衰
爭鋒:戰後中醫的參政之途
國民政府要人與中醫
求索:如何才是新中醫
餘音:相信未來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id=137199&pf_id=99X155K9y102s7A103e70k109h128WMExJIu440LgW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 題:『Statistics of Mental Deficiency and the New Science of Human Heredity, 1890-1914

主 講:Theodore M. Porter 教授

   
(UCLA Department of History)

時 間:99810()上午
10:00-12:00

地 點:陽明大學 圖資大樓
R839

主辦單位:陽明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STS領域推動計畫



校園地圖:http://www.ym.edu.tw/map.html (P3)


 


 


Abstract


Statistics of Mental Deficiency and the New Science of Human Heredity, 1890-1914


Theodore M. Porter


 Despite the sharp conflicts between biometricians and Mendelians about how to investigate heredity, they agreed on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human heredity. Human genetics (eugenics) was based overwhelmingly on pedigrees and statistical records of heredity, introduced for their own reasons by asylums, prisons, and institutions for the feeble-minded. It arose not as a bright idea of Darwin 's cousin Francis Darwin, but as a form of institutional and medical record-keeping and a token of public responsibility. Eventually these data formed the nucleus of scientific efforts that joined field research and psychiatric case histories with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methods of research on heredity were linked to liberal ideals for training up efficient citizens and increasingly (as asylum doctors came to doubt their ability to cure insanity), for regulating and isolating "defectives." Its ambitions were in many ways the goals of the rising welfare state.


 


 


http://sts.ym.edu.tw/01announcement/01news.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刊出幾篇醫療衛生史的作品,有興趣的學友可以參看。如下:


 


 


近代衛生醫療史研究……………………………………………………本欄目特約主持人:朱英


知識、權力與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飲水衛生制度與觀念嬗變…………………………………………杜麗紅(58)


公共衛生與1894年香港鼠疫研究………………………………………………………楊祥銀(68)


戰後臺灣醫療與公衛體制的變遷………………………………………………………劉士永(76)


 


 


http://journal.ccnu.edu.cn/Renwendetail.aspx?id=81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影像與醫療的歷史」主題計畫第119期電子報 已經出刊,請上網參閱。


http://www.ihp.sinica.edu.tw/~medicine/ih/newspaper/newpaper20100721.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宏彬兄翻譯的著作,應該很有看頭,畢竟科學革命這一議題對西方文化史、科學史的影響太深遠了。上次還承蒙他傳授、分享些教授「科技與社會」課程的心得,希望他有好的歸宿,不是XXXX,呵呵(保密)。圖乃英文版,中文版的書影好像還未秀出,期待中。


 


 


科學革命:一段不存在的歷史


作者:史蒂文.謝平


原文作者:Steven Shapin


譯者:許宏彬、林巧玲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00730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累積十餘年有關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歷史研究,集合各家說法,呈現對科學革命的最新詮釋。作者從啟蒙時代講起,將科學革命置於社會脈絡中去解讀,說明當時各種互相衝撞的信仰、實作與影響,終於讓「科學」從純粹依靠理性的邏輯推演,轉而重視實驗與觀察。


歷史上沒有科學革命這個事件,但本書要討論的正是科學革命。不久之前,歷史學家還很肯定的說某件事情真的發生過;這件事情徹底改變了人對自然界的既有知識,讓世界在十七世紀左右進入了「現代」。


一九四三年,法國歷史學家夸黑讚揚科學革命是希臘時代以來,「人類心靈所達到,或說所承受過最深遠的革命。」幾年之後,英國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又說,科學革命「光芒掩蓋了基督教崛起之後的一切成就,相形之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只是歷史的插曲……(科學革命是)現代世界與現代心智狀態的真正起源。」


「科學革命」這個概念有其深遠的研究傳統。幾乎沒有其他歷史像它這樣值得研究。在西方通識課程裡,對科學革命已有固定的解釋方式,這本書試圖有效率地補充既有的解釋,並進一步引發讀者對現代早期科學成形過程的興趣。然而,如同二十世紀許多「傳統」一樣,科學革命所隱含的概念,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悠久。


  「科學革命」一詞是一九三九年之後,因為夸黑才開始逐漸為人所知的,而且直到一九五四年,才有兩本以科學革命為主標題的書籍問世,分別是深受夸黑影響,由霍爾所撰寫的《科學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以及貝爾納具馬克思研究取向的《歷史上的科學》系列之中的一冊《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The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s)。雖然許多十七世紀的人們曾表達,他們將帶來知識的重大變革, 但是他們並沒有使用「科學革命」一詞,指稱他們正在從事的活動。


從古代到現在早期這段時間,「revolution」這個字並沒有「革命」的意思,而是指「週期的循環」。直到十八世紀法國啟蒙哲學家的作品才將「revolution」當成「逆轉」,指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全新事物,他們用「revolution」這個字的新意義來說十七世紀的科學領域開始革命。也許我們可以說,將「revolution」視為巨大變化的觀念,最初是用來指科學領域的事件,後來才引伸到政治事件。因此,科學革命是最先出現的一場革命,之後才有「美國革命」、「法國革命」、「俄國革命」。


 


本書特色:


作者希望本書是方便教學用的簡論,多年來一直把不同版本給學生試用,聽取他們的回饋。不需要任何數學或物理學背景也能瞭解本書。大受普通讀者歡迎,現已翻譯成十六種語言。


 


作者簡介:


史蒂文.謝平


  曾任職於愛丁堡大學科學研究小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社會系,現為哈佛大學科學史系福特講座教授,2001年獲科學之社會研究學會頒發貝爾納獎,該獎項意在表揚長期致力探討科技的社會層面之傑出學者。目前他研究的課題有:食品營養學的歷史、應用於企業的科學的本質、現代學院與工業的關係。他長期為《倫敦書評》、《紐約客》撰稿。


  謝平有許多著作討論科學知識的社會史。《真理的社會史》在1996年獲頒科學之社會研究學會的弗萊克獎(表彰三年內最優秀的科技研究書籍)及美國社會學會的莫頓獎。與賽門.夏佛合著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獲2005年伊拉斯莫斯獎,荷蘭王儲威廉亞歷山大在頒獎時稱譽兩位教授「全然改變了我們對科學與社會的看法」。


 


譯者簡介:


許宏彬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歷 史學 博士。大學時曾混跡於化學實驗室數年,洗過試管燒杯、參加研討會,後任東部國中理化教師,現為XXXX(下半年出路未定)。研究興趣為醫療史、科技史與STS(科技與社會)研究。


林巧玲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與社會組碩士,曾任職出版社。


 


目錄:


導論
「科學革命」這個名詞的歷史
為什麼還要書寫科學革命?
一些歷史學的議題


第一章 他們知道了什麼
知識的視野和自然的本質
挑戰以人類為中心的宇宙觀
大自然是個機械
性質的數學化
自然的數學結構


第二章 他們怎麼知道的
閱讀自然之書
經驗的構成
經驗的控制
製造事實的機制
如何製造一個實驗事實?
自然知識的疆界
讓知識流通
實驗的重點是什麼?


第三章 他們用知識作什麼
自然哲學的自我治療
自然知識與國家權力
科學作為宗教的女僕
自然與上帝,智慧與意志
自然與目的:科學世界裡的秘境
無私與自然知識的運用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5917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L0007/177036/web/# 6L -3175181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長庚校訊》90(2010.07)刊出之前演講的訊息,很感謝有這樣的整理,因為那天有事不能到場。現在也轉貼供大家參閱。


 


 


當中醫遇上STS


中醫系 游智勝 副教授


   因緣際會執行教育部科技與社會跨領域教學計畫「健康、醫療技術與社會」,無意中發現常被烏雲籠罩的中醫,未來發展竟露出了一線曙光。STS 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學、技術與社會)或“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科技研究 ) 的縮寫詞,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誕生於 20 世紀 60 年代末的美國,代表嶄新的價值觀與思維模式,且適應 21 世紀世界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1950 年英國科學家暨小說家史諾 ( C.P. Snow ) 揭示了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的存在和對立。他認為二者之間的鴻溝具有不可逾越性,按照這種說法推演,大學必將成為兩種文化持續緊張的主要場所。現實是否真的如此呢?相當多的人的看法是:「隔行如隔山」,在科學與人文之間有幅「無知之幕」,二者缺乏必要的對話、交流和相互理解,以致於有人會去邀請科技界的大老與德高望重的宗教家來進行對話,但在無法聚焦的會談之後,更印證了科學與人文的鴻溝,具有不可逾越性。


  為了替我們所身處的科技社會創造出新的想像空間,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教育部在 3 年前推動 STS 教學計畫,獲得許多公、私立大學的教授學者響應參與,如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校長還親自領銜執行,並獲得教育部頒發 96-97 學年度科技與社會前瞻性教學模範計畫獎項。本校通識中心 黃寬重 教授即是教學計畫創始人之一。本計畫共同主持人人文及社會醫學科 張淑卿 老師與通識中心社會學科 陳麗如 老師,她們的學術訓練背景比筆者更容易通曉 STS 的內涵與精神,而如何把 STS 理念滲入課堂教學中,都比筆者更具說服力。筆者有幸執行本計畫,除了可開拓個人在不同領域的視野外,更領悟到 STS 可以對中醫未來發展的戰略思想,提供不同層面的理論基礎。STS 與中醫其實有許多相似處,中醫理論橫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疾病間的整體協調平衡;而 STS 則面對人與天關係之價值理念、人與人關係之社會運作、人與物關係之環境掌握,以及人與自我關係之生命成長等議題。所以,歷史悠久的中醫發展可為其借鑒,又可為其中介。台大 STS 教學計畫團隊曾有大 S 與小 S,誰大誰小的譬喻,STS 裏面隱含平衡大小 S 的密碼,T 不就是中醫 ( TC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之代碼,中醫為中介,平衡大小 S,是最佳架構。筆者在教育部期中報告曾提出這樣的看法,不過有學者不以為然,他可能認為 STS 是新興極有活力的學術領域,如旭日東昇;而中醫學術雖歷二、三千年不亡,但已垂垂老矣,宛如日薄西山,無法相提並論,再加上外界與中醫自身許多施於傳統醫學的作為就如老子所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增加許多知識卻損害了本質;或如《莊子‧應帝王》寓言所說:「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可謂愛之適足以害之,當代的中醫處境正如 李致重 教授所描繪的處於「即將消亡的邊沿,新的突破的前夜」,當中醫遇上 STS,必定塵埃落盡,脫胎換骨。


  本計畫團隊在過去一年來已執行七場專題演講、一次讀書會及二場工作坊,本學期尚有二場專題演講待辦。專題演講首場由中研院社會所蔡友月助研究員以社會建構論的觀點透視疾病,希望培養醫學專業走出教室的視野,主講「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第二場由成大公衛所許甘霖助理教授將醫療行銷置於醫學人文教育的核心而重新反省醫學專業倫理,主講「從體徵的意義化到社會交往的醫療化:醫學美容行銷的社會邏輯初探」。第三場由成大醫學院 STM 中心許宏彬專案助教授則以實驗室對於物質技術與社會手段的運用,反思今日藥廠、醫院及醫師在新藥研發與推廣中的角色,主講「阿片的滋味:日治台灣阿片專賣的開展及其科技實作」。第四場由師大地理系吳 鄭重副 教授透過解開婦女與廚房的死結,重新啟動空間改造,並協商性別與家務的分工,主講「公寓廚房的空間生產與母職家務的身體再生產:一個『身體-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第五場由清大通識中心林文源助理教授試圖以病患的角度,探討病患的集體行動在透析醫療的變遷中扮演的角色與貢獻,並進一步討論透析的品質,主講「台灣透析社會力與醫療品質變遷」。第六場由台大社會系吳嘉苓副教授從醫學知識被生產的元素切入,直搗現代產科的研究將「臨床因素」邊緣化與黑盒的原因,主講「臨床醫師為何不再研究臨床因素:台灣剖腹產研究的歷史轉折」。第七場由成大醫學院 STM 中心翁裕峰專案助教授透過深度訪談與文獻分析法,解說職業傷病認定標準的相競取向,主講「過勞死認定標準政策制定過程分析」。至於讀書會則邀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林宜 平助理 教授,帶領導讀 STS 的重要文獻〈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運動〉( Epstein,  2000/2004) 以及〈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以膽固醇、飲食中脂肪與心臟病為例〉( Garrety, 1997/2004 )。而每個月專題演講的安排、舉行,有賴醫學系方基存主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柯毓賢主任總是排除萬難,在忙碌的醫療工作中,準時出席本計畫各項活動,是連結醫學與人文的最佳示範。為了落實計畫團隊的課程與教學目標,擴大本校對於 STS 觀點的認識,並連結校內對 STS 感興趣的成員,以尋求校方對新課程及課程改革的支持,而舉辦「醫護教育為什麼需要 STS 觀點?」工作坊,邀請多位 STS 專家學者從醫護教育探討課程改革的各個面向, 陳 君侃副校長與黃寬重講座教授全程參與,加入討論,顯示校方對 STS 課程改革的重視。而「當中醫遇上STS」工作坊則邀請臺灣 STS 學會理事長 林崇熙 教授介紹 STS,主講「當 STS 遇上中醫-STS 在面對什麼重大議題?」另外,中研院台研所劉士永副研究員從日本科學化研究漢方之脈絡到台灣對「科學」藥品的想像與需求,主講「中藥科學化與科學中藥--以台灣為中心之個案觀察」。 中研院近史所雷祥麟副研究員則由「作為台灣醫學現代性代表人物的 杜聰明 博士,為何竟持續一生地推動被視為『落後、不科學』的漢醫醫院計畫呢?」的問題意識逐步解謎,主講「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兼論創造價值的整合醫學研究」。三位講者精闢的演講,引人入勝,吸引諸多年輕的醫師、研究學者、本校人文教師,甚至北醫的教授一起參與。


  STS 計畫的重點即是進行課程改革並產生教案,希望以計畫成員自己的研究為基礎,配合問題意識,以  STS關於特定議題切入方法的介紹,提問重點等等,來進行 STS 教案的撰寫。 張淑卿 老師負責 STS 核心課程「科技與社會研究導論」,希望從科學知識的建構、醫療科技的不確定性、標準化、使用者的角度、性別、常民的參與等不同的研究取向,提供醫學生接觸人文社會思考方式,並藉此反省科技、醫療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並撰寫「科學知識與社會實踐:胸部 X 光檢查與結核防治」教案。另外, 張 老 師還 教授 STS 延伸課程「公衛歷史調查」探討戰後台灣的公共衛生議題,例如:烏腳病研究、有害廢棄物、米糠油多氯聯苯中毒、RCA 等工殤議題、塵肺病、肺結核等環境、職業與健康相關議題的討論。希望藉由案例討論的安排,讓學生了解醫療衛生的發展歷程,關懷弱勢,同時增進學生的反省力。 陳麗如 老師負責 STS 延伸課程「健康、醫療技術與社會」,除了以傳統的醫療社會學關照所關切的議題外,亦檢視科技與社會交互形塑的過程。課程主要分成四個部份,包括「理論與重要概念」、「醫療專業的建制與產業化」、「醫學知識與權力」、「醫療技術與常民知識」與「健康不平等」。並由此撰寫「醫療化(1.醫療化概念的介紹,2.醫療化現象:女性身體與醫療化)」教案。另外 陳 老 師還 教授 STS 延伸課程「性別、科技與社會」,以性別研究觀點對科學與科技進行三個主要面向的探討,檢視看似客觀中立的科學知識、科技的生成與應用,與社會相互形塑的過程。第一個面向檢視的是科學與科技領域中,不同性別參與程度的差異情況與原因。第二個面向是「科學知識的性別政治」,檢視科學知識生產與建構等過程的性別意涵。第三個面向則檢視科技的發展與應用如何受到性別權力關係的影響,而性別權力關係又如何透過科技的發展而複製、強化或改變,希望藉由社會科學的觀點和概念,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科學與科技的發展,關切性別、科技與社會之間的交互影響,進而有能力反思其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運用、科技教育學習過程,以及未來職業生涯所面對的科技生產與運用之性別意涵。計畫網頁架設維護由助理錢克綱執行,將演講、討論摘要、課程大綱與研發之教案公佈在執行成果網頁。個人負責的「醫師、病人、社會」課程雖非 98 學年度核心課程,但我們已為未來準備,採問題導向學習 (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 的小組教學。PBL 教學與 STS 教學共同特點是它們都強調討論及合作學習,讓學生們能同心協力的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建立假設並經由適當的資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透過本計畫的專題演講與工作坊的運作,使個人深刻的認識到,醫學本是技術與人文的綜合體,醫學工作者應體現科學與人文文化的統一,而現代醫學在技術高度發展的同時,人文精神卻相對出現了嚴重失落,不少醫學工作者,只關心技術上成就,而對於技術運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對人的長遠身心健康則採取相對冷漠的態度;只滿足用現有醫學知識解釋民眾的疾病和健康,對於這種解釋的合理性、真理性卻缺乏深刻的思考;迷信醫學在現有模式中的發展,忽視大眾自我保健經驗;堅持現有醫學模式的“權威性”,拒絕來自其他方面的批評,如果這一切繼續下去,會使醫學成為僵化之學。醫學本質上是富於人性和批判理性的,是科學和人文文化內在統一的學問,要使醫學真正造福人類,作為醫學領域中的一份子不應當僅僅關注醫學技術、醫學知識增長,更應當關注這種增長的合理性,醫護教育為什麼需要 STS?值得我們反思。


  總之,通過 STS 教育向醫學生提供關於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整體化理解,並且使醫學生把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背景聯繫起來,瞭解科學技術的價值功能和自己的社會責任,成為既有知識又有社會責任感,還能處理高科技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的人才。


 


http://memo.cgu.edu.tw/Secretariat/news/90/research/research_1.htm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關於中日戰爭中細菌戰與化學戰的歷史,一直是大陸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已經有不下十本的專書、史料集問世。臺灣倒是沒甚麼人研究,零星的一些小文章是有,老一輩的 李恩涵 老師在日軍「三光作戰」的專書中有提到,至於全面性研究還有待開發。據說芝加哥有個博士生在寫這方面的論文,不知後續如何?臺灣有一家出版社也想出史料集,曾經詢問有無市場,我回應在大陸出版物這麼豐富的狀況下,老史料新出的價值不大,除非能有一些新論述,才會有看頭。倒是老蔣的《事略稿本》中有許多關照,證實他已經知道日軍在發展類似的生化兵器,據政大 劉維開 老師提供之訊息,老蔣責成李忍濤成立學兵隊,其實就是化學兵部隊。但中國起步太晚,連基本的防禦戰都很難做到。臺灣國防部史政編譯處出版過化學兵的回憶錄、另,民間學者車潤豐將軍,也出版過專書,可以做為研究初步的入門書。


 


七三一陳列館申遺 為警示未來


中國時報【李文輝/綜合報導】


大陸「七三一」權威專家金成民,最近公布一份新史料,證實一九三九到一九四五年間,至少有三千多人,遭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在哈爾濱平房區本部,直接充作活體細菌試驗材料,無一生還,這三千多名受害者身分,已被確認。使得七三一遺址是否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再次成了輿論焦點,並強調申遺的目的只有一個:警示未來。


《中華工商時報》報導,七三一部隊是抗戰期間,侵華日軍在中國東北成立的偽滿洲國內,從事生物戰、細菌戰、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祕密軍事醫療部隊,前身是石井四郎於一九三二年在哈爾濱市郊背陰河設立、偽裝成水淨化部隊的東鄉部隊,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日軍節節敗退,石井四郎才下令摧毀主要實驗設施。


如今,「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位於哈爾濱市平房區新疆大街廿五號,占地約六平方公里,由一百五十多幢建築組成,基地內有約四千五百個培養跳蚤的容器、六個製造化學製品的巨大鍋爐、及一千八百多個生產生物戰劑的容器,幾天內就可成產出大約卅克腺鼠疫。當時屯積的數十噸生化武器,如今對平民還有傷害。


報導指出,七三一相關研究數據,是人類歷史上從未進行過的人體試驗而來,戰後,美國用「不以戰爭罪起訴七三一部隊軍官」為條件,來換取這些數據。


七三一申遺,發想於繼一九七九年二戰奧斯維茲集中營之後,一九九六年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也依聯合國文化遺產標準之一的「特殊的歷史事件對人類的影響」申遺成功,當時,反對者爭論七三一的價值何在?如今,隨著真相一一出土,七三一申遺再度成為輿論注目與爭取焦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 0716/4/29 cb0.html(更新日期:2010/07/16 03:02)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由竹山老師的部落格轉貼過來的兩則訊息,真感謝。第一篇文章特想看,網上有PDF,很方便。


 


近二十年中國醫療史研究作者: Vivienne Lo
But is it [History of] Medicine? Twenty Yea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Healing Arts of China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May 28, 2009
Soc Hist Med 2009 22: 283-303


 


李尚仁的最新醫療史論文:德貞論中國的衛生Discovering ‘The Secrets of Long and Healthy Life’: John Dudgeon on Chinese Hygiene 

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
 

November 3, 2009
Soc Hist Med 2010 23: 21-37


詳情參考:


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08577


http://blog.sina.com.tw/ginseng/article.php?pbgid=66120&entryid=608453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這個有意思,之前電視台播的時候一直沒注意,沒想到這麼有趣,該找來看看。他提的那本浦澤直樹漫畫作品《怪物 Monster》也很好看,有牽涉許多精神人格方面的問題。


 





轉貼:


科幻、江戶、民族誌《仁者俠醫》的醫學敘事


 


蕭芝琪(台大外文系畢,現服務於3C 科技產業。業餘流行文化與漫畫愛好者。)


 


日前被改編成電視劇《仁醫》的日本長篇漫畫《仁者俠醫》,不僅是歷史與科幻結合的作品,並詳細刻畫了盤尼西林的製作、梅毒末期的醫療與西方和東方兩種醫學系統的對立。


 


  在看過《仁者俠醫》之前,我很難想像,科幻、歷史與醫學這三個元素要怎麼融合在一部漫畫裡,同時又能成就一篇精彩的故事。但村上紀香的《仁者俠醫》,卻確實成功地將三者結合,讓一個現代外科醫師從二十一世紀的東京掉進蟲洞,穿梭到十九世紀正值日本歷史變動轉捩點的江戶城,運用未來的醫學知識,推動一場改變醫學歷史的革命。


  現代人回到古代,利用現代科學常識解決難題,因而被古人視為先知或異端,這樣的主題在電影、漫畫和小說中已經不是新鮮的題材。穿梭時空的劇情在娛樂文化中早就風行已久,但多半是利用時空錯置營造異國風情,並以相對落後的古代人烘托主角的「知識」威能。實質上,這種劇情其實是一種文化侵略,所謂「科學知識」往往淪為殖民行為的工具。


  然而,《仁者俠醫》並不強調主角利用機巧與現代知識來征服世界的劇情,醫學在故事中並非手段(means),而是研究方法(methods)。為了達到這樣的寬廣並包容的視野,本書的監修名單包含醫學史、醫學教育以及日本文化史三個不同領域的學者教授(分別為順天堂大學醫學 史名譽 教授酒井シヅ、杏林大學醫學教育講師冨田泰彥,以及聖德大學日本 文化系 教授大場邦彥),融合各個領域的意見而成的嚴謹考據,自然使得這部作品在技術上的嚴謹度有別於一般目的只在提供娛樂的穿越故事。


  不過這些都還不算是這部科幻作品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仁者俠醫》最成功的設計,其實是南 方仁 醫師以現代公衛與醫學的角度,對江戶生活的觀察與再發現。


「病」與「魔」的觀念


  大部分的穿越故事都會具備以下的情節:主角遇到流行病的爆發,因為知道一些簡易的隔離與治療的方式,而被人認為具有特殊的神力。《仁者俠醫》的主角是醫師,自然也不能免俗處理了「流行病」這個題材,相繼處理了麻疹、霍亂與梅毒。但難能可貴的是,村上並不利用知識水平的差異,強調主角創造「奇蹟」,而是把重點放在古今對於疾病不同觀念的比較。


  在南方仁試圖拯救當時妓院碩見不鮮的重症梅毒患者時,花魁(藝妓中等級最高者)「野風」給了他一本小冊子,幫助他瞭解當時對於梅毒的觀念和現代完全不同。讀完之後,南方仁發現江戶的人們對於這種無藥可醫的致命疾病,沒有正確的觀念,也沒有治療的方法,只能心存僥倖、悲呼哀嘆,並隨波逐流,不禁感慨萬千:


一次又一次的經驗已經叫人麻木,變得習以為常,不再去和疾病對抗,這便是這個時代的日本人特有的


  因為沒有辦法治癒疾病,就只能以戲謔或是漫不經心的態度面對,或是訴諸鬼神,或是乾脆認命。《仁者俠醫》不斷試圖點出,古代人對於疾病的隨便反應,並不是因為觀念落後或未開化,而是在無可奈何的背景之下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有的文化。


  「疾病」的觀念由古自今的演變,很適恰地反映在中文的「病魔」這個詞裡。人類對於疾病的觀感,始於不瞭解與恐懼,因而命名為「魔」(如印地安人會稱疾病為『壞 東西 先生』),等到能夠理清頭緒甚至治療之後,才改稱為「病」。在霍亂流行於江戶時,南方仁將符紙撕去、呼籲民眾以正確的方式治療與防制,就是一個加速將疾病觀念從「魔」推進到「病」的例子。


  在本書中,不因江戶人對於疾病的科學觀念不如現代人,而稱之為落後;而是去挖掘出時空與環境因素,把江戶人和現代不同的觀念視為一種風土民情來描寫,並描寫同一個時代中不同知識體系之間縱橫捭闔的權力關係。這樣的描繪方式,給予了該時代應有的尊重,而不是僅以現代標準的狹隘眼光睥睨古代。與其說這是一部歷史、穿越或是醫學漫畫,不如說是一部以現代公共衛生的角度去撰寫的江戶民族誌,更要來得貼切。


醫學倫理的古今對照


我的介入撥快了醫學歷史的時鐘,本來會死的人沒有死,本來會出生的人可能不會出生歷史勢必因此而改變…”


  仁醫師初至江戶時代時,曾經對於自己的醫療行為產生猶豫,懷疑自己改變歷史的行為是否錯誤。一個不屬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臨,並且拯救一些原本會死亡的生命,後續的結果可能反而危害別的生命,違反了醫學倫理當中的「公平正義原則」(justice)。但無論如何,他無法拒絕受苦的生命,這可能是不能避免的,因為他的名字正叫做「仁」。在現代,對於重刑犯的醫療行為也經常遇到類似的道德困境,如浦澤直樹漫畫作品《怪物 Monster》當中的天 馬 醫師,就因為曾在手術檯上拯救連續殺人犯,為了彌補而自行追捕病患。


  四大醫學倫理原則包括:


- 自主性 (autonomy)
-
不傷害(nonmaleficence)
-
行善(beneficence)
-
公平正義(justice)


  儘管四大倫理由 Tom L. Beauchamp James F. Childress 1979年在美國所提出,但並不代表在那之前沒有醫學倫理的觀念。事實上,醫學倫理的歷史和醫學一樣長,就算沒有明文條列,各時代與文化都有自己的一套醫學倫理觀念。


  在《仁者俠醫》中,經常可見南方仁在動外科手術前被江戶人以生命要脅,若是手術不成功要將他殺死。這樣的反應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乍看無疑是野蠻不理性的,但從江戶的角度看來,只是因為外科的侵入性治療違反江戶人心目中的「不傷害」原則,加上當時西醫不如今日普及,一般人都對西醫療效半信半疑的背景之下,才會覺得可能是騙人、無法相信。


 從無到有 手作盤尼西林


  1928年,英國倫敦聖瑪利醫院的佛萊 明 醫師(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注意到實驗室的葡萄球菌培養被一種特殊的黴菌所阻礙。1930年代末期,牛津大學的佛羅利(Howard Walter Florey)和錢恩(Ernst Boris Chain)兩人(《仁者俠醫》當中,南方仁的同學有提到這兩人)經過實驗證實,這種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盤尼西林」(中文又稱青霉素),可以阻止細菌產生其賴以維生的細胞壁,使細菌缺少細胞壁而立刻死亡,進而達到殺菌的效果。此後,盤尼西林就被廣泛運用在各種醫療行為中。


  《仁者俠醫》中為了讓外科手術能進行,避免感染,此外也為了治療梅毒,自然必須在古代製造出抗生素。聽起來荒誕無稽?不過在二十世紀初期,盤尼西林就是由大量女工(時值世界大戰,女工代替男人做了不少事)手動製作出來的。而在本書中,盤尼西林的提煉主要利用其高度水溶性與酸性先去除雜質,再以濾紙色層分析法(paper chromatography )將盤尼西林精製出來。


  混合物當中,不同成分的溶解度不同,移動時的分佈方式也不同,色層分析法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把單一的物質分離出來,而濾紙色層分析法,便是利用濾紙當中的纖維素來將固定混合物當中的各種成分。南方仁使用和紙代替濾紙,將泡過盤尼西林的和紙泡在一定比例的酸鹼混合液當中,利用毛細現象及溶劑的展開作用分離不同的成分。一旦瞭解盤尼西林物質在紙上的停留範圍,便可以精製出高純度的盤尼西林。


  為了大量生產盤尼西林,仁醫師教育並訓練了一批本來就有志於醫學的「科學家」來幫忙。當然,在仁醫師闖進他們的世界前,這些人本來學的是「漢醫」(類似中醫的傳統草藥醫學),只有少數的人學習「荷蘭醫」(西方醫術)。這些努力不懈的科學家,將盤尼西林作坊規模擴大,並且成功地把盤尼西林從液體精製到粉末化,才方便攜帶運輸到江戶以外的城市,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但這樣的「超前進度」到底會對歷史產生什麼後果呢?這不是南方仁能考慮的。儘管對未來世界中盤尼西林的真正發明者佛萊明很不好意思,但仁醫師已經不打算停止介入歷史,並下定決心永遠留在19世紀的江戶。《仁者俠醫》目前出版到第十七集,南方仁為了阻止史上有名的坂本龍馬暗殺一案發生,動身前往東京。在原本的日本歷史中,維新人士(亦即當時的改革派份子)坂本龍馬應該死於政治立場不同的人之手,但與龍馬結識的南方仁不願意坐視這件事情發生。


  這可能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但我已經不打算走回頭路了。


  成功做出盤尼西林之後,南方仁曾這樣對自己說。《仁者俠醫》的時空的確已經沒有回歸我們已知歷史的可能,而一個被意外與意志共同改造的未來,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http://case.ntu.edu.tw/blog/?p=4002(原網址還有許多插圖,有興趣之學友可上去瀏覽)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現在我也在擬課程大綱,網站上無意間看到開設有關西方醫學史的課程,目前搜索到 劉士永 老師,PO上來做為代表。還有像身體史(陽明、王文基)、世界醫學史(長庚、張淑卿)等相關課程,大家可以上學校網站去看(如果有學友看見好的課程,也歡迎貼過來)。看看前輩的課程大綱,其實也是一種學習。就像某老師說的,國內的史研所都在培養研究人才,但其實教學才是歷史系畢業生最重要的一塊專業領域(現實狀況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要進、能進研究機構),但很多史研所都忽略了這一訓練。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必(選)修科目課程簡介


課目名稱:西洋醫學史 (History of Western Medicine)


授課老師:劉士永 學 分 數:2 學分(選修)


一、課程目標:


儘管生老病死是人類普遍的共同經驗,但人們面對這些情況時,


卻會因文化、社會等時空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本課程將以講述和討


論為主軸,析探西方醫學從希臘羅馬的古典時代以迄今日的發展,特


別著重於19-20 世紀西方醫學經驗裡的受難與療癒現象。


本課程將研討以下幾個主題:醫學理論與治療間的關係、醫療操


作者與機構的角色變遷,以及醫學科學的影響,和公衛技術在人口健


康及社會福利上的意義。此外,本課程亦將討論病因學(etiology)


的演變、健康照護系統的轉型、與公衛及醫療相關之政策演進。在讀


本與閱讀資料的選擇時,盡力兼顧醫療專業者與病人間的平衡,並旁


徵相應的時空條件變化。為深化學生對現代醫學歷史的了解與感受,


本課程會引導學生進行主題討論,並要求學生深入閱讀參考資料。


二、課程內容:


週次 授課主題或內容 備註


1 Introduction PPT 講授


2 Disease and doctorsFocus on humoral theory and


Galens impacts to the range of learned and


unlearned healers in traditional Europe .


PPT 講授


3 The evolution of medical science: Focus on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medical gaze.


PPT 講授


4 Healing-therapeutics and surgery: Revolutions


in surgery and internal medicine


PPT 講授


5 Hospitals and modern medicine: Changes on


utilization and perception of hospitals


PPT 講授


6 Healthcare in early western world: The 18th


century medicine


PPT 講授


7 The consolidation of medical professionalism PPT 講授


8 Modern hospitals and public health PPT 講授


9 The rising of private professional medicine PPT 講授


10 Social medicine vs. state medicine PPT 講授


11 The rising of germ theory PPT 講授


12 Germ, TB, and housekeeping PPT 講授


13 Popular media and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Transforming working-class


PPT 講授


14 Health, medicine, and people: Where should we go


from here?


PPT 講授


15 Final 報告或考試


三、授課方式: 講解為主,報告為輔。


四、成績評量:(含考核方式與評分辦法)


1、課前準備及閱讀資料


2、期末考或5 頁左右的學期報告


五、閱讀資料:


Roy Porter, Blood and Guts: 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 (New


York and London : W.W. Norton, 2002).


Selections: Laurel Thatcher Ulrich, A Midwifes Tale: The Life


of Martha Ballard, Based on her Diary (New York: Vintage, 1990).


Paul Starr,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Medicine


(Basic Books, 1982).


Nancy Tomes, The Gospel of Germs: Men, Women, and the Microbe


in American Lif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六、所需教具:電腦、投影器。


 


http://www1.ndmctsgh.edu.tw/hum/ch/class/4-social-11.PDF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學史 專任助理啟事

  

一、    級職:碩士級助理乙名。

二、    專長:醫學史研究

三、    資格:已獲得碩士學位,曾擔任過相關領域助理工作者尤佳。

四、    其他條件:因應《國防醫學院百年院史》研究案,須對該項研究有高度興趣者。

五、    相同條件下,身心障礙者優先錄取。

六、    申請資料:2010年8月10日截止日前請寄送以下資料一份

(1)詳細履歷表

(2)碩士學位證書或通過碩士論文口試之證明。

七、 經遴選委員會初審通過之申請者,獲通知後請於8月15日前寄送以下資料,一式五份。

(1)重要著作

(2)二封推薦函

八、 資料請逕寄:11490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61號

(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九、如有任何疑問,請與葛衍莉助教聯繫

02-8792-3100 ex 18932 傳真:02-8792-317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有很多有趣的醫史訊息,除了補充毛晚年的身體狀況外,還有「赤腳醫生」的驚奇,在鄉間竟然普遍施行白內障手術,真是不可思議。毛也是個特別的例子,除了他的身份崇高外,他個人不愛看醫生,必須看心情而定,也是出了名的。這一切晚年的病中生活,也可見張玉鳳當時在毛心中的地位,幾乎重要時刻,她都在場。


 


張玉鳳的回憶︰我所知道的關於毛澤東的部分真相


1993年,在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之際,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會曾委托本校教師,邀請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張玉鳳等到學校,回顧他們在毛澤東身邊工作時親身經歷的珍貴歷史。當時的受托教師,最近在整理舊稿時發現了19931224晚張玉鳳女士這次即席演講的錄音整理稿。現在這個稿件,經張玉鳳女士本人審閱,在事隔16年之後,于2009年在《社會科學論壇》首次發表。如下:


1970年,我來到毛主席身邊工作時,他老人家已是七十七歲高齡了。從1970年到1976年,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過六年。當然,在這之前,與毛主席也有接觸。我曾在毛主席乘坐的專列上工作,多次見過他。後來,毛主席身邊工作人員不夠,就把我調去了。


剛才李連成和田雲玉都談到毛主席五、六十年代叫他們學習文化的故事。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時候,毛主席強調要年輕人學外語。1972年基辛格來時,毛主席對他說,我給你們送一批人去學習,不僅有二十幾歲的,也有十三、四歲的,每年派一批去,讓你們來培養,過幾年我們再收回來。你們敢不敢要?基辛格當時感到非常意外,這也令在座的中方人員感到十分震驚。可見,毛主席當時就高瞻遠矚地預見到了學習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先進技術的重要性,感到這將是一個大趨勢。而現在,學外語、出國留學,都已成了一股風氣了。


毛主席晚年身體不好,他的腿走路很困難。1971年去參加陳毅的追悼會,上汽車時,毛主席幾次想踏著車門台階上去,但就是上不去。後來還是我扶他上了汽車。他的腿困難到這種程度,令人驚訝。


後來,他患了老年性白內障,兩只眼睛程度不同地得了白內障。醫生說,只有等到白內障長成熟的時候,才能動手術。在他雙眼看不見外界期間,給他請來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的老師蘆荻來幫忙。蘆荻在毛主席身邊呆了七、八個月,等毛主席眼楮恢復光明後,蘆荻就回到人民大學工作了。毛主席要看古典文學作品和其它古文書籍時,由蘆荻念給他听。現代文和一些文件,由我為主席讀。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毛主席就是這樣來讀書和辦公的。
  19757月的一天,給毛主席做了白內障手術。那天天氣很好,毛主席也難得睡了個好覺,一共睡了六個小時。下午四點鐘他醒來時,我問:「主席,你今天休息得怎麼樣?」主席說:「我休息得很好,睡了一大覺。」我接著說:「主席,既然您休息的很好,今天我們就把那件大事辦了吧。」主席問:「什麼事呀?」我說:「不是動白內障手術的事嗎?你不是已經答應過的嗎?」那段時間,只說要做個手術,但沒確定哪一天做。我想,這天是個很好的時機,就動員主席做。參加值班的唐由之大夫也說,根據主席近幾天的身體狀況,可以實施手術。主席點頭表示同意,並說:「做!」。於是,醫生為主席量了血壓,聽了心臟,又測了脈搏,一切正常。就在游泳池的一間休息廳里進行了嚴格的消毒,做好了動手術的準備。(毛主席五、六十年代住在中南海里的豐澤園,19669月由于豐澤園舊居需要維修,而搬到中南海的游泳池,居住在那里的一間休息廳內,里面放著一張床,兩個沙發,還有幾個擺滿了書的書架,擠得滿滿的。誰也沒有想到,他這一住就是十年。)


當時,有一個為毛主席治療的醫療小組,負責人有周恩來、鄧小平、汪東興和王洪文。手術由廣安門中醫研究院和同仁醫院的醫生參加,由唐由之大夫主刀。當時大家都擔心手術有沒有把握。事後,我也問過唐醫生有多大把握,他說他有百分之九十五點多的把握。白內障手術實際上也不算什麼大手術,赤腳醫生就在農村的田間地頭做過多少次。但現在是為毛主席做,就感到特別緊張和擔心。我看到過有的護士在給毛主席打針時,手都直發抖,一連幾次就是打不進去。在這種情況下,主席總是跟護士談點別的事情,以消除她們的緊張情緒。等到手術準備工作做好後,毛主席也沒有馬上做。毛主席對做手術心裏也很不安。他一生從未做過手術,一旦這次手術不成功,那還不如不做的好,雖然眼睛看不見東西,但別人看不出他的眼睛有什麼毛病。他還想到,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丟下這個世界他放心不下。因此,他讓我放了一段昆曲(京劇的分支)演員蔡瑤詵唱的岳飛《滿江紅》的錄音。——「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陳詞慷慨激昂,曲調摧人奮進。毛主席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下,踩著昆曲的節拍走上手術台的。醫生首先在他眼睛周圍打了一針麻醉藥。這個部位很敏感,也非常的疼。但第一針扎過後麻醉藥不管用,主席說他眼睛還有感覺。於是又打了第二針麻醉藥,他的眼睛才失去了感覺。這時,我就關掉了錄放機。手術時間不長,前後十五分鐘,實際動手術時間只有八分鐘。手術過後,周總理、鄧小平、汪東興、王洪文他們怕影響剛做完手術的主席,沒有跟主席打招呼就走了。臨走時,周總理對我說,毛主席的手術做得很成功,讓我轉告毛主席。我這樣做了,並特意告訴毛主席說總理也是剛從醫院裏來的。(版主按:周恩來當時已得癌症,時日也不常了,毛身體不好,國家大小事都落在周身上,忙起來常常是34天不睡覺,真是累壞了)主席聽後就說︰「謝謝他。」手術後,毛主席的情緒很穩定。一個星期後,醫生給毛主席眼睛上的繃帶拆了。毛主席的左眼終于能重新看到了他所熟悉的房間,看到了他所熟悉的身邊工作人員的面孔,並一一叫出了我們的名字。這時,毛主席激動得流了淚,因為他一年多沒有看到這個世界了。醫生做手術時,只做了白內障長成熟的左眼,也沒有切除白內障,而只是把白內障壓到白眼球下面去了。我問為什麼不切除?唐醫生說,切除的手術比較復雜,尤其對高齡老人不適宜,而把它壓到白眼球下面也可以保證七、八年的視力。毛主席左眼的視力剛恢復時,醫生說每天只能看十五分鐘的書。一開始,毛主席還能做到這一點,但很快他就不幹了。看書是他一生最大的愛好。因此,他又開始夜以繼日地讀書、看報、批閱文件了。


  毛主席以前很注意鍛練身體,但晚年全身都是病時,他就沒法鍛練了。只在累了的時候,把頭來回扭一扭,活動一下脖頸。兩臂舒展一下,練習「左右開弓」。他有心臟病、支氣管炎、腿浮腫,等等。支氣管炎主要與吸煙有關,後來在晚年大家動員他把煙戒了。他看書不再是伏案工作,而是散慢地躺在床上,靠在一個很高的枕頭上。毛主席從來不喜歡戴眼鏡,他看書總是用一個放大鏡看。長時間手裏拿著放大鏡是很累人的,後來我們給他換了一個輕一點的放大鏡。但手術後我們為他準備了三副眼鏡。考慮到他在床上看書的習慣,一會兒左躺,一會兒右側,手術後,在醫生的建議下,我們就給他做了特殊的眼鏡,一副是沒有左腿的眼鏡,一副是沒有右腿的眼鏡,還有一副是供他坐在椅子上和沙發上看書時用的平常的眼鏡。我們就不停地給主席換眼鏡。當他左躺時,就給他戴沒有左腿的眼鏡,右側時就給他戴沒有右腿的眼鏡。老年人本來睡得就少,而像毛主席這樣長期從事高強度腦力勞動的人睡眠就更少,他經常在服過安眠藥後仍長時間地不能入睡(版主按:失眠是毛的一大問題,毛常常也是23天不睡覺,和周不同,周大多是工作,毛則在思考或看閒書中渡過)。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都有體會,對於他老人家來說,睡眠的確是一個大問題。


毛主席雖然身體不好,但他不隱瞞,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很坦然。在接待外賓時,他坦率地給他們講自己身體不太好。由於翻譯听不清主席的話,我每次都參加主席與外賓的談話。我和翻譯坐在沙發的背後。毛主席在談話中,總是引經據典,妙趣橫生,瀟灑自如。1972年尼克松、基辛格來時,主席對他們說,自己的身體不好。尼克松不相信地說,你看上去很好。毛主席說,外表是騙人的,不要為假象所迷惑,我剛剛才從一場大病中恢復過來。1976年春,毛主席會見巴其斯坦總理布托,這是他最後一次會見外賓。布托和毛主席是老朋友,每次他們都談得很愉快,布托很喜歡和毛主席談。在主席與布托會談期間,我發現主席的額頭在冒汗,知道他身體不舒服了。他老人家生病從來不呻吟,並不像有人所說的那樣臉拉得老長,張著嘴流口水,他從來沒有這樣。他一直到去世都是一身乾乾淨淨的。因為主席身體不好,所以他和布托只談了三十分鐘就告辭了。


197661,毛主席突然心肌梗塞,不省人事。當時中央根據醫療小組的診斷,第一次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各大軍區的領導通報了主席的健康狀況,但保密等級仍受到十分嚴格的限制。我一直在想,在主席的健康狀況方面,要是早點,比如說這次就把主席的健康狀況公開告訴人民,也許人民對主席逝世就不會感到突然,就有更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幹嘛要嚴格保密呢?人最後都是要走的,這是自然規律。毛主席自己也是不隱瞞自己健康狀況的。這個問題,研究黨史的人可以研究一下。好在這次心肌梗塞在醫生的幫助下,主席很快就恢復過來了。雖然說這次恢復了,醫生說人要闖三關。已闖兩關了,下一關主席能闖過去嗎?主席恢復過來後,一天上午,他要我把《枯樹賦》找來給他看。他很喜歡詩賦。《枯樹賦》寫得很好,也很長。講的晉朝一個人,來到一棵大樹下,看到這棵大樹過去也有過生長繁盛的時期,而現在已經逐漸衰老了,使人在內心中油然產生出一種悲涼的感覺。毛主席看過後,對守在床邊的我說,你拿著書,看我能不能把它背出來。我看著《枯樹賦》,他老人家竟然能一字不漏地把它背出來。可見,他老人家頭腦並不糊塗。


  1976728,唐山發生了大地震。地震波及北京。毛主席住在游泳池,那裏的房子不防震。地震時,我睡在附近的值班室裏。突然聽到一聲震響,我匆忙地爬了起來,穿上外衣,向主席那裏走去。但由於房屋擺動得很厲害,我感覺走起路來都很費力,東倒西歪的,好像怎麼也走不出去,最後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走了出去。這時,看到汪東興他們也費力地向主席那裏走。來到主席那間屋里,我看到主席不動聲色地平靜地躺在床上。偉人真不愧為偉人,遇到重大事情從不慌張,而是泰然處之。那次「九一三」林彪出逃時,他是這樣;這次地震時他依然是這樣。主席問汪東興出了什麼事,汪東興說,還不清楚,可能是發生了地震,待了解清楚後再向你匯報。當時,我們擔心屋頂上會有什麼東西摔下來打著主席,就急中生智地幾個人牽起一張床單,懸空擋在主席的床上面,以起到一種緩沖和掩護的作用。在當時那樣緊急的情況下,也只有采取這樣極其簡陋的防御措施了。第二天,汪東興報告主席說,唐山發生了地震。為了毛主席的安全起見,中央政治局決定讓毛主席搬到防震的房子里去住。主席說,既然政治局已做出了決定,我就搬過去吧。但等地震過後,我還要搬回來的。可是一直到去世,毛主席都一直住在防震的那間房子里。由于主席心髒不好,在醫生的建議下,我們給主席找來了一副擔架。事先還由衛士們演練了一下,盡量做到讓主席安安穩穩地躺在擔架上。這樣,在戰爭年代就坐過擔架長征的毛主席,建國幾十年後又坐了一次擔架。在地震期間,毛主席很關心唐山、北京以及其它震區人民的情況,詢問損失的程度有多大,防震工作做得怎麼樣,反映了領袖與人民是心心相印的。


197696,在毛主席彌留之際,他仍關心著國際問題。當時日本在搞選舉。毛主席想知道三木在選舉中的情況。他嘴角在動著,想要什麼東西,但護士們不知道他想要什麼。護士們就把我叫了去,主席發音太輕,很微弱,我也沒聽懂。這時,主席在他背後的床頭木板上敲了幾下,並伸出三個手指頭。我猜想主席是不是想說「三木」,就問他是不是要了解日本三木的情況,他點了點頭。我就把有關三木的情況簡報找來了給他。他老人家最後幾年從未中斷過看書讀報,直到去世前最後一次甦醒過來後,還由身邊工作人員給他讀文件。99凌晨010分,他老人家離開了這個世界,告別了他的祖國,永別了他的人民。他去得非常安詳,沒有一點痛苦的表現,就像永遠地睡著了一樣。沒給他做新衣服,還是那件洗乾淨了的穿過的中山裝。


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六年,發現他老人家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愛錢。他不是沒錢,僅《毛選》的稿費他就有百萬存款,就在中央辦公廳特別會計室里,必須有他的親筆信,才能取到錢。這些存款,在他去世後,都留給了國家和人民。他經常在經濟上幫助有困難的民主黨派人士和我們這些工作人員,但如果有誰伸手向他要錢,他就不願再見到這個人了。他看不起愛錢的人。他常穿的中山裝的口袋里裝有兩件東西,一樣是香煙,但總是只裝半包香煙,不裝整包香煙;另一樣是一塊手帕。他身無分文,我們在他身邊工作也沒什麼可撈。因此,不存在犯經濟錯誤的問題。主席不愛錢的品格,對我教育很深。在我的生活中,我也從來不為錢而活著。


主席晚年頭腦很清醒,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醫生每次給他量血壓,他都能算出高壓和低壓之間的差距,他還知道上次血壓和這次血壓之間的變化。他的女兒李敏(賀子珍所生)在他病重期間一直在他的身邊。他曾把李敏叫到他床邊坐下來,為她算出她出生的年、月、日以及她當時的年齡。在他彌留之際,當多位在京的政治局委員來看他時,他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並與他們一一握了手。在與葉劍英握手時,他似乎有很多話要說,但他說不出來,他把葉劍英的手握住了好長時間。因此,說他老人家晚年頭腦糊塗,我是不相信的。


在毛主席生涯的鼎盛期,人們都呼喊「萬歲」、「萬壽無疆」,但他討厭這些。他認為有些人這樣喊,是「屁話」,他真正關心的是他離開這個世界以後人們怎麼看他。毛主席他老人家高瞻遠矚地看到了這一點。他老人家曾多次對我說過,希望我在他去世後每年都到他的墳上去看他。後來我知道,他對其他身邊工作人員也說過同樣的話。這麼多年來,我沒有辜負他老人家的遺願。


這些就是我所知道的毛主席的部分真相,就是我親眼看到的毛澤東。我們不應該為政治所左右來看待毛主席,要把事實告訴人民。我作為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過六年的見證人,有責任把真實的毛澤東告訴人民,這也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心願。今天,當我在這里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紀念毛澤東百年誕辰時說出了我內心的話時,我想毛主席他老人家在天之靈應該是會感到安慰的!  


 


注︰張玉鳳,女,1944127出生,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人。19621970年在毛澤東乘坐的專列上工作,19701976年為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19741976年任毛澤東的機要秘書。


 


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96713-big5.html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主:應該是本比較通俗、大眾的小書吧。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醫外科與華佗


作者:孫堯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出版年: 2010/6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其中之一,介紹了中醫外科與華佗。人們為了讚揚醫生的醫術高明,常常會用「華佗再世」來形容。古代名醫華佗,他神奇的醫術和傳奇的一生,在民間廣為流傳。華佗繼承了泰漢以來的寶貴醫學遺產,在其基礎上又有發展和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內科、婦科、小兒科、針灸科都很精通,而尤以外科最負生名。他的名字成了中醫藥卓越成就的象徵,他的發明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目錄:


 初識華佗
 華佗拜師
 華佗與針灸
 華佗與麻沸散
 華佗與外科
 華佗與(五禽戲)
 華佗與草藥
 華佗與曹操
 華佗軼事
 華佗之死


 


 


http://www.99read.com/product/detail.aspx?proid=741629


 



 

老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